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五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浮生五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32759224
作者:任溶溶
页数:316页

内容概要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广东鹤山人,1923年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后从事编辑工作,长期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1941年翻译第一篇苏联小说。1945年翻译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从此,他以儿童文学为终身事业。他翻译过许多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如普希金童话诗,叶尔肖夫童话诗《小驼马》,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英国童话《彼得·潘》、《柳树间的风》、《随风而来的波平斯阿姨》,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等 。他自己还创作了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杂技演员》和一些儿童诗。

书籍目录

我所知道的任溶溶 刘绪源
师友记情
郭绍虞老师在大夏
记刘大杰先生的两件事
林汉达先生跟我交朋友
跟伍蠡甫先生看画展
我的老师郑朝宗先生
忆王益老大哥
穿弄堂,走长途
我的贵人姜椿芳
怀念海曙老大哥
忆徐沫同志
老友草婴
第一次见到吴强同志
雕花楼上听故事
吴元坎学日语
1947年往事
故人情
纪念苏苏即钟望阳同志
忆贺宜
记陈伯吹先生的一件事
忆何公超同志
老朋友包蕾
回忆钟子芒
邢舜田,不该遗忘的画家
我的老搭档詹同
记老搭档乐小英
话说儿童作家圣野
我的老友任大星
张乐平捡破烂
在干校看电影人
我的“牛鬼蛇神”朋友
怀念何紫先生
记孙家晋老社长
记一位出版界老前辈
话说一位老译文编辑
梅绍武给我的宝贝
弄墨记快
我生下来应该是干这一行的
爱读书是我一生最聪明的事
我也在作文
乐在其中
感谢翻译界前辈
不能没有翻译
十年读外语记
老舍译的“您呐”
译名与方言
学日语的两点心得
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
一首让娃娃们快活的儿童诗
谈读别字
一块白话文墓碑
我和译文出版社
听戏记趣
我是怎样迷上京戏的
我看过四大名旦演出
我看到梅兰芳
杨宝忠的胡琴
金少山的嗓子
初识谭元寿
两个镜头
在天蟾舞台看戏
记粤剧“小生王”白驹荣
饮夜茶听女伶唱粤曲
我曾是个话剧迷
小时候看电影
王老五呀,王老五
过去好莱坞电影前的短片
人生在世
我的留声机
品食记味
留恋家乡食品
从广东点心想到的
广东腊味饭
蛇肉和狗肉
广东人吃粥
广东人饮茶
谈广东人的饼
广东的禾虫及其他
馄饨和云吞
食在上海
记三家本帮菜老饭店
上海的面馆
谈南翔馒头
回忆“小绍兴”
记全聚德吃烤鸭
学吃辣的故事
第一次吃罗宋菜
小吃洋名中译
瑞士的乡村饭店
瑞士的干酪
喝酒的故事
我碰到过“吃饭难”的事
谈谈吃水果
何谓“克皮甘蔗”
番薯是个宝
往事记略
“大班”派头三岁看老
下棋父子
童年过节
谈我小时候写字
爱读书找乐子
我的二哥
我也有个好妈妈
第一次请女朋友吃饭
两个妈妈
领孙子的故事
我的名牌思想
记朱汝珍世伯
我有个亲戚是帮会头目
“孤岛”的赌场
回忆一位犹太老爷爷
霞飞路上的一场“大战”
在铁甲车护卫下看电影
陈毅为墙报题诗
蹬自行车闯祸
“抄靶子”惊魂
外白渡桥往事
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晚上
交白卷的接收大员公子
第一次上北京
遇“鬼打墙”记
喝咖啡的事
评弹团有过这一幕
理发的故事
我的“奇遇”记
天山菜场遇好人
穿西装的故事
站着听贝多芬
和老华侨饮茶
在上图读县志
曹家渡和苏州河
从重建的静安寺想起
承德的十八罗汉
泾县的火轮大宅
屯溪的老街
游黄龙寺
阿Sir
追忆瑞士斯皮丽博物馆
我的广州话和上海话
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
后记

作者简介

《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精)》是上海著名儿童翻译家及儿童 文学家任溶溶老先生的散文结集。书中的一些文章已经见著历年国内各大 报刊及杂志,有比较强的时代性与纪念性。还有一些文章是任老近几年的 人生感悟以及对于诸多人与事的心得体会。整部书稿的文字纯净直白,朴 实厚道,较具亲和力,其间亦不乏其童心未泯的生活情趣与对自己一生挚 爱的翻译事业的一贯追求。 《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精)》共分五辑,分别为师友记情, 弄墨快记,听戏记趣,品食记味,往事记略。

图书封面


 浮生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很早就知道任溶溶先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不过,对任先生在翻译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的了解,还是在阅读了他译的那本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夏洛的网》之后,才有了直接的认识。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任先生的散文随笔集《浮生五记》,笔者认真仔细地拜读了一遍,如沐春风,如闻馨亥,受益良多。任溶溶先生用他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了不少他难忘的经历。上世纪40年代,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军侵占苏联了许多城市,苏联红军然后展开反攻,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那家德国商店和苏联侨民开的俄文书店先后挂出的欧洲大地图上,德军旗帜和苏军小红旗此消彼长,到最后德国商店悄悄拿掉那幅地图和希特勒的油画像,两家商店之间展开的“世界大战”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之后,少年任溶溶有一次骑自行车不慎闯入日军队伍,差点惹来杀身之祸,是抗战时期在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人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文革”前夕,作者与儿童文学界前辈何公超去杭州出差,书店老朋友在款待他们的宴席上的一句黯然之语,以及玉皇庙里的空空荡荡,预示了山雨欲来,风暴将临;“四人帮”倒台后的某一天,正在厨房里洗碗的作者忽然听到“向阳院”的电视里传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声,原来,这是“文革”后播出的第一场由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乐团的古典音乐会,象征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等等,任先生记下的是他生活中亲历的一个个片段,折射出的却是时代变幻中的风云。任老阅历丰富,交友广阔。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前辈、师长、同事、朋友的神采风貌。我们因此知道了,他大学的老师郭绍虞先生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而且为人正直,为了躲避投敌的老友周作人的纠缠,逃到了南方来担任教职;翻译家草婴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对吃兴趣不大,出差却总陪任溶溶去下馆子,还把他请到家里,让做得一手好菜的夫人下厨烧菜给他大饱口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包蕾“文革”监督劳动时把酒藏在药瓶中,以解酒馋;著名翻译家、译文社老社长孙家晋不仅让任溶溶独当一面编《外国故事》杂志,而且从生活上关心他,用自己的坐车接他上班。这些娓娓道来的轶闻趣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代文化人的真率个性与人格魅力。任老学识广博,通晓英、俄、日、意等多国外语,这与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密不可分。书中对此多有记述。草婴订购了一套《鲁迅全集》,书一出版他就借给任溶溶看。任溶溶当时住在四川路北京路,学校在江苏路,公交车来回要坐一个小时,他是在公交车上把二十本的《鲁迅全集》读完的。“文革”当中,任老也受到了冲击。他不愿无所事事,浪费时间,就自学了意大利语,为他以后重译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翻译他从小热爱的《木偶奇遇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任老不仅善于学习,而且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比如,他在对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译名的考证中指出,福尔摩斯的英文原名Holmes,第一个音节其实应该译成“霍”,之所以翻成“福”,很可能与第一个把这位英国大侦探介绍到中国的林琴南老先生有关。林琴南不懂外语,他是听别人把外文译成中文念给自己听,然后记下来的。林琴南是福建人,福建人把ho念成fu,所以他就把“霍尔摩斯”译成了“福尔摩斯”。又如,通过翻译中查找外国人名,任老发现,古希腊人名后多带个os,古罗马人名后多带个us,由此,他考证出了为什么英文的孔夫子为什么译为Confucius,那是因为英国人在“孔夫子”后面加个us,是把他和古希腊罗马的圣哲并列,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任老这种善于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想来对后学不无启示。任老的散文随笔平白如话,内容丰富,风趣幽默。他是个优秀的翻译家、作家,同时又是个生活情趣广泛的普通人。他痴迷京剧,喜欢古典音乐,酷爱美食。在《浮生五记》中,有相当的篇幅是记述他喜欢的家乡广东的美食、上海名菜名点以及各地的风味小吃。在任老抒发的美食情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浓浓的亲情。比如,在对广东粥点的描述中,我们明白了“及第粥”的含义;在《我也有个好妈妈》一文中,任老用满含感情的笔触,讲述了在食品短缺的年代,他唯一的一次对母亲发脾气给他心中留下的愧疚;母亲给他做宵夜,让他晚上工作后补充营养;由于他不会做饭,母亲去世前担心她的吃饭问题等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母子情深和母爱的伟大。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从小看着任容容的作品长大,很崇拜他,如今我的孙子辈还在看他的作品,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任溶溶能写出,翻译出那么引人入胜的作品。
  •     就像听一个不认识的人介绍他认识但我并不认识的朋友
  •     打开网页,看到这书,直觉想要买,回来一看,真不错,出版社也是我喜欢的,质量不错,内容也好。好哦!
  •     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
  •     很可爱啊
  •     原来任溶溶爷爷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作者
  •     封面整洁干净,一如这本书的感觉
  •     为了我的童年!——看完了,任老爷子是个大吃货,哈哈哈!喜欢死您了,太可爱了!!!
  •     略略翻了几篇,没能读下去...
  •       很早就知道任溶溶先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不过,对任先生在翻译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的了解,还是在阅读了他译的那本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夏洛的网》之后,才有了直接的认识。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任先生的散文随笔集《浮生五记》,笔者认真仔细地拜读了一遍,如沐春风,如闻馨亥,受益良多。
      任溶溶先生用他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了不少他难忘的经历。上世纪40年代,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军侵占苏联了许多城市,苏联红军然后展开反攻,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那家德国商店和苏联侨民开的俄文书店先后挂出的欧洲大地图上,德军旗帜和苏军小红旗此消彼长,到最后德国商店悄悄拿掉那幅地图和希特勒的油画像,两家商店之间展开的“世界大战”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之后,少年任溶溶有一次骑自行车不慎闯入日军队伍,差点惹来杀身之祸,是抗战时期在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人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文革”前夕,作者与儿童文学界前辈何公超去杭州出差,书店老朋友在款待他们的宴席上的一句黯然之语,以及玉皇庙里的空空荡荡,预示了山雨欲来,风暴将临;“四人帮”倒台后的某一天,正在厨房里洗碗的作者忽然听到“向阳院”的电视里传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声,原来,这是“文革”后播出的第一场由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乐团的古典音乐会,象征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等等,任先生记下的是他生活中亲历的一个个片段,折射出的却是时代变幻中的风云。
      任老阅历丰富,交友广阔。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前辈、师长、同事、朋友的神采风貌。我们因此知道了,他大学的老师郭绍虞先生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而且为人正直,为了躲避投敌的老友周作人的纠缠,逃到了南方来担任教职;翻译家草婴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对吃兴趣不大,出差却总陪任溶溶去下馆子,还把他请到家里,让做得一手好菜的夫人下厨烧菜给他大饱口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包蕾“文革”监督劳动时把酒藏在药瓶中,以解酒馋;著名翻译家、译文社老社长孙家晋不仅让任溶溶独当一面编《外国故事》杂志,而且从生活上关心他,用自己的坐车接他上班。这些娓娓道来的轶闻趣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代文化人的真率个性与人格魅力。
      任老学识广博,通晓英、俄、日、意等多国外语,这与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密不可分。书中对此多有记述。草婴订购了一套《鲁迅全集》,书一出版他就借给任溶溶看。任溶溶当时住在四川路北京路,学校在江苏路,公交车来回要坐一个小时,他是在公交车上把二十本的《鲁迅全集》读完的。“文革”当中,任老也受到了冲击。他不愿无所事事,浪费时间,就自学了意大利语,为他以后重译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翻译他从小热爱的《木偶奇遇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任老不仅善于学习,而且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比如,他在对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译名的考证中指出,福尔摩斯的英文原名Holmes,第一个音节其实应该译成“霍”,之所以翻成“福”,很可能与第一个把这位英国大侦探介绍到中国的林琴南老先生有关。林琴南不懂外语,他是听别人把外文译成中文念给自己听,然后记下来的。林琴南是福建人,福建人把ho念成fu,所以他就把“霍尔摩斯”译成了“福尔摩斯”。又如,通过翻译中查找外国人名,任老发现,古希腊人名后多带个os,古罗马人名后多带个us,由此,他考证出了为什么英文的孔夫子为什么译为Confucius,那是因为英国人在“孔夫子”后面加个us,是把他和古希腊罗马的圣哲并列,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任老这种善于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想来对后学不无启示。
      任老的散文随笔平白如话,内容丰富,风趣幽默。他是个优秀的翻译家、作家,同时又是个生活情趣广泛的普通人。他痴迷京剧,喜欢古典音乐,酷爱美食。在《浮生五记》中,有相当的篇幅是记述他喜欢的家乡广东的美食、上海名菜名点以及各地的风味小吃。在任老抒发的美食情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浓浓的亲情。比如,在对广东粥点的描述中,我们明白了“及第粥”的含义;在《我也有个好妈妈》一文中,任老用满含感情的笔触,讲述了在食品短缺的年代,他唯一的一次对母亲发脾气给他心中留下的愧疚;母亲给他做宵夜,让他晚上工作后补充营养;由于他不会做饭,母亲去世前担心她的吃饭问题等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母子情深和母爱的伟大。
      
      
  •     随便一点就能透露出来他深藏功与名的玄机
  •     刚刚开始读,重购的一本送人啦
  •     老先生,又帅又萌
  •     还没有读,南方周末推荐年度读物,买来闲时一读。先给个好评。读过作者许多译著,很喜欢。
  •     作者:任溶溶 2012年5月31日 故友何紫兄当年看到我偶写出的几篇随笔后,曾对我说:“你可以写一本《任溶溶看到的世界》。”这话一直记在我的心里。但我那时候还在壮年,编辑和翻译工作够忙的,根本不会怀旧,更没工夫写散文。不过每一想起他的话,倒也觉得谢谢父母让我到这世界上走一遭,所处的时代又是如此复杂,是应该把见闻经历写下来,让后来人看看。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直到老了,忽然感到安徒生说的话有道理:老人怀旧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决乐。于是在编报刊的沈毓刚、殷健灵、刘绪源、沈飞德、陆梅、沈琦华、葛昆元等同志的鼓励下,也真开始写起随笔来。到底活了近九十年,见闻经历中可写的东西不少,就一篇篇写下来了。我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所写的东西正如老友倪海曙兄一本书名那样子:杂格龙冬。从年龄来说,从小写到大;从地域来说,有上海,有广州,有广东农村,有外地,甚至有外国;从时段来说,有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租界,三十年代的广州,1938—1941年的上海“孤岛”,1941—1945年敌伪时期的上海,1945—1949年国民党时期的上海,1949年解放后的上海。这样回忆出来的东西还能不“杂格龙冬”吗? 倒是因为这些小文章“杂格龙冬”,可能会让人看了开开眼界,觉得好玩,而有类似经历的人看了会回忆起一些往事来。因此非常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答应把它们印出来供大家一乐。 正因为这些文章太“杂格龙冬”,我特别要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张颖同志和我的小儿子任荣炼,他们为了整理它们可花费了不少精力。 最后我还要感谢刘绪源同志,他不但为这个集子写序,还给它取了个很雅的书名:《浮生五记》,并把那些“杂格龙冬”的文章分为五辑,取同样雅的辑名,这真是我莫大的荣幸。
  •     第一记因记友人,无甚共鸣,后面几记愈发精彩
  •     口语化写作的经典!
  •     就是喜欢他
  •     最喜欢写吃的和往事那部分。确实“看了开眼界,觉得好玩”。
  •     任溶溶的散文随笔,记录自己的往事。通过这本书,至少知道了任溶溶其实是他女儿的名字,被他拿来做笔名了。还有很多文革时期的事,比如写到三毛的作者,三个和尚作者的事,看完很感慨这些人如果不是在文革中受苦而是写作,那我们该有多少优秀的儿童文学,绝对不会比国外的少。
  •     任溶溶是我心中的人生赢家,受了他的启发,我决定有空自己也写一写什么电影说明书、小说说明书之类的,丰富一下自己的文艺生活,做手帐多没创意啊,还是多从事从事文字工作。
  •     任老的散文随笔。
  •     帮老妈定的,她很喜欢,说很不错的一本书!
  •     读来很轻松,装帧也不错。
  •     非常喜欢的老人家。感谢他给了我难忘的童年。
  •     《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 【在 @雨枫书馆 翻书304】之前买过一本中国城市出版社的《柳林风声》,是任溶溶翻译的,当作礼物送给了一位小朋友。我看了开头一章,当时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了读童话的年龄,感觉这故事看不进去。但是读过任溶溶这本散文集,我想也可能和译者太想把译文翻译成标准普通话有关,读起来没有亲切的味道了。在《外白渡桥往事》中,作者提到在太平洋战争最后阶段,日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新闻报道出来让日本人感觉太难堪,所以挖空心思创造了一个新词“转进”,就是转过身子来向前进,也就是败退。紧接着的一篇文章《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晚上》最后一句:“八年岁月一下子涌上心头,不禁哭了一场。”一下戳中我的泪点,普通的一句话里有数不尽的苦难和委屈。
  •     翻译的书好看,自己写的也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