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208112438
作者:王义桅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乃天不弃此优秀众大之民族,其始也得欧风美雨之吹沐;其继也得东邻维新之唤起。 ——孙中山导论从河殇到海殇:欧风美雨中国雷海殇? 欧债危机所昭示的欧洲颓势,起源并纠结于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难道只是历史的偶然?希腊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导致巨额债务负担,折射的是过度扩张的海洋文明导致的制度危机。欧元及欧盟的机制设计,不仅无法抑制由“笨猪国家”债务问题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反而让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不断累积蔓延。这充分证明,西方文明的当代创新难以挽回现代文明的历史窘境。这一窘境,准确地说就是以普世价值自居的海洋文明之殇。 殇,不成人也。为国战死者,乃国殇。为海上扩张而衰者,是谓海殇。海洋文明曾让欧洲称霸世界,却因过度扩张而辉煌难再。 一、海洋文明的“原罪” 欧洲文明不等于海洋文明,却是海洋文明之母。“欧洲在各个方向与世界的七个海洋相连。构成欧洲历史一个基本部分的,就是船只、护航队和征服遥远的海洋的历史。”[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旭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8页。海洋文明发轫于古希腊而成熟于古罗马。更早的海洋文明,如腓尼基文明,已渗透到希腊—罗马文明中。希腊—罗马文明成为海洋文明的集大成者。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在希腊神话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古希腊宗教的神不过是大写的人而已。大多数神的行为更像一群顽皮的孩子,主神宙斯的行为也不检点,没有很高的权威。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独一无二性而受到颂扬。到古罗马时代,罗马帝国所代表的欧洲将地中海变成“我们的海”,及至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又把五大洋变成“我们的洋”。海洋文明的领先优势因此尽显。 海洋文明的典型特征就是张扬。个性的张扬,滥觞于欧洲而成熟于美国。但过度的扩张与张扬的个性——个体的个性、民族的个性、西方的个性,通过跨海越洋,带给欧洲大陆不可承受之重。 走向海洋,欧洲文明之殇;回到陆地,欧洲一体化之踵。自废武功的代价、矫枉过正的恶果、历史记忆的麻烦,是欧洲一体化之代表——欧盟发展的三大软肋。 自废武功的代价,源于实现欧洲永久和平这一欧盟创立宗旨的负效应。欧盟是欧洲现代文明的重要创新,通过地区一体化消除了欧洲大陆纷争的根源。由于欧盟在过去60年中推动和平、和解、民主、人权方面的贡献,使欧洲大陆从“战争大陆转为和平大陆”,为此荣获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然而,欧盟的和平成就也带给欧洲人视和平为想当然、靠美国和北约保护自身安全的依赖心理,一方面是自废武功,另一方面也是被(美)废武功。通过去军事化、去工业化、去技术化、去国家化、去宗教化,欧盟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方面失去了战略意志和进取心,躺在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怀抱”,沉迷于“社会性力量”(socialpower)定位而不能自拔。 矫枉过正的恶果,源于欧盟的制度设计和成员国的政治文化。为防止东西德统一后出现“德国的欧洲”现象,维持“欧洲的德国”局面,欧元仓促问世,埋下今日欧元区危机的恶果。然而,欧洲一体化迄今未走出“德国问题”的诅咒。欧洲一体化的德国烙印,助长了欧盟的程序理性和先验论。成员国的发展模式注重对近代工业化和劳资关系的“纠偏”,推崇可持续发展,却带来福利主义的制度刚性和养懒汉的怪相,制约了欧洲的国际竞争力。自由、民主、人权观念的勃兴为选举政治和党同伐异打开闸门,对民族主义的解构又导致民粹主义泛滥。 历史记忆的麻烦,源于近代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论”和普世价值观,让欧洲人产生自以为是的傲慢。自美国崛起为全球霸权,“欧洲中心论”让位于以“西方中心论”面目出现的“美国中心论”。惜欧盟日益为“西方”所累,为普世价值所绊,热衷于民主输出和规范性诉求,以期实现全球治理,到如今欧债危机蔓延,却成为全球治理的关切点。 开放而不包容、对内多元与对外普世的双重标准、进取与破坏相伴生,是欧洲海洋文明的三大“原罪”,亦为海殇之肇因。 开放而不包容,源于海洋文明二元对立思维。一方面,海洋文明从经济、人口、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开放,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不断制造“异质文明”的假说,通过征服、扩张乃至殖民,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美国海上霸权,继承了欧洲海上文明扩张的衣钵,将海洋文明张扬的个性发挥到极致。 对内多元与对外普世的双重标准,源于海洋文明的岛屿基因。宙斯化身为公牛把欧罗巴掳走的传说,为该基因披上了神话的色彩。海洋文明的多样性是对欧罗巴大陆说的,其余大陆都应被普世海水淹没。高于海平面的是“我的”文化,其由竞争形成,多元一体,并通过海洋传播至全球,让“他者”皈依而成为“普世价值”。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时,就是容忍个体发扬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其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雅典是其典型的代表。海洋文明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而“普世价值”为文明的过度扩张披上合法性外衣。 进取与破坏相伴生,源于海洋文明的宗教伦理。海洋文明对自然、对他者的控制欲,既带来了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也带来了对自然和其他文明的破坏。征服海洋,而非敬畏自然,一方面培养和激发了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

名人推荐

在过去的交谈中,王义桅博士关于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角色分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书将其思想进一步系统化,令人期待。——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在以往与王义桅博士的交谈过程中,我十分欣赏他对于中欧文明关系的公允评论与缜密思考。王博士的这本书将被寄予极大期待。我希望它能帮助欧洲勾勒出对华政策新蓝图。——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 普罗迪“中欧学术连线”主任王义桅教授基于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工作三年的积累,对欧洲有了深入的认识。这就是为何此书对中欧之间的误解、以及如何消除这种误解、实现中国的“和谐世界”观与欧洲“全球治理”观的和而不同,提供如此有意思的视角。——欧洲议会前议长、欧洲大学学院前院长 博雷利人们不应该认为中国与西方关系要么相互敌对,要么互利,其实还存在另外一种范式,可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动力与指南,即中国与西方,尤其是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塑造的。王教授的这部重要著作对这一充满希望而复杂的相互转换进程进行了重大探索,将我们的世界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中欧论坛创始主席 高大伟此书为欧洲人与国际主要伙伴关系的变化模式提供了卓越而及时的评估,为这一进行中的辩论增加了关键的中国学者视角。——西班牙智库FRIDE主任 理查德•杨斯一个个精彩的外交故事,一段段精辟的欧洲文明论述,一章章炙热的中华情怀,处处折射出王义桅教授深邃的思考和宽广的视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 刘吉欧洲海洋文明的沉浮,对于走向海洋的中华文明是最好不过的历史教材。王义桅教授的大作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做了及时而深刻的文明解读。——《大国崛起》电视纪录片总顾问、北京大学教授 钱乘旦王义桅教授以独特的风格,写出他对外交事务的理解,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对欧洲文明的思考,对人类明天的展望。——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兼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王义桅教授的新作从发源于欧洲的海洋文明的沉思反诸求己,提出中国要通过自身文明转型来引领人类文明的转型,思考中国崛起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性。本书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对我们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最深刻阐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郑永年王义桅教授对欧洲衰落和欧洲文明深层次的问题做了相当透彻的分析,对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崛起的道统性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今天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对于认识中、西方实力的互动关系和此长彼消的趋势大有裨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从五四启蒙运动到1988年电视剧《河殇》的呐喊,救亡图存的中国人长期把西欧的海洋文明作为现代化的普适样板。然而,中国的革命和复兴,西方的衰落和危机,给了世界一个新的启示:多种文明的竞争和演化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与时俱进的革新。欧洲债务危机显示的不仅是欧美去工业化、去国家化、去宗教化的危机,也是个人主义、享乐文化、和福利社会的危机。作为一个学者和外交官的亲历观察,本书对中国人寻找后西方的全球化道路,提供了新的视角。——复旦大学 新政治经济学中心 高级研究员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教授 陈平

内容概要

王义桅,男,1971年生,江西瑞昌人。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欧学术连线”主任,兼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分获工学(环境工程)学士,法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曾为美国耶鲁大学福克斯学者、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韩国延世大学及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访问教授。出版专著《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等6部;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并编著《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等3部。在12个国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时评400余篇,参加威尔顿庄园会议、斯德哥尔摩中国论坛、柏林外交政策论坛、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中欧论坛等国际论坛、会议数百次。

书籍目录

导论 从河殇到海殇: 欧风美雨中国雷
一、 海洋文明的“原罪”
二、 “西方中心论”的纠结
三、 中华文明的超越
四、 中国崛起的道统性何在?
五、 改造我们的欧洲文明观
六、 东西方大融合的前景
第一章欧债危机的文明解读
一、 “衰落中的危机”
二、 欧洲一体化之踵
三、 欧洲人的“三漫(慢)”
第二章欧洲海洋文明的衰落
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二、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五、 聪明反被聪明误
六、 西方的衰落为何始于欧洲
第三章欧洲的矫枉过正现象
一、 去军事化
二、 去工业化
三、 去技术化
四、 去国家化
五、 去宗教化
第四章欧洲现代文明模式
一、 程序理性
二、 强势社会
三、 个人主义
四、 自由竞争
五、 人权优先
六、 民意为大
七、 民主至上
八、 自我中心
第五章海洋文明悖论
一、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
二、 “海中地”与“地中海”
三、 多元与一体
四、 手段与目的
五、 名与实
第六章欧洲文明的中国元素
一、 欧洲人如何认识中国
二、 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
三、 中国与欧洲文明的再复兴
第七章中华文明走向海洋
一、 突破千年北方困局
二、 我们的海——南海
三、 海上中国
四、 全球中国
第八章中欧文明G2
一、 从“伊壁鸠鲁悖论”说起
二、 刀叉与筷子
三、 欧洲的“第二次启蒙”
四、 中欧文明G2
第九章轮到欧洲反哺中华文明复兴了
一、 中国崛起宣言
二、 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困境
三、 中欧携手开创新人文主义
结语 从欧洲梦到中国梦
一、 欧洲梦的褪色
二、 欧洲海洋文明的转型
三、 中国梦的三重内涵
四、 中国的海洋强国梦
五、 中华文明复兴的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后记

编辑推荐

《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编辑推荐:改造我们的欧洲文明观,在新的时代,世界需要中国梦,中国需要世界梦。基辛格、普罗迪、博雷利、理查德•杨斯、刘吉、高大伟、钱乘旦、郑永年、张维为、陈平——推荐!学者外交官三年欧洲见闻录,数百场对话交流,十余万字外交笔记,思考崭新时代下的中国与欧洲。

作者简介

本书记录了一名学者外交官在布鲁塞尔任职三年的感悟,参加四百多场国际研讨会的所闻,以及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反思。作者以中国古老智慧概括出欧洲海洋文明衰落的五大内因,剖析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八大模式和海洋文明的五大悖论,提出“改造我们的欧洲文明观”这一时代命题,以纠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仰视西方的知识体系与价值标准。
作者认为,尽管中欧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面临着通过自身的文明转型推动人类文明转型的时代使命。在文明互鉴互融过程中,中欧携手开创新人文主义,为世界所期待。中国崛起必须超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惯性思维,摒弃“复古” 与“接轨”的迷思,并通过复兴中华原生文明,创新人类文明而确立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


 海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作为在学校学英文比学汉语投入时间更久、精力更长的一代,作为娱乐时间喜欢将时间打发在追美剧、看好莱坞大片的一代,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其,出生在一个国家不够富强、民主不够强大、权利不够共享的国度和时代,批评政府连同批评这个国家与生俱来的所有的一切,有意无意成了我们彰显时髦和与众不同、甚至逃避自身努力的良好藉口。于是,西方民主制度、生活方式、文明观念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成为化繁为简点石成金的魔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吸引力,甚至在内心深处,我们已经将西方文明内化为普世的价值、“发达”的标准。与之相反的是我们的上一代人。他们由于出身及时代,在生命中最年轻最美好的时光里错失了方向。他们童年贫困、少年狂热、青年茫然、中年艰辛,在新世纪进入老年时代,与激情澎湃的年轻一代相比,又觉得一事无成。他们把内心最深处的愤怒投向体制的同时,与生俱来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和无法磨灭的早期教育又使他们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国家想象成一个受害者,他们习惯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生活思考,本能的排斥西方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他们是年老的“愤青”,充满血脉喷张的爱国热情,他们渴望回到熟悉的旧时代,但又对那样的生活充满怀疑和不自信。然而对于移植来的西方文明,却又不屑一顾甚至充满恐惧。两代人的价值差异,如果浓缩在我家的话,就是我和我那可爱又固执的老爸最大的观念分歧,我们时常像英国的议会辩论一样互相质询、申辩、嘲笑直至不欢而散。不久前买了王义桅博士的新书《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反反复复读了三四遍,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一次有一次的感悟,我终于找到使我和我老爸化敌为友的沟通渠道。我发现,其实我和老爸,虽然各自觉得有理,却不能彼此说服对方,主要是因为我们只看到钱币的一面,看到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矛盾和对立,与我,一味仰视西方价值标准,与他,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但又固步自封不愿向前。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既审视了西方文明尤其是欧洲文明的发展,尖锐的指出其不足、其矛盾、其难以自圆其说,又客观的思考中华文明的伟大价值,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中华文明固然伟大,但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发展的,包含着复兴、包容和创新,既包括复兴我们的原生文明,又包容西方文明,同时创新人类文明,使中华民族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基础上实现文明的转型,使中华文明真正的成为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明珠。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这本书之价值如同百年前梁启超西游归来,提出“以东方文明为世界将来之希望”的《欧游心影录》,同样的外交经历、相似的结论,这又是怎样的轮回!也许是因为王义桅博士的外交官经历,使他能够跳出国人思考问题的圈子,“冷眼向洋”,清澈洞悉欧洲文明,高度概括欧洲文明模式之深层次矛盾以及海洋文明的悖论,论据充分又深刻,使我这样迷信西方文明能够拯救中国的人心悦诚服。同时,王义桅又以异常的自信,发掘欧洲文明的中国元素,深入思考中华文明,提出复欧洲地区性文明形态之位、复中华文明原生文明之兴的结论,的确令读到此书的中国人(包括我老爷子这样贪恋旧时代又对此心怀复杂感情的人)感到振奋、骄傲和向往!同样是王义桅博士的外交官经历,使这本书一扫学术性专著枯涩难懂的文风,这本书,甚至使普通读者甚至读中文的外国人都可以看懂。比如,作者用外交官那样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人人熟知的中华文明的古代智慧,形象概括欧洲文明,将东西方文明的交替轮回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概括,文化多元主义的悖论用“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概括,欧洲一体化中的美国因素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概括,文风之从容,文笔之清新,令一本只能在夜深人静的书房或寂静无声的图书馆里阅读的理论专著充满轻松愉快的风格。如我,在一段时间里一直把这本书放在随行背包里,无论是咖啡厅还是车站,无论是就餐时间还是回家路上,都可以愉快的读上几页,既充实了时间,又收获了智慧。当然,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从某种程度上,套用流行的国际关系术语讲,曾经高度发达但随着近现代积贫积弱而沉寂、又在新世纪迅速展现影响力的中华文明,与几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普世价值的欧洲文明的关系,也如一种崛起文明与守成文明的关系,存在崛起性力量与规范性力量、“动”与“静”、“破”与“立”、“行”与“范”的关系,崛起文明能否挑战并战胜守成文明,需要经济力量的依托与证明、需要政治和文化的示范和推进,更需要崛起国家人民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而这一点,王义桅博士不是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么?
  •     老实说,是因为看到封底上又是基辛格,又是郑永年的推荐,但是翻看来开,才发现有拼凑之感。除了前言一些地方还有些启发之外,正文多半是在东拼西凑。如果没有这么多牛人的推荐,还是一本中等水平的作品,但是有这么多大牛的推荐在上面,落差过于鲜明!
  •     在建立“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一直背负着西方文明影响的焦虑,并由此形成国人挥之不去的欧美情结。这种焦虑一度体现为无条件地学习西方文明,进而否定中华文明价值。对西方文明的仰望,正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3月21日举行《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 出版座谈会上所言,确实对解放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中华文明价值的彻底否定,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议。某种意义上,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可以说不》《中国震撼》等图书出版热销,便是对这种争议的回应和反拨。这些图书意在通过中西方比较,乃至中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比较,证明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和正确性,进而证明中华文明有着怎样无可替代的优越性。而这种证明事实上还是西方影响的焦虑的延续性思考。以此看,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所作的《海殇?》提供了颇为不同的视角。《海殇?》从欧洲的海洋文明出发,探究全新时代下的欧洲与中国。王义桅的思考,首先是基于对欧洲海洋文明的反思而展开的。他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在欧洲任职三年,参加四百多场国际研讨会,身临其境地观察、感受了欧洲的现状。他认为,欧洲的衰落源于欧洲海洋文明危机。海洋文明的基因曾使欧洲获得近代以来的领先优势,创造了“欧洲中心论”的神话。然而过度的扩张和殖民,也带给了欧洲大陆不可承受之重,近年来渐渐走向衰落的态势,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步下降。因此欧债危机爆发于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也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过度扩张的海洋文明所引发的制度危机的显现。在王义桅看来,海洋文明的扩张所带来的负重,已非当下欧洲所能负担。特别是欧盟的设立,作为欧洲现代文明的重大创新,以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为宗旨,却也使欧洲从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失去了进取的意志。“海洋文明的三大原罪:开放而不包容、对内多元对外普世、进取与破坏相伴生,是欧洲与生俱来的基因,却也是其逐渐衰落的根源所在。而欧盟的出现,致力于解决欧洲问题,却因欧洲内部整合的各种漏洞而陷入困境。”当然,反思欧洲文明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欧洲文明的价值。恰恰相反,王义桅在书中特别肯定欧洲文明的博大精深,尤其是近代以来其诸多先进性。在陈昕看来,这就回答了排斥、轻视欧洲文明的人。“站在一个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立场上闭关自守地看待欧洲文明显然是错的。另一方面,欧洲文明确实遇到了衰落的危机,这是很现实的。并不是我们在宣扬,欧洲文明或西方文明碰到了很多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其实欧洲人自己也深有同感,甚至比我们所说的还要严重。”而指出欧洲文明存在的问题,也并不以此就能反证中华文明的无比优越性。无可否认,曾落后于欧洲的中华文明正在重新崛起。但中华文明在复兴过程当中同样存在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假如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同样可能面临新的危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认为,《海殇?》不同于其他很多同类图书的突出特点是,在和欧洲文明做比较中,它指出中华文明本身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怎样和世界其他文明进行碰撞交融,并在这过程中怎样进行新的转型。”事实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王义桅特别批驳了接轨赶超思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进而提出改造国人的欧洲文明观,重塑中国的世界观、国家观的根本问题。王义桅认为,当下资源不可持续的大背景下,国人更要问自己的是,我们能不能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贡献?“因此除了关注东西方问题,我们还要关注人类文明史。这样才能避免从东西方的简约对比中看问题。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欧洲的问题,同时也看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东西方文明的转型成为可能。”来源:文学报作者:傅小平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作为学者还有能比在天涯转引更low的么 看烂书是会影响心情生气的好么
  •        作为在学校学英文比学汉语投入时间更久、精力更长的一代,作为娱乐时间喜欢将时间打发在追美剧、看好莱坞大片的一代,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其,出生在一个国家不够富强、民主不够强大、权利不够共享的国度和时代,批评政府连同批评这个国家与生俱来的所有的一切,有意无意成了我们彰显时髦和与众不同、甚至逃避自身努力的良好藉口。于是,西方民主制度、生活方式、文明观念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成为化繁为简点石成金的魔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吸引力,甚至在内心深处,我们已经将西方文明内化为普世的价值、“发达”的标准。   与之相反的是我们的上一代人。他们由于出身及时代,在生命中最年轻最美好的时光里错失了方向。他们童年贫困、少年狂热、青年茫然、中年艰辛,在新世纪进入老年时代,与激情澎湃的年轻一代相比,又觉得一事无成。他们把内心最深处的愤怒投向体制的同时,与生俱来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和无法磨灭的早期教育又使他们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国家想象成一个受害者,他们习惯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生活思考,本能的排斥西方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他们是年老的“愤青”,充满血脉喷张的爱国热情,他们渴望回到熟悉的旧时代,但又对那样的生活充满怀疑和不自信。然而对于移植来的西方文明,却又不屑一顾甚至充满恐惧。   两代人的价值差异,如果浓缩在我家的话,就是我和我那可爱又固执的老爸最大的观念分歧...,我们时常像英国的议会辩论一样互相质询、申辩、嘲笑直至不欢而散。   不久前买了王义桅博士的新书《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反反复复读了三四遍,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一次有一次的感悟,我终于找到使我和我老爸化敌为友的沟通渠道。我发现,其实我和老爸,虽然各自觉得有理,却不能彼此说服对方,主要是因为我们只看到钱币的一面,看到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矛盾和对立,与我,一味仰视西方价值标准,与他,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但又固步自封不愿向前。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既审视了西方文明尤其是欧洲文明的发展,尖锐的指出其不足、其矛盾、其难以自圆其说,又客观的思考中华文明的伟大价值,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中华文明固然伟大,但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发展的,包含着复兴、包容和创新,既包括复兴我们的原生文明,又包容西方文明,同时创新人类文明,使中华民族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基础上实现文明的转型,使中华文明真正的成为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明珠。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这本书之价值如同百年前梁启超西游归来,提出“以东方文明为世界将来之希望”的《欧游心影录》,同样的外交经历、相似的结论,这又是怎样的轮回!   也许是因为王义桅博士的外交官经历,使他能够跳出国人思考问题的圈子,“冷眼向洋”,清澈洞悉欧洲文明,高度概括欧洲文明模式之深层次矛盾以及海洋文明的悖论,论据充分又深刻,使我这样迷信西方文明能够拯救中国的人心悦诚服。同时,王义桅又以异常的自信,发掘欧洲文明的中国元素,深入思考中华文明,提出复欧洲地区性文明形态之位、复中华文明原生文明之兴的结论,的确令读到此书的中国人(包括我老爷子这样贪恋旧时代又对此心怀复杂感情的人)感到振奋、骄傲和向往!   同样是王义桅博士的外交官经历,使这本书一扫学术性专著枯涩难懂的文风,这本书,甚至使普通读者甚至读中文的外国人都可以看懂。比如,作者用外交官那样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人人熟知的中华文明的古代智慧,形象概括欧洲文明,将东西方文明的交替轮回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概括,文化多元主义的悖论用“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概括,欧洲一体化中的美国因素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概括,文风之从容,文笔之清新,令一本只能在夜深人静的书房或寂静无声的图书馆里阅读的理论专著充满轻松愉快的风格。如我,在一段时间里一直把这本书放在随行背包里,无论是咖啡厅还是车站,无论是就餐时间还是回家路上,都可以愉快的读上几页,既充实了时间,又收获了智慧。   当然,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从某种程度上,套用流行的国际关系术语讲,曾经高度发达但随着近现代积贫积弱而沉寂、又在新世纪迅速展现影响力的中华文明,与几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普世价值的欧洲文明的关系,也如一种崛起文明与守成文明的关系,存在崛起性力量与规范性力量、“动”与“静”、“破”与“立”、“行”与“范”的关系,崛起文明能否挑战并战胜守成文明,需要经济力量的依托与证明、需要政治和文化的示范和推进,更需要崛起国家人民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而这一点,王义桅博士不是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么? 阅读更多 ›
  •     这是一本观点明确的书。。。好吧,我承认,我看这本书是为了帮赵博士缩短写书评需要的时间。。。看完后的感想就是,作者是一个奇妙的人,思维跳跃性大。。。还有就是,作者是一个正派人物。。。。
  •     作者的很多说法很有道理,但是章节布局明显杂乱,难道这是所谓的螺旋式上升论证?作者作为一名学者外交官在欧盟总部的境遇确实很特殊,他的很多表现也的确为中国崛起乃至中国人争气,但是作者无时不体现出中国大国主义的优越感,似乎只有中国才能拯救世界拯救未来,并常常通过对比形式大量贬低欧洲和欧盟的语句,似乎两者的衰落为历史潮流所趋。要知道,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文化多样性”,自己却不能按照这一标准去执行,实在意外!此外,欧洲人反对作者“拿欧洲同美国比较”,本人十分同意。欧洲和美国的历史原因不同,自然在民主、移民等方面采取不同政策,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社会,并且采用区域自治的联邦制政府,欧洲则历史悠久,民族个性鲜明,且欧盟并不能代表所有成员国形成一个主权政体,因此两者的作用有着根本的不同,简单的对比分析,实在无意
  •     看了一半,可惜没看完。 有一天,它不幸掉进了洗衣机,然后被绞得粉碎了......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搬家清理藏书。有兴趣的,请豆邮。不包邮,支付宝支付。16元。
  •     可能是太通俗了以至于看不习惯吧……太没知识以至于感觉像看网文……
  •     100多年来,我们都是以景仰的目光看西方的,认为那就是人间天堂,就是未来世界的样板。而西方人环顾周围的世界,认为还都处在文明的早期阶段,或者叫前文明阶段。所有的文明都是农业文明,唯西方进入了工业文明。仅仅过了100多年,西方沉寂了,西方以外的世界特别是古老文明却获得了重生,迎来了蓬勃发展。西方那个羡慕、嫉妒、恨噢,但却仍不愿低下那颗高傲的头!汤因比、布罗代尔、斯塔夫里阿若斯是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的几位西方史学大师。但是,汤因比还是感慨:“我的世界史西方人认为太过分(注重西方以外的世界),而中国人认为还远远不够。”本书作者王义桅博士,作为外交官派驻欧盟3年,近距离观察了有500年帝国历史的西方世界,参加了400多场国际学术会议,与西方政要和智囊人物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由此对西方世界(主要是欧盟)的机体看出点问题来:如500年海外过度扩张的难以为继;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的双重标准;欧洲南北、东西发展失衡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萎缩,耽于享受,不愿付出的产业阶级;军事萎缩,而国际关系傲慢的帝国心态;如此等等。作者以一个新兴国家学者的敏锐视角,发现了欧洲人习焉不察的诸多问题,决定给他调调,本书就是王博士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在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领域,王博士是新生代中的佼佼者。老一代如陈乐民、资中筠夫妇,一位作古,一位已身处江湖之远。第二代掌门王...缉思、阎学通、时殷弘和旅居海外的相蓝欣、郑永年等,他们的言论具有政策导向,为避免西方的猜测,轻易不敢发言。年仅42岁的王博士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胆识和气魄,毫无顾忌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虽多有可商榷处,但其大胆点评西方,在我国知识分子中开风气之先,其勇气可嘉,其反映的中华智慧值得赞美。另外,本书在成稿后,在业内进行了广泛交流并接受了多方批评,严格履行了西方学术著作的产生过程。本书所列的参考书目也为国际政治爱好者提供很多信息。 阅读更多 ›
  •     随笔性质,但也包含了不少思考。还是颇具可读性的关于文明及崛起的著作
  •     觉得作者挺牛逼的。不过为毛百度不到。 关于内容:欧洲之前挺牛逼的,不过现在不行了,虽然他们自己也在反省,但是欧洲的辉煌已经过去了。而在这个世界格局中,中国崛起了,中国有期望。所以欧洲要放下对中国的偏见,寻求与中国合作,反哺中国;中国呢,则要抓住机遇,寻求合作。 看到后面就觉得书中的观点有点刻意迎合官方的观点。
  •     挺不严谨的 也太通俗了 可能定位就不是严谨的类型 完全不用动脑子 语言上很多情绪化的表达 拿某国的笑话和段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引用的内容居然还有百度百科和天涯 不能接受 另外光说欧洲这不好那不好 自己一开始就说文明要兼收并蓄 发扬好的东西 但对欧洲的各方面都没半句好话 这点我也不是很能理解 还有根据我在美国的体会 美国和欧洲实在太不一样 除了老祖宗是同一帮人 根本没什么可比的 所以都到那里也觉得干巴巴 这本书的好处 对我来说大概就是让我知道了另一个理解欧洲角度 十分主旋律十分正的角度 这也是个收获 但我们比人家差的还远 总说中国好啊好的 并没有什么建设性
  •     烂
  •     作为一名学者外交官,本书屡见情绪性表达,实在不太好。全篇口吻,大有自负中国必将全面超越西方,居高临下指点江山之意,实际上本国问题绝对不比欧洲少。本书成书之前,欧盟的确处在成立以来的最危急时刻,但2013下半年以来,克罗地亚入盟,爱尔兰宣布退出救援计划,拉脱维亚进入欧元区等,无不在彰显欧盟危机开始迎来转机。以历史的眼光看,欧盟(欧共体)经历了不少内部危机,但一路都走过来了,所以有理由相信欧盟能有克服本次危机变得更强的能力。反观本国,虽然前途光明,但道路绝对不会平坦,有很多困难要去面对。仅以本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妄断世界走向,未免过于狂妄。我国离全面超越西方还有很长距离,埋头干实事,少议别国短长才好。
  •     海殇》一出,首先的印象是:是否是“反河殇”之作,即宣传“海洋文明”走向没落来证明“河殇”是错的。读完全书,倒没有这种感觉。本书确实是对以“海洋文明”为其基础的“欧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做了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与批评,但绝没有“全盘否定”的意思,而是在比较中,在充分说理中,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海洋文明”与“黄河文明”各自之所长和各自之所短。读完全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在未来的世纪: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取长补短、逐渐融合,将引领世界走向新的辉煌。正如书中提出的:中欧文明的G2才是真正世界崛起之路。——所有这些,值得深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