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春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汉语春秋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33321987
作者:刘卫东
页数:217页

周郎散文

有很多的人在做着感动自己,然后感动世界,影响了别人然后影响世界的事,而在他自己恐怕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时候,只是在做事。做的好了,做的深了,做的精了,做的沉进去了,世界就被他影响了。卫东就是这样一个人。首先,我一直想为他的写作风格或文字的源流来梳理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来。这是中国人的惯例,可是我翻遍了书,以我仅有的一些微薄知识和读过的书,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和文字。无法从别人的镜子里看到他的来处。这让我很欣喜,每一次阅读他的东西都感觉像在探险。而一跃就掉进古代精微的陷阱,你无法想象,在他的文字陷阱里会有怎样奇丽的东西。也许会游过一条半坡文化泥陶上的一条像鱼刺的鱼。也许会被飞来的商周时期钟鼎上的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给砸的晕一下。也许会跌倒在地,发现一粒周粟。也许会忽然青灯黄卷夜雨寄北,忽然隐士刺秦,一剑风流。这些是不可预知的。因不可预知。阅读充满了惊喜。我觉得卫东不应该是现世的人,他是一个从古代飘过来的精灵。他是三百里曹营兵临城下,战船锁江,羽扇纶币,随意挥酒,饮酒作诗,谈笑风生的江东周郎。鱼肠剑、青玉案,小乔初嫁,江上的迷雾,对崖的战舰,东吴将士的猜疑。一片迷雾。只有一袭儒士寒衫的周郎淡定,他只微笑着,是一种风范,睿智的目光能穿透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种性格符合卫东。一只飞过雾锁连江,剑拨弩张,林立如林的桅杆的白色海鸥,轻卷轻舒。我没有办法给他文字上的概念定性,我只有将我一些读他文字的意象表达出来,未必精确,但是很符心境。我们称他的文字是——周郎文字。他的网名叫周语,周是礼仪之祖,文明之源。语是文化。每次一看到他的文字,周郎这两个字就无端迸出。周郎,周郎,一曲清歌,淡酒一觞,临江舞风,清歌嘹亮,好诗好情好景,朴素的惊世骇俗,平淡而张扬。卫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文字周郎。我打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些比喻不能引喻卫东文字中情景美的万一。那些干净的文字像是蔚蓝天空下飘过的云。飘过古代与现代,宫殿与河流。一些稻花的暗香,让人迷途不返。有媒体给卫东定义他散文的概念是第二个海子。在他文字中一种暗在的力量,一些稻花的香味,一些故乡的河流,这些是土地积蓄的力量。事实上他这是一种朴素的思想观,不是文字上的,像是布衣荆衩的妇人,至美,至善,是一种朴素的思想。是一种“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品德观念。他不是第二个海子,他是读书的周郎,一张雪涛笺,一支竹枝笔,一笔下去,淡香四溢。一些水墨河山相续润出,一些久不相闻的汉字词像是鱼儿一样跳跃出来。说一些旧事。我一直相信卫东的散文是可以影响后世的。这不单指他是两届新概念作文的一等奖。也不单是他相续被誉为是八零后散文的领军人物。而是他的一种朴素的精神。一种对文字敬畏的痴迷。这种品德足以影响他的文字和影响以后的散文界。这个感觉是我在很多年以前,他还刚开始写作时就有的。那里他在乡下读书,我在部队参军。那个时候周杰伦刚出道,冠绝一时。无论是唱还是词,都是一个新纪元。我就想他是和我兄弟卫东是一样的。那种感觉、执着、以及一些新的别人无法达到的一种内在的独到之处。周杰伦是唱出一种新文化,而卫东是写出一种新散文。这个感觉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现在我常和我兄弟说卫东的散文是可以影响后世的。这是一个期待,也是一个祝愿。文字千古事,自然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大家不妨一起展卷。

我们的精神家园 ——评刘卫东《汉语春秋》

我们的精神家园——评刘卫东《汉语春秋》手边是一本干净的书,卫东的《汉语春秋——中国古典人文意象随笔》。白色的封面,右上角墨色晕染,竹叶笔砚。书的标题竖排在中间仿佛一张线装书的框内,干净利落,淡泊素雅,一如里面的文字。这是我读过的卫东的第二本书,邂逅卫东的文字是我青春时期遇到的最美好的阅读体验之一。那时还在高中,通过一本盗版的第四届新概念作文选,我遇到了那篇激情澎湃的《我是农民》。在这之前,我看了三届的新概念作文选,赞叹之余,还是感觉到了某种更加坚定而实在的东西的缺失。而看到那篇短短的《我是农民》,我像是被敲中了脑壳。有着“打击乐的节奏”(赵长天评卫东语)的文字轻而易举就将你卷入他的言说中去。混合着诗与火的文字,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情。也许是同一片土地的风雨给了我们同样的关注,我没有任何余地地爱上了那样铿锵的文字,这就是最初的际遇。至后来,读《接近一种本质》与《怀念铜》,他的视域已经跳脱了空间的范畴,从而进入到内心的广袤与时间的玄远的境界。而那种沛如长江的气势一如既往。我还记得那时,在英语朗读之声四起的早读课上,同桌和我大声朗诵刘亮程和卫东散文的日子,就像一首妙语动人的元曲,粗糙俚俗,但是虎虎有生气。再后来就读到《指尖流水》,关于青春,村庄,音乐,旅行,又或者是心灵的历练……弥漫在文字深处的,仍然是思考的烟云。仿佛遍布平原的野草,虽然生气十足,但是总显得芜杂了些。隐隐中期待着更加纯粹的文字的出现。现在我们等到了。卫东读书涉猎广泛,勤奋异常,在他的博客上,你会看到他对哲学伦理学佛学甚至是动物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当他认认真真写起中国古典人文意象来,那氤氲在字里行间的烟云之气和水墨之色会让你相信,只有这个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已久的幸福的书生,再仗着他广阔而扎实的视野,才写得来这般活色生香繁华绚烂的文字。读卫东的文章,有时我会迷失在他布下的迷宫中,他的思维跳跃太快,语言飘逸洒脱,意出尘外,有时你不明白他想对你诉说些什么。但是我认为,这些在阅读《汉语春秋》时并不会构成你释卷的障碍。随着他的文字的铺展,“我们一起互相陪伴,回到古代看山高水长”,厌倦沉思,飘飘然似梦游武周山下,倾听沧浪之水,目遇茉莉花开,带着满腔歆羡与惆怅恍然回神,也就够了。卫东的文章崇尚一种气力,文字如长风万里,沛莫能御,这不仅是指语言句式上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更是指思想内涵上的高凡超拔。每个优秀的作家都有他独特的言说方式而语言的风格就是其标志,鲁迅的洗练劲瘦,萧红的婉转凄凉,史铁生的汪洋恣肆,海子的几欲炸裂,王小波的幽默戏谑,等等,让人一看便知其作者。而卫东很幸运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言说方式。华美而不虚华的文字充分展示了汉语文学的魅力,四字词组的使用,长短错落的句式,精心挑选的意象组合,混合着古典诗词的意境,读起来令人唇齿生香。“船儿如离弦的鱼味箭,风行水上,大红帆鼓捣着春风,百舸争流,酒旗高挂,一帆风顺。”“汉代的雨水落满车盖,匹马长安,长安以东乌黑的残芙蓉、野露水。”阅读这这样干净明丽的句子,你怎能不唤回早已失去的对汉语言的热爱?而他对中国古典人文意象的书写完全没有陷入发思古之幽情的传统文人的陈套,“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历史感叹不属于他,今昔对比顶多是他展开更广阔书写的情感背景而已。他的述说从一般作家所重视的外在的道德与伦理收回到了内心的历练,他在荒芜杂乱的文献和词汇的语义场中艰难跋涉,寻找着回归精神家园的路径。他的笔势有一种超拔的扩大气象,高贵典雅,从容不迫,让人想起横槊赋诗的古人,塞外边关的明月。那是失落在晚报琐碎文字里,失落在美女作家肢体中,失落在青春作家眼泪里久违的纯净,高贵的典雅,越过茫茫岁月,与楚辞唐诗接续,与夜笛秋琴合音。摆脱了烟火气,即使写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他也能使其如白鹤晾翅般排云直上,吟啸碧霄。然而在避免琐碎无聊的同时,由于语言过分纯化,追求一种淡定的韵致,我总觉得卫东的文章中缺少了一种朴实的世俗关怀。起码看到“官差和县令频繁出入,步履连连,心乱如麻,寻求安民的赈灾良策。”这样的句子时,作为学历史的我是惴惴不安的。而整本书中的文章也是高低有别的,长文有时失于结构的拖沓,而《庚子年的读书课》因其短小而旨意甚明、气力充沛,反觉清新可人。《鲁迅的十七岁》似是仓促了些。

《汉语春秋》:青春的激情与梦想

顶一个。。。《汉语春秋》这本书是80年代后青年作家群在散文领域,走出新概念时代之后的一次独立探索。它不是完美的,但是它的本质是属于青春的激情与梦想的。  《汉语春秋》这本书是体现的是青年散文创作向古代精神空间切入的实验、回归。回归古典精神世界,是寻找我们精神和心灵的古老的脉流,传统。  在《汉语春秋》第一部分里,通过文字悉心聆听“风”“鱼”“胡同”“朱颜”“信札”“古汉字”的喘息之声,这些来自远古的光线,或具象或抽象地被赋予新的意象与语义。意象的古雅朴拙,在古代精神世界里有着它们各自深远的意义,它们一一被作者的心灵唤醒,重焕荣光。  第二部分的核心作者落在“水”上,千年前的夜雨降临,润泽万物。雨水、汉字、粟米,在作者的精神谱系里天成一体。作者关于青春时代的精神追溯,已经与万物的存在和源流,在心灵世界里融为一体。  第三部分写古歌、麦地、古村落,这些文明的血脉,从物象出发,寻找那些模糊而绵长的孤独感,虚无的延续,意在寻求生命的意义。  第四部分写稻花、茉莉花、佛像、黄土,作者从不同年代的地理区域里寻觅这些散落的永恒意象,作者体验到了写作实验时的亢奋感。稻花柔美、茉莉清雅、黄土凝重,佛像与净土的圣洁,这些富足的人文意象在作者的思绪中幻化成柔美而刚毅的天地。  第五部分写的是古代的进谏之人、县令、鼓声。我们曾为古人的气节和行动而感动终生,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从更为抽象的“发声”与“言说”出发,这些人物的“声”与“音”构成另一种完整的语境。  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古代事物,如建筑、河流、线装书、府衙展开的想象和抒情。 

比我们的生命更久远……

2009年我的生活中发生了相当值得一提的事情,那便是我万分荣幸地认识了刘卫东,以及他的作品。我恍惚记得林语堂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两个特别的作者,你会觉得他写的都是你想说的,你的感受与他的作品非常默契。我想说的是,刘卫东于我,正是这样一位作者。林语堂还说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位作者,那么你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必将得到一定意义的升华和洗礼。是的,当我品读刘卫东的作品这么久,深深被他的思想所感染和影响。作为一个读者,我想对这本书的作者说一声谢谢。能够让读者得到片刻情感宣泄的书籍其实有许多,言情、悬疑、凶杀惊秫。但这一类书,当你花半下午时间草草读完那几百页之后,那些文字就就完全失去了任何意义。它于你而言唯一的功用便是帮你打发或者浪费了你几小时时间而已。《汉语春秋》其实是薄薄的一本书,才十六万字。但是这样一本书绝不是你可以随随便便花半下午时间或者一个通宵可以品读完成的。它存在的意义与娱乐和消遣毫不相干。阅读,在你面对这本书时有了真正古老的意义-----古人对文字和书籍饱含敬意,因为那个时候文字是为教化人心灵而存在的,是高尚严肃的。刘卫东的文字也是高尚而严肃的。当我打开这本书,我甚至会不经意地调整坐姿。因为我知道,我即将走进一位年轻的作家默默无闻孜孜不倦探寻人生的精神世界。这位作家比我小一岁,在皖南靠近海子故乡的那片土地上长大。土地和河流是他纯朴又深远的思想意识萌芽的土壤。当我们的同龄人还在夸张地书写着他们浅薄的叛逆和微不足道的伤感时。刘卫东的文字已经血气方刚,气势磅礴。把刘卫东的所有作品一一品读,你会发现,从一开始,从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开始,他的书写就充满着伟大的思想家那般的责任和思考。从一开始,他就与媚俗势不两立,背对喧嚣,孤独又坚韧地向着理想之境跋涉前行。我发现自己很难用几百字来概括对《汉语春秋》的感受。我想,这是一部关于心灵的文字。你可以跟随作者的文字回到古代,遇见秀才、县官、穿过胡同,来到集市听戏,邂逅画本小说里的朱颜女子或者线装书的狐狸精;你还可以去到绍兴,与十八岁的鲁迅一起进学堂……有时候你真的会恍惚怀疑,卫东没有生在现代,他不过是穿越时空的秀才,偶然来到今世,在一杯竹叶青的袅袅茶香之下,为我们讲一段关于理想、追求、阳光、挫折和不屈的心灵史。我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如我一般有幸阅读刘卫东的作品,然后被作品带来的宁静和阳光所感染,得以获得力量面对生活中随时存在的委屈和艰难。似乎是简嫃说过,一个作家最可悲的事情是人还活着,作品却死了。我想,这位与我同龄的作家,他的作品一定会比我们的生命活得更久远。

纯粹@故乡

纯粹,一直是我所关心的,向往的,渴望的。时下的写作中,总是充斥着剽窃、口水、谩骂,让文学充当了市场和书商的傀儡,摆弄来去,灰头土脸。还好,卫东依旧坚持他的写作,他的每一篇文字都是那么的真诚,让人难以取舍,是说优秀,还是说卓越呢。后记中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时光是一条河流,我们沿着河道行走。世界上所有的喜悦和悲伤都是相关的,它们与我们是一体相融的。我们一起互相陪伴,回到古代看山高水长,这大约便是今生今世最有意义的事情了。”每每看到这里,我感觉心里总是涌上那么一种莫名的沧桑感。今生今世对于现代的人们已经意味着什么?是过程,是存在,还是虚无。飙车案,邓玉娇,富二代,猪流感……这些名词灼烧着现代人脆弱而敏感的心灵,人们在欲望中难以自拔。需要什么,需要纯粹,纯粹中的纯粹。雅典,耶路撒冷,西方都有自己的精神故乡,我们的故乡在哪里?我们漂泊,我们融合,我们繁衍,我们的故乡在古老时光里面,那是一个悠远的秘密。汉语,春秋,两个不经意捏合在一起的词组,告诉我们,纯粹的可贵,故乡的气息。ps:我是责编,向卫东致敬~

有天分又肯努力的人是一定会发光的。

周国平先生说过:读那些好书吧。为什么要读它们呢?因为它们在那里。我想,卫东同学的《汉语春秋》正是这样一本好书。如今的市场上有很多书籍,有的教人经商,有的教人瘦身,有的教人绘画,有的教人音乐。而卫东的书,只教人安静,教人思考和探索。教人与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对话,教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寻找到一些古朴、纯真和自然。对于他的书,我还需要多说些什么吗?我想我说再多都不及大家自己去阅读。而你们当中如果有谁像我一样有幸与卫东接触,认识了他本人。你一定会被他的气质和为人所倾倒。古语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卫东用自己出色的散文创作,以及他高贵不凡的人品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到这样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卫东——发光体。在浩淼无垠的宇宙里,有无数亿的星球。有的终年暗淡无光,有的需要借助太阳的光芒。而卫东同学,是能够自己发光的那一颗。读卫东的书吧,因为那是好书,因为它在那里。(我用卫东同学的人品担保我没喊口号)

张雪松—汉语春秋:关于我们青春与心灵的历史

之于刘卫东,我是先认识他的文,然后才是人。最早看到刘卫东的文字,是在《萌芽》上,那时他刚与郭敬明们一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那时所谓“80后”文学小将们,正在四十五度歪起脑袋,在大小城市浮华的空气中,流下更浮华的眼泪。、东子的文章,在这些浮华的泡沫中,显得有些懵懂和莽撞,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在他的文字里,不变的是泥土的腥味和不解风情的质朴。没有精巧的叙事,没有死去活来的悲与痛,只是近乎执拗的沉浸在自己的冥想中,没有人陪伴,只是他一个人。只是他一个人,我一直觉得,他几乎是在拒绝别人进入他的文章。我曾经劝过他,多写些人间烟火,不要总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眉眼,收起翅膀找个离市井近一点的楼台落落脚。别的不说,这样也更容易触手摸到稻梁。东子总是点头说哈哈哈,好好好。当然事实是他不肯听,于是自从出了第一本书,几年下来,他的文字越来越多,铅字却是越来越少。但东子的书终究还是出了,作为他的朋友,我真心感谢齐鲁书社,他们肯放下只称金银的电子秤,完全凭对文字的感觉和文学的良知,去面对倔强的刘卫东。东子常在线上给我留言,没有别的废话,只是一个网址,让我去看新写的文,几年来都是这样。我也不回复,只是把网址存下来,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去点那个链接。只能是深夜,只能是卸去盔甲之后披拂那些丝麻一样的文字。东子的笔触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密度,无法渗入生活坚硬的外壳,尽管他是不设防的,尽管每个人都可以轻易从他的文章中看见他最本真的一面。主编了新概念十届文集的黄兴同志每次跟我聊起东子,都要感慨一句,说东子才是这拨人中真正写文字的,“文学青年”四个字只有落到东子这里才不是嘲讽。确实是这样,东子是一个让我们想起来都觉得温暖的文学青年,在我们都随着物欲横流时,东子寂寞的站在他的沙洲上,看着我们的眼神慌张而迷茫。每当我们想起他的眼神,都觉得至少还有一块礁石沉在那里,上面刻着理想。《汉语春秋》是一本好书,不用我多去吹捧,每一个真正在乎文字的人,或者嘴上说着不在乎但心里在乎的人,都自然会在读后知道这一点。如果说如今的出版物还有能体现出文字的纯净的,那么《汉语春秋》当仁不让的算一个。

庞洁:比天空更澄明透亮——我读周语散文

当其他80后作者大都贴着“青春小说”、“先锋”的标签登上文坛时,周语却在一如既往的以他浑厚质朴的文风坚持着散文创作。在80后的作者中,周语几乎是为数不多的散文写作者。他无疑是一个异端,这种“异”,不是扮酷,他的异数不仅表现在他难能可贵的散文创作上,而且是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散文格局。读周语的文章,竟然想不到出自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多元辐射与深度打量,对多国文明的深入研究及理性思索,同时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这样的意境,读者恐怕只在散文大师余秋雨先生那里领略过。周语的文字行云流水又磅礴质朴,与他的聊天中获知他极喜欢汉赋和汉代乐府,汉赋以其华丽的词句、浩大的篇幅、铺排的气势,在高度繁荣统一的数百年封建王朝中,卓然为两汉时代的文学之标志。周语的文字气度俨然承传了这一品格,他对东汉,西汉的赋体都有特别的阅读。“我觉得这是一种乐趣。我觉得这是对自身母语的一种追溯和理解。你的视野,思考,观念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在我所读到的周语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伤逝1948》,文中他通过对一位叫艾容•谢克的阿拉伯说唱歌手的描写缅怀了被遗忘的的阿拉伯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当艾容•谢克在美国的工业机器和燃烧的活塞的胸膛上歌唱得时候,伊斯兰音乐得抽象性已经彻底消失了。你能看到那嬉笑中的忧伤眼神,那迅急的节奏背后隐秘的低沉的苦楚。他用简洁的歌词,快节奏的演唱继承了伊斯兰音乐的反复。这也许不算是一种风格,但是这种反复则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一种态度的坚决和认真。艾容•谢克的音乐态度,观念和我在许多地方接触过的说唱游戏和摆弄,拼接文字,旋律的三流艺术家完全不同。他对现代艺术的认真,超过了学院派们原教旨的批评。或者说,艾容•谢克通过另外一种《古兰经》里从来没有提到的道路,接近了真知和艺术的本质。伊斯兰音乐有一些小片段组成,这是一般特征。没有明显的结束,也许这是一种隐喻。反抗不会结束,游戏也不会停止。”今天的世界上,提起伊斯兰,人们所能联想到的往往是石油、战争、动乱、偏执、狂热等。殊不知,在伊斯兰的发源地阿拉伯,曾经有辉煌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她曾经和华夏文明一起,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最有创造力最具人性光辉的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既坚守纯洁的理念,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时又充满包容,体现出开放的胸怀。周语文中无不表现出对阿拉伯文明式微的痛心与反思,对阿拉伯音乐与文学的景仰,“巴勒斯坦在用艺术表达着愤慨”,对古文明虔诚而炽烈的爱与痛让周语的文字渲染上了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这并不表明他的“宗教写作”确立了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种精神维度,或者乌托邦,从而和不完美的现实形成批判性的张力。他从来没有单纯地由所谓理想主义、人文精神等似是而非的描述获得恰切的解读。事实上,周语也从来没有像一般的宗教写作那样沉浸在对另一个彼岸世界的书写中。这让我想到了同样是周语崇敬的一位作家张承志,张承志呈现的总是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之间的不妥协的紧张关系,是以宗教为表征的另一精神原则对现实的不断质疑与抗争。所以,在张承志的小说中,永远没有对现世的厌倦、淡漠,对生存苦难的超脱、冥想和超越性的沉思,他表达的重心也不在对彼岸世界的皈依、救赎等主题上,而是对现世的不断抗争、介入的热情。正如《西省暗杀考》、《心灵史》等作品显示的那样:现实苦难决不是升入天国的阶梯,而是异端存在的理由。由此,张承志的宗教写作洋溢着一种异端的气质和对体制的对抗色彩,所谓“牺牲之美”,所谓“舍西德”(复数形式为束海达依,即为伊斯兰圣教牺牲),圣战,完全不能在宗教的意义上来理解,因为它们所要捍卫的不是宗教的神圣原则,而是被压迫者的心灵自由和底层民众的生存权利,以及对维护、再生产不公正、不义的体制权力的永远的异端姿态。所以,张承志才在《心灵史》中意味深长地说:“异端即美——这是人的规律”。所以,周语这样写道“时至今日,纪伯伦的书写和艾容•谢克的孤独音乐已经阐明了一个最本质的道理,一种置身于现代艺术困境中的启蒙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而非穆罕默德的先知书里描写的那么单纯……艾容•谢克在坚持这种没有扭曲的艺术,它是通往内心回家的路,而不是简单的政治调侃与揶揄。”就文学写作而言,宗教只是一种批判策略,是使作家获取一个对时代和现实的批判性的“另类”的立足点。这么说并不是怀疑张承志先生或者年轻的周语对宗教信仰的真诚性,相反,正是其真诚性才使这一批判具有了情感的深度与文学表达的力量。周语的文字透着一种古典情结,非常浓郁,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安详与练达,一种对远古文明与文化的怀念与沉浸,他说他喜欢称散文为“汉语散文”。他在《怀念铜》一文开始就这样写道:“我一直认为我的母语和中国古代的鼎都来源于青铜的精华。一言九鼎,把语言的美推到了一个后辈难以企及的地步。”他用“古代”而不是“传统”这样的词来描述他的写作倾向,“这两个词语是存在差别的,有时候,《读线装书的狐狸精》,《七里香》,《孔雀东南飞》,《天问》,《艳阳天》,《秋水》,《知北游》,《与草荣枯》,《长歌行》,我表现的是古代的那种美感和精神。这一点与美化古代没有关系,与严肃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也关系不大。作者的任务是发掘那些美与悲壮。而不是单纯的被划归到某个界限内。作者永远不要给自己划界。那是很糟糕的。”周语和我谈起过他对早逝的诗人海子的热爱,我想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同乡,更在于他们思想上的共鸣。他有一篇文章与海子诗同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海子的诗)在我灰心的时候,给我鼓励和肯定,让我在疯狂的人群中,找到那唯一的我,唯一的自己,有感觉,懂得哭,懂得笑的那个自己。那个在麦地里追逐,追赶着旧时代的麦车的孩子,那个弱小的我因为理解了麦子,而变得无比坚强。如今我已经能理解,那些麦子是如何在毒草的围困下长大的了。”我想,痴情文字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诗心,我相信周语的文学之路会越走越好,我也坚信他的散文创作定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令我钦佩的是,周语不仅创作上成绩颇丰,他还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健将,800米赛跑曾取得过2分03秒的好成绩,在中学时每个星期他都有一次万米越野跑,“这种方式让我更健康,抛开写作本身来说,你会发现世界辽阔的一面,不要仅仅是写作。长期的越野跑会使你的身体和心智得到很好的磨练”。正如周语所崇敬的古希腊伟大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不仅是伟大的智者,更是毕生推崇强身健体的运动健将。不难想象,奥林匹克运动发端的伟大国度,古希腊人真正崇拜的并非仅仅是精神上的智者,而更是肉体上的强者——运动员。这就是周语,在自我精神领域里踽踽前行,执着而坦然,他自诩自己笔名意为“一册周易,半部论语”,我想,只有对历史文化持有如此的敬畏与热爱,才能成为真诚的书写者与解悟者。周语的文字,就是他用“指尖流水”描绘的心灵史,因其为人的赤诚与为文的热诚,让他的文字比天空更加澄明透亮。( 西安《美文》杂志编辑:庞洁)

中国散文的希望之作

这本书,真是读的我满心欢喜。中国文学自近代始,受西方文学影响甚大,而自二十世纪以来,“欧美传统散文日趋衰落,难以为继”。倒是小说、戏剧发展的风生水起。国人亦步亦趋,结果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在小说、戏剧的领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多有建树,而在散文领域,尤其在青年一代的作家中,以散文题材见长的不多,能取得成就的,则是更少,刘卫东,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是的,我用了“成就”这个词。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夸张,或者是因为文学之外的原因而进行的刻意吹捧。这本《汉语春秋》已经足以证明它配的上“成就”二字——它的诞生是当代文坛的一个异数,一个充满活力的希望之作。散文在中国源远流长。郁达夫曾经说过:“中国古代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韵文系情感满溢时之偶一发挥,不可多得,不能强求的东西。”从先秦诸子的睿智,两汉文章的雄健,魏晋六朝的华美,再到唐宋八大家的深厚和潇洒、明清小品文的俊秀,甚至新中国前后的小品文和杂文,散文这个文学传统延绵而来,从来不曾真正的断裂过。谁想真正的写好散文,谁就要沿着这个传统一直回溯上去。中国散文的特殊性之一正是在于没有继承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首先在继承这一点上,刘卫东做法令人赞叹。“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是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宗白华)。而意境本身是由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卫东直接抓住中国古典美学世界的最主要最核心的意象,从“文字”、“声音”和“视觉”等领域找到可以思索感悟的意象,借以想象和思维的空灵,迅捷、准确的找到了散文传统精神层面上的脉络,沿着青春呼吸的节奏,把属于他的文字一一道来。于是,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不再按朝代更迭,它们在刘卫东的笔下跳跃,变得熟悉又陌生,亲密又有距离感。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散文的继承和创作只是刚刚开始。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写散文的人来说,怎么写,或者说继承什么样的散文文风,亦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中国散文世界里,孟子弘毅自信、雄辩善讽,庄子超凡脱俗、恣意汪洋,韩愈情潮澎湃、论证有力,苏轼气充词沛、行云流水,袁枚灵动清新、随手拈来……而就我所知,刘卫东对中国历代散文都是很熟悉的。这个年轻人曾对现在很多人看不上眼的“故纸堆”下过一番狠功夫。如何取舍?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博采百家,独辟蹊径。若是一个只在刘卫东从文早期关注他的读者初读此书的话,他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在《指尖流水》里那粘稠、密集,压的人几乎喘不过来气的语言,在这本书中竟然像水洗一般的明澈、简洁和朗朗上口?其实还远不如此,《汉语春秋》里的语言还有着另外的突出特色。它非常具有画面感,刻画颜色、声响的形容词仿佛贴身的衣服一样附着在大大小小的名词上,比如“……青黑的箭矢却有着墨绿山脉那样轻柔的色彩、细致的线条,箭矢走势飘逸挺拔,刚烈威猛,带着风声,宛如鹤唳。”(《大风起兮》)或者用气脉悠然的白描营造很强的镜头感,像“田间的女子,身后是山间的竹林,赤霞色的云朵在头顶上唱歌,伊水河畔,江浙水泽,黄泥的墙,乌黑的瓦,金黄的油菜花,洁白的栀子花,掩映着女子的身影。”(《朱颜记》)。或者化用传统小说的笔法,描绘想象的张力,再比如“但愚笨凶狠的山大王却是从不拦截飞马传家书的信使,问了壮士去路,拱手抱拳满怀敬意,杯酒相赠。信使一饮而尽,众人豪爽大笑,纷纷回寨。”(《孔雀东南飞》)除此之外,卫东还经常以骈法入文。四字相对,六字散对,间或夹杂排比一对数行,让人读起来玲珑有致,颇具美感。细细品来,仿佛可以看见刘卫东像个孩子一般正站在细雨中赏花看竹。他专注的样子,可爱的样子,总是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我读中国当代散文不多,总觉得好散文少,坏散文多,故而读来价值不大。这倒也不能说是一己偏见,因为在当代中国,散文的文化语境委实不怎样。因为种种原因,国内散文无论在创作方法、艺术个性、风格流派上都有较为严峻的问题存在。那些“其内容则是爱心、真理、哲言、梦幻。其文风则是怀旧、感伤、浪漫、纯情与唯美。其文字情调则是刻意雕镂,潜心修饰,充满文绉绉的软性强调”的“闺秀散文”、“伤感散文”读来感觉恶心,那些抒写身边琐事,“微言大义”、性灵和小我情感的种种小品文读来又让人气短。至于把学识和文化知识放进散文里再加感慨的“文化散文”,我感觉还是直接读学术书刊来的过瘾。那么,该怎么给刘卫东的散文定位呢?换句话说,他的建树又在哪儿呢?出生于八十年代的刘卫东可能没有意识到曾经流行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抒情散文”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曾几何时,那是一种用字华美、辞藻堆砌,形式艳丽却空洞无物的文体。当时这种小文章在学生中间很流行,很多人曾在摘抄本上成段成段的摘抄过。当然多半不是因为内容如何,而是因为读起来感觉很美。后来这种文体自然而然的式微消失,但这种阅读上的美感我想一定在刘卫东心里留下了印记,从他最早的散文诗到“接近一种本质”再到《汉语春秋》,他一直致力于汉语的美感,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一直致力于“美文”的创作。但是单纯的美感绝不是刘卫东追求的东西。在这本书中,他尝试着把“无我之境”带到自己的创作中。小心翼翼地、较为成功的开拓出了散文所独有的张力。思维跳跃灵动,不在局限于完全主观上的所思所想所悟,而是让想象力附着在精心挑选的意象上构造自己的散文王国。忽而精细入微,忽而大开大合,快意文字,笔走偏锋。已经不再是“小我”和“大我”之间的选择了。刘卫东深厚的阅读功底,已然把散文创作推升到美学的境界,从而让自己笔下的世界成为哲学的本身。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突破,从讲述哲学,利用哲学创作的境界拔升到创造一个世界,让它自己包容哲思且自给自足的境地。更让人惊异的是,他的尝试远没有结束,在《汉语春秋》宣告了这种文体的诞生和成熟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进入了新的写作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汉》是开始也是终结。当然这本书也是有缺憾的。比如有些文章刘卫东过于依赖想象力的驰骋,而忘了读者的感受,结果文章有些轻飘。有些段落习惯性的追求结构的美感,导致用词出现反复和不准确。还有一些称谓和引用有点生硬,影响了行文的流畅。不过这些只是小小的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终究能写出完美的散文来的。中国散文有《汉语春秋》,幸也。我们的时代有刘卫东,幸福也。


 汉语春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