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历史人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13305495
作者:[英]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页数:239页

章节摘录

  霍华德坐到桌子前面的椅子上。“你能帮我,费利西蒂?”他问,“你怎么帮我啊?”费利西蒂说:“昨天晚上我一宿没睡,我都在想你。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想,如果这个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就好了。他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他整天谈论的都是解脱、开放。但是,他自己呢?一个制度化了的人。他做的乏味的工作,他那乏味的桌子。还有他身上的那种乏味的学术风格,而他自以为是那样的平等和平易近人。他还没有进行自身改变。他是一堆不协调的集合。我知道很难让你承认这些,但这难道不是真的吗?”“而你有什么办法把我从这个灾难中解脱出来吗?”霍华德问道。费利西蒂向前靠了过来。“啊,霍华德,”她说,“我们为什么不离开呢?”“去哪里?”霍华德问道。“就是跟我从这里走出去,”费利西蒂说,“让我们离开,不再是老师和学生。让我们到一个地方,做我们自己。”“你脑海里有一个确切的地方吗?”霍华德问道。费利西蒂说:“花费比较低的地方,法国的南部。”“去做什么呢?”霍华德继续问道。“你可以写书,跟法国的激进派在一起,我就做法国食物,我是一个很好的厨师。我们可以幸福地生活。”霍华德看着她。他说:“费利西蒂,你真的是一个好厨师吗?”“不怎么好。”费利西蒂回答说。“而且法国南部的消费也不那么低。”“不一定是法国南部,”费利西蒂说。“而且我也不像你说的那样被束缚着,”霍华德说,“我很自由。”费利西蒂说:“你不是,你只是认为自己是自由的。”霍华德说:“费利西蒂,这只是你的一个想象,你是一个幻想家。”“你还不明白,对吧?”费利西蒂问道,“你不明白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我认为我对你的考虑比你对自己的考虑还要多。”“没有人对别人的考虑会比他本人的多,”霍华德说。“因此没有人能够教给他人什么东西,对吧?”费利西蒂问道。“你就是不相信。…当然,人们会教育他人,这是评论式教育,”霍华德说。费利西蒂说:“但是你如此聪明,所以从来都是你教给别人。关于你自己的事情,没有人能教你。难道你不是幸运的吗?但是你需要从外部看一下自己。那时就大不相同了。'  霍华德看着费利西蒂,说道:“你是决心挤进我的生活来。你跟踪我,偷窥我,然后开始批判我的缺点,而且只有你能解决。这是一种诱我上钩的游戏。但是,这是为什么呢,费利西蒂?”“你应该知道,”费利西蒂说,眼里含着泪花,“这就是被有些人叫做爱情的东西。”霍华德说:“爱情是一件奇怪的交易,需要非常仔细的审查。”  ……

前言

  此书献给毕梅斯。最后一次见他是在法兰克福机场,我当时要去参加一个会议,而他正挨张桌子查询行李,并因为没有随他乘坐的航班一起抵达而不高兴。跟历史本身一样,这本书是对真实历史的一种完全的虚构。这里出现的沃特摩斯大学不仅跟现实中的沃特摩斯大学(在现实中也并不存在)毫无关联,跟其他大学也没有关系。这里出现的1972年跟现实中的1972年也毫不相干,只是一种虚构,以此类推。对于这里的人物角色,只有故事中的其他人认识他们,而且他们相互了解也不深;他们跟自己参与的故事情节一样,纯属虚构。那天我也不曾飞去参加什么会议,即使我去了,飞机上也没有叫毕梅斯的,当然,他也没有丢失行李。其余在这里说的,当然都是真的。  “谁是黑格尔?”  “那个把人类判给历史的人。”  “他知道许多吗?他无所不知吗?”  ——君特·格拉斯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堪称校园喜剧小说奠基石的作品……全书充满了阴郁的欢乐与不祥的预言。  ——D.J.泰勒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历史A》激怒了道德家和女权主义者,但它是20世纪7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的集体意识和语言。  ——戴维·洛奇  很多人认为,这部小说很难评论,在评价人物方面很难提供一种确定无误的指导性原则,而且读来令人不安。但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它的魅力和感召力的源泉。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  从写作技巧到主题都令人兴奋……冷峻的机智、寒心的笑料、新颖的小说活力(和故事本身一样别出心裁),都令人震撼。  ——A.S.拜厄特《泰晤士报》

内容概要

作者介绍:
[英]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1932-2000)著名的小说家、批评家和学者。他曾在东英吉利大学创建了闻名遐迩的创造性写作课程,学生包括伊恩·麦克尤恩和石黑一雄等知名作家。他先后创作了七部小说:《吃人是错误的》(Eating People is Wrong)、《向西走》(Stepping Westward)、《历史人》(The History Man,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文学奖)、《兑换率》(Rates of Exchange,曾被列入布克奖候选名单)、《伤痕》(Cuts)、《克里米纳博士》(Doctor Crimimnale)、《前往幽闭之所》(To the Hermitage)。他还创作了多部非虚构、幽默讽刺作品,包括《你以为你是谁?》(Who Do You Think You Are?)、《整装待发却无处可去》(All Dressed Up and Nowhere to Go)和《缘何来到斯拉卡?》(Why Come to Slaka?)。他还是一名活跃的记者和重要的电视剧编剧。2000年,他被授予爵士身份,于同年逝世。
译者介绍:
程淑娟(1978— ),山东潍坊人,现任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译著有《幼儿园大战》、《极权制造:莱妮·瑞芬斯塔尔的一生》等。

编辑推荐

  “学界小说”,又称“学术小说”或“学院小说”,是西方当代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  此次出版是国内首度系统引进“学界小说”这一概念。

作者简介

……不可改变的时间轮转就带来了1968年。这是激进的一年。这一年里,科克夫妇在他们的岁月里做的自我斗争突然成了每个人的事情。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大大地打开了。个人的期望与历史的推进力相一致。五月,当学生在巴黎聚集的时候,似乎所有变革的力量都在跟着他们一起汇合。
霍华德·科克是沃特摩斯大学社会学系的讲师,他和妻子芭芭拉都有着激进的政治观点,同时过着极为“现代”的婚姻生活……作者描摹出那个特殊年代“真实”的人物群像,再现了标新立异的课堂与学说、派对与性;他巧妙地抓住了学术生活的复杂境况:从枯燥的会议、工作中的密谋直到最深层次的堕落与瓦解。随着科克夫妻关系中的不安与痛苦日益明显,作者对人类内心的剖析也愈发犀利。小说虽聚焦于校园,却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的巨变。

图书封面


 历史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刊《新京报》四五十年前,本该四海升平、八方宁靖的欧美却四海翻腾、五洲震荡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上演着反对资本主义的街头大戏,本该玫瑰芬香的帝国主义心脏却插满了共产国际的红旗。这些让我们似乎看到,那是一个激情四溢的时代。知识分子也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宽容时代躬逢其盛,从公共生活到私人空间处处洋溢着狂欢。《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的解禁,一方面标志着出版审查制度的新突破,一方面也标志着传统伦理束缚的挣脱;披头士的狂潮成为时代解放的标志,引导着新青年文化的先锋运动。这又是一个弗洛伊德的时代。正如王晓渔所言,“我越是革命,就越想做爱,越做爱,就越想革命”、“因为我存在,所以我要性交”这些口号的革命性不在于大声喊出“做爱”、“性交”这些词语,而是赋予“做爱”以革命的涵义、赋予“性交”以存在的涵义,精神和肉体不再是敌人,而是“战略合作伙伴”,互相推动。革命与性汇合而成革命性。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历史人》就是描述美国当时校园状况的学界小说。它以社会学家的视角,通过对大学校园里社会精英生活状态的描写,来讽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极端自由行为,展现充斥着激进思潮和享乐主义的校园生活,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巨变。  《历史人》剧情非常简单,开头与结尾都以两场聚会相呼应,中间穿插一些激进自由主义的校园小情节和颠覆伦理道德的性爱追求,加上人物满嘴社会学词汇和社会学家名字的对话,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所有故事。表面上,主人公似乎为追求社会变革而发表大胆的言论和进行放纵的性爱;实质上,在激进的政治信念背后,在放纵的两性关系之下,在堕落的生活方式之中,大学师生不过是为革命而革命的行尸走肉,自我在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断裂与颠覆之下被异化与非人化。从富有激情的对话与激进夺取的生活来看,貌似那一代社会精英在为社会变革进行着激情的革命,但为口号而革命的个体在符号化主义之下,早已丧失了个性的存在,而成为个体消亡的激进表现。在主人公霍华德的家庭聚会中,一向保守的亨利·比尔的自残与一向激进的芭芭拉的自残,殊途同归,在文本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讽,反映了现代文明的社会危机与困境。  在传统道德被颠覆、新型价值观尚未建立之时,激进夫妻霍华德与芭芭拉在学术与生活中对社会传统的敌视与对“美丽新世界”的刻意追求,与保守夫妻亨利与麦拉构成了反讽式的对比。在霍华德看来,婚姻不过是“社会为了政治稳定而使本身纯属偶然的关系变得永久化的一种技巧”,而“性关系似乎成了联系彼此最为亲密的纽带”。大学毕业之后,他们走在了一起,“其结果是性冷淡、压抑性歇斯底里和肉体羞耻感的典型性综合病症,最终是肉体上和社会上的自我厌烦”。芭芭拉终于因为厌烦而打破了沉闷的夫妻关系,在她与心理学家何米德兴奋而尖叫的出轨之后,霍华德用何米德的策略引诱朋友妻子,接受者的数量和出轨经历带给他的自信心与社会勇气,让他们的夫妻关系转入契约模式,而后又变成冲突模式。在霍华德与朋友妻子、自己学生的性爱关系中,芭芭拉也从美国坐飞机前往伦敦出轨。而在亨利与麦拉的夫妻生活中,亨利因为无法给予麦拉更多的性爱姿势而被麦拉抛弃,于是选择了自残的方式,以期换回麦拉对自己的爱意。最终的结局给了霍华德等激进革命主义者一个响亮的巴掌,那就是在霍华德的节节胜利之时,曾经宣布“最不恰当的关系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生活”的芭芭拉因无法摆脱道德理念而陷入无法自拔的不安与绝望。选择了性解放作为社会革命手段的霍华德,也选择了解体家庭的后果。在最后的聚会中,芭芭拉选择了与亨利一样的自残方式,虽然没有给出任何的结局,但作者讽刺当时社会精英的写作意图达到了。  《历史人》通过家庭生活与校园生活的书写,塑造了“恶人”霍华德,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社会的革命运动,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精英以恶的力量来推动历史发展的观念。同时,通过对霍华德的周围朋友关系刻画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精英为了寻求话语权而颠覆传统的激进自由主义,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因不同社会理念而勾心斗角的文化现象。通过对文化精英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双向书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心理冲突。在那个个性解放的时代,个体却因追求个性而丧失个性,沦为个性的傀儡,寻求个体力量的社会运动只能走向个体的消亡,现代社会危机之下的个体存在危机可见一斑。
  •     不变的时间轮转就带来了1968年。这是激进的一年。这一年里,科克夫妇在他们的岁月里做的自我斗争突然成了每个人的事情。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大大地打开了。个人的期望与历史的推进力相一致。五月,当学生在巴黎聚集的时候,似乎所有变革的力量都在跟着他们一起汇合。
  •     60年代:反叛的欲望撞击历史的巨幕我相信,许多我们闻熟能详的经典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并不在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但什么是文学价值,谁又知道呢?),而是它们再现了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比如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乱糟糟的一群人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在美国的东西部东游西逛,你实在在这部小说里找不到阅读的快感,而如果你不是他们的同时代人,没有他们类似的经历,它也无法引起你的共鸣,这样的书很多,今天我想说的是英国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历史人》,因为其特别的时代背景,让我想起它和《在路上》微弱联系。上世纪60年代末,在西方,战后(二战)出生的一代人也逐渐长大成人,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几乎没有经历什么大的社会动荡,而当他们放眼世界,在千里之后还到处有贫穷、饥饿与战火,而他们的政府也许就是这些不幸直接或间接的策划者与幕后推手(比如越战),在他们的身边到处是陈规陋习与腐朽的体制,也同样存在着贫穷、饥饿与不公,于是仿佛在同时,全世界的年青人一起开始造反,马克·科兰斯基在他的《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里这样描述:“1968年的独特之外在于人们反叛所针对的对象多种多样,共同点只剩下叛逆的欲望和方式,对现存的秩序的疏离以及对任何形式专制的深恶痛绝。在有共产主义的地方他们反对共产主义,在有资本主义的地方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反叛者拒斥绝大多数制度、政治领袖和政治团体。造反的矛头指向绝大多数机构、政治领导人和政党。”而这正是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历史人》开始时的历史背景。霍华德·科克:一个历史强奸者的隐喻《历史人》的主人公霍华德·科克--沃特摩斯大学社会学系的讲师虽然不算是战后出生的,但1968年时也刚刚二十来岁,血气方钢,在经历了几年并不刺激的婚姻生活之后,婚姻已经岌岌可危,他在事业是虽然称得上小有成就,但一切也不过是按部就班,并无出奇之处,而就在这时,1968年来了,于是“他被一种巨大的、暴力的不耐烦所征服。”、“他们(夫妻)生活在光辉与激进的愤怒之中。因为突然的幸福而燃烧,因为突然的憎恨而愤怒。”,1968年不仅挽救了他们岌岌可危的婚姻,而且给了他们新生。于是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外部”世界忙碌起来,暂时放弃了相互的斗争与厌倦,甚至因为彼此都有了热爱而相亲相爱起来。据《历史人》描述,在沃特摩斯大学主人公霍华德·科克以激进而著称,但遍观小说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除了他对他的一个男学生的毫无人情的否定与刁难,除了他对他的顶头上司的蔑视,除了他对一位“种族主义”教授来访的激烈反对,我们实在看不出他的激进在何处,如果他真的有什么称得是激进的,那就是他对女人无止境的欲望,1968年巴黎的学生在城市的围培墙上到处涂鸦:“越做爱,越想革命。越革命,越想做爱。”,对霍华德·科克而言,这个口号应该修改为:“越做爱,越想激进,越激进,越想做爱。”,或者对于他来说,激进和做爱是一回事。正如,与霍华德·科克做过露水夫妻的麦拉(他的好朋友亨利·毕梅斯的妻子)尖锐指出的:“这恰恰就是你,霍华德。一个历史的强奸者,将未来刺入每一个你能触及的人。”不只是麦拉,凡是与霍华德·科克有过肉体关系(他又放过过哪个他遇到的女人呢?)的可爱的女人几乎都对他有清醒的认识,他同校的英语女老师凯琳妲说他:“有些人只是为了跟你上床,然后一走了之,你还提供救赎,在现实中这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你想把我视为己有,来完成那辉煌的历史转型,对此,你感觉你是可以胜任的。”而被他“慈善”过的女学生费利西蒂更是一指见血:“他整天谈论的都是解脱、开放。但是,他自己呢?一个制度化的人,他做的乏味的工作,他那身上的那种乏味的学术风格,而他自以为是那样的平等和平易近人,他还没有进行自身的改变,他是一堆不协调的集合。”,女社会心理学家弗洛拉以学者的眼光看到了他身上的矛盾:“在我看来,你身上证实的似乎是婚姻最主要的补偿是你可以随意通奸。”在激进中化身为“暴君”的寓言因为很多的相似性,霍华德·科克让我想起另外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那就是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的托马斯,托马斯自称与100多个女人有肉体上的关系,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亡国之痛,他的不甘被奴役,他对极权体制的极端厌恶与抵制以及他对特丽莎诗意般的爱情。在霍华德·科克的身上,我们看不到这些,1968年风云激荡的年代,给了他壮怀激烈的机会,而就是在他的激进中,他成为“暴君”,他似乎想撑控一切,征服一切,支配一切,无论是对他的妻子、同事、学生、朋友还是性伴,他成为了他曾经激烈反对的“东西”,如果我的理解没错,那么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历史人》是颇具有寓言性质的。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历史人》的卖点之一是学界小说、学术小说、学院小说云云,望文生义,让人不免想到小说里会出现大量的社会学术语与社会学论述,作为一个已经很认真读过此书的读者,我可以先打消那些还来不及读此书读者的顾虑,实际上,你只要懂点马克思、弗洛伊德,懂点近当代历史,此书对你不构成任何的阅读障碍。你唯一需要的是一点点耐心,如果你能忍受得了那些乱糟糟的聚会、那些没完没了的争论、对办公室内的布置不厌其烦的描述、慢腾腾的节奏,那么你就会发现《历史人》里的不少玄机,而不只是男女“房事”。已刊于《读药》第77期: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special/duyao77/wenzhang/detail_2012_06/11/15209437_0.shtml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1968啊,本身就够了。有点厌倦这样的内容。
  •     激进时代的左翼教授~充满了非常精彩的学院式的幽默且暗含讽刺的对话
  •     很好,翻译的不错
  •     所有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与公允的价值体系相一致,使那些位于主体意识形态之外的人几乎不能思考或生存,在一个激进的历史年代,保守就是罪恶。ps.书本身五星,翻译减一。
  •     读到这本书很是机缘巧合。上世纪六十年代果然是个全世界陷入疯狂的年代。
  •     很有教育意义
  •     读的是英文PDF。挺尖酸,比较像升级版美剧
  •     看了一半,感触挺深
  •     我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自己和主流的关系了
  •     英国版本的《围城》。历史总是让人说,却到底属于谁依旧是不明了的事情。不变的时间轮转就带来了1968年。这是激进的一年。这一年里,科克夫妇在他们的岁月里做的自我斗争突然成了每个人的事情。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大大地打开了。个人的期望与历史的推进力相一致。五月,当学生在巴黎聚集的时候,似乎所有变革的力量都在跟着他们一起汇合。故事也就那么多过得快。
  •     阅读趣味眼看就要稳定在以 David Lodge 为首的学界小圈子主题的二流小说了#胜在节奏可控不会一气看完
  •     没期待中有意思
  •     第一次接触到“学界小说”。黑社会学老师是这本书的主旋律,里面的某型讽刺性语言堪称经典,也还比较“专业”,譬如社会学家的老婆读不会chrisma,某老师利用一节上课时间读完了社会系统等。不过书如其名,还探讨了严肃的议题:个人与历史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尤其在躁动与激进的年代,个人需要把激进贯彻到自己的个人生活之中么?这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还是对日常生活的牺牲呢?——补充一句,非常喜欢作者在本书结构上的巧妙设置,前后的两场”聚会“,象征着这一场以”折腾“为方式和目的的个人生活世界的”实验“彻底失败。
  •     本书是西方“学界小说”的代表之作,记述了六十年代英国一对左派社会学家夫妇在一个学期中的生活,掺杂着学院政治、公民运动以及性解放等等时代元素。也许要读到最后一章,读者才能明白作者以“历史人”为标题的良苦用心。知识分子的苦涩自省与尖酸自嘲,在文字终结后不断回响。
  •     马克思主义神级黑。
  •     意识形态互相斗争的时代。"非要我去参加暴动,然后揍一个警察,你才会给我及格吗?"--呵呵!
  •     还不错的一本书。
  •     懂点马克思,懂点弗洛伊德。哈哈哈哈哈哈哈。
  •     反讽是一回事,浅薄是另一回事。
  •     《历史人》内容简介:不可改变的时间轮转就带来了1968年。这是激进的一年。这一年里,科克夫妇在他们的岁月里做的自我斗争突然成了每个人的事情。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大大地打开了。个人的期望与历史的推进力相一致。五月,当学生在巴黎聚集的时候,似乎所有变革的力量都在跟着他们一起汇合。
    霍华德•科克是沃特摩斯大学社会学系的讲师,他和妻子芭芭拉都有着激进的政治观点,同时过着极为“现代”的婚姻生活……作者描摹出那个特殊年代“真实”的人物群像,再现了标新立异的课堂与学说、派对与性;他巧妙地抓住了学术生活的复杂境况:从枯燥的会议、工作中的密谋直到最深层次的堕落与瓦解。随着科克夫妻关系中的不安与痛苦日益明显,作者对人类内心的剖析也愈发犀利。小说虽聚焦于校园,却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的巨变。
  •     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历史人,社会人,狭小的角落,故事在不停的反转演绎。我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缩影吧
  •     翻译得实在太差,但是写得真的不错呢。
  •     一群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在疯狂地制造着意义,最终,生活就变成了偷情、狂欢、再偷情、再狂欢。
  •     学界小说的里程碑之作,知识分子、校园风云、学术流变、社会思潮、党同伐异,伴随着象牙塔外云谲波诡的世事变迁,无不镌刻着苍茫历史的微缩注解。
  •     缺乏洞察力和深层智慧,比较浅薄的白描式作品。如果这整部小说本身不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终极讽刺的话,那么作者的思维就极其肤浅幼稚。或许这整本书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但我没怎么读出来这种味道。文字里面的讽刺和洞察太浅薄,让我有点怀疑作者的智商和情商。
  •     sooner murder an infant in its cardle than nurse unacted desires...关于自由人性解放关于政治阴谋爱情,需要一点儿马克思,一点儿佛洛伊德,还有一点儿社会历史
  •     学院左群像,主角真的是泥心中的泥心...
  •     读起来让人感觉很不安
  •     对对,我们身处一个行为激进、思想开放、思潮涌现、充满矛盾的时代,所以咱俩还是来一炮吧
  •     知识分子之书,再次深刻揭示出意识形态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差异,思想浩渺与人性本我之间的矛盾。
  •     样书 1306沙发上看完
  •     学术圈。。。
  •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对理论的敏锐直觉”。
  •     唐诺类似走这路线。
  •     腰封有言:“阴郁的欢乐”。浓雾笼罩,无话可说
  •     “当我们还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踉跄而行的时候,你还不能替人类说这么多,然而有时候还是可以瞥见外面的永恒的。”
  •     历史背景下的个人选择,个人选择塑造下的历史...
  •     比较象《文学部唯野教授》
  •     所谓的学界小说,也并不是那个可怕吗,我指的是它的可读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