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后来的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532750085
作者:[日] 夏目漱石
页数:263页

后来的事究竟是什么?

刚读这本书时一直不明白书名为什么要叫《后来的事》,其他译名还有《其后》,《从此以后》。一遍读完发觉夏目漱石压根就没写出后来的事是什么,全凭自己猜想了。但是,联系三部曲想想,后来的事是不是就是《门》呢?代助和三千代的故事在《门》里由另外名字的主人公演绎了?

夏目漱石——后来的事

说实话,在翻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不止一次停下来,看看我都到哪了,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五分之四…总之,你知道,所谓大师之作总是让人很难读下去,时代的隔膜,国际的差异,我在缓慢的文字中挣扎,但却不想停止,我真是既不能认同代助处尊养优的生活方式,所谓肌体的操劳会伤害精神云云,大男人早起居然第一反应是自己的心脏有没有事情,真是矫情的生活方式,我也不能说平冈的选择就是对的,多少年前两个少年不同的选择,火车站前的挥别,造使后来的相见,两个男人已经是那么的陌生。在平冈语焉不详的背后,种种猜测而得,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最后还是选择和这世界妥协,并且深深沉迷于这种看似无话不说充满信任而实际上有种种利害牵制的的上下级关系中。下属的事情败露使平冈不得不引咎辞职:他落魄,他无能,他不负责任,一个四十岁的男人,靠进杂志社为生,下班后在酒吧里寻欢,家中体弱多病的妻子和生计完全至于不顾。真是让人伤心啊,而且,在日本人漫长清淡的述说中,我一直没有体会到所谓的年少的友谊,像是落入风中,被风霜和泥土深深掩埋,不见了。代助醒来,枕边落了一朵重瓣山茶花,他把手搭在胸前,想象着红色的热血在种种波动下缓慢流淌的情景,感受这像时钟的指针一样传达到他手掌上的声音,恍惚间,他朦朦胧胧地看到一朵大如婴孩脑袋的花儿。山茶花的坠落往往有无与伦比的悲壮,她不像樱花 ,一片片的飞舞,飘落在大街小巷,是亲切的浪漫,山茶花是直接的杀戮,一整朵坠下,毫不惋惜,好像是说既然绽放是我的生,凋零是不必要,直接跨越生死,永恒的存在着。代助是没有这样的情怀的,拥有这样的情怀的不如说是代助的爸爸,那个古老的日本人,肯为兄弟死,以一种武士的壮烈直面生活。众所周知,代助是瞧不起他的父亲的,他以为他的父亲是寡陋的,粗俗的,他以他贵族般的大脑巧妙,不动声色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亲做出反击。虽然他日常生活的来源还完全依赖于父亲和哥哥。起码在文章的四分之三我是这样认为的。直到三千代。三千代是代助平冈少年时同学的妹妹,先于代助相识,后来哥哥父亲逝世,在代助的撮合下嫁给了平冈,是身体软弱,笑容清和,喜欢诗歌的少女。是代助一直不肯承认,所心仪的女子。代助家境优越,嫂子梅子经常为代助物色女伴,都被代助回绝了,就连父亲所挑选的无论是品貌家世都最合适不过的女子也不能打动代助的心。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子呢?嫂子问。代助从来没有想过所谓喜欢的女子和结婚对象之间的关系,但没有原因的,三千代的名字,浮现在脑海里。他苦苦的笑着,把钱借给我——他想补贴给三千代。我一直没有感受到平冈和代助的友谊。直到代助摊牌的那一刻,平冈说,你还记得三年前的事吧,怂恿我娶三千代的人就是你呢。那是我俩在黑夜穿过上野向谷中下行的时候,我俩从博物馆前边边走边谈,走到那座桥的时候,你为我流下了眼泪。我再没有像那个时候那么深切地感到过朋友的珍贵了。由于过分的喜悦,那天晚上我完全失眠了。这一夜的月色很好,我睁眼看着月儿渐渐西沉。……事到如今,我身为法定的丈夫,是不能再同你交往了。我得从今天起同你绝交,请你注意。相比于代助和三千代之间乏味的过于平淡的表白而言,我更欣赏这两个大男人之间的真情流露,虽然他们已经不具备少时的纯真,但是这种沧桑下的不易的曝光更弥足珍贵。这都是命里注定的呀,毫无办法。平冈是这样承认的现实。代助呢,三千代由于情绪激动不幸害病,暂由法定的丈夫照顾,不得见;因为此等伤风败俗,愚蠢的事,哥哥和父亲与之绝交。骄阳之下,这个从未工作过的贵公子,向电车跑去,开始寻找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啊,山茶花终于坠下来。

后来一切都好

其实一开始就不难猜到代助和三千代之间暧昧不明的关系。漱石先生的故事大多如此,一条线,简单清晰,没有过多情节设置,重人物刻画尤其是语言艺术与心理描写。在我看来,主人公代助既是时代里的人,又是世俗里的人。作为一个时代的人,代助小有学问,对明治维新的全盘西化他说,「国民受着这种西方施加的压迫,便无暇用脑子,无法好好工作。教育上的愚民方针,使国民目不暇顾地干活,导致了整体性的神经衰弱。你看看大家的言行,基本上是愚蠢的,除了自己的事以及自己眼前的事之外,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因为他们无法思想。」仍然是时代里的人,为自己的消极避世他如此开脱,「骋目整个日本,能找到一寸见方的土地是沐浴在光明中的吗?真可谓暗无天日哪。我置身其间,一个人再怎么想有作为,又何济于事呢?」在时代里,他是谈吐颇有个人风格的知识分子。也是时代赋予了他自大的烙印,他表面上顺从父兄的意愿,内心可是暗暗叫嚣,一无所有却瞧不起任何人,实在太糟糕了。相比时代里那个愤愤不平、卖弄文采的代助,世俗中的他显露的真性情更讨我欢心。「大凡为人者,总不能使那种应该保持热诚的高尚、真挚、纯朴的动机和行为持久。人所能保持的,只是远远等而下之的东西。」既然岁月令人永远都无法免俗,那又何妨世俗地潇洒地生活?既然已经尽力完成了必须的新陈代谢和生存竞争,其孰能讥之乎,可以无悔矣。还是回到最肤浅的主题。坦白说代助与我心心念念的理想型相去甚远,以现代眼光看来不过是个赋闲在家的啃老族,发福并以此为荣的大叔,我行我素自视清高的偏执狂。意外地,他的偏执却正中我下怀,以至于即使他彻彻底底违反了明治维新时期的封建礼教也不能减少我的好评。把时代抛在脑后,拒绝媒妁之约,不顾家族脸面,一心一意盯着自己挚爱的人,哪怕她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眼睛也不转。将一个第三者写得这般教人同情,漱石之外大概再无别人。「那时候也好,现在也好,我始终是一成不变的。」说这话时,代助的眼神片刻也不曾离开过三千代。我突然想起保罗西蒙唱的「I’m not the kind of man/ Who tends to socialize/ I seem to lean on/ Old familiar ways/ And I ain’t no fool for love songs/ That whisper in my ears/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我并不是那种热爱交际的男人,而且我更喜欢走老路。但我对情歌并非无动于衷,它们是我耳边的窃窃私语。多年之后,疯狂依旧。多年之后,为你疯狂依旧。对于引人遐想的开放性结尾,我不愿意想象代助如愿娶回三千代,或是碍于体制阻拦两人终究没在一起。唯愿来场大雨给代助乘坐着的火烧似的电车降降温,而后来一切都好。

悲色

我是悲观的,那不曾有过的吝啬,出自私欲的演示,当所有颓唐的缘由都被远方的战鼓打碎,包围的盔甲也暗自凋零时,他发自内心感觉苦痛的来源,大概便是植根于无处藏身的孤影;我能认同的,因之它无处不在的本质,以及无法逝去的如长久的恒河般哺育众人的心灵,当然,那样的音色随处可见,我只是亦步亦趋接近了它属于人心深处的内核而已……一些假想和意图会不经意穿过眼前的墙面,上个世纪,这种简单的时间性质,曾经主宰许多年轻生命的前途,共同倚靠的大树,终究伴随着凋零的枯枝而老去;我想欲达凡夫的勇气,只有迫切的人能够执着前行,即便那是漆色渲染下的夜晚。终于,代助继续了他的前程,生命远没有结束,我能领略到他特立独行下一颗无法被常人解读的心。其内心过往无所事事的徘徊为其许多不幸充当了打手,不过,当他决意跟着电车朝着既定方向行走时,一些念想与拘束已显得不再令人畏惧。当然,恕我唐突地认为这是青年人彻悟的史诗,同时,它也是独特内心的一个告白仪式,面视真我,乃至热血沸腾,文中最后的段落揭示的红,便是热量在其内心发动引擎的结局。至于这层热量能否带其挣脱束缚却多少有了悬念。他人眼中的不学无术,自我的清高无拘无束,皆是对主人公最终的新旅程作注脚,若非废人,那层潜力依旧躲藏在内心底,即便废人也不容小视,因之他也是生命;此文最大的悲在于,亲情的隔断,爱情的错失,友情的沦丧……在最后的高潮里,一切归结为一个节点。这层悲,不可否认是作者暗自安插在代助头上的双刃剑,这把剑是亲人给予的保障,也是传统的后盾,运用好了,人生似乎会一帆风顺,逆势而为,则会伤了自己。显而易见,主人公不是安于既定角色的乖儿子,他有着出位于人之常情的想法,有悖于传统观点的论述,逆势是其得以蜕变的伏笔,其扮演着的角色很多时候令人略感厌恶。其间的彷徨与不安,当中的踟蹰,便成了倚靠亲情物质供给下的不得已举动。但内里却非一味的悲,在悲的另一面是主人翁的坚强面,哪怕世界暗黑无比,他还是看到了身边充满幸运与活力的元素,以至于在夏目给的最后悬念中,可以让我断定代助的结局并非暴毙街头。而是略微给了他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希望和未来。行文里,我一直怀疑代助、平冈等人的举动,他们的语言蕴含的并非真善,更多的是在相互试探以获取利于己方的好处,此人世间常有之事,也是待人处事间多见的场景,反之则是作为人类本身的又一个悲——化妆成连自己都不识的面具,来面对周遭,以为善良的面目是为大爱而诞生,却为着自身的私利而费尽心机,如此的恶便是人与人之间莫大的不幸,夏目通过文中不同角色的详尽心理描写,很清晰地把这个丑陋面展现给世人。翻译后的文字多少晦涩,大概没有了原著应有的流畅性,叫人可惜,但文字里头躲藏的悲情色彩,依然可以让人品出。这也难怪,电车的发动机早已轰鸣,谁能不振奋呢!即使他似代助,断了后路,也势必死地而后生。——或许我极端了些。雨夜!

因为里面只有一群讨厌鬼所以还行

这是第一次读夏目的小说,或许真是功底深厚,刻画人物精到的缘故吧,里面没有一个值得喜欢的人。代助是个粘粘乎乎靠不住的人,似乎很聪明很有知识读过很多书,但是一点也看不出来因此他具备了某一能力,这种男人只适合作闲暇时间清谈的对象,只为了聊而聊那种;平冈则是个平庸无趣的男人,长得也不好,智商也一般;三千代完全象个什么都搞不拎清的过时女人,没文化没精神,身体不健康长得也不美,自己爱的男人给自己作媒时完全可以拒绝,如果只是以报复心理接受,真是愚蠢至极;平野偶而地出场说一两句话,还时不时地兴灾乐祸,虽然对象是资本家、政治家之流,但是那种腔调完全是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一点也不可爱;代助的家人就更甭提了,父亲是个自以为是的资本家,哥哥是滴水不漏的资本家,嫂子是个在家无聊的欧巴桑,侄儿侄女倒似乎不讨厌,因为都还是小孩,而且甚少描述。总之整本书里没有一个可爱的人,次一点,称得上凑和的都没有,一群讨厌鬼!2013.11.25或许是人人都有阴暗面,不把人看透是看不到的,如果仅是看表面,人人都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可爱的一面,只是在夏目的面前,阴暗而无处遁形罢了,于是便没有一个可爱之人了。

关于结尾的疑问和疑似缺陷

这本书的结尾我读的最仔细,也最疑惑,代助到底有没有从平冈给他父亲的信中得知三千代的死讯呢(如果三千代确实死了的话)?之所以会这么怀疑,是因为代助早就料到待自己和三千代的关系公诸于世后,自己难免会众叛亲离,而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和三千代在一起,当然也就意味着对自身行为的后果有所准备,怎么样也不至于像书中描写的那样在哥哥给自己送信后,“全身感到了莫可名状的重压”、“痛苦遍及全身”,而后意识模糊地跑到街上,坐上电车,“决心乘着这辆电车前进,直到自己的脑袋烧化为止”。那么代助之所以受到如此重创,是不是因为在信中读到了什么自己始料未及的信息--例如三千代的死讯--呢?想想又当然是没有,不然代助不会在哥哥询问信中内容是否属实时毅然回答“是真的”, 之后也不大可能会幻想要“同三千代拥抱在一起被这烈焰早点儿烧尽”,更重要的是,刻意跳过三千代死讯这一重大信息不提,也不符合全书诚实坦白的风格。而之所以没有交代平冈书信的内容,更像是因为没必要赘述读者已知的情节,而非刻意留白以营造开放式结尾。可如果平冈的信并没有带来什么新闻,代助所遭受的意外打击又从何而来呢?整件事里唯一没有被代助料到的变故只有平冈主动写信给代助父亲这件事,在代助的想象里,是由他自己主动对父亲做最后的坦白。在这个想象中,代助是一个勇敢的反抗世俗者,与其说他众叛亲离,不如说是他为了内心的追求,主动摒弃了世俗关系。而同样的一件事如果藉由平冈之口道出,代助就变成了偷偷摸摸觊觎他人之妻的欺世盗名者,不过是因为被人揭穿了,才暴露在日光之下。但是代助真的如此在意自己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吗?代助虽然一向冷漠,怕麻烦,对于道德准则也是不置可否的态度,但在夏目的笔下,那正是出于他想要对自己诚实、不愿意随意糊弄过去的心情,表面看上去是违反了世俗道德,可实际上是遵从了内心里更深的自我道德。(这里参见萨特的"bad faith")再者,代助对三千代的爱情(他称之为“自然”)也是出于真心的,作为一个凡事都力图拨开表皮、一睹内核的人,唯有对这股“自然之力”,代助仅仅只是描述,从未加以分析,而这“自然之力”有时候甚至反过来成为了他分析其他事物的原动力。出于以上这些原因,代助应该不会太在意自己同三千代的关系到底是藉由谁人之口道出,也就是,自己到底是以怎样的姿态叛离世俗的。可是这样一来,到底是什么给代助带来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呢?还是说,所谓的沉重打击,根本就是与前文所铺陈的情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断裂开来的一个写作失误呢?

想得越多越矛盾的人生

代助成天都无所事事,好像对世间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他也确实对很多的事物都提不起劲头。他挣扎在对世间的很多不满与思考中,常常感觉自己很痛苦。但在我看来,他确实是幸运的,相比较于他的朋友平岗与寺尾来说,他起码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因为父亲及兄嫂的支援与帮助。但他又是不幸的,懂得越多知识看的书越多思考得越多,就越容易对这个世间感到无望,甚至对一切事物都没有了欲望。这是痛苦可怕的,当一个人没有了欲望,生活多半只剩下无望。不过还好,最后他在三千代的身上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激情。

一曲未奏完的爱情悲歌

如果说《三四郎》的爱情未开花即凋谢,那么《后来的事》中代助的爱情则注定开花无果。全书前面用很长的篇幅对代助的思想境界进行刻画,也渐渐渲染他与嫂子和三千代(朋友平冈的妻子)的关系,我大概猜到他会哀伤其中一个。果然,自平冈夫妇搬至东京伊始,他就从挂念直至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三千代。后又在一番波折之后,与三千代坦白,虽早先劝她嫁给平冈,但他是爱她的,三千代也是。代助知道平冈并不够爱她,当他们以期待之心盼望着他们的未来时,平冈写信给代助的父亲,让本就对他拒绝被安排婚事所不满的情绪发展成断绝父子关系,最后,在代助找工作的路上,他绝望致极,全书就此结束。代助是个理想主义者,靠父亲生活的他,30岁还没有工作,只是平常读书而已。在对这个社会失望过后,他便躲进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读书使他成熟,也使他意识到不该因义气而破坏他与三千代之间的“自然”。他们的爱情为世俗所不齿,这也是他的家人认为他为家庭带来了耻辱的原因。在这个社会中,他们的爱情注定失败,哪怕,在代助看来,他不过是做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喜欢代助

主人公代助,三十岁,没有工作,靠做实业的家人接济生活,整日读书思考,在世人眼里是个优哉游哉、不问世事的公子哥。曾经把喜欢的人让给朋友,后来重逢后发现自己仍然爱着当年爱的女孩,父亲哥嫂逼他娶一个不爱的人,最后结局是父亲与他断绝关系,他在大热天挤上公车准备找一份工作,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

没有写完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正是初秋的傍晚。起身拉开遮挡阳光的纱帘,室外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心里还飘散着代助最后在惶惶中寻找“职业”的身影,仿佛刚看到他起身,走出家门,还不知道接下来要怎样。感叹夏目漱石的精巧布局:假如要写成长篇,继续写下去就可以了。如果是做一个中篇,就先写到这里停下来就好了。要是现实生活中有个代助这样的高等游民,有钱有时间,有才华,将故事继续写下去,也是一个不错的发展呢。通篇的三千代只是一个朦朦胧胧的影像,我想是因为在代助心里,他爱慕的,思念的人也是三年前四人一起求学时的三千代,三千代的美,她的绰约,纯真,都是数年前的形象,现在的她变成了什么样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代助的眼里,都是视而不见的。以致他看到了平冈从热血变得颓丧,从温情变得冷漠,从正直热血的青年渐渐地学会了敲诈哄骗的卑劣,他也看得到自己在三四年的变化,“要是一个外人能从内心里看到自己的变化,恐怕会认为判若两人吧。”但他选择性地看不到三千代的变化。平冈说三千代再也不是从前的三千代了,“她变化大呢!”。但代助看不到。从前的三千代,住在树身好像铁锈了一样的杉木林旁,代助带了一大束白色的百合花过去,她从哪里找到一个怪模怪样的花瓶擦干净,供在佛龛里,大家都凑上去使劲嗅着。她喜欢诗歌和小说,因为这个共同的爱好,和代助前所未有地熟悉起来。代助保留着对从前的三千代的爱恋,也是保留着对自己青春时光的思念。死去的三千代的哥哥永远停留在“对朋友肝胆相照的热血青年”的形象,而不必随着岁月变成平冈这样“每次见面咫尺天涯”的尴尬。绝大多数人都得在社会上谋求一个“职业”,要应酬不喜欢的人,说一些肤浅的话,用代助的话说,他有时候好像在和人皮说话。学生时代的朋友不是这么这样的吧。如今和刚毕业的朋友说起角色转换的痛苦,觉得是刚工作的四五年最痛苦。社会人最痛苦的地方在于要扮演有些我们不愿意扮演的角色,要做一些,甚至是很多我们不愿意的事情。而所求所得又是一些看起来似乎不值得的回报:地位,金钱,生活的物质所有。代助也看不起这些。后来当他因为自己的感情和良心不得不额外地对父兄要钱来救助三千代时,他才真切地意识到:我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是没关系的,但还不是要伸手像那些自己看不起的人低头吗?为了像他们要钱,我的“了不起”是毫不重要的。走到这一步,就不知道是自己的自尊了不起,还是金钱了不起了。我也曾长期为着这一切痛苦。时间渐渐地流逝过去,人在这种过程里挣扎起伏。后来渐渐明白,最看重的所求的人生的意义,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哪怕是文学这样清洁的理想,也不一定是高尚且珍贵的,只是一种小小的关乎你个人的情感而已;而职业,金钱,生活的物质,更谈不上是人生最终的追求,本身是支撑一个温暖灵魂的基础。近来常觉得人的躯体何其柔软,年轻的我们完全尊重这具柔软肉体的指示,欢笑即展颜,流泪即瘪嘴,心中所痛即身体而僵,一切都是从内到外,完全心之所发的。和喜欢的人来往,做顺心的事情。以为天经地义。但渐渐地,人都学会了将这具躯体重新分配功能,我们不再完全听从感情的支配,而学会了用理智控制大脑。但这不代表我们变成了机器人。人人都知道,在家庭里,与三五亲朋好友在一起,在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总能做回自己。谁又能说,三十岁的自然的那部分自己,和十八岁的自然的全部的自己,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社会人的生活里即便不能从早到晚整天随心所欲,但在独处的一两个小时里,你仍然可以有诗歌和小说呢。不过在重重社会角色和琐事侵袭到身体的每个细胞内,在内心里仍然给最纯真的自我保留一个位置,并且为他做一点什么事情,这本身是不容易的。代助带点嘲笑意味地说三千代,你这几年也已经完全适应了家庭琐事呢!即便是贫苦,家里却仍用着女仆,整天在家的三千代并不是没有一点时间保持自己的爱好吧。所以,一定要坚持下去,留一点本心给自己吧!

"Loser"的動搖

《後來的事》實不是寫後來發生的事,而是後來之前的事。代助是世俗意義上的Loser,靠父親哥哥供養,從來沒有工作過,人也沒什麼技能。但這個Loser在精神上看不起虛僞重利的父親兄長,看不起謀生的大衆。他覺得爲掙麪包的工作是等而下之的活法,只有真正出於興趣的工作纔是正當的。他覺得當下的日本無可救藥,於是也不想再這樣的環境下去努力些什麼。儘管這些想法不乏真知灼見,但他最大的弱點卻是“依靠他人供養”。如果自己不動手養活自己,那就需要看別人臉色,受別人擺佈。代助是極力避免受他人影響和擺佈,但是底氣不足啊。所以儘管精神上抵抗,但在表面也免不了唯唯諾諾和言不由衷的話打太極。從這個角度看,他的確是一個loser。缺乏行動力和精神上清高,是知識分子的弱點。他處在一個矛盾的境地:做一個行動有力的人去獲得生活上經濟上的獨立,還是避開任何務實的作爲而保持精神上的自我和獨立?他認爲只要自己投身於謀生,精神一定會受損的,他的生活一定會受污染的。所以不到絕境,他是絕對不會將手伸進污泥裏。對三千代的愛情和憐憫,卻讓他不得不伸手進污泥。他幾十年享受的安定平穩、受人供養的生活被打碎。他謀求的安逸,原來是充滿不安和動盪的。首先他家受到經濟低迷的衝擊和相關企業的牽連,可以預料是走下坡路。他父親和哥哥一但出事,他的生活來源就斷了。而家庭對他的期望,對他婚事的催促,也暗示他要麼進同一個利益圈、去服從,否則他就不屬於這個家,家也不需要他這個負累。家就如一個微型的社會,其中一員要對家庭作出貢獻和付出,否則誰也別想光索取和享福。他可以避開社會責任,但不能避開家庭責任。即使他脫離家庭,跟三千代一起,這卻是另一個家庭,另一個需要他付出的小社會。人活在世界上,總是不可避免地要與別人產生交集。人作爲社會運作的一顆螺絲釘,真是又可憐又無奈。此書寫出了一個避世者的“不現實”,寫出一個精神上渴求真實獨立而與現實產生衝突的人,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我想不少人能夠在代助身上找到一點共鳴,而這樣一個角色很有趣,既能讓人認可和欣賞,也能讓人產生藐視和鄙視的感覺。人生可以說是一個痛苦的、不可解脫的過程,除非自己了結自己,否則就要遵循其遊戲規則。你的人生想索取些什麼,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代助希望不用謀生,所以要看家人臉色,收起自己的尊嚴和不屑;代助想跟三千代在一起,就要放棄他安逸的生活,跟家人翻臉……人的內心,跟人的行爲,是多麼的難以合一啊!真正的隨心所欲,是沒有的。所以說,活出自己的路,無非就是衡量自身情況,放棄一些,拾起一些,鑄造其不太完美、坑坑窪窪的一生而已。

《后来的事》

对《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若不讨厌的话,相信您会理解这部作品中的三千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直子的原型正是三千代。与《三四郎》的暧昧和其后《门》的抑郁相比,《后来的事》明显更明亮,丰满得多得多。视角上,前作中围绕三四郎一人的思考和对话让人读着时常觉得不爽,而《后来的事》则不光以第一视角叙述,也包含着很客观的第三视角,这也算是一种改善吧。‘其后’,是三四郎的其后吗,若非得套在前作中的一个人上的话,我会选择广田先生,前作中夏目漱石借广田之口对社会、人性进行反省和批判,而本作中,能看出夏目漱石有很多话要借某个塑造的人物来说明,那么既然想说,何尝不加在主角上呢,经历了都市的洗礼后,思想臻于成熟与客观,这个年以三十的代助无疑是最佳人选。在贴吧上有网友说,夏目漱石在《后来的事》中犯了一个错误:浸泡铃兰的水是有毒的,按理说三千代喝过后不可能没有中毒反应。的确,从宗助和三千代的对话看来,是能看出夏目漱石不知这水会有毒,但后面门野又提到,这水是刚刚换上的,所以毒性究竟多强呢,我们不得而知啊,但愿三千代侥幸逃此一劫吧= =三四郎的爱情,即便说出口也不会有结果。但宗助的爱情却恰恰相反,这也正是这场恋爱之所以是悲剧的原因。学生时代的宗助便与平冈和三千代相识,后来牺牲了自己使他们俩走到了一起,但是长大后的宗助意识到,不顾及自己真心的感受而一味成全他人乃是退化和不诚实的表现,也于此,造成了结尾的悲剧。我还是想为宗助说话的,他没有做错什么,一个社会在思想上的进步程度是最大值,而民众的认识是离这个最大值尚远的平均值,宗助的认识接近于最大值,但却被平均值所主导的社会所鄙视。看豆瓣中的评论没有一个不说宗助懒惰、不求上进等等之类的,我很纳闷,分析原因,是结局的急转直下造成的吧,宗助被否定了,被社会抛弃了,那么又为何要赞成宗助的观点呢。我相信他们这些读者在之前还是很佩服宗助的吧。本部《后来的事》中,主角宗助继承了前作三四郎的没有定见,这个没有定见不是说没主见,而是这个主见不是固定的,是会随着实际情况变化的。依然在活跃思维上毫不吝惜时间。

细致的宁静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夏目的书。按照顺序先看了三四郎,然后就是这本それから。开头就很吸引我,如同三四郎一样,主人公在最开始出现。然而这部从此以后(或者 后来的事)情节而言,远不如三四郎 丰满。话虽如此,很简单的一个情节,却很吸引人,不看下去,是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的。我喜欢作品中很细致而不繁琐的刻画,这刻画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对于人物,而是对于故事,发生的场景,人物的一颦一笑乃至心里。看这本书,我总觉得,自己被带了进去,尽管全是 上上个世纪的对于我而言十分陌生的日式的氛围与环境的描写,却让我那么身临其境,一举一动,似乎我都想的到,甚至了如指掌。我看见代助向三千代家走去,我闻到了湿漉漉的百合的香味。我感受到了代助心脏的跳动,以及预示着时代必然变动的代助的那句 啊 动了 世界动了。不得不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所包含的那种宁静而细致的美。代助在等待三千代时从百合的香气里,代助看到了往昔的回忆,发现了纯真的和平的生命。不存在什么私欲厉害和压抑个性的道德。它像行云一样自由,像流水一样自然,它的一切都是幸福的,因而也都是美好的。这样美好的氛围,以这样细腻而温柔的写出后,只让我觉得 活着真好。

一切都是美好的

夏木是在六年级的时候看《名侦探柯南》中出现的名字,当时只是知道大概是一个很有名的日本的作家,真是很了不起呢。很有爱的书本,是在西西弗书店里面看见的黄色小本,笑,最近很喜欢买这样的精巧可爱的书。在看着书的期间也经历的多多少少的一些事情,最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总算是看完了,真是很不容易啊。我是在看完书之后才知道《后来的事》是夏木的爱情三部曲之一,对于这一定位,自己实在有点惊讶,因为与其说这是一本爱情小说,不如说这是代助的自己的生活的自白, 无论是对于三千代,对于平岗还是对于父亲,嫂子,哥哥...书里面的一段话让我记忆很深:你看看大家的言行,基本上都是愚蠢的,除了自己的事和自己眼前的事之外,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因为劳顿使他们无法思想。精神困惫和身体衰弱,不幸同时降临,而且道德的败坏也接踵而至。为了生活而劳动,就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吃饭而干的职业,很难有什么诚实可言。自己为什么不能早点回到这'自然”中去呢?为什么一开始同这“自然“相对抗呢?代助在雨中,在百合花香中,在重现的昔日情景中,找到了纯真无邪的和平的生命。这生命的里里外外不存在欲念,不存在得失,不存在压抑自身道德的成见,这生命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由自在,一切都是幸福的,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后来的事。

后来的事

《后来的事(それから)》,早前又被译作《从此以后》。《三四郎》《后来的事》《门》被称作夏目漱石的“前三部曲”,又被称作“爱情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在人物、情节上并无关联,之所以被称作“三部曲”,在于作品之间在内容表现和思想意蕴上互为承接,尤其是《后来的事》,有承上启下的效果,是以成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可以这么说,大学时读《三四郎》,毕业工作后读《后来的事》,而立之年读《门》。“前三部曲”大致以这三个阶段的人物为主角展开故事。对于夏目漱石作品的感受,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似乎却又无法解释得清。夏目漱石最让我喜欢的作品是《哥儿》,让我深受震动的作品是《心》。外加一本行云流水般读完的《我是猫》,之前读过的也就这三本。然而,后来我对他的其他作品也无法自拔,仿佛他的作品全都有着强大的“魅惑”魔法,他所有作品的文字都有着流畅、朴实和含蓄的共通感,读着他的文字总觉得异常舒服。严格来说,除《哥儿》《我是猫》等少量几本情节性较强的作品外,其余作品大多平实,没有“剧情”、没有悬念,也无所谓起伏跌宕,甚至连传统的结局都没有。按理说,这样的作品翻两页就会令人无法卒读,可我却兴致盎然,丝毫不觉。我无法解释原因。文学史上说夏目漱石的这类写作方式“凸显出作家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即让浑然天成的小说作品成为现实生活的直接的投影,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非常自然地引发出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的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仔细想想,我的阅读过程还真和这个说法一致。不单是理解和思考上,读完《后来的事》后,甚或有种既惊且恐的感觉。如此一来,我总算找到了自己为何痴迷于他的作品的原因。《后来的事》的主人公叫做长井代助,是一位典型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定义请参考俄国文学)。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感觉作者写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所以我以为这本书是毫无情节的,貌似并没有什么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本书前2/3部分就这样流露出一种十分闲散、随意的气氛;接着,在最后的1/3部分,虽然依然没有过多情节,但气氛开始变得压抑和紧张,如果觉得这个说法比较抽象,请想象一下在田边悠然自得休息的鸭子突然被人捏住脖子提起来的感觉。矛盾开始爆发,达到一个顶点,开始下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全书完。不能因此就断言前2/3部分是在为最后做铺垫,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作者以缓笔展现社会背景,让读者慢慢了解每位人物,在头脑中形成各个人物外在(外表)和内在(个性)的轮廓,并逐步产生对各个人物的评价。这部作品涉及到伦理问题。在对待书中问题的态度上,即便在现今也是一边倒的情况,记得之前读到过本书八十年代的译本,序言中对这部作品的评判就带有这种明显的偏向性。严肃地说,如果单独拿出书中的问题讨论,断然是不能为人认同的。但是,像这样将问题从作品中剥离出来有“抓着一点就开跑”的嫌疑,仔细去读作品,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的限定条件,在那样的条件下再来探讨这个伦理问题才是合理的。老实说,我并没看出代助那样做有何不可,对此我持赞同态度。如果你说一切都是因为代助最初的错误导致,他是始作俑者。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没人能够永远正确;还是说,如果一开始错了,索性就一直错下去,这样才是对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后来的事》中这条暗藏的主线有点类似《小李飞刀: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情节,只是后者作为武侠小说,并未就此深究下去,而是以一种写意和是非不论的态度将之轻描淡写地略去。借用一位书友的话:“我向看出了‘反抗世俗伦理的进步意识’的人致敬。”这是未来伦理的趋势,压抑、束缚人性是错误的,我认为。也有书友认为:书中所有人都“面目可憎”,令人厌恶,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做法令人不舒服。然而,更深一层说,那位书友的看法等于是厌恶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你会发现,现实中的人和这部作品中的人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他们说的话你会去说,他们做的事你也会去做。如此一来,除了厌世,我们还能做何挣扎?从文本上看,“爱情三部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三四郎对于爱情的朦胧和暧昧,代助对未来婚姻生活的迷惘,宗助婚姻生活中的苦涩。进一步说,如果将“爱情”这个关键词替换为“人生”,就变成了对人生的朦胧,对人生的迷惘,对人生苦涩的认知三个阶段。再进一步,如果换成“社会”呢?请不要指责我过度延展,这些在作品中有很明显的表现。例如《后来的事》中,整个社会大背景就是日俄战争后的经济衰退期,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巨大冲击,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好了,也许你能够明白我为什么在读完之后感到“既惊且恐”了。《后来的事》中的描述非常写实,以书中一个细微之处为例:“乘上了电车,只见一溜儿的车窗都关得很严实,手抓皮革套环而站的乘客把车厢挤满了。所以不一会儿代助就感到头发晕,直想呕吐,这很可能是睡眠不足导致的结果。”你无法想象我读到这段的时候是多么惊讶!这一段的描写和我熬夜早起坐车之后的感受丝毫不差。由此可见,作者在对人物心理方面的描摹将会有多么精准了。关于这本书就说到这里,更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已非我所能掌控。

读夏目漱石《后来的事》有感

不同于看夏目漱石的《门》那样拖沓,这本《后来的事》我只花了五天看完了。小说讲的是家境殷实的整日“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代助见到了三年未见的好朋友平冈和他的妻子三千代后激起了昔日对三千代的爱恋和对如今生活不尽人意的三千代的怜惜,随着对三千代感情的逐渐发展他终于决心解救三千代与她结合而被亲人和朋友所弃的故事。我读罢全书,感触颇深,感觉还有必要写下我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浅见。男主人公代助不是一个人们刻板印象里的整日游手好闲的富二代,这是我对这个人物最根本的认知。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暂且不说他的思想的正确性,不可否认的是他乐于思考,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不愁吃穿,虽然没有工作但是每个月他的父亲都会给他生活费。在不用像普通人一样辛勤劳动就能吃饱饭并且能过有情操的生活的前提下,他每天思考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事物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则,最后也正因为他遵从了自己的不背弃“自然”的原则,而做出了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行为。他对事物的看法中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有两个:第一个是他说“为吃饭活命而干的职业,很难有什么诚实可言”,以吃饭为目的,将劳动作为手段的劳动是“堕落的劳动”,人应该找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职业,而不能因为面包而放弃了自己的本心,他认为做一件事的目的就应该是这件事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事,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第二个观点是“与其费尽心机去把镀金的东西冒充成真金,还不如在黄铜就是黄铜的情况下,去忍受人们对黄铜应有的蔑视来得自在”。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贯彻了他的那一个原则,这是他思想中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自然”。他希望能遵从自己的本心而不被世俗的欲念所扰,那是他理想中的“自然”。当然你可以说他的这些想法是理想主义,不切实际,是一个富家子弟不知道生活艰辛时的臆想,但是对于一个富家子弟他本就无需考虑这些物质上的烦扰,他是可以做到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职业的,而且当他明知道自己如果一意孤行和三千代在一起的话他肯定就会失去家人的经济资助时他还是怀着对三千代强烈的责任感决意去和父亲坦白,去找工作,这就说明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相信自己应该回归到他的“自然”的。是理想主义又怎样,只要人在其中得到了想要的幸福和快乐就足够了,这总比那些屈服于现实整日昧着良心做事的生活要好吧。所以对于代助这个人,我还是觉得他足够强大,虽然以前他很懦弱,浑浑噩噩,但是在爱情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很多世俗上所谓的伟大人物都比不上的勇气。他为了三千代的幸福,能够承当起当初自己犯下的错误所带来的对他思想上的惩罚,能够放弃自己本来殷实的生活(如果他答应娶父亲要他娶的姑娘的话),能够忍受来自整个社会对他的唾弃,能做到这些的人你还能说他是个简单的庸人吗?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里的第三部《门》讲的是男主人公宗助和朋友的妻子阿米结合受到社会唾弃而隐居过着平静而拮据的生活的故事,这很像《后来的事》的后续,但《门》在人物上的设定和《后来的事》又没有联系,但是也可以通过《门》来窥见代助和三千代以后的生活的大致的模样,平静而拮据,虽然在物质上不能像以前那样安稳,在心理上也会有负疚于人的痛苦,但是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这种生活虽然苦涩,但焉能说它不幸福呢?这部作品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现在正处于的状态是很像没有再和三千代相见前的代助的,由于在读书,吃喝是不愁的,整日也喜欢思考一些事情,在思想上我很有代助那种理想主义倾向,所以对我而言这部小说的代入感是很强的,我多希望在我遇到符合我的“自然”的人和事的时候也能像代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爱我爱的人,追求我向往的事。代助的爱情,在我看来,不是悲剧。

后来的事,谁又能知道?做到无悔足矣

追随代助走在一百年前的日本街头,和他一起慢慢的学会面对内心最“自然”、本真、真实的东西,找到他遗落了的梦想与爱情。看着他怎么样走向生活,并经过了多少无眠之夜的精神苦闷,这一个近似于小李飞刀的故事,承载着的却是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道义与内心真实的抉择之苦。是的,在社会的范畴内,主人公是要孝顺父兄,为了他们的利益而无条件的服从的,而这也会为他的物质生活与社会地位带来好处。但是在天性面前,这一切恰恰代表着亲情的背叛。因为假使亲情是要建立在,我为你付出,你必然回报于我。我爱你,是因为你是于我的事业家族有益的人,否则便与你断绝一切关系的基础上的话。这种亲情确实对于天性的最大亵渎。这大概是儒家伦理纲常系统里最大的糟粕吧。同样,朋友亦如此,为了朋友可以肝胆相照,可以赠妻换马,否则,便是不义,在三年前的主人公,是因循了这一种所谓的侠义精神,而忍痛割舍了自己的心的,那三年,他所以为的远离世俗,恰恰便是对于自己的报复。是的,让他承认那段潜藏于心的情爱纠葛与其他世俗的男女之事是相同的,那无异于背弃了他的灵魂。当他以为逃避可以使自己暂时的安详和平的时候,自然的天性却在他心中种下了对于爱情的更热烈的忠诚。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导向一个结局,那就是毁灭。我们很难去说清楚,最后的结局是刘兰芝与焦仲卿,还是茶花女和阿芒,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主人公真的开始为了这段爱走向现实了,现实的一切终于可以刺痛他的心,灼热他的眼睛,让他甘愿不顾一切的冲出去,走到人群中……

我是清都山水郎

收到了新版《后来的事》,重翻一遍,与老版没什么区别。吴建文清晰明了的系列封面当年很让人喜欢,现在的故意素淡模糊,想来是跟了清雅风。三年前连续读漱石作品时对此书有过评价:“夏目的风格不太明显,不过文字能力得到很好体现。”现在看来,这话说的虽放肆,倒也没有什么错误。我一直在想漱石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把自己自私地埋进作品,漱石是个提刀人,通疱丁之技。他以轻松快意的刀法直戳现实最厚重的部分,也是最具腐烂危险的部分。操刀者众,精于剥皮剜肉者众,但能如漱石般把刀停在最紧要地方之人又有几个?太宰治算一个,他也提着刀,但他的刀法是出世甚至不容于尘世的,他勇于向死神借刀具自救,却始终怀有最世俗的渴望。而漱石几乎与其相反。他刀刀入世,却总把幻想和虚构披上厚重的壳,让它们稍微偏离日常。这种做法让他的作品时常出现瑰丽的震颤感。但在心灵深处,漱石仍旧期待得到出世的安宁。《后来的事》该算是漱石晚年的作品,发表时他四十二岁。这部作品充满了克制的细节。情节的铺展,人物的对话,词句的调配,无一不克制的惊人,直到最后一页红色升腾竟也没给出一个明晰的了局,也许能把看惯了通俗小说和好莱坞电影的读者急出病来。我向看出了“反抗世俗伦理的进步意识”的人致敬。我只看到一个为爱情焦头烂额的青年。在追逐爱人这件事情上,我们永远都有遵从自己内心的机会。弃权者们为什么总在嘲笑勇敢者的悲惨下场?这人间容不得太多摆脱道德枷锁的异类。若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再被不断扩张的困惑肢解,宇宙深处创世纪的秘穴就会感受到威胁。漱石作品的好不在于批判了现实,而在于总能让人在对现实的复写中陷入冥想。我很喜欢朱敦儒的一句词:“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如此洒脱的句子,每次吟来却总是鼻眼酸涩。这是一种永远都无法企望的境界,即便固执如作者本人,流落亡国山水间的心境恐怕也多是落寞和紧缩。漱石从取笔名时起便向往这种身体与心灵合而为一复归自然的状态,可他用四十九年时间只证明了一件事情。天才有时就像越筑越高的篱笆,它阻碍着宿主去麦田享受平庸空寂但无拘无束的时光。

后来的爱

夏目漱石一生中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大概也就十年左右,而在这十年间他创作出的作品数量不算少,但是文字的总量其实并不很多。而夏目漱石之所以在日本成了“国民”级的大作家,应该说既不是靠小说的数量,也不是靠文字的多寡(鲁迅的小说也就《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集,却是白话文学做好的小说家)。可以说夏目漱石每一部小说都是传世经典,而他在每一个作品中都深深融入了自己的对于当时社会的思考,这可能就是夏目漱石最伟大的地方吧。漱石先生的“爱情三部曲”虽然以爱情为名,其实真正反应的都是当时的社会问题,很多地方甚至有不少的自况性。“爱情三部曲”在情感上大致属于级级上升的感觉,先是三四郎对于爱情的朦胧和暧昧,其次是代助未婚生活的迷惘,最后是宗助已婚生活的苦涩。这三部小说大约写了情感婚姻生活的三个方面吧。《后来的事》中主角代助被定义为“多余人”,而“多余人”这种人物设置大约来自于俄罗斯文学。当时的日本虽然因为日俄战争与俄国关系很差,但是日本文学受到俄罗斯文学影响还是很大的。当然我无从判定代助这个人物也是受到“多余人”这个定义的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物还是夏目漱石用自己的一些经历又融入了对于社会的观察而创造的吧。“多余人”的定义大致是:贵族子弟,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思想但缺少行动,大体上属于空谈派而不是实干家。因此代助这个人完全符合“多余人”的特质,与此同时他也是夏目漱石小说中我最不喜欢的人物之一。代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除了“多余人”这些定义以外,在我看来还有:懒惰、散漫、没有上进心、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等等,总之这样的人不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都是最不受欢迎的,而在感情方面代助更是一个懦夫,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地方。代助在感情上的懦弱体现在两件事上——在认识三千代以后,其实他本人是有爱慕之心的,可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却把自己心仪的女子让给了自己的好友,同时可能是想表现出自己的无所谓或者是掩饰自己的情感吧,他还极力撮合平冈和三千代的结合。可让人更不爽的是三年后三千代与平冈回到了东京,而代助发现三千代的生活并不好,而自己也与平冈疏远了,于是对于三千代积压很久的感情逐渐爆发,最终向三千代表白,又拆散自己当初出力组建起来的一个家庭。可以说代助是一个完全没有责任感和道德自律的人。对父兄的事业漠不关心甚至鄙视其实是赚钱供养他的父兄,同时还时不时的为自己的家庭添麻烦;对于爱情没有勇气去追求,最终把自己心仪的女子拱手相让;对于友情则不顾平冈的感受先是促成了平冈的婚姻,继而又拆散了这段婚姻,无论从什么方面看代助都一无是处。不仅如此,代助在完成这些行动的时候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在他的逻辑世界中,这些事情的是合理的。但他自己并没有想到,他的所作所为于人情、于事理、于道德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书中一切的不愉快,归结在代助一个人的身上其实并不过分,说代助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也并不过分。三四郎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非常迷茫,但却有着自己的原则,可能缺乏胆略,但让人觉得憨直的可爱。宗助作为一个已经被社会排斥的人却能坚持的生活,并且自己早就的现状中奋斗的生活,多少让人值得敬佩。而代助确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的世家子弟,却活在自己虚伪的清高中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自己有能力做的东西都瞧不上,甚至还编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完全不理解什么叫脚踏实地,可谓是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因此我读完整个故事以后对于代助与三千代“这个凄凉的爱情悲剧”并没有一丝同情,或许三千代我还是有点同情的——遇人不淑,丈夫不争气,自己喜欢的人更不争气。总之对于代助的同情是一点没有,面对这样的结果也就四个字“咎由自取”。像代助这样的人在当代中国着实不少,觉得自己是块材料,而不愿意从最基本的工作干起的大学毕业生可以说非常多。可以说夏目漱石在近一百年前写的日本社会,放在今天的中国还有现实意义,由此可见伟大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可以说夏目漱石刻画的代助,无论是行为、心态都已经非常到位,而父亲、哥哥、梅子、平冈也大多写出了人物的特色,唯独三千代是让我觉得有些模糊地,我想可能是因为作者并没有着力描写,同时在那个时代的日本中下层女性都是这样没有性格的吧,不过她最后敢于向代助、平冈诉说出自己的心声,至少比代助要多了不少勇气。小说的名字叫《后来的事》,也有译为《其后》、《从此以后》的,而这所谓的“后”在夏目漱石设计的故事中让我觉得有两个层次——故事本身发生在三千代婚姻并不顺心,丈夫因为工作回到东京之后,这是一个“后”;而故事写到代助出门寻找生计就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尾让人猜测,这也是一个“后”,而后来的事到底指的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无非就是这两种之一。一个是故事本身,一个是故事的悬念。小说在语言上比较精彩的地方在于一些对时间的描写,比如“已经是蚂蚁爬进起居室的时令了”,“人们能穿着罗缎外褂来来往往了”,这些文字在不着痕迹间展现了大家的叙事功力,让人称赞。而我比较不喜欢的地方是翻译。一个译者翻译一个作家的小说,让我觉得有两种感觉,仿佛《三四郎》和《后来的事》并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一样。小说中经常使用“弯一弯”、“弯一下”这种在现代汉语中绝迹的词汇,我没看过原文觉得实在是无法理解。书中还出现了“手搭凉棚”这样的词语,仿佛在听相声评书,感觉这本书的翻译受到北方语系的影响肯定不少,可奇怪是的《三四郎》中却没有见到。梦在高高的天空中,但仅仅抬头仰望并没有用,因为实现梦想的旅途在脚下。

遵从你心声

这是我在豆瓣写下的第一篇算是正式点的书评。其实也算是我个人历史上的第一篇正式点的书评,因为之前在中小学时代或许应作业考试要求写过一些非顺从自己意志的经典读物的读后感,至今也印象不大了,我不想也把它们算进来。注册豆瓣也蛮久的了。之后也陆续看过一些书,也曾萌生过写点书评之类的想法,但都只是想想而已,当中存在想的时间长短的区别。我之前的想法是:阅读本就是一个人的事,它甚至是隐秘的,每一本书,看过了,但凡有多少深刻的感受体悟,只消在内心里反复咀嚼消化直至想通透了便可,而无须付诸笔端记录下来。后来我把那种想法归咎于我的懒惰的情绪,它能使我去思考每一本书内里的涵义,却无法使我提笔去再深入地剖析一番。为了能很好地抑制我的懒惰情绪,我给自己编了个借口:书评总是有必要写的,且不说是对看过的书的一次很好的梳理,单是旁人哪天问我都有看过哪些书啊,我只消说,哦,都写在豆瓣里了,自个儿去看吧,这无疑省了一番力气再作详细说明。而这无疑又迎合了我的懒惰情绪。这算是既能完成从前想做却由于懒惰而未做的事,又能顺从自己的意志了么?言归正传。我是在图书馆一列列书柜里浏览中发现这本书的。坦白讲,我首先是被它的书名给吸引住了。它太有故事的逗引性了。其次便是它的封面一大片的素雅的黄,它给我的直接官能感受是:某个很普通的夏日午后发生了令人难忘的趣事。它于我太有触发陈年旧事的回忆的意义了。对于作者,我总觉得以前在哪些地方看见过,或许是外国小说中一提而过的简介中?但终究是很陌生的。他的知名度于我未及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岛由纪夫以及近些年在国内很火的村上春树对我渗透的深。后来去查了下资料,才得知他是日本近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与森欧外并称日本两大文豪,还被作为头像印在日圆的纸钞上。书里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代助与昔日曾喜欢过的而今已是有夫之妇的三千代阔别重逢,发现自己对她的感情非但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疏浅,反而因着再次逢面而越来越浓烈。代助已到而立之年,却没份工作,当然靠着父亲雄厚的资产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他是不用担心生活的事的,但是尚且独身一人,还未成家,这是问题的关键了。可以说这本书是围绕着代助结婚(被结婚或许更贴切些)一事作为主线而展开叙述的。开始是他的嫂子梅子给他介绍女朋友,均被他一些无非是吹毛求疵的要求给拒绝掉了。后来父亲也加入嫂子的阵营,催促他快些结婚,并为他物色好了对象。“代助害怕嫂子的追逼,也害怕三千代的吸引。”(注意并不是勾引)代助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听从父亲的安排,与自己不喜欢的女子结婚,从此继续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还能得到父亲的一笔财产;要么遵从自己的心声,选择与三千代在一起,但是意味着要背上夺朋友之妻的骂名,还会给父亲的声誉带来影响,为当时社会所不容,更实际的影响是自己从此将被父亲断掉供给,自己要找工作来养家活口。代助的选择是——遵从心声。我想,这是我读到的小说的进步意义。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还有为之而做的各种抵抗,或许是小说的批判写实性吧。我还想说的是,正是由于故事的简单性注定了它不能像推理小说那样以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引人入胜,那么才凸显出了小说写作中人物心理的描写词藻的堆砌以及生活细节的描摹的重要性。它必然是精准细微的人物心理,唯美典雅的遣词造句以及洞察入微生动有趣的生活细节的大综合,方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而这些,夏目漱石做到了,并且很成功。而我担心的是,这些细微的细节,它不比那些史诗般的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直接给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对于快餐文化流行的当下,或许很容易就忽略掉了。因为“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哪有玩味的空档来欣赏细致淡雅”,从此错过了一本好书。我看书向来看得慢(未必是好事),每天看个十几二十页也不会忘了前面的故事情节,看的慢只是不至于累和发现更多精妙的句子。下面摘抄一些书中的句子来为夏目漱石在细节写作上的精到作为佐证:“我再没有像那个时候那么深切地感到过朋友的珍贵了。由于过分的喜悦,那天晚上我完全失眠了。这一夜的月色很好,我睁眼看着月儿渐渐西沉。”——这是代助向好友平冈坦白自己对三千代的感情时平冈回忆曾经友情岁月时所说的话。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我差点没泪流满面(我承认我要感性的多),我完全被那份真挚的友情给打动了,我看着这句话大声朗读了几遍。“‘我倒是结了婚之后,一直到现在,每时每刻都是在祝愿你早日结婚成家的思虑中度过的。’”——三千代在代助向其表白时所说。“‘不,我倒希望你永远对我报复。这是我的真意。我今天之所以这样把你找来,特地向你直诉胸臆,其实我也只能认为是受你报复的一个内容。为此,我等于是犯下了带有社会性质的罪。但我既然生而为这样的人,犯罪对于我来说,是很自然的。我即使对社会犯了罪,能够在你面前表示忏悔,实在是心满意足了。我觉得人生快乐无过于此。’”——代助的回答。此时三千代听到代助的回答后的表现是:“三千代破涕为笑了,但是一声不吭”——这便是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妙的描写。“代助又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早点儿回到这‘自然’中去呢?为什么一开始就同这‘自然’相对抗呢?代助在雨中,在百合花香中,在重现的昔日情景中,找到了纯真无邪的和平的生命。这生命的里里外外不存在欲念,不存在得失,不存在压抑自身的道德成见,这生命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由自在。一切都是幸福的,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有什么能比听从“自然”(心声)更让人感觉到畅快和喜悦的呢?“昔人会因为头脑懵懂,实质上是站到利己的场上,却坚决自信在替别人着想,又是哭泣,又是感叹,又是激奋,结果,终于使对方顺从自己这一方的想法。”——我相信事实就是那样的。“代助从稍稍偏离放调味品瓶的架子的方位,朝姑娘的脸望去,感到姑娘脸颊上的肤色明显地受到了从她身后的窗子里射来的光线的影响,而在她的鼻子部分形成了过暗的黑影,但是靠近耳朵的地方是明显的淡红色,特别是小小的耳朵,仿佛能透过太阳光似的,显得很柔嫩。”“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也不能把信仰寄托于神。代助相信,相互信赖的人就无须去靠什么神。他认为,只因为人们想摆脱相互猜疑而造成的苦痛,神才有存在的权利。所以,凡是信神的地区,人们一定是说假话的。”“你看看大家的言行,基本上是愚蠢的,除了自己的事和自己眼前的事之外,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因为劳顿使他们无法思想。精神困疲和身体衰弱,不幸同时降临,而且道德的败坏也接踵而至。为了生活而劳动,就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换句话说就是:为吃饭活命而干的职业,很难有什么诚实可言。”——非常值得去细细品味。好了,摘抄到此,更多精彩的句子等待着大家再去发现吧。对了,书的末尾写到代助在与父亲决裂后顶着烈日火烧火燎焦头烂额地去找工作,在电车上一连串红色的物象频频窜入他的视野,我的理解是:他选择听从自己的意志就必须接受社会以及父亲的惩罚,而那些红色物象就譬如是一盏盏红灯,在警示着他——前途多艰。这便是后来的事。纵使红灯高挂,也要竭力听从你心声!因为那一切都是幸福的,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

记忆中的百合花瓣

一:作者简介和内容概要《后来的事》原著作者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日本近现代著名作家,被称为“国民大作家”。本书《后来的事》是夏目漱石“恋爱三部曲”中的第二幕,讲述的是主人公代助,被称为“多余人”,在事业上不思进取,在感情上畏畏缩缩,乃至最后和家庭关系破裂、爱情悲剧落幕的故事。我主要阅读了两个翻译版本的《それから》,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日本文学丛书》中陈德文译《夏目漱石小说选》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吴树文译的《后来的事》。经过对比,我觉得前一版本翻译比较终于原文文本,但是文笔略逊,后一版本翻译比较生动传神。例如小说的开头,前一版本“代助听到脚步声,就像头脑里悬挂着一双沉重的木屐”,而后一版本就会译成“使代助感到有一双厚板大木屐从空中掉入自己的脑袋。”由于本人喜欢生动的文笔,这篇读书报告大部分是根据后一版本而研读的。二:“闲花落地”和“惊涛拍案”——本书的脉络与表达阅读这本书,真切的感受到夏目漱石先生沉稳的大局控制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我觉得全书大概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以代助父亲嫂子介绍佐川家的千金给代助为界限。前半部分如闲花落地,笔法安静的出奇,从代助的日常起居、平日所思所想的描写入手,在代助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里逐渐丰满主人公的性格。在前一阶段,代助的婚姻压力还未凸显,和三千代的情感瓜葛还作为伏笔没有显漏出来。这一阶段,代助的“厌世”观和懦弱的性格特征逐渐显露。代助评价他哥哥诚吾的职场生活“从早到晚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出出入入…….仿佛海蜇在海里漂流,并不觉得海水的腥和咸了。”在如如此类的精妙比喻中,代助性格中的懒惰、散漫、没有上进心、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等特点慢慢被读者了解。在书的后半阶段,代助因为帮三千代筹钱和嫂子梅子深入的谈话,从这时起三千代和代助、平冈之间的情感矛盾开始激化,一方面代助见证了平冈对三千代的冷漠,另一方面家庭上因为事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加紧对代助婚事的催促,这些都使得代助的内心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种种矛盾激化:和三千代违背伦理的感情、父子长期之间对立、经济上的断流、甚至社会萧条的现状,都把主人公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读到后半部分,种种矛盾的爆发宛如惊涛拍案,让人不得不读下去,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主人公,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而无所适从。三:当流年碰撞爱情 ———我最爱的几段浮光掠影说实话,本书作者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人物写的不让读者喜爱。夏目漱石的小说永远不会有高大全,看来也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刻画才显得文字如此可爱。作者笔下,每一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人,缺点、优点都完整的展现出来。在这些琐碎的情节之中,在他们的爱情悲剧里,也有一些瞬间让我动容。其一,也就是代表代助和三千代爱情的“百合花”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三千代把鼻子移近百合花瓣,使劲嗅了嗅,“代助不由得蹬直了两腿,仰着身子 ”“呦,为什么呢?”“也说不出理由”。代助三年前买百合花送到三千代家中的时候就是用鼻子贴近花瓣来嗅的,可是为什么现在代助反而觉得那样嗅是不正常的了呢?很多时候,面对自己都不忍心面对的事实的时候,我们选择逃避。当这些事实以一种不能逃避的姿态逼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难免局促和紧张。几朵百合花,勾起了代助对三千代曾经的美好回忆,这些记忆里面的种子早已经悄无声息的藏在了某些角落,甚至代助自己都没有发现。当三千代手捧百合而来,昔日的一举一动仿佛昨日重现,难免引起代助内心的不安。后知后觉的悲剧爱情,也就从此正式拉开了序幕。我想说,感动我们的,很多时候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反而是一举一动的细小行为。其二,就像是一潭死水也会因为投入一颗巨石而爆发一些生机,当懦弱的代助向三千代表达心意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果决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爆炸效果。代助说:“我需要你,非常地需要你。”正如作者在作品中所说“代助的话中没有一般情人们爱用的甜言蜜语”,然而,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感受,“径直刺进了三千代的心田”,乃至于说出:“你当时不表白当然是可以的,可你为什么……为什么把我丢弃了呢?”这样撕心裂肺的心声。我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两人的爱情悲剧——不是代助懦弱,而是是在应该明白的年纪没把爱情弄清楚,在把爱情清楚的时候没有把年纪弄明白。代助说“我是应该在三四年前就这样表白的”,代助明白了问题的所在,明白了这鬼使神差般浑浑噩噩的几年。如果说代助把平冈介绍给三千代是因为兄弟情义,此时的代助面对的才是他自己真实的自己。当流年和爱情相遇,沉淀的不再是欲望很新鲜的刺激,而是最简单的最纯洁感情。这样的感情让我不在对代助的懦弱耿耿于怀,让我对全书的悲剧气氛也微微释然。很多东西,一旦错过就很难再回头,尤其是爱情。迟到多年的爱情,怎样修补人生不可挽回的遗憾。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时间,让我们失落遗憾的也是时间。四:镜子和整个世界——借代助看人的理想和生活状态在这里不讨论代助悲剧爱情的原因,我觉得人生来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局限,没有完美的人,哪来的完美的人生和爱情。可是如果讨论为什么会有《后来的事》这本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节,那就一定和作者夏目漱石本身分不开。总的看来,“爱情三部曲”都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如果要分析主人公性格的原因,大的背景无非是当时明治萧条的社会背景,整个社会都在动荡,都在迷茫,生存在其中的个人难免会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可是我关心的是促成主人公代助懦弱、一事无成的最直接的原因。主人公有着良好的教育,爱好文学,可是就是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他一方面厌世,与世隔绝,这从他对他哥哥的社交生活嗤之以鼻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主人公理想主义——“为吃饭活命而干的事业,很难有什么诚实可言”。这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主人公“若不是遇上个感兴趣的事情,肯定不会认认真真地干下去。”事实上大概也没有什么事情能提起代助的兴趣的。我当然也不能就人生理想和意义上在这里得出任何结论,这是过去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未来人类一直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也不会有人得出完美的答案。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过他们没有代助可以无所事事的家庭资本和可以一事无成的生活勇气,所以人们就在浑浑噩噩中同样过着不明所以的日子。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代助这个形象,看清我们自己,同时更清楚的认识整个世界。很多人对代助的形象一味加以批判,我觉得那是没有任何收获的,代助身上表现出的敏感特制正是他对这个世界不断思考的表现,而单单是这样的思考,也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素质。借助代助,思索这个世界和你存在那些关联,去改变那些现在可以改变的,就立即去改变,这才是问题所在。五:总结:我觉得《后来的事》这本书无论是在布局把握、心理刻画、人生思索的引导等方面都非常出色,主人公代助让人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能发现自己也存在着类似的懦弱和玩世不恭。在夏目漱石笔下,一帆波涛汹涌的斗争被描绘的稳重而平静,让人在沉默里收到身心的震撼。

大师就是大师

可能大师的作品就是这样吧,让人有种懂不太下去的感觉(注意太字哦)。就像莫泊桑的《漂亮朋友》,全文的中心思想能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总结——小白脸逆袭记,类似的小说网络文学一抓一大把,而且还能戏谑加了各种穿越、狗血剧情,但莫大师的作品就能读出经典的味道来,对人物心理、景物的描写,硬是能把一平庸的故事写出满汉全席的气魄来!此书的故事情节我以为也就平平,重点是夏目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正是有了这样那样的精湛表达手法,才能成为所谓经典!充满文学味儿!

从人间到人间

“心间一粒枯山水直赴红尘灭明中”故事延续了夏目一贯的风格:知识分子;较为单一的情节线索;明治维新后剧烈变动着的、传统价值与现实脱节的日本;笔端流露出敏锐的对人情感状态的体察;以及浓郁的文人气质、自然气息、物哀精神;平淡而富风神雅韵的遣词用句。代助家境富裕,父兄把握住了兴实业的浪潮而颇有所得,长期供给着代助过他想要的生活——无论于物质、于精神都尽量减少与现实世界的交集,而悠然躲进书房成一统,醉心于文学并对自己所过的生活颇有一种欣赏——他虽经济不独立,却看不起苦苦营生的行为,因为“为生活而劳动,不是纯粹的劳动”,而是基于欲念的、丑恶的;他同样看不起父兄,因为他们受着维新前武士道的教育、津津乐道着自己的仁义之举,同时却又经营着无道义的实业,驾轻就熟地说着言不由衷的圆滑话。代助曾是“爱洒同情之泪的人”,却再对社会的种种虚伪与“名实不符”中逐渐失望枯寂(“没有什么人会承受着西方文明的重压,呻吟着站在竞争激烈的生存圈中,真心实意地为别人流泪。”),从此不冷不热不紧不慢地应付着现实而投入超现实的、自己的精神漫步之中。然而人间还是会发生人间的故事。青年时的好友平冈与其妻子、代助曾倾慕的三千代落魄地出现在代助的生活中,代助再次燃起对三千代的感情——于是狗血了。看似悠游人间的代助在一再逃避的感情面前还是个稚子,他矛盾于自己的罪恶(对爱三千代的目的,同样有所怀疑),试图修补三千代夫妇的关系,无济于事之下,推却了父兄安排的婚姻,与家庭决裂,从此开始为三千代奔走于生计的市尘之中。然而代助所不知的,是他并未完成从出世到入世的转身,而只是从出逃的人间,迈了小小一步,跨进了直面的人间里——这却是一个青年面对时代的囹圄,所能做出的,于内心惊天动地而于社会悄莫声息的事。于是想问,对于最终跳入生计的代助,之前的沉默抗争是否前功尽弃?可我想,保存着良善真诚的爱,哪怕绝望于世界而只爱那一人,怎么不是一种坚持人性的抗争?于是想说,个人的努力之于时代洪流的意义。我们中的多数无法完成光辉的社会事业,又有很多甚至无法完满自己的人生事业,然而能够保留一份真诚的坚持,基于社会由人构建,而社会的进步根植于个人的觉悟和作为——这些渺小的正面遗产是不灭的,也至少可以让这个世界好那么一丁点——至少。《后来的事》不啻是对虚伪世相的鞭挞,对精神追求者的唏嘘,对社会变动之时道德标准僵化而与变动脱节的思考,然而,却也是对爱情的永恒同情和希望(也可以理解为不止于爱情)。或许爱不过是自然之下的荷尔蒙、繁衍之中的副产品、美化后的欲念;或许爱带来罪恶,带来痛苦。但我相信默默保存着真诚的爱情,是每个人所坚持的有益的自私——虽然它不过是从人间到另一人间的摆渡,但那是更好的一个人间。(关于平冈:以奋斗为真理,蔑视代助一类的思考存在。其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未必不知自己的处境。关于三千代:暧昧的存在。或许是其时代中女性无力掌握自身命运、而随波逐流的缩影。)书摘:73页 代助现在是这样想的:与其费尽心机去把镀金的东西冒充成真金,还不如在黄铜就是黄铜的情况下,去忍受人们对黄铜应有的蔑视来得自在。109页 代助相信,一切道德的起点都不会游离在社会现实之外。代助相信,先把僵硬的道德观念安置在头脑里,然后反过来想由这种道德观念促使社会现实向前发展,这不啻是极端荒谬的本末倒置。191页 大凡为人者,总不能使那种应该保持热诚的高尚、真挚、纯朴的动机和行为持久。人所能保持的,只是远远等而下之的东西。以一腔热诚去看待这种等而下之的动机和行为的人,不是良莠不辨、头脑幼稚,就是用热诚标榜自己、抬高自己的投机分子。所以代助的冷漠,虽然不能说是个人的进步,却是不折不扣地剖析人而得出的结果。207页 这生命的里里外外不存在欲念、不存在得失、不存在压抑自身道德的成见,这生命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由自在。一切都是幸福的,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217页 两个理应会遭到社会谴责的魂魄,只是相对而坐,互相注视着对方。而那种来自同仇敌忾、逆潮流而行的力量,又使他们感到战栗。(表达不能。残念T0T。。。。太久没写东西了。。。。)

后来的事

很少读日本的文学作品,读这本书之前在学长的推荐下看过几部日本的电影,一部是《入殓师》,一部是《一一》。这两部电影都是记述性的情节,平淡却又让人回味无穷,以至于里面的情节至今还清晰的浮现在记忆中。日本的书籍也是,后来的事也是。文中记录的是日本二十世纪初期一个极为平常的而立之年的人的生活故事。书中的细节描写占据了本书的大部分,同时也串连着故事的情节发展。作者在文的前半部分对代助的描写使我对代助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在当时日本的社会情况下的人,比如说代助的哥哥,代助的父亲都像是以及被社会污染过的人,而代助却是纯洁的,始终保持人格的,作者更像是在描述自我。可是越是后来的事,越让我对代助产生怀疑,从他对自己好友的排斥,从他心理的想法,开始觉得他似乎与这世界格格不入,并不是这社会人伦的封建,而是其内心的畸形。长期的独处以及无业让他在人格上脱离了现实。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他是属于极端唯心主义的,他仅凭个人感受促成了平冈和三千代并不幸福的婚姻,而在平冈夫妻落难了以后对平冈这个昔日好友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落差,以及对已成为有夫之妇的三千代的好感。无一不显示出他内心的怯弱和幼稚。文章的叙述中,很明显的了解到,代助是不成熟的,他一个人并不能独立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他始终没有考虑清楚自己在和家里人断绝关系以后跟三千代靠什么生活。三千代是当时日本社会妇女的一个非常鲜明的写照,她可以承受婚姻不幸,也对爱执着向往。她的爱是纯粹的。文章写到的最后也是高潮的部分,后来的事可想而知。(仅为个人观点。)


 后来的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