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绝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532738229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页数:193页

章节摘录

书摘我父亲是一个从雷瓦尔来的说俄语的德国人,在那儿他上了一所著名的农学院。我母亲是一个血统纯正的俄罗斯人,出身贵族。夏日,她一身慵懒,穿着紫色的丝衣,斜躺在摇椅里,扇着扇子,咀嚼着巧克力,所有的百叶窗都垂放下来,从刚割完草的地里飘来的熏风吹拂着百叶窗,瞧上去就像紫色的风帆。    战时,我作为德国人被拘禁起来……真是倒霉,请想一想我那时刚考进了圣彼得堡大学。从一九一四年年底到一九一九年年中我读了整一千零十八本书……我一直在计算着。在前往德国的路上,我在莫斯科耽搁了三个月,结了婚。从一九二。年以来,我一直住在柏林。一九三。年五月九日,我整三十五岁……    说一点离题的话:那关于我母亲的描述全是谎言。事实上,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朴实而粗俗,穿一件邋邋遢遢的像是连衣裙之类的衣服,从腰问一直拖曳下来。我当然可以将这删掉,但我故意将它留下来了,因为这显示我性格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一面:骗人,面不改色,还充满激情。    嗯,正如我告诉你的,一九三。年五月九日我为了做件买卖来到布拉格。买卖的是巧克力。巧克力可是好东西。有些妞儿就只喜欢吃苦玩意儿……这些爱挑剔的小丫儿。(难道你看不出来我为什么用这样的口气写吗?)    我的手在颤栗,我想呐喊,我想砸东西……这样的心情对于描    P2写一个富有闲情逸致的故事是非常不合适的。我的心狂躁异常,这真是一种可怕的心情。必须冷静下来,必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否则就糟了。沉静下来了。正如人们都知道的,巧克力……(在这里,让读者想象一段关于巧克力制作的描述。)我们在包装纸上印的商标画着一个穿紫色衣服的女人,扇着扇子。我们正在催促一家快要倒闭的外国公司转向生产我们的产品供应捷克斯洛伐克,这就是我为什么来到布拉格的缘由。五月九日上午,我乘坐一辆出租车离开旅馆到……说这些,多无聊。让我烦闷得要死。但要很快切人到最精彩的情节中去,我必须作一些基本的铺垫。让我们来把这先说了吧:这公司的办公室正好在城郊,我没有找到我想找的那家伙。人们告诉我他将在一小时左右回来……    我想我应该告诉读者,这期间有一个很长的间隔。太阳有足够的时间落山,落日的余晖将比利牛斯山上空的云彩染成了一片血红,那山真像富土山。我一直坐着,处于一种奇怪的疲惫状态,时而倾听塞窄飞舞的风声,时而在页面的空白处画鼻子,时而迷迷糊糊地打盹儿,最终身子开始颤抖起来。继而我的身上又孕育出一种烦躁的心理,我打起颤来,简直叫人受不了……我的思想空空如也,一片空白……我费了好大的劲儿去开灯,换上新的钢笔尖。那旧的钢笔尖裂开来,弯了,瞧上去就像猛禽的喙似的。不,这些不是创造的痛苦……而是些不同的东西。    P3

内容概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书籍目录

前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

编辑推荐

《绝望》是《洛丽塔》小说的姊妹篇,属于黑色反讽喜剧,是新电影巨擘法斯宾德创记录英语片的原著小说。书中主人公谋害他幻想是自己化身的人。

作者简介

《望》和我的他作品一样,不含有对社会的评价不公然提出什么思想含。它不升人的精神质,也不给人指导出一条正当的出路。它比艳丽、庸俗的小说有少得多的“思想”,那些小说一会大吹大擂,一会儿又被哄赶下台。热情很高的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会认为他从我的置已久的文稿中发现了形状新奇的东西,或者维也纳炸小牛肉式的梦,然而,如果仔细看一看和想一想,原来只不过是我的经纪人制造的一个嘲弄人的幻景。让我再补充一句,防万一,研究文学“流派”的专家们次应该聪明地避免随意给我加上“德国印象派影响”:我不懂德文,从没有读过印象派作家的作品——不管他们是谁。另一方面,我懂法文,如有人把我的赫尔曼称为“存在主义之父”,我将会兴趣盎然。

图书封面


 绝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近日读完了纳博科夫的《绝望》。主人公赫尔曼,德国人,在布拉格推销巧克力的商人。精明的纳博科夫把他塑造成一个冷漠、自私、残忍的靠谋害别人(一个跟他长相想像的流浪汉菲利普)性命来诈骗保险金的男人。一个充满了分裂式妄想和躁郁性格的热爱嘲讽的主人公。延续了纳博科夫一贯的主人公性格。只不过这次的赫尔曼更加地存在主义,更加地虚无与绝望。文字延续了纳博科夫的擅长风格,他的小说里总是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洞悉万物的嘲讽口气,刻薄而精确。在我读过的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黑暗中的笑声》、《斩首之邀》、《绝望》中,《绝望》无疑是他最反小说化的实验形式。处处充满无聊的主人公的无意识跳跃,繁琐的日常生活场景、器具、细节描述。当然,还有纳博科夫时常跳出来的作家主观叙述、点评,这种故意暴露自己创作思路的技法实在是极端反小说的。因为传统小说提倡把作者隐藏起来,并且用大量诗化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尤为描述)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在《绝望》中,纳博科夫极力避免的正是这样一种传统小说/经典小说的禁锢,并且处处洋溢着对学院式技巧的嘲讽与不屑。阅读《绝望》像一次艰难的戈壁旅行。正因它如此地破碎、简单、无聊、不相关,如此地不像小说,带给人的冲击也无疑是难以言传的,甚至无可理解的。大多数时候,你会感觉自己在和一个满口胡话脾气暴躁的奇怪的中年男人结伴,让旅程索然无味,绝望阴郁。但是当进行到旅行尾声的时候,面对赫尔曼对逃脱现实法律制裁的想象,并且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庸俗的好莱坞警匪片主人公的时候,你会突然间觉得生机盎然,柳暗花明,并且恍然大悟,自己再一次上钩了,再次被善于游戏的精明的纳博科夫戏弄了,嘲笑了一把。并且,他也机智而无意地地把后来真根据小说拍成电影的导演法斯宾德也顺便嘲讽了一把。摘录一下小说最后一段的文字:“法国人!这仅仅是一场演练而已。挡住这些警察。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马上就会从这楼里冲出来。他是一个主犯,他必须逃亡。请你们别让他们逮住他。这是整个情节中的一个情节。法国的群众!我希望你们能他从门口到汽车之间留出一条道儿来。把那车里的驾驶员赶走!启动汽车!挡住那些警察,把他们击倒,坐在他们身上——我们对为此付钱的。这是一家德国公司,所以请原谅我的法语。Les preneurs vues(法语,目击者),我的技师和武装顾问已经在你们中间。Attention!(法语,请注意)我想要干脆利落地逃亡。就是这样。谢谢你们。我现在就出来了。”《绝望》是极具现代风格的,即使纳博科夫是在1932创作的旧作。在近日读来,你当然可以用各种后现代时髦的标签来给它上色: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的,黑色幽默的,解构主义的,意识流的。但是,鉴于纳博科夫对学院派擅长“流派”分析的评论家的反感,还是谨慎地而尊重他个人意愿地仅选择“存在主义”来概括。“让我在补充一句,以往万一,研究文学“流派”的专家们这次应该聪明地避免随意给我加上‘德国印象派影响’,我不懂德文,从没有读过印象派作家的作品——不管他们是谁。另一方面,我懂法文,如果有人把我的赫尔曼称为‘存在主义之父’,我将会兴趣盎然。”————纳博科夫《绝望》自序
  •     对这位流亡作家别人说的最多的是他那本《洛丽塔》,尤其是狗*时尚杂志。它们完全曲解了这本书,把洛丽塔定位成一个时尚女女,上帝。甚至在图书馆有个陌生同学问我,作者是法国的吗,呃。开始我是冲着书名去的,没想到作者讲述的故事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其实,我非常喜欢,我恨不得说,哈,怎么和我写作的时候那么像。应该说这是一部后现代小说,虽然纳博科夫非常反感将他归为什么什么,从序言就看出来了,在其他小说中也明说暗说过。也许更像元小说,,元小说是什么小说,不知道的可以查百度。就像现在很多畅销小说这些东西,都是学西方的,也参杂了元小说的痕迹,不过他们学的很笨拙,如果你想看点什么又好玩又不至于低级的东西,推荐你看纳博科夫的,绝对不会失望。之前潦草地浏览了一下别人的评论,有傻逼居然宣称它用了两个月才看完,你说它傻不傻。又有人指责朱世达翻译的垃圾,害我还提心吊胆惋惜不已,因为我发现图书馆就这个版本。说实话,译林的很多翻译版本真的不如人民文学出版的。不过,看完后我并不觉得翻译不好,它大概还没见识到刘某某翻译的《无名的裘德》,那才翻译的幼稚呢。在小说中,作者不断的戏仿,揶揄,搞怪,逗得我哈哈大笑,还有断断续续的时态,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作者的思维丢下来了,需要翻回去把他那天马行空的笔调接连起来。对这些真的佩服他们,运用的如此自然不留痕迹,不知道我还需要多久才能学会。如果你是一位傻逼,如果你是一位严肃的傻逼,如果你是一头猪,你可能不喜欢。说半天一直在围着它的形式转。后现代小说就是这样的,形式最重要。我他妈又伤感了,如果在我更年轻的时候,能有今天的视野,就不会如克尔凯郭尔说的那样,绝望地不想成为自己,就不会像生活上的最无成就者卡夫卡老兄一样,被异化了。不过,木已成舟,伤感还是他妈的徒然的。呃,我还没吃早餐,先走了,88
  •     临睡前躲在蚊帐里偷偷翻完了《绝望》(名字倒挺酷)。真是个拙劣的故事啊,我现在都不想再看哪怕是一眼(奇怪,写下这句后又觉得能看了)。看到赫尔曼冷漠迅速地给了菲林克斯一枪,我感到被彻底欺骗了。我一直以为赫尔曼不过是个有些乖戾、对人和事充满怀疑并且不耐烦的人,我也可以原谅他神经质般的喃喃自语 ——说实话还颇有点对“存在”的探讨呢;结尾才知道,他是个卑鄙无耻的混蛋,他虚无的存在感也是其恶劣本性所使然。这本书深深伤害了我,真的。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要快——看他的书!纳氏对精确的复杂的掌握可见一斑。
  •     前半部分故意而为之的碎片式风格(拙劣的艺术家+紧张的心理)再加上翻译效果,原来读不下去的感觉大家都有啊=-=犯罪开始进入佳境,“手杖”的复现简直和LOLITA中的“防水的”一样,轻轻吐出的细节让天地变色(想到X的悲剧,推理小说的气味)双重身份的话,和老陀还有帕慕克的相比,稍微接近老陀一点吧?但还是VN心理特色。一些纳氏句子:艺术家观察事物是观察它们的不同点,只有庸人才会注意到它们的相像之处(37)彩虹般的弧形(这永恒的将我们羁绊起来的圈,我们都被套在它的牢狱里!)(57)
  •     “如果说赫尔曼和亨伯特相像的话,那只是说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画的两条恶龙相像而已。两人都是神经官能有问题的恶棍,但在天堂里有一条绿色通道,亨伯特得以每年一次在薄暮时分在那儿散步;但地狱却永远不会假释赫尔曼。”
  •     突破的习作
  •     有一大部分都是混沌着看过来的。
  •     天衣无缝的叙事,精巧的故事。一个神经官能症的白日梦。纳博科夫就是小说之王。
  •     "它不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也不给人类指出一条正当的道路。它比艳丽、庸俗的小说含有少得多的“思想”,那些小说一会儿被大吹大擂,一会儿又被轰赶下台。这篇小说和纳博科夫另外几本书的风格很不一样,开头很无聊,而后面越来越有趣啦。"
  •     前半段很絮叨,后半段很精彩,连絮叨也变得有点道理,看在那么多人骂翻译的份上就怪在翻译身上吧。
  •     说实话 没懂 这么多年了
  •     这本不是很喜欢
  •     仍具有一贯的纳博科夫风格,但是更加任意放荡的思绪
  •     纳博科夫的书都好看
  •     主人公:赫尔曼,菲利克斯。太聪明的纳博科夫了,元小说都快被他玩坏了。读完真的有种被折服的幸福感。
  •     纳博科夫实在是太前卫了…
  •     是很啰嗦拉杂,但很有趣啊
  •     应该可以称之为杰作。老纳永远都可以把别人很远的甩在身后。即便是多年之后。不知那个年代的人们会不会觉得他太过前卫了。我想让我们颇为喜爱的王朔当年一定看过他的书。因为让我产生了类似的感觉。然而,老纳的作品显然创作在前。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复杂又丰富的俄语可能帮助他的作品得以更贴切的以中文面对读者。(无法掩饰在下对那些用俄语写作的作家的钟爱)无论如何,能够有幸在多年后看到他的作品已经足够了。我是幸运的。相信喜欢老纳风格的朋友会有同感。
  •     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最后真是神逆转。这本书太好看了。
  •     纳博科夫的洞察毕现无遗
  •     好喜欢纳氏。纳氏这本好多迷魂阵,读的时候像要扒开草探路一样所以刚开始好难读…但是读到最后真的很好,个人觉得这本比《防守》好(但是《防守》有一种很厉害的地方)。然后纳氏很可爱一边读一边感叹他可爱。萨特给法语版写了序被纳氏记了二十多年:那个共产党评论家愚蠢的文章。哈哈哈哈哈。
  •     差点就没看下去--后面太精彩了,心脏跳跳跳的
  •     完全不记得讲过什么
  •     发现自己还是很笨,看了一半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很绝望的是,我估计我下辈子也写不出来这么有趣的东西。不过能读就很幸福了。
      
      有时候他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说,有的时候又很干净利索。小说写得很棒很难,容易写精彩的开头,令人眩目的内容,但很多“好”小说没有这么叫绝的结尾。
  •     看不懂,翻译的不通俗
  •     以反学院的姿态成为学院的典范。
  •     求读者告知,书的结尾赫尔曼究竟是被抓还是逍遥法外?表示没看懂
  •     多看限时借阅。纳博科夫用咯嗦破坏小说的正常叙述,其破坏之力太大,让我对这本小说深深反感。读完想回头再细读排除自己的判断,试了试,依旧受不了。大厌恶下,没准压抑着大爱呢?比如那种破坏的野心。。。
  •     Nabokov教你骗保险
  •     后面情节amazing
  •     书好旧!没有书签
  •     #2015028#
  •     自作自受的最高境界就是绝望,活该你绝望,谁让你自作自受
  •     书太棒 特喜欢这种书还有老博!!!就是翻译太残念了
  •     读得云里雾里的。但也不是不喜欢。
  •     读完这个故事我也对纳博科夫绝望了...
  •     由才尽或缪斯女神的吝啬导致的种种文学不育症中,这本书可谓典范(也许是翻译病了),反正就是看不下去。很怀念当初读《洛丽塔》和《眼睛》的着迷感。
  •     破碎的叙述,意外的结局,翻译比较让人头疼。
  •     评论高深
  •     封面是一块刀片,因为是一场动机含混不清的谋杀,并不完美。谋杀者兼叙述者并没有像探案小说里那种完美谋杀那样无懈可击。相反,是自大狂的漏洞百出。封面换成“手杖”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剧透了。纳博科夫洞察人性,所以擅长塑造人物形象。愚忠的老婆,和走投无路的流浪汉,后者居然是音乐家。他们都是牺牲品,殉难于分裂,偏执,虚伪,自大的人性。纳博科夫自成一派,我想给个标签,叫“心灵摄影师”。
  •     自己文学功底薄弱,加上这个译版实在不敢恭维,这样一本元小说因此读的云里雾里。中后部分还是被纳博科夫吸引到了,前一大半不知道在说啥。
  •     为研究之用,先读读。有点难懂。
  •     显摆,翻译减一星
  •     纳博科夫被称为本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这个封号不是盖的.即便是他书中的中产阶级,骨子里也充满着一股流浪汉疯狂的气息。他高超的写小说的技巧,不会让人觉得无趣,也毫不掺进任何一点煽情,能够精确到达字词和句段的真正含义。心中留有一声深叹,却只能留在心中。
  •     一口气读完,好看无比。一个谋杀了与自己十分相像(这种相似性其实是主人公意淫出来的)的人的故事写得如此精巧,又如此地深,不得不说纳博科夫下笔如神呀。
  •     这本书可能需要读第二次,作者自叙的语言让我读得有点小心翼翼,不过还算有意思,怎么说呢,我们需要不同的生活,情趣
  •     这样的文字风格是喜欢的
  •     书4星,垃圾翻译扣一星,朱世达已进黑名单。这本书一大特色是罪犯的叙事构成主线,但是他很可笑地没发现自己的错误,结果揭开真相后造成了一种分裂。纳博科夫擅长把小故事写的很精明,在形式上大做文章,不过我还是不太喜欢这本书的感觉(也许是翻译太糟糕了),前半部分读来冗杂了。
  •     不看到结尾你只会觉得作者是神经病
  •     庸众心仪相像性,而艺术家则对差异情有独钟。
  •     絮叨
  •     买全了纳博科夫的小说.虽然这本不是在卓越买的,但是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很好,小细节和近乎神经质的描写都非常非常精彩.很值得阅读.
  •     当年竟没看出主人公最后自杀了,《俄罗斯美女》的结局明显在向其致敬
  •     连贯性不好,看得晕乎乎
  •     真的好喜欢老纳前期用俄语写的这些作品。
  •     豆瓣阅读
  •     一个卑鄙的恶棍,双重人格的分裂者,被虚幻之影和寿险之利所俘,展开絮絮叨叨的演说。老弗拉基米尔自叙式的故事的展开,人设犹似洛丽塔,末了还不忘用宣告式的演说进行讽刺。“我想要干净利落地逃亡;就是这样。现在我就出来了。”致敬。
  •     读起来觉得作者很酷
  •     奇怪的主人公,奇怪的故事,
  •     纳博科夫补完计划
  •     虽说读到一半还是猜到了结局,但构思确实太精巧了。元小说形式的运用妥贴至极,表现在1、”我“写作的故事结尾与此故事的结尾相映照,”我“的神经质显露;2、”我“写作的故事中,被害人菲利克斯的手杖显露,彰示外故事的关节点,即”我“被抓获的线索。纳博科夫的故事感实在太好。且他有种强大的描绘力,这种描绘力能够使得荒诞不经的事件读来合情合理,”我“精心策划安排了整个事件,看似天衣无缝,裂痕却出现在最基本之处,即”我“与菲利克斯在外人看来毫无相像之处,“我”却找这样一个人来冒充自己。这种对于相似的不同认识本身也好有趣。另外这种移花接木的办法是他和丽迪亚上床的时候想到的,也很神
  •     看的第一本纳博科夫小说,故事是挺好的。刚开始读感觉有点繁复,被元小说虚虚实实的结构弄糊涂了,不过越深入越有头绪,才豁然开朗。只是对文中读音押韵的玩笑不太领会,也可能是因为理解的问题,读得有点累。
  •     能领着读者一起做游戏的作家才是好作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