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家庭/婚姻 > 莲花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807592082
作者:安妮宝贝
页数:210页

诞生。

莲花。是世人追求的清净之地。没有历尽艰辛。怎会看到完满。苏是一只蝴蝶。注定飞不过沧海。如此隐忍放肆的性情。却心怀最原始的美好。苏不是庸人。却一生自扰。始于敏感的心绪。走过半辈子。走过坎坎坷坷。心中一如莲花洗练净洁。最终知道了需索的东西。于是决心去往墨脱。墨脱一路艰阻。危险处处横生。也许苏选择墨脱因了她半辈子的坎坷。那么这些危险也就微不足道。她需要的是隐世的美好境地。墨脱便是如此。死于灾害。但死前亦足矣。已经完成心中的夙愿。死而无憾。善生是干净的白纸。注定在心中写下旅程。总觉得他是个不喜欢光亮的男子。属于黑暗。苏是他唯一的朋友。确实。苏总能打开他那别人冲撞不出的隐忍的心门。即使苏作出常人理解不了的引以为耻的事。他也一言不发。他不允许赞同。但也从不当作羞耻。他理解她。因为。苏是他唯一的朋友。这个干净的男子。自小想要离开故乡和母亲。但是历尽坎坷后才看透。落叶归根是安宁。他选择了回故乡。他提前老了。在十几岁就提前老了。寻访墨脱的旅途中。坚韧终于溃烂。脆弱纠结复苏。两人在生的路上千般流转。终于都卸下多年的蹉跎伤。我们只能付予无尽的忍爱。再无其他。也无法再能有其他。[人所做出的努力,通常是未尽。]用来寓意。非常映衬。

隐莲之莲

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墨脱的空灵,那样的古老,那样的传奇。我感受这些不平凡人的伟大。他们的命运交织如麻,却能透过整个世界,很美好却很迷茫

坚强有时,思念亦有时。

   很久前的字,翻出来聊以自慰。       ---------------------------------------------------       截至到这些字被敲打出来时,《素年锦时》虽未上市,却也有387个人想读,8个人读过,18人在读了。         2007年9月16日,凌晨两时零六分。              记得还是高中起头的时期,因着班主任语文老师的影响开始了好好读书的生活。并非初中时期不读,只是尚未了解读书不止是读而已。         那时候出版产业还未有现在火暴,可我更愿意去怀念当时还有些许冷静的出版业。          想起高一,尽是在周国平,贾平凹的字中度过的,呵,还有高中语文课本。         那时网络不及现在发达,却也一直有所接触。除了聊天,唯一的嗜好就是混在那时的|榕树下|。         我写过一些文字,更多的时候是看其他人写的文字。         喜欢过一些文字,却未曾记得它们的作者名氏。         这之后的内容也都是琐碎事,不说也罢。              2000年1月,市面上开始出现几本带有|榕树下|Logo的书籍,就连居住房屋楼下超市的图书货架上也有,安妮宝贝,宁财神...陌生的名字印在书籍的封面。当然,还有网络文学云云的字样。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去翻开过那本底色湖蓝、没有面孔的白衣女子做封面的《告别薇安》。我总以为那是一本我不会有兴趣的恐怖小说。         后来,所谓的网络文学突然爆发,像一场瘟疫。         网络文学充斥报刊网页,就好像一个尖叫着引人注意的好事者。         如同一个人大音量的对我解释介绍一些事情,我只会认为那声音是为了掩盖他对自己的心虚与不自信。         我不会相信他,只想离开。              然而,阅读者是会有好奇心态的。         当环境不再吵闹的2001年,再次看到安妮宝贝的名字。书店的展示台上,黑色封面的《八月未央》。         封面的短句使我有一种莫名的认同感。         年少时发掘出的感情总有共性。虽然想起来幼稚,却是后来整段生命中最简单而隆重的。澎湃的热情丝毫不带有目的,只是出于人性。         我想,那些字钻进了我的骨骼,肯定了在我身上关于青春事件的那些发生,具有合理性,正确性。         偶然的发现,意外惊喜的让一些疑问得以解答。那些|榕树下|喜欢却不曾记得作者的文字,有一些属于她。         那时起,安妮宝贝的书籍开始出现在我的书籍清单上。              同年三月,从小带我长大的祖母去世,走的很突然。         悲伤我们不说。         仔细回想起来,那天被老师喊出教室,告知噩耗时,书包里就有装着这本书。              大概是2001年年末的时候,安妮宝贝的第一本小说面世。         它有着和王菲唱片《寓言》A4歌曲相同的名字:《彼岸花》。         Side A,Side B以及Side C,构成了文字里他、她的生活。         和一直有阅读习惯的学长聊天时有说过,许是安妮宝贝第一次操控这样数量庞大的文字,她还未有熟练,可以看出作者有些许慌乱。         坦白说,除了Side B外,我对这本小说未有好感。              又一年,2002年9月西单图书大厦二楼,意外看到《蔷薇岛屿》。         一本献给父亲的书。         在读者而言父亲只是个代词,对我而言,这只是一本怀念爱的书。         当年的我都未必明白,这本书的意义,对我而言有多么巨大。         这是到目前为止,安妮宝贝的书里我最爱的一本。         它教会我,所有我以为理所应当得到的馈赠,都会失去。         日夜,我惴惴不安的惶恐失去过付出的和得到的爱。         换来了现在,会倍加去珍惜眼前的感情。         《蔷薇岛屿》的两个版本都有买过,难为了它们不止停留过我的背包和书桌,伴随我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每一次旅程都会带它在身边,熄灯前靠列车微弱的灯光阅读那些几乎可以背出的字才可以入睡。         时过境迁,我仍会说,那几年,有这本书,我很幸福。              2004年1月的《二三事》,同年10月的《清醒纪》和2006年3月的《莲花》。         后知后觉的,安妮宝贝的书不会期待,不会刻意去书店查询,却都会在第一时间买回第一次印刷的初版。         内心晓得,有一个写字的陌生女人,一直在用传统方式的记录生活。         时光里,她的书陪着我,走着向上的路。              那些年,幸福过,悲伤过;控制过,失控过;安稳过,动荡过;绝情过,犯贱过...         那些富足不会依赖,学会独立;那些伤害也终究释怀,学会原谅。              这些年,诚实的面对自己和他人;纯粹的去喜好去厌恶;不带目的和奢求回报的去爱;不炫耀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过一些勇敢事;不犹豫的进行了几次内心渴望的旅行...         坚持了去做意向里正直、有责任感、上进心的自己,有些不易,却是值得。                   生活的城市里,天晴的日子居多,直播的脚本里,总会坚挺富有毅力的生活。         不顺事来临,无需安慰也定会坚强度过。         哪怕阴雨天,跳舞时也应开怀。         但灯光昏暗,若是思念及其他,掉下眼泪也无妨。                        关于读书,想留下这个小组的地址:    http://www.douban.com/group/60093/                  

莲花之白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朵纯白的莲花,它不因经历世事而染色。童年时它因一无所知而莹白,少年时它因梦想而洁白,中年时它因失血过多而惨白。第一次认识安妮宝贝的文字,是通过《告别薇安》的电子版,可惜读到一半就不了了之。原因是不喜欢她文字的华丽空洞,内容的无病呻吟,感情的矜矫。一本《莲花》撕去了安妮身上所有的标签。 一位女性作家不顾生命危险深入西藏, 穿过被塌方和泥石流威胁的峡谷原始森林,踏过雪山,忍受高寒。这是肉体的折磨。伏案绞尽脑汁,把心中涌起的一个个念头,一幅幅画面,编制成合情合理的故事;安排好故事主人公的身年龄,相貌,身世,并赋予他们思想,情感;还要佐之华丽的辞藻。并在创作过程中忍受肩颈的疼痛,离群索居的孤独。她的心血,让《莲花》在我的脑内变成了一部电影,如同走马灯一般来回旋转;也如同三角板,被敲击后的震颤,与“叮——”一声的回音,让我的心为之产生共鸣。没有残缺的人,读不懂《莲花》。那是内心无法愈合的伤,会在不知不觉中多次迸裂,鲜血直流。它不允许你一直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也无法让你粉饰太平。有人只有不断奔跑,追寻,寻找治愈它的名为“梦想”和“爱”的药,一次又一次地奋不顾身,做出旁人轻视不耻难解的蠢事——就像内河。有人只有不断向俗世攫取物质上的满足,攀附着金钱,地位,荣誉感,的空缺,成为冰冷的掠食者,却永远填不满左心房的空缺——就像善生。他们心里始终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从生命某一刻就停止生长的莲花,花瓣中躺着生命中某个时期的自己,双眼闭合,面容懵懂。如果有一个作家能帮某一部分人说出他们无法表达的感受,那么,那群不被理解的人,内心一定是充满感动与尊敬的。就如我此时此刻的感觉。

其实缺乏的只是勇气

正在看这本书 也正在准备一次旅行 其实走在旅途中的人最应该带着的 并不是装备和食物 甚至也不是药 而是勇气离开过去的生活 熟悉的世界 不可能忘记的人 午夜梦回的时候 不会因为想念而哭泣离开过往无法割舍的东西 需要的是勇气莲花冲破了层层的淤泥 看到这世界 是因为有勇气。。。

安妮和莲花

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安妮的文字,很多人觉得它阴郁.从读她第一本书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慢慢向往她所描写的南方小镇,夏日有雨的晚上,小阁楼上恍若前世的纯真情感.也许从一开始,她的立场就是一个南方女孩,即使去了很多大城市,仍然就是一个南方女孩,保留心里特有的细腻和温柔.也就是从那时候,我开始羡慕一种生活方式,穿着旧棉布裙子和球鞋,游走在自己的城市和爱情里,相信爱情却保留寂寞.<<莲花>>很值得推荐!

墨脱只是一个地名

2010年最后的几个月,我几乎每天都是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标本馆中度过的。我的工作是收集外来入侵物种的信息,包括采集人,时间,地点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是一个枯燥的任务,但随着工作的进行,我发掘了一种异样的乐趣,那就是让自己的思绪随着那些科考队去往各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穿越热带雨林,攀登高山峻岭,探抵干热河谷,寻找未知生物。那个时候的科考人员,俨然成了人类的先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记住了西藏境内一个叫“墨脱”的地方。墨脱,这个名字取得好有诗意,就仿佛是一朵退去铅华一尘不染的雪莲花!我不知道其来源是否与藏语有关,也不知是否是根据外来者的音译,这些都无关紧要。我好奇的是,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011年初的一天,我在学校的茶室与小黑聊天。小黑是一个旅行爱好者,在大学的前三年,他已经基本上走完全中国,这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极有震撼力。那天,我们天南地北地胡侃,不知怎么地就说起了墨脱这个地方,啊是了,那时候我跟他说今年暑假我可能会去西藏采样,大概会走滇藏线,自驾车,终点设在西藏昌都地区。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墨脱。“墨脱是全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了,但是徒步进去,风景非常壮观。哦对了,安妮宝贝还写了一本书,叫《莲花》,也是关于墨脱的。”“安妮宝贝?我从来不看她们的书……”“这本《莲花》你可以看看”“好,有机会的话我会看的”该年暑假,其实也不算是暑假了,因为我已经毕业了,只是在云南比较还有未了的心愿,所以我迟迟不愿离去。而后即使被研究生导师质问责骂,我也毅然决然地踏上去往西藏的路。当然,由于计划有变,我并没有按照原定的计划出行,而是转道青藏线。西宁,格尔木,那曲,拉萨,纳木错,并没有到林芝地区,更没有机会到墨脱。实际上,那个时候我已经忘了墨脱这回事儿了,因为旅程本身就已经很丰富多彩。唯一一次提起墨脱,是在拉萨八廓街的卓吉旅馆。坐在旅馆楼下的大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们闲聊。“你们谁去过墨脱了吗?”“墨脱啊,你问这个做什么”“据说去那儿很艰难,不通公路什么的”“通了啊,从波密修了一条路过去的”“这样啊,了解了”时间流转,现在已经是2012年的八月份了,距离我的西藏之旅,已经过了整整一年,恍惚间我发现自己从内蒙回来,也将近一个月了。现在,我已经读完《莲花》了。对于此书的诸多情节以及叙事手法,我不愿多做评论了。书中流露出的孤寂与悲观,似乎也只对我产生了一些些的化学反应而已,忍一会儿就过去了。我似乎已经没有了这种情绪,会把一个地方当做自己的圣地。墨脱,隐秘的莲花,与世隔绝,对于在喧嚣凡尘中挣扎痛苦又不甘心的灵魂来说,这朵隐秘的莲花无疑就是向往的圣地。若是能到达此处,沉浸,荡涤,超脱,此生是否就会知足?我也曾向往如此的神秘境地或者内心圣地,苍山洱海,玉龙雪山,泸沽湖,北欧四国,香格里拉,梅里雪山,,拉萨,纳木错,腾格里沙漠,西乌旗草原,每一次都以为自己会到达世间秘境,可是每次都无奈地发现,自己其实才刚刚上路而已。又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秘境。这是人性的寂寞,还是贪婪?渐渐地,我发觉自己不能期望太多,更不能为自己的行动附上更多更高尚更唯美的意义。我甚至大胆地认为,若想性交,那便单纯地性交,不要以爱情的名义;若要犯罪,那便坦率地犯罪,不要以正义的名义;若要自私,那便赤裸裸地自私,不要以高尚的名义。殊不知多少罪恶假自由之手以行!当然,我还是会去墨脱!为什么?,为什么要去墨脱,为什么要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哦亲爱的,请别再问我为什么,墨脱也好,帕米尔也罢,哪怕是凤阳山也行,都只是一个地名而已,而我只是突然冒出这个想法,想去看看而已,真的不为什么。

活在边缘的支撑

我看到了书里的内河 那个跟我如此相似的女子 朋友说她就是我 就如同双生姐妹一般 看到她的故事 那样的干净 清洁 漂亮 决绝 安静飘零 一直徘徊在世界的边缘 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一切 更不知道如何去收回 如何去表达内心的彷徨与不安 我读书是纯粹凭着感情去阅读 从来不多想 从来不愿意去过多的体会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很感性的去阅读 很感性的去理解书中的一切 我习惯了这样的一种直观武断 每一个人 都有伤痛 有回忆 有感情 有最后的殊途同归 美丽的风景 最后的一片隐逸之地 那些对于曾经的承诺和感情 那些对儿时的知己的回忆 他们的感情已经胜过了世上很多所谓的情感 内河的决绝干净 内河的一切都是我想拥有的一种方式 但是我依然有羁绊 有束缚 我依然不能背叛故乡 依然不能背叛自己的现在 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行者 内河用自己的感情生活 她用自己的一种决绝活在边缘 长时间的活在边缘 便已经忘记了一种大家惯常的生活方式 从而亦不知道怎么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本不是同路之人 最后却能殊途同归的 了解了一种真实的方式 抛开一切杂念的去纯粹的活着

惦记起徒步墨脱

这次的西藏之行循规蹈矩,想着挑战珠峰,徒步墨脱,未能成行书中,劝阻每个想要去墨脱的人不要去,因为会死而今的净土,已不似原来那般纯净,但是美却依旧,那么,留点遗憾,我会再来

2006年11月25日20:30

用一天的时间,读完安妮宝贝的<莲花>,除了去厕所,不做任何停顿.又一次陷入她的文字,又一次陷入对疼痛之爱的不可自拔.在想:执着于她的文字的人,都多少有一些心理缺陷吧,起码有些自虐,有些喜欢与寻找疼痛.就像善生对内河.那种疼痛与无法操控,让他无法再爱别人.尽管她曾经堕落,曾经破损,曾经被包括他在内的人鄙视,他仍旧无法割舍那种感觉,那种只有她才能带给他的感觉.以至在漫长岁月在喧嚣城市在烦乱生活中,丢弃了许多,改变了许多,但对那种感觉的迷恋,却从未生疏. 终于明白,原来我与他都是这样的人.同样固执而坚定,同样虔诚与专注.执拗的认定,那份最痛的才是最爱的.于是深陷其中,不能也不愿自拔,越痛便越爱,越爱也就越痛.最后没有人得到. 而这疼痛又何尝不是一种指引,是一种力量,是早已融入血液的,瘾. 只是它遮挡了阳光的照耀,隔离了暖风的吹拂,断送了对正常人幸福生活的享受与向往.让人只能兀自地坐在黑暗之中,跟随它的指引,进入并沉浸在一个虚无的世界,在其中自我欢愉与堕落.从此再无法融入现实,无法经历普通的幸福,无法接受健康的感情,无法分辨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爱情". 在这个世间,总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接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获得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 这些或许就是疼痛与爱的根源,,这些就是指引与力量,是难以戒掉的,早已长在身体里的,瘾. 只是它们到底是不是就是,最爱?还是一种病,不能治愈的怪病.除非死了. 只是,死了,它们是不是就成了永恒?永垂不朽,不朽......

一段茫茫路途 一段生命的启迪

年少的时候听到 看过安妮的书 只是模糊没有了记忆 只是记得悲凉的文字 暗黑的心理反衬都是我对她的书 少时的记忆 十年之后再重读 想把她所以的都读一次 昨日选择先看《莲花》连载评价是最好的 当然有它的存在肯定性看到另一句网友的评价 如果你放不下过去 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的时候 就应该看看《莲花》再这样的前提下 花三小时看完了《莲花》她的文字清冷 端然 明朗 忧伤看到几处 都有鼻酸的感觉 一种悲凉 祈求得到更多怜悯爱的希望的思绪一直脑海中回荡着:善生 善生 你跟我来这一句话 像是一种指引 一种从忧黑栈道走向光明的指引墨脱像是一个光明 向往之地一路的艰难险阻 一路的对生命的威胁 对活着 还在梦中之间虚幻的衔接记忆和回忆交错着庆山和 善生记忆的交换 灵魂的重叠这样的同往 我原本希望是完满结局 但是结局总是悲凉和有映射的所谓生命本就有意义 没有什么定义是对 是错只有找到自己生命路途的意义 才能找到灵魂不同的苦痛 不同的死亡 都是殊途同归吧莲花在尘垢之后 盛放 是一种向往 一种心灵的暗喻 指引我喜欢这样的文字 这样的情节 够真实 够虚幻 这样的微妙切换 让我已经神迷其中 难以自拔 看完故事的最后 想到善生应该是死了的 他始终没有走出来 而另一个自己 是不是已经得到了超脱 那是一种远超过于生命的寓意看完一些人的走过的一些路我们也想膜拜 走一样的路但终究人生的牵绊只属于各人的选择 我也向往我心中的墨脱 一种原始生态的生活状态 一种最自然最真实的存在 如果没有经历坚辛的路途 如果能达到美好的地方我现在就要开始走这一段坚信的路途 唯一能做的 就是向前 一直走我好奇哪种生命中获得满足感的诱惑 但同时也向往 依旧活着赶路 赶明天的路 只要生命存在 我们就完好无缺被动带领 和主动选择下 你会作何选择?你会随心吗 ?还是随波逐流 ?我疑惑 ?这样的路途是世间流转的路途 还是生命起伏的路途 还是穿越生命琐事的路途 还是一条坚韧寂寞而隐忍的路途?你找到了你的光明了吗?你找到了自己的所向所求吗?你知道你的苦痛了吗?这都是对自我的疑问

旅行

我不知道该怎么给这个书下一个定义,关于旅行,人,还是感情,但唯一打动我的就是真实,非常真实,似乎自己也跟着作者走了整整一圈

莲花

读过《莲花》,感觉整体描述十分安静与优雅,带着些许悲悯与谅解,像是她在小说里与自己对话。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平静与柔软。为美丽的文字所打动,于我而言,它们就是一种神迹: 世间也许每穿越一百年,就会有消亡和变更。没有人会再记得那些行走者和他们的道路。包括他们的言论和作为、卑微和付出、失落和挣扎,都将在时间里如尘土般寂静。全新的世界即使面临破碎也必须建立。就如同某天进入墨脱的小路会因为废弃而被树林藤蔓覆盖,莲花状的高山之中的村落会蜕变成繁华县城。如同某天高原再次变为海洋,山脉沉没于海底,冰雪消融,大河入海,一切消失不见。地球也最终消亡…… 也许只有一种存在于天地之间超越天地之外的力量,才能够永久地让人信服。愿意相信为它轮回的生命之道。这也是人所能获得的慰藉和信念所在。

以后不再看安妮了。

最开始看的是《彼岸花》内容如今忘了,只记得看完后感觉美好。之后看《告别薇安》和《八月未央》说都是安妮年轻时候写的东西,有点消极和晦涩。读后的确感觉如此。也一一原谅了。原谅了,所以买了《莲花》更多的,是冲封面去的。看完莲花之后,我觉得大概我因为没有安妮对生活的体会,没有热情。其实是根本就没看明白吧。总之,这个时候的我自己是不适合看安妮了。

形式美,爱与生命

他们长久凝望这片绮丽、壮观而又肃穆的天地。以及留存在其中的神秘而与世隔绝的村庄和山峦。人世的喧嚣和浮华不能与他对峙,即使轮转的生命也不能够。这一刻,他们停留在世间的边缘,与之惜别。也许这就是最后一眼的留念。——《莲花》安妮宝贝《莲花》是留在身边时间最长的书,无论身在何方,身边总是带着它。从年少不自知到现在,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文字本身的组合是一个万花筒,动一下,新鲜迥异。安妮宝贝的所有书都是这样,或华美艳丽,或清灵秀气。这源于一个作者对于形式美的执着。书中的意象,符号,幻觉,梦境,都有其奇异的美感,这种美感产生于它与大的文字环境之间的对峙和融合。画面感是安妮宝贝文字的特点,看似是琐碎交代事物的表面,实则是构筑真实的画面感,强调包装情绪的重要性。这种对形式美的把握,源自作者强大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字艺术的痴迷。她的文字,是有一种中国水墨画的写意内涵。这不仅是一本具备形式美的书,也是一本剖析人性的书。爱与生命,是《莲花》所要传达的主题,也是安妮宝贝所有书的主题。“莲花”这种意象,代表着超脱和新生,隐忍和释放。书中的三个主人公,打着边缘人、行者的标签,游走于世间,踟蹰,静默,内心力量的挣扎,与环境的对抗,自我净化。正如同莲花,穿越黑暗湖底,趋向光明。面对误解和贬谪,在一条实现自我的路途上,坚持与血肉相连的自然因子同生同灭。这是人的植根,一种与自然宇宙紧密的关联。《莲花》阅读数遍,在阅读时心如止水。

其实不容易

莲花已经是年初买的书,与围城一起。年初看的是围城,莲花只涉猎了几页。今次,围城没看完,拿起的是莲花。看这书,就如最近跟风看的哈利,见面不如闻名。对于莲花,书出了已经好几年,当初推荐的人很多,同时也被多人警告其语言之冷,不提倡看。莲花的评分一直在上游,在亲手抱着看时,还是感觉到一丝的落差。然而,她确实值得引人思考。我是现实的。这是让我都难过的事实,更是看莲花后日益发现的丑陋事实。我躁动的心注定融不进她安神宁静的血液,除了不断挑剔其与我相冲的不现实。何谓旅行者?穿上军胶鞋攀山涉水,独步徒行?当安妮鄙夷平常旅行方式而高扬自身方式时,我开始审视,人都脱离不了某些陋习。庆昭是如何一个女子,是否表征了安妮自身一部分或大部分。又或者是内河?如此猛烈而自我毁灭的女子。写书者与编辑之间的默契配合我总是怀疑。往往温柔沉稳的编辑形象只是写者的过度人物。善生的寡言而卓尔不群,我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相近的例子。我说过,我是现实的。当与外界保持距离,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诱惑的能力。逃离现实的生活,并不是只是收拾包袱订机票的事。这是我作为俗人也恰恰是我迟迟不行动给予自己的基础原因。我曾经误信只有头破血流才能感知自身的存在。然而尘世间的爱与幸福,是多种多样的,犹如展览的商品,每个人按各自的需求而选择。方式不同,却是殊途同归的。相信这书的影响是一直在的。一朋友总是问我那个按一下那个按钮就从此消失的问题,我回答不会。她告诉我,她答案是一直会。那时我还没看莲花。当我在莲花上看到这基本一致的答案,我惊了一下。她不是那种盲目盲从的女子,她说出一直会,想必已经想了很多回,只是她也想不通为何一直会。安妮作为写书人写到与她共振的点上。实际上,此书没给我带来黑暗悲凉之感,反而让我心撩动,在这无聊而不见天日的日子里,我感觉到我需要改变,需要身心的开朗,不需孤身上路徒步旅行,也希望能在自我天地遨游。

...

我感觉内河很可怜,真的很可怜。这样的女子,大概命中注定会经历这些。我的语言贫乏,真的无法表达我在看完此书的心情,隐约记得是淡淡的揪心与不忍...至于庆昭,这个逃隐在西藏的女人,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与恬淡的舒心,坚毅,对,应该用这个词形容。还有善生,,也很复杂,我至始至终搞不清他与内河的关系。在商业中,他绝对是很有魄力的男人,但在感情上....

关于莲花

原来书中并不理解的语句,随着经验的丰富渐渐理解,就像泡桐树上的花次第开放。我们需要一些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当路标,因着自己的的人生,因着渺茫的希望。黑暗中的向导,远离世俗的清醒者,他们向表达了人生的彷徨,孤独,黑暗。生活是悲剧,而非喜剧。

是该翻开的时候了。

我终于翻开这本《莲花》,开始重读心情。 《莲花》在书架角落已经待了很长时间,染上尘埃。我从未翻开。让它沉淀下心情,与时间一并。 生命从容流转,缺失而美好。善生,内河,庆昭。都是美好的名字,唇齿相碰,轻声吐出。 善生,安妮笔下一如既往的温和,善良,包容。棉布衬衣,木质扣子。我心里是有他的影子的,温暖的占据着一块地方。可我却看不见他的脸,无法幻想出他的摸样,正如我无法在身边找到这样的人一样。每个人都那么青涩,积淀下的东西太微少。一有想法,就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显得急躁,张扬。身边尽是这样的人,哗众取宠,喋喋不休。 我内心是期待这样的人,表面平和,淡定。在纷乱的关系中又有明显的界限。嘴上不说,心里却全部了解。在我慌乱的时候,给我一个拥抱,然后告诉我下一步该如何。他懂得很多,涉猎很广。在无聊的时候,可以听他谈音乐,说电影,评书籍。听他讲天文,说历史。甚至他可以告诉我房屋怎么建造,人类如何起源。可以陪我一同看电影,一同散步。让我可以安心的与他说心情。 内河,庆昭。一个敢爱敢恨,超脱常理,是个激烈的人,总在跌倒的地方不断跌倒。她说:“人怎么可能因为怕浸湿自己而不过河。”她住过精神病院。整天与疯子为伍。她阅读大量的书籍,企图填满内心的孤独。可我看到的是,她在爱情面前的渺小。她是那么失望,却还是欲罢不能。庆昭,独立,有主见,瘦弱的身体,眼睛里却是坚定。徒步走进墨脱。印度麻上衣,绣花鞋。喜欢她说:“后来我知道,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 人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更加偏爱。是天性还是因为遗憾?我拒绝这种偏爱,它让我看到人性的背面。 迷恋拥抱,想给我所有的朋友一个温暖的拥抱。不说话,是小朋友的游戏。拥抱是支持,是懂得,是包容。在我无助的时候,什么都别说,就给我一个拥抱代表一切。索要,付出。得到,回报。我们在不同的人际关系里纠结,为了那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妥协。 最近关掉手机,企图挣脱它的束缚。感觉轻松很多。不用时时看有没有人发短信。不用期待,也不用失望。很好。像是回到小时候。我想,如果真的有人想要找我,那一定能找到。并不用非得通过电话。不用发似有似无的短信以示关心。 看到喜欢的一个定义“喜欢一个人就是当他离开后你依然能感觉到他曾经存在,并没有消失不见,而在一起时,我们往往真相不明。” 《莲花》已经读完。白色的书皮上印上了淡淡的指纹。我刻意将阅读速度慢下来。并不期待结局。却开始向往墨脱。找一个人,和我一起去墨脱旅行。

两种人生

工作抓狂崩溃的时候,我会对想到未来什么样的人生才会是我想要的美满?而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里最常有的画面,是我携着一双子女,站在车库边,微笑等我的丈夫开车出来。那个男子气质优雅,温厚善良,笑容和煦。有爱人,有家,有丰厚的物质。但也有旁异心思的时候,看《莲花》,突然对世俗的争斗失了兴趣。我也想背一个包,带几本书,浪迹天涯,看看世间繁华,频繁的换工作,甚至支教,生活简朴,精神丰盛。不去爱,四海为家,却能经历一个人所能有的最大极限。像一阵清风,去往任何一处,做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莲花

羊齿植物散发的迷离的光闪电是天空的伤洁白的幼小身影被无情的埋葬。我站在这里凝望彼岸的泥,各自观望各自的光。蝴蝶,飞翔虫蛾,爱上火光波浪。海。呼吸。以及彷徨。飞蛾扑火的姿态内省。空虚。以及迷茫。回到原点。记忆里的雾霭。耳边的甜腻呻吟。黑色的内核。自持的对视。只剩下,沧桑。不知道这是自己第几次看莲花,只是知道一直以来,只是看到虚空的幻象。今天,走进内核。自从彼岸花以后,就再也未曾从安妮的文字里重新感到曝列而天真的感情。内河,也终究是那像烟花一样的女子,她的意义只在于盛放。如同莲安。如同安生。如同未央。天性纯真。却一直缺少感情。重未曾清醒地认识自己对感情的需求,只是盲目的索取,以填补内心的空缺。但是,这样的缺陷是可以填补的吗?不,不可能的。不断的索取,最后只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如此,缺陷不断地被放大。记得,善生所说的,人的欲望与恐惧,始终需要自控。也记得在二三事中,尹一辰对莲安说,人对苦难的承受要大于为所欲为。在安妮的书中,总是有一个把矛盾量化的理性男人和一个天性纯良曝烈的女子。相互纠结。实质是两种价值观不断碰撞。以及在世间的存在。始终喜欢像内河一样的女子。明白自己不能像那样为所欲为。只能做一个庆昭而已。坚定自持。相信在安妮一直是矛盾的。相信不仅内河还是善生,都是彼时的安妮。矛盾着前行。而庆昭则是此时的自己,观望多年前自己的心绪。只是淡然。开始相信,有一些地方是注定不能到达的。有些事是注定不能完成的。有些人是注定不能相爱的。有些东西是注定不能选择的。我相信那些浓艳疼痛的记忆,其真正意义只是在生命的一个阶段,让我们懂得我们注定要在一些东西面前低头。我们不能像幼年时的自己高傲,没有自知。那些东西沉淀在我们的身体内,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石。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幻觉。我们的疼痛。我们的耻辱都来源于此。 怀疑自己在面对感情的时候,是不是如同内河一样,或许,我们一直爱的只是我们自己。只是那些男人女人让我们更加爱我们自己。因为他们印证了我们自己的存在。这让我们感到安全。殊不知这只是虚空的表象。爱情只是我们坚持的幻觉。飞离开以后,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爱的是真实的他,还是只是我内心的那个想象中的他。有的时候,听到以前的歌,会突然觉得熟悉,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听过,要过很久,才能想起是彼此曾经听过的歌。甚至此时已经想不起他的脸。我知道我在迅速地遗忘他。即使曾经爱得那么深。我始终明白,他对于我的意义已经融入骨髓,我不需要用记忆来渴望他,纪念他。不知道是否是心在慢慢老去。总是觉得自己和内河一样,总是走在同龄人的前面,看到的更早而且更多。不知道这样提早的承担会不会使我的心加速老去。我们始终需要深刻而清醒地阅读。以证明我们的存在。换而言之,我们需要对我们自身的不确定性不断的探究,确认。以减少我们对尘世的惶恐。我相信这就是莲花的意义。

心是莲花开

莲花。是佛教的圣物。是祖的蒲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是一个女子的兰质慧心。永远的宝贝。安妮。 《莲花》,这是安妮宝贝有重要标志的一本小说。后现代主义风格,神秘清冷的气质。笔调优美抒情,揉合寓意和哲理,厚重壮阔。 2005年10月,安妮开始徒步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 那是场浩大的旅行。像一个云游的苦行僧,不远万里,只为探索心中的“禅”。 一直以为,行走可以强壮灵魂。于险恶的自然跋涉。不要征服。只要感恩。感恩于自然敞开它宽旷的胸襟,于你见怀;感恩于大地展现它无垠的宽广,于你踩蹋;感恩于巍峨的高山,飞溅的瀑川,壮大了你的胸怀。 漫黄无边的戈壁。举目无际的海洋。一路的穷山恶水,一路的寂寞长随。 渴望徒步行走。真真实实的蹋实旅途中的每一步。心里便那样的塌实与舒然。 一个没有经历过行走的灵魂是残缺的。他们少了自然的哺养,缺失了山的隽永,水的灵逸。缺少了于行走中对自身的感悟与反省。相当于缺失了一半的自我。 那于荒漠中自由而艰难行走的魂灵。再不会因石头森林中的物欲横飞而玷污。紫陌红尘,亦如微粒,又怎可浊魂玷骨。 拉萨,是我向往已久的。常常在旅游杂志上搜集关于拉萨的报道。第一次看到那木措。那蓝竟似生了灵性。生生的让人生出一身的寒。那木措是有灵的,那是藏人的圣湖,凝的日月的精华,天地的灵气,藏人心中最诚挚的朝拜。 拉萨,也许这是一座能够以超脱角度来观察现实虚幻特征的城市。它属于任何一个来自世俗的修持者。如果你曾经对生活的真实性产生疑惑,可以跳出。观察。亦或遁世。 安去了墨脱。墨脱,藏语的意思是“花朵”。古时候被称作“白玛岗”,意思是隐秘的莲花圣地。大藏经《甘珠尔》称之为“佛之净土白玛岗,殊胜之中最殊胜”。被向往的神秘圣洁之地。 在某种意义上,墨脱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这里是全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地处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有人称,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说这世上再没有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 “墨脱是重要的回忆。回忆是时间留给人的唯一财富,我知道我可以余生都保留着它。我把它写了一本书。书是静默而端然的。这样就很好。因为在现实中,大概不会轻易对别人谈起这趟旅程。它是属于我的秘密盛宴。我用一本书把它做了最妥当的封存。”这是安妮博客的摘引。 进入墨脱的危险的。安在后记中这样写“会劝阻任何一个想去墨脱的人。不要去。因为会死。” 那是一场真正的跋涉。 一场苦行。这苦行里,有鲜活世人的形和影。倘若这一切消逝,那时间蹉跎停顿,亦便由此而终,这或许是安传递的终极信息。 因为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大塌方随处可见。永远不知道何时因山体的青睐而魂归故里。成片的蚂蝗区。一只只吸血虫附着在身上,拽掉就是一注的鲜血。结痂。破裂。再结痂。成日在泥水中行走。溃烂的双脚。潮湿的衣物。木棚。白饭。火。酣睡。行走。 这是旅途的全过程。 唯一的同伴是死神。 人物并不是《莲花》的关键。他们更像是一种象征。 纪善生——是寡言却卓尔不群的男子。对人冷淡。身边的人,类似摆设般。放下在任何地方。也不觉心疼。伤害着,还不以为意。被迫遵照着某种规则前行着,遵照着冥明之中无法谈及的谁的指引或者是误以为是自己的愿望。木然前行。不懂怎样为自己活。对内心,偶尔窥探。不经意逃避。时常又会察觉出来,然后在矛盾中要么继续前行,要么舍弃一切从头来过。生命亦不觉可惜。 太爱自己。或者不爱自己。 善生像城,《暖暖》中的城。锐利。精干。但多了些许的冷漠,亦或物质。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善生。名字是温暖而美丽的。一遍遍的读,心会微微的疼。 庆昭——把她看成安,至少安是把自己的影子落在了她上。淡然的心境,慵懒的气质。遁世的宁静。是病人与修行者的结合体,关注的两个极端是内心深处及开放性的万物世界,完全过滤掉相隔中间的人世繁杂地段。喜欢昂贵的香水,亦可在藏地买廉价的涂脸油任晒斑纵横着。在店铺买喜爱的奢华晚装裙,也可以将三双廉价的军胶鞋扎在一起便可上路。接受阳光的爱抚天真的微笑,仍然可以穿棉质刺绣的衣服随意冷漠……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看破了红尘,像是午夜在屋脊上特立独行的猫。高昂的尾。墨一样的黑。明亮碧透的眸。永远上扬的嘴角嘲笑的人类的欲望与迷幻。 苏内河——内河,内心里奔腾着的,是雅鲁藏布江一样凶猛的莽川。源头处,却是轻柔的融雪。内河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的魔,十分之一,五分之一,或者是接近全部的。渴盼是她,然而在世事纷扰中又任由它干涸。内河的葬生丝毫不曾意外。如同观看我们自身的死亡。不同于肉生的死亡方式。灵魂消逝。河川会像伤痕一般,烙在心上。 这类女子是安心中的兽。是她的爱,也有她的影。《七月与安生》中的安生。《最后约期》中的安。她们有着同样残酷的青春。不需要世俗价值的赞同。明朗清晰的个性。追求自我。胡作非为。激烈。自然。 褪去了《告别薇安》的残忍。《八月未央》的青春。《彼岸花》的冗长。《蔷薇岛屿》的流离。《二三事》的索淡。《清醒纪》的琐碎。《莲花》开始走向真正的隐忍与成熟。 《莲花》。可以逐字逐句,用尽可能长的时间来阅读。结局次要。于它,尤其应该如此。 像天竺取回的佛经。字字珠玑。值的细细品读。亦如《圣经》般给予莫大的启迪。 随意的一页,任意的一段,任何的一行都可以继续读下去。感动无限。 那些潜伏在心底的往事都如浮云轻掠,携带着生命自身的力量。使我们于这描述中的一切对接、叠加起来。那情感似开启了一扇门,凄艳触目迷离出尘。使我们抵达这样的人生,因为潜隐的情绪泛滥,所以感情亦将激烈起来。 《莲花》会像一颗种子。种在心底。总有一天会开迷离的花朵。反噬人心。 徒步墨脱,亲历生死,《莲花》是种蜕变。沿路濒临生死的考验得以释然。对自己。对读者。对社会。亦可以释然。 尘世天堂。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一叶一菩提,一土一如来。 一念一清净,一笑一尘缘。 一方一净土,心是莲花开。 心是《莲花》开。 写于2006年07月17日

寓言式的童话

不大喜欢很多人对安妮宝贝的解读——他们总是用现实的可能性和自己的观念来套情节,读文字。因而会有很多出离小说的质疑。他们更愿意用文学的角度来衡量安妮,而忽视其自我的独特的思考。我倾向于将她的作品理解为现实的抽象化、概念化的产物,将她视作一个思考者,而非一个主流的文学家。在《莲花》中,数个人物都有其隐喻性质。苏内河,理想化、超脱于世俗体制观念之外,象征某种真实自由的释放型人格障碍。这个角色存在于每一个孩童心中——他们对存在和世界本身有着怀疑,对自我的真实有着向往和追求。纪善生,处于矛盾中,不断被自我真实、精神释放引诱,但同时受到现实的牵制。这种牵制来源于社会的主流价值和俗世的标准。善生寻找早已死去的内河,象征着一次追寻和归属的旅程,象征着一次失败和成功并存的挣扎。而这一切被庆昭见证,陪伴。如果说苏内河和纪善生是高度抽象化的符号,那么庆昭无疑是一个在世俗生活中尝试寻找某种平衡的实践者。她渴望精神的自由,却没有完全释放自我,她同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妥协,却同样在保存着自我的某种个性。庆昭凝结了安妮对生活某种让步和坚持。第一本安妮宝贝的书看的是《素年锦时》,被文字和生活的美感深深吸引,尤其是《月棠记》,简直浓缩了我对爱情的所有幻想。这是个童话,成人的童话。童话是什么?就是凝结了对世界某种情愫的表达。我们无法到达童话,却可以分解开其中的因子,将其融进生活,成为我们自己生活的滋味。我喜欢安妮宝贝,但无意将之与主流作家,如莫言、余华等相比而品头论足,这是对双方的不尊重。正如,我喜欢王菲,但并不用歌唱家的标准来衡量她。演唱水平是有标准的,但王菲只有一个。

心有莲花

“黎明即将到来,天空呈现一种寂寥而沉重的灰蓝色,映衬绵延起伏的重重山峦。这些苍翠高山终年云雾缭绕,云层厚重流连。此时有难以言述的寂然。而狭长山丘上存在了几百年的村落,深深隐藏在群山之中,木头房子密集分布如同棋子撒落,等待收割的秋天麦田金黄醇厚。天幕闪烁稀薄的星辰,曙光即将从膨胀丰盛的云霞之中印染而出。空气中有清凉而刺鼻的灌木气息。鸟声清脆。来路已经不可见。而前路苍茫无着,曲折小径不可思量,通往一层叠一层的群山峻岭。遥远天际矗立一座高耸雪山,线条简洁,清冷无比。皑皑白雪柔和地覆盖在金字塔形的山巅上。仿佛它与时间等同地存在,已使它完全超然世外,却又与这天地密不可分。”“清晨微光突破沉沉雾霭。仿佛在突然之间,幕布被掀开。太阳的光线渗透而出。雪山那锯齿般的峰峦呈现出显明轮廓,斜面折射出光芒,产生有生命力的变化。阴沉的蓝紫色,过渡至银灰色,然后在透亮光芒抚摸下,蔓延出一种淡淡的粉红色。直到最后,太阳破云而出。雪山峰顶呈现璀璨的血红,如同火焰燃烧。无可置疑。天地发生的细腻色彩过渡充满神奇。此刻。阳光温暖明亮地洒落大地。村落的房子飘出白色的袅袅炊烟。谷地中一面寂静的蓝色湖泊,纹丝不动,倒映着天光山影。这高山之上的湖泊,也许是地球上的最后一滴眼泪。雾气消散。整个山谷清朗肃穆,万物寡言,光线流动,蕴藏着宁静而深不可测的力量。”读至此,心中有着着实实的震动之感。像迷途走进森林深处,目睹亿万蝶类栖息的善生,内心激动难安。一种渴望亲自站立在山巅俯看众生万物的冲动,一种深为自然之神奇而觉自身渺小的惊叹就这样油然而生,像一颗小石子,被横漂打过原是死水般毫无生气的心湖,发出“叮咚”一声,继而荡开一层又一层的波纹。经幡、寺院、雪山、草原,这些与现今多数年轻人生活没有丝毫关联的事物,突然被发现于一本沉默的书籍之中,在平静的叙述里与新鲜的景物人情撞个满怀,像一股清冽的空气,在掀动书页的同时,立起一方屏障,将城市的忙碌与灰尘隔绝开来。面对自然如此壮阔之大美,年轻人们易受感染的心无可避免地动摇了。即使学业、工作、家庭重重包袱让他实际上无法迈出向西的一步,但并不能堵住他们发泄怨言的嘴巴——“我要去西藏!”我们听到无数人这样朝天大喊。但其实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去徒步过蚂蟥森林,在塌方口与头顶的滚石拼运气,能经得起冰冷雨水下漫长的地图式行进呢?我想至少现阶段的我是不能的。并且现实里我难以想象会有如善生一样的人,不仅是他出众的性格,更是他冒生命危险去找寻已逝两年之人的行为。对他这样自恃内敛的男子而言,无所谓疯狂,但已着实超越疯狂了。我常常会浮现起善生和庆昭离开墨脱时于山巅与自然直面的场景。眼前山,山头雪,雪上云,无一都是在静默中无声地变幻着,光线和色彩的转化演变千百年来都是如此,而人在此时此刻,不过是一棵树、一朵花,一粒最平凡的尘土,再无需言语,只心存敬畏。合上《莲花》的书页,窗外的草木被夜风摇的沙沙作响,一如本心,久久不能平息。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庆昭,善生,内河,与其说这是一场寻找生命真相的跋涉,还不如说她们不过是在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又或者,是安妮在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如今的安妮已经不再年轻。白色帆布鞋,棉质长裙,海藻般长发的少女们也已为人妻与人母,在柴米酱醋茶的生活里,幻想与细腻的心会逐渐衰老与粗糙,会不再相信与期待,会充满失望与痛苦。所以她写莲花,写这样藏在雪谷与高山里的莲花,这样有如蓝紫色蝶翼的莲花是存在的,是真实的;所以她告诉你请不要厌倦生命的大美,请不要忘记仍然陪伴你的安妮。

遥远的疏离

庆昭也好,善生也罢,读安妮的书从未记住过具体的事件,具体的线索,但每当把书合上的时候,却总是能有很多思绪萦绕。这些许就是所谓的一部作品的力量。很难确定,安妮宝贝的书会陪伴我走过多长的一段人生,但仔细想想,这也不再重要,唯独有的真实的阅读过程已经让我的这段人生不虚此行。读安妮宝贝的莲花时,我在大二大三的时候,整整一年多的跨度。

不懂事时的记忆

看《莲花》的时候其实很小,刚刚读初三,每天和老师同学卷子做伴,当然,偶尔也会犯犯中学生的常见错误:早恋.书本很素雅,但是看完后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这种感觉,有点想自虐的感觉.看到善生,仿佛看到自己,一个少言的孩子,纵使在别人眼中,他是优秀的,抑或是神秘的,像是一个神秘花园,让人想一探究竟。经过城市的喧嚣,在西藏这个圣地,吃苦仿佛成了一种享受,一种让人心灵得到完全释放的享受.一直感觉死亡是人最好的归宿,不管你是失意或是得意,失去本是人生的本质,我们在不断的失去中成长,体会别人未曾体会到的感觉,最后失去一切,归于尘土.断断续续的回忆,凑成了这一篇书评,献丑,但是是我内心的想法就好.

这本书在上学的时候读过,是一个朋友介绍的!看了之后我就开始读她的每一本书籍,看她的书总是有种很忧伤的感觉从心底冒出,像小泡泡一样,慢慢变大,直到破裂!安妮宝贝书中的女主角很让人心疼,但有时候看她的书总会有种冲动,丢下周围的一切,背着行囊独自一个人去行走,没有目的地,也不会有中途···

很庆幸你的绽放

高三的时候。老师的课上昏昏欲睡。阳光很好,与书呈四十五度斜角。这本书里。雨水时常都在,主角也是分秒清醒。于是我随着那些泥泞的脚步一起奔赴远方。目的只有一个么?墨脱?或许更多的是人性里的一中爱和残忍。书里。感觉安妮彻底成长了。不是以前那个把疼痛,悲伤,灰色天空嵌进眼眸里的人。不是以前那个待在屋子里就能感受电器伤感的人。仿佛她的一切幼稚与勉强都瞬间消失。不是书本里的文字更加晦涩深刻了。也不是地点由小城变到上海或者又逃去墨脱。更加不是那些人物的背景何等离奇。里头每个字都是一种扎根。我们要去的永远不是一个地方,不是一种境界,又或者是我们只要走在路上就是心安。越靠近墨脱。越回忆。路途越艰险。我便越发觉得这个女子在成长,在教导。在诉说什么是善。什么是努力的去接近。最后。我们都看到什么是莲花。其实。看到的是一种绽放。

殊途同归的梦魇

生命从容流转,缺失而美好。安妮笔下的故事披着魅惑、边缘的表象而绝端素净。寒潭深处滚岩如汤,冰面上渡过一只火红的老虎。意象表达内心所感,大抵类此。故事中的男子“断崖独坐凝望蓝色海面心平如镜”。便是此冷静而至冷漠之境。生于世间,而不免为世所累。冥然兀坐,参修内心,直至气质生成,已达自知之境。自知者,明己之失得,故从容悲喜,忘忧物外。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心有莲花,闹世中颖出而不染浊秽,尘杂处玄然静坐而无恸悲。如是而已,便以了极!在此文最最之初,善平亦或庆昭便不可能与内河相遇。设若相遇,无论内河成为一平凡教师或是独立鸡群,都无法描述相会之时情景及日后相处之状。庆昭的绵密独特,内河的热执如火,善生的理性软弱,彼此相识,终归缘意。故事在人世之外,如同个人的心灵世界,亦在人世之外。有些东西,知道它存在,却不敢去拥有,直到芜失,才会蓦然生出勇气。勇气越大,伤害越深。虽有不知角落相同的人的存在,却不忍一段新的开始。故人的身影太真太深,走不出追怀。善生最后,如同内河,只能死去。黛玉也只能死去!踟蹰人间世,许多陌路相逢,流于殊途同归的梦靥,教人徒生叹惋!(想起陆游和唐婉了……)

莲花出淤泥

一直都在读安妮的书,从最初的激烈到最后的安稳一直都是在寻找着什么我原先的以为这又是一部自虐的小说但也许我到最后明白什么雨过天晴后的豁然开朗什么是斗争之后的淡定与执着我们都在慢慢的成长而安妮也在慢慢的成长

很喜欢

七月初回趟家,用两天的空闲时间看完的。书是出版的时候就买了,一直都在买安妮宝贝的书,是因为中学时期比较好这口,那时自己又比较叛逆,所以安妮宝贝的文字在我心中是很特别的。虽然以前就买了,但是上个月才看,可见莲花以后出版的书我依然没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重拾安妮宝贝的书,最大的原因莫过于六七月份自己的心情不太好。所以在一个吵完架的午后,从书架抽出这本书,就完全看进去了。看过一些评论,好像都不是好评价。其实这本书深深打到了我的心里面,看着心疼得很。书中最让我看不透的是善生了,不知道他对内河是什么感情(至少我完全不认为他喜欢她),但是内河对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当看到庆昭得知善生是知道内河已经死了的时候,我简直认为善生已经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还有什么意义存在?对于安妮宝贝的争议很多,但是喜欢的还是喜欢,不喜欢的就不喜欢吧~~~这是近几年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书之一(其实我就没看过几本书= =)

莲花

目前来看,这应该是安妮的巅峰之作了。接近生命本质的了解,清醒?混沌?人的一生究竟应以怎样的状态走过?或许真实就能做到问心无愧了!

<莲花>是安妮最后的盛放

我倒觉得,<莲花>是安妮最后的盛放,归途.至此之后,她怕是很难再写出跟之前作品一脉相成的主题及文字.她的作品始终是在写那些内心孤寂的人试图与这人世融合接触的过程,表面平静不起波澜,实则灵魂激荡,血肉模糊.<二三事>是她的顶峰,如果说她在这本书里写的是追寻,求索,爱,宽容,恩慈以及最后的平静,那么<莲花>则是最后的回归,所有的一切,都融于天地之间,陷于无痕.

去寻我们可以沉淀一生的地方

安妮写下的是一种种边缘化的行走姿态与处世态度,无关乎任何一个被故事结构框死的人物形象。从最初的《告别薇安》,文中毫不掩饰的低迷,抑郁,灼热的绝望,淡漠的死亡。如果一本书有了色彩,安妮的书就是由厚重,暗沉的冷色系完成。尽管里面会有不多的几抹明艳,但就像暴雨前遗留的几束微光,冲不破层层叠叠的乌云。  《莲花》是一个突破点。退出城市的喧嚣沉浮,以原始的形态回归自然。安妮的拉萨,是一个适合沉淀的地方。   庆昭与善生前往墨脱,去看那素未谋面的女子苏内河。一个完全敞开的生命,一颗带着枷锁的心。庆昭从不过问善生究竟在索求什么,从善生的眼中看懂:这个女子,是虔诚地在为自己而活。而一路旅程,她一直存在那里,也只是在那里,有着宁静的姿态。一切人情世故经过她的生命,如同穿越清风,再无所谓捎来带去,因为你根本无法真正扰乱她。  苏内河。面对心底最深的渴望,从不懂得退却,热烈地迎上去。有如赴火的蛾,明知游戏危险覆灭,亦知其温暖艳丽。这个女子,是否只是善生的臆想,是否为承载他无尽的羞愧,耻辱和狂妄而在。她的离开,他的钝痛,纪善生做尽逃避得不到宽慰,他去寻她,是在求最后的解脱么?   善生,善生。背负了如此痛彻的疲惫来到拉萨,遇见庆昭,同去墨脱。找到了你的内河了么,还是她已随着那一万只沧华的蝴蝶,永生离你而去。归途中,你在庆昭怀里哭泣,是否预见了自己将去到哪里,而那个地方,注定没有了你缺失的回忆。半生积郁,游吟而去。生命时而厚重时而浮夸,人心这样复杂,最清醒的时候,发现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竟如此爱,又如此恨。然而时间从不会给任何人后退的机会,一步一步地行走,为旅行,为信仰,只是要寻一个地方容生命停下来:忏悔,祈祷,珍爱,回忆,释然。    寺庙的壁画,绿鸟翼蝶,雅鲁藏布江的船夫面无表情地唱歌,内河的家乡叫儒雅......一些片段跑马观花,穿堂而过。没有一颗谦卑素净的心,看不到这些脱离繁尘的美。这时才看清,庆昭是个多么珍贵美好的女子,找到了她那一片别人无所企及的净土。   搁下笔,半阖眼睛,有阳光从窗外透进,在睫毛上跳得细碎。这一次不知需要多久才得以抽离。抬手阻挡耀眼,侧头微笑:安妮,把一些向往,写得太远了...

《莲花》与虚无主义

再说安妮的《莲花》。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安妮作为一个桥梁的作用,要比作为一个目的地的作用大的多。罗素说,碰到一个观点,先不要一口断定它的错误,而要想想,它为何看起来竟象是对的。我只是对她之所以为她感兴趣而已。有人说《莲花》是安妮重要的一本书。一个转折。有人在猜测,下一部书她会怎样写。是个值得玩味的悬念。而要说为什么重要。可能就是完成了一种神秘主义到虚无主义的转变。在安妮自称为青春期写作的那些文字中,屡次写到“生命是一场幻觉”,这几乎成了她的崇拜者的口号和旗帜。成为她的标识。但在新书《莲花》中,她加上了一句,“生命总是这样的充满幻觉。始终有希望,又始终无望”。对于生命,人性,物性和神性的探索,终究朝前,又终究被那神秘的大门阻挡。站在门前慨叹,凝望。现在的安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似乎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生命是一场幻觉。为什么?因为真实的东西在彼岸,不可把握和琢磨。虚无主义体现在这篇小说里很明显。结尾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印证。“也许只有一种存在天地之间超越天地之间天地之外的力量,才能够永久地让人信服。愿意相信为它轮回的生命之道。这也是人所能获得的慰藉和信念所在。”安妮的上一本书《清醒纪》里有一篇也提到深山的修行者。是个佐证。这本书里,她用文字和想象的方式进行精神跋涉,徒步穿越死生边界,抵达她所渴慕的彼岸。内河自始至终就是个最具神性的人。她不惹世俗尘埃,一任自己的内心指引生活行事,一任自己不可挽回的消失。是消失,而不是死亡。如同安妮所说,“她不会老去,不会衰竭,只会消失。”内河的精神世界的超拔是天性,她独立于自己的世界,以此抵抗外部世界的侵入。屡战屡败。和男教师的恋情,在青冈精神病院的居住经历,和法国男子无疾而终的婚姻,让她伤痕累累。她整个人,就是个巨大的伤口。貌似一直清醒着明白,却总执著游移与理智控制之外。所以她对善生,除了无可言说的亲近外,还有一种羡慕和渴望。因为她想要的总做不到,而不想要的,心里有个小魔鬼又快马加鞭的催促她去做。伤害于是沦为一种宿命。而善生,与其说他和内河互相依靠,互相扶持,互为镜子,倒不如说是内河一直引领着他前进,进入精神超拔的腹地。假若这是可以作为最终诉求来渴慕和作为安妮想告诉我们的一种人生观的话。内河十三岁那年与他在湖边看见的那场奇异景色,不仅启动了内河自己的磨折之旅,也点燃了善生心里揣揣不安的火焰。“这一件事,让我明白我终究和她不同。”正是这场火焰,总是在善生最冷静最矜持,获得最大社会满足和承认时,给予他促不及防的一击。让他从众人眼羡的物质高峰坠落,从而启动了一步步的精神山峰的跋涉。整个一场对内河的寻找和对山坳小镇墨脱的靠近,就是内河给予善生最大的馈赠和冠冕。是这样,给一个人物质不难,给一个人爱情也不难,甚至有时这完全是利己的,难的是给人指引通往精神圣境的路。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中,似乎只有基督和佛陀堪当这种资格。而内河相对善生,就是他心中之佛。心中之道。永远想达到,又永远不能重合的灿烂背影。如内河所说,善生最终仍可能结婚,因为他对婚姻有信任感。这不是对婚姻的看法,而是对人性的看法。只因为看透了婚姻,爱情,人性的本质,所以对这些形式有旁人所不能容忍的乖张和不羁。对于那些被伤害的人,荷年和良受,甚至是美术教师,也是一种无心伤害和无心之失。但是,毫无疑问,经过这场生死边缘的行走,善生会知道自己已与以前不同。怎样获得“人生冠冕”,他有了更明确的答案。他不会死,不会象在小说结尾日记本中构想的那样死去。他会以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宣告一种虚无主义在现世下的可行性。当然,这种可行性,安妮把它留给了我们自己解答。如果它有答案的话。还剩下庆昭。这个人,自始至终,就和内河有所重叠。这也许是一种小说构造技巧。屡次提及的代表与生命血肉和命运相连的银镯子(在《七月与安生》中这个银镯子已经派上过一次用场,安妮对饰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幻想天赋),庆昭丢失的镯子由内河补偿,于是似乎她们有了一种无可言说的微妙联系。同样由一个男人陪伴去医院做手术,同样在手术台上体验了死之惊恐和真实。同样是一个欲走还留的女人。各地奔波,居无定所,冷淡人情,内心丰盛。安妮在庆昭身上倾注了过多的个人背景。于是她的精神渴求,从一开始就无比强烈。遇到一个陌生男子,甘愿和他踏上绵延百里的追寻之路。如果追寻的不是精神,不是人性的解答,不是已经被定义成虚无主义的那种东西,还能是什么呢?凭着对内河的强烈兴趣,她想通过这次旅程,对生死一探究竟。最后她把内河的遗物交到“我”手中时,说出那句“人老了,能负担的东西越来越少”,似乎已是个得道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是她对自己的问题的解答和实践。内河,善生,庆昭,通过不同方式,找到了自己对虚无主义的渴求和解答。依照各自不同的心性,奔赴不同的实践。小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莲花》提出了一个很重的问题:现代性与人性的矛盾和对立。它从深处浮现,浸透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不经意间的小摩擦,仔细判别,都是缘起自这种矛盾和对立。整个人类和他们自己建立的繁华时代,早已开始了对峙。不管你承不承认。回避和漠视一样无用。在现代性的腐蚀下,以城市为主要战场,以各种物质侵蚀为主要手段,我们还能怎样洁身自好,永保精神的纤尘不染和剔透明净?一个世纪前卡夫卡开始了明目张胆的提问和解答,用他形式和内容怪异的小说。一个世纪后,时代精神疾病有增无减,探索的人无数,失败的人也无数。很多人得出的答案是得过且过。而这种答案,有其隐蔽性。人的年龄越增长,对身边的人和事就会越宽容,越淡定。因为他和时代已经渐趋融合。但这不是一种解决,反而是一种堕落。是时代潜移默化的同化企图。有些东西,一辈子也不能妥协。那就是与我们的生命格格不入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而安妮却坚持到了现在,并且找到了她自己暂时(允许我保留一点可能性)的归宿和解答,那就是虚无主义。在寻找到了这种境界和定位后,我们该如何在俗世下实践?内河借用一个喜玛拉雅的圣徒之口说,“遁世要和做事相结合,才能获得人生的冠冕。”我不能同意,似乎这不过是一种个人观点。在我们都保有那一份自我完美和自我纯洁时,该向左,往俗世靠拢,与人同欢同乐,但保有自己的底线,还是向右,做一个彻头彻尾的精神跋涉者和修行者,似乎只是个人观点问题。无法给出孰轻孰重的让人信服的观点。前者是安妮自己的实践,也是代表了她很大一部分自己的庆昭的实践,后一种发展的极至就是修道者和苦行僧。安妮对他们并不排斥,是因为他们有和她相同的人性和世界认知,并且认同一个祖同一个宗:佛陀。但是任何事一走向极端,便无可避免的染上了求胜心。所以我曾说,我从不相信佛教徒会真的清心寡欲,因为无论如何,他们有对“无”和“涅磐”的向往。六祖惠能说出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传成了千古佳话。大部分的修行者,实际也只是在目的掩盖下的一种生活方式。真正完美的遁世,并不在此。那在何处?是否就在庆昭的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中,在陶渊明的“田园诗画”中?这都是悬疑。但凡事态度最为主要,明白了这些,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归宿,就算被世俗夹隔仍不免磕磕碰碰,但他的内心已经坚不可摧。那是一种实在的坚强和完整。而关于态度,内河有一句话似乎可以佐证,“尝试为身边的人服务,放低自己,有所付出。”安妮在这本书里,几乎就象一个精神的苦行僧。如同书签的那句,“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很难想象,一个有条件跻身社会荣誉和财富顶层的人,会情愿忍受和承担耗费精力和生命的终极探询。安妮与写作和文字的关系,似乎有些相似于斯宾诺莎和叔本华与佛的关系。生活的道路和方式起源于信仰,并最终为信仰而服务。信仰走到哪一步,生活方式就跟进到哪一步,而不是象大多数作家,先确立一个普遍的信仰,再围绕它做一生的周转和循环。裹足不前,文学成为一种精巧的工艺品,再不能直指人性的深层。有气无力,有肉无骨。这也是现代性在文学上的败局。小说家残雪说,“文学比的就是人性的深度”。而追求信仰和维护信仰,需要多么大的个人意志力,它不仅承诺当前,还要预支经后。谁能保证,巨大的物质和荣誉不能动摇那貌似坚不可摧的意志堡垒?只有经过的人,才有资格挺直腰板说话。那些诋毁安妮的人,似乎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在面对以物质为包裹的一系列对精神境地的侵犯时,我们通常比自己所想的要没有自制力。安妮在小说中说,“我的前半生已经过完,后半生还没有开始。我被停滞了。”而我更宁愿相信,安妮一生的写作底稿,已经交呈。有了精神的纵深欲望和能力做保障,她比有些所谓大家,能让人觉得放心和有所保障。当然,文学,写作,对于信仰,仍旧是渺小卑微的。所以庆昭几年不再写字,并不知道何时会再动笔,所以安妮自己有一年出一本书,就能细水常流的想法。信仰的获得万般艰难,但它覆盖和消解其它的无意义的能力也是强大的。若干年后,安妮或许不再写作,但我相信她会在精神的圣境一如既往的跋涉下去。萨特曾说,“生活让我明白了我要的是什么,但又让我发现这些东西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小说家陈希我也说,“爬到了山顶,却看到了空虚”。虚无主义似乎是时代的一场恒久阴霾,如影随形。是每个思考的人都躲不开也绕不过的最终归宿。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只有一线之隔。神秘主义一掺杂进道德和伦理倾向,就蜕变成虚无主义。后者是前者自然而然的推论。为什么这世间的物质生活不能让我们满足。有些东西为什么看起来真实无比,触手可及,但有时刹那间却对它们产生莫大的陌生感?仿佛什么东西都是虚空的,都不曾真实存在过。表象,幻觉,就是这两个词。这就是神秘主义。在撕开了真实的面纱后,仍不得窥见它的内涵和真义,但已经觉得内心的探求欲蠢蠢欲动。而真实是什么?真实既然不是物质,不是这个世界,不是生活在我们周遭的环境,更不是国家,机构,群体,社会,集团,这样一些概念化的共同体,它还能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在城市这样一个欲望横生的大熔炉中,我们无法有机会触摸到更深的生之命脉。安妮自主和似乎甚至强迫症式的让自己走入西藏(这也是我的精神圣地),走入莲花开放的墨脱,走进生死的边界,看见万仞高山和奔腾江水,万物生灵。体会到了“万物寡言”,“生命在天地间展开,存在的方式自然而然。”在面对巍峨的自然界时,心里仿佛被拨弄了一根天籁之弦。如沉浸在美妙音乐中一般。体验了盛大的空旷和满足,获得了在凡间尘世无法企及的高峰体验。这几乎就是流传自古希腊俄耳浦斯教的教义。经过了毕达哥拉斯的改装,经由柏拉图之口说出,“人靠天神感应,获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体验和知识。”古希腊的圣贤认为这种激情的体验是神之所赐,今天的时代,却有不少人自主去寻找这被藏匿的精神圣境。确实是这样,在面对西藏雪山和万仞峡谷时,面对自然的伟岸时,神已浮现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时,关于神存在与否的争论似乎无聊且无意义。理性和逻辑遭到贬谪,一无是处。相信它,并以此作为精神和生活的指引。这就是全部的姿态和回答。这时,世间的一切都无足轻重,都化作神的嘴角一抹潜藏的微笑。挺进纯粹的自然时,世间的一切烦扰俗事统统退让。然而那“自然”是什么?佛说,那就是“梵天”。或者叫,“虚无”。 2007.1

虚无的生

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低低沉沉的音乐,耳边寂静的萦绕。暗黑的夜,宁静的时光。手里捧着的书,眼光所到之处心情沉重或是豁然开朗。呼之欲出的情节,细微的情感在心里稳定的流淌,似乎要凝聚成悲伤的大河。生命的大起落。第一次看安妮宝贝的《莲花》,时间是一年之前。彼时正在高三,青春最真实的时光里。那段时间里,我不是有着大量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拼命,或对未来深深的茫然。然而,因为身处在青春的战场上,烟火蔓延的季节里,伸手拿起的不再是枕边的小说。而是一本一本的参考书。在黑夜里看到孤寂。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是这样的人,并开始对生活有了恐惧并对未来的遥遥无期而彻夜不眠。然而,在台灯下面,在不眠的夜里,拿起的依旧是自己喜欢的那些书,精神的食粮。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时光清澈,书店里的冷风从人造的空气里跑了出来,吹得我微微一颤。我在一大丛的新书里面看到了它。纯白色的封面,莲花两字似是神秘的咒语。又像是溺水者的手,紧紧抓住了我欲望伸出的绳子。将我着了魔。我在封面上看到,附加的那包装纸上写着: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我在心里轻轻默念。买下了它。走出书店的时候,三月的阳光微微有点灼脸。微风细细的吹着,抚摩着刺刺的心。心里兀自长出的莲花的影子。莲花代表一种诞生,清除尘垢,在黑暗中趋向光,一个超脱幻象的新世界的诞生。来,来,善生。跟着我来。这是他母亲在他九岁的早晨的呓语,轻轻的呼唤,却成了他一辈子也不甚遗忘的画面。在每个那样的清晨,他会想起父亲去世的那个早晨,母亲轻轻的呓语,他看见父亲寂静的躺在床上,面容坚硬。却是再也醒不来了。父亲的过早去世,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善生很大的缺陷,以至后来在缺陷的境遇下,在母亲日益变得对自己严格以及不断埋怨的情况下,善生很大程度上是孤寂不能自拨的。于是他向自己的内心深处走去,从此变得寂寞。人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故,一次或两次之后,生命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是欢喜?或是创伤?甚是教会我们更加去珍惜接下来的生活。人生不可预期,命运更不可预料。只是我们在有生之年该好好待我们的年华。至死不渝。内河的出现。是善生青年时代唯一也是一辈子的好友。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女子。比善生更有亲情缺陷的女子。她并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善生。她带给善生的是,一辈子也不甚忘记的美好记忆。每个清晨离去的背影。清澈的友情。每个人,对于生,都有独特的见解。其实,莲花围绕的就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与新生,以及不断走向生命末端的生命所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朵莲花,代表着对生命的希冀。其实,然若你心之所向,跟着善生这个沉默寡言的美好男子一路行走,经历过的那么多分离,生生死死之后。之后落下的泪,于是自己一生的记忆将被呼之欲出,会不禁动容。这是一本不轻易看下去的书,它需要一颗很平静的心。好友M发信息给我说她也要看莲花,在听了我的介绍之后。这真是一本很好的书,相对于安妮的其他书来说。但是其中繁复的情节和互相穿插的每个人的回忆的叙述,使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产生莫名其妙的方向感。可是,一年之后的此时,我终是完整的看完它。对于其中的如同茂盛的树的分支般的情节,我不想太过于重笔重墨的去解释,因为我的能力是那么有限。苍茫的天地之间,星光黯淡,雾气潮湿。行走于苍茫的天地中,人在自然的险阻之下显得卑微且弱小。生命遥遥可危,善生肉体的出走间只为了一个信念,为了看上一面四年没见的好友。也许,在生死的面前,人往往显得渺小,只有情感的东西一直支撑着整个生命,我也是难逃此注定。淡然接受。传说中的莲花圣地——墨脱。隐藏于人为欲将到达时须经历千千万万的险阻才能到达的高山之中,天然的如同盛放于尘世之外的莲花。安宁脱俗。一路上的险阻,心中的信念一直明明灭灭,在善生的行走之间。几封简单的书信,为了见上一面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走完整段旅程,还险些丧命。在情感面前,人往往又是勇敢的。所幸碰见了庆昭。一个独自旅行的女孩子。也有着同样疼痛的过去。就这样寂静的陪了善生一路到了墨脱。但是生命太多的玩笑,无端的开在许多人的身上。在善生到达墨脱时,内河已经死去两年。善生在当时没有多余的悲伤,他是寂静的。然而,人若心中有大悲,往往沉默不语。一瞬间,地点转瞬即逝。逃离过的那些悲伤的地点。逃离过的那些浑浊的生活。一瞬间又出现眼前,善生在城市明明灭灭的灯光下落下了泪,在许久之后,他终于落下了泪,那是多重的泪,其中多少辛酸?这么多年他只是一个人独自忍受着,自己的妻子离散,连儿子也不在自己身边。自己曾是那么辉煌的人生,内心却一直荒凉的如同戈壁。后来,年华逝去。故事的结局没有结束。生命始终是一个迷,安宁脱俗。如同莲花。——Mar 30 2007 16:26 by 鬼然然

流浪

一次错误的赠送留下了这本书,也留下了关于书和人的回忆......最后我把她赠给了一位好友她给自己身上赋予太多的责任其实她如我般想自由|希望书中的灵气可以给她鼓舞与力量书陪着我走了几个月的时间西安、平遥、五台山、北京、哈尔滨....一路向北!中间穿插着看了几本其它的书最后终于在北京到哈尔滨的绿皮火车上把它一口气读完了.因为和书里的人物有着某种的相似所以读得速度很快,以至后来都敢看得太快怕这漫漫旅途没有了陪伴.是的,我是一个需要陪伴的人一个人的旅行对我来说是一种寂寞的忍耐好在这次旅行中认识了很多好朋友牦牛、行云、小妞、老杨、奏皇岛和通辽的两位姐姐、本如师......他们或是给予了我帮助,或是给予了我陪伴在这里要谢谢他们......莲花那略带阴郁的天空预示了故事的灰色那无限延展的大地预示了故事里的希望我想故事里的三个人大概都是一个人吧是一个人的三个面就像佛的三身一般我希望自己可以像书中的人一般洒脱自在流浪于世界的每个角落会有那样的一天的我期待...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最后有个家也在水畔每天煮茶听雪做喜爱的食物养可爱的猫儿狗儿会有那样的一天的我期待...把这本书推荐给喜欢流浪的朋友们!谢谢送给我书的你我们的回忆我会珍藏!


 莲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