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岛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隔离岛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544244053
作者:[美] 丹尼斯·勒翰
页数:310页

章节摘录

  第一天 雷切尔  1  泰迪·丹尼尔斯的父亲曾是一名渔夫。一九三一年,他的渔船被银行没收,当时泰迪十一岁。在他的余生中,倘若别的渔船有活,他就去做雇工,没活时则在码头卸货。上午十点钟他回到家,大段大段的时间里,他都坐在扶手椅中,盯着双手,偶尔喃喃自语,眼睛变得大而幽深。  父亲曾带泰迪去看那些岛,那时泰迪还是个小男孩,年龄尚幼,在渔船上帮不上什么忙。他能做的不过解开绳索,松开船锚。  有好几回他划伤了手,指尖血迹斑斑,手掌沾着血污。  他们天未亮就出发。太阳升起时,海天之间出现一抹冷冷的象牙白,那些岛屿便从渐渐退去的夜色中显现出来,蜷抱在一起,仿佛正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泰迪看到,其中一座岛上,颜色柔和的小棚屋沿着海滩排列,另一座岛上,一幢石灰岩房屋破败不堪。父亲把鹿岛上的监狱指给他看,还有乔治岛上庄严的堡垒。在汤普森岛,高高的树林间满是鸟儿,它们的鸣叫就像冰雹和玻璃砸落时发出的尖锐的声音。  这些岛之外,那座被称为“隔离岛”的岛屿孤卧在那里,仿佛西班牙大帆船上扔出的一件物品。一九二八年的春天,小岛被废弃,植物肆意生长,绵延至制高点的堡垒也被藤条紧紧缠绕,爬满厚厚的苔藓。  “为什么要叫隔离岛?”泰迪问。  父亲耸耸肩。“你就知道问为什么,总有那么多问题。”  “是啊,可是为什么呢?”  “有些地方一旦有了名字,就一直这么叫下去。可能是因为海盗吧。”  “海盗?”  泰迪喜欢听到这个词。他眼前浮现出他们的模样:彪形大汉,戴着眼罩,脚蹬长靴,手持雪亮的利剑。  父亲说:“从前,那里就是他们的藏身之处。”他的手臂扫过地平线,“就是那些岛,他们躲在那儿,还藏着金银财宝。”  泰迪想象那一箱箱金银财宝,钱币从箱边溢出来。  后来他感到难受,反复而剧烈,呕吐物像一段段黑绳,从父亲的渔船一侧落入海中。  父亲很惊讶,因为之前泰迪一直没有吐过,而此时船已开出几小时,大海波澜不兴,在一片宁静中闪耀着光辉。父亲对他说:“没关系,这是你第一次出海,没什么丢脸的。”  泰迪点点头,用父亲给他的一块布擦了擦嘴。  “有时候大海起伏不定,连你自己也感觉不到,直到这种作用从你体内爆发出来。”  泰迪又点点头。他没法告诉父亲,让他反胃的并不是船的晃动。  是因为这海水。海水在他们周围展开,将整个世界连成汪洋一片。泰迪深信,它可以吞没天空。那一刻之前,他从没意识到他们如此孤独。  他抬头看父亲,双眼潮湿发红。父亲说:“会好起来的。”泰迪努力露出笑容。  一九三八年的夏天,父亲随一艘波士顿捕鲸船出海后便再也没有回来。第二年春天,几片船骸被冲上赫尔镇的南塔斯克沙滩。赫尔镇是泰迪长大的地方。一条龙骨,一块底部刻着船长名字的电热板,几个番茄和土豆罐头,还有若干破了大洞、形状扭曲的捕龙虾器。  人们在圣特丽莎教堂为这四名渔夫举行葬礼。教堂后面紧靠大海。就是这同一片海,曾夺去教区内众多居民的生命。泰迪与母亲站在一起,聆听致予船长、大副和一名渔夫的悼词。渔夫叫吉尔·瑞斯塔,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自从带着粉碎的脚踵和头脑中太多丑陋的景象从一战战场返乡后,就在赫尔镇的各家酒吧引发恐慌。然而,现在他死了,一位曾受他恐吓的酒保说,一切都会得到宽恕。  船主尼克斯·科斯塔承认,他几乎不认识泰迪的父亲,只是在开船前最后一刻雇用了他,因为当时一名船员从卡车上跌落摔断了腿。不过,船长对他评价很高,说镇上人人都知道他会干活。难道这不是对一个男人的最高褒扬?  站在教堂里,泰迪想起在父亲船上的那天,因为之后他们再也没有一起出过海。父亲总说还会去的,然而泰迪明白,父亲这么说仅仅是为了给儿子一点面子。父亲从未明了那天的事,但在回家途中,两人曾传递过眼神。那时他们正穿过那一串岛屿,隔离岛已落在身后,汤普森岛还在前方,城市的天际线如此近距离清晰可见,让人觉得可以捏着一座建筑的尖顶把它提起来。  “这就是大海。”父亲说。他们背靠船尾,父亲的一只手在泰迪背上轻轻抚摸。“有人为它着迷,有人因它丧生。”  他望着泰迪,让泰迪思考他长大之后会成为哪一种人。  一九五四年,他们从城里乘坐渡轮前往那里,途经一串被人遗忘的小岛——汤普森岛和景观岛,葡萄岛和土包岛,连福岛和长岛,它们凭借一团团沙子、粗硬的树木,以及白骨般的岩基,牢牢附在大海的表层。除了星期二和星期五要运送补给物品,平时渡轮班次不定。主船舱上所有设施都被撤走,只留下覆盖在地板上的金属片和窗下横着的两条钢板凳。凳子钉在地上,两端用螺钉固定在厚实的黑桩上。手铐和枷锁如意大利面一般从桩子上垂下。  不过,今天渡轮并不是遣送病人到精神病院的。船上只有泰迪和他的新搭档恰克·奥尔,几个装着邮件的帆布袋,还有几箱药品。  旅程刚开始,泰迪就跪在马桶前大口呕吐,随着渡轮引擎咔嚓咔嚓的撞击声,他的鼻腔内充斥着汽油和暮夏大海的油腻气味。吐出来的只有小股的液体,然而他的喉咙却不断收缩,胃不停地撞击食道底部,面前的空气也夹着如眼睛般眨动的尘埃快速旋转。  最后的呕吐物之后涌出的是一大股被堵住的气体,当它在嘴里爆发时,似乎把五脏六腑的一部分也带了出来。泰迪仰身坐在金属地板上,用手帕擦着脸,心想谁都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一段合作。  他可以想象,恰克回家告诉妻子——假如他有的话,泰迪甚至连这个都不知道——他与具传奇色彩的泰迪·丹尼尔斯初次见面的情形。“亲爱的,他可喜欢我了,一见面就吐。”  孩提时那次旅程之后,泰迪就不喜欢待在海上。他从未因此获得乐趣:四周没有陆地,目之所及望不到岸边,没有那些可以伸手触及而不至于消融其中的东西。他告诉自己这没关系,因为要跨过水域就必须这样,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在战争中,较之于海岸敌方的猛攻,他更害怕岸边那最后几码路:双腿没在深处涉水而行,奇怪的生物在靴子上蜿蜒滑动。  然而,他还是宁愿到甲板上去,在新鲜空气中面对大海,而不是缩在这里享受病态的温暖,东摇西晃。他确定这阵呕吐已经过去,胃不再翻腾,头也不再眩晕后,才把手和脸冲洗干净,在水槽上方的镜子里照了一下。玻璃镜面被海水中的盐分腐蚀了大半,泰迪刚好能够在镜子中央的一小块地方勉强照见自己:一名仍然相对年轻的男子,留着美国大兵式的平头,然而脸上已布满战争和之后岁月留下的痕迹。他对追踪和暴力的双重迷恋活生生地显现于那双曾被多洛蕾丝形容为“狗一般哀愁”的眼睛里。  我还年轻,泰迪想,看上去不该这样愁苦。  他调整腰间的皮带,让手枪皮套落在臀部,接着从马桶顶部取回帽子戴在头上,调整了一下帽檐,让它略微右倾。然后他抽紧领带,一款大约一年前就已过时的花里胡哨的领带,但他依旧系着,因为那是她送的。某年生日,他坐在客厅里,她用它轻轻蒙住他的双眼,双唇紧贴他的喉结,一只温暖的手抚着他的脸颊。她舌尖有橙子的味道。她悄然坐到他的腿上,解去他的领带。他闭上双眼,闻着她的味道,想象她的模样,将她的形象刻在脑海里。  泰迪仍可以做到闭上眼便看到她。但是,近来白色污迹模糊了她的某些部分——一片耳垂,睫毛,头发的轮廓。虽然还不致完全模糊,但他担心时间正把她从他身边夺走,从他脑海里那些画面边框上碾过,把它们碾得粉碎。  “我想你。”他说道,穿过厨房走到甲板上。  外面温暖而晴朗,但海水闪动着一丝丝铁锈般的暗色光芒,整体呈现出灰蒙蒙的青白,这暗示着海水深处有什么东西正在变暗,正在聚集。  恰克从他的扁形酒瓶中啜了一口,向泰迪歪了歪脖子,扬起一道眉毛。泰迪摇了摇头,恰克于是把酒瓶塞回西装口袋,用外套衣襟盖住大腿,向大海望去。  “没事吧?”恰克问,“你看上去脸色苍白。”  泰迪耸耸肩,“我没事。”  “确定?”  泰迪点点头,“刚刚适应船的摆动。”  他们默不作声地站了片刻。大海在四周起伏,海水如丝绒般黑暗而柔滑。  “你知不知道,它过去是一个战俘营?”泰迪问。  恰克说:“你指这座岛?”  泰迪点头道:“那是在南北战争时期。他们在岛上建了一座堡垒,作为兵营。”  “那堡垒现在用作什么?”  泰迪耸耸肩,“我也说不准。以前这里的各个岛上都有不少堡垒。战争期间,大多数都成了炮弹的练习靶子,现在所剩无几了。”  “可是这座精神病院……”  “据我所知,他们用了过去的旧营房。”  恰克说:“就像让病人进行基本训练,嗯?”  “我可不希望这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泰迪转身背靠栏杆,“那你有什么经历,恰克?”  恰克笑了。他比泰迪略壮一些,矮一些,大约五英尺十英寸高,满头浓密的黑色鬈发,橄榄色皮肤,纤细优雅的双手看上去与身体的其他部分不相协调,仿佛自己的手被送去店里修理,暂时向别人借来了这一双。左脸颊上有个长柄镰刀状的小伤疤,他用食指在那里轻抠一下。  “我总是从这道疤讲起,”他说,“通常人们早晚都要问。”  “好啊。”

前言

  序幕  摘自莱斯特·希恩医生的日志  一九九三年三月五日  我已数年未见过这座岛了。上一次看见它还是在一位朋友冒险驶入外港的船上。它就在远处,孤零零地位于内海之外,笼罩在夏日的薄雾中。在苍穹的映衬下,就像一小块不经意涂上的油漆斑痕。  二十多年来,我都未曾再踏上这座岛。但艾米丽说(有时是开玩笑,有时却很正经)她怀疑我可能根本没离开过。有一次,她说时间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一组书签,我借此在生命的篇章中来回穿跃,一次次地回到过去发生的事件之中。在我那些较为敏锐的同事眼中,正是这些事,让我拥有忧郁症患者的全部典型特征。  也许艾米丽没错,她通常都正确。  不久,我也将失去她。只剩几个月的光景,阿克塞尔罗德大夫星期四告诉我们。去旅行吧,他建议,你们总说要去。到佛罗伦萨和罗马,还有春天的威尼斯。因为,莱斯特,他补充道,你自身看来也不太健康。  我觉得也是。这些天,我乱放东西过于频繁,尤其是眼镜和车钥匙。我进了商店却忘了要买什么;走出剧院就想不起刚刚看过的剧情。倘若时间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组书签,那么我觉得似乎有什么人拿起这本书摇晃了一番,里面那些泛黄的纸片、撕破的火花、压扁的咖啡搅拌棒纷纷掉落在地,书页的卷角也被抚平。  于是,我想把这些往事付诸笔端。我不是要更改情节,让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境地。不,不是。他绝不会允许我这么做。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比我认识的任何人都痛恨谎言。我只想把事实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从目前的储存设备(坦率而言,它已受潮并开始渗漏)中转移到纸页上。  阿舍克里夫医院坐落在岛屿西北的中央平原,我补充一点,它给人一种祥和之感,看上去根本不像一家收押精神病刑事罪犯的医院,更让人无法想象从前曾经是军营。事实上,医院的外观让我们大多数人联想到寄宿学校。主楼群外,一座有着复式屋顶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是院长的居所,漂亮的都铎式暗色微型城堡是我们总医师的寓所,过去曾住过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联邦军东北海岸的指挥官。墙内便是员工宿舍——临床医师住在数座护墙板搭成的古雅屋舍,杂工、警卫和护士则住在三幢低矮的煤渣砖宿舍楼。主楼群中有多块草坪,还有修出造型的树篱、高大繁翳的橡树、苏格兰松、修剪整齐的枫树,以及苹果树。晚秋时节,果实会落到墙头,或坠入草丛。楼群中央是由大块炭黑色石块和美丽的花岗岩砌成的医院大楼,两侧则矗立着一对殖民地风格的双子建筑。远处,除_『悬崖峭壁、潮涨潮落的湿地,还有一道狭长的山谷。独立战争后的几年,那里曾有过一个集体农场,随后又被废弃。当初人们栽下的果树还在生长——桃树、梨树和沙果树——但已不再结果。夜间的山风时常咆哮着闯入谷中,发出猫叫一般的凄厉声音。  当然,还有那座堡垒。早在第一批医务人员抵达之前它就已建好,现在仍在那里,突兀地耸立在南边的崖壁上。更远处的灯塔则在南北战争前就已停用,在波士顿灯塔的光束下显得不合时宜。  从海上望去,岛并不起眼。你必须以泰迪‘丹尼尔斯一九五四年九月那个平静的早晨审视它的那种方式,去想象它的模样。外港中央卧着一片灌木丛生的平原。你会认为,它几乎算不上是人们概念中的岛屿。它能有什么用呢?他当时也许这样想。能有什么用?  老鼠是岛上数量最可观的物种。它们在灌木丛中乱窜,夜间沿着海岸成队行进,爬上潮湿的岩石。有的老鼠和比目鱼一般大小。一九五四年的夏末有四天不可思议的日子,接下来几年,我一直在俯瞰北海岸那个山头的一条小径上观察它们。我惊奇地发现,有些老鼠会试图游到帕多克岛那边。帕多克岛不过是一杯沙砾中的一一块石子,每天二十二小时浸没在海水中。潮水退至最低点时才会有一两个钟头露出水面。有时候,这些老鼠朝那里游去,数量不过十几只,但总是被汹涌的波涛推回来。  我用了“总是”一词,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见到一只老鼠成功了,仅此一次。一九五六年十月的那个“秋收月”之夜,我见到它那披着黑色毛皮的身子蹿上了沙滩。  这也可能是我一厢情愿。我在岛上认识的艾米丽会对我说:“莱斯特,你不可能看到的,离得太远了。”  她是对的。  然而,我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一只肥大的老鼠蹿上了那片沙滩,沙地呈现出珍珠灰的色泽,已经又被回涨的潮水一点点淹没。海水吞噬了帕多克岛,可能也吞噬了那只老鼠,因为我从没见它游回来。  但是在那一一刻,当我看着它匆匆逃上沙滩时(真的,我亲眼看到了,只不过距离远了点儿),我想起了泰迪。我想到泰迪和他那位可怜的亡妻多洛蕾丝·恰娜儿,那对恐怖人物雷切尔·索兰多和安德鲁·利蒂斯,以及他们加诸我们所有人头上的那场浩劫。我认为,如果泰迪当时和我坐在一起,也同样会看到那只老鼠。他会的。  我还将告诉你一些其他事情。  泰迪?  他会鼓掌认可。

内容概要

丹尼斯·勒翰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爱尔兰裔,1966年出生于多彻斯特。自幼酷爱写作,8岁立志当作家。早年曾做过侍者、停车伙计、卡车司机、书店营业员等,遍尝人世冷暖。
1994年,以硬派侦探小说出道,迅速获得美国夏姆斯奖、安东尼最佳创作奖、贝瑞小说奖、戴利斯奖、马萨诸塞州最佳小说奖等多项大奖。2001年,《神秘河》迎来了创作高峰,同名电影随后获得奥斯卡大奖,使他真正步入主流文坛。自此之后,每有新作出版,必迅速登上美国众多畅销书排行榜。

书籍目录

序幕第一天 雷切尔第二天 利蒂斯第三天 第六十七号病人第四天 糟糕的水手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9畅销榜首,荣登英、法、德、意、加、荷等12国文学畅销榜迪卡普里奥、斯科塞斯联袂同名大片2009全球公映。  一部极具幽灵气质的小说!  攫人心魄,挑战想象极限。结局在以为不会再被震撼的时候突如其来,却又出人意外的美丽,有如电影《第六感》。  ——《亚特兰大宪法报》  史蒂芬·金和爱伦·坡吃了LSD联手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  ——美联社  情节转折曲径通幽,故事铺陈悬念迭起,阅读魅力难以抗拒。  ——《纽约时报》  阅读《隔离岛》,有如踏入一场疯狂、诡异、悲伤的梦魇……  ——《华盛顿邮报》  捧起《隔离岛》,立刻让人有全身通电之感。  ——《旧金山纪事报》  不管你认为自己有多聪明,勒翰都能令你大吃一惊。  ——《亚利桑那共和报》  勒翰又一部令人无法释卷的悬疑惊悚小说。  ——《出版家周刊》

作者简介

波士顿海湾。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
66名精神病罪犯被关押于此,传言岛上正在进行种种人体实验。重重戒备之下,一个杀害了三个亲生孩子的女犯雷切尔,竟诡异失踪。
联邦执法官泰迪的妻子死于一场离奇大火,纵火之人也被关押在此。泰迪奉命上岛寻找雷切尔的下落,并借机调查妻子遇难真相。
他查遍全岛,意外发现岛上多出一份神秘档案,第67号!岛上所有秘密无不纠结于这个多出来的人。
谁是67号?
一脚踏空,一个绝对料想不到的结局,让人陷入一个疯狂、诡异、悲伤的梦魇……

图书封面


 隔离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3条)

  •     五月风筝2010-12-23 23:08:22一个月前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禁闭岛》这部电影。只记得那天深夜,在她家的家庭影院中看完后,四个人围绕着电影的结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各持一词,得出三种不同的结论,但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而此次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便买下这本《隔离岛》,试图从原著中寻找电影的真实结论。 一般由书本改编而成的电影,都没有原著的细腻和完整,但是在比较了这部原著和电影后,却不得不承认,电影甚至比原著更精彩。电影中基本完全遵循书本的内容去拍摄,但是删除了原著中的开头,希恩医生的日志,增加了迷雾的色彩;而在结尾上,则加多了那么一句对白,整个结局便由封闭式的震撼变成了开放式的悬念,更加的引人思索。也因此,在看完这部电影的一个月后,我的脑海中依然经常的浮现出男主角莱昂纳多那近似疯狂的目光。 在看电影前,由于朋友已经暗示过,这部电影与莱昂纳多的另一部电影《盗梦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存在着开放式的,有争议的结尾,所以在看时,我是深深的保持着警惕性。也因此,在尚未看完一半时,基本已经猜出了结局。但是,电影的精妙之处,却在于除了第一层结局,又出现了第二结局,且是开放式的,没有真正正确答案的结局,谜中有谜,令人想起俄罗斯的套娃,一层一层,剥开一层还有一层,非常有趣。 相比之下,则原著《隔离岛》,更强调的是令人惊愕、一脚踩空的感觉,犹如迎面一个大浪后,本以为将是退潮,却扑面而来一个更大的浪花将人打翻,看完后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合上书后,心里的疑问终于都有了完整的解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丹尼斯勒翰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反纳粹,反暴力的理念,另一方面,则试图探索人类的精神疾病对于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的严重性,及如何正确的对待精神病患者。在书中,他没有一味的追求恐怖、诡异、血腥的刺激等元素,但用如此平实的文笔所写出的,却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到极其的可怕。至于结尾与电影的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无论是电影中那种悲哀、绝望的美,还是书中强烈的、天真的美,都同样值得令人深思,又何必在乎真正的答案呢? 最后,又想起了《盗梦空间》,同样的男主角,同样异曲同工的开放式结尾,以及无比精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那一部电影大放异彩。但是从故事的意义来看,我更看好的是这一部《禁闭岛》。它与另一部小说《1984》,在探讨人性、社会、平等、自由、生命价值等所带给我的强烈的影响,我相信此生会都深深的感受到。
  •     作者叙述角度的选择匠心独具。执法官泰迪和搭档恰克登上隔离岛,因为岛上一名女病人失踪了,他们奉命进行调查。于是故事在这条线索下展开,寻找失踪之谜、访问医院工作人员与病人、地毯式搜查,与此同时,泰迪上岛还有一个隐秘的目的——寻找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他是一个极其狂暴的疯子,就关在这座岛上……故事层层展开,然而,在似乎就要揭开谜底的时候,前面的逻辑全部颠覆,一切推倒重来。泰迪眼中的世界,是非理性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事先预谋好的一场游戏。作品叙述视角的选择极具颠覆性,何为真实,何为正常,震惊之余,引人深思……有时候想,现代人实在不自知,正常的大多数常常排斥异己,而人类广袤的心灵世界中,那道划分正常与非正常的界限其实很模糊,我们的所知实在还太少,何必妄自尊大,盲目排斥呢?《隔离岛》隔离的难道真是那些疯狂的灵魂?也许那阴冷围墙阻隔的正是人与人心灵间相互接纳和关爱的温暖。
  •     实际上我看过三次结尾,一次是刚看了几十页,我担心主人公会死,翻到最后两页确认一下,发现他们都还好,就放心地继续读,但越读越觉得不对劲,太诡异,忍了几次,还是翻到了结尾,但没看完整,知道了大概意思..我又接着读,干脆翻到结尾读个痛快....然后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废了...我浪费了半本书....我也不会去看电影...不过有一部电影和这个的构思有些相似...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电影叫:致命ID...

精彩短评 (总计93条)

  •        史蒂芬金和爱伦坡吃了LSD(最强烈的中枢神经幻觉剂)联手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美联社
       美联社很有意思,乍一看是好评,实际上人家没表态。史蒂芬金追求读者看他小说时心脏病突发,爱伦坡精神始终有问题。两人如果吃了LSD会写出神马东西,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1.结局只有一个,我却没看懂。。。
      
      2.两条主线:泰迪的四天表演活动;精神病医学派系的激烈斗争
      
      3.三段论:“精神病患者都否认自己神经错乱”
       “鲍勃否认自己神经错乱”
       “所以——鲍勃是精神病患者”
      
      4.精神分析学派的悲剧(旧病复发),还是苏联式洗脑的成功(从正常人到精神病),抑或是所谓的阴谋论(潜伏?)?
      
      5.绝对的精神病与相对的精神病,界限真的可以人为的调整
       “如果你被认为是神经错乱,那么所有那些原本可以证明你并非神经错乱的行为,事实上,都将被视作精神错乱者的行为。你理由充分的抗议构成否认。你有根有据的恐惧被视为妄想症状,你的求生本能被打上防御机制的标记。这是个毫无胜算的处境。”
      
      6.梦境的崩塌将直接导致精神世界的崩塌
      
      7.对于可怜的泰迪来说,也许冰锥插眼治疗手术是他脱离精神苦海的最好办法
      
  •     电影完全比不上你的评论来的精彩
  •     真正定义了“不忍释卷”...第一次看,后半部分熬夜看完,第二次看翻开了就没放下来过...
  •     之前模模糊糊的看过电影,所以一开始我就知道泰迪是有问题的,可是作者最后给的一段文字,又让人陷入谜团中。到底泰迪是真的疯子,有个神经质的老婆;还是真的被医生给囚困在岛上,被别人认为是疯子。哎呀,看完之后更晕了。
  •     前三分之二气氛绝赞,非常流畅,个人感觉结尾略泄气了,想去看电影。
  •     好看
  •     这个故事好悲伤
  •     作者脑洞大开,不读到最后一定不知道最终结局。(或许读过也不知道)翻拍的电影也有看过,同样很棒。
  •     最后一章的意思是,男主一直循环往复地陷入自己构造的虚幻世界中吗?
  •     前两年看的电影,小说写的也很棒,情节紧凑的一塌糊涂,读下来有种畅快淋漓的酸爽感,算是悬疑小说里的佳作了。
  •     也是看了电影,然后在书摊看见了这本书,就买回来看了,真心感觉没有电影好看,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的领悟能力欠佳,个人感觉在剧情安排上,和句法上,有断层,没有给我一个连贯清晰的想象空间,最后给出的效果没有那么的惊喜,看过一本《远山淡影》后者最后看完了让我一身汗。不过是个神经类的文学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     电影和书选择看一个就行了
  •     挺惊悚的...结局nice
  •       五月风筝2010-12-23 23:08:22
      
      一个月前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禁闭岛》这部电影。只记得那天深夜,在她家的家庭影院中看完后,四个人围绕着电影的结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各持一词,得出三种不同的结论,但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而此次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便买下这本《隔离岛》,试图从原著中寻找电影的真实结论。
      
      一般由书本改编而成的电影,都没有原著的细腻和完整,但是在比较了这部原著和电影后,却不得不承认,电影甚至比原著更精彩。电影中基本完全遵循书本的内容去拍摄,但是删除了原著中的开头,希恩医生的日志,增加了迷雾的色彩;而在结尾上,则加多了那么一句对白,整个结局便由封闭式的震撼变成了开放式的悬念,更加的引人思索。也因此,在看完这部电影的一个月后,我的脑海中依然经常的浮现出男主角莱昂纳多那近似疯狂的目光。
      
      在看电影前,由于朋友已经暗示过,这部电影与莱昂纳多的另一部电影《盗梦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存在着开放式的,有争议的结尾,所以在看时,我是深深的保持着警惕性。也因此,在尚未看完一半时,基本已经猜出了结局。但是,电影的精妙之处,却在于除了第一层结局,又出现了第二结局,且是开放式的,没有真正正确答案的结局,谜中有谜,令人想起俄罗斯的套娃,一层一层,剥开一层还有一层,非常有趣。
      相比之下,则原著《隔离岛》,更强调的是令人惊愕、一脚踩空的感觉,犹如迎面一个大浪后,本以为将是退潮,却扑面而来一个更大的浪花将人打翻,看完后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合上书后,心里的疑问终于都有了完整的解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丹尼斯勒翰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反纳粹,反暴力的理念,另一方面,则试图探索人类的精神疾病对于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的严重性,及如何正确的对待精神病患者。在书中,他没有一味的追求恐怖、诡异、血腥的刺激等元素,但用如此平实的文笔所写出的,却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到极其的可怕。至于结尾与电影的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无论是电影中那种悲哀、绝望的美,还是书中强烈的、天真的美,都同样值得令人深思,又何必在乎真正的答案呢?
      
      最后,又想起了《盗梦空间》,同样的男主角,同样异曲同工的开放式结尾,以及无比精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那一部电影大放异彩。但是从故事的意义来看,我更看好的是这一部《禁闭岛》。它与另一部小说《1984》,在探讨人性、社会、平等、自由、生命价值等所带给我的强烈的影响,我相信此生会都深深的感受到。
      
      
  •     和电影一样给四星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电影几年前看过 印象已经不深 但是看书的时候记忆一点一点被有迹可循 开头看着有种让人全身通电的感觉 因为已经提前知道结局 后面反而麻木了 bingo 此作者的书我都看全了
  •     舍本逐末地喜欢写到多洛蕾斯的部分。故事本身的末,却是生活的本。
  •     电影看的我有点晕,正打算找来原著看看,你的书评很有帮助。
  •     看了禁闭岛和催眠大师 完全看不下去这本书了
  •       架构还不错,不过就是好莱坞悬疑片常用的手法罢了,很容易猜出真相。情节比较紧凑,有电影的画面感。【美国小说都是以可变为电影剧本的前提写的么....】
      
      猜到了泰迪和恰克的身份,女医生和妻子的对应关系没猜到----山洞里的女医生写得太逼真了,和之前真正发生的事写在一起,很难让人认为是妄想出来的。
      
      字谜也是太幼稚了,反而让人有莫名喜感。【想想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自己娱乐自己的,好像突然了解了作者的意图】
      
      结局略显开放式,不过“恰克举手、摇头,考利点头示意并走过来”,以及之前“倒退”铺垫,显然是主角又变回泰迪了。
      
      
      反而这样主角才是幸福的吗?“金属”的东西是手术用具么....
      
      书是很不错,只不过了无新意的模式很难让人上当,有点可惜。
      
      
      
      三星半。
      
      
      
  •     大学读的第一本纸质小说,对于我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看到中途就有点猜到结局了,但还是觉得很精彩,做起笔记来也很开心(´・ω・`)
  •     谢谢知音,深层意义更值得留意。
  •     看完电影去买的书,算是开启了电影之旅的大门。
  •     原来是《禁闭岛》的原版小说。
  •     不好看 用了四天 太磨磨唧唧 太支离破碎了 总觉得作者没有前戏上来就直触g点 好几次了 根本受不了 难受
  •     终于有人踩了~...
  •     爱伦坡是美国作家,怎么会是英国怪谈?
  •     同名电影对小说的还原程度还是很高的,所以结尾那个逆转也就没什么意外可言了,不过这并不影响阅读体验。这是个相当合格的悬疑故事:暴风雨肆虐的孤岛,囚禁着暴力精神病患的医院里进行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活动,与外界断联的执法官决心与“权威”斗到底——他要朝灯塔去,谜底就在那里。偏执与妄想都是过去的某种变了形的映射,只不过那个“过去”究竟是谁的过去?一个精神病人要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       我个人觉得,泰迪就是那个第67号病人,到最后他其实也没康复,而恰克就是那个希恩医师就顺着他的妄想,设了个局,让院长和考利以为是考利的治疗方法有效了,这样一来,考利的方法不会被人淘汰,而泰迪也可以以他的“联邦”身份回家了。
  •     楼主强悍~
    拜读了!
  •       一个有着泰迪可爱名字的男人。一个精分的故事。电影也很精彩。一直摆脱不了莱昂纳多奶油小生的印象,即使有了血钻和隔离岛两部精彩的电影。
  •     火车上一气呵成,好看得都不想吃午饭了
  •     *看不到完整版的,有点可惜*
  •     公司组织去承德旅游,晚上偶然看到这部电影,莱昂纳多主演,找出原著重读,步步悬疑,好看
  •     看了电影再看的书 感觉没那么刺激了 打算再看一遍
  •     同感啊,难得看到从你这个角度写的评价,大多评论都是在讨论阴谋还是精神病的
  •        这个简介看上去腔势很浓,实际我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对简介产生了强烈的怀疑,才知道它是吊胃口的。一个貌似正常的开头,大段精神世界的混乱描写。侦探不像侦探;骗局不像骗局;医院,也不像医院。泰迪和恰克,看似无懈可击的搭档,搜查医院,调查病人。考利医生一开始就给人阴森的感觉,工作人员一副配合调查的样子,不露面的院长,失踪的希恩医生。。。悬疑加恐怖,很好
      
       破解“蕾切尔”留下的密码,到处寻找失踪的病人,泰迪做着一个执法官该做的事,但那些记忆是怎么回事?那些关于多洛蕾丝的破碎片段,那些怪异而悲伤的梦,叫他“爸爸”的小女孩。。。这些貌似跟案件无关的东西充斥着泰迪的脑袋。怎么回事?
      
       突然有一天,医院平静地声称“蕾切尔”找到了,并安排泰迪审问她。这场莫名其妙的审问看得我也莫名其妙,泰迪你还好吗。。。
      
       一场暴风雨让医院陷入混乱,“执法官”二人组成功潜入C区,一个关押凶残病人的地方。泰迪一心想着找到杀妻仇人“安德鲁”,却遇到了遍体鳞伤的诺伊斯,这更坚定了他对于这个可怕医院的猜想:人体实验。“我一定会救你出去!”可诺伊斯似乎并不领情,“这都是你干的!”。。。
      
       在海岸边不见了恰克,泰迪在崖壁旁的岩洞里邂逅了另一个神秘女人,我不知道她是谁出演的,不过他们都指引泰迪往一个方向进军:灯塔。而我又看见了那种悲伤的笑容,“执法官,你没有朋友”。
      
       早上的船来了,泰迪千方百计想逃出去,甚至炸了考利的车。
      
       灯塔到了,终于到了。而我希望泰迪走得慢些,因为结局真的,不是他所想的。
      
       希恩,戒药反应,密码,六十七号病人。
      
       角色扮演。
      
       泰迪的世界正在坍塌,从最基础开始崩塌。
      
       这种结局就要一口气看完。
      
      
      
       泰迪,应该叫你安德鲁了,我实在不想用那个医学的名词称呼你。你勇敢,负责,执着,你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只是有点暴力。这事不怪你,是你没有看好多洛蕾丝,你爱小蕾切尔胜过她对吗。这不怪你,孩子们会知道,妈妈生病了,是的。你用这世界来保护自己,可事实就是事实,真相大多残酷。就像诺伊斯所说,“放她走吧”,否则“你永远别想离开这座岛”。
      
       多洛蕾丝,一位护士扮演你,那差点混淆了泰迪,呵呵。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去看病?可是“疯子才需要看医生”,好吧,你只是“神经紧绷而情绪哀伤”。那毁了你们和孩子。如果你爱过他。。。
      
       爱德华,丹尼尔斯,蕾切尔。她把你们带到水中时,你们可曾在她怀里挣踢过?你们可曾喊叫过?或者你们渐渐失去力气,呻吟着放弃了挣扎?是的,妈妈很奇怪。蕾切尔,不要忧伤,你没有让任何人伤心。
      
       考利,只有你是真实的。惊叹于你搭建的舞台,布局周到,近乎完美。你尽力了,也快失去所有的朋友了,可你是安德鲁唯一的朋友。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你是如此可敬。
      
       恰克,嘿,希恩。你叫他“头儿”,讲笑话给他听,不让他觉得无聊。无时无刻不盯住他。你很敬业,作为安德鲁的主治医生,也作为考利的同盟。
      
       还有,有着婴儿般眼睛的院长。你真的吓到我了,你是这出戏的一员吗,奇怪的演出。不要给安德鲁做手术啊,他会好起来的。。。虽然他的暴力已经超过你的极限。
      
      
      
       我以为故事结束,泰迪想起了安德鲁和那些可怕的事。现实很残酷,可至少正常。
      
       可是,这是小说,小说要吸引人,要情节曲折,要让你在想不到以后再想不到。
      
       “他醒来时,阳光照进房间。”读到这句我知道苗头不对了。
      
       考利说对了,他倒退回去,而且非常快。
      
       “你说吧,头儿。” “得想办法离开这个岛,滚回老家去。”
      
       我要崩溃了。
      
      
       不要啊,泰迪(我还是习惯这个名字)。你已经到了这一步啊,那些努力的争取,四天的计划已经用完了啊。为什么还不愿走出来?为什么?她真的那么那么重要吗?你爱的那种神情,那是恐惶,是她无法克制而且始终存在的。你忽略所有的征兆,指望一切都会过去。她烧了房子,杀了孩子们。是你害了他们,因为你没有戴她去寻求帮助。
       你忘记了吗,那三段木头,“上帝啊,不要啊,千万别,是我的孩子啊,耶稣啊,噢,噢,噢”。你爱她,你杀了她。回来吧,再痛苦也要接受。在戏落幕之前,拜托,为了你自己。
      
       可是晚了,你义无反顾地回去了那个世界。你也看到那些金属的闪光了吧,那才会真正毁了你。
      
       最后一线希望在你醒来的那一刻,灰飞烟灭。
       无能为力的心痛。无奈。悲哀。
      
      
       好像做梦一样,我也开始怀疑这个真实的世界。
      
  •     “那位躲在绝壁山洞、与病患独处的医护人员真系敬业万分”
    这一段应该是主人公幻想出来的情节。
  •     开始读的时候看到堡垒的描写就想到小李子的电影,往后读就觉得越来越像,果然是。悬疑刺激感没那么强烈,不过文字感觉还是可以的。
  •     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心愿吧,这个万恶的狠心的社会~
  •       原来电影《禁闭岛》就是根据这本书而改编的。  看书的时候并没觉得那么恐怖,反而电影让人有点不寒而栗。  结局确实给了读者一个惊喜,想象不到的想象。  在暴风雨的夹杂下的创新
  •     电影中虚构的场面跟真实的场面有不同的表现方法,虚构的多是surreal,有Michelle Williams,对话少,但山洞那一场,比较实在,有很长的心理解释,不像幻想。
  •     晚上看隔离岛,白天看原著改编的《禁闭岛》,太忠于原著了,但我也搞不懂是Teddy疯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还是Teddy没疯,一切是演戏为了把他搞疯两种。。。
  •     书就更比不上评论了,翻译就更不用提了
    这书很多地方都让人觉得哆嗦,还有那些奇怪的比喻……今天看了一下午,觉得不知道是他疯了还是僕疯了
    史蒂芬跟爱伦坡吃了LSD是不像,他的笔法里缺少史蒂芬的那种看透本质的感觉,总在外围打转,恐怖程度也不算高,但肮脏黑暗的场景画面化之后还是有点看头的,这说明他的文字功力远未够强,特别比起史蒂芬来就更相形见拙。史蒂芬就算不要逻辑也要让你做噩梦(不好意思僕没有),而这本的混乱结构只能让僕昏昏欲睡
    那点什么池塘漂木头之类的暗示手法太过小儿科,结构上也缺少吸引力,以至于看完之后感觉很鸡肋
  •     电影里的那句“to live as a monster,or die as a good man”小说里没有吗?我还以为我读小说时漏掉了,还想重读呢~~原来还是导演功力深啊,最终把Teddy处理成了个恢复健康的人,虽然最后选择了手术。还是电影圆满!
  •     The Truman Show+搏击俱乐部,棒透了!
  •     感觉挺啰嗦的,情节推进慢
  •     太可悲了!伤的多深才需要这样的逃避!为医生们点个赞!
  •     看过电影后看的书,书比电影要详实的多
  •       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将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小说《隔离岛》改编为《禁闭岛》(Shutter island,2010),电影上乘,但是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令我有兴趣读一读小说版,查找缘由。
      
      想不到,马丁斯科塞斯非常忠于原著!由于记忆犹新,四百页的小说我两天就读完了,电影中唠唠叨叨的解释性对话都来自原著,一字不易,当然有些幻想段落是删减了、改动了,甚至乎另外加上一些。而小说本身有很强电影感,几乎是为拍而写——情节紧凑、时限为四天、笔触流畅明快、甚少冗长篇幅的描述性段落。小说走心理惊栗路线,有足够的流行元素,似乎小说只是电影的准备而已。
      
      原著的缺点是情理不通,电影也只能照单全,一个病患能不能编作如此密集而复杂的故事和对话呢,难以置信。角色扮演(Role Play)的设置也欠缺说服力(那位躲在绝壁山洞、与病患独处的医护人员真系敬业万分)。但撇开情理通达与否的问题,《隔离岛》和《禁闭岛》的优点,除了心理惊栗的力量外,更在于它具有深层意义。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教我想起德国表现主义经典默片《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1920),主角Francis追寻真相的过程其实是探入疯狂主体的内心回溯,求真的意志终于不敌非理性的力量,克拉考尔(Siefried Kracauer)在名作《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From Caligari to Hitler:A Psychological History of the German Film)一书已分析出电影中卡里加利的操纵和希特勒的掌控一脉相承,暴君(tyranny)主题昭然若揭。《隔离岛》和《禁闭岛》在剧情上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貌有相似,但意义不同,希特勒不是必然终局,反而是暴力的源头:这是关于战争和家庭悲剧带来心理创伤(trauma)的作品,泰迪面对非理性的极端暴力事件(纳粹的达豪集中营和灭门惨剧),如何解除心理的阴影呢?他编码、幻想、逃避,人作为暴力事件的目击者及承受者,其主体性已经自动瓦解了,人因为强大的心理冲击陷入疯狂,需要外在的力量修补。考利和席恩医生一心用新方法帮助泰迪,最终不得不说服他接受现实,正视未能忘记的心理创伤,而结果成效却是暧昧的,大概是失败了。
      
      《禁闭岛》中,泰迪和奈尔林医生有一段英德双语对话,戏院的公映版本没有中文字幕,教人纳罕。翻查《隔离岛》,对话是这样的,奈尔林问泰迪「信神吗?」泰迪先以问题答复:「医师,你见过死亡集中营吗?」再说「等你哪天见过死亡集中营,再回来告诉我你对神的感想吧。」是的,阿多诺(T.W. Adorno)说过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劳德瑞(Dori Laub)也指出「二次大战的心创与暴行,使文化价值、政冶传统、社会规范、国家定位、经济投资、家庭组织都失去其意义与指涉。大屠杀乃一分水岭事件,带动所有价值的隐然革命与重新评估。」(详参《见证的危机:文学、历史与心理分析》)不单如此,更有人进而问道祈祷是否也已不复存在……许多受苦受难的人问,上帝在哪?
      
      《隔离岛》没有留下非常深刻的教益和回答,丹尼斯勒翰给予的唯一答案就是正视自己,承认一己的罪过,由此更加教人佩服马丁斯科塞斯的增补,《禁闭岛》的结尾中,泰迪脱口而出一句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原著没有这一句,且明显对应《蝙蝠侠黑夜之神》中two-face的名言),道德判断是人的底线之一,之前泰迪与守卫长的对话表明他倾向人是道德的,不倾向人是单纯暴力的 (也是原著没有的)。《隔离岛》和《禁闭岛》的世界没有神,人间世的邪恶力量无比强大,求生重建的能力失却了,无法逆转。《禁闭岛》中泰迪选择了道德,在濒临崩溃的边缘上,他最终的归宿除了治疗,就只能是灯塔,即是一种螺旋形向上的力量,在黑夜的海上前进的依据。丹尼斯勒翰就是欠缺了精神上的高度,马丁斯科塞斯却有,而且凭一个意象就能够表达出来。
  •       凭良心说,丹尼斯·勒翰这次真的不能算是原创了。早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构思已经被太多太多的大师运用过。
      第一次让我震撼的是卢卡·德代纳的《上帝的笔误》。坦率的说,同样是写疯人院,那部小说比这部写得更流畅,人物更生动,然后到了结尾出现了大逆转!
      第二次是西德尼.谢尔顿《告诉我你的梦》。作者很会糊弄人,到揭露真凶的时候我还是被雷到了!
      第三次是塞巴斯蒂安·菲采克的《治疗》,与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情节铺垫相对单薄,不及本书丰厚。
      电影方面,例子更多。希区柯克早年拍的很多电视短片都是这个调调的。之后这个创意又被无数导演重复使用,乐此不疲。《心理游戏》啦、《窒息》啦、《深海寻人》啦……
      等轮到本书。在经过前面三本书和无数电影的洗礼之后,任何人都会产生免疫力了。看勒口上的简介,我就猜出了八九分,序章的暗示也很明显嘛!所以看到结尾几乎没有任何震撼的感觉了。
      值得一提的是,丹尼斯在埋设伏笔上费了不少心血,很多细节都写得不动声色,处心积虑为结尾的大逆转做准备工作。
      
      
      
      
  •     感觉和前作帕特里克系列差距不小啊
  •     !
  •     禁闭岛还是在高中时候看的了,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虽感相似但也没往原作这方面想过,小说有些地方还挺绕的,有很多地方看了两遍,看到额前叶白质切离术的时候想起了在B站看过的游戏解说光之镇,这种精神治疗太可怕。
  •     看这种类型的书 虽然以我的智商猜不透一切的道理 但心知肚明反正肯定是男主有问题
  •     最后50页 熬夜看英文版终于看完了
  •     不好意思手误
  •       超棒的,要有怎样的头脑才能构思出这样的小说,要是我,先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看到最后结果的时候,惊讶得不行,开始,却又很切合
  •     实话说,抛除结尾,原书比电影更好。
  •     爱德华·诺顿的确更合适。
  •       以往都是在好莱坞改编的影片上映之后,国内纷纷跟风引进原著小说。
      这一部竟然歪打正着,先引进了,然后又被好莱坞搬上银幕。
      
      2010年2月上映,叫《禁闭岛》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
  •     只有小说和电影都看过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评语,
    而不是一味的去争辩 到底shutter island是阴谋还是Teddy是疯子。
  •         铁达尼号大帅哥迪卡普里奥在蹉跎十年岁月变成大叔(泪)后主演的片子原作。书带上称“史蒂芬·金和爱伦·坡吃了LSD联手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但众所周知“恨腰封”正是读者的一大共识,出版商为了销量啥都敢吹。有人觉得5年前看的话会觉得新鲜,不过僕5年前还是小孩所以不论。
      
        通过电影观众的反应,僕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导演的功劳比作者大——史蒂芬就算再没逻辑都有本事让你噩梦而不是昏沉混乱(Lissey那本可以除外),因为他比导演还导演;爱伦·坡的怪谈自成一格,精神病院岛的描写显然缺少这种韵味。且不论这个连语序都懒得调换的译本有多渣(再次说句混翻译的集体西奈),单是叙事结构就乏善可陈,但它比电影更易区分何为幻觉,甚至有读者认为整个倒过来更好;画面印象感弱,比喻也莫名其妙(他是火星人吧?),作为和恐怖沾边的小说实在是个不小的失误。最大的问题是,作者的愿望(可以这么说)是反映冷战时代麦卡锡主义影响下的社会黑暗面,但他对旧时代气氛的把握能力实在不及史蒂芬的一成。整个故事就是不断地陷入解套又入套的循环,推理迷不必期待,拼字母和幻觉暗示没什么吸引力;黑暗面对于境况毫无保障的大陆人而言早就构不成冲击,何况《飞越疯人院》之类的作品已有提及。再对大叔(再泪奔)迪卡普里奥吐个槽,僕看小说时电影虽已公映,但想象泰迪的模样时却怎么样都和他的脸对不上号,因为作为一个精神病人而言他无疑显得过于健康。
  •     我挺喜欢巴别塔之犬的说www
  •     都是神经病!
  •     我想问 书快接近结尾P250 特雷跟泰迪说了一些话 告诉他怎样逃出这座岛 让他答应不要告诉别人。这个是不是说明泰迪是被诬陷的?
  •       【九月底完成。原址:http://commu.dangdang.com/member/myreviewdetail.php?displayid=4787179783862&review_id=5539372】
      
      
      “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
      
      
      如果看过电影《禁闭岛》,那么也就等于读过了本书。电影几乎完全忠于原著,而且对开篇和结尾的改编更是匠心独具——它把原著中的开篇拿掉了,从而使希恩医生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它也把不带悬念的书尾改成了开放式终局,使得悲剧的铸成更加不可逆转,而且无论是哪一种结局,都会在心灵深处引起无比的震撼
      
      而最奇妙的是:作为原著和电影这两个不同的译名,竟然都恰如其分。从心理主观的词义上看,“隔离”虽然有被动的语意,但也可能含有更多的主动的个人行为;“禁闭”则正好相反,虽然有主动的语意,却更多地包含了被动的集体行为。即是说,“隔离”可能是一个人的自我选择,他选择与大家隔膜;“禁闭”则是一种官方行为,它约束的可能是一个集体
      
      原著中,“隔离”的意味确实更重,泰迪、恰克、希恩、考利、雷切尔、利蒂斯,等等,每一个人与其他人都有着或轻或重的疏离感,即使到了最后,仍然无法因为罪犯和相关人等的自白而使人觉得他们会变得亲密。而电影里,这些人却都加上了被“禁闭”的意味,外力的作用始终压抑不去,每个人的话都值得怀疑,每个人都有藏藏掖掖的动机;灯塔,那具有象征性和标志性的灯塔,一直在灰暗的画面中隐隐约约地出现,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好奇(惊悚亦兼而有之)
      
      但是,作为优秀的改编电影,原著的奠基还是不可忽视的。在原著中,前面的十分之九都是铺垫,每一小节都惊心动魄,不是表面上的对峙,而是暗地里的张力,像沉溺于水中,无法呼吸。两个联邦执法官到了一座隔离的孤岛,岛上都是有着不同程度暴力史的精神病人,在这种环境里调查两个失踪的男女,会有什么结局?窒息般的文字,一路凝神屏气读下去,心里不断猜测着谜面,却找不出谜底——因为,那根本就是一条错误的谜题
      
      人的妄念到底会有多深?自我欺骗会到什么程度?在被禁闭的时刻会把自己的内心隔离得离他人有多远?甚至是,离自己有多远?
      
      本片几乎与《盗梦空间》同时推出,从电影的各方面来看,它们似乎都不具备可比性;但它们却有一位相同的男主角,很难说这是好还是糟糕
      
      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来说,幸运的是他主演了两部精彩的电影;不幸的是人物形象颇为雷同。事实上,《盗梦空间》符合大众口味,而且场景炫明星多,结局又圆满(陀螺确实有停转的趋势,还有戒指问题),因此它会更受欢迎,这也是意料中事(早年丹尼斯·奎德和凯特·卡普肖主演过一部《梦境》,就是讲述了利用做梦来达到各种目的的故事,只是时代所限,未能像这部电影一样广受欢迎)。但其实《禁闭岛》更能体现莱昂纳多的演技,最后泰迪自己决定的那个结局,会令观众更加感受到悲剧的魅力——虽然无论推测出的结局是哪一种,泰迪的命运都不会改变(除非有续集),关键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影片有很多疑点,从深度来讲,是一般电影所不能比拟的
      
      原著的着眼点还是倾向于承认利蒂斯的身份。而电影则不然,它玩了一个障眼法,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信。这就会造成两种情况、三个结果,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和结果,泰迪的一语都将成谶。再加上希恩医生那一声呐喊,反而使真相迷乱到顶点
      
      附带一提:电影中扮演乔治·诺伊斯的人就是最新一集《猛鬼街》中饰弗莱迪的演员杰基·厄尔·哈利。《新猛鬼街》可说是惨不忍睹,但他的演技还算突出
      
      
      在像怪物一样活着的人眼里,死去的好人一定是很愚蠢的吧?那些因禁闭而自动隔离的心灵,与其慷慨赴死,何如苟且偷生?
      
      
      ★★★补充一些电影资料:
      
      
      《禁闭岛》拍竣于2008年6月底,之所以选择在2010年2月上映,目的当然是奥斯卡金像奖
      
      本片号称是智商150以上才能看懂的佳作。导演和演员阵容比《盗梦空间》只高不低,但却一直非常低调,大约也正因影片难懂,观众才需要更多的消化时间
      
      导演是大名鼎鼎的马丁·西科塞斯,好莱坞80年代四大名导之一;主演是他的御用男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第二男主是马克·鲁弗洛,主演过《十二宫》(相当著名的悬疑电影)和《暖暖内含光》
      
      第一男配是本·金斯利,老戏骨。主演过《甘地》和《辛德勒的名单》;最近的作品是《波斯王子:时之沙》
      
      第二男配是马克斯·冯·西多,超级老戏骨。主演过《第七封印》、《驱魔人ⅠⅡ》、《胜利大逃亡》、《少数派报告》等著名电影。而且,他还在我前面提过的《盗梦空间》的原始创意电影《梦境》(也能淘到这张碟,名字是《魔域煞星》,1984出品)中出演了重要角色诺万提
      
      第一女主是米歇尔·威廉姆斯,已经辞世的“专门与蝙蝠侠作对的小丑”希斯·莱杰的前妻,他们结缘于《断背山》电影。她目前专心抚养两人的爱女
      
      第二女主是艾米莉·莫蒂默,推理小说作家约翰·莫蒂默的长女。莫蒂默先生的代表作《法庭的鲁波尔》曾经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评选出的100部最佳推理小说的第26位。艾米莉的代表作是《粉红豹ⅠⅡ》和《威尼斯商人》
      
      哦还有那位可怜的乔治,就是杰基·厄尔·哈利,他也不是新手,也曾凭借《身为人母》入围第79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强烈推荐先看电影,再读原著
  •     看后觉得自己正常真好
  •     仅用文字就让人身临其境,充分体会到精神分裂的状态,而精神病的世界也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可是,无论怎样自以为正常的人,不也会与主人公一样,一次又一次从现实中逃离开来吗?
  •     这篇评论让我看出一点--------楼主是个骨灰级美片粉
  •     电影超越了原著。这类书千万不能剧透,不然真看不下去了
  •     书中考利医生说,这是个大型角色扮演类疗法,所以我的理解是医护人员到山洞里也是有可能的……
  •     读完的时候快崩溃了。
  •     疯狂
  •       猜到过泰迪会是这第67号病人,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切的一切居然都会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刚刚看完最后一章的时候完全不理解这章在说什么`可是回想一下~~或许他最后又在第三次舞台剧中登场~~却又不理解之前考利医生的说法~~既然如果没治好他们就永远的输了~~那为什么他还会以泰迪的身份出现在书的背后~~书的结局本身就是一个谜~~不过这个过程还是非常扣人心弦的~~
  •     分类讨论题啊。。。。。。。这孩子逻辑性够强的嘛~~~~~~哈哈
  •     谢谢。
    小说里肯定没有。
  •       实际上我看过三次结尾,一次是刚看了几十页,我担心主人公会死,翻到最后两页确认一下,发现他们都还好,就放心地继续读,但越读越觉得不对劲,太诡异,忍了几次,还是翻到了结尾,但没看完整,知道了大概意思..我又接着读,干脆翻到结尾读个痛快....然后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废了...我浪费了半本书....我也不会去看电影...不过有一部电影和这个的构思有些相似...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电影叫:致命ID...
  •     烂尾烂尾烂尾!
  •       有时候午夜乃至黎明半梦半醒的时候,脑袋里会突然冒出很多片断,画面或者文字,我很难将画面记录下来,但碰到文字碎片时,我就会睁开眼睛将它们写下来,我的床头总是放着这么个小本子和笔,或者存进手机短信草稿箱,那些零碎的文字算是诗的某种形式,我琢磨,我将它们记录下来,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他很重,很重,一到晚上又会轻掉一半,另一个他离开卧床不起他,逃出去游荡。
      
      虽然是梦呓,但回过头来你会发现,多少暗示了这本小说的主题,当然,这虽然是好些日子前从毫不相关的梦境中记录下来的。
      
      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隔离岛》(Shutter Island)和斯蒂芬·金的《杜马岛》以及罗伯特·哈里斯的《庞贝》这三本小说是同时买的,当时并未发现它们之间有趣的联系,事实上除了《隔离岛》的书腰上写着来自美联社这样的推荐语“史蒂芬·金和爱伦·坡吃了LSD联手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外,确实是跟金爷的《杜马岛》一样,是个发生在岛上的故事,小说标题一目了然,以及,《隔离岛》的电影上映在即,而《庞贝》的电影也正在路上;不过你可以发现更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隔离岛》与《庞贝》都是发生在四天之内源及火的故事,而《隔离岛》和《杜马岛》的故事都跟岛和女人有关,三本小说的主题更是相同的某种程度上的幻灭重生。
      
      史蒂芬·金和爱伦·坡吃了LSD联手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不不,我倒觉得更像是Mosaic版《致命身份》(Identity)和Loose Ends版《伯恩的身份》(The Bourne Identity)的Chimera(嵌合体)。
      
      小说从莱斯特·希恩医生写于一九九三年三月五日的日志作为序幕开始,当然具体时间在小说中根本毫无意义,而这位希恩医生在故事里的两位联邦执法官泰迪和恰克踏上岛时离开了隔离岛但最终却被认为从来没有离开过;上一次让我记住联邦执法官(U.S. Marshal)这个词儿是在《平地风云》(In Plain Sight)中,那是个很酷的妞儿,联邦保护证人组成员。当然故事真正发生的时间则是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毫无意义)开始隔离岛上的四天,故事里人物大致穿着三种衣服,风衣和宽檐帽,白大褂护士杂役服西装,以及囚徒或者称之为精神病人的装束。你会发现这三种衣服对于某人来说意味深长,因为他便深陷于这样的庞加莱漩涡中。你只要拎出小说最后一节就会发现《太空堡垒卡拉狄卡》(Battlestar Galactica)中的这句话很有道理:It's all happened before, and will happen again, again, and again...
      
      丹尼斯·勒翰对每个重要出场人物的外貌特写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且从故事的气氛上来说不时会让人觉得有点雷蒙·钱德勒的味道,但是风文却不硬朗,你可以说有时甚至喽里喽嗦。当然,出场人物的外貌描述多少让电影制片在选角的时候少花些功夫,应该说少花了一半时间,而那些喽里喽嗦的感觉,《神秘河》(Mystic River)翻拍的成功,多少让制片人觉得这样的感觉不算太糟。
      
      隔离岛四天中的第一天开始了故事人物的登场,你大致可辨别出那些人的形状来,除了主要人物以外,而像一些诡异可能也是滥俗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到是没错,P26:
      
      他们已经在主楼群后兜了一圈,见到了更多戴着脚镣的园丁和杂工。许多人在紧靠后墙的一片黑土地上锄地,其中一个园丁是个中年妇女,一头稀疏的小麦色头发,头顶几乎秃了。泰迪走过时,她紧盯着他看,然后举起一只手指放到唇边。泰迪注意到她喉部有一道深红色的疤痕,甘草一般粗细。她微笑着,手指仍然停在唇边,接着朝他异常缓慢地摇摇头。
      
      比如这一幕,肯定也让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印象深刻,以致放进了预告片。当然,可能大家的情况应该一样,印象深刻的不是“嘘着微笑”,而是“头顶几乎秃了”,尤其对象是个女人时,我一看到这儿就一直琢磨着会找一个怎样诡异的“中年妇女”来表现这个场面。另外还比如“樱桃脑袋”、“眼睛下面有黑眼圈,像她的黑发那般黑”等等这样的形容也是挺诡异的,换句话说,有意思。局部的闪光点,但整体的比比皆是,可能这些描写就像是小说本身。
      
      第一天中除了登场人物以外,围绕以双重密室(很像《杜马岛》中珀尔塞最后的下场,你也可以联想起《十三阶梯》)模式“人间蒸发”的雷切尔帮我们了解了一下大致上的情况,P58:
      
      “他们的无线电也废了?”恰克瞪大了眼睛,“你是说无线电,头儿?”
      泰迪点点头,“十分糟糕,一点没错。他们把我们困在一座岛,寻找一个从上了锁的房间里逃掉的女人……”
      “成功穿越了四处看守点。”
      “和一个满是打扑克的杂役的房间。”
      “登上了一堵十英尺的砖墙。”
      “墙顶还被通了电的铁丝网围住。”
      “游了十一英里……”
      “迎着怒涛汹涌的海潮而上……”
      “到了岩上。怒涛汹涌,我喜欢这个表达。还有冰冷的海水,多少度来着?那儿的水温差不多有华氏五十五度?”
      “六十度最多了。不过,晚上可能暖和些。”
      “水温回到五十五度。”恰克点点头,“泰迪,这整个案子,你了解吗?”
      泰迪说道:“还有失踪的希恩大夫。”
      
      泰迪的搭档恰克是个活跃气氛的角儿,当然事后,你会知道不仅如此,P11:
      
      他比泰迪略壮一些,矮一些,大约五英尺十英寸高,满头浓密的黑色卷发,橄榄色皮肤,纤细优雅的双手看上去与身体的其他部分不相协调,仿佛自己的手被送去店里修理,暂时向别人借来了一双。左脸颊上有个长柄镰刀状的小伤疤,他食指在那里轻抠一下。
      
      泰迪则是个唱白脸的角儿,这是由他的性格以及人生经历决定使然,管他是哪段人生经历,在对他的描述中同时第一次提及了她的妻子,如果不算上序幕中的话,P10:
      
      一名仍然相对年轻的男子,留着美国大兵式的平头,然而脸上已布满战争和之后岁月留下的痕迹。他对追踪和暴力的双重迷恋活生生地显现于那双曾被多洛蕾丝形容为“狗一般哀愁”的眼睛里。
      
      多洛蕾丝·恰娜尔(Dolores Chanal)被火烧死了,放火的人就在这个岛上,名字叫做安德鲁·利蒂斯(Andrew Laeddis),就这么简单。围绕利蒂斯,故事进入第二天。利蒂斯从来都是重点,但又不是在这一天。在这一天他只是个谜团。
      
      在第一天中给出了一条线索,来自失踪的雷切尔,P40:
      
      泰迪拿起纸,翻过来发现另一面印着医院的视力表,字母呈金字塔形逐行缩小向下排列。接着他又把纸翻过来,举着让恰克看:
      4的法则
      我是47
      他们曾经是80(注:此行有下划线)
      +你是3(注:此行有下划线)
      我们是4
      但是
      谁是67?
      
      按照马丁·斯科塞斯的预告片来看,这条线索被大大简化了,没有什么视力表纸片,只是一小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谁是67?”(也许只是窥豹一斑)。此处的数字跟《迷失》(LOST)中的玩法差不多,大多时候是混淆视听或纯粹的炫耀智力,就是个玩儿,你可以直接跳到P84看答案,或从13的法则、雷切尔·索兰多(Rachel Solando)这两点着手自己慢慢琢磨。当然,这样美国家庭式的填字游戏在之后还将持续,对于文字游戏你不妨注意一下演员们的名字,而最后的“谁是67”则另有意味,就像电影预告片所揭示的,岛上只有66个病患,那么这第67个病患是谁呢?故事围绕着这第六十七号病人进入第三天。第六十七号病人从来都是重点,但又不是在这一天。在这一天他只是个谜团。
      
      所有的谜团进入第四天,将由糟糕的水手揭晓。
      
      当然,最大的剧透其实出现在序幕中莱斯特·希恩医生的日志里:
      
      二十多年来,我都未曾再踏上这座岛。但艾米丽说(有时是开玩笑,有时却很正经)她怀疑我可能根本没离开过。
      
      就像《致命身份》开头的那句(很巧两者都出品于2003年):
      
      As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当我走上楼梯时,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
      
      然后希恩医生还提及了那个有似于北欧旅鼠集体跳海自杀的故事,小溪变成了海峡,而故事中则是一天只在落潮时出现两小时的岛,那么多老鼠争先恐后地向那个岛游去,只有一只做到了,但仍然生死未卜。
      
      丹尼斯·勒翰的故事设置并不算复杂,一点也不,不管是《神秘河》还是《隔离岛》,甚至也没什么深度,因为你换个角度看,如果《隔离岛》故事是从结尾开始往回叙述的话,你能掌握足够的文字力量,那这将会是个非常不同的故事。至少不用冠以读完一遍就可以丢一旁的悬疑故事。也许会是另一个版本的《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就像如果我们以“疯了”“没疯”这两种状态来区分人类,那么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疯了”的人有他存在的道理,那么,你能判断自己是否正常吗?
      
      在我来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不是最佳侯选,这简直是为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量身打造的,而且他也是叫爱德华,爱德华·丹尼尔斯(Edward Daniels)。有谁会将爱德华昵称为泰迪呢,引用句小说里的话。这算是我给的剧透。
      
      敬疯子,they are the best storyteller!
      
      
      Shutter Island Trailer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5MzUzMDMy.html
      
      电影将于二月上映
  •     一场疯狂的永无止境的闹剧。 让我做了一个有关精神病人的梦,好在是没情节的~~~~~
  •     与电影不同,原著小说的结局更开放,给予人更多想象的空间
  •     跟最近 看的perfect blue 有点点像 不知道疯了还是没疯
  •     勇敢面对,才有可能走出罪恶的深渊得到救赎....
  •     节奏紧迫,作为先看电影再来看书的人,小李子的表现力确实好。书很精彩!不要叫我安德鲁!
  •     书比电影好看啊 心理描写看得欲罢不能。
  •        从很久之前就给自己设定好,一定要先看完书,再看电影,于是无论书还是电影就这样一拖再拖,拖到昨天晚上,忽然之间唯恐再次拖沓下去无法完成这件事情,于是,就定下今天将这本书完结的计划,所幸今天能够安静的读完,不过最大的遗憾大概是,如果在一个暴风雨的天气里读也许会更有味道,不过与雨无缘,前几天的瓢泼大雨今天突然间停止了。
      
       一个女人,从上了锁的房间出逃,穿过四处看守点,和一个满是打扑克牌的杂役的房间,登上了一堵十英尺高的砖墙,强顶还被通了电的铁丝网围住,迎着海潮有了十一英里,并且,没有鞋。我喜欢这个设定,喜欢这种不可能的设定,喜欢恰克所叙述的隐身粉这种不可能在的物体,虽然后来事实上他不叫恰克。
      
       故事描述非常细节,虽然对于翻译并非满意,但是依旧能够从字里行间去拼凑一个隔离岛的现场,然后不停的一边阅读一边幻想着在电影中要如何来重现这样一个在风雨中存在于海平线上的与世隔绝的小岛,灯塔,悬崖,电网,还有那些个性刻画异常清晰的病人们。
      
       除了天气没有配合以外,最大的不幸大概是我过早的猜到了结果,这种不幸近几年来特别严重以至于我很久不看推理悬疑的小说,虽然我猜不中过程,但是大概隐隐约约知道结果,或者至少很清楚的知道凶手的滋味并不舒服,就如同这次,我太糟糕的过早就有了一个想法,会不会,第六十七个人,根本就是他自己,好在作者的节奏我比较满意,才能够认真的看下去,然后在尚未意识到结局将要到来的时候瞬间揭晓结果。总还是对于情节进展有一点盼头。
      
       看完电影,在做比较,对电影我也还是有期待的。
  •       一下含剧透。。。
      
      
      首先可以肯定有这么几个结局:
      
      1.Teddy没有疯,可是最终却没法逃离这个岛上所有人的‘洗脑’清醒的扮演者‘精神病’,最终只能等待手术。
      
      2.Teddy是有病的,可是这有分两类情况
       1).是来岛上后才被逼疯,最终不正常
       2).本来就是该岛病人
       a。最后没被治好,接受手术。
       b。最终清醒过来,但自己在清醒状太下装实验失败,自愿接受手术,不在折腾下去
      
      我觉得2/2)b的结局最有可能。。
  •     绝对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推理小说!看完之后重新书底的评价,才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这本书买了好久,但一直压箱底。庆幸带回学校抽空看完。在了解整个情节以后,一定会看第二次,感觉里面还有很多有深意的情节需要好好体会,而这些是第一次看没办法发觉的。有些翻译对于理解会造成一些困扰,情节设置还是很紧凑。到最后一章时,我一直在惊叹,甚至怀疑作者才是妄想症患者!看完全书,对战争、精神病研究都有更深入的思考。虽然书中的很多心理活动属于泰迪本人的“臆想”,但不得不说,很多见解很深刻。结尾应该算是happy ending吧
  •     改成电影了 哇靠 我要去看~~
  •     类似的故事并不是没看过,不过这个写得真好
  •     看了一周终于看完了,我都要分裂了,真的很赞,精神病科的医生也是不容易。
  •     每一个神经病都有自己独立的世界,比如我
  •     这个 书评 好长。。。
    刚看完小说 待我回过神再来看这篇大作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