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匈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最后一个匈奴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30208519
作者:高建群
页数:428页

前言

  第一,迄今回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我仍然不寒而栗。这本书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年,后来的统稿又用了一年。这期间,发生过许多的事情,例如手稿丢失,例如父亲去世,例如在统稿的一年中,我掉了十三斤肉、掉了三颗牙齿等等。而当这本书出版后,又发生过的大喜大悲的事情,更是枚不胜数。那么这里就不说也罢。作品一经出版,它便有了它自己的命运,那么,潇洒地挥手道别,让它自己去经历。. 第二,这部作品最初的构思,是在一九七九年四月陕西作协恢复活动后的第一次座谈会上。当时,我与北京知青作家藏若华女士讨论共同写作这本书。后来她匆匆去了香港,于是这书就由我独立完成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曾引起金庸极大兴趣的奇书!  金庸:“我常常想,匈奴这么一个显赫于历史舞台上的伟大牧民族,怎么说声消失,就消失了,确实令人迷惑不解。”与《废都》、《白鹿原》并称“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

内容概要

高建群,1953年12月生,祖籍陕西临潼。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文坛罕见年代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主要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遥远的白房子》、《胡马北风大漠传》等。2005年被《中国作家》评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家。现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最后一个匈奴》初版于1993年。出版后,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轰动,行销超过100万册,与《废都》、《白鹿原》并称“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本次新版,由作者历时数年,精心插图,全新修订而成。

书籍目录

楔子阿提拉羊皮书第O节 导言第一节 独耳黑狼传说第二节 冒顿大帝的英雄业绩第三节 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第四节 一个女人改变了匈奴人的历史第五节 南匈奴的内附和北匈奴的迁徙第六节 大迁徙记第七节 欧亚大平原第八节 西方人 第一眼中的匈奴人第九节 阿提拉第十节 那时中国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第十一节 那时罗马城正在发生的事情第十二节 阿提拉向罗马帝国宣战第十三节 另一个女人又一次地改变了匈奴的历史第十四节 阿提拉之死第十五节 阿提拉的儿子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尾声后记二00六年修订版后记

编辑推荐

  匈奴,一个崇拜狼的草原游牧民族,曾经游荡在西北坦荡的土地上。他们像狼一样地野性、勇犯剽悍,骁勇善战,他们从草原上崛起,他们与强大的秦汉对抗,称雄数右年,他们以铁骑征服了广大土地,他们的牛羊吃草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疆城……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悍的、震撼了东西方世界的马背民族,却在自己最为辉煌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神秘地从历史舞台上突然消失了,《最后一个匈奴》带你一同去探索。

作者简介

匈奴,一个崇拜狼的草原游牧民族,曾经游荡在西北坦荡的土地上。他们像狼一样地野性、勇犯剽悍,骁勇善战,他们从草原上崛起,他们与强大的秦汉对抗,称雄数右年,他们以铁骑征服了广大土地,他们的牛羊吃草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疆城……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悍的、震撼了东西方世界的马背民族,却在自己最为辉煌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神秘地从历史舞台上突然消失了……
《最后一个匈奴》是一部高原史诗,再现了陕北这块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迹的特殊地域的世纪史。作者力图为匈奴民族的历史轨迹寻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三个家族的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

图书封面


 最后一个匈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难以理解老师为何会如此推崇这本小说。文本多转述、概述,鲜少有生动活泼的人物对话。大量原文的引用史料,反而有一种间离效果,把读者与小说本身的距离拉远了。杨作新的主角光环太明显了吧。杨干大、蛾子、灯草儿、miss赵等等,为他牺牲幸福或者生命,且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此外,恕我愚钝,没看出”最后一个匈奴“在哪里,如果要写匈奴的血性在陕北人身上的体现,我也没看到杨作新个白面书生哪里有匈奴后人的样子。所有的女性都上赶着追求杨作新,且形象苍白。杨作新搭上miss赵之后就一纸休书打发了发妻灯草儿,而后又一脚踹掉单纯的幻想革命加爱情的miss赵,黑白氏诱惑他,也就半推半就和她做成夫妻,尔后又重申她是嫂子,是黑大头的妻子,我真是&¥%#@* 丝毫看不出‘史诗“的性质,是一部苍白单调,一味拔高的小说。
  •     其实,个人感觉,作者很想写成史诗一样的作品。不过,说理上,不够精辟,不够罗嗦,呵呵少了点巴黎圣母院里雨果的罗嗦,少了,修昔底德的煌煌大论,司马迁的文字的精确的切入。作者很努力了,找了一个很好的题材,为此,我们应该看看。
  •     因为各种不尽人意的原因,一篇感慨并酝酿许久的读后感竟一直无暇或无法写出并放在blog上。我在春秋换季时所受的感冒困扰尚未彻底远离,转眼已是暮春时节。又是许久不曾写下文字了;去年4月独自去延中绿地踏青赏花的欣然尚历历在目,果真是梅花碎语又一春啊,而正因为去年看遍看尽了春花烂漫,今春漠然见落花萎地,倒也少了几分愧悔与内疚。活像一篇忏悔与决绝的铭言,扯得远了。大河话说4月上半月偶然间读完了又一本以近代陕北高原为底色的“大河”小说。事实上日语确实在西语的翻译上早就反哺中文了,然而“大河”这个用来形容此类文学和影视题材词汇,至今仍然只是在日语中一枝独秀。话说我并没有读过《约翰克里斯多夫》,所以能得契机仔细了解这个词汇的源流,倒也因了国哥推荐一些NHK剧目;爱屋及乌也好,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好,交友如读书,开卷有益。这里又偏转话题谈到了“大河”,实在觉得规范中文词汇里,尚难找到一个可以言简意赅形容此类题材的词汇。当然,比起日本文学的“大河”种属多钟情于帝王将相,中国的“大河”小说有许多则对准非王侯的贵族甚至平民,算是大国所傲然特有的文学土壤和积淀吧。然而让人讶异的是,至今能读到的中国平民大河小说,几乎都是以陕北与北京为背景的;刚才所说的大国之幅员辽阔,却并未能滋养出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陕北距离古都西安咸阳不远,而北京至今仍是都城,所以二者当然无愧成为这类历史小说的发生地;然而陕北地处荒凉,不过是传说中黄帝轩辕发祥地、和无数古往都城辐辏的外围;北京也并非自古繁华,而是自辽金元等游牧民族开发后才渐渐兴盛;相比之下,地大物博的神州有那么多处鱼米丰饶、人杰地灵的所在,文化渊源绝对不输于此二地,却在史诗文学上至今仍是空白,让人喟叹。匈奴偶然读到这本《最后一个匈奴》,倒也是机缘巧合。有一期《各界》杂志的专题是匈奴往事,于是偶然在书橱下方找到这本厚书,才细细想起了好些年前大约是在贝塔斯曼舒曼书屋中所购。也许当年初读时并不喜欢少数民族的渺远,所以未曾读下去;而今去过新疆旅行之后的心境倒真是有所不同,看那飘渺广阔又荒凉的西北、中亚腹地,倒多了几丝神往。不过细读这小说,当然有了不少失望。因为“匈奴”于此,不过是个楔子甚至噱头;故事的主人公不过是传说中匈奴与汉人杂交的后裔,然而其中却交代了如何分辨胡汉显性基因的方式,却也有趣;尤其其中一位男主角和他妹妹的容貌更是典型中西混血的惊艳逼人,这点我相信,嘻嘻。历史背景不过是个假语村言的假托罢了,然而这小说还是让我震撼:震撼于文笔优美,这不算稀奇了;震撼于世事洞明的老练甚至老辣,这算难得了,但究竟也算不得稀奇,没有这份世事洞明和对历史的熟稔,又岂敢轻易涉足“大河”文体呢;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关注的是一对小文人父子。小儒我想小文人在中国艺术创作的风景中是孤独甚至是失语的,更不用提在这类“大河”小说中。其实多数中国历史小说总也喜欢聚焦王侯,即便是普通人的故事那主人公也多是大宅门里的公子千金们,因为这样才容易以贵胄衬托历史的“大河”。再不济,即便主人公是极其普通的草根,那至少也该是天赋异禀或者心怀大略,以青春励志剧展现从草根到发家致富的时代变迁。然而,百无一用的书生,与出隆中、遇明主的诸葛亮,是同才不同心、不同命的;安贫乐道的书生,与才动天下、命比纸薄的才子们,是同才同命、同心也不同心的;这样的人,怎么能有故事,怎么配得上宏大的史诗呢?这样的小文人,一样地学富五车满腹诗书,却没有居庙堂之高、匡扶天下的强迫症;但也不至于如柳永、苏曼殊这般作茧自缚,甚至堕入风尘温柔乡的泥淖里。如我一般的小文人,无法完全挣脱尘网的束缚,去数声渔笛在沧浪;也没有那巧遇伯乐、谋得稻粱的命数;更没有巧言令色、走旁门左道的堕落之意念。于是如我一般的小文人,就这样时时深陷于多重夹缝中。虽然所幸仍然可以安身立命、自得其乐,全很难入鸿篇巨制的法眼。父亲然而刚读完的小说里我却看见了。作者冒着小说很可能陷入琐碎甚至散漫的风险,却依然刻画了两位形象鲜明的小文人。“父亲”杨作新是从黄土地上走出的小文人,他的所有其他亲人都是不识字的庄稼汉。因为他的中学老师是早期地下党,所以这位小文人也加入了北伐和之后的革命战争。这位小人物,见证了土匪头子如何火并、投诚入党,甚至还见证了毛主席率领的红军长征之后在陕甘宁边区落地生根,而自己却多年过着隐形埋名的地下党生活。就在从暗处走向明处,并且在以为革命曙光彤云万丈的时刻,因为肃反的倾轧而被康生陷害至死了。其实以他那混血美男子的容貌,和毛主席也夸赞为“陕北才子”的资质,他也可以成为将军或文胆的候选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把杨作新写成一个高帅富,而是让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文人,硬生生地平庸成一个几乎像一些西方现代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但是,力透纸背的悲伤,岂是一个线索人物所能承受的。他的脸上,一样透着数个世纪与世代的昔日骑士之英姿。他的心理,一直爆发着黄土高原沉默数千年的呐喊。他的身上,更透出无数小文人也同样渴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与良心哪。这样一位在壮年就匆匆谢幕的小文人,几乎没有创造出任何辉煌的业绩,甚至他的内心也从来没有构建起宏伟的志愿蓝图的小文人,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生命,死得凄然甚至掩埋得茫然。儿子而小说下部的主角杨岸山,虽然有着和父亲杨作新完全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因此而生出的不同性格表现,但我总觉得他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父亲这位小文人的重生。二者都不是匡扶天下的大人物,但在生命早期却都曾盲目地被一种政治光辉无限照耀过、温暖过,但就在他们满心欢喜地茁壮成长之际,却一个遇到了肃反,一个遇到了文革。我觉得杨岸山活出了小文人更长久更彻底的境界。杨作新没有挺过康生的迫害,然而杨岸山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到来,也比父亲幸运多了,有了多位贵人的相助和命运赐予的小惊喜,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文而优则仕、从此平步青云。经历了那么风浪,怀想着父辈遭遇的风云际会,他有过思索、犹疑、纠结,最终他选择了一如既往地,坚持在自己营造的文学城堡中直抒胸臆、安身立命,也许这并不高尚,但也同样是在人类精神事业的齿轮中发光发热。书本看到结尾,我不仅为这一题材的“大河”小说而感喟,也似乎找到了一块心灵宝鉴:自古至今,如我一般的小文人也许注定是落寞,甚至时乖命蹇,但却从来不孤独、不寂寞,我们的思绪绝对不会缺少徜徉驰骋的空间。我想只有我们这样的心灵,才能够为古今文苑、知识海洋、历史长河、宇宙洪荒而欣喜、震颤……史诗我觉得在中文里,能够与“大河”差强人意的匹配之词,是史诗。不过“大河”,还需是长篇的史诗。而在英文单词里,Saga与“大河”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的匹配,因为“大河”可以是不同人物的组合,或者小人物的突出;而saga则只能是大家族的世家小说。外国的“大河”小说,应当包括日本的一些皇家物语,而写普通人故事的应该不多。在西方,以普通人为主题的,应当有《约翰克里斯多夫》《福尔赛世家》。以英、法、荷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各种战争为背景的中长篇小说,应该也不少,但如《双城记》《羊脂球》这样的故事篇幅并不够宏大,突出的鸿篇巨制不多,《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南北乱世情》应算是佼佼者,巴尔扎克的小说组合《人间喜剧》则是一幅拼图。我以为西方的“大河”小说从当代以后,已经基本止步。因为他们生活的日渐富裕、平淡,也因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让小说家更关注凡俗、简单、内心的短章。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步调和文化沉淀,决定了“大河”故事、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还应处在繁盛期。先前所说的陕北算是这类长篇的盛产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还有这部《最后一个匈奴》可以说都是对陕北民俗和文化的献礼之作。这块“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贫瘠土壤,能够在当代哺育出如此丰厚的文学灵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以老北京为背景的普通人命运还有宅门文化的故事有《茶馆》《大宅门》《血色浪漫》《采桑子》《穆斯林的葬礼》《霸王别姬》等,还有以康乾盛世为背景、二月河所撰写的一系列帝王故事如《康熙大帝》等,这些“大河”故事都让人敬畏于近千年皇城根的威严。我相信老北京的“大河”故事一定有许多,我都未曾读过;毕竟京城遗老遗少、当世显贵太多,那些权利高层的争斗、世态炎凉的淡然也许已经嵌入他们的骨髓深处,只要得到适合的文学天赋,就会水到渠成、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地生发出完美的故事。江浙形胜之地,当代也出现过一些长篇史诗,比如《茶人三部曲》《茉莉花(改编自苏童<妇女生活>)》,不过数量却很少。我想也许是因为商业味道太浓,可以孕育出10个安妮宝贝和韩寒的地方,却不见得能够长得出一个路遥。毕竟我所看过、听过的故事仍然有限,许多优秀的小说也许我从未耳闻过。中国有许多辉煌的古都,也有东南沿海的繁华,然而我总觉得真正支撑文明厚重根基的,是许多内地的普通城市和城市文明。比如我的故乡,这块由五胡乱华以来开始南迁的客家人繁衍而成的省份,也是一块浸透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壤,但愿有一天,我也可以用饱蘸深情的文笔,勾勒出家族和故乡文明的背影。2012年5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黄土高原,这个神奇的地方,养育培养了我们独特的性格!爱这个地方!
  •     过于牵强的巧合太多,少了史书的厚重感
  •     看的很纠结的一本书,想放弃但是留一半不是我的性格,看的时候又觉得很多统战的东西,说是高原史书,但充斥着很多优美的描述,并没有完全描述真实的历史。总之,小说不像小说,情节一般。历史不像历史,倒像是中共史。文字算亮点吧,散文的语言写小说。总之,我是被名字忽悠来的,以为是匈奴史,不推荐看。
  •     读下来比较流畅,有丰富的陕北元素。但是很多情节个人感觉不符合常理常情。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
  •     好看,读来有种沧桑的感觉,杨家,白家故事的融合成就了这本书。
  •     作者总是跳出来说三道四影响阅读体验,还是白鹿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     有热泪盈眶
  •     很好一篇家族史诗作品,作者不时跳出跳入有点让人心烦,但习惯了就好了。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旁白树立起来的,这种方法对我来说算是比较新鲜的
  •     作者动不动就跳出来大发议论,很想踹他一脚。
  •     很久以前读的。题材不多的小说
  •     有一种苍凉的感觉
  •     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
  •     2017书单
  •     书名真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上下两部完全可以分开成两个故事。史与实结合得好不自然、大段大段的史机械的填充在故事里,把作品撑得支离破碎。人物形象单薄,主角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反倒是配角姑姑杨娥子给这腻歪的故事带去了一丝丝清爽。这是部红色的作品,并非我想要看的最后一个匈奴。作者最后有说,此书要成为中国的百年孤独,盲目自信了,和百年孤独比,云壤之别。
  •     只有楔子最好。上帝之鞭阿提拉。辽阔史实中的联想。正文好干涩。像无性欲的女人,无法唤起快感和想象
  •     先在懒人听书听到的有声版,很好听,然后去找了实体书来看。文笔精彩行文流畅人物性格塑造的很好,有些部分略啰嗦,还是很好的。
  •     前半部分挺好的,后半部分有点啰嗦。不知道为何叫最后一个匈奴。
  •     议论太多,看得难受,对题材比较感兴趣
  •     今年断断续续在金文泰图书馆读完,读到临近结束的那个下午,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强忍着内心的震撼
  •     一边倒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作者思维的局限...
  •     07年买的书,在书架上闲置了8年,期间翻看几页,什么红军长征,什么改革开放,目测是主旋律的题材,一时提不起兴趣,搁置良久。此次一气读完,感觉还不错。作者以上帝式的视角,描写了两个不同时代中陕北两个家族三代人传奇的一生。小说分上下部分。上篇以杨作新参加革命“闹世事”最后惨死冤狱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其时代背景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陕北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战斗并逐步壮大,而后中央红军入主延安,因党内斗争,陕北革命者遭受不公正待遇。下篇以经历文革浩劫后迎来改革开放浪潮的陕北为背景,描写了杨岸乡、黑寿山、丹华等人交错的人生际遇,基本是不痛不痒的揭了一下文革的伤疤,然后就开始迫不及待的迎接新生活。对下半部分略感失望,最后杨岸乡在法国与丹华一夜情缘,匈牙利女子千里寻夫,基本属于意淫。
  •     从冒顿单于到陕北吴儿堡,一部民族融合的故事。
  •     很好看!
  •     看了白鹿原后对西北作家有了很好的观感,然后买了这本,应该说中规中矩吧。7分左右
  •     但凡词组用到最后一个,都多少带点史诗式的悲壮。喜欢叨叨絮絮的序言,跟正文反差挺大但能读来真诚与自得。
  •     不明觉厉
  •     空有一股情感没有故事和结构支撑,就如一个瘦骨嶙峋的人身上罩着一件宽大的袍子,有些地方歌功颂德看得人尴尬癌都犯了。画卷宽度不及《白鹿原》,思想深度不及《废都》,跟废都也就差了十来部白鹿原吧。
  •     有点儿悲壮,平凡人生。
  •     大学看的,被书里说的如何通过脚指甲辨别祖上是汉人还是匈奴洗脑了。
  •     正如后记中高老自己所言,加入了楔子阿提拉与尾声赫连城的部分,让本就在陕北黄土上波澜壮阔的史诗更具有了深重的历史感与在世界文明中纵横捭阖的气势,读来真是荡气回肠、畅快淋漓,既有如同冥冥中受命运摆布的人物,也有寻根式的黄土文化探究;既有义薄云天的草莽英雄,也有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有热情洋溢或者郁愤不平的直抒胸臆,也有彼水此山、时间与过程的哲思冥想,可以说,每一处都是有浓烈的感情气息扑面而来的花,而现在,它们都在一片陕北千沟万壑的“锦”上。
  •     和白鹿原,差的不是一丢丢,满篇满篇都是摸不着头脑的夹叙夹议
  •     汉人的脚指头,小拇指的指甲盖,通常分裂为两半。不过两半不成比例,一半大得多,一半很少,不注意是很难发现的。异民族的脚趾的小拇指头,则是完整光滑的一块。
  •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印象深刻
  •     读完之后对很多事大有改观,留着写长评。
  •     业已获得的通常交给缄默去珍藏 接吻的嘴唇没有功夫歌唱
  •     不错的一部作品
  •     像柳青,不是很喜欢,看了上卷,等开学看看下卷再写书评。
  •     整本书作者写下来给人的感觉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本想是很大场面,狠震撼的那种…但是实际上读下来也就一般般。并没有期待的那么好
  •     这本书可读性比起白鹿原来说差了不少,更比不上另一部史诗作品尘埃落定!尽管作者一直追求大格局,学拜伦、莎士比亚,但是可能太西化了,太啰嗦,接受不能!
  •     高建群对陕北人性格的洞察,让我惊讶同时也激动,因为我便是陕北人。
  •     狼群一样的民族,他的出现和消失充满神秘,却又带给你惊喜,那种根植在骨子里的野性,是先天的神佑,也是自掘的坟墓。
  •     挺好的 讲革命 感觉挺短的
  •     相对来说还算不错。不过先看过《白鹿原》,金玉在前,这部书给人的震撼不是太大。总体偏向于宏观,故事战线很长,人物不少,血肉再丰满一点就更好了。
  •     总感觉叙述太多了些。有些场景还是挺令人深刻的。
  •     白瞎了这么带感的一个好书名,典型的标题党,除了正文前的楔子阿提拉羊皮书外,全书几乎和匈奴扯不上半点关系。前半部分还尚可一读,后半部分就简直……几度想要放弃,终究耐着性子看完。看得出作者是个写作文强拉字数的高手。靠冒用别人作品出道成名,最后还把情同兄弟的人的私生女、辈分是子侄辈的作品的真正主人给上了,作者这三观也是堪忧啊,更别提那些离奇的巧合,简直是在消遣读者。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陕北高原确实怀有深厚的感情。不推荐阅读。
  •     喜欢这种文学,和平凡的世界等同样描述了一个我们不了解的陕北高原,很吸引人,时间跨度也很大。
  •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匈奴。。
  •     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应该写的没写出来
  •     和没看一样,都不知道看过这样一本书
  •     很精彩,打开了看见陕北的窗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