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一个一个人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40456764
作者:申赋渔
页数:21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个撕光小人书的人 从家到镇上有10里多路,有时候,爷爷会带我们去赶集。弟弟5岁,我8岁,我们边玩边走。到了镇上了,爷爷给我们每人5分钱,让我们去买烧饼。每次,我都费尽心机地说服弟弟,让他把钱给我去买小人书。一本小人书要七分到一角钱。 爷爷是木匠,手艺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只是年纪大了,已经70多岁,不过偶尔也有老主顾请他,打两把凳子,修补一下桌椅犁耙什么的。所以过年的时候,他还会有点钱,给我和弟弟压岁。大年三十,每人给1元。这可以买10本小人书。这么个大数目,弟弟是不会给我的,他给妈妈,攒起来,给他买一只书包,等他上学时用。爸爸妈妈也给压岁钱,可是过完年就会收回去。只有爷爷给的,才是真正的压岁钱。 对小人书的狂热,使我最喜欢夏天。先是可以采桑叶送给伯父,他养蚕。等到蚕“上山”了,卖了茧,他会给我几角钱。还可以摘桑椹,摘满一篓了,放在河水里洗,洗出桑籽,桑籽也可以卖钱。 平日里挣钱就不容易了,捡牙膏皮几乎是唯一的办法。我把捡来的牙膏皮卖给修锅匠。修锅匠不仅用烧融了的铁水补锅,还能把牙膏皮融化了,补脸盆、补碗、补搪瓷缸。因为常常跟在修锅匠后面乱转,村里人竟给我起了“修锅匠”的绰号。 我把挣得的每一分钱都买了小人书,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收集了100多本。 父亲很讨厌我看小人书,说这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所以我是偷偷地买、偷偷地看。所有的小人书,我用一块布包着,藏在一缸大麦的深处。装大麦的缸比我的个头还高。只有在确信无人的时候,我才会取出来,摊开,一本一本贪婪快活地翻着看。大多数时候,上学时,或者放学回来,我站到凳子上,飞快地把手伸到麦子深处,摸到包裹了,随便从里面抽一本,飞一般跑掉,躲到一边再慢慢地反复地看。每一本我都喜欢。 小学即将毕业,同班的同学借了我一本小人书,我已经向他要了好几回,他不肯还。终于在一天放学之后,我们打了起来。我们在一块成熟了的麦地里扭打成一团,麦子一圈圈倒下,无数的麦粒被踩踏进泥土。远处同学的父亲闻讯赶来的时候,同学正被我死死地压在身下。他把我拎起来,给我两个耳光。我疯一样朝他扑过去。他一只手揪住我,一只手去解我的皮带,想脱下我的裤子,羞辱我。我两只手死死地抓着皮带。挣扎当中,他的手被我劣质皮带的铁皮龙头划破了,鲜血直流。 他一脚把我踢倒,捂着手,领着儿子朝我家走去。我绝望地坐在地上。我知道,我完了。从来,只要有人到我家去告状,父亲不管青红皂白,总是狠狠地揍我,表明他不是一个“护短”的人。 天黑了。我刚进家门,就被父亲一把揪住头发,在门上乱撞。我一声不吭,倔强地站着,既不讨饶,也不逃跑,只是因为疼痛和委屈,无法忍住眼泪。 父亲突然放开我,跑进房间,几乎一秒钟就拎了装着小人书的包裹冲出来。他扯开包裹。我的心停止了跳动。 他把所有的小人书倒在地上,拿起一本,撕掉,再拿起一本,撕掉。嘴里朝我吼道:“我让你不学习!让你看!让你打架!” 从他撕掉第一本小人书时,我心底像有一根弦,突然就断了,大脑一片空白。接着,像被凉水浇过,浑身冰冷。我听不见父亲在喊什么。我抬起衣袖擦了擦眼泪,迷蒙的一切变得清晰了。100多本小人书,变成了一地碎纸。 整整一个月,我不跟任何人说一句话。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吃饭、睡觉。 那天放学回来,爷爷背对着我,坐在夕阳底下门槛外的小板凳上。在他的左脚边,是一堆已经撕碎了的小人书的碎片,右边是一盆浆糊。他的膝盖上放着一块木板,他把撕碎了的小人书的碎片在木板上拼好,然后用粘着浆糊的小纸条贴上。一页一页贴好之后,按页码排好,再用针线缝上。他已经做好了一本,他还在做着。我呆呆地站在他的身后。爷爷弓着腰、低着头,拼着、贴着,用粗糙的手指细细地抹平,不肯留下一个皱褶。 “爷爷。”一个月来,我第一次开口说话。爷爷抬起头,一脸慈爱的笑:“放学啦!” 我没有拿爷爷做好的小人书。我再也不看小人书了,小人书永远离我而去。

前言

一颗颗星,就是一个个人申赋渔我一直相信,我是天上的某一颗星。这跟我奶奶有关。奶奶在我十岁的时候去世了。小时候,奶奶经常牵着我去给“看青”的爷爷送饭。所谓“看青”,就是在旷野里,用高粱秆和稻草搭一个“人”字型的小棚子,住在里面,守着地里的农作物,不要被人或者小兽偷盗。我们陪爷爷说几句话,等他吃好了,爷爷拎着马灯去地里巡视,奶奶收拾好碗筷,牵着我,穿过乡间的夜色回家。偶尔会看到流星,奶奶就会站住脚,念一句“阿弥陀佛”。她说,又一个人走了。所以我从小就知道,天上的一颗星,就是地上一个人。1988年,我18岁,没考上大学。正是收麦子的时候,我一声不吭地在地里干活。父亲知道了我的分数之后,就没再看我一眼。我没脸跟别人说话,而左邻右舍呢,也不搭理我。在乡间,高中生是一种很尴尬的人。农民已经不把我们当成他们一体的了,我们是读书人。没考上大学,我们又只能当农民。可是又当不好农民。乡亲们说我们成了“半吊子”。高不成,低不就。废了。割麦子到后半夜,整个田地里只剩下我一个人。腰像要断了,我丢下镰刀,躺在麦把上,对着夜空长长地叹一口气。满天都是星星,对着我闪闪烁烁。我忽然就想起奶奶的话。我想,我是哪一颗星呢?如果这会儿掉下来就好了。掉下来了,我就可以去见奶奶了。奶奶从来不会对我失望,她一定还是一脸的笑,慈爱地把我搂在怀里。在家里呆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法呆下去,我去了城里打工。做过木工、油漆工,后来在江南大学的江南书屋终于找到一份我喜欢的工作,当图书管理员。1992年夏天,江南书屋又倒闭了。江南书屋在江南大学一幢教学楼的一楼,本来是一间教室。前面一半做了书屋,中间用高高的书柜一隔,里面一半是堆书的书库。我在书库的角落里清出一块地,放了一块木板,做我的床。江南书屋倒闭了,我既没有了工作,也没了住处。白天出去找工作,晚上像一条认家的狗,又回到这个已经没有了江南书屋的教学楼。我爬到四楼露天的屋顶上,铺上席子,盖个毛巾被,望着星空发呆。月光很好,星星就显得有些稀落。我一颗一颗地看着。很亮很大的,我摇摇头,肯定不是我。闪烁不定,活泼快活的,也不是我。我朝远处看,找最偏的,最小的,最暗的。我就想,如果人真的是一颗星星就好了。就可以一直挂在天上,既不用吃饭,也不用找住处,更不会看到白眼。想到有人会对着天上的星星翻白眼,我忍不住笑了。离开无锡,我去了广东。几经辗转,在佛山南海黄岐镇的一家家具厂做搬运工。已经是秋天了,这里还是热,而且蚊子特别大,可以隔着裤子叮人。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把车间里的双人沙发、床头柜等等,一件件扛到三楼的仓库,或者把仓库里的家具扛到卡车上,每天如此。有天下午三点多,我抱着一只床头柜上到二楼,或许是有汗,或许是太累了,手一滑,柜子落下去,我赶忙伸出脚,让柜子砸在脚背上,幸亏这样,柜子只擦掉指甲大的一块漆。黑而瘦的女监工立即跑过来,一边骂我,一边拿个小本子记录,扣我的工钱。她让我把柜子重又送回车间。我一瘸一拐地在前面走,她跟在后面不停地骂,却骂不出什么新意,无非是蠢猪、狗屎、贱人。我明明是个男人,她却骂我是贱人。晚上躺在席子上,脚肿肿的,很疼,怎么也睡不着。我们睡觉的地方,是一个长长的仓库。人字形的屋顶,水泥地。地上一个挨一个铺着席子,几十个人,一溜排躺着。正对着我的屋顶上,有一个方方的,小小的天窗。我睡不着,就一直盯着天窗看。忽然看到一颗很亮很大的星星。星星一动不动,对着我,像要抛给我什么。我心里一动,并立即变得欢喜起来。或许,这就是属于我的那一颗星星了。第二天一早,我离开了这个小镇。我又流浪了许多年。一路上,我碰到了一个一个人。我常常想,他们也是一颗一颗的星星,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大或小,他们高高悬挂在天幕,构成一个星空——我们时代的天空。而那些星星,也照耀着我灰暗而平凡的人生。

名人推荐

每一个人。这本书从作者小时候对父辈的印象开始说起,说着自己的耻辱感,说着自己迫不及待想要逃离的渴望,然后在自己的流浪里,用迷惑而清醒的眼神看着同样是一个个找不到归属感的人。——读者全书采用编年体顺序,一个又一个消失于茫茫人海、却驻足在作者心中的人跃然纸上。——读者

后记

恰如本书的纸张,从陈旧的黄,渐渐变得明亮。这是时光的逼近。这是历史往当下的延伸。然而书中的心灵史,却与之相反。早远时的心,是那样的明亮、真诚、充满希望,一点妥协的气息也没有。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心灵却开始变得沉重、扭曲,甚至变异。这就是为什么最后一篇是《一个自以为变态的人》了。    那么写这本书的意义呢?记录一个时代,记录一代人的心灵……还不止这些,更准确的是,我希望打在泛黄纸张上的文字,能打捞一些遗落在时光之流中的诗意贝壳,它的力量能让异化并麻木了的灵魂重拾感受力,让原初的生命力重新起身,最终能把一颗完好的心——我们这些行走在星空底下的人的心,安放到一个妥贴之处。    2012年5月16日于鲁院

内容概要

申赋渔,著名专栏作家。1970年11月生于江苏泰兴。金陵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师、南京日报专栏记者。长期进行“新新闻主义”写作。2008年,出版纪实文学《不哭》,被评为当年“中国最美的书”。2009年,出版生态文学作品《逝者如渡渡》,该书获得了“冰心儿童图书奖”和“金陵文学奖”。2010出版《光阴——中国人的节气》。《不哭》和《光阴》,由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担任装帧设计,使书本兼具了艺术品的气质。《一个一个人》是两位创作者的第三度合作。

书籍目录

序• 一颗颗星,就是一个个人
1979•一个一个找肉的人
1981•一个撕光小人书的人
1983•一个寻找逃跑老婆的人
1985•一个爱上鞋匠的人
1987•一个谈恋爱被开除的人
1988•一个我叫他大舅的人
1989•一个高调唱歌的人
1990•一个想当诗人的人
1991•一个在雪地里徘徊的人
1992•一个在卖肉时写毛笔字的人
1992•一个断了食指的人
1992•一个卖玉米的人
1993•一个被当成小偷的人
1993•一个把我从拘留所救出来的人
1994•一个没挤上火车的人
1994•一个有气质的人
1995•一个不谈琐事的人
1995•一个在轮船上聚了又散了的人
1996•一个卷进了碎尸案的人
1996•一个故意被捕的人
1997•一个变成了绅士的人
1997•一个半夜起来喝酒的人
1997•一个摇摆在理想与现实中的人
1997•一个玩失踪的人
1998•一个终于没能发表文章的人
1999•一个想做善人的人
1999•一个找寻小喇嘛的人
2004•一个捡了张百万支票的人
2007•一个追求人生意义的人
2008•一个自以为变态的人
2012•写在后面
2102•一个设计这本书的人

编辑推荐

《一个一个人》编辑推荐:《不哭》、《光阴》作者、著名专栏作家申赋渔,用身边形形色色普通人描绘时代烙印。“世界最美图书”大奖唯一华人得主、《蚁呓》《蜗牛慢吞吞》《不哭》《不裁》设计师朱赢椿再次超越自我巅峰之作,每天一页设计《一个一个人》。一本新书故意做旧,岁月斑驳爬上字里行间。小人物被遗弃、被损害的命运,与封面设计的破旧感互为衬托。黄金搭档申赋渔、朱赢椿第四次合作。打造最具个人特色的纪传体断代史;1979-2012的中国微叙事,还原过去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时代气息的物品,小人书、“大前门”烟盒、磁带歌纸、虫子、墨迹、水渍……岁月的一切,都忠实显现。阅读小贴士:这是一本崭新的“旧书”。请查阅出版日期,你会发现它不是来自旧书仓库。书中的破损、水渍、墨迹、各种夹带的小纸片,包括鸡毛信里的海娃、磁带包装、瓜子、小虫子等等,都来自设计师的精心构思和印刷厂的特殊工艺。如果你在过去三十年珍藏过一本书,它会是这个“模样”。

作者简介

■最具个人特色的纪传体断代史;1979-2012的中国微叙事
《一个一个人》是一部纪实散文集,时间跨度三十年,从七十年代末到今天,记录了作者一路走来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属年代的烙印。他们出现在作者的各个人生阶段:乡村生活、求学经历、打工生活、记者生涯。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农民、工人、电视台记者、商人、诗人。小人物的生活正是大时代的碎片,一幅幅肖像构成了一个长卷——中国社会的画卷。
■装帧设计
本书由著名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装帧设计。书名及腰封文字由古琴演奏家成公亮题写。他的琴声曾被德国《法兰克福评论》称赞为,“从大自然中偷听来的音响和动静”。
设计灵感源于“破损斑驳的旧书”,喻指光阴的流逝。这本书的内容、外观皆为时间所打磨。时间碾过微渺的凡人,只留下一些终会被遗忘的故事。书中小人物被遗弃、被损害的命运,与封面设计的破旧感互为衬托。尽管如此,书和人都保留着自己的性格,以及在岁月之中,对善良和真挚的一些坚持。
在这本书里,你还会看见过去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时代气息的物品,比如小人书、“大前门”烟盒、磁带的歌纸、照相馆简陋布景的黑白照,作者的相片也从黑白逐渐过渡到彩色,伴随着服饰的变化,最终是人的变化。整本书最初是泛黄的纸张,最后是明亮的纸页,暗示着岁月的积淀。朱赢椿通过设计,将时间感、书籍之美、哀而不伤的尊严融合在一起。

图书封面


 一个一个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3条)

  •     阿眉其实有时候觉得,请朱赢椿设计自己的书,是件挺需要勇气的事儿——当然朱大师也不是随便能够请动的人。这位作品曾在莱比锡书展上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的装帧大师在一本书的种种细节上几近走火入魔的极致追求,会对这本书的内容形成强大的压力:这样美好精致的书双手捧出的,究竟是不是同样美好深刻的思想和文字?申赋渔先生是位迎难而上的作者,这本《一个一个人》已经是他和朱赢椿的第三度合作,而这本书乍眼看去岂止用不上“美好精致”这种形容词,简直就是一本残旧不堪的书:书脊脱胶剥落和胶带修补的痕迹,残破的封皮封底,发黄的纸张……要拿在手里细看才会发觉,所有这些足以乱真的细节,都是做出来的。因为这本书的主题是回忆,是昔日,是昔日里作者所遇到的,一个一个人。一个人自婴儿始一年年成长,终于形成的个性、情感、习惯、爱好,一部分来自天赋,一部分来自个人的修养,还有非常重要一部分是:这一路上都遇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包括亲人老师同学同事,也包括偶然邂逅此后再无交集的陌生人。遇见的每个人,都会让这个人有所改变。有的遇见犹如电击,有的遇见像风、像水,像风中和水中的沙砾,像冰、像火,一点点把一个人打磨淬炼。申赋渔在这本书中写了三十个人,回忆的起点从童年的1979年开始,直到2008年,三十年里的三十个人,三十个故事和回忆。每个人都改变了他一点点,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有的像阳光给过他温暖,有的像利刃深深地伤害过他,而他在描述后者的文字里,却满是悲悯。而在这一行行悲悯的、静水深流的文字间,有红笔画的横道,圆珠笔画的星星,有手写的文字,那些字迹细致到分出了钢笔蓝黑墨水的、圆珠笔的、黑色中性笔的、水彩笔的……书页里不时会看到夹着的磁带封皮、发票、许久没见过的“大前门”烟壳……都是做出来的,然而却足以乱真。所有这些细节,和书中的每一行文字,恰好用得上那句滥而又滥的套话:“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那些极富存在感的装帧在这本书里不是抢镜,而是完美地衬托了文字——那些娓娓道来的,怀旧的,惆怅的文字。而读过这些文字就会知道,如果时光倒流,书中夹着的每一张入场券、电影票,都曾经再真实没有,而更真实的,是那些流浪、遇合、离散,那些狂喜、思念、悲伤……以及以路上遇到的,一个一个人。读完整本书随手往回一翻,这本书第十五页的页角,是用蓝色水笔写过字又被水湮开的痕迹,从那一页的内容判断,该是泪痕。这滴足以乱真的泪痕几乎就代表着我读这本书时的心情。发黄的纸张上每一行文字,每一页里几可乱真的涂鸦、发丝、水渍、收据、折起一角的日记本里撕下的纸……这些细节让我在阅读中先是恍惚,继而哀伤——所有对昔日殚精竭虑的描述和还原,都无法让昔日重来,像书中那个伤感的句子:“阅历与年岁的增长把人变得越来越不动心。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能发生点什么,让我能像那天那样,像疯了一样地快乐,哪怕一次。”
  •     为什么去影院看电影,去餐厅吃饭。因为这是一个嘉奖物理主义的时代:人人都乐于倾听“心理”的物质需求,而它又越发好懂。为什么喜欢跑步。因为跑步鞋、防风衣,踩在脚下,飘在身上,在阳光中鲜亮,在月色下闪光,那种心理的物质感,太爽了。在内啡肽到来之前,这些物质感,就好像老式拖拉机的摇把,给人最初的动力,延续到后面长久的甜头里去。为什么买书。因为书首先是一坨物质。这是一本新的旧书。新得在这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是那乱写的钢笔字,凑合的透明胶条,瓜子皮,烟盒纸,水渍霉斑,借书卡……心理的物质感一下子被锚定去了二三十年前我的童年。被诱惑得买了,而且竟然开始看——看我一贯并不会去关注的“文学散文”。然后发现,这“一个一个人”,不就是我吗?尽管他比我年长一个时代,尽管他生于辛苦的田间——但那份蒙昧时代小人物家庭中孩子的委屈、绝望和刚强,愚蠢心灵缠绕的环境中奇迹般的外来温柔,正是那些旧旧的印记作为符号一直记录了的。这时我说,这真是一本好书,好像写我的,好像我写的,好像我的。——而它就是我的,因为是我买的。起于影院的暧昧氛围和刺激视听,至于冬夜风中一丝愁绪感动。起于好玩的纸艺,至于一份自己孤独地专享着的普遍记忆。怎么想都觉得,花钱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     在豆瓣上查书时无意看到此书,一看简介及评分都还不错,觉得是终于碰上了一本好书了,肯定爱不释手。其实到手后,刚翻阅时,确实觉得不错不错真不错,看看前言,写的也是很好啊,装帧啊别有用心,是确确实实花了心思做的。但开始慢慢读,慢慢翻,就觉得和期待中的感觉就出现差距了。作者文字倒是挺实在的,但是人么,也许就多少有些自恃清高了,所谓的“一个一个人”,本以为是在这个时代跨越中的一个一个不同的人,谁不知作者也的全是他自己再这个时代里的变化和过渡,多少觉得有些自恋和狭隘了啊~~再说装帧,我看有人评价说,装帧的人有些走火入魔的节奏,不能赞同更多啊~~定好的设计方案是撕了又做,做了又毁。书的每一页几乎都是不同的设计,其实,还是过了。对一个作品有高要求固然好,但就此书而言,我觉得设计的分量已经超过了文字内容本身(或者说作者你的文字被设计压过去了,有些遗憾……),所以到读者手上,必然会有更深一层的失落。作者和设计者都是太自我的人,其实多少有些忽视读者的成分在里头,应该对市场多作些考量。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一个一个人 (最具个人特色的纪传体断代史;1979-2012的中国微叙事)
  •     光阴的作者又出新书了~~ 好开心~~ 设计很赞
  •     值得看几遍
  •     装帧太牛逼了。故事也挺好看的。
  •     一个会因为装帧而买书的人。一个人的断代史,真的是很有趣。碎片化的叙事,夹杂着有年代感的票据、旧照,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体验啊。
  •     一个人,一出戏
  •     一个一个人,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历!
  •     和每本书相遇也是一种缘分,装帧自不必说,实在是很惊喜,也有不少人评价此书代表了“纸质书”是不可被替代的。文章嘛,感觉作者在压抑着自己,尽量平静的叙述因时代错误而酿成个体自身悲剧的一帧帧影像。叙述越平静,读起来内心越震荡。不到2小时就一口气读完,但是这种悲悯的心情不知要“几小时”方能散去,哎。
  •     一个一个小人物的掠影写的确实真实又生动,然而字里行间总有种遮掩不住的蜜汁逆袭优越感是怎么回事=。=
  •     能很快看完的一本,不厌不喜
  •     于我心有戚戚焉,读完有仿写一本的冲动。怀旧仿旧的装帧很有意思
  •     平凡人也有大故事
  •     作者前半生的经历曲折但精彩。装帧也算特别。我呢 一个无论看什么都爱泪目的人
  •     从“一个人”到“一代人” 这是一本书,这更是一本流逝岁月的记录本,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家朱赢椿先生又给我们带来的惊奇,他设计的新书《一个一个人》让我们回到了历史的语境之中,那似乎被撕破了的封面、那似乎已被年轮磨损了的书脊、那似乎遗留在纸上的斑斑点点的水迹字痕,以及已经模糊了的盖在书上的印章,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一个一个人”的心灵史诗。 当翻动着从黄到白的书页,从童年到少年、到壮年的一幕幕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作家兼记者申赋渔先生开始了他人生的征程。 一个一个找肉的人、一个撕光小人书的人……一个卖玉米的人、一个被当作小偷的人……一个不谈琐事的人、一个轮船上聚了又散的人……一个终于没能发表文章的人、一个想做善人的人……直到一个追求人生意义的人、一个自以为变态的人。 申赋渔从自我到社会,从社会到自我,揭开了那一段段辛酸、伤感和无奈的人生现实,其中有你、有我、也有他(她)。 而书页中夹杂的东西:一页连环画的碎片、一只蚊子的尸影、一张程琳音乐磁带的封套、一张发黄的照片、一张大前门香烟的烟标、一张入场券的票根、一张鸡鸣寺的门券、一根长长的头发丝、一张毕业合影的照片、一张菜单,甚至几滴钢笔水、几个烫出来的烟洞……这无不是作者记忆的符号,同时也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走出来的整整一代人的记忆标志。 一本书的形式与一本书的内容,天然地融合在一起。此刻捧着这本书阅读的时候,似乎已经忘记了在阅读,而完全进入到了一个时代的意境之中,这个时代的风雨,我们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伤痛,我们感受过;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体验过。一个人的历程浓缩了一代人的沧桑,而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出生于这个年代的一个普通人的纪念碑,它纪念着一段人生,纪念着一个时代,纪念着一段变革的历史。 朱赢椿是从这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申赋渔也是从这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他们俩人相得益彰把时代的印痕深深在融合在这本书中,无论是思想,还是物品,当后人们触摸到这些时,也许会产生一种感动,因为那是人性的流露、人情的表达,其实无论时代风云多么变幻,不变的是人性、人情和人心,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而爱往往会从“一个一个人”那里得到传扬,得到感染,从而影响整个的人类,正因为如此,《一个一个人》的魅力在于能够深深地扎根于人的心灵,而且会跨越时代。
  •     卖的是装帧…内容乏善可陈………没必要买……一星半给装帧…半星给“一颗一颗星,是一个一个人”这句话……
  •     喜欢。感情隐忍却、饱满,下笔克制。
  •     关于设计。关于时代。关于一个人一个人。
  •     嗯,怎么说呢。。这部以南京为背景的短篇集,看的太出戏。。有种真空的地理感,不欢喜
  •     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随笔;这是一段独具特色的个人追忆录;这是一部颇有意犹未尽的微叙事;这是一个引发我发自内心触动的作品。一段一个人的岁月印痕就此在《一个一个人》中表露无遗。本书叙事的同时其实更是激发你我追忆的过程。在那已逝的岁月中,有着那颗颗蕴藏特殊意义的星星照耀;在那已逝的年华中,有着那丝丝缕缕的青春写照------书写人生,感悟生命,更是在那无限的追忆中找寻曾经的人生足迹。时光易逝,青春永恒。恰似在如此的意境之中,你我共同跟随作者的笔墨一一捡拾那些遗落的岁月贝壳。说这本书独特,我们可以从很多个极其不同于常规的角度感知和聆听得到。极具创意的书本封面和内容布局设计,让整本书油然地蒙上了那层岁月的苍茫。封面之上是独特设计的有如撕去封面的装点;页面之上是使用泛黄的由旧至新的纸张构成;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着那份由远及近的追忆气息;书中穿插着的插图情不自禁地引领着你我漫步入那久远的岁月-----一切看似那样地漫不经心,一切却又是那么地耐人追味无比。这便是此书相当引人关注的焦点和特色所在。尽管书中备注着此书还没有找到一个人推荐,但是身为读者的我却更是在不知不觉地陶醉此中,并且迷失了自我,沦陷于此中。不是为了推荐,更是为了那种分享;不是为了评判,更是为了那种潜移默化的心灵共鸣。全书按照事件为顺序,深入浅出地记录下了作者从1979年起到2012年为止的人生经历。尽管每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都不同,但是每个主题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一个XXX的人展开。尽管我们每位读者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着这里记录下的“一个XXX人“的故事,但是我们却身不由己地由此及彼联想着曾经自己身上发生的那些故事。尽管时间已然逝,尽管青春已经不在,但是曾经的那些点点滴滴却依然会是那么地有如那些泛黄的旧纸般记录下我们当年的岁月。曾经的喜怒哀乐,曾经的家长里短,曾经的岁月印痕----不是不知晓,只是很少驻足去追忆。然而,跟随着这里的《一个一个人》一书,我们读到的不仅有着一个人的故事,更有着那个时代的故事-----是啊!在一同捡拾这些曾经遗落的岁月贝壳,身为读者的我们是不是也在为之而感叹着什么呢?岁月可以匆匆,想象的鸟儿不会衰老,我们依然振翅而前行。虽然前方的道路是那样地充满着期望,但是曾经发生在你我身上的过去同样也是我们难能可贵的珍贵财宝。伴随着我们成长,伴随着我们前行,伴随着我们一同老去。
  •     轻松读物,静心设计的装帧给四星
  •     非常值得购买的一本书!喜欢做旧的封面,怀旧的感觉!书中出现的八十年代的烟盒和一些小人书的封面让人感受亲切!文字质朴无华,生动再现一个个从年代变迁走来的人物,有自己有别人!很喜欢。。。
  •     一下午读完了这本书,今天是大年二十七,我在单位值班。今年我二十五岁,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未来会在哪里,但是我知道,我的人生我会好好过,我会认真对待每一个遇见的人。
  •     内容远不及装帧那么特别 一直期待里面的一个一个人触动到我什么 看了一半多还是没有
  •     这样的书,自然也是设计在表达内容上的方式新颖了,单看内容最多三分。
  •     作为70后,读来真是深有感触。共鸣啊。用小人物的故事写出了三十年的时代变迁。书设计得很精美很用心
  •     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委屈,一个人的错过,一个人的狂喜,一个人的求不得,一个人的来不及,一个人的物是人非,一个人的一个人。 从设计到内容,值得。
  •     刚开始读的时候 眼眶几次湿润 后来的后来 随着时间推移 人物变换 觉得一切理应如此 这才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
  •     泛黄的书页,油笔勾画,烟角,水洇,一个一个人,书的造型给人强烈的怀旧感,很特别
  •     相信每个人,在翻开这本“旧书”的时候,都会像跌进兔子洞的爱丽丝一样,一下子被卷进记忆的漩涡里。这是一本为最普通的人写下的纪传体断代史,从1979-2008,现代中国历史上狂飙突进的二十年,无数的传奇被写就,早已无需赘言。而申赋渔笔下的主人公,用时髦的话讲,大抵都是些“loser”,都是在时代的浪潮中灌下苦涩的咸水,被浪头拍死在岸上的人,他们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我们的身边似乎永远不缺乏这样的人。又或许,那都是我们自己。当我摩挲着这本“没有”封面和封底的书,书脊上还有特意设计的透明胶带黏合的痕迹,看着那仿佛旧书一般发黄的纸张,书页里时不时能看到涂鸦、照片、票根、磁带封面……甚至,还有夹死的蚊子的尸体,不由得感叹朱嬴椿先生的匠心,像,太像了,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旧书的模样,那都是爸爸,甚至是爷爷们留下的书,盖着各式各样的单位或学校图书室的印章,随着时代变迁渐渐就辗转流落到了我的手上,而我,常常把翻开旧书当成一种冒险,那些在书中遗落的印记,总是让我浮想联翩。还记得最喜欢的一套旧书,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本书异曲同工的是,这也是一部以最普通的人为故事主人公的书,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读的时候,都写过读书笔记,可是,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孙少平、申赋渔都是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农村青年,我把他们都划到文艺青年这一群体中,我觉得初中时代的我,也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我想自己读了那么多书,有着远比同龄人成熟的思想和见识,我理应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更好的生活,一纸大学文凭难道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么?所以我认为路遥把田晓霞写死,把少平写毁容,并安排他拒绝金秀的爱情,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他应该为少平编织一个更光明的前途。可是到了高中重读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这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任何大团圆结局和琼瑶式小说的浪漫爱情,都是超现实的,只不过是我们自欺的美梦而已。就像《一个一个人》里面描述那些人的故事,一个个看似光明美好的开头,都拖着一个颓唐潦草的结尾。当年同为学校文体骨干,写得一手好字的志远,终于回乡结婚,操持起了卖肉的营生,不过,总是在卖肉的摊子旁支个书案,得闲了就写几笔书法;当年一心想当摇滚青年的筛子,和女友在田间一遍遍录崔健的歌,现在开着电动三轮车,载着老婆(并不是当年志同道合的女友)去田里挖花生,不过,会和着车上的劣质音响,动情地唱刀郎《冲动的惩罚》。读着这些或悲或喜的故事,我的脑海中泛起了一个人的形象。上大学的时候,随爸爸去拜访过他的高中老师,当天屋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大概40多岁,满脸横肉,脸膛黑紫,梳了个大背头,头发油腻腻得发亮,穿着紧身的黑色T恤,露出的手臂上有一些拙劣的纹身,线条不流畅,也不美,像是自己用墨水给纹上去的,一副老流氓的架势。爸爸只是让我唤他做“桂叔”,他倒是很恭敬地叫我爸爸“李大哥”,不一会儿就带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走了,小女孩唤他“爸爸爸爸”,要闹着骑马马回家,他笑着应了,没想到他笑起来倒也不那么吓人了。等他走了,爸爸才告诉我,桂叔也是老师的学生,比爸爸小几届,当时才16岁就考上了厦门大学的中文系,文笔相当好,喜欢写诗,算是年少得志。上大二的时候,跟班里的同学因为一些诗文之争,打了起来,两边互有人帮手,打起了群架。把那同学给打上了,但也没有大碍,可是当时适逢严打,受伤的同学又是当地人,就闹大了。和桂叔一帮的打了人的同学,居然都被枪毙了。桂叔当时还差几个月才满十八岁,幸免于难,被判了无期,后来又陆陆续续减刑,也差不多坐了二十年牢才出来。等他出来的时候,父母都没了,他也再不是那个天之骄子了,过去这二十年只认识牢里的人,出来只能跟着那些人做混混,帮人看麻将场之类的,娶了个年纪比他还大的寡妇,可是女方已经不能生育了,便领养了一个小女孩当自己亲生一般的宠着。后来熟稔了之后,我也曾经问过桂叔怎么会变得像现在那么凶,他只是笑,说:“在牢里你做书生就要被欺负,只有装的够凶狠,别人才会怕你,不敢欺负你。这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啊。”“那你怨不怨?”“怎么不怨!那时候觉得还不如毙了一了百了,省的受罪。可是二十年啊,整整二十年,我后来只是想,能让我出去,过几天正常人过的日子就行。”前几天还听爸爸提起,桂叔攒够了钱,自己开了个小饭店,终于过上了他最盼望过上的,普通人的日子。除了理想,我们总还要过日子。坚持梦想的人值得喝彩,可是更多的,因为时代、家庭等种种原因,不得不把梦想埋在心底,努力地把日子过的舒坦些的人,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时代的另一面。桂叔、志远、筛子,他们可能是时代的弃儿,可是在他们的身上,又分明体现出一种强韧和乐观的精神,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颤。申赋渔在后记中写到:“我希望能打捞一些遗落在时光之流中的诗意贝壳,它的力量能让异化并麻木了的灵魂重拾感受力,让原初的生命力重新起身,最终能把一颗完好的心——我们这些行走在星空底下的人的心,安放到一个妥帖之处。”希望,每一个不想失去感受力的心灵,能真正用心去品读,这平凡如你我的,一个,一个人的故事。(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听风的猫,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我是一个推荐《一个一个人》的一个人
  •     拆开包装,很惊叹。喜欢他的封面还有里面的内容。改革开放到现在,生活一直在改变。以前的磨难痛苦我们感受不到,哪怕只是一张电影票。自己是90后,不愿有过多的人以偏概全,我们追求个性但不是我行我素,我们追求自己,但不是放纵自己,我们有我们的思想,但并非为所欲为。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死亡,揭露了生命原来的本色”,也许,真的是只有经历过,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追求是什么。下面是里面的选段:从家到镇上有 10 里多路,有时候,爷爷会带我们去赶集。弟弟 5 岁,我 8 岁,我们边玩边走。到了镇上了,爷爷给我们每人 5 分钱,让我们去买烧饼。每次,我都费尽心机地说服弟弟,让他把钱给我去买小人书。一本小人书要七分到一角钱。   爷爷是木匠,手艺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只是年纪大了,已经 70 多岁,不过偶尔也有老主顾请他,打两把凳子,修补一下桌椅犁耙什么的。所以过年的时候,他还会有点钱,给我和弟弟压岁。大年三十,每人给 1 元。这可以买 10 本小人书。这么个大数目,弟弟是不会给我的,他给妈妈,攒起来,给他买一只书包,等他上学时用。爸爸妈妈也给压岁钱,可是过完年就会收回去。只有爷爷给的,才是真正的压岁钱。   对小人书的狂热,使我最喜欢夏天。先是可以采桑叶送给伯父,他养蚕。等到蚕“上山”了,卖了茧,他会给我几角钱。还可以摘桑椹,摘满一篓了,放在河水里洗,洗出桑籽,桑籽也可以卖钱。   平日里挣钱就不容易了,捡牙膏皮几乎是唯一的办法。我把捡来的牙膏皮卖给修锅匠。修锅匠不仅用烧融了的铁水补锅,还能把牙膏皮融化了,补脸盆、补碗、补搪瓷缸。因为常常跟在修锅匠后面乱转,村里人竟给我起了“修锅匠”的绰号。   我把挣得的每一分钱都买了小人书,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收集了 100 多本。   父亲很讨厌我看小人书,说这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所以我是偷偷地买、偷偷地看。所有的小人书,我用一块布包着,藏在一缸大麦的深处。装大麦的缸比我的个头还高。只有在确信无人的时候,我才会取出来,摊开,一本一本贪婪快活地翻着看。大多数时候,上学时,或者放学回来,我站到凳子上,飞快地把手伸到麦子深处,摸到包裹了,随便从里面抽一本,飞一般跑掉,躲到一边再慢慢地反复地看。每一本我都喜欢。   小学即将毕业,同班的同学借了我一本小人书,我已经向他要了好几回,他不肯还。终于在一天放学之后,我们打了起来。我们在一块成熟了的麦地里扭打成一团,麦子一圈圈倒下,无数的麦粒被踩踏进泥土。远处同学的父亲闻讯赶来的时候,同学正被我死死地压在身下。他把我拎起来,给我两个耳光。我疯一样朝他扑过去。他一只手揪住我,一只手去解我的皮带,想脱下我的裤子,羞辱我。我两只手死死地抓着皮带。挣扎当中,他的手被我劣质皮带的铁皮龙头划破了,鲜血直流。   他一脚把我踢倒,捂着手,领着儿子朝我家走去。我绝望地坐在地上。我知道,我完了。从来,只要有人到我家去告状,父亲不管青红皂白,总是狠狠地揍我,表明他不是一个“护短”的人。   天黑了。我刚进家门,就被父亲一把揪住头发,在门上乱撞。我一声不吭,倔强地站着,既不讨饶,也不逃跑,只是因为疼痛和委屈,无法忍住眼泪。   父亲突然放开我,跑进房间,几乎一秒钟就拎了装着小人书的包裹冲出来。他扯开包裹。我的心停止了跳动。   他把所有的小人书倒在地上,拿起一本,撕掉,再拿起一本,撕掉。嘴里朝我吼道:“我让你不学习!让你看!让你打架!”   从他撕掉第一本小人书时,我心底像有一根弦,突然就断了,大脑一片空白。接着,像被凉水浇过,浑身冰冷。我听不见父亲在喊什么。我抬起衣袖 擦了擦眼泪,迷蒙的一切变得清晰了。100 多本小人书,变成了一地碎纸。   整整一个月,我不跟任何人说一句话。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吃饭、睡觉。   那天放学回来,爷爷背对着我,坐在夕阳底下门槛外的小板凳上。在他的左脚边,是一堆已经撕碎了的小人书的碎片,右边是一盆浆糊。他的膝盖上放着一块木板,他把撕碎了的小人书的碎片在木板上拼好,然后用粘着浆糊的小纸条贴上。一页一页贴好之后,按页码排好,再用针线缝上。他已经做好了一本,他还在做着。我呆呆地站在他的身后。爷爷弓着腰、低着头,拼着、贴着,用粗糙的手指细细地抹平,不肯留下一个皱褶。   “爷爷。”一个月来,我第一次开口说话。   爷爷抬起头,一脸慈爱的笑:“放学啦!”我没有拿爷爷做好的小人书。我再也不看小人书了,小人书永远离我而去。   ……
  •     W同学送的书 每一个人都像一颗星闪烁在我们的人生长河 作者记录了这样一个个故事也同时翻阅了自己的记忆 文中有很多属于过去的东西 粮票 照片之类 一定程度还原了那个过去的时候 文笔亲切 值得一读
  •     申赋渔老师的流水日记,纪录那些人那些事,印象深刻第二篇小人书…
  •     书做的还是很有特色的。
  •     冲着设计买的,这对作者是种不尊重吧...所以,欣赏完设计,我会好好阅读每一个字的!
  •     逛书店时被装帧吸引,读过后发现内容更赞
  •     半天就看完了,完全是冲着朱赢椿的名气去的,不过图书的做旧效果确实不错啊!!
  •     设计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书里讲得是作者遇到的一个一个一个人,一件一件一件事
  •     申赋渔很会讲故事,读完有种莫名的情绪在心中流转,有点想哭。
  •     第一次把一本书完整快速读完不拖延,感觉很棒!朱赢椿的设计➕作者的文字,简直直接把人们拽回逝去的那个年代,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感谢经过我们身边的一个一个人。曾经以为自己可以宅完活这一生的,这几年为了生存也是步入三次元,认识了很多很多有趣又有爱的人,那些感觉是无法在电影电视剧书籍二次元的世界里能感受的到的真实的感觉。看完这本书真的是让自己陷入了回忆杀里,最后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找到自我,不要迷失自己。强烈推荐这本书哈哈哈哈!最最后感谢德思勤24小时书店的#周读计划#,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坚持读书,新的一年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好久没这么鸡汤了,认真脸)
  •     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设计很超吸引人,那些票据、香烟纸、糖纸……以及一些圈圈点点看似无意的标注与小插画,令人回忆起过往种种。文字读来非常轻松,是工作之余放松精神的好“食粮”。
  •     我们都是一个个有特色的人组成这个有特色主义的社会
  •     书籍装帧很精致,书中夹着各种票、小虫子、头发之类的设计很有感觉,就像看一本已经读过的旧书。第一次意识到看书的另一种乐趣,感受书籍文字以外的信息传达。第一次注意到装帧设计师,知道了朱赢椿老师,后来又看了他其他的书籍装帧设计,从中感悟到很多,比以前更加爱书了,买书的时候也懂得欣赏书籍装帧。总之,这本书让我认识“书衣”,认识为他书做嫁衣的装帧设计师,让我对书多一种审美。至于内容,个人觉得三颗星,自己不太喜欢拿苦难当做个人特色的文字。作者储存了许多自己或他人的带着痛的回忆,从小时候挨打开始到高考失利、四处奔波、居无定所、找工作被骗、人世尔虞我诈,感情受挫等等。他的人生阅历比我长,经受的挫折也很多,或许人总是特别看重生命中让自己痛苦纠结并让自己成长的事情,著书立作的时候觉得苦难啊失败啊困惑啊这些沉甸甸的感情才能称得上是个人历史。“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也一样,只有描述苦难的时候才称得上是“一个一个人”吧。
  •     光阴的作者又出新书了~~ 好开心~~ 设计很赞,文字干净质朴~~ 不过如果定价是3块6的话,就真是一次彻底的行为艺术了~~~:
  •     怀旧风
  •     通过一个一个人,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很喜欢作者的文笔,很有感觉。
  •     一个一个人是那么的真实与感动
  •     作者真的是一个纯净通透之人,读到这样的文字,真的很舒服。
  •     各有各的选择,人生只有一次,因此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
  •     还行
  •     收到书时很惊喜,装帧风格特别,喜欢。我看书看不完,一般这本看几页那本看一半,这是最近唯一一本拿到书就一直读到后半夜甚至有想通宵看完的书,简单、平凡、年代的味道。
  •     原来在1996年,车马费已经如此之高了,现在纸媒的地位真的是越来越低
  •     书的设计在很小的细节上给人惊喜,譬如随着阅读书页由年代久远的黄到近的略新的白,被夹在书页上的蚊子,旧年代的贴图,票根,透明胶纸,都等待读者去发现,读到最后,还知道了一个关于对这本书的设计小故事。书的内容也很能让人有感触,发自内心,看到一个个人所经历的事情,难免也会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个个人。前半部分看起来比较沉重,而随着作者自己经历的改变,也由沉重迈向轻快。读了这个书之后,自己也由衷把美好的祝福祝福给予作者,也一并祝福看过这本书的每个人,喜欢这本书的人。 -------来自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
  •     申赋渔先生的书,很怀旧,适合一代人看,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比较适合年龄稍大的人看,相信他们看了会有很多感触。
  •     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装帧很有趣的书,平凡生活的记录也可以很动容
  •     虽然没什么文学价值,但是是老乡多给颗星。
  •     首先书籍装帧设计实在让人耳目一新,浮于书本的记忆。《一个一个人》甩同类型张嘉佳十八条街了,借我之口以我之事描绘了整个社会变革时期的图景,理想不能当饭吃,我们最后都死在理想的路上,变成现实的走狗。喜欢女老板的故事
  •     漫长生命中出现在身边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一段又一段他们的故事。曾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一起并肩,而后天各一方。这一瞬相逢的故事,也只是那些人生命中短暂经历。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某些故事的主角。
  •     特别喜欢书的设计,是灵感乍现也浑然天成,是逝去的时代也像活在身边,很动人。
  •     之前没听说过这个作者,百度了一下,原来是个资深专栏记者。。。他平淡的叙述里有一种令人心悸的冷静,还有一种藏的很深的悲哀与感伤。
  •     看过申赋渔的《不哭》,很感人,今年台湾还引进了他的《光阴》,真是南京作家的骄傲.
  •     一开始被这本书别致的装订吸引,从图书馆里借了这本书看过后却一直没有舍得还,不断续借,即使只是摆在书堆中不看。就好像堆在那里就是拥有了这本书,就好像拥有了它也就有了作者那样的经历那样的感悟那样的文笔。一个一个人,就是一颗一颗星。天上星星那么多,哪颗是你,哪颗又是我?
  •     一个一个人,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刻进了我们的记忆中,让人怀念。
  •     作者的笔触太真实!尤其是小时候的描写,更为直接!在内容方面,没有顾忌和讨好,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自述,像极了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很有中立的睿智范儿。书的装帧设计也很别致,故意做旧的感觉,但又没有显得刻意,和文字给人的感觉一样,只是在共鸣,而不是在迁就,总是要特别好,好像我夸得有点过分了,哈哈哈哈。
  •     每个人都在影响着这个社会,做好自己社会才有进步的希望。装帧真的是最赞的,特别的做旧,还有小物的插入,很有历史感,值得收藏。
  •     内容与设计完美结合,这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耐人把玩的艺术品。在浮躁的社会里以及不起眼的人生中,坚持自己的文艺理想实属不易,向作者和设计师致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人构成,大多数只有几页纸,却是我们生命中闪光的记忆,读完此书,你们都想起了谁?
  •     很喜欢申赋渔老师的文字风格,难得一见的好书。
  •     在先锋听了作者和设计师的讲座,朱赢椿说看着像不像旧书,像就对了。哈哈:)
  •     “一颗一颗星,就是一个一个人”。在那段北漂的短暂时光里,读完了这本书。作者是一个摇摆在理想和现实中的人,人生就是这么短暂,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
  •     一本不厚的小书,形式好过内容。喜欢这种编年体的形式,可以看尽一个人的一生。少有的段落有重叠。算是遗憾。
  •     一个乡村青年,落榜了,上学的时候爱看书,能写两句诗,于是怀揣着作家梦去大城市闯荡,他去广州、珠海、北京,南京,做过工人、图书管理员、销售员、受了那些不应该受的,又好像是应该受的白眼、歧视,每当这个时候,他选择默默离开。在没有工作也没有地方可以去的时候,他像魂魄一样飘荡在城市的角落里。他写他的经历、一年一年、一个人一个人、写到他买二手富康就结束了,因为后来的生活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没什么好写的了。他现在的头衔很多,其中也有“作家”这一顶。完全可以吹牛说,老子曾经受过多少苦,在流浪时候怎样怎样,这种经历,如今不再是他的不堪回首,而是金镶玉里包裹的玉。同样是写流浪的经历,出生于富人之家、有着一定知识学历背景的高晓松与他的写法完全不同。高晓松有一个随时可以回去的温暖宽裕的家,流浪对他来说,就是在野地里放肆的玩。而他不同,他的自尊心使不能再回去在土地里刨食,他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不可能马上写出惊世骇俗的东西,而且,上天给他的,究竟是创作才华还是创作冲动,他自己也不能确定。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守身如玉是要付出代价的,于是他被驱逐,被生活和理想的压力压得瘦弱不堪。然而,他熬过来了,成功了,成为了作家,再也不用回去家乡了,再也不用遭人白眼了,这些年的辛苦都没有白费。然而我还是不喜欢他写的书。那里的苦难太深重,没有灵魂的放歌,只有操守和不易。那些自尊心的逃离,我总觉得是自卑。同样是乡村青年,我更喜欢刘震云、喜欢刘亮程、他们用农民式的慧黠观看这个世界,从他们的书里,我看到的是歌者,是舞者,是宇宙自然,是人生海海。但这本书设计是确实费了一番心思的他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文章的,前面文章的纸张比较泛黄,到后面越来越白,也象征着随着时间推移,记忆越来越新鲜。
  •     文字不刻意不造作
  •     特别可爱的一本书
  •     从创意到内容,这本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差不多年龄的人,好多事从书中跳出来恍若昨天,不是吗,一个一个人,如音乐的一个一个音符,音乐是什么样的,社会也就是什么样的...
  •     挺好的 设计很有意思 开篇两篇文就看哭我了
  •     这本设计蛮好
  •     韩寒的一个·文艺推荐了这本书,看了连载的几期故事,很喜欢。拿到手后更是惊喜于装帧设计的用心与精美。
  •     朴实无华,大音希声
  •     每个人都可以续写自己的故事
  •     今天刚开始看,本来想读完或者看一大半之后再评论的,但很有评论的冲动,可能同是70后的缘故吧。故事叙述朴素而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当初选购此书的目的就是借作者的笔墨回顾一下自己和同时代人的经历,看到作者父母给的压岁钱会在年后收回的经历很有感触,原来这是时代的特点,而不是我和姐姐“独享”的。我认为此书不仅值得奉献给同时代人,也值得留着给下一代——尚少不更事的娃娃,让他们去了解也许无法理解的,自己的父母曾经历的那个时代;同样,值得我们的父辈——那些与新中国基本同龄的人去读,让他们去了解也许不曾想过要去了解的自己的孩子也有过的心路...期待后面更多的感触与共鸣。
  •     读完书,喜欢这本书,喜欢里面说的一个个故事,还喜欢申赋渔这个人。、
  •     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在各个时期的状态
  •     朱赢椿老师的装帧设计令人回味无穷,与作者的个体叙事相得映彰。
  •     昨天看到赵小姐推了这本书,今天恰巧在西西弗看到了。花一个多小时看完了,像是看到好多人的一生,简单的叙述很饱满。喜欢作者克制的态度,看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情绪的波动,看完之后有种又空又满的感觉。
  •     半价买的,好小一本,拿到的时候觉得不值这个价,后来翻阅里面,才觉得有意思,很有创意的一本书,记录了作者从那个年代到现在路过他生命的一个一个人,书里面有各种怀旧的小物件,比如一张电影票、一张老钱币、半截透明胶带、有时我都忍不住去拈夹在书里的头发丝和打死的蚊子,手摸上去才知道,是印上去的。很好很有感觉的一本怀旧新书!
  •     装帧有点刻意
  •     怀旧
  •     阅读时,感觉自己就一个真实的旁观者,站在作者边上,和他一起经历。
  •     叙事亲和 故事简洁生动 而且印刷效果很有原著感觉【有原著的旧感】看到了上世纪的人们的生活
  •     一个个平凡的人,好像白描出来的一般,但是满满的时代的印记。
  •     书的质量 很好啊! 很喜欢这本书 申赋渔 之前在读者上看到过很多他的文章 很好的作者
  •     人人
  •     首先必须得提朱赢椿老师的设计,非常别具一格过目难忘。其次是申赋渔老师的文字,也非常好看,是那些年代的记录。
  •     一个一个人,一个人一个故事,看的让人心酸、无奈。没错,这就是我们存在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环境,有我们知道的和更多我们不知道的,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笑和泪永远是并存的。人生匆匆,多少年多少个人多少个故事,这本书并未写完,一个一个还在继续着,由作者和我们一天一步继续走下去……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意思,整体为怀旧风格,完全仿过去家中记事本的样子,书页中夹着旧车票,老上海美人图,头发丝,拍死的蚊子,一个油点,一抹血,一片抄在空白处的电话地址……非常有意思,值得收藏。
  •     遺落在時光之流中的詩意貝殼[em]e400314[/em]仿佛是在茶館聽對面的人講故事,簡單,冷靜,真實,姿態謙遜又飽含悲憫,前塵往事或屈辱或憤怒或悵惘或失意或激情,顛沛流離,在理想與現實中搖擺,最終不過化作曲終人散于筆墨中。一些人,一些事,在時光雕刻中看不分明,卻明明還有印跡,像一部顆粒粗大的舊電影,冷暖自知。
  •     本人是学书装的。这些书都是获奖的,所以买回来研究研究。《一个人一个人》的设计,很有特点。
  •     一本故意做旧的书,我差点以为真的是旧书。内容很精致。讲了一个一个人,实际上讲了自己这个人。
  •     这是一本人人可以写出的一本书。申赋渔起了一个头,我想我可以也写一个。
  •     并非徒有其表。
  •     两颗星给设计,一颗星给一些文章
  •     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反映了每个大时代的特点。故事很好看,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