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百合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圣洁百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32756100
作者:【美】约翰·厄普代克
页数:449页

内容概要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3.18—2009.1.27),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作品两获普利策奖、两获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等众多奖项多达十数次。“性爱、宗教和艺术”是厄普代克毕生追求的创作标的,“美国人、基督徒、小城镇和中产阶级”则是厄普代克独擅胜场的创作主题,他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当代中产阶级的灵魂画师,被誉为“美国的巴尔扎克”。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克拉伦斯
第二章
特迪
第三章
埃茜/阿尔玛
第四章
克拉克/以扫/斯利克
百年启示录(译后记)

作者简介

《圣洁百合》被誉为厄普代克创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威尔莫特一家四代人的描写,对美国整整一个世纪的宗教、精神和道德面貌作了三百六十度的全景式记录、报道与剖析,尤其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宗教和电影这两大美国精神支柱的兴衰沉浮,堪称一部美国二十世纪精神道德的沉沦史。
《纽约时报》称誉《圣洁百合》“非但是厄普代克迄今为止最具雄心的作品,也可能是他最为优秀的长篇巨著”。
“一部至关重要而又感人至深的小说:不但展现出我们现今的生活状况,而且揭示出我们是如何走到了今天……它迫使我们不得不重估所谓的美国梦以及信仰(以及对于信仰的渴望)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作用……《圣洁百合》非但是厄普代克迄今为止最具雄心的作品,也可能是他最为优秀的长篇巨著。”
——《纽约时报》
“精妙绝伦……厄普代克的文学天赋,他堪与霍桑和纳博科夫比肩而立的大师风范再也没有如《圣洁百合》所表现得这般确定无疑、令人心折。”
——《纽约客》

图书封面


 圣洁百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百年启示录(后记)袁凤珠1998年12月16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了题为《道德伦理沉沦了吗?》的文章,哀叹美国“今天的道德氛围还不如50年代”,并列举了若干方面,其中两项尤其令人深思:一、电视、电影和流行音乐促使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改变;二、宗教和家庭对这个国家的道德观念曾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正在下降。该文章发表在美国国会因前总统出轨丑闻对其提出弹劾并就此进行激烈辩论之时。最终提案未获通过,这在100年前是不堪设想的。这件事恰恰证明美国道德水准的严重下滑。如果说这篇文章只是对美国上世纪的社会道德沉沦作了概括性报道的话,那么约翰•厄普代克的《圣洁百合》(以下均简称《百合》)则对美国的这一社会现象作了360度的全景式记录、报道与剖析,使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产生警觉。《百合》是厄普代克的第17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厄普代克在其小说中将目光瞄准了美国社会百年来的各个时期和各个角落,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出人们精神生活的蜕变。如果说一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兴衰史的话,那么一部《百合》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部美国20世纪道德沉沦史。虽然脍炙人口的“兔子系列”(《兔子跑吧》1960、《兔子归来》1971、《兔子富了》1981、《兔子安息》1990)已经将美国近50年的社会百态描述得十分透彻,但他显然觉得言犹未尽,便在《兔子安息》问世5年后又推出了《百合》,它以克拉伦斯一家四代人为载体,写出了美国宗教观念的转变与电影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道德观的堕落。《哈特福德新闻报》称《百合》“将历史、宗教、大众文化与个人想象糅合在了一起。”我们从书名便可知这本书与基督教有关。《百合》的名字取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朱莉亚•豪的《共和国战歌》的歌词,歌词大意是:“大洋彼岸基督生在圣洁百合之中/以他荣耀胸怀净化你我心灵/如他以死换得我等神圣/当主继续前行/我等亦应以死换取自由人生。” 作者过去在许多其他作品里也探讨过宗教问题,例如《一个月的礼拜日》(1975)、《罗杰教授的版本》(1986)和《S》(1988)等,书中探讨了在世俗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复杂关系。他在“兔子系列”里没有太多提到宗教,但正如罗杰•米勒所指出的:“《圣洁百合》(则)是关于宗教和明星的。作为美国文化的顶级剖析者,他迟早是要围绕这两个主题来写的。”①小说情节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宗教在一百年间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另一条是代表科技发展的电影业由初步形成到兴盛发展,二者互相影响;同时,它们的一衰一兴,颠覆了美国人的传统思想与观念。在《百合》中,同属上层建筑的宗教与电影从头至尾搅缠在一起,同时对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故事发生在1910年的美国,这年夏天某一天,电影公司正在帕特森市拍电影;克拉伦斯•威尔莫特牧师正在教会提供的牧师公寓里思考着已困扰他很长时间的有没有上帝这一严肃的问题。忽然,女演员毕克馥从马上摔了下来。她昏厥过去堕入黑暗的时刻,正是牧师经过深思熟虑后坚定了“没有上帝”这一信念的时刻。美国的立国基石是基督教,这是宪法所规定的。从美国钞票上印有In God We Trust(我们信赖上帝)字样的事实,就可以想象宗教对美国社会的重要作用。上世纪初,美国是个相当保守的社会,背叛宗教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叛逆之举,必将受到社会的鄙视和谴责。然而,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达尔文、尼采、休谟等为代表的新思潮和以英格索尔、德莱斯代等为代表的无神论广泛传播,开始冲击教会的根基。面对这一切,威尔莫特牧师对上帝的信心开始动摇乃至崩溃了。他痛苦至极,于是毅然辞掉牧师之职,从此成为社会边缘人,饱受失业与被嘲讽的痛苦。他由一个有神论者突然转变为无神论者,思想上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无法填补。在经历希望与失望的挣扎后,他几乎绝望地躲进谁也看不见谁的黑屋子里,躲到好莱坞电影幻影中求得片刻的解脱。1910年前后正是电影的默片时代,影片多以同情弱者、宣扬社会道德为主题。在电影院里,他和其他来自社会底层的观众们一起陶醉在经过艺术技巧处理的情节中,暂时忘掉烦恼。但是,“电影结束了,现实世界灰暗的光亮又回到身边”,他不得不从梦中醒来,继续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承受精神空虚的痛苦。离开了上帝的一家人饱受饥饿与疫病的痛苦。威尔莫特家族第二代人,牧师的小儿子特迪,对宗教完全失去信心。家境的衰败、父母的愁容、父亲心灵与肉体的创痛深深伤害了他幼小的心灵,使他从此远离上帝,再不肯跨进教堂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学无钱,工作无着,为摆脱精神空虚,他也和父亲一样,去电影院寻求解脱。此时的好莱坞电影业已发展到空前的规模,他本该像威尔莫特一样,从电影的声光中享受到哪怕片刻的欢乐。但是这个时期的电影表现的却是酗酒赌博、家庭破裂、贫困、暴力、打斗、谋杀、爆炸、死亡……。可怜的特迪既不能从宗教也不能从好莱坞电影中找到精神寄托,只好从现实生活中寻求安慰,娶妻生子,过安稳日子。从威尔莫特家族的第三代人埃茜身上,我们不难找到玛丽莲•梦露等备受争议的明星们的影 子。埃茜成长的时期正是明星崇拜的时期,明星头上的光环令她羡慕不已,她终于踏进了演艺界。进入演艺圈后她取得了事业的辉煌,成为家族的骄傲。可悲的是,在银幕上她时常扮演教育人的角色,而现实生活中的她却过着奢靡的、违反道德准则的生活。为了事业的成功,她可以不择手段。她自认为自己是极虔诚的教徒,把自己的成功看作是上帝对她的偏爱,认为上帝对她有求必应,这是别人不可以分享的、她与上帝之间的秘密。这种世俗的实用主义的信仰完全背离了基督教最根本的教义。宗教的世俗化与庸俗化使它成了罪恶的遮羞布,名利的敲门砖。这不能不说是对基督教的莫大讽刺,是对美国立国之本的莫大讽刺。“我们为何会堕落到这个地步?……美国人往往把矛头指向媒体,尤其是娱乐界,特别是电视……同样需要承担责任的还有电影……”②埃茜的堕落是好莱坞的堕落,进而言之,也是文艺界的堕落。电影界的堕落在小说一开始就以演员玛丽•毕克馥从马背上掉下来的方式告诉了我们,它暗示了电影并不乐观的前景,以及它对人们精神生活的负面影响。然而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面。人们在日益衰败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面前恐慌了,彷徨了。事业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又想起了宗教,但是急于求成的心理却使一些人落入以耶稣复临面目出现的宗教异端的陷阱。70年代南美基督圣殿教上千人被害和90年代美国瓦科大卫教数十人被害,类似的惨剧使厄普代克忧心忡忡,便借威尔莫特家族的第四代人克拉克再次向人们发出警告。埃茜的儿子克拉克,是典型的好莱坞青年:吸毒、飙车、无节制的性生活,无所不沾。妈妈明星的光环非但不能成就他的事业,反而为他的堕落创造了条件。他就像疏于管理满身枝杈的小树,终不成材。当他碰得头破血流时,决定逃出好莱坞,到宗教里寻找慰籍,寻找自尊,寻找能发挥作用的一席之地,却误入邪教。令他失望的是,这个自诩“真理与真正信仰”的“圣殿”完全背离了基督教教义。不过,克拉克最终“以死换取”了教会内被围困的孩子们的“自由人生”。厄普代克安排了这样的结局,因为他明白,美国年轻的一代已到了非救不可的地步,为了把他们从堕落中救出来,哪怕流血牺牲也值得!威尔莫特四代人的经历恰是家族命运大轮回。曾外祖父放弃信仰到电影里寻找精神寄托,但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曾外孙则逃离电影到宗教里寻找安慰,却不幸成为邪教的牺牲品。《百合》从精神层面成功地浓缩了美国社会一百年的情况,无论宗教还是电影,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两者一兴一衰的结果带来的是精神的空虚、道德的衰败以及对物质的追求。该小说问市之前就受到美国文坛的普遍关注,出版后更是受到普遍赞誉。《纽约时报》书评说它是“智慧的结晶。”《时代报》说:“《圣洁百合》是对20世纪美国史诗般的忠实记录,它记述了过去100年间美国在上帝与赛璐珞之间做出选择的困窘,有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坚定与现代人的困惑,记录了新人道主义与世纪之交这一严峻时刻的愤怒。这是他最成功的小说之一。”《百合》以人名为各章的小标题。有趣的是,头两章都是一人一个名字,第三章则一人两个名字,到了第四章一人竟然有了三个名字。作者用这种方式暗示了在代表传统文化的宗教和代表科技发展的电影发生重大变革时期,人们企图寻找自我,却不幸迷失了自我。小说以启示录式的大火结束,发人深思。注释: ①Roger Miller: In Search of God and Other Celebrities, Hackeusack,NJ,Sunday Record,Jan 21,1996.②约翰•迪林:《道德伦理沉沦了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8年12月16日。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还没看过把电影跟基督教放在一起写,写了四百多页的小说
  •     颇好读 越看越爽那种
  •     我赞同麦克尤恩:”这些年来对我来说意味很多的作家,对我来说与众不同的,多产的,其不太成功的小说仍然在每一页中都充满各种精彩之处的作家是厄普代克。我喜爱他散文中赤裸裸的智慧。我喜爱他拥有的那种强壮的素质。还有,冷静的双眼——我不会说它是冰冷的,而是有时冷静的。“
  •     《马人》值得一读。《兔子四部曲》是厄普代克巅峰杰作,永远值得重温。这部小说并不代表他最高水准,像腰封广告上说的那样。这种流水账式长篇小说,不断变换主角,沿着历史顺序编织主人公及其家人朋友的生活史,这种从巴尔扎克、司汤达、狄更斯、托马斯曼那儿继承的纯粹的老套的现实主义,令人生厌。
  •     最喜欢第一部分。
  •     百年启示录,读来更能理解,背离 回归和歧路,语言洗练但不缺少精致,厄普代克的文字像是钢笔画,精细但不阴柔
  •     updike冷静地洞察和叙述。挺好读的。。。。另外能这样写作真是一件牛逼的事儿!
  •     当当
  •     在看过兔子系列之后,再难有更震撼的作品了。另外P267页有两处把“他”“她”用混了。
  •     实话说不算很好
  •     最难忘的是Emily亲吻孩子完好无损的双脚。名字的翻译感觉有的很怪异。Updike有一点茨威格的感觉,在巴黎评论上看到了他的采访,果然是理想的样子
  •     比百年孤独好十倍。
  •     可以无视后两代,以及如此无趣的性描写
  •     “一个不能把人投进万世地狱接受惩罚的上帝也必不能把肉体从坟墓里带上天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