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乡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水之乡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44709934
作者: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页数:341页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关于星星与水闸  “还有,别忘了,”父亲总会这么说,好像他认定我会随时离家,去广阔的世界里寻找发迹的机会,“不管你对别人有什么样的了解,不管原来他们有多么恶劣,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每个人都曾是吮吸母亲乳汁的小婴孩……”  童话般的语言;童话般的忠告。但我们曾生活在一个童话般的地方。芬斯沼泽的中部,临水的守闸人小屋。远离广大的世界。父亲是个迷信的人,喜欢把事情弄得神秘莫测,所以他总在夜晚去布网捕鳗鱼。倒不是因为不能在白天布网,而是因为他喜欢暗夜的神秘感。1937年仲夏的一个夜晚,我们——我和迪克——跟随父亲去斯托特桥边撒网。那天很热,一丝风也没有。布好网后我们仰面躺在河岸边。那时迪克十四岁,我十岁。在整个芬斯沼泽地,水泵跟现在一样,一直在转啊转,以至于你几乎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青蛙在沟渠中呱呱呜叫。仰望天空,繁星点点,而且似乎你越看,它们就越多。躺在那里,父亲说:“你们知道星星是什么吗?它们是上帝恩赐的银尘,是天堂的小碎片。上帝将它们撒落在我们身上。但当他发现我们有多么邪恶的时候,他改变了主意,令星星停下来,不再降落。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虽高悬天际,却看起来随时会坠落……”  父亲不仅迷信,还善讲故事。他的故事,或虚构,或真实;或慰藉,或警世;或有道德意味,或无道德意味;或可信,或荒诞;还有的两面都谈不上。这本事是父亲的家传。不过我母亲也是个讲故事好手,说不定父亲就是从她那儿学来的。因为我小时候是母亲最早给我讲故事。那些故事跟父亲讲的不一样,有母亲自己编的,也有从书上看来的,都是为了哄我入睡。  自从母亲去世——也就是我们躺在星空下的捕鳗网旁边的半年前——父亲对黑暗的迷恋和夜间的不安日益加剧,仿佛他不时地在思索某个待讲的故事。于是,有时候,我会看到他在月光下察看他的菜地,跟栖息的小鸡说话,或者在船闸口或水闸旁来回踱步,这一切,都被他散落在地的烟灰记了下来。  我们住在利姆河边的守闸人小屋里。河流源出诺福克,流人大乌斯河。无需多加说明,这片土地是一片平坦的土地。平坦,一成不变、单调乏味的平坦。有人也许会说,它平坦得足以让人心绪不宁、难以入眠。这片土地自利姆河高耸的河岸一路延伸至天际,它整齐划一的泥黑色间或因生长其上的庄稼而呈现出变化——灰绿色的土豆叶,蓝绿色的甜菜叶,黄绿色的小麦;划一的平坦偶尔被笔直凹陷的沟渠所打破。这些沟渠因天色和太阳的角度而呈现不同色彩:银色、铜色、金色,仿佛金丝银线穿过田野。当你站定凝望这些沟渠,它们会令你闭上一只眼睛,陷入对透视法的徒劳冥想中。  然而,这片土地是如此规整,如此平坦,如此温顺,如此肥沃,在我五六岁时的小小心灵中,它会变成一片空旷的荒野。在那些母亲不得不给我讲故事的夜晚,在我们守闸人的小屋里,我们恍若置身世外;开往金斯林、吉尔德赛和伊利的隆隆火车声仿佛猛兽的咆哮,不断逼近与世隔绝的我们。  毕竟是童话的世界。  我父亲看守利姆河上的水闸,离它注入大乌斯河的地方有两英里。由于守闸人的工作是季节性的,并且父亲的薪水因住宿免费而非常微薄,也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利姆河上的航运无论如何已趋式微,父亲便也种些蔬菜,养鸡捕鳗。只有在暴雨或解冻的时节这些副业才会搁置。父亲得观察和预测水位,然后把如同巨型断头铡般切断河流的水闸抬起来。  利姆河在我们的小屋前分成两路,较近的河道装有航运船闸,较远的是水闸,两者之间是一道坚固的砖面护堤,一座小小的岛屿,上面是安放水闸引擎的小屋。甚至在河面明显上涨之前,在它改变颜色,呈现出它流经的诺福克白垩山的奶褐色之前,父亲就知道应当何时越过船闸去引擎室,在金属的吱嘎声和奔泻河水的颤动声中开动水闸。  不过在平时,水闸是放下的,几乎触及河底。它坚实的闸门阻住缓缓流淌的利姆河,使它适于船只通过。围堰内的水面与闸内的一样,光滑平静,散发出只有在淡水与人类的精巧装置相遇的地方才有的气味。在芬斯沼泽地时常可以闻到这种气味。它清凉黏稠,出奇的浓郁,令人感怀。一种半人半鱼的气味。父亲在这个时节有大量的闲暇种菜捕鳗,很少去管水闸的事,只是偶尔除除锈,给齿轮上上油,清理水面上漂浮的垃圾。  这是因为无论是否涨水,利姆河总是不断带来各种各样的废物。柳条枝、桤木枝、芦苇、篱笆、柳条箱、破衣服、死羊、瓶瓶罐罐、马铃薯袋、稻草团、水果箱、肥料袋,全都顺西行的水流而下,堵在闸门前,得用船钩和草耙清理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完美的控制力,典雅的文笔……《水之乡》是前所未有的,它一流的叙事令人惊叹。  ——《卫报》  《水之乡》对乡土的沉思堪比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和狄更斯笔下的伦敦。  ——《Time Out》杂志  怀着深深的悲悯,作者讲述了在爱和需要的名义下,人们彼此之间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纽约书评》  《水之乡》是这样一本好书,它拿不拿布克奖都无关紧要。  ——《每日电讯报》

内容概要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1949年出生于伦敦,自幼酷爱阅读,自学写作,发表过多部长短篇作品。1983年,小说《水之乡》为他赢得了布克奖提名,并摘得《卫报》小说奖。1996年,小说《杯酒留痕》力挫群雄,夺得当年的布克奖,以此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第一章  关于星星与水闸第二章  关于历史的终结第三章  关于芬斯第四章  在校长面前第五章  淤青上面添淤青第六章  一只空瓶第七章  关于洞和那东西第八章  关于讲故事的动物第九章  关于阿特金森家族的崛起第十章  关于为什么这一问题第十一章  关于意外死亡第十二章  关于人生变故第十三章  戏剧表演第十四章  革命第十五章  关于乌斯河第十六章  零度经线第十七章  关于守闸员第十八章  父母代理人第十九章  关于我的外祖父第二十章  对解释的解释第二十一章  准备战斗!第二十二章  关于加冕酒第二十三章  七月十四日第二十四章  孩童的游戏第二十五章  别谈巴士底狱第二十六章  关于鳗鱼第二十七章  关于自然历史第二十八章  以及人造历史第二十九章  侦探工作第三十章  关于救世主第三十一章  一位教师的自白第三十二章  关于美女与野兽第三十三章  谁说的?第三十四章  太大了第三十五章  未知之域第三十六章  关于虚无第三十七章  光荣的一天第三十八章  关于东风第三十九章  愚蠢第四十章  关于当代噩梦第四十一章  肚子里的感觉第四十二章  关于女巫第四十三章  远未结束第四十四章  重新开始第四十五章  关于梭子鱼第四十六章  关于外祖父的箱子第四十七章  晚安第四十八章  再见了第四十九章  关于帝国的构建第五十章  来龙去脉第五十一章  关于痰第五十二章  关于罗莎二号

作者简介

金色的黄昏,在河边一架旧风车下,十五岁的汤姆和恋人玛丽互相偎依,啜饮着青春期的欢愉。
一天清晨,河里漂来伙伴弗雷迪的溺尸。此刻,他们深知自己正在被“真实的历史”吞噬。
许多年后,人到中年的历史教师汤姆人生陷入困境:妻子玛丽变成精神崩溃的窃婴者;他自己也将被学校辞退。为了找出人生何处出了差错,他开始追忆和梳理自己的生命历程。
在他最后几堂历史课上,面对学生们对历史的质疑,他抛开宏大叙事的历史,讲起了自己活生生的个人史,讲述自己现下的危机是如何植根于他的¬¬青春期经历、他的家族史、芬斯区的沧桑乃至整个人类史,讲述一个人如何被时间攫住,成为历史的俘虏。

图书封面


 水之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好的故事 我想,好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叙事是一束灯光,幽幽探入文本黑暗的渊薮,在光线的游移与想象的拼接中,缓慢地将黑暗呈献给敞亮,这过程犹如染色剂侵入纸张上隐秘的符码,一寸光阴一寸浸润,最终将其大白于天下。 马原极为赞赏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叙事人往房门走去,一位护士说:“你现在不可以进来”,叙事人否认道:“不,我可以的”,并且对那位护士说:“你出去。那位也出去。”在这句话讲出之前,我们不知道房间里有两位护士,墨色的文本遮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直到叙事人洞若烛火地说出最后一句话,克制之后猛然撒手,文本瞬间被点亮了。马原说,除了点明多人在场的局面,我们甚至感受到叙事人某种因情人死亡带来的“失常变态”;同样的,在伊夫林•沃的《旧地重游》中,开篇呈现出查尔斯与西莉娅相敬如宾的婚姻关系,隐而不发与蛛丝马迹间,西莉娅背着查尔斯找情人的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使人倒吸冷气;福特•麦多克斯的《好兵——一个激情的故事》可谓是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技巧的集大成者,故事的时间被完全打乱(以至于文末不得不附加一个匠气十足的“故事年表”,以此修复读者支离破碎的记忆图景),叙事线索追随者叙事人印象与回忆的迷踪,时间之河被替换成遐思的穿插,每一个分叉的叙事节点都孕育着新的、拼完全图的板块,直到文末,我们方能心惊胆战地盘算出一个“激情故事”的全貌。 罗列这些现代、后现代的写作技巧有何用呢?固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水之乡》中展现出的叙事技巧与海明威、福特•麦多克斯的技巧是极为类似的,准确的说,这是一种福克纳风格。在接受访谈时,斯威夫特承认:“我的书中有一种与福克纳相呼应的东西。这点不必讳言。福克纳是一位我所仰慕的作家, 尤其是我非常推祟你们提及的《我弥留之际》。”如果仅仅为了做此类比,也可以通过斯威夫特“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叙事风格归纳出一个逐渐自我敞亮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一度辉煌过的芬斯沼泽地区是一个宁静的所在,克里克家族“如童话般地生活在这里。”然而,正像后来成为历史老师的汤姆所提醒的,任何一个仔细研究古老童话的人都会发现,童话未必那么美好,童话也有可能是血腥残酷的,把头绪百出的叙事线索整理清楚后,梦幻的克里克家族真相也拨云见日:在追溯历史的纵深处,是乱伦生下的白痴,是少年男女轻率性冲动后造成的恶果,是“救世主”愿望的落空,是阿特金森家族的衰朽——如同利姆河岸不断与淤泥作斗争,但是,淤泥仍顽固地、无言地、腐蚀地吞噬了历史的意义与人的努力。 但是,如果把这些叙事技巧单纯地视为实验作品中的雕虫小技、奇技淫巧,那么作品本身也就降格而为工具。萨特在评论福克纳的小说时说,“小说家的美学观点总要我们追溯到他的哲学上去”。那么这些技巧相似的小说所求索的哲学主题又是什么?也许,是时间,这个“比其他任何形而上学问题都来得重要”(博尔赫斯语)的问题。时间与空间意识,是20世纪小说家们主动思考的一个问题,人言人殊,普鲁斯特思考的大概是通过回忆,追回时间的问题,博尔赫斯思考的也许是打破线性时间观、构建于“迷宫主题”上的宇宙式、玄想式时间观,而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他则通过一个“好的故事”,呈现出现代人被困于“此时此地”的悲剧境地。现在,我们来讲一讲—— 时间的故事 在《水之乡》中,始终存在三种时间维度:过去、“此时此地”与未来。这三者间本有一种因果的关系,通过追溯历史上发生的真相来确证此时此地的存在,而此时此地的存在则是为了解释未来的可能性与潜藏性。可是,每一维度的探索都遭遇了全面溃败,预设的因果联系也就荡然无存:没有未来,取消过去,“此时此地”成为无尽延宕的所在。 对“过去”的追溯从双重的叙事中展开:历史老师汤姆的私人史与法国大革命史,实际上,看似无关的双重书写有着内在天生契合。仍然是在访谈中,斯威夫特指出:“我认为, 我们年事越高,就会越清楚地知道我们是属于历史的。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所识别的个体,而且是构成、造就和属于这个更大的集合体—我们称之为历史。( 因为想不出一个更好的词,我们就称之为历史。)”可见,斯威夫特认为,私人史再怎么私密化,都无可逃避对被大历史吞没,裹挟,成为它的一部分。这颇让人联想起《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父亲的那句名言:“人者,无非是起不幸的总和而已。你以为有朝一日不幸会感到厌倦,可是到那时,时间又变成了你的不幸了。”凝聚大历史的时间无法摆脱也无法超越,福克纳与斯威夫特的时间哲学汇流了。 在论述大革命时,历史老师汤姆说:“无可否认,孩子们,这伟大的所谓文明进步,无论在道德还是在科技上,总是退化同行”,此外,“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被迫背负的这座名叫历史的沉重大山——让我们的步伐犹如爬行,让我们踉跄着偏离正确轨道——究竟是在阻止我们前进还是后退?”因而,大历史中悲剧性的轮回突转、越轨的“纵身一跃”、向前发展同时向后退步的悖谬同样根植在了个人史的宿命中,成为悲剧性的起源。 对大历史充满好奇心的追问“为什么”使个人肩头扛上了历史这包沉重的线索,使个人用本来就不完整的知识“白痴式地”去解释那些不完整知识下发生的行为、使个人为了填满意义的空洞不断做出解释,以驱散恐惧的黑暗——而解释本身,斯威夫特借历史老师与学生辩论之机终于悲观地宣布:“人们只有在事情出错的时候才作解释,解释是你逃避现实的方法。”于是,在揭开历史表层叙述的同时,我们渐渐发现历史老师汤姆对个人历史中那些行为的解释都是对“事情出错”的发掘:原来,自己与玛丽错种的爱情之果是导致白痴哥哥杀死帕尔的真正原因,原来,年少轻率的性冲动造成了玛丽日后的不孕与窃婴,原来,母亲与外公的不论之恋造成了白痴的哥哥迪克……汤姆重构过去,挖掘出的个人史却也如大历史般的错位、失误与突转,他解释的越多,就证明这错根越为深种,本来是为了确立当下的意义而追索历史,却发现个人经历中那些永恒的谬误根本无法为现在的“存在”提供合理性证明,汤姆的悲剧正在此处:将立足之境的泥土一挖而空。 于是,当代表大历史这个概念的学科——历史课——遭到学生们的嘲笑(“关于历史的唯一重要的事情,我认为,先生,是它差不多已经到了尽头。”)与校方的取缔时,充满错误的个人的历史也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 那么未来呢?既然过去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错误,那么就寄予未来吧?大历史这门学科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考察过往,却寄希望于未来。面对学生和校方“历史终结”的呼声,历史老师汤姆却坚信历史“可以每天传授孩子们过去发生的事所提供的教训。他给以他们历史这个含糊的礼物——繁重但却有益——让他们将其带入他们的未来……他向后回顾,是为了向前看的更远。”既然追溯历史的道路充满了错误,汤姆就将希望放在了发展历史的角度,他希望孩子们学习历史,走入未来,他甚至宣称:“我们的事业就是孩子”;“我们对生活的爱、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爱——比起网球场宣言更加无政府主义、更加具有煽动性。”这时,汤姆将未来与孩子、生命、生活这些玫瑰色的概念等同起来——不能后退,就往前走吧。可是学生们的反映却令人沮丧。卷发男孩尖声惊叫地破坏气氛,课堂上传来咯咯嬉笑与窃窃细语,在学生不断爆笑的声浪中,连老师都“紧张地让身体重量从一只脚落到另一只脚上,”代表未来的孩子们拒绝了这种代表的荣誉。而校长刘易斯呢,他只希望汤姆拿了退休金悄悄离开,并颁布废止这门课的规章制度——他希望对孩子们的另一种未来负责。 在私人经验中,未来同样无立足境。汤姆的爷爷与母亲乱伦生下的孩子迪克,本来寄托着家族复兴、爱的复兴,也本该是走向未来的“救世主”,爷爷“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渴望要一个孩子,而且不只是一个孩子。因为他开始把这个孩子成为救世主。”犹太教中用弥赛亚来称呼大卫家系的拯救者,以带领以色列回复盛世,可惜,“不是什么救世主,是个傻子。不是什么未来的希望。而是个笨蛋。”这个傻瓜最终当着家人的面跳水自杀,剪断了有关未来最后的一点念想。本雅明曾在《历史哲学论纲》中将“弥撒亚时间”视作包含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巨大缩略物,在未来的一片均质与空洞中,每一秒都成为弥赛亚可能渗透的瞬间。而弥撒亚巴迪的未来,却通过匆忙的一个句号对那“弥撒亚时间”冷笑一声:没有救赎、没有未来。 那么,只剩下“此时此地”了。《水之乡》中,它不再构成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它成为悬置的存在,不断自我膨胀与繁殖。此时此地究竟是什么呢?斯威夫特也发问道:“这夹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无法界定的区域到底是什么呢?”此时此地是无数个飞溅的瞬间,是少年男女偷尝爱果的瞬间,“是我在看到铁青色的血液从弗雷迪•帕尔被船钩刺破太阳穴里流出来时被恐惧攫取住了全身”……总之,“此时此刻”宣布我们成了时间的俘虏。斯威夫特形容它总是“突然袭击”一般。这个此时此刻有时“也会让我们进入短暂的现在时”,但绝不指向过去时,每一个此时此刻的叠加形成了事实的钢铁囚牢,人被锁入其中。 这种无尽的“现在时”、“此时此地”的体验是非现代性经验所不能产生的。飞速发展的现代性体验将回忆拧干,将历史挤净,未来又总以一副完全被设计好的姿态出现,因而,没有了过去与未来,人只能被放逐到“现在时”中,这也就证明了,人被剥夺了缅想与畅想、追索与发展的可能性。《水之乡》的封面设计可谓得其神髓,一直自河远方飘来的船,想驶向别处,船底丛生的藤蔓却牢牢扎根淤泥,船不能后退,不能前进,只能呆呆地滞留在原地——那无尽的“此时此地”。 为了寻找意义以填补时间之流中的空洞,我们一再犯错又笨拙地作出解释,斯威夫特干脆告诫读者:“假如你认为人生有什么真实意义你可以去发现和拥有并以某种方式改变你, 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找到生命的意义,那么,毫无疑问, 它只会把你带向生命的尽头。接下去还能做什么呢? 说来奇怪, 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永远使人困惑不解,就在于它并没有任何意义或目的, 尽管我们经常想当然地认为必须有个意义或目的。” 这永恒的困惑,想必正是永难走出的“此时此地”。时间的旅程之中毕竟没有罗盘针。
  •     无尽的时间深藏于历史--看看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哪个阿特金森,或者斯科特。一切都从那里开始,最后又回到那里。犯下的错误还是遭遇的激情,都不再重要,那种淡淡的忧伤会伴随着时间的沧桑,冲破故事本身,回到每个人物身上。好像真的有一条河,我们坐在河边上。
  •     不过,当时买这本书真的是因为被逼无奈,老师明确要求写水之乡的论文,我赶啊赶啊到最后还是不得不为节省时间买来了中文版,花了两天时间来读完它。叙述方式很奇特,许多条线索盘根错节,所以刚开始读的时候进度很慢且索然无味,但越到后面越觉得惊心动魄,看得我险些跟着一起分裂了。总之是很喜欢的风格,看了之后总算不需要后悔买书的米!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开头的话,就把我吸引了
  •     不得已开始读这本书,后来就是不得已放下这本书。读完之后意犹未尽,迪克真是个悲剧式人物,一直没有说过多少完整的话语,然而当他开始开口去说,去了解这个世界时,本是那多么美好的字眼--爱。可是这也是中悲哀,当他开始想要得到和普通人一样的爱时,注定了他的逝去,只因他本是不应出现的结合产物,他不是救世主。
  •     世间的美妙与丑陋就像水与土的此消彼长,互相吞噬着溶入同时却抗拒着对方。土地、河流、家族、夫妻、父子、战争……所有相关与不相关、正常与非正常、起义者与暴君、对立与继承的素材融汇在一起,聚集为克里克家族的那口浓痰,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在归乡的路上,又有如欧洲鳗神秘的迁徙繁殖。历史的尘埃和着人类的血泪在河道里翻滚,造就了泥泞的洼地、矗立的烟囱,还有不伦关系孕育出的智障后代。嘴里叼着古巴雪茄或骆驼牌香烟,细细回味阿特金森麦酒的独特风味。弥赛亚的结局注定黯然,又或许他的降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     在历史中辗转反侧又困顿于此时此刻。这不是启示录一般的作品么
  •     (课程论文,原来我们老师翻译了那么多书啊)开始觉得很晦涩,越到后面越停不下来。历史玩弄不得命运,你在寻找什么解释的解释? "We all wander from the real world, we all come to our asylums."
  •     读完很纳闷怎么83年没拿到booker,查了一下发现那年拿奖的是库切的迈克尔K……毕竟也算进短名单了,而那时要是水之乡拿奖我也并不惊讶(可听说那年评委其实也只是在库切和拉什迪之间犹豫?……)
  •     挺晦涩的!
  •     历史的故事,作者融进自己的笔触,写出了家乡的回忆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多线叙事交叠,很优秀的小说
  •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历史无情,人物和家族悲怆
  •     封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故事的情节内容 慢慢切入迂回展开内心戏丰富细腻
  •     没想到这本书会这么让我喜欢。买来一个月了,每天睡前或得空的时候看一点,慢慢地看完了。它不是那种像侦探小说一样的扣人心弦、让人恨不得一口气看到结局的书,它也有悬疑的情节,通篇弥漫着一种魔幻的色彩,但是这魔幻的文字中那隽永的味道和饱含的神情,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不想匆匆翻过。就像但丁所言:我向前走,但一看到花,我就会停下来。《水之乡》中处处都有这种让你驻足的东西。
    作者打乱了时间的顺序,穿插讲述他本人的现在和过去,他的父辈、祖先乃至故乡的历史,将历史、往事和当下的碎片连缀起来,拼出一幅带着忧郁的魔幻色彩的图画,或者是一部交响曲。而他似乎对这种多线索穿插的叙事方式特别拿手,总是很轻松的讲述着,你看不到他为了安排复杂的情节而苦心孤诣的样子。
    我没见过这样的作家。这本书给我的新鲜而如痴如醉的阅读体验,恐怕也只在儿童时期才有吧。
    昨天在时光网上看到《盗梦空间》的导演诺兰也最喜欢这本书,说这本书至今影响着他的创作。莫非是英雄所见略同,我刚读完,也非常喜欢!:)
  •     "我们都是从真实世界走失的人,我们都来到各自的疯人院."
  •     wonderful~
  •     对这种类型的“思想小说”,我是真的厌烦了
  •     好书,我很喜欢好书,我很喜欢.好书,我很喜欢
  •     其实。。。没太搞明白到底说了些啥。。。。。就是一些人。。然后变神经了。。。。。。自作孽不可活么。。。。
  •     不够克制
  •     不是特别有趣,抒情大于故事
  •     好故事,以及相当迷人的叙事风格。
  •     让我们放弃宏大叙事吧。国家、家族史最终层层叠叠地投射和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历史”,一切命运皆是因果,一颗种子也会长成轮回。
  •     开头“不管你对别人有什么样的了解,不管他们有多么恶劣,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每个人都曾是吮吸母亲乳汁的小婴孩……”
  •     克里斯托弗·诺兰推荐的小说,称其纵横捭阖的结构启迪了他造电影的“结构情结”。只可惜,我一直在努力地想读完这本小说。。。。
  •     很享受读这本书震撼共鸣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思考三观的教材。
  •     神话历史的幽灵压迫着小说的叙事
  •     我们老师翻译的...
  •     切割时间的艺术,叙述却滴水不漏。主题虽是乱伦与恐怖,但铺陈至庞大的历史深处,遂能消解。叙述上充满“对话感”,乃是邀请读者一起进入文本世界。
  •     因为诺兰的简介多次写着水之乡,诺兰说自己受水之乡的影响,诚然,读了书刷了片能感受到文学与诺兰电影的相互相通,诺的早期电影确有水之乡叙述、时间线的影子,呼应、对比、复仇、物线,修文学的导演影片的质感由此而来吧。 封面设计十分巧妙,星星与水闸,划船的长杆触及沼泽地的历史根茎,历史深深嵌在这片洼地里,寻踪溯源。每一段历史对区域及当地人的影响都是微妙长期的,《水之乡》用一场宏大巧妙的叙述让我回忆长辈口中的历史,他和诺兰一样做到了引发共鸣体验。倒是怪异这本佳作为什么没能畅销,甚至市面已没新书在售。
  •     有点直译的感觉 很生硬。。
  •     同样是对历史的叩问,不同于巴恩斯对未来的灰暗看法
  •     差点错过的好书
  •     淡淡的英国乡村的味道,依旧残酷,
  •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脑袋里充满层出不穷的时空概念和疑问,把一个结构紧密的故事打乱重组,神神经经唠唠叨叨,一个多愁善感生于落日帝国人的精神写照。ps.谁有勇气数数这本书里有多少破折号
  •     历史和故事的神剪辑==
  •     看到后面才串起来,就是地名什么的太多了。。。。
  •     差點看哭了
  •     Here and Now
  •     交错的时间,故事情节倒也简单,但作者想表达的深刻以及青年与中年人历史观的碰撞。还有迪克悲惨的命运。有些地方竟然有点类似百年孤独,芬斯小镇,有点魔幻。历史重复更迭。看到那句“嗳...爱”,不禁被这些情节感动。挺喜欢的,这种叙述的语言,最后的结尾有点伤感
  •     完全是因为听maksim的钢琴曲才搜到的waterland,这是首很好听的曲子,空灵清澈中透着一丝无奈与沧桑,给听的人造成一种心理上隐隐的沉痛。但是电影waterland与曲子waterland没有半点关系。不知道因为电影简介的哪一句话打动了我,我决定买书看看(因为我更喜欢看书,而且百度贴吧上一位大神说电影纯英文,我看不懂)。可以说,这本书非常难读。因为作者叙事方式不是平铺直叙,也不是类似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那种手法,至少字面上环环相扣,不断篇章,它是完全的蒙太奇,意识流。之前读过《遥望》,读了几遍,所以对这种写法不那么陌生排斥,不然是没有耐心看完的。也很庆幸,无意又挑到了类似风格的小说。对那句“人只有在出错的时候才会去解释”记忆犹新,字字包含着对人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窥探和敲击。
  •     印刷一般,内页摸上去总觉得有些细细的粉尘。
  •     斯威夫特的英格兰水乡让我想起莫言王安忆写的一些故事,发觉即使远隔万里,迥然不同的宏观大历史背景下,对于个人、家族历史的叙事仍然有如此多千丝万缕微妙的相通之处,也许这正好印证了乡土的才是世界的
  •      爱情,这个必然会发生的东西,有它的发展阶段。它始于爱慕。然后爱慕转变为欲望,再由欲望转变为忠诚,最后由忠诚转变为结合。 是的,好奇心产生爱。
  •     书还可以,就是稍微弄脏一点点,不过无伤大雅啦
  •     本科学院里老师的翻译。。。杯酒留痕也是他翻得?
  •     装腔作势的电影版让我看腻歪了。
  •     好书没有早晚
  •     第一次读这种穿插结构的小说。刚开始看的有点头大,越往后看越觉得厉害。不亏是现代经典。
  •     一个保守主义气质的历史老师对故乡和亲人的赎罪叙述。
  •     书不错,发送货及时。
    翻译的部分需客观评价。有的部分直译较多。
    很好的书!
  •     拖拖拉拉很久了才看完,因为看着看着就觉得有些地方很拖沓很累,这种叙事手法看久了很累。但至少,还能让人看完。
  •     英国现代小说。乡土、变迁。
  •     近期再也不碰后现代小说了,一点儿阅读快感都没有。
  •     在历史中寻找人生最坚实的注角。 PS.最近看翻译过来的作品都有一种很拗口的感觉。。。
  •     我擦 看不懂啊 实在是跟不上 太跳跃了
  •     几代人纠缠在一起,比盗墓笔记的羁绊,差太远了
  •     大开本的书,不如杯酒留痕容易读,绕。
  •     故事完了,意犹未尽。这几天被个人讲话体小说搞得很烦,这个终于不烂了。
  •     今年读到的最好作品。
  •     虽然当时自己读的时候,有几章真是提不起兴趣,但里面不少意象和象征真的是特别微妙贴切。特别喜欢里面关于历史怀疑主义的讨论。
  •     意味深长的一本书,叙事方式很别致,刚看云里雾里,整本读下来却能得到一个整体的脉络,无力感十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