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脚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记忆的脚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549511396
作者:董桥
页数:212页

章节摘录

  《记忆的脚注》选读之一〈五十八个人写书房〉  南京董宁文寄来《我的书房》的目录和书中几篇文章的校样要我给这本新书写序。这位董先生主编《开卷》杂志多年,每期都寄来给我看,偶然也选登我写书写人的随笔,有事没事还通通信,算是没见过面的老朋友了。姓董的,人不多,人海里结交一个是一个,总有几分万壑惊雷的喜悦。这些书房文字好像都先在《开卷》上发表,董先生年前好像也约过我写,我拖了些时日没有交卷:“我的屋子,也叫做书房?”高莽先生远远一声感叹,寒舍远远响起了回音。  访书的雅趣远比藏书的书房好玩。书房书斋书室从来都带着布尔乔亚高档的情味,万一再起一个典丽的斋名,就算只起在一枚古旧的寿山青田石章上,那是华美的颓废了,恰似黄裳先生说的“纸上烟云”。黄先生的“断简零篇室”、“梦雨斋”、“草草亭”,“来燕榭”难得都浮沉在几番政治的血腥风雨之中,蓦然回首,依稀撩起的依然是空阶雨滴的无据和西风梧桐的惦挂。那其实是比藏书之房更长寿的古趣,也比毛润之先生满室缥缃的会客大厅可喜。毛先生大半辈子丧失了逛书市的乐趣,他调了那么多线装书去读,给他布置一间书房也算还他一点慰藉了。  英国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早年爱买古早典籍,发起成立书会Baskerville Club,步入中年一度苦苦集藏伊丽莎白一世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英国文学经典,说那是不朽的瑰宝。剑桥有个图书馆馆员告诉我说,凯恩斯一生藏书几万卷,原先是分开收存在三处宅院里,二次大战结束原想集中贮藏在Gordon Square大宅的二楼大厅,还买下邻居房子打通扩大空间,不料一九四六年六十三岁辞世,那批藏书大半也就捐给剑桥大学英王学院了。“凯恩斯最想有个够大的书房,到死都没有!”那位馆员一脸阴霾。  一九七七那年,英伦爱书藏书的人都在读A. N. Munby的新书Essays and Papers。这位大学问家正是剑桥英王学院图书馆馆长,亲手整理过凯恩斯那批藏书,我的英国旧书商朋友James Wilson认识他,说他家没有书房,说他的家就是他的书房。他写典籍流源不好看,写猎书奇缘最生动。书中有一段写十八世纪银行家Dawson Turner替他妻子的蚀刻画装裱成十二本册页,曼比竟然买到了特纳自家留藏的一本,一时冲动又送给了一位文物专家,悔恨之余,有一天到Cecil Court一家旧书店跟老板诉苦。“等一等,”老板听了匆匆到地窖里拿出一本来,曼比眼前一亮,立刻买了。他吩咐老板万一再碰到一本千万给他留下:“有个朋友想要!”老板一听又说“等一等”,匆匆又到地窖里捧出一本来。“别再这样折腾了,”曼比说,“那九本我全要了!”话一出口,他自觉唐突:十二本两百年前的稀世册页他已然弄到了三本,还指望什么?  董宁文主编的这本《我的书房》里登了一张谷林先生杂书乱叠的书房照片,我看了真有回家的感觉。八十五岁的老先生说:“我遵宁文的吩咐,附上照片,不知哪一位看了能帮我出个主意!”依我看,谁都出不了主意:天下青山都是一簇簇乱叠起来的,整齐了反而减了妩媚;老先生几十年集藏的图书这样蓬蓬茸茸才好看,衬得起案头那盏孤灯的相思。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记忆的脚注》选读之二〈张充和的伤亡小令〉  重庆一九四四年夏天,沈尹默在一张小纸条上抄录一首近作给他的学生张充和:“四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张充和带着纸条去看望水利专家郑泉白,在郑先生的书房里画出老师诗中的挑琴仕女。郑先生连声称赞,要她抄上老师的诗,顺手题了上下款和日期。不日,画裱好了挂在郑家书房里,画上多了沈尹默、汪东、乔大壮和潘伯鹰的题咏,连张充和早先写的《牡丹亭·拾画》三阕也裱成了诗堂;画轴绫边翌年又添了姚鹓雏和章士钊的题跋。  一九四九年张充和婚后去了美国,云山重重,人事蹉跎,她和郑泉白到一九八一年才又联系上了。郑先生写信说,十年动乱,他家文物图书字画都散失,当年在仕女图上题词诸老也都作古了,他要充和给他复印仕女图照片留个念想,充和遵嘱系上三首小令寄给他。  张充和的工楷小字我向来喜爱,秀慧的笔势孕育温存的学养,集字成篇,流露的又是乌衣巷口三分寂寥的芳菲。多年前初赏她写给施蛰存先生的一片词笺,惊艳不必说,传统品味栖迟金粉空梁太久了,她的款款墨痕正好揭开一出文化的惊梦,梦醒处,悠然招展的竟是西风老树下一蓑一笠的无恙!她那手工楷天生是她笔下诗词的佳偶,一配就配出了《纳兰词》里“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的矜持,也配出了梅影悄悄掠过红桥的江南消息,撩人低徊。  今年中秋前后,她在北京苏州开了书画展览,唐吟方知道我近年搜求充老墨迹心切,恳请波士顿大学的白谦慎替我侍机碰碰运气。老太太九十岁了,写小字一定劳神,能遇上她一两件旧作当是缘分了。十一月间,北京一家拍卖行果然挂出一幅充老一九八一年小楷《归去来辞》,我一眼认出是温州潘亦孚的旧藏,赶紧找朋友替我竞拍,几经举价,终于归我:长长一卷朱栏墨迹写明是“应黄裳先生三十年前转托靳以之嘱”。  ……

前言

  上星期英国朋友替我找到丁尼生三本诗集,一八二七、一八三○和一八三三的初版,著名书籍装帧家利维耶旧皮装帧,深绿烫金色花纹,三本合装在黑皮金字书盒中。每本诗集里都珍存一封丁尼生真迹手札,第一本里那封写给厄特里教士,说星期天晚上起程去多佛尔,星期一上午十点四十五分过多佛尔海峡,暂时避开不去巴黎,怕遇上骚乱,转往布鲁塞尔。是一八六九年六月十二日写的,巴黎正在举行大选,群众上街游行争取共和政体。我听说厄特里一生爱山,到处游山看山,跟丁尼生结伴去过瑞士玩了一个月,山上路人看到诗人跪在地上俯身观赏野花丛中一只蜻蜓,高声大叫说他隔着蜻蜓的双翼看得到花的颜色,一朵阿尔卑斯山玫瑰。  夹在第二本里的那封信写给替丁尼生出书的出版社,短短一句话,吩咐出版社让厄特里教士随便挑走诗人的书,要多少给多少。签名底下日期是一八六九年十二月二日。第三本里珍存的是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信,写给诗人作家贝涅特,也很短,谢谢贝涅特的乐谱和诗评,说不是每一只鸟都会唱出这样好听的歌。这三封手札里写给厄特里那封连信封都保存了,贴着一个便士邮票,教士地址在Streatham Common,我旅居英伦那几年住过那一区附近,搭火车天天经过,是个老乡镇,绿荫怡人,整天懒洋洋,连火车站月台上的鸟胆子好像都比别处的鸟大,不避人。奇怪,一八二七年那本丁尼生昆仲诗集书后贴了一张对折手稿,写明是丁尼生没有发表过的诗,共五节。字迹纤秀,英国朋友说不像丁尼生笔迹,我看也不像。这三本书里夹着的三封手札《丁尼生书信集》里都收录,那五节未发表的诗倒是待考了,要慢慢翻查丁尼生传记材料也许拼得出头绪。  我今年六十八,猎书猎字猎句猎了大半辈子,偶然猎得这样一盒老书几页旧信依然高兴得不得了。小时候家里大人带我去一家破庙探望一位江浙老和尚,都说老和尚相术高明,随便批两句吓得倒一众信徒。那天他摸摸我的头说:“十七岁出外漂泊,二十三岁与字与书结缘,一生不渝,旁的枝枝叶叶尽是造化,不必多说!”大人们半信半疑,半喜半忧,溜到嘴边的一句话只好吞下肚子里去:“靠字靠书,这孩子将来愁不愁衣食?”罗素说他两岁那年家中大人教他读诗,对着一堆客人他背得出丁尼生的两行诗。我是抗日婴儿,生下来逃难逃不停,拖到六岁才背得出那首“床前明月光”。总之过完十七岁生日我真的飘洋到台湾读书,毕了业颠颠簸簸住过许多陌生的地方,没有一天离开过字与书。二十三岁在新加坡牛车水一家破旧阴暗的书店里淘到一函线装《梦溪笔谈》,我高兴得两眼泛泪:“是宋版书吗?”朋友吓一跳。“是清末民初的版本。”我说。多年后在伦敦买到第一本狄更斯残破的初版我也想哭。  庙里老和尚不点破我也推算得出此生毫不长进。惟其不长进,这几十年里我才摸不着天多高地多厚写得出几十本书:心中学问越小笔里胆子越大。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本奇利说他写作写了十五年才发现他根本毫无写作天分:“可惜我已经太有名了,没办法封笔。”他家三代人都出了作家,孙子彼得写《大白鲨》拍成电影红得不得了。老本奇利当过演员也写过戏剧评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给《生活》杂志和《纽约客》写剧评叫好又叫座。我连改行写剧评都太晚了,当演员也休想,太老了。只好尽量守本分,拼命看书拼命玩书也拼命丢书:看不下去的书越来越多;看得下去的书大半是老书。老书已然好玩,配上老装帧老得典雅老得气派,那是玩不厌的。乔伊斯《尤利西斯》一九三○年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印得大方,水蓝色封面反白字,怕弄脏,英国旧书商替我找装帧店做了个布面书盒贴一块烫金字的红皮,妥当极了。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九二八年翡冷翠出版,一千本里编号三三○,劳伦斯签名,也供养在后配的书盒里,东京那位旧书商包了好几层牛皮纸送到我家来。英国有个老前辈许多年前去法国拜访毛姆,他说毛姆家的藏书又多又整齐又体面,毛姆坐在书房里抽雪茄皱起眉头说他看书看老了也看累了,远远瞄着一排排的书脊只想偷笑:“都安好,心里踏实!”  埃德蒙?威尔逊说好几位读书品味很高的饱学之士常常劝他不要低估毛姆的作品,可惜威尔逊始终看扁毛姆,判定他终归是个二流作家。他说英美读书界程度下降了毛姆才那么红:“他的作品确实好看,确实有趣,文词越浅白越见文采,可是他的故事到底是杂志货色,就算题材严肃,情节还是蹩脚得要命。”他说那是毛姆写连载小说媚俗之计,每一期都要制造一些奇情。我是老派人,还是喜欢毛姆。我的文章从来都先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肯定也是威尔逊说的“杂志货色”。我的文词还没有练出毛姆的功力,我很介怀,也很沮丧。我深信不论中文不论英文,文词清淡可读最是关键。然后是说故事的本领。年轻的时候我效颦,很高眉,认定文章须学、须识、须情。岁数大了渐渐看出“故事”才是文章的命脉。有了学问有了见识有了真情没有说故事的本领文章活不下去。阅世一深,处处是“事”,顺手一拈,尽得风流,那是境界!我读遍毛姆的作品,“我”字摆进去的都好看;没有“我”字的长篇短篇都逊色。“我”不可怕事,总要堂堂正正站得出扛得起才行。  这当然是偏见。说不定七十岁以后我又生出另一些偏见。到时再说。写作免不了师承也免不了偷艺。大仲马不介意妻子跟朋友私通,还喜欢把情人让给小仲马消受,小仲马忍不住说:“我真腻烦了,老爷子你怎么老把你的老相好让给我睡,新靴子也要我先穿松了你才穿!”大仲马听了说:“那是你的造化,证明你的器官够粗你的脚够细。”大仲马写得出《基度山恩仇记》小仲马终于也写得出《茶花女》。连出家人悟禅听说都要本源。邱琼山路过山寺,惊见四壁都画满《西厢》:  “空门安得有此?”  “老僧从此悟禅!”  “从何处悟?”  “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三十多年前伦敦旧书商克里斯说埃蒙特?威尔逊这样的人多得很:“毛姆只有一个!”他说他做旧书生意二十多年,走进书店找毛姆的客人多极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有,从来没有人找威尔逊。“丁尼生的老诗集也是,收进一本卖一本,也许是学校里一代一代的学生都要读他的诗。”英国批评界几乎都跟诗人奥登的说法一样,都说丁尼生抒情最耐读,叙事诗、史诗都弱。艾略特称赞他是听觉最灵敏的英国诗人,不输弥尔顿,说他韵脚押得尤其精到。桂冠诗人奥斯汀说丁尼生的诗是“客厅诗歌”。我倒深信文学作品赏心之余还要悦目,案头这套诗集摆在客厅里绝不寒伧,每一本都曾经美国三大藏书家珍藏,贴了印记。一位是Abel Berland,芝加哥著名律师,坐拥世界级藏书室,二○○一年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开专场竞拍藏品。一位是Frederick S. Peck,十九世纪生在罗得岛首府普罗维登斯,名门之后,做过官,收藏拜伦遗著出名。还有一位是Harry B. Smith,纽约人,作家,音乐家,珍藏名家手稿信札最多,一九一四年《纽约时报》全版写他的藏书室。  都说电子书快代替纸本书了,我不信。胡适之对张爱玲说:“你要看书可以到哥伦比亚图书馆去,那儿书很多。”用不着真去都闻得到书香了。我不敢想象胡先生说“你要看书可以按计算机,那里头书很多”!那是胡先生穿长袍跟不穿长袍的分别。我在台北见到的胡先生是穿着长袍的胡先生,轻松,潇洒,长袖子一挥几乎看得到他手上卷着一册线装书临风低吟的神情,那时候他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身西装当上驻美大使那几年胡先生多委屈,多倒霉。我情愿一页一页读完一千部纸本书也不情愿指挥鼠标滑来滑去浏览一万本电子数据。荧屏上扫出一页页电子书我也试过,冷冰冰没有纸感没有纸香没有纸声,扫得出大学问扫不出小情趣,感觉仿佛跟镶在镜框里的巩俐彩照亲吻。旧派人应该做些旧派事才合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要在大陆重编重印我近十五年里的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居间商议,海外传统纸本书整理成国内一套传统纸本书,我想试试。五十年前我在台南一位老先生家里看到墙上挂的一副对联,“雨久藏书蠹;风高老屋斜”,句子好,字也好:纸本书即便藏着蠹鱼也甘心,也诗意。都说老头子都倔,电子狂风都吹斜了我的老房子了,书香不书香挑起的事端我倔到底。  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在香港

媒体关注与评论

  高尔基在卡普里岛上建过一幢别墅招待列宁去散心。“列宁会喜欢那样妩媚的古迹吗?”……他写的是《卡普里脚注》,记得一九七五年在伦敦读了那段文字我在书眉上用铅笔草草写了六个字:“历史抗拒浓妆。”  ——董桥

内容概要

董桥,1942年生,福建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多年,又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曾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明报》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主任,《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现任报社社长。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成都、沈阳出版文集十多种。
著作名称:《没有童谣的年代》《保住那一发青山》《这一代的事》《回家的感觉更好》《伦敦的夏天等你来》《从前》《小风景》《白描》《甲申年纪事》《记忆的脚注》《故事》《今朝风日好》《绝色》《青玉案》《记得》等。

书籍目录

楔 子
总统先生不讲风水
告别老《泰晤士报》
孙多慈的寒江心影
王世襄孙儿写情侠
书评周刊要我谈读书
五十八个人写书房
给台湾做件嫁衣裳
张充和的伤往小令
黄永玉画上的题记
故国如今盼此音
“汝食之何其无厌”
走过鹿港辜家祖宅
苏珊•桑塔注疏
余家后园牡丹盛开
四九年后的周作人
汪精卫的三个女人
别吵,哈维尔在看书
相思树下搜神小记
宜酒食,长富贵,乐无事
百老汇熄灯送别米勒
姚克先生功力管窥
靳以、曹禺是换帖兄弟
夏志清先生的长衫
想起梅志的那句话
新闻太闷,写点旧闻
古董钢笔的故事
沙特一百岁冥寿
写给徐国能的新书
扬之水笔下香事
寻找贝娄的耶路撒冷
伦敦VE Day前夕小记
Selfridges那个午饭
意大利橄榄树的辩证
写给汤家骅的新书
巴黎左岸乔治的书店
纪念阿赫马托娃
白谦慎带来了《桃花鱼》
俞平伯给艾德林的信
巴黎栗子树的迷惑
敬悼启功先生
忽然怀念辜鸿铭
老院长于右任一瞥
伦敦迟来的平安消息
没有哈利,只有波特
章士钊“浮”名满天下
听说傅聪生气了
胡适看不下去的一本书

编辑推荐

  1、小怀旧版,龙年董桥七十了--董桥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欣读散文大家,两岸三地华人白先勇、陈子善、林青霞、梁文道等推荐。  2、小怀旧版,龙年董桥七十了——《记忆的脚注》小怀旧版,布面精装,适合珍藏。董桥说,写作就像美人卸妆。其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专家说,你一定要看董桥,字字句句都泛着岁月的风采。

作者简介

在《记忆的脚注》中,文坛往事、艺苑轶闻、文人雅兴、学者风范,董先生笔下的人、追忆的事,经他的妙笔一描画,一点染,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风致。文字精纯圆熟。在当下这个又新又冷的时代,作者甘愿当一个向后看的“文化遗民”,充溢笔端的旧人旧事旧文旧书旧字画旧掌故旧风物,展示着董先生的文化情怀。

图书封面


 记忆的脚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轻抚着蓝色布面书皮,上面的皱纹就好似时光的印记在刻画.董桥一生爱书藏书.收到的书,做个书盒还要讲究材质,实在小资到了极致.字里行间透出一个文人气十足的"遗老"形象.真难以想像现实中,他也是个现代干练的商人.他说中国画的学问往往在题不在画,这点不敢苟同.国画中近山取其质,远山取其势.工整处婉丽,写意时辛辣.留白的分寸和念想.这其中的学问可真不压于文字.
  •     久仰董桥的大名,知道其文字复古而清丽,透过他的文字能够感受逝去的那个时代,这姑且称之为董桥的话语体系。真正拜读董桥的作品实在去年,记得完成了很多事情后突然变得很闲,在即将要离开的图书馆里漫步突然发现了董桥的作品,还记得那是《今朝风日好》,封面纯净而俭朴,十分喜欢,翻开书,书中记录的都是过往的物与事。文笔果然洗练、清纯,追忆那个清淡而婉约的时代。但是记录的事物也许与作者关系过于密切,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对那个时代的具体人事和作者都不熟悉的读者来说读起来就欠缺了一份吸引,所以看了一半就放弃了。后来也陆续看了一些,但是都是看到一半就放下不看了。这次选择看这书,一开始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重蹈过去的覆辙呢?但是这次却不会,两天就已经把它看完了。我想这可能是与内容有关。正如书名所言,这是一本作者为自己的记忆作注的书,书中所言之人与物其实我们都相对熟悉(国外的还是不熟悉),读起来就减少了阻隔感。读后又有无限的感慨,觉得无论是什么时代相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那是最好的时代,而在另外的时代却不一定。董桥的文字还是值得一读的,文字中所记录的人与事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今天能完全懂得那个时代吗?读过董桥的书后,你就不能妄言,尽管他们和我们所相差的时间,与汉唐明清相比,那当然是近的。不过不能忽视的是j近代是个变化剧烈的时代,今天的话语与那时的话语已经有了相当的区别,董桥的文字最起码能为我们从感性上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很好的桥梁。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广西师大的这套书收齐了,看到海豚版的董桥,不是十分喜欢,字大,版心小,纸厚,一本书内容太少了,感觉像是骗钱啊。所以,回头收广西师大的书
  •     广师大这套董桥都不错
  •     又重读一遍,文章写的清淡,却不失火气,爱憎分明。
  •     这套书内容重复多,来来回回那些人和物,读了三本开始乏味了。
  •     跟董宁文还有联系。文章很轻松地看过
  •     老派!
  •     很简洁的文字,勾起我们对没有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也想起若干美好的文化记忆。
  •     又甜又黏又稠又膩,偏偏好這一口(寵溺笑
  •     董桥的文字有着浓浓的书卷气。
  •     喜欢董桥,但有点腻
  •     中国文人书事
  •     总算读过董桥的文章了,久闻大名。发现他的散文有时结尾很特别,像猫的尾巴一样出人意料的亲切可爱。
  •     再次重读
  •      在《记忆的脚注》中,文坛往事、艺苑轶闻、文人雅兴、学者风范,董先生笔下的人、追忆的事,经他的妙笔一描画,一点染,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风致。文字精纯圆熟。在当下这个又新又冷的时代,作者甘愿当一个向后看的“文化遗民”,充溢笔端的旧人旧事旧文旧书旧字画旧掌故旧风物,展示着董先生的文化情怀。
  •     娓娓道来的旧人旧事旧文旧书旧字画旧掌故旧风物
  •     写国内一些人物的逸事的喜欢,国外的不喜欢,因为不懂。
  •     董桥的小资情结,你喜欢吗?
  •     确实能写出极清丽的句子。但是董桥的朋友真的好多啊,比胡适之还多。
  •     这套董先生的书,广西师大出版社至今陆续出了三次共八本.捧在手里,轻盈雅致,翻开书页,朴素大方。从封面到内页,像大家闺秀,略施粉黛,质表兼美,养眼养心。
    与朋友谈,我说董先生的文字是咖啡与铁观音两种香气的浑融无间。像宋词、像明清笔记。董桥先生说自己的文字有红酒的味道。我喝不惯红酒,但董先生文字的这杯红酒却喝得上瘾。
  •     《百老汇熄灯送别米勒》《写给徐国能的新书》两篇,算是没“净身”利索的。
  •     董桥 就差这一本 好书 好文章 好当当董桥 就差这一本 好书 好文章 好当当
  •     在那个说谎的时代里,平庸才是活着的脊梁
  •     前面名人轶事,后面也没味道了。
  •     这本……至多算还行吧。
  •     喜欢董老先生的文字,始于他的那句名言---“人和文都要干净,像屠格涅夫,像初恋”,现在的文坛有些混乱,一片片哗然浮躁的景象,但是之于我,只要有董老的书本在侧,心灵终归是宁净,恬淡,兴致怡然的!
  •     爱文字的,看看董桥,感受文字之美
  •     主要是因为又轻又美而借的,多是董桥与文人墨客的交往小故事,文中那些个陌生的人名时不时会在拍卖行的书画展上又见到。
  •     还没看呢。董挢的文章很多,书也贵,当得上字字千金。
  •     有人爱拿李敖和董桥比较,李敖的豪放,董桥的婉约;李敖的英雄气短,董桥的儿女情长,各有千秋。很难褒贬扬抑,也不必褒贬扬抑。你一定去读就是了。记忆的注脚,是我最早读到的一本。内容大多都是老前辈的八卦、藏书票与藏书逸事、古玩书画聚散的雅缘。如果说苏东坡的文字不是豪放,是“清雄”;我看董存爵的文字不是清新,是“清贵”!一人之见而已!
  •     装帧很不错,古色古香,颇合董先生的风格。唯一的缺点就是觉得文章太少了,字大行疏。作为收藏还不错
  •     这本书是广西师大出版的董桥散文系列中的一本,设计精美,装帧漂亮,加之篇篇美文,当然应该是必买的图书。
  •     董桥的文笔是清淡又温柔敦厚的,读来让人沉静安宁。这本里面写了很多他自己收藏名人笔墨以及与名人文人雅士相交的故事,算是他的低调又高调的炫耀吧。
  •     文字好,读来有趣。
  •     三零年代后的朋友圈,不是圈里人刷不明白的。
  •     现在还有多少传统的文人风采呢!
  •     文章三星,逼格加一星,装帧和纸质再加一星。
  •     喜欢董桥的文笔。
  •     香港男作家中最喜欢的就是董桥了,一直都爱都他的书。
  •     很喜欢董桥,以前看过一些董桥的文章,强力推荐董桥。
  •     “我只会凭记忆给眼下一条长巷一株古树一扇旧门注一些注脚。”
  •     书皮是布质的,纸质也很好很轻,很精致,于一般书本而言较小便于携带,内容还没看,看后再加评论吧,初步想法是包装太精美可爱了,希望把这一套集全、
  •     人生纷纷扰扰,多少人与事过眼忘怀,或许可以借书、借物、借人、借景以做注脚,无意中想起回味,也是一份乐趣。
  •     董桥的文字还是那样的优雅,古拙,读来回味无穷。是典型的老派文人,可惜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     喜欢董桥,喜欢董桥的作品,读董桥的书,让人心灵得到小憩,情感得到升华。.
  •     想写董桥风格的文章
  •     买了四本董桥的书 慢慢看吧
  •     这套书真好,一幅年代遥远的水墨画,宁静带着暗香,坐在床上看着,身边浮躁的世界平静了许多。
  •     董桥的书差不多都买了,不胜欢喜!书太美了!
  •     慢悠悠翻完
  •     毕竟是晚辈 很多故事和场景都没听过,见过,得靠长辈们带我们窥见一番
  •     与旧日红部分收录相同,闲时翻翻,有份安静
  •     居然有一個章節是懷念辜鴻銘的,辜鴻銘,資深保皇派,精通西語西學,大狂儒,反對一夫一妻制,字寫得難看,人恐也猥瑣,學問與人品絕對不是可以等量齊觀的,當然,我並未講辜老頭人品不好,可也沒覺得他人品好。
  •     董桥的书,总是让人感觉安静。适合慢下来的时候阅读。
    当下的我们,实在太过忙碌了,失去了很多乐趣。
    慢下来,从董桥开始。
  •     海外华语作家,一个李敖,一个董桥,就文字而言十分优秀,很是喜欢!
  •     已阅!
  •     董桥早就名声在外。这算是读的第一本他的书。名人的名字写了一大堆,可惜竟没有一篇能够打动我。
  •     读多了,不再惊艳,淡淡的感觉也很好,偶尔一两个句子,像没化开的糖,好不好,看人,也看心境。
  •     盆友圈
  •     遗老味儿。
  •     广西大学出版社”董桥“版本每本必买。
  •     董桥的散文值得一读再读,书的装帧也很不错
  •     董老先生的文字是条葡萄汁液满溢的深幽小道,夕阳晒一晒,地上都是粘渍渍的葡萄糖霜。腻而不浓,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翻评论大多嫌他没思想,那倒也说的过去,轻飘飘一本,本不该承担太多高昂抒情与自成腔调,情绪一泻千里。但你若也静下心来慢慢读,醍醐灌顶之感自然有。
  •     董先生的书,好读,耐读,只是价格很贵,这次是五折
  •     董桥的文字是值得读一读的
  •     董桥作品,装帧精美
  •     董桥的文字很美,美到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每一次读董桥都是一种享受。当当的价格也很给力,基本半价,适合爱书的学生族选择啦!支持当当~
  •     如品香茗,时间都慢下来,是喜欢的枕边书。开本比一般书小些,字体却大很多,不知是不是考虑到老人家阅读方便。
  •     董桥的作品很喜欢,虽然比起港版,内容上有所删减,装饰上有些差距,但价格上有优势。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纸张和印刷没得说的,就是便宜点就好了
  •     记忆的文字。董桥的书值得看,值得收藏。
  •     对董桥的文字越发有审美疲劳
  •     思旧,文人气。
  •     一直喜欢董桥的书啊,所以,这本也绝对不能缺。
  •     喜欢这版的书,轻便,舒服。随包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到....
  •     可以鉴定应该也不会喜欢董桥其他书了
  •     董桥的书,见一本买一本,见两本买一双。
  •     又甜又腻,说得刻薄一点是文人典型的酸气,说得客气一点就成了“迷人的风致”。最要命的是董桥最惹眼的中英文混杂表达习惯偏偏令我最反感。
  •     “爱斯基摩人交谈的方式:把彼此冻成雪块的声音带回去,生一盆炉火,慢慢的烤来听。”
  •     我想未来如果有个孩子 想给他或她取个好名字 来读一段董桥的书即可发现许多
  •     喜欢董桥
  •     董桥的这套还是挺不错的。
  •     董桥的文字总是透着深深地文化气息,反复品读,仍不失韵味,好书!
  •     我太嫩了,不太懂。
  •     董桥先生70了,今年他还会有不少书会出版。期待中!
  •     写傅雷那篇挺感动
  •     婉约的董桥,似水的年华
  •     涨姿势,其他?没有了。
  •     书的包装很好,是我喜欢的风格,不过书挺小的,没有厚重感,感觉偏贵,书是好书
  •     处处好
  •     想到两个字描述这本书的装版,就是“精致”吧,薄薄的小册子,应该买全套的
  •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周作人那篇,一个文革时候被批斗死的汉奸,申请安眠药自杀没有被批准。
  •     董桥先生对人物的描写点评总是那么的出其不意,总是那么的到位。在这本书中有一篇提到扬之水先生,說她,原先有些書写的“略嫌拘板”......“到了这部《古诗文名物新证》,她终于讓学问慢慢從工笔的底子里化出写意的胆识!”看过扬之水書的人,见到过扬之水先生的人一定像素颜一样,会心一笑,說的多准确啊,而且用了诗一样的语言。
  •     董桥新四种,关于书与人,good.印装好,文章好
  •     读的是牛津版。迷人。
  •     喜欢董桥没理由
  •     大陆版中做的算非常好的了,知足了
  •     老派读书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书只能读纸质版才有感觉
  •     第一次读董桥的书,读懂又似没读懂,好文笔好风采。
  •     以为是一杯茶,吃进去才知是一口奶油
  •     我的记忆脚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