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沧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读沧海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1
ISBN:9787533452612
作者:刘再复
页数:365页

章节摘录

  第一辑 读沧海  我又来到海滨了,又亲吻着海的蔚蓝色。  这是北方的海岸,烟台山迷人的夏天。我坐在花间的岩石上,贪婪地读着沧海——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带着长岁月久久思慕的饥渴,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蒙的烟涛,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我敞开胸襟,呼吸着海香很浓的风,开始领略书本里汹涌的内容,澎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打开海蓝色的封面,我进入了书中的境界。隐约地,我听到太阳清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乐声中,我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特佩拉在海战中爱与恨交融的戏剧,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银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跳动……  就在此时此刻,我感到一种神奇的变动在我身上发生,一种无法言说的谜在我胸中跃动:一种曾经背叛过我自己但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复归了,而另一种我曾想摆脱而无法摆脱的东西消失了。我感到身上好像减少了很多,又增加了很多,只是减少了些什么和增加了些什么,说不出来。只感到自己的世界在扩大,胸脯在奇异地伸延,一直伸延到无穷的远方,伸延到海天的相接处,我觉得自己的心,同天,同海,同躲藏的星月连成一片。也就在这个时候,喜悦像涌上海面的潜流,突然滚过我的胸脯。生活多么好呵!这大海拥载着的土地,这土地拥载着的生活。多么值得我爱恋呵!  我不能解释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然而,我仿佛听到蔚蓝色的启示录在对我说,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你如果要赢得它,请你继续敞开你的胸襟,体验着海,体验着自由,体验着无边无际的壮阔,体验着无穷无尽的渊深。  我读着海。我知道海是古老的书籍,很古老很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议。  原始海洋没有水,为了积蓄成大海,造化曾经用了整整十亿年。造化天才的杰作呵,十亿年的积累,十亿年的构思,十亿年吮吸天空与大地的乳汁。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呵,谁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读尽你的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  有人在你身上读到豪壮,有人在你身上读到寂寞,有人在你心中读到爱情,有人在你心中读到仇恨,有人在你身边寻找生,有人在你身边寻找死。那些蹈海的英雄,那些自沉海底失败的改革者,那些越过怒浪向彼岸进取的冒险家,那些潜入深海发掘古化石的学者,那些耳边飘忽着丝绸带子的水兵,那些驾着风帆顽强地表现自身强大本质的运动健将,还有那些仰仗着你的豪强铤而走险的海盗,都在你这里集合过,把你作为人生拼搏的舞台。  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悲剧与喜剧,壮剧与闹剧,正与反,潮与汐,深与浅,珊瑚与礁石,洪涛与微波,浪花与泡沫,火山与水泉,巨鲸与幼鱼,狂暴与温柔,明朗与朦胧,清新与混浊,怒吼与低唱,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  哦!雨果所说的“大自然的双面像”,你不就是典型吗?  在颤抖的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江河带着黄土染污你的蔚蓝,不知道有多少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你的壮丽,也不知道有多少巨鲸与群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你还是你,海浪还是那样活泼,波光还是那样明艳,阳光下,海水还是那样清。不是吗?我明明读到浅海的海底,明明读到沙,读到礁石,读到飘动的海带。

前言

  今年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挑选了一些父亲的散文编成了两本集子。一本收集了部分他在一九八九年漂流海外之后所写的作品,另一本则是他在出国前的创作。这两本集子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出国前的作品属于散文诗类,既诗化又抽象,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出国后的作品增加了叙事的因素,在对人生的思索上流露出一种苍凉感和孤寂感,并含着自嘲式的自我解构。虽然两本集子从形式到内容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可有一点相同的:它们都是父亲人格的再现与再造。  说真心话,我更加喜爱父亲在海外写的《漂流手记》系列,因为这一系列散文所涵盖的层面,早已超越了土地和国家的界限,超越了难以逾越的代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探讨着自我与他人、此乡与他乡等关于人的基本生存的问题,为所有世纪末动荡不安的心灵寻找一片可以暂时安息的家园。当然,我的这一偏好还有一点私心在里面,因为父亲到了海外之后才真正还给了我和妹妹一个完整的父亲。在国内时,他属于社会,属于国家,属于事业,整天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家庭,正如他在《寻找的悲歌》里所写的:“疏远了那么多妩媚的青山,疏远了那一轮明朗的清月。连一个夏日的晴空,都不能献给酷爱自然的天性;连一个秋天的黎明,都不能献给心爱的女儿。”在国外,虽然爸爸总是处在漂流的旅程中,可他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大时代的拼搏回到日常生活中,具体地关怀我们,具体地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具体地品尝孤独的痛苦和虚无所带来的焦虑。以往他信奉的是浮士德精神——永不休止地追寻,高昂地唱着寻找的悲歌;现在他在浮士德的积极进取精神上,又加了另一层陶渊明式的领悟,从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生命本原出发,继续寻找灵魂的家园。不过,父亲同辈的一些朋友,与我的意见正好相反:他们更喜爱他在国内写的散文诗,因为那里令人激动不已的旋律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

内容概要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生于福建南安,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后旅居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著作有《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鲁迅传》、《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放逐诸神》、《人论二十五种》、《读沧海》、《漂流手记》(十卷)、《红楼四书》(四卷)等四十几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出版。

书籍目录

序一(冰心)序二(刘剑梅)第一辑 读沧海 又读沧海 榕树,生命进行曲 爱因斯坦礼赞 慈母颂 我对命运这样说 我和历史的一次谈话 死之梦 梦之死 大河,永远的奔流 我问候每一朵小花和每一棵小草 高山,永远的巍峨 致陀思妥耶夫斯基 仁厚的地母呵,爱之神第二辑 深海的追寻 朝露吟 山顶 伟丽的存在是永恒的 奔驰的生命 黎明河 春天闯进了沙漠 沙漠里的仙人掌家族 通向南极的路 春的脊梁 有一些花并不凋残 只管往前走的牛 洁白的灯心草 失净土 我来自静幽幽的山庄 我爱我的温柔的土地 她也有自己的追求 淡淡的清香 永恒的伴侣 田野的女儿 萌芽美 突然想起 心中的灰烬 忘不了那个幽黑的夜晚 拾起一枚贝壳 真的,我曾失落过心 我曾向无辜者呐喊 我悄悄地爱过庄子 假如我设置一个地狱 黄河的心曲 珍惜 列车上想起:该播种了 此去的人生 这一片绿叶与那一片绿叶 小草的怀念 骆驼吟 书渴 死的日子 故乡啊,请你原谅 地上有着无数太阳 大地的胸脯全是我的田野 我爱萧萧风雨后 我爱茫茫风雪后 窗台上又摆满了绿色 我当然爱…… 也是这样一个雨丝绵绵的早晨 摇篮 心爱的白鸽飞走了 我找到了那一缕海波 我不再害怕眼泪 亲吻着女儿的微笑 我是山野的孩子 我本是赤条条的孩子 我辜负过那一片草地 故乡弯曲的小路 假如我早一点见到大海 缅念那棵老松树 青山的怀爱 开放在小河边的微笑 我们一直等待着她 故乡也需要休息 萤火虫在故乡的低空飞翔 为什么灯火更明亮了? 田野交响乐 真想念你们呵,故乡果 天鹅颂 致老师 思念你时,我不再忧伤 月季颂 乡恋 感谢你,四壁的星光 他依旧弹着七弦琴…… 只要心不凋残 洁白的纪念碑 王国维之死 我问东去的闽江水第三辑 孤岛 梦的话别 大河的苦闷 我只是前行 灵魂的复活 灵魂的家园 苍鹰三题 夜颂三章 迷误的海燕 嫩草与沙漠的搏斗 那一颗星不会消失 黎明的升华 榕树的躯干 木棉的葬礼 沧桑与轮回 履历表第四辑 雨丝 第五辑 寻找的悲歌 序曲 顽皮的精灵 初寻与忏悔 爱恋于冥冥中 精神之渴 生命之灯 痴情与无情的跋涉 失落 寂寞时刻 超越 过程是美丽的 没有归宿的船帆附录 冰心序附函(冰心) 冰心序说明(刘再复) 题刘再复《深海的追寻》(聂绀弩) 读刘再复《太阳、土地、人》漫为三绝句(聂绀弩)小跋

作者简介

《读沧海》乃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的散文诗歌集,作者将深邃的哲思和奔放的热情融为一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散文诗风格。作者笔下伟大神奇的海,既是“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又是作者心中“大自然的不朽的经典”。作者畅开胸怀,“体验着海,体验着自由,体验着无边无际的壮阔,体验着无穷无尽的深渊”,于是,领悟到了生活的广阔,人生的丰富,生命的奇异,大自然的健康与强大。书中运用了大量的长短排比句式,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涌来的阵阵激情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图书封面


 读沧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一九八八年秋天,邵燕祥先生主编一套散文丛书,约我也选编一本。我编好后就请冰心老人作序。那时她已年近九十,又刚刚出院,但还是立即答应。后来她又进了医院,在病中还牵挂着此事并写了序的初稿,出院后她又用毛笔誊抄了一遍,然后寄给我。她病了三四个月,手腕无力,但给我的序却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得分外清晰郑重,为此,我非常感动,并把这篇序文视为珍品,以至舍不得拿出去发表。我想,这也许是她一生中最后的序文,实在难得。一九八九年夏天我出国后又一直把它带在身边,和我一起浪迹四方。去年耀明兄约我编辑一本散文选,近日江奇勇兄也要我编一本散文诗选,我又恰好格外缅怀冰心,便把这篇序文放在书前。冰心说我的散文可用我自己的一句话来概述,这就是“我爱”,所以“我沉思”。这是知心之论。我的散文是沉思型的,但沉思的第一推动力则是爱。我从小吮吸冰心的文学乳汁,其实也是爱的乳汁。我至今童心未灭,就因为有爱的乳汁的灌溉。我研究文学理论多年,最终把文学视为自由生命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说是爱的存在形式。在智慧、信仰、爱这三项人间精神高塔中,爱是最重要的。没有爱的信念终究要变成教条,没有爱的智慧可能是危险的智慧。爱是文学的最初的源头,又是文学最后的实在。所以我的散文便热烈地拥抱生命,把各种散文文学变成爱的变奏。不仅歌哭是爱的变奏,而且不满、感愤、迷惘等等,也是爱的变奏。包括漂流,漂流中也只有爱的内涵和自由的内涵。最后,我找到童心视角,这也是拒绝社会污染的原始的爱的视角。感谢冰心,感谢她选用人间最美好的一个字眼——爱,准确地概述了我的作品。刘再复一九九八、八、二
  •     今年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挑选了一些父亲的散文编成了两本集子。一本收集了部分他在一九八九年漂流海外之后所写的作品,另一本则是他在出国前的创作。这两本集子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出国前的作品属于散文诗类,既诗化又抽象,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出国后的作品增加了叙事的因素,在对人生的思索上流露出一种苍凉感和孤寂感,并含着自嘲式的自我解构。虽然两本集子从形式到内容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可有一点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父亲人格的再现与再造。说真心话,我更加喜爱父亲在海外写的《漂流手记》系列,因为这一系列散文所涵盖的层面,早已超越了土地和国家的界限,超越了难以逾越的代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探讨着自我与他人、此乡与他乡等关于人的基本生存的问题,为所有世纪末动荡不安的心灵寻找一片可以暂时安息的家园。当然,我的这一偏好还有一点私心在里面,因为父亲到了海外之后才真正还给了我和妹妹一个完整的父亲。在国内时,他属于社会,属于国家,属于事业,整天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家庭,正如他在《寻找的悲歌》里所写的:“疏远了那么多妩媚的青山,疏远了那一轮明朗的清月。连一个夏日的晴空,都不能献给酷爱自然的天性;连一个秋天的黎明,都不能献给心爱的女儿。”在国外,虽然爸爸总是处在漂流的旅程中,可他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大时代的拼搏回到日常生活中,具体地关怀我们,具体地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具体地品尝孤独的痛苦和虚无所带来的焦虑。以往他信奉的是浮士德精神——永不休止地追寻,高昂地唱着寻找的悲歌;现在他在浮士德的积极进取精神上,又加了另一层陶渊明式的领悟,从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生命本原出发,继续寻找灵魂的家园。不过,父亲同辈的一些朋友,与我的意见正好相反:他们更喜爱他在国内写的散文诗,因为那里令人激动不已的旋律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我选编的这本《读沧海》中的散文诗,都是父亲在一九八九年之前写的。他在漂泊海外之前曾在大陆出版过六本散文诗集:《雨丝集》、《告别》,《深海的追寻》、《太阳、土地、人》、《寻找的悲歌》、《人间、慈母、爱》。这些集子后来被华夏出版社收集出版了一本《刘再复散文诗合集》。我认为,如果想真正领悟父亲散文的精彩之处,就必须把它们和八十年代复杂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读。现在有许多批评家把八十年代的文化现象当作一个案例来研究,对当时崇尚的菁英文化提出批判,并呼吁大家要重视研究九十年代的大众文化现象。我赞成这一观点,但我不喜欢完全把这两个时期对立起来,也不喜欢对这两个时期进行过于简单化的宏观性的概括与描述,更不愿意过早地做出褒贬的价值判断来。一个作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塑造历史,又在多大程度上被历史所塑造,这本来就是一个双向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我父亲在国内写的这些散文诗,表现了他们那一代人在八十年代中波动不安的情绪,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也是那个时代的结果。当我透过世纪末的颓废文学,重新看待父亲以前写的散文诗时,不禁被他诗中所迷恋的太阳神与人格神的光芒所灼痛,不禁感叹他那种如醉如痴的对生命的热情。记得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由于接受过多西方存在主义的哲学,产生了悲观的情绪,这大概是那时北大的时髦病,我自己班上就有年轻的诗人自杀了。我那时对人生的悲观与幻灭,并没有足够的人生体验来支撑,而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加上有一部分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常常以一种怀疑的眼光,去读爸爸写的散文诗,尽管有那么多读者赞赏不已,我仍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的他,还会对生活如此充满激情。对我而言,他的诗简直是生命复活后的大狂欢。他从对自身个体存在积极肯定出发,然后波及到热爱每一片绿叶,好奇地一遍遍地读着深奥的大海,被“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蔚蓝色的奇观”所感动,时时怀念着故乡榕树的生命进行曲,歌咏着大河不尽的奔流,以及跋涉山顶的人所拥有的勇敢无畏的“过客”精神。然而,当我成熟一些以后,尤其是走过了躁动不安、怀疑一切、解构一切的青少年时代后,我开始逐渐理解父亲的散文诗了。可以说,他的散文诗是一种力度的体现,是被压抑过久的生命的爆发,也是对人生旅程中最基本的“爱”的拥抱。也许现在,当我们一谈到人道主义的关怀时,首先会觉得它早已过时了。但如果我们看到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拼了命似地追逐着西方的浪潮(有些评论家已经断定中国当代文学已经从现代主义走到了后现代主义),我们是否应该意识到我们依旧被笼罩在“进步”的意识形态底下,忘记了在这信仰大溃散的时代里,我们是否还需要有一些最基本的依托。在我重新进行选编的过程中,我注意到父亲的散文诗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标准的散文诗,短小精悍,五百字左右。在这类散文诗中,父亲对他的母亲、故乡、自然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所谓理性,实际上以最不理性的方式,把原本生活中最起码的温馨,人和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与关怀,全部无情地毁掉了。连父亲故乡里清亮的小溪,翠绿的山林,大姊姊般的老师,童年中美好的记忆,都被革命摧毁了。一切的一切,全都变成了革命的战场,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斗争状态与革命状态。所以,父亲这些写于比较早期的散文诗,就是在挖掘出那些未被狂热占领的孩提王国里的东西,即那些生命的原版,那些未被意识形态修改过的生命初稿。正如俄国诗人叶赛宁说过的,“谁找到故乡,谁就是胜利”。父亲幸运地找到了故乡,而且对着故乡真诚地忏悔。他对故乡表示,丢失了童年时代那纯真的一切,自己也有一份责任。父亲在文学理论中,曾提出过“忏悔意识”,那就是个体应该与全民共忏悔。他认为只是谴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回到个体的责任中,省悟到自己也是个罪人,曾经进入狂热时代的“共犯结构”之中。父亲对散文诗的形式也力求有所突破,这些突破表现在其它两种形式中。一种是篇幅比较长的诗化散文,大概在三千字左右。他的《读沧海》、《榕树,生命进行曲》、《慈母颂》、《爱因斯坦礼赞》等都属于此类。这类散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父亲诗中的“双元宇宙”,即内宇宙与外宇宙。在《读沧海》中,他这样写道:“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悲剧与喜剧,壮剧与闹剧,正与反,潮与汐,深与浅,珊瑚与礁石,洪涛与微波,浪花与泡沫,火山与水泉,巨鲸与幼鱼,狂暴与温柔,明朗与朦胧,清新与混浊,怒吼与低唱,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实际上,他是在借用外宇宙来谈内宇宙,借用沧海、榕树、大河、高山、山顶等等大自然的意象与力度来雕塑人的内宇宙。这些散文诗,是八十年代思想刚刚开放的象征。那时的父亲,好像从迟到的青春中刚刚觉醒,好像经历了一场大彻大悟,一场生命的涅槃。于是,他的诗充满了野性的呼唤,人性的渴求;他急切地唤醒被虚伪理性所压抑的母爱和大自然的爱。说他的诗有一种力度,是因为这种内外宇宙的结合充满了磅礴之气,非任何荆棘坎坷所能阻挡,他的散文诗一方面常常流露出很浓的浪漫气息,另一方面也对大自然做着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性的阅读。父亲对散文诗的另一类尝试,是长散文诗体,如《寻找的悲歌》,长达五万字,共一百二十五节。在《寻找的悲歌》中,整篇的主旋律就是寻找,从孩提时代寻找到中年时代。没有终点、没有句号、没有结局的、悲剧式的寻找,恰如他的人生之旅。在我看来,《寻找的悲歌》正是父亲在海外写的《漂流手记》系列的序曲,它揭开了寻找灵魂家园的序幕。这组长散文诗写于“反自由化”运动期间,那时,父亲由于心情不好,去南方散散心,于是写下了这组内含生命的张力与矛盾的散文诗。以往的路上没有菩提树和野玫瑰等怡美景色,现在却是在地狱边徘徊着的路,是连路也没有的路;以往落入他眼帘的只有“我和同类的灵魂原野中升沉着的太阳”,“一片片光辉夺目的内宇宙”,现在则同时也发现“无所不在的黑洞”,“黑雾中的幽灵”,“雾中的眼睛、手和头颅”。他既绝望地做着死之梦,又努力地越超着黑洞,与黑洞争夺着自己。在这里,我觉得父亲受鲁迅精神的影响,不仅有着《野草》中对荒谬、虚无的领悟,也有着鲁迅文中不懈奋斗的韧劲。父亲的寻找旅途是漫长的,与他以往的单纯和奔放的旋律不同,这一旅途时时泄露出“异质”的痕迹,是一个充满痛苦、悲剧和矛盾的张力场,没有一点点矫情造作的成分。在我编的这本散文诗集里,我最喜欢这组长散文诗,因为它的内涵更为深邃,它包含着叩问人的存在意义的对话,这些对话是父亲的性格组合,也是那个时代的多声调的组合。从古至今,评论家总爱说,“文如其人”。其实,我看这并不带有普遍性,创作主体和现实主体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但是,“文如其人”用在我父亲身上,却是非常的合适。爸爸的散文诗和散文,说到底,就是人格和性情的自我雕塑,是诗化的人格表现。在《雨丝集》中,他写到,“缪斯这样告诫世界:先做人诗,后做诗人。”所以,他对大自然的阅读,对故乡的回忆,都是对内宇宙的探询,是以双元宇宙的精华来冶炼“人诗”。对他而言,诗人这个桂冠是假的,如果诗人的关怀只停留在文字的华美而无人间的焦虑。曾经历过“生锈的岁月”的爸爸,给我的人生哲理启示是很多的,令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坦露真性情的力量和勇气。他所具备的勇气,可与他写的《苍鹰三题》中的站立在火焰山旁的鹰相比:“这里没有野兽,也没有甲虫和蚂蚁。满目只是漠漠黄沙。啊,火焰山,是你被生命所遗忘,还是你遗忘了生命?“然而,鹰就在这里站立着。坚爪就像钢铁镶嵌在焰顶上。不知道他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歇脚?也许是为了烧焦自己,完成一次寓永恒于瞬间的死亡和更换生命的涅槃;也许是为了实现自己,准备向着光洁的穹庐展开更远大的飞翔;也许为了干净与清白,为了远离被觅食的鸡搅混的烂泥和天葬中的那群争夺尸首的枭雄;也许为了安宁,这里虽然热浪翻滚,但没有浮嚣与聒噪;也许什么也不为,只因为茫茫天宇下根本就没有路没有落脚的地方,只有赤条条的火焰山,愿意接受他的漂泊。”我读父亲的散文诗,总是被他体现的这种生命的力度所感染。因为有了这种力度,他永远都在寻找,永远都不停息,不惧怕望不见顶的高山,也不惧怕深不见底的死谷。朋友们常说他虽然是理论家,可是很有诗人气质。我也非常同意,其实,他不仅有诗人的气质,还有诗人的童心。他在海外寻找情感的故乡,最后找到的还是那一片天真天籁的孩提王国。刘剑梅1998年10月于美国马里兰州
  •     再复同志:卓如带来了您送我的一本《寻找的悲歌》,谢谢您!您的文章绚烂而又深沉,正是中年人的思路,我正准备为您的文章作序。我病了二个星期,刚出医院,腕弱不及书,祝合家安吉!冰心九、廿八、一九八八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看惯了刘再复的理性、悟性文字,有些不习惯这感性文字,但总体不错。
  •     纸张和封面都很不错!
  •     .刘大师的散文诗气势磅磗真实感人!
  •     帮人买的,我也没看
  •     原来是散文诗,写地很好,还没细看。
  •     必读的哲理散文。
  •     值得一读,诗情洋溢,哲思深刻。
  •     《读沧海》是刘再复多年前的旧作,那时他是声名鹊起的文化学者,而今二十余年如一梦,斯人已老,自己也正向老,感慨系之,留存.
  •     很棒,感觉身临其境
  •     真是一本不错的书,看了好久,觉得学到了很多
  •     欣赏不来=_=
  •     渊博
  •     大概如今已欣赏不来这种风格的散文了呢……
  •     很有深度 ,又不失文采
  •     呵呵,观“沧海”。
  •     好书,可惜没几个人能悟得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