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怯懦》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爱的怯懦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020059294
作者:[德] 威廉·格纳齐诺
页数:174页

面对爱的怯懦,我亦活得怯懦

1.我问友人:“你觉得《爱的怯懦》怎样?”答曰:“一本冗杂无聊的意识流小说,一个花心中年人的矛盾史。”我给他一记暴栗。——转念一想,此人风华正茂,春风得意,每日沐浴着阳光,走在康庄大道上,生活得也无忧无虑,面 对这样的一本书,也很难有所共鸣——当然并不是说我老了,我也年轻,只是最近太疲惫,面对这样一本 书,我感到,被打动了。他提到“无聊的意识流”,我并不能完全认同。的确,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中年人内心的矛盾,记 录了他的情绪、思考、甚至脑中一闪而过的形象,但这一切并不无聊,相反,这种琐屑构成了一种辛酸 的讽喻。书的情节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51岁的末世预言演讲者,面对共同生活的两个女人(她们并不 知道彼此,而她们都没有和他结婚),难以抉择,最终,选择继续和两个女人生活下去,继续在这尘土 飞扬的大道上,走下去。作者以主人公的视角,勾勒了他内心的波涌,他看到了生活的琐碎,他对于选 择对于改变的激情已经被琐屑摧毁,他已经放弃改变;他面对着两个性格各异的女人,难以做出选择, 其实他内心深处也并不想选择,他用惯性在生活,在小说的结尾,他又回到了原点——如果你喜读情节丰 富的作品,这本书会让你崩溃,情节太淡了,满目都是生活的碎片,并且,作者故意用了稍显沉闷的大 段落,几页几页没有分段,突出麻木的气息,当然,也让此书与生活幸福的年轻读者拉开了距离。2.撇开我那生活幸福的友人。让每天都生活得有滋有味声色犬马的他见鬼去吧。小说主人公的生活充满 了抗拒,面对生活他显得有些畏缩,抗拒医院、抗拒选择、抗拒改变,甚至有时还抗拒工作——然而他又 在勤奋地工作,四处演讲,精打细算,他在激情中过日子,但是年岁老去,这种激情有时也钳制着他。 在他的心灵中,有着不少矛盾,这种矛盾让他疲惫,而年岁也让他疲惫,他感到自己老了,却在尽力削 弱时间的威胁,他享受激情,奋力工作,却木然地看着生活。其实他很悲伤,但是,悲伤也已经变成了 木纹,干燥地在文本中,闪着亮光,刺痛着我。他嘲讽着自己,却不能对世界做出反抗,因为他很疲惫 。他老了。当然,不只因为他老了。小说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物都叙述得异常生动——“冗杂无聊的意识流”,见鬼去吧。尤迪特清 高,认为艺术高于一切(她情愿每日奔波上辅导课也不愿去开一个“贬低艺术”的演奏会),她没有大成 就,她对生活妥协,但是她也想反抗,这种意愿只能成为一句牢骚,一次自由的旅行,或一场忘我的性 事。桑德拉充满激情,安于现状,她变得和更多的中年妇女一样,庸碌,琐碎,她学习画画,并不出于 多么崇高的理想,我觉得,她更有普遍性。他们年岁渐老,在爱与生活、欲望、激情之间徘徊。还有那 安抚愤怒者的愤怒者,莫根塔勒,作者一提及他,就让我感到无奈。以及布劳尔博识、奥斯特瓦尔德博 士,他们和主人公一样从事着人文领域的研究,研究那些飘忽、甚至不一定有意义的现象,面对着生活 ,过得小心翼翼,他们和作者一样,用独特的理论在生活(小说主人公提出了不少有趣的理论),却让 自己更加悲伤。作者展现了德国中年小人物的全景图,用琐屑、嘲讽、暗喻构筑了略显心酸,更多是一 种震撼人的平淡的文本。3.读着这本书,我脑里一直想着另一个文本:多丽丝.莱辛的中篇《爱的习惯》。虽然写得已经算是老年 男人,但是读的感觉,和这本书相仿。莱辛对于这篇小说,倾注了深情,就在生活的点点变更之间,铺 就了满目的苍凉,而《爱的怯懦》,虽是第一人称,作者还是与文本保持着距离,试图用一种类似于麻木琐屑的讽喻来书写。但,两部小说,都融合了疲惫、疼痛(疾病、或者是灵魂的疼痛)、对情爱的激 情与妥协,并且小说最终都归于安静,归于更迷惘的现实生活,以及未来。衰老并不可怕,而你看着周 围的世界随同你老去,才最触目惊心,两部小说都与衰老有关,《爱的怯懦》让主人公在生活的表面上 矛盾着,痛苦着,最终又让主人公回到了原点,继续面对生活,而莱辛则默默地让主人公的生活残忍地 衰老了。它们都很优秀。其实,也很辛酸。而我还联想到另一部当代德国小说,《夏屋、以后》。两部小说,都表现出了作者对平凡小人物的兴趣 ,描述了爱与生活的不确定,刻画了伤感,旨在通过描绘灰溜溜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挖掘出人物的情 感,他们都看到了人物的扭曲感,并试图去解释。笔调冷静,却暗含力量。两本小册,又让我想起中国 不少作家,王安忆,新写实主义的几位,都在表现小人物生活的道路上走着,他们也有很好的作品,只 是,我感到他们总是怯于写穿生活的本质——或许是不能够?我不相信。我情愿相信是懒得这样写。他们 的太多作品,都浮在了生活表面,甚至浮在了时代的表面,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部历史,去描述,或许 需要一点野心——中国的不少名家,缺的恐怕就是野心了。4.我很庆幸我还年轻。我不知道当我老了的时候,会是如何:像小说主人公一样庸碌而矛盾,还是像贝 娄笔下的人物一般迷茫,甚至像Dr. House一样让人崩溃。只是我已经知道:生活是时间的俘虏,面对时 间,它也会老去,死去。继续向前,路标是“长大”“成熟”或是“衰老”都不重要,生活本来就是矛盾的。面 对时间,我们总会做出选择,我们反抗生活,有时也得向生活妥协。但是,就是如此,我们的生活已经 是一部最精彩的小说。

爱无能,导致爱怯懦

看完之后,写了一个《生存的怯懦》。看着一个52岁的男人,如何被身体的不适提醒着自己的衰老,又在衰老的时候要抉择自己都深爱的两个女人。里面有生活的描述、心理治疗方法的描述,还有许多,可以当是德国生活秀来看。喜欢里面琐碎着饱含幽默的细节;喜欢里面时不时可以看见的哲学的光芒;喜欢里面延续不断的故事情节,像是真实的生活。真实,不隐藏,没有道德和法令的束缚。所以喜欢,却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表达对它的喜爱和它的好。有思想,才会有精彩。精彩由丰富而来,思想让头脑丰富。

爱的怯懦与讽刺

     主啊,教会我们思考,我们必须死去,   如此我们将变得智慧。    ——巴赫《康塔塔•悲悼之歌》(BWV106)      他是个酷爱听巴赫音乐的男人。他说巴赫是个天才,恐怕还有点狂,从年轻时就已经具有成熟的心理经历,可以面对无可逃脱的死亡,接受生命的终结。他常常提到巴赫康塔塔里的那两句歌词“灵魂提升我们肉体的怯懦”“啊!上帝,教诲我们思考吧,我们必须死去,才获得智慧”,只要听到巴赫他就满眼含泪:    “巴赫的康塔塔以一种我几乎无法承受的方式抓住了我。胸膛中产生了压力,眼睛后出现了热流,嘴唇开始颤抖,头发中出现汗珠。我用力深呼吸,以便压住由音乐引起的想哭的欲望。我想着自己新近又有发展的爱之衰弱,也许它就是想哭的隐秘原由。”    这是一种怯懦?还是一种软弱?抑或,是爱的恐惧感和面临的抉择纠结在一起时,使他感到自己身心俱疲,日益陷入一种趋向瘫痪的状态?他一方面面临着对生活作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另一方面害怕“对生活秩序(一个女人、一份爱情、一个家和一种明朗的状态)的愿望同时也将摧毁当前的和所有未来的秩序”。    因为他同时爱着两个女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情感关系,和其中的一个已经有二十多年,并且从没有改变这一状况的想法。他经常住在桑德拉家,其次住在尤迪特家,很少住在自己那儿,当然这两个女人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桑德拉是一家医疗器械厂厂长的女秘书,身材窈窕,善于言谈,工作能力强,生活讲究实际,体贴人关爱人,在性方面也与他非常和谐;另一个女人是不得志的钢琴演奏家尤迪特,靠教授钢琴维持生计,她“献身于艺术、思想和内省”。他爱桑德拉是因为她是一位富有创造和务实精神的“爱情制造家”,爱尤迪特是因为她的“可靠性”,他在尤迪特面前从不需要充当智者,不需要明白普鲁斯特的小点心或是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为何物。这种有别于常规的“三角恋”的三方鼎立局面令他时喜时忧,他无力舍弃其中任何一个,也不愿和任何一个进入婚姻状态从而丧失自己的自由。幸福时他甚至这样说道:    “我完全可以向世人推荐这种对两个女人的持久之爱。它犹如人世间美妙的双锚泊。受着爱的滋润,这恰恰是我所需要的。爱两个女人既不伤风败俗,也不卑鄙无耻,也不是特别的性冲动或贪婪。正相反,它是完全正常的(使人正常化),是生活的所有重要方面的一种意义重大的深化。我常常将它与爱父母进行比较。从未有人要求我们只许爱母亲,或只许爱父亲。正相反,全世界都要求我们爱母亲和父亲,而且要同时爱,要时刻强烈地爱,要爱一辈子,甚至更久远。”    “我不认为这是色情的,我认为这具有母性、热情和别无出路的意义:晃动的乳房表达的是故土和欢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逝去,日渐衰老的他频繁出现如静脉曲张、小腿肚痉挛以及右眼皮神经质跳动的老年症状,以及性爱能力锐减的恐慌,久违的忧愁猛然袭来,认识到自己必须舍弃两位爱人中的一位。最让他恐怖的就是他眼前总是浮现出一个画面:当他躺在病榻上,他同样爱着的两个彼此并不知情的女人不期而遇。是的,他爱着两个女人,到底留下哪一个他深爱着的女人在身边,哪一个必须放弃呢?这是一个异常苦恼好像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整个炎热的夏季,这个问题反反复复折腾着他,逼迫自己理出头绪,他恨不得把所有复杂的烦恼摔到墙壁上去。他说:    “有种感觉折磨着我,那就是我一下子变老了,而且必须将我的生活——其实就是我的情感生活弄清楚。”    恼人的爱,讽刺的爱。是因为惧怕死亡才变得怯懦吗?是因为挑战必死,才不断地去索要爱吗?其实,支配的时间并不完全受自己控制,而是有更强大的力量——生命本身支配。明知难以面对无法忍受的东西,还要保持赴死般的勇气,这是一种脆弱的倔强;为着那些令人心醉的梦,就这样义无返顾下去吧——如果不去索要爱,又和躺在坟墓里有什么两样?顺服死亡沉浸在清明沉静和有条不紊之中,在无需倾诉和呻吟之中,在命运的真相之上,死亡是一种解脱,“这是古老的协约:人,你必须死去!”——笃定的口气,时常让人不寒而栗。“人,你必须死去”作为一种事实,被无情地一再重复。饱含着绝望和深切召唤 ——“人你必死,才获得智慧”——召唤下我们获悉,深刻理解“必死”的命运,让人在有限的此世,获得宽容和宽慰,开启欢乐和爱的源泉,将尘世变为天堂。    死亡如巴赫的音乐在小说中四处弥漫。它并非赤裸裸地存在,而是以“救我脱离罪孽”或隐或现,没有一个单独的文字非凡得足以超越生命的程度。然而当一系列文字宛如音乐符合着节拍淙淙流向你时,忽而它便停顿在某一个点上,仅幻化作一系列独立的个体。这一系列独立个体相互渗透并凝结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更高形态的序列。复杂、混乱、转变而决断。这一切比爱本身更广泛地存在着。巴赫在音乐中思考,音乐在巴赫的思考中沉思它自身。同样,我们在爱中思考,爱在思考中沉思它自身。    于是乎我看见,当小说主人公聆听到“救我脱离罪孽” 的呼喊响彻在巴赫的几百首康塔塔之中时,他同样渴望救赎。同样象巴赫那样深信,“人只有死去,才获得智慧”。为什么他听到巴赫的康塔塔就会流泪呢?因为他感受到神性,可他宁愿把眼泪归属到巴赫“神经质的一部分”。也不愿意皈依灵魂,或不愿意思考信仰的问题。正是这种不彻底性,造成生存的痛苦。他也曾问自己,难道我也要先死去,才能获得智慧吗? 若不跨越信仰的鸿沟,就永远不能找到此岸智慧的开端。所以他的爱欲不能得到提升,无法摆脱爱的怯懦。    最终他说:    “我不会放弃桑德拉,我也不会离开尤迪特,我的爱情生活就是这样乱无头绪,就这么永远下去吧,我要保留所有的一切,以前是什么样子以后还是什么样子。”    作者威廉•格纳齐诺的智慧恰好在于清楚地了解这种状态,并用简练、轻快,自嘲、酸涩、平和、机智的语言塑造了它。令读者可以在伴随主人公走过曲折的情感旅途并体验了那些属于爱与死亡的见识之后,感到一丝轻松和愉悦。 http://blog.tianya.cn/newblog/post_show.asp?idWriter=8164369&Key=871190275&PostID=10104217&BlogID=644447

我也在老去

突然地,全部东西的语言都出现一致了,好像都来自同一个嘴巴。这几天在听的歌……又比如,刚刚看完的威廉-格纳齐诺的小说《爱的怯懦》,52岁的主人公也在操着忽而浅显、忽而形而上、让人忍俊不禁的大白话,真幽默亚。这个书大概化了我一个星期,经常看着看着我就要用手猛地捂住嘴巴,不仅因为担心笑声突然冲到天花板上,还有一种发现精神同谋者的快乐,尤其是那种对生活的厌恶感,在貌似华美的时代盛宴上,对不真实的厌恶,他时刻体察着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保持着疲乏,包括长久地注视大街上一个疯疯癫癫打着电话的女人。当然更要命的是,他在演讲着他末世论著作时总能够神采奕奕,他对自己的工作状态保持恶心以及惊讶,他日夜和自己的内心活动做着挣扎。我觉得,此刻我已经坐在了树上,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让我感到安慰,因为笑声还是会冲到天上去,52岁的主人公是一个正在担心老去的末世论学者,而且要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情人中选择一个度完晚年,这让他如履薄冰,痛苦异常。当然,我没有像他这么倒霉,但是我也正在老去亚,真想大街上随便选择一个小孩把我的脑瓜留给它。

一个老男人略微“怯懦”的爱情生活

很久没看过这么令人愉悦的小说了,读的过程中不时被逗乐,刚读完就有了重读的愿望。主人公是名五十上下、初显老态的男子,小说在他对自身当前生活的审视、讲述中铺展开来。除了衰老和身体的各种轻微不适,最令他忧愁的就是他自认为到了该在两名情人中作出抉择的紧要关头了,这个抉择让他骑虎难下,百般为难。他带着心中的不安,难堪、困窘地打发着日常生活,周旋于两位情人、邻居朋友、工作、日常琐事之中。通篇围绕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叙述,就这点而言,堪称《麦田里的守望者》老年版。只不过主人公更成熟老练,他心思细腻、感受敏锐、能说会道,不断地捕捉身边丰富细致的场景和人事物,在将适度的嘲讽投向外部世界五光十色的残渣碎屑的同时,也不留情面地投向了自己。因此尽管全书只是刻画了小人物卑微琐碎的情感、生活,但在作者强有力的掌控下,其基调在庄严和谐谑,小悲剧和轻喜剧之间反复摆荡,精彩不断,趣味十足。作品颇为讨喜的一大特色是生活气息浓郁,富有情趣。另外主人公的记忆还不时被某些平庸无聊的生活细节唤醒,经历某种普鲁斯特式的“旧日重现”,但所回想起来的往往是些古怪滑稽的不快经历,颇为逗趣。主人公对生活、对自身的思索与感悟,还有他那丰富的情感(对孩童发自内心的喜爱,对情人的情意绵绵,对自己的担忧和懊恼,对父母的复杂感情)也是本书的看点之一。


 爱的怯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