意大利的黄昏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32769380
作者:[英] D.H.劳伦斯
页数:189页

内容概要

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书籍目录

I. 山间的十字架
II. 加尔达湖:
1. 纺妇与僧侣
2. 柠檬园
3. 看戏
4. 圣高登齐奥
5. 舞
6. “硬汉”
7. 约翰
III. 漂泊的异乡人
IV. 归途

作者简介

《意大利的黄昏》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一部域外游记,也是其最知名的一部游记作品。
劳伦斯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和意大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四海为家的人生中,总共有三段旅居意大利的经验:一战爆发前在加尔达湖区,一战结束后在西西里岛,以及晚年养病在佛罗伦萨。《意大利的黄昏》是劳伦斯的第一部域外游记,见证了他与意大利的初次相遇,也记录了作者在旅途和客居期间的种种见闻与感思。
=============================================
《意大利的黄昏》是D.H.劳伦斯青年时期的游记作品,《不列颠百科全书》评论说:劳伦斯“的游记在描写风土人情方面非常出色,令人难忘。”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具有“画的描绘、诗的抒情、哲理的沉思。”记录了劳伦斯1912-1916年间从奥地利、德国、瑞士到意大利徒步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青年时代,他刚刚踏上文学之路,与情人私奔到欧洲大陆。在这几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从容自在地游历,面对异国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他产生了许多感想,他用带有诗意的散文风格或写景、或状物、或记事、或描摹人物、或悲天悯人地大发哲理性的议论,读者从中可以领略欧陆诸国当年的山川风貌和社会状况。尤其是作者对当年英国严重的工业污染与意大利虽然贫穷但拥有秀美山河和蓝天白云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意大利的黄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作为20世纪最具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作品因为过多地描写色情而受到过猛烈的批评。但在《意大利的黄昏》这部游记作品中,我所见到的却是一个具有强烈宗教情怀又热爱自然的大男孩在抒发着他对生命、对世界万有的感触。 作为一本游记,《意大利的黄昏》稍显有些零碎些,因为劳伦斯在他所见到的生活细节方面投入了较多的笔墨。但再读之后,便觉得他对这段旅行生活进行如此详细的记述,实则是因为他对乡村生活投入了情感,同时又渴望突破这现实人生,突破有限而使生命进入无限的圆融状态。 在意大利的黄昏中,劳伦斯并没有只是将目光停留在生活细节和自然美景上。他通过观察,让自己的思绪无限发散,从山间林立的十字架而想到生死之无常、死亡之崇高;从眼神空灵澄澈的纺织老妇身上又想到永恒与无限。在寻常的事物、在常见的生活细节,在劳伦斯看来,都像是为了传达宗教意象、表达人生哲理而存在。 从通常角度来说,旅行时的记录应该是以记述旅行路途中的风光景色、风土人情等为主。但在劳伦斯的游记里,这些并不是主要内容。《意大利的黄昏》一书中贯穿始终的,既有他从宗教哲学角度进行的思考,也有他对生命表现出的关怀。而正是这两者,成全了这本书的深度,也正是这两者,把一本游记散文支撑出了形而上的高度。如果缺少了这种哲思和情怀,那么意大利的黄昏只不过是略有些风情的旅行佳地而已。如果没有对工业化社会的反思、对永恒与无限的追求,那么劳伦斯笔下的意大利的黄昏,与费伦茨·马特笔下的托斯卡纳、彼得・梅尔笔下的普罗旺斯又有何区别呢? 当然,劳伦斯在意大利的那些日子里,也并不总是蹙着眉头陷入对永恒与无限的思考中,他也尽情地享受着颇具意大利风情的种种乐趣。然而,即便是在享受乐趣时,劳伦斯依然没有停止观察、停止思考。似乎他此次意大利之行的任务就是对人性进行思考、对生死进行审视。 确实,劳伦斯的行旅脚步无法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一直继续延伸下去,但他在意大利的黄昏下思考的姿态却通过他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是个漂泊的异乡人,却在漂泊的年月里为人类心灵自由而战。他的文风是深邃的,但又是充满生命张力的,也是充满了哲思和温情的。劳伦斯的文字,折射出生命的光芒,即便是细碎地记述生活细节,也能激发出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文/夏丽柠1912年,对于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那年四月,他在诺丁汉大学法语教授威克利的家里结识了女主人弗里达。不知是谁在人群中多看了对方一眼,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三星期之后,他们私奔到了德国,八月又准备移居意大利。这是劳伦斯初次赴意大利。由于旅程漫无目的,他和弗里达便决意徒步旅行。劳伦斯的率直性格与追寻内心平静的动机,成就了这场朝圣之旅。1916年,依据旅途见闻撰写的十篇札记,劳伦斯出版了《意大利的黄昏》。书中包括“山间的十字架”、“加尔达湖”、“漂泊的异乡人”和“归途”四篇游记。劳伦斯需由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出发进入意大利。此行必然经过一条始于慕尼黑的古驿道,且穿行于巴伐利亚高地丘陵以及阿尔卑斯山。山间居民稀少,除了欣赏沿途景致,劳伦斯对“山间的十字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遥想当年千里迢迢去拜谒教皇的德意志帝国商队,他深深为宗教的神圣力量而折服。尽管劳伦斯写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儿子与情人》这样饱受宗教痛斥的色情小说,可他却是一个十分虔诚的基督徒。凉冷的十字架、仆倒的木质基督像和山谷间屹立的小小礼拜堂,令劳伦斯难掩心中悲凉。他认为僵化的基督教正在慢慢地败落之中。“加尔达湖”是本书的重头戏,其中收录七个小短篇。加尔达湖位于威尼斯和米兰之间的加尔尼亚诺,是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著名旅游胜地。劳伦斯抵达之时,民风尚纯朴,风景亦保持自然原貌。他和弗里达只在街上看到一张加尔达湖的旅游海报,便决定登上火车。由于租住在“宝琳居”花园别墅的一层达半年之久,他们得以近距离地接触乡间景物与村民。劳伦斯用一双文学家独有的冷静、真挚和睿智的眼睛,静静地审视着发生在这片蒙昧土地上的一切。在劳伦斯的眼里,与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相比,加尔尼亚诺的确是个域外桃花源。可正是因为这里无忧无虑的原始生活状态,令他更加厌倦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文明发展。在《纺妇与僧侣》和《柠檬园》里,他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于沉浸在自我手工劳作世界里的纺妇,和柠檬园里享受自由劳动的农民夫妻的羡慕。在《柠檬园》的结尾,他写道:“有个名叫英国的地方,正在用她的机器征服世界,并不惜以破坏自然生命为代价。她正在一步步征服整个世界。”初次抵达,劳伦斯就爱上了意大利。否则,他不会在有生之年又分别赴西西里岛和佛罗伦萨旅居,并且写成了《大海和撒丁岛》和《伊特鲁利亚人的灵魂》。与小说相比,游记承载了他灵魂里更纯粹的东西,读起来愈发受益。转载请豆邮联系
  •     在文学史上,D.H.劳伦斯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文字大胆而充盈欲望,在当时的保守时代,自然成为了一己异类。而在其早期的游记作品《意大利的黄昏》中,却很少看到那个“出位”劳伦斯的影子。在这里,他是纯情的,与意大利初逢,与姑娘擦出火花,客居他乡,面对田园与城市,一个年轻人思绪万千。整本《意大利的黄昏》,可以概括为劳伦斯的一场颇具浪漫情怀的心灵梦游征程,在黄昏游荡,神秘而迷人。在这里,他努力追寻“人生的至乐”以及“超尘的真知”:“以白昼为喜,以黑夜为喜,也以成就为喜”,“调和明暗,融汇日夜,将性灵与感知揉在一起”。劳伦斯在命名时选取了“黄昏”这一时间段,这是一天中最为暧昧的时光,夕阳西斜,也许是MAGIC HOUR,也许只是昏暗下去。他以为,这样的情境最适合用以形容意大利的风情。劳伦斯把意大利人叫做“阴翳之子”,在他看来:“意大利人的灵魂是属于黑暗和夜的。”正是这种有别于“大太阳下无新鲜事”的神秘感,点亮了旅人的灵魂。此外,意大利的神秘与魅力对于当年的劳伦斯而言,亦离不开教堂与宗教。在黄昏的维谷,听着教堂的钟声,劳伦斯对于生死亦有了新的理解与升华。在他的《山间的十字架》一篇中,更是充满了教堂、十字架的意象,从中可以读到一种虔诚的氛围。在意大利,他看到了“死的宗教”,为神圣气氛所感染,亦目睹了死亡的狰狞与轮回,在山谷亲目“祭奠肉身之死的纪念物”。当然,这段旅程的另一重头戏是劳伦斯在意大利所遭逢的爱情,爱在落日黄昏时,为了这股心中的欲望,之前的圣洁之心、克制之姿完全被抛诸脑后。爱情的熊熊烈火让这位青年成为了一位叛逆而任性的爱人,显现出了我们更为熟知的“劳伦斯”的一面。那些流动的情绪让他和之前判若两人,变得激情四射。可贵的是,到了旅程的终点,劳伦斯同时跳脱了宗教的桎梏和爱情的盲目,而将这段心灵梦游定位到了更高的哲学之思层面。他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亦看到了美好随时崩坏的可能性。人类的身体与心灵正在在机械化的世界蚕食,将渐渐失去了属于意大利黄昏的美妙时光。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原作的文笔也是这么华丽么?
  •     風物,景致,情感和宗教的思考。太好的旅途書。媽媽也說很喜歡。
  •     这套丛书果然做得都不错~上了年纪之后非常讨厌文字华丽的作品,而这本的火候恰到好处,文字又美又不堆砌,兼具思想性。四星是因为写得主观,部分思考谈不上赞成
  •     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农民成为农民工,我们正在经历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     装帧极美,翻译极雅,若究彼时事,同步推荐劳伦斯夫人之《不是我 而是风》;从充斥工业文明的腐败气息中抽身,在纺妇与僧侣身上感悟到超越与臻于无限之境、圆融与贞静,从数对夫妇关系中体味到两性关系的恒常对峙、精神完满与感官满足的撕裂,在湖光山色间触及到肉身渐融、灵魂重生的狂喜;漂泊途中的芸芸众生,暗沉的意大利之魂,依附于永恒暗夜的黄昏。
  •     译笔优美
  •     首篇最佳
  •     工业在割裂自然也在割裂人的灵魂,让人的心也变得机械。只有森林的绿,雪山的白,星空的蓝能让作家感觉到自己是真的活着,真的存在,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是令人作呕的。那些像机器般活着的人如同行尸,早已死去。
  •     1916年6月1日正式发行,100周年啦/又一部生僻美词大赏
  •     文字相当美 奈何我实在没有兴致一字一句地读下来 这样的游记不是我的菜_(:з」∠)_
  •     破旧立新时代里的礼崩乐坏。
  •     阅读完毕,劳伦斯并没有给读者提供一个轮廓清晰的意大利形象,那些无政府的,漂泊的,感性的,被工业侵蚀的意大利人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西欧国家中。而自然总是无辜的,总是可以充满灵性的。
  •     劳伦斯明明是混不下去了~才带着批判工业社会的眼光到意大利~但仍是俯视的~
  •     令人发颤的主观哲学思想,语言幽美缓慢,独到的十字架阐述方式。
  •     到处是张牙舞爪的工业机械,一切陷于死寂,人类在追求完美、无我的社会中审美观点吞噬、湮灭。我一直在观察他,观察他蹲在植株前专注、似兽又似神的样子,感觉他仿佛就是那些低等生命的神明。而我也似乎开始理解他的孤僻,理解他为什么不想结婚。潘和他的祭司,这些森林之神都是不结婚的。他们是单独而孤立的存在。
  •     没有威尼斯的不一样的意大利
  •     幽默
  •     此书翻译价值之高,语言之美。领略到了别样的感觉
  •     翻译真不错~
  •     295 不喜欢这本书,不过对作者很感兴趣。劳伦斯在他大学法语教授家庭聚会中爱上教授夫人,此时教授夫人32岁,结婚12年育有二女一男。27岁的劳伦斯和教授夫人一见钟情就私奔了!!!神一般的两个人,爱情的魔力原来真的厉害,真是难以想象。
  •     非常棒,译文优美
  •     一本轻快的游记,沿途风景小镇,以及对文明的思考。不厚重,因为都不是核心城镇和著名景点,相反是一些偏僻的湖光山色、古驿道和边境小镇。而且这是作者年轻时的作品。随手翻翻蛮好。
  •     蓝色封皮爱死了。文字也是性灵美。
  •     
  •     想当时年少轻狂徒步湖山,一路饱览壮丽地中海风景,带着对大规模工业机械化的厌恶批判,冷眼睥睨看尽途中风土人情,思考着工业化世界与人的命运,人与故乡,故乡与工业化。风景描写语言如诗如画,可惜某些观点不免因为过于主观(高高在上的审视眼光)而偏颇。
  •     因创作年代变化,整体有一种割裂感。前四篇劳伦斯思维极尽发散:人之存在,意大利之魂,还有对工业文明的深恶痛绝。作为游记稍显沉重;后六篇则有人有事有景,读着更顺畅,只是收尾仓促了些。p.s.入选《阅读的至乐:20世纪最令人快乐的书》,加上是刘老师的精致译本,推荐
  •     文笔异常优美,思想也很有深度,需要慢慢看,慢慢琢磨。
  •     除了精彩的景物描寫外,還有大把的人物描寫,尤其是描寫人的眼神,不過人物描寫幾乎都是負面批判‧ P129有錯字;美國的文學,"文"字印成義字‧
  •     华而不实,似是而非,不伦不类。
  •     很好看,文笔很优美,翻译得非常流畅易读。像个人版的文字爱在三部曲,劳伦斯的书被禁也是可以理解,实在是很情色,但是一点不让人觉得油腻,相反纯洁又动人,银色月光的描写无法不让人想到阿芙洛狄特。非常适合放松阅读,尤其是夏日午后,配上冰瓜或凉茶,是消暑的极品。这本书像是放在喉咙里的一颗薄荷凉糖。
  •     翻译的太赞,简直不能更赞。
  •     刘志刚老师迻译的这本劳伦斯随笔,图书美貌,译笔精准雅致,实为午后消暑良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