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家庭/婚姻 > 莲花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807592082
作者:安妮宝贝
页数:210页

章节摘录

   第一场 梦中花园   凌晨时分,她听到房间里的细微声响。仿佛是同室陌生男子在黑暗中起身,摸索着穿上衣服,打开门走出房间。微光清凉,他身上的白棉衬衣在门角倏忽不见,如同飞鸟在夜空掠过的羽翼,没有留下痕迹。日玛旅馆窄小的木楼梯,踩上去咯吱作响,承受不住负担的重量。睁开眼睛,侧耳倾听。窗外有沙沙的雨声,像小时候养在硬纸盒子里的蚕,蠕动在大片桑叶上,彻夜进食。旺盛而持续的声音。雨水的声音。   无数次,她曾经希望某天在这样的时刻醒来。可以看到拉萨的夜雨,看到它们以神秘的姿态出没不定,在万籁俱寂时降落于高原的山谷和地面上,直至清晨结束。可是在此地停留的一年半中,她从未曾失眠。睡眠强悍,每次一碰到枕头便昏然入睡。也许是空气中氧分含量的减少,使脑子供血的速度缓慢,有类似麻醉般的轻微眩晕,是高山症的一种反应。只是自己并不得知。   醒来时。早上七点左右。天色大亮,晴朗天空,雨后朝霞绚烂分明。夜色的声响与喧嚣消失无踪。旅馆窗下是邻近藏民的平房,屋顶上彩色幡旗在风中哗然翻飞。余留下五六处小小的湿润水洼,未被即将破云而出的太阳蒸发。大地苏醒之后,恢复暴烈干燥的气质。   她对他说过,这里的雨,如同神迹,不被窥探。它们自行其事,不与人知晓及猜测。你不会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这样的雨水。它是你所能感受到的奇迹,近在咫尺。与你曾拥有过的任何经验迥然不同。它们是被庇佑的暗示。   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她摘录了一段十九世纪欧洲探险者古伯察神甫对拉萨的描绘。在这本粉白绢面的笔记本里,有一些繁杂而琐碎的摘录。有些是从阅读过的涉及各种学科的书籍中所得,断续的不连贯的诗歌及日记。撕下一些图片或杂志资讯页面,夹在其中,包括植物、食物、人像、地方志、设计素材等。偶尔夹杂一些线条质朴的铅笔素描,刻画建筑或小物体的细节。还有用圆珠笔抄下的潦草小字。   ……

内容概要

安妮宝贝,畅销书作家。已出版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摄影图文集有《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莲花》七部作品。现居北京,从事写作、旅行、编剧等。

书籍目录

序 染种第一场 梦中花园第二场 黑暗回声第三场 深红道路第四场 荆棘王冠第五场 行走钢索第六场 花好月圆终 殊途同归

编辑推荐

  《莲花》在2006年出版,它如同我出版过的每一《莲花》,表相热闹至极,人来人往,内里地是孤僻辨。  它在一些人心里,是一个路标。  没有走上过路途的人,希望有一个始终走在路上的人。希望他为存在的黑暗牺牲。它如同我出版过的每一《莲花》,表相热闹至极,人来人往,内里却总是孤僻。【再版平】  这一《莲花》。有关寓意。有关心灵的历史。有关人所走上的路途。  “梅花鹿高贵的犄角在羊齿植物的草丛中掠过,薄薄青苔上萤火闪耀……整个世间似乎只有我们两个。我跟着你在黑暗中前行。”  “他们在高原城市上告别,仿佛离开破碎的岛屿,各自投身汪洋大海……”  他们长久地凝望这片绮丽、壮观而又肃穆的天地。以及留存在其中的神秘而与世隔绝的村庄和山峦。人世的喧嚣和浮华不能与它对峙,即使轮转的生命也不能够。这一刻,他们停留在世间的边缘,与之惜别。也许这就是最后一眼的留恋。

作者简介

年轻女子庆昭身患疾病,滞留高原,静等死亡。中年男人善生刚刚结束追名逐利的暄腾往日,内心长久压抑的黑暗苏醒,准备去与世隔绝的墨脱,寻访旧友内河。内河是被世界遗忘的女子,命运多舛。一路上善生向庆昭讲述自己和内河的往昔,雅鲁藏布江江河谷的奇崛险阻,恰似叙述中依次展开的一代人苦痛而流离的蜕变过程……
在新作《莲花》中,安妮宝贝坚持了一贯的冷冽风格。女子在拉萨遇到可以结伴一程的男子,这男子生命的一端,连接现实人生中的真实和虚妄,而另一端,是艰难至极的徒步长旅。他们两人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去看望他讲述中的女子。这样三个生命,在异地的相逢,当往事渐渐清晰起来,前路依旧渺茫……

图书封面


 莲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7条)

  •     莲花。是世人追求的清净之地。没有历尽艰辛。怎会看到完满。苏是一只蝴蝶。注定飞不过沧海。如此隐忍放肆的性情。却心怀最原始的美好。苏不是庸人。却一生自扰。始于敏感的心绪。走过半辈子。走过坎坎坷坷。心中一如莲花洗练净洁。最终知道了需索的东西。于是决心去往墨脱。墨脱一路艰阻。危险处处横生。也许苏选择墨脱因了她半辈子的坎坷。那么这些危险也就微不足道。她需要的是隐世的美好境地。墨脱便是如此。死于灾害。但死前亦足矣。已经完成心中的夙愿。死而无憾。善生是干净的白纸。注定在心中写下旅程。总觉得他是个不喜欢光亮的男子。属于黑暗。苏是他唯一的朋友。确实。苏总能打开他那别人冲撞不出的隐忍的心门。即使苏作出常人理解不了的引以为耻的事。他也一言不发。他不允许赞同。但也从不当作羞耻。他理解她。因为。苏是他唯一的朋友。这个干净的男子。自小想要离开故乡和母亲。但是历尽坎坷后才看透。落叶归根是安宁。他选择了回故乡。他提前老了。在十几岁就提前老了。寻访墨脱的旅途中。坚韧终于溃烂。脆弱纠结复苏。两人在生的路上千般流转。终于都卸下多年的蹉跎伤。我们只能付予无尽的忍爱。再无其他。也无法再能有其他。[人所做出的努力,通常是未尽。]用来寓意。非常映衬。
  •     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墨脱的空灵,那样的古老,那样的传奇。我感受这些不平凡人的伟大。他们的命运交织如麻,却能透过整个世界,很美好却很迷茫
  •        很久前的字,翻出来聊以自慰。       ---------------------------------------------------       截至到这些字被敲打出来时,《素年锦时》虽未上市,却也有387个人想读,8个人读过,18人在读了。         2007年9月16日,凌晨两时零六分。              记得还是高中起头的时期,因着班主任语文老师的影响开始了好好读书的生活。并非初中时期不读,只是尚未了解读书不止是读而已。         那时候出版产业还未有现在火暴,可我更愿意去怀念当时还有些许冷静的出版业。          想起高一,尽是在周国平,贾平凹的字中度过的,呵,还有高中语文课本。         那时网络不及现在发达,却也一直有所接触。除了聊天,唯一的嗜好就是混在那时的|榕树下|。         我写过一些文字,更多的时候是看其他人写的文字。         喜欢过一些文字,却未曾记得它们的作者名氏。         这之后的内容也都是琐碎事,不说也罢。              2000年1月,市面上开始出现几本带有|榕树下|Logo的书籍,就连居住房屋楼下超市的图书货架上也有,安妮宝贝,宁财神...陌生的名字印在书籍的封面。当然,还有网络文学云云的字样。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去翻开过那本底色湖蓝、没有面孔的白衣女子做封面的《告别薇安》。我总以为那是一本我不会有兴趣的恐怖小说。         后来,所谓的网络文学突然爆发,像一场瘟疫。         网络文学充斥报刊网页,就好像一个尖叫着引人注意的好事者。         如同一个人大音量的对我解释介绍一些事情,我只会认为那声音是为了掩盖他对自己的心虚与不自信。         我不会相信他,只想离开。              然而,阅读者是会有好奇心态的。         当环境不再吵闹的2001年,再次看到安妮宝贝的名字。书店的展示台上,黑色封面的《八月未央》。         封面的短句使我有一种莫名的认同感。         年少时发掘出的感情总有共性。虽然想起来幼稚,却是后来整段生命中最简单而隆重的。澎湃的热情丝毫不带有目的,只是出于人性。         我想,那些字钻进了我的骨骼,肯定了在我身上关于青春事件的那些发生,具有合理性,正确性。         偶然的发现,意外惊喜的让一些疑问得以解答。那些|榕树下|喜欢却不曾记得作者的文字,有一些属于她。         那时起,安妮宝贝的书籍开始出现在我的书籍清单上。              同年三月,从小带我长大的祖母去世,走的很突然。         悲伤我们不说。         仔细回想起来,那天被老师喊出教室,告知噩耗时,书包里就有装着这本书。              大概是2001年年末的时候,安妮宝贝的第一本小说面世。         它有着和王菲唱片《寓言》A4歌曲相同的名字:《彼岸花》。         Side A,Side B以及Side C,构成了文字里他、她的生活。         和一直有阅读习惯的学长聊天时有说过,许是安妮宝贝第一次操控这样数量庞大的文字,她还未有熟练,可以看出作者有些许慌乱。         坦白说,除了Side B外,我对这本小说未有好感。              又一年,2002年9月西单图书大厦二楼,意外看到《蔷薇岛屿》。         一本献给父亲的书。         在读者而言父亲只是个代词,对我而言,这只是一本怀念爱的书。         当年的我都未必明白,这本书的意义,对我而言有多么巨大。         这是到目前为止,安妮宝贝的书里我最爱的一本。         它教会我,所有我以为理所应当得到的馈赠,都会失去。         日夜,我惴惴不安的惶恐失去过付出的和得到的爱。         换来了现在,会倍加去珍惜眼前的感情。         《蔷薇岛屿》的两个版本都有买过,难为了它们不止停留过我的背包和书桌,伴随我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每一次旅程都会带它在身边,熄灯前靠列车微弱的灯光阅读那些几乎可以背出的字才可以入睡。         时过境迁,我仍会说,那几年,有这本书,我很幸福。              2004年1月的《二三事》,同年10月的《清醒纪》和2006年3月的《莲花》。         后知后觉的,安妮宝贝的书不会期待,不会刻意去书店查询,却都会在第一时间买回第一次印刷的初版。         内心晓得,有一个写字的陌生女人,一直在用传统方式的记录生活。         时光里,她的书陪着我,走着向上的路。              那些年,幸福过,悲伤过;控制过,失控过;安稳过,动荡过;绝情过,犯贱过...         那些富足不会依赖,学会独立;那些伤害也终究释怀,学会原谅。              这些年,诚实的面对自己和他人;纯粹的去喜好去厌恶;不带目的和奢求回报的去爱;不炫耀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过一些勇敢事;不犹豫的进行了几次内心渴望的旅行...         坚持了去做意向里正直、有责任感、上进心的自己,有些不易,却是值得。                   生活的城市里,天晴的日子居多,直播的脚本里,总会坚挺富有毅力的生活。         不顺事来临,无需安慰也定会坚强度过。         哪怕阴雨天,跳舞时也应开怀。         但灯光昏暗,若是思念及其他,掉下眼泪也无妨。                        关于读书,想留下这个小组的地址:    http://www.douban.com/group/60093/                  

精彩短评 (总计83条)

  •     拜托,刚拿到书里就有一页破损的
  •     我不止一次的表达过,个人认为这是她最好的一本书,我不知道别人看到的是什么~但是我喜欢这本书,求学历程,努力奋斗,友情坚守,不得不说,作者一贯的风格属于那种颓废文笔,很容易的就是让人觉得是无病呻吟~但莲花没有,文笔还是悲观揉作,但是传达的意义,起码对于我,看到的是坚强,乐观,奋斗,我想这在求学到大学的人应该有共鸣~
  •     我居然几乎看过安妮宝贝所有的作品(初中时) 这大概是她最好的一本了吧
  •     喜欢那种沉静的状态。
  •     当年没看懂呢。8.4的评分告诉我一个女性写作者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冷静和完整地讲故事,尤其主角是少数群体所谓边缘人物时,时刻提防情绪泛滥逻辑崩塌,否则就变成郭敬明(咦,哪里不对……)
  •     补分
  •     安妮宝贝早期最走心的一本
  •     黑暗里的回声。
  •     至今没有人能跟我一起聊墨脱。
  •     你能奢望一朵向日葵会明白一个苔藓的阴暗的内心吗?
  •     也许也想做个跋涉苦行的云游僧,可最后都是理性的选择禁锢在城市中。有的人适应了,有的人成为边缘人,游离在城市,无处安放的身心与梦想。
  •     书不知道放哪了,很喜欢安妮宝贝的文字
  •     生与死,性格的黑洞,生活的本质
  •     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个人觉得很一般。 庆山本人的领悟和感情是在的,在我觉得可能在表达或者叙述或者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看完会对墨脱有向往的感觉。但仅限于想一想。
  •        第一次读莲花时,正是我高三的时候,那时候事情很多很杂,喜欢上一个不怎么样的男生,那时我也不明白我对他是喜欢多一点还是感激多一点,自己不是个优秀的女孩子,有人喜欢便当感恩戴德一样的。之后的很是复杂,自己对爱情看得很悲观,很胆小,爱多想,高三是个敏感的时期,这本书让我平静。还记得自己看完这本书之后,便请假不去上晚自习了,自己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静静的呆着,想了很多,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很多都是虚像,当时我想的再多便也没有实现,虽然过去了才一年多,但我发现我的记性真的不好了,我忘记了很多事,自己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记得了,也许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得了遗忘症吧,那些也许曾经很重要的事情我都以通通遗忘,心变得坚强,变得冷漠,遗忘之后便可以更好地上路,走向远方。
       至今我也不敢再读莲花,他对我的意义重大,高三的时光有他陪伴,让我坚强,也让我看开,至今我怀念那段美好的岁月,尽管他有些让人嫌弃的事情,让人感觉幼稚可笑的东西,不过我仍怀念,我怀念那段青春,怀念那时看莲花的我,怀念你。
  •     原来初中的时候读过那么多安妮宝贝
  •     立意新颖,有深意
  •     周末一个人静默地再一次读完《莲花》,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感受。正如安妮所说,这是一本有关心灵,有关寓意的书。纪善生和苏内河的故事,仿佛一面镜子,显示出自己。是的,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以及无法占有的感情,但是总要靠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彰显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再去确定感情的唯一。
  •       这本莲花描写的三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考,他们的迷茫,他们的执着,他们的羞耻,他们的悔悟,一切一切都和普通人不一样。其实,普通人又是什么样的呢,那些居住在城市的忙忙碌碌的人群,难道真的是如行尸走肉一样没有追求,或只是追求物质吗,难道真的如书中所说,那些人这样活着没有意义,难道真的只有逃离城市,逃离物质的享受,逃离所谓的虚无才能活的有意义,难道也要他们那样,抛弃一切去流浪,在高山峡谷,在世界之巅,在人类的边缘才能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吗?但愿不是,很多书在烘托人物内心的独特的个性时会把反面的事过度夸大,或是人物自己本身也会夸大,来达到强烈反衬的目的,突兀出人物的与众不同。
      虽然不是很认同对城市人群的鄙视,但还是深深的向往那片与世隔绝的天地,那段随时与死亡擦肩而过的路程,那种体力过度消耗带来的疲惫不堪,那异常绮丽,壮观而又肃穆的天地,那个会铭记心间的经历。读书时恍然领悟,现在社会的人大都处于迷失状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许只有与死亡擦肩而过时才能真正的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想活着,如果再给我一天生命,我要做什么?那种大彻大悟的感觉是一生可能都很难有机会有的。
      张贤亮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说过:紧张的体力劳动会激发起已被文明湮没了的,早已经变为人的潜在意识的本性,突然使人又倒回若干万年,感受到一种自身正在变化,自身正在发展,自身的品质正在丰富的心理上的快感。那种由于体力过度消耗而不得不抛开一切杂念,保持内心的寂静状态和全神贯注,人抵达某种修行的实质。
      所以看书过程中,就很强烈的想要去一次西藏,去看看墨脱,去看看那片莲花圣地,或者其他类似的地方,这也是这本书不同的地方,它不是仅仅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还是一段吸引人的经历,而这两方面都是我喜欢的,发人内省。
      书中人物的心里总会让我遇到共鸣的地方,我能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质疑和迷惘,特别是纪善生的那种自我压制,尽管经历不尽相同,但始终觉得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不断的不同程度的压抑着自己,各方面的,就如内河对善生说的:你给自己设置的只是目标,你想使它成为你唯一想要的追寻,因为它使你感觉安全。理性使你能够把需求和付出做对应。也许你相信意志比情感有力。善生在感情问题上表现的更加彻底,在少年时,他曾经控制自己内心的爱欲,如同一株收紧了花蕾的树,闷声地往上伸展,积蓄力量。即使觉得压抑,也不愿意轻易释放它。有时是为了自己,有时为了那些希望我们这样的人,有时,什么也不为,因为那已经是一种习惯了,人在习惯中获得太多禁忌。
      我不知道怎样去看待这种压抑,它是必须的,它因人而异,就像社会必须存在规则一样,完全的释放是可怕的且不能被接受的,就像内河。在书中,我突然有一种感觉,一个人的一生在出生或某一瞬间被决定,逃脱不了,因为那根拴着你的绳子就是你自己。世上千千万万条路,属于你的只能是那一条,疲惫的走完,回头发现,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却从没有选择过。
      摘抄: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它终究会让你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是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
      我不相信有持久而坚定的快乐存在,因为它总是很短暂,很微弱,仿佛水波荡漾时闪烁的阳光,不能够让人信任。
      一定有一些事情,是人所不能自主的。
      旅行的本质:你的意愿,然后站起来启动脚步出发,如此而已。
      仿佛所有的人生都还未曾展开。他们站在时间的起初。
      我们最后所得的全部还给了时间。
      死其实一直跟随在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左侧。明确的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却可能会觉得自己变得更为轻盈,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不重要。
      必须接受生命中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意的部分。
      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憾。
  •     性冷淡风格。我总结的安妮作品特点。适合一个人安静的读。最好在咖啡店,靠窗,安静的角落。
  •     书的版本很重要很重要,泰国回来后很想读《莲花》,我想找到和书中旅行感受的共鸣。多年前买的纸质版不见了,随意找了一本电子版,排版颠三倒四,章节之间连接不上,看得我火死了。就内容方面来说,看了两遍,还是对师生不伦恋印象深刻,希望读完后有其他不同的收获!
  •     到哪里都要捧一捧安妮,给她正个名,虽然看起来非主流,细细读是可以感受到很多情感的流动。不要和郭敬明比好吗。
  •        最开始接触安妮还是高中,被她的表达吸引,她的作品看了一遍又一遍,现在想来,在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那个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弱爆的年纪,这种喜爱关于文字,关于人物,关于想象,唯独无关理解和共鸣。
      
       成年后闲暇再读安妮,依然喜欢她的自恋表达和修辞运用,但是仅此而已。但是《莲花》不同,它带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制造强大的共鸣,让我触不及防。作者的心灵已然成熟,抛弃矫作的表层,直抵本质,直抵内心。这是对人生拥有思考的人才能写出的作品。
      
       “我一直认为小说应该代表一种内向的自省,代表对表象的超越,它能够扩大内心的范畴,增加对人性和事物诸多可能性和复杂性的理解。它带有个人气质,即时面对误解和贬褒,仍可断然。因对创作者来说,其根本是一种寂静的个人体验。是他的道路。对读者来说,亦是如此。”
      
       在地铁上阅读,听着音乐,旅途真是愉快。一直被文字牵引,引导思考,回忆和写字,很快看完,又继续看一遍,不知疲倦。
      
       故事内核很简单,但是个人觉得小说的优劣从来跟叙事结构无关,它的核心是作者对世事理解,花火是表达,高潮是共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莲花》于我,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伤口的故事。我们都拥有伤口,或大或小,潜伏着,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产生钝痛,它是我们的原罪。面对伤口,我们的处理方式迥异,有的压抑,有的自欺,有的遗忘,有的不断寻找救赎,寻求和解。
      
       当我们能够直面那些老旧的创伤时,理解创伤原谅创伤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开始愈合并结痂。而这些伤口,最终都会变成我们人生的能量。
      
       关于内河:
      
       最喜欢的一段描述: “她把自己生命运行的模式,转变成一直蚌类,分泌出粘液,用血肉包裹消磨最初的新鲜创口,时时刻刻,最终把它凝固成一枚坚硬而隐秘的内核,小心的隐藏起来。这是创痛肉体中散发着明亮光泽的珠贝,属于她身体和情感的一部分。她的一生将注定为这内核提供养分和生命力。现在,她是一只从深海捞起,硬生生扳开紧闭双壳,从软肉中挖出珠核的贝壳。她不能够完整,痛不可忍。”
      
      
       关于善生:
      
       “你的身体里有两个分裂的人,一个带着野心和欲望,有力坚定,试图填补你的内心伤口,一个是安静的漫不经心的颓唐的你。你本该注定成功并且会一直成功下去,但你拜托不了骨子里另一个的力量。那消极的黑色来的力量,总是把正在上进的你往下拖拉,你并不认为你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事实上,你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受伤的孩子。也许只有我会这样看你。”他始终是那个被劈了一刀只能闷头走路的人。躲无可躲。
      
       “她在梦中见到了他的死,看到他还没有来得及老去,死在不知道时地的阳光地下。整张脸正对着太阳,被阳光照耀的金黄一片。仿佛夏日田野最后一枚充沛饱满的向日葵花盘,带着它对光所有的向往和追忆。如此。寂静无声的死去……”
      
      【未完成……】
      
      
      
  •     心里住着一个苏内河,我会被她折磨一辈子
  •     喜欢安妮宝贝的书
  •       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代开抚顺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抚顺无房证明
  •     从06年偶尔借阅到这本书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从最初被书中的旅途所见所闻吸引,到逐渐从内河和善生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一生之中可以相对垂泪的人又有几个。一直想找到如内河之于善生一样的女子,可以放下对这个世界所有防备,诉说自己的软弱和负累。
  •     读过 却不记得说了些什么
  •     也许是一直对西藏有所向往,与之有关的一切书籍都能接受。
  •     文字空灵而华美~
  •        原来书中并不理解的语句,随着经验的丰富渐渐理解,就像泡桐树上的花次第开放。
       我们需要一些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当路标,因着自己的的人生,因着渺茫的希望。
       黑暗中的向导,远离世俗的清醒者,他们向表达了人生的彷徨,孤独,黑暗。
       生活是悲剧,而非喜剧。
  •       很好的书,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很强,很多想法人人都有,但是都没有办法表述清楚,然后自己也无法清楚的了解自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就是那种很多人中的一员。
      安妮宝贝应该是一个心思细腻,写作技巧也超级高的作者吧~看她的文字可以看得很舒服。情节也不错。
      在其他城市遇见这本书,一口气安静的读完,书中很多文字都清晰的解答了自己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心思。摘录几段自己觉得不错的:“
      你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只是目标,你想使他成为你唯一想要追求的,因为它使你感觉安全。理性是你能够把需求和付出作对应。我们是相似的人,如同充满了激烈渴望的空瓶子,你在其中填充的意志比情感多,也许你相信意志比情感有力。你这样优秀,善生。但是你整个人是一个巨大的伤口,你不爱自己。
      因为你幻想找到一个感情角色来代替从未出现过的父亲,但这是不可能的。内河,有一些破损的关系,只能维持最初的残缺轮廓。以什么样的姿势被抢走,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始终需索。没有任何复原和试图填补。
      这个男人什么都不会给你,当她离开的时候,你一样只留下难过崩溃。你必须停止。如果这一切最终带来的只是离弃和伤害,就该拒绝开始。人的欲望和缺陷,该有自控。不是饿了吃,累了睡,这一切需要意志来克服。
      你不应该把对感情的需索,当成弥补内心空缺的方式,那块空缺是你的黑洞,吸收一切进入的光线。你没有可能得逞,内河。你的身体里有与飞蛾扑火相似的化学元素,需索光和热量,不过是按照本能行事,你只能再次付出代价。
      他因为自身的绝望,把你当作对抗虚无的工具,你也是如此。你们没有能力理解对方。对彼此的需要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最终只能丢弃了事。对结局无法承担,始终存活在这阴影里。你们都是相同的人。你们并不相爱,你们只是爱着自己。
      他被她身上捉摸不定脆弱而坚定的流浪气质所迷惑。他不准备跟随她,也不蔑视她。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惘然之中,并不希望被提醒,那一时刻只觉得无言以对,转身离开了车站。
      
      只有利益,是彼此最稳固最坚定的支撑。它也有可能在一夜间崩溃,如果这种利益的结果不再成立。在此前提之前,它就是一堵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不用对此放置任何多愁善感的猜测,衡量,玩味,试图印证和论断。它的客观性和特定条件性,注定他不会像情感关系一样容易被任性质疑和推翻。他将会是她身边一个长期不会失踪的男子。前提是她依旧是他最稳妥的现金流。
      
      你总是做事情跳来跳去,没有长性。若专注一样,也许已经能够打下基础有所成就。不,不,善生,我不需要成就。我们以前就谈论过这个问题,你用来填补自己的是理性和意志,而我需要感情和生命的真实性。我对生活的要求简单,只需要保全自由,来去自如。直到现在,还一直住着别人的房子,睡别人睡过的床。但那又如何,我们本来不过就是来此过路。什么都不会带走。
      善生,你会怎么去判断你是否真正的喜欢过一个人?
      如果那个人,与之分开之后,依旧喜欢他,惦念他,那么他与你的生命是血肉相关的。很多人离开我们,对我们而言,也许是从衣袖上掸落一根草茎,不过是虚妄一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相处的时候,我们大多真相不明。
      在城市里获取一席之地营营役役的终老吗,和人群一起在城市里虚妄的生活着,朝生暮死,不知所措。。。。。。像一块没有任何知觉的肉,肉身的轮回沉沦是没有止境的。善生,我们坚定的表象之下,只是幻觉。每个人在自己特定制造的愿意进入关的幻觉中生活。而能够真正指导和支撑我们生活的一直到底是什么。
      很多事情,必须要在亲身经历和体验它的多样性之后,再去确定它的唯一性。我要一些简单和重要的东西,尝试为身边的人服务,放低自己,有所付出。也许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滴水之力,对身边的世间推进并不大,这个世界将依旧由权利和欲望来颠覆。但我成全自己所感受大的指引。这仅是属于我自己的微小而真实的信念。你明白我吗?善生。。。。。。我不准备回来,以后会怎样,我也不想有计划,我只知道,我需要行动。
      他们惟一相同的是,都是相信婚姻和家庭的人。一生都在把这种形式感当做逃避人生磨难的硬壳。如同需要背负着安全感前行的蜗牛。另一些人的意志不同,要浪迹天涯,义无反顾。像墙头蔷薇野性坚韧,遍地扎根,迎风而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提前盛放,提前枯萎,他的人生一直循规蹈矩。
      我知道自由和平静需要先付出代价,所以有好几年努力工作,从未懈怠。获得独立的经济基础,便可以遁世。遁世需要做事。两者调和,才能获得人生的冠冕。这是一个喜马拉雅山的圣徒说的话。我一直想离开城市,也不需要任何人记得我。”
      
      敲出这些文字后,突然自己有所感悟:每个人来到这一世都有自己的任务,内河想要的遁世不一定就是大家所能够接受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向善生一样在世间的循规蹈矩也未必不好,至少如果没有没有这些循规蹈矩,他也不会有走上墨脱的这趟旅程,也不会遇到庆昭,庆昭也不会因此改变。那些所谓的遁世,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逃避,他们没有能力去面对世间的嘈杂,真正的遁世,应该是看尽了世间的嘈杂和欲望,一切都看淡了。内河这一路走来始终还是跟着性子在走,她从未尝试改变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当然由着性子走不是不好,但是人天性就应该改变自己所谓的习气。最后进入墨脱作老师去付出,去给予,当然是最好不过。但是帮助别人的前提,应该是把自己照顾好嘛?至少不是因为自己的逃避,无法面对,所谓的看淡,看穿。
  •       对不起,妖姐,我没听你的劝告,还是读了安妮宝贝的书……
      故事确实是好故事,就像好的食材在蹩脚的厨师手中也会差强人意一样……
      很惭愧地又一次把自己代入了,总是纠结着各种心情和思绪,想到了三毛和曾经的一位朋友,甚至在某些时刻,看到自己的一丝影子在游荡……
      对作者就不过多评价,至少她没有达到我静婉贤淑的四字真言,心还不是朴实安然的静。。。
      
      不过,还是谢谢这个美好又貌似真实的故事,至少我会心动~
      【好久以前写下的,如此做个了解】
      再见,再也不见。
  •     漂泊
  •     安妮之前的作品,一直支持。
  •       第一次读安妮的书,DNA双螺旋的叙事结构,偏离于正统的价值理念,生,死,自我,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桃花源,对现实中凡人的釜底抽薪。褒贬不一,权且看看,不可过分执着,活着并非都需要寻求生命意义的那份让人高山仰止的经历,抑或是寻求凡人可望不可即的荣誉和物质。按许三多的说法:“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终归到底,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     内河不过是一个任性的女子 却比谁都善良和单纯
  •       挺深奥的!描写景色的文笔非常厉害,看的的时候经常会在脑海中将其想象出来。一开始看不大懂,一会描述庆昭,一会描述内河,有点错乱的感觉。看到后来,大致能知道这里面主要描述的是人性的一些特质。
      善生实际上是一个冷漠的人,以为他连自己都不爱,谈何去爱人呢?对其两任妻子都深感同情。
      内河又是个充满爱和热情的人,从小缺乏父爱母爱的她,外人都无法理解其行为,都觉得出格。她善于从一段不幸的经历跳出来,进入另一段不幸的经历。其实个中滋味或许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她最后也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出了价值,这也许是给她命运多舛的一生一个最好的回报吧。
      活着的人,路还在继续。。。
      (还得看多几遍,也许会有不同的体会。目前还是处于看不懂的状态,乱说一通)
  •     那时候我究竟看过多少本安妮宝贝啊
  •     为信仰而出发。
  •     还行
  •     高一,陈思思喜欢安妮,我喜欢明晓溪。明晓溪明亮,安妮叛逆。陈思思是个抽烟喝酒上课看小说尖子生班成绩前十的女孩,我是同一班级里成绩平平的乖乖女。后来,陈思思变得很乖,我变得很坏。像七月与安生的对立,像善生和内河。高一的第一个月我们是好友,后来连熟人都不是。高一的第一个月,我有看过陈思思床头的小说,就是莲花,我看不懂。时隔九年,再次翻开莲花,还是看不懂。我想我不是七月与安生里的任何一个,不是善生内河庆昭里的任何一个。而陈思思是他们的全部,她是安妮,是那个吸引我却永远弄不懂的女孩。
  •       几年前看的这本书,已经看过三遍。每次看过都觉得心痛,看到内河对于感情的执着与纯粹在青春年少时勇敢的追逐。然而她自始至终都是寂寞的,用真诚真挚的心想要补全自己心中缺失的部分。最终却是伤痕累累,选择一个人走入净土,到一个单纯质朴的环境中沉淀自我。有时觉得内河青春少年时的通透、孤独、偏执把人间冷暖看的那样清楚明白,在内心必定是苦涩的。
  •        看莲花是一件很累的事。回忆还有现实随意交叉,语言晦涩难懂。所以中间停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前几天才看完。
       回头看莲花,善生和内河从十多岁的青春年少到30多岁的命途多舛,再到结局的厚重纯粹,。莲花写着最好的一段时光,也写着最坏的一段时光。人物早已模糊,只是,那份感动还在。
       善生和内河的学生时代,青涩美好。内河和他老师的之间脆弱的感情最后走投无路。善生一直都是孤孤单单,却毫不知觉。很多很多的生活片段读起来让人感慨,却又无奈至极。
       看书的时候一直是午夜或者凌晨,听着卡农,。看着善生他们从年少的时光一起奔赴暗沉的成长。只是善生走着被社会认可的道路,而内河却游离于生活的边缘,但却遵循内心。正如善生所说,他们彼此是世界上最了解对方的人,好像善生照着镜子却能看到内河的影子。即使这是左右相反的样子,却不妨碍他们的了解。
       当我以为结局是俗套的无处告别,莲花开始从暗沉的黑夜里绽放,在黑夜里仰望阳光。内河在医院里和年少告别,远走墨脱服从生活,善生的母亲终于从抑郁的偏执走出,超脱于悲喜之外。而善生也在最后像向日葵一样拥抱太阳,走向新生。所有的人在活着,最后殊途同归,谦卑地折服于生活。
      
  •     唯美的故事在笔下展开,我喜欢这种在笔尖流淌的感情
  •     我咋看过这么多安妮宝贝的书,还是中学的时候
  •     这是一本很有嚼劲儿的小说,每词每句都经过细心雕琢,每段描写都自成风景。人、物和景色,在她的笔下展现出遗世独立的美。把原本世俗的故事变得那样不可亵玩。恰当的留白,给人恰到好处的遐想空间。最后,我不喜欢纪善生,他是个懦夫。
  •     安妮唯一可以给五星的书
  •     一切皆是虚无
  •        完全真诚的说,这本书促成了我的第四次转型。在我人生中具 有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安妮迷,几乎阅读过她的所有作品,包括早期和晚期。个人认为莲花是作为安妮早期晚期的分界线,也具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的意义。早期的作品带有个性,语言清冽但仍然带有一种“呛”的味道,情感异常分明。而后期作品更多的是探索人与之内在本质,与爱,与社会的联系。后期无论是思想还是语言,均有所沉淀,如同一杯陈年老酒。
       莲花处于两个时期之间,安妮以她一贯清新凛冽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西藏这个神秘遥远的世界。在她与善生的语言,对自然的憧憬,对神的尊敬,对信仰的执着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图序言中所说:众生如莲,出生便带有极美的一面。身患疾病的女子和厌倦尘世的男子,本身就是美的一种形态,他们携手翻越雪山,度过大河,其精神也是美的体现。作者选择的地点,是朝圣者的天堂,是纯洁的心灵家园。
       作品展现了行走,爱,自然等多个方面的美感。运用不同的线索,不同的维度连缀全文,实属佳作
  •       安妮宝贝是畅销书作者,她的书经常被摆在书店显眼的位置。《莲花》是我看过她的唯一一本书。
      
      这本《莲花》我从买回来一共看过两次。第一次,迷迷糊糊中把整本书看完,中途差点睡着,最终没看懂。第二次,心有不服,装帧这么好的一本书我怎么能没看懂呢,于是重新翻出来再读一遍。比上次强一点,多数情节还是能看懂,但还是令人昏昏欲睡。
      
      我终于放弃了。可能我和安妮宝贝是绝缘体吧,不来电。
  •     无病呻吟小册子
  •       我知道安妮宝贝时,大概她也过了最热的时候,而这本书是我看的她的第一本书。偶然看到的这一段话,觉得心中很亲切
      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她摘录了一段十九世纪欧洲探险者古伯察神甫对拉萨的描述。在这本粉白绢面的笔记本里,有一些繁杂而琐碎的摘录。有些事从阅读过的涉及各种学科的书籍所得,断续的不连贯的诗歌及日记。撕下一些图片或杂志咨询页面,夹在其中,包括植物、食物、人像、地方志、设计素材等。偶尔夹杂一些线条质朴的铅笔素描,刻画建筑或小物体的细节。还有圆珠笔抄下的潦草小字。
      因为这段对笔记本的描述,我竟有种强烈的渴望,希望自己也能有这这样一个笔记本,心中有种隐秘的渴望,期盼哪个我熟悉的人,无意翻开这个页面,送我一个。
      我想,总有一些小物件,可以在无形之中透露出关于主人的各种信息,他的性格、经历、习惯、爱好,还有他自己的一些故事。
      例如笔记本,就是这样一个物件,而它蕴而不藏地吐露,正是主人最佳的写照。
      
  •       安妮的文字自是不必怀疑的
      但,文章整体流露出的那种阴暗沉重也让我有些承受不住
      生活应当是向阳的
      如果一个青年人整日背负着沉重
      我想这不是一个好事情
      珍惜韶光
      珍惜流年
      珍惜青春
      喜欢有力量的文字
      喜欢让人向上的文字
      青春正当时
      不负年华
      另外,西藏
      已经被炒的太热了
      失去了那种纯净
      这也只是我的一点想法
      当然,这书是很久以前出的
      那时西藏
      还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吧。。。。。
      
  •       內河是善生对世界的唯一纽带,內河是他唯一爱的人,他连自己都不爱因为他无法看清自己。身体里有两个灵魂,一个是迫于家庭的影响必须按部就班读书考试跻身社会上流。另一个是像內河一样不羁放纵、追求自由。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不只存在一个灵魂,在现实中你所表现出来的只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所以很多都是异化了的形象。平时斯文、温顺、不苟言笑的朋友中说不定也希望有一天能在酒吧里像疯子一样跳舞唱歌喝酒。而生活中很多整天嘻嘻哈哈,乐观逍遥的人在内心也有孤独寂寥的时刻。现实和思想差距越大的人越善于伪装。善生无法放弃他本来的角色去追求他想要过的生活,他懦弱他害怕失去。母亲让他远离那个落拓的內河,所有人对他投来异样的眼光。他感到羞耻。他因为和內河有共鸣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生活状态而嫌弃她甚至嫌弃他自己、他的另一个灵魂。所以他选择逃避。用职位金钱和权力来麻醉自己……其实他一直都生活在痛苦麻木中,內河死了,再没有人能分担他的伤愁,再没有人能够和他交谈,没有人能够理解和认知他。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        不知道是不是上帝的安排,让我在图书馆借到了我高中看过的《莲花》。最初看的时候是一本安妮宝贝的合集,《莲花》就藏匿在其中,只是当初的我只顾看内容,名字自然而然的被我忽略了。如今拿到这本硬壳白色封面,只印着两个不粗不细的金色“莲花”的书,便被吸引着要去再读一遍。
       与其说这是三个人的故事,不如说是两个人的情节。
       纪善生与苏内河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一个小心翼翼,为了生活而生活;一个自由自在,不拘束于天地间。这样不同的两个人为什么会成为一生的朋友,在我看来是命运的安排,或者他们就是同一个人,相生相息。大多数人也许会像书中的旁人一样不赞同内河的不羁,甚至鄙弃,而我,若是没看过这本书也会如此吧,不过看过之后更多的是对她的敬佩。她夜不归宿,和老师私奔,怀孕……这种种事实表明她是个理想主义者,做自己想做的,并不像善生一样,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味的读书,骄人的成绩使他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和一个温馨的家庭。我们之中会有人羡慕他的生活,但这不是他想要的。当内河遭人嫌弃,无处可逃时,他也会责备,他叫她克制自己的欲望,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毕竟生活在社会中,他虽如此说,内心何不是纠结的,他也想像她一样,不过内河的遭遇让他畏缩,他虽成功,但却痛苦着。
      我敬佩她并不是说我赞同不顾后果的叛逆,而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好好思索自己的人生。苏内河后来去了如同莲花一样圣洁的墨脱,它隐匿在西藏的高山深处,与世隔绝。在内河死后,善生终于决定放弃自己所有,去看一看内河最后的归宿。庆昭在旅途中出现,一并去那个美丽的地方,去的路途是艰难的,有原始森林,有泥石流,有塌方……他们坚定而辛苦的赶路,没有放弃。最后终于到达了,那里人烟稀少,但各个生活幸福安乐,他们掩藏在深山中,过着山外人无法想象的生活,没有现代信息设备的喧嚣,只有鸡鸣人声。再后来,善生自杀了。
       其实我并不奇怪善生的死,他后悔,他嫉妒,然而时光不能倒流,他已经平庸,离自己理想的日子越离越远,可也不愿继续堕落,死是唯一的出路。
       庆昭是幸运的,去墨脱之前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过之后更加明确,于是。她余下的日子对得起她自己。
       去墨脱的过程就是找寻理想的过程,这个理想也许曾经没有,也或许是曾经失去。路途是艰辛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有那么容易,然而一旦得到,什么代价也许都不会在乎。
       我们,你,都明白自己的理想吗,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是否如同僵尸一样活着呢,走一步是一步,还是活在父母的命令下。我想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人为什么而活着。
  •     第一次接触安妮宝贝的文章,以前小清新还有文青很是高逼格,我不知道现在什么情况。我接受安妮的思想比较晚。文章语言很优美,但是可能是主题的问题,我反而觉得很压抑。
  •     寓意深刻,很形象
  •     第一本看她的书
  •     我也需要一场旅行!
  •     潮湿的回忆,晾不干的心情,逃不掉的毁灭。
  •     有些片段还不错,但不喜欢这个故事。以及读到了七月与安生,想问问她每个故事都是这个套路吗
  •       这本书我读了三遍,前后共隔7年,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着一个位置,而今日第三遍结束之后,我却决定再不读了,和安妮宝贝说再见。
      
      初中的时候我就是个普通到隐形的人,身在藏龙卧虎的班级里,时时刻刻感到自卑。故而一面因着那不甘居住角落的劲头上窜下跳,一面和所有青少年小朋友们一样看着小说做着春秋大梦。一天的阅读课上,被我找到了这本躲在书架底层的纯白封面的书,看着看着便入了迷。
      书里的人物是多么吸引年少的我,他们孤独而顽强地生长,“善生,善生,你跟我来……”这个名字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崇拜善生,崇拜内河,崇拜庆昭,崇拜这个把西藏和南方小城描摹得如此动人的安妮宝贝。彼时我只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好,向往着遇到这样的人开展这样的生活。我羡慕书中人物的独特,因为我为我的平凡而苦恼。
      
      时至今日,一边读一边就觉得这些人物都是TMD纸片儿。
      他们一个个看上去无欲无求实际上比谁都欲求不满,看不穿生活,沉不下心去生活。纪善生就是第一张纸片,书中他是多么的忧郁王子,仿佛他活着别人都是欠他的似的,他内心的两只小兽斗争又怎么样。生活哪可能这么平面,情感是我们想剥离就能完全不沾身的东西吗,吃的是饭拉的是屎,活在这人世间就除不掉烟火气。那些作者一笔带过寥寥叙述的偏偏就是人间痴男怨女聪明智障们逃不掉的层层考验。
      内河又是另一张草稿纸。她被刻画得就是一张草稿纸,肆意得演算着毫无逻辑的公式,然后最后竟然得出了一个正确答案?伪造崇高!她以为全世界就她一个姑娘命运多舛,全是自找的。年纪轻轻就能看破红尘超脱人世了吗,骗谁阿,然而为了证明自己的疼痛就要去作践自己吗?这样的女子阿,曾经让我神魂颠倒,现在只想说一句,滚远点。
      还有庆昭,写作就好好写不要矫情,在拉萨隐居就隐居不要招摇。对的,特立独行就是招摇。
      
      在这里我非常严肃地声明,安妮宝贝的书千万不要给三观不正充满幻想的青少年们阅读,如果我有孩子,我绝对不会让他碰的。
      
      我始终相信,人间是多彩而多难的,人是平凡而深刻的,一切感悟都要在生活中去获得。而我们的这些感悟是多方磨练而酿成的,生活不是平面,人也不是纸片儿,书里的人物形象,活在这世上,也只能死去。
      我们要活,活着才是活着的意义。
  •     蛮好看的,有点碎片化了,陷在自己的思绪里面,故事本身是很有张力的。
  •     与某些人的缘分,就像在夜色中开的花,不能见到阳光。黎明之前即自行默默凋谢,且将永不再开花。
  •       前一半的阅读,大约花去我1个多月的时间,后一半的阅读在昨天下午花了4个小时的时间读完此书。和我预期的满意程度大致相符,尽管很多人有质疑,但是安妮宝贝的风格,一直被我接受。
      
      故事都是以灰暗的基调展现,平淡的记叙着。结局给到我了内心一点点起伏。开始很向往远途西藏。
      
      我近两年很还出行,但大多都是东南亚地区,海岛国家等。突然觉得自己其实忽略了国内的许多美丽的景色。
      
      “壮丽的景色可以让人把一切看淡。”离开浮躁的城市,去山里走走。
  •     此书最爱的部分是在南方,他们小时候的那些潮湿的回忆。但男主就像你说的,是一副大家都欠他的样子。
  •       是闺蜜推荐的,也是看的闺蜜的书。
      喜欢这样冷冽的感情。互相放在心上,但终是行走自己的生命历程,纵然没有相伴左右,但相互的影响非常深刻。这样不经意开始便生命线平行下去,互相陪伴。无论如何,都不会重新走过的感情,因为回不去了,回不去过去了。
      总是回忆彼此的那些琐碎,连气味、颜色、温度什么的都记得清清楚楚。
  •       个人觉得安妮笔触下的女性与她自己是同一个,最先看到的是海棠记,觉得里边的主人公便是她自己与丈夫的写实。她笔下的女子多数是一样的,冷清,默然,叛逆,追求。苏内河也是这样的人,她的想法与众不同,追求,敢爱敢恨,对人生有着不一样的解读。这样的人叫人向往,因为我们多数都成不了这般。
  •     高中的时候借的书,现在想起来觉得意犹未尽。
  •        安妮宝贝在当代作家是比较特殊的一位。虽然早期被冠以美女作家的称号,但是她比卫慧、棉棉更符合作家这个称号。安妮宝贝出道跟网络文学兴起有关。20世纪末,安妮宝贝在网上制造一种颓废的靡丽。在网上连载短篇,从不跟读者交流、留言,任由她的作品在网上飘荡,却拥有大量的粉丝团,2000年结集出版的《告别薇安》也成了一时的畅销书。
       这十年,安妮宝贝坚持她的写作,名气越来越大,完全可以说成为新生代文学中殿堂级的人物,几乎跟韩寒、郭敬明鼎立为三。前些年上市的杂志《大方》,首期印刷量就高达百万。
      
        安妮宝贝的书读过不少,身边喜欢安妮宝贝的人也很多,问他们之所以喜欢的原因,有喜欢安妮宝贝书里漂泊感,有喜欢她华丽的辞藻的,有喜欢她文字间的小资情调,有喜欢她书中那种苍凉感。
        早期安妮宝贝的书,我看起来很压抑,我喜欢的书类型轻快的为多,安妮宝贝似乎一开始就很颓废,小说经常出现血腥现场,主人公一生飘泊不定,人与人之间刻薄、冷漠,又极度自恋,人格分裂的似乎很多。虽然这个社会没那么美好,但是人看太多悲凉的作品,是否是身心发展有益呢?
        
        开始对安妮宝贝的印象转变是从看《莲花》开始,后来的散文集《素年锦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文。安妮宝贝文采确实很有天赋。刚出道不久,就有人把她跟张爱玲、王安忆相媲美。这几年里,安妮宝贝结婚了,有了孩子,很多读者感觉她的书变得温馨,没有以前残酷。她的读者群一直坚持看她的书,而且群体大多是都市里的青年男女,大多向往小资生活,喜欢旅游,比较自我。
        我比较迟疑的是像韩寒、郭敬明书一直有影视公司拍成影视作品,而这么多年来,却不见任何一部安妮宝贝的影视作品。安妮宝贝早期的作品《七月与安生》,最早看的时候,挺有感触的,虽然跟传统的小说笔法不一样,也算开一代风格之先。世纪初几年,大量安妮宝贝式文风盛行,让人不得不感叹安妮宝贝影响之大。
        安妮宝贝一直喜欢的作家有杜拉斯,杜拉斯的《情人》倒看过,只能说是感觉不大,可能是不对口,安妮宝贝走的文风有点像杜拉斯,影响之重,对比两人的作品可以看出来。
      
        安妮宝贝在2011年出版的杂志书《大方》,用了一半的篇幅,介绍了同样视为小资先锋的村上春树的访谈录。里边都是大师级的作品。安妮宝贝的办杂志风格不会像韩寒一样是热血青年,或者郭敬明一样是学生群众。安妮宝贝的书似乎更广泛性,村上春树的说过他的书给人提供了一种活法,其实安妮宝贝也是,很多人向往她笔下人物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生活着。
        
        后来有人指出,安妮宝贝的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害的,毕竟她的书写得都不怎么阳光,但是怎么说呢,张爱玲的书也是,但是张爱玲的书大多显得苍凉,世事无常,远远没有血腥性。安妮宝贝早期的书,更像是19世纪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人性上纠缠。但是没有纠缠就很难有故事冲突,这也就是悲剧比喜剧更能打动一般人,赚取更多消费者眼泪的原因。
        世上的事,不得已的十有八九,如果早期的安妮宝贝的主人公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且都是同样的文笔,安妮宝贝的影响还能这么大么?明显不大可能!
      
      
      【苏伦:85后作家,编剧。新浪微博:@苏伦_
      博客:http://blog.sina.com.cn/1824san0419】
      
  •     墨脱根本不是那样好吗?
  •     看完莲花 觉得写作是虔诚的事情,感性的冲动加上理性的思考,不断进步不断升华。内在的自省。觉得内河就是另一个自己,为爱情的勇敢执着支离破碎。
  •     剧情略狗血但好在作者文笔加分。感觉身临其境 人生经历一场。 纪善生与苏内河是极其相似的人,纪善生对苏内河感觉更像是纪善生对自己。 本质的不同在于苏内河的不顾一切和纪善生的自我束缚。最后令人欣慰的是庆昭与宋的结局。看到后忍不住激动了一会。 但是我想我不会再买这个作者的书。
  •     这是在高二读的书。现在已经束之高阁很久没有翻过。虽然过了五六年已经不看安妮宝贝了,但是刚刚读完这本书时激动的心情我还记得。和朋友谈起的时候,用“生命力”来形容。
  •     这本莲花,一整本的小说,庆昭在写善生与内河。他们俩截然不同却又都是对方的镜子。我喜欢内河,书中墨脱当地人对她的印象是温柔善良,喜欢孩子,敬重老人,对猫猫狗狗很好,喜欢花,经常自己爬到高高的山顶上去,不结婚,也没有孩子,走在路上总是大声爽朗地对人打招呼,一点不像从大城市来的女子。 内河不跟世人一样循规蹈矩,她说这个世间就是一个大盒子,分割了许多小块来束缚人生,她的一生从未做到过在俗世的幸福面前可以理所当然,虽然也会向往,但这些并不是她在寻找的最终的东西。她说这一生,落魄的动荡,就像早春开的花,其他的花还紧紧地含着苞,她就嘣的一声开了,令人惊跳,注定要独自度过最寒冷寂寥的时光,当其他的花热烈地开放,她又要谢了,结出果实。这是她的方式。
  •     一个莲花般的女子推荐了这本书。
  •       昨天我在美甲店遇到一个92年的漂亮姑娘,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最大的儿子4岁了。但是她没有结婚,一个人离开了福州来到此地。她大大的眼睛下面有很重的眼袋,漂染了浅紫色的头发,戴着口罩。她低头,忽然闷闷问我,你谈过几次恋爱?
      两次。
      你分手的时候难过吗?
      她抬起眼睛,望着我。
      我一时语塞。
      她继续低头为我涂着甲油,淡淡幽幽的叹口气说,我刚分手,觉得活着好难过啊。想问问,人都是怎么走过来的啊?
      我看着她。没话。在想,如果我18岁的时候生过儿子,现在我出门的时候一定不会孤单,会有一个17岁的超级帅哥在人群里,对着我喊:妈妈!多么惊艳又惊悚的一个画面。
      以前我很年轻的时候,不喜欢的东西特多。比如,我不喜欢白色的衣服,不喜欢海藻般的长发以及赤足的穿着球鞋。不喜欢红色的玫瑰花,不喜欢红酒跟咖啡不喜欢流行乐不喜欢所谓的,校花。我喜欢黛米摩尔的黑色眼睛跟短发,我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那个鼻子翘翘的女孩,喜欢下雨天闻到的泥土味,喜欢夏季里草地上的蒸汽,喜欢铁道边形形色色的贫民窟……很多年前,我正年轻,我不喜欢的里面,有两个女作者,一个是春树,一个是安妮宝贝。因为不喜欢,所以从来不看。那时候,我看的是陈染,喜欢濮存昕在《与往事干杯》里的样子。多年后,有一次我看到春树写她的失恋,她写到,那是一段拿起一瓶洗发水都会流泪的岁月。再到安妮宝贝,她总是给我一种不健康的颜色感,仿佛看一眼都会被传染重病。
      2007年,我第一次认真读安妮宝贝的《莲花》,那是一个远方的朋友邮寄给我的。于是我翻开看看。即便带着友人的一份情意,我也仍旧并未喜欢这本书。仍旧是读后感到空气冰冷房间寂静的诡异。这种感觉,我认为不好。一切不能带给他人愉悦感的存在都是错误的。无论悲喜剧,无论痛苦或快乐,愉悦就是愉悦,跟再多的解释说明无关,那是一种特别忠实也特别自私的自我感受。安妮宝贝在我的心里,就像一把冰做的武器,无情无义并且毫无美感脆弱不堪。但是,那一年,大年30的下午,我一个人走进公主坟的地铁站,抬目看去,原本总是人来人往拥挤不堪的地方,第一次清清爽爽的出现在我面前。泛黄的地板,陈旧的站台。我一个人,安静地站在原地。有风的声音。忽然就想起安妮宝贝笔下的人生。一个微凉的寂寞老姑娘在这样被时光冲刷千万遍的中转站,会不会在转角处站在一位多金高贵口味独到的怪蜀黍与我邂逅?他会不会穿着白色的亚麻衬衫,衣角还微微留着压痕?他是不是会懂得我口袋里没钱又骄傲的以为自己贵为女皇的决心?会不会带着我去长安街上嗨买一通,然后我都淡淡的摇头,在喷泉边,吸吸冻得通红的鼻子说,是的,我爱护我的灵魂。
      安妮宝贝所有的作品,都有一股很浓烈的压制感。这肯定跟她的幼年生活有关,她可能有过很强的需求感,但是被某种东西拒绝了。从某种程度来讲,她跟张爱玲是有共性的,但显然,她没有爱玲姐姐那么舍得自己,舍得拿命来搞深刻。安妮宝贝充其量就是一种巧妙的展示,一副“你看,我疼”的姿态摆在那里,然后悠悠然地等待你去关注,你去慰问,你去给与。这是最聪明的一种占有,她掌握得很好,所以还是可以推论,这一切都来自她的幼年。幸好我的幼年顺风顺水被宠爱的无边无际,我跋扈飞扬,但是懂得正常的表达爱以及温暖,也喜欢温暖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带来的创痛或者伤害。就像那个低头的美甲姑娘。我其实很想告诉你,谁还没个失恋难过的小岁月呢?谁还能不了解一个小女孩被爱情遗忘后的黑暗跟无助呢?你肯定不知道,我也是在陌生城市里望着别人家的灯火坐在路边痛哭流涕过的小女孩。我也会在异乡的夜晚车站拉着行李箱不知道今晚睡在哪里。我也会有过一个人漫无目的觉得被全世界抛弃的绝望。但是,那又怎样呢?人生就是这样的,无论你经历什么遭遇什么,你彪悍也好,你柔顺也罢,日子绝对不会放慢任何一个瞬间。所以,我们要做的,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珍惜眼前。唯有看破,方能放下。唯有放下,才是安宁。
      我相信每一个人看到的安妮宝贝都是她自己投影的样子。可能那时,你刚好失恋。你看过安妮宝贝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写给你自己的,你在深夜里咬着牙流泪,第二天感到整张脸都酸困的要命。可能那时,你在偷偷的爱慕某人,他的妻子孩子你都见过,但是你爱他,觉得只有你才能给他更美好更幸福的未来。你们在宾馆畅想过多少次的再相聚,甚至还提到了一场旅行。在除夕夜,他从美丽的海滨给你传信息,第一个祝福你,他说,新年快乐,宝贝儿!这句话,你10年后,独自一人站在厨房的窗前剥开一颗橙。窗上滑落着热气凝成的水珠,窗外是点点的烟花闪动,酸酸的味道涌上心头。你儿子在客厅跑来跑去,你母亲一遍一遍的轻轻咳嗽,你父亲笑呵呵的追赶孙儿。身后一个拥抱,你听见你丈夫说,亲爱的,你在干吗……
      李寻欢已经当了老板重组了新家庭。宁财神已经变成了红人,除了写写剧本还参加综艺节目。安妮宝贝遇到了那个让她心满意足的男人有了一个女儿,渐渐温和平淡。其实大家都默默的明白,赤足穿着球鞋的孩子,会脚疼还会臭脚。我们更加明白,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我们都要告别。
      来,干杯,往事!
      你,听见了吗?
      
  •     在善生和内河的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大概人格融合就是找到这两类性格的融合。我还有时间。
  •       喜欢安妮这么长时间,她的作品基本上都读过。最喜欢的还是这本莲花,至今仍带在身边,不愿放下。渴望自由,渴望去旅行,渴望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可那又是多么难的事啊~
      默默长路,无人作伴,只有自己孤独前行。黑暗中几近放弃,但目前还在坚持,不只能不能到达心中的墨脱。希望在,但是无比渺茫,这更是让人痛苦~~
  •     这部作品如同去墨脱的路,晦涩而艰难,但读进进去就是和作者一同走去往墨脱的路。
  •     墨脱
  •     稍稍有些矫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