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书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故人书简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11009616
作者:黄裳
页数:227页

章节摘录

  过去的足迹——吴晗纪念很久以来,我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了,一篇纪念春晗的文章。可是几次起了头,都不能继续下去。这使我非常苦恼。我有一大堆话想说,可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才好。几十年来春晗送给我的十来本著作,手边一册都没有剩下,最近才设法借来了几本。翻看着这些零落的遗文,引起了更多杂乱而又鲜明的记忆。这就使我本来已经十分纷乱的头脑更加纷乱。不久前,被抄家抄去的书物发还了一部分,从这中间意外地发现了春晗给我的二十几封信。这些被看作“反动罪证”的信件被扎得好好的,上面还留下红笔的批注和摘要。重看一遍,三十多年来的旧事,一件件更真切地在眼前浮现。如果说历史真的是一种重载的话,这负载此时就变得更为沉重了。我想还是必须从这纷如乱丝的往昔中,理出一个头绪来。我想起了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昆明,想起自己当时曾经写过的一篇《昆明杂记》。那是一篇幼稚而可笑的文章,不过我不想为自己辩解,也不想对自己的“少作”表示厌弃。我想起了它,因为它曾反映出那个时代一个年轻人的心情。而现在,却正需要一把这样可以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我记得在那篇文章中我曾经赞美过昆明可爱的秋天,从古老的柏树枝柯中间漏下来的日影,澄蓝的天空和想象中的鸽子呼哨声。我记得着手写这篇文章的地方是在西南联大外面一个用草席搭起的茶馆里。正当我出神地用笔赞美昆明的秋天时,忽然听见身旁一个小女孩刺耳的哭声。她是被不知从哪里飞来的流弹打中了,满身流着血。我甚至连那枪声都没有听见。这真成了一种绝大讽刺。残酷的现实将我从虚无缥缈的幻想中拖了回来。我的白日梦破碎了。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多月以后。我从贵阳回到昆明,正在等车到重庆去,暂时寄居在联大朋友的宿舍里。为了打发行前的日子,我访问了昆明的一些历史遗迹,想写一篇谈论南明历史的小文。就在那个茶馆附近有一个莲花池,据说就是三百年前一个有名气的女人陈圆圆自沉的地方,池边还有着两块刻了她的遗像的石碑。此外还有一块更小些的碑,它指出的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从缅甸捉回来杀死以后,焚尸扬灰的所在。今天的读者,可能已经不大能够理解当时人们对南明怀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了。这当然不只是出于我个人独有的“历史癖”,我想写的也并非一篇怀古的文章。我的历史知识浅薄得很,跑图书馆也得不到什么帮助,连一部吴梅村的集子也没有借到。只能靠两条腿跑来跑去,从人们的嘴里打听一些传说。我知道在联大就住着一位研究明史的吴晗。我还是在做中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名字了。不过那时人们大抵都只知道他是有名的民主教授,在有“民主堡垒”之称的联大的进步教授中,和闻一多一起,是两面旗帜。我从他近时发表的《旧史新谈》和其他一些论文中间,知道他并不曾放弃自己的专业,他还在继续运用这个武器为一个神圣目的而勇敢地战斗着。我很想去访问他,向他请教。可是只给他写过一封信,没有能见面。就在那次听了两夜枪声以后不久,我就离开了昆明,来不及听到“一二·一”扔在联大学生群中的手榴弹声,和向李公朴、闻一多身上射去的枪声了。我带着没有写完的原稿来到重庆,在扬子江上完成了它,暂时收起了对南明史事的依恋,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做一名记者。从重庆到南京,又从南京回到上海,我成了一名编辑。当我开始为报纸的“文教版”设计版面、组织作者时,我又想起了吴晗,就写了一封信到北平的清华大学去,希望他给这张报纸以支持。我没有忘记他的《旧史新谈》,我深信这依旧是一种有效的新颖的斗争武器;并且相信,这样的文章出现在报纸的新闻版面上也并没有什么不合适。回信很快就来了。他热情地给了报纸以支持,还介绍了他的学生给报纸写稿。他对《IEI史新谈》表示了特殊的兴趣。在回信里说:“……更愿续写《旧史新谈》,后者我一厢情愿,想每个月写一两万字,几百字一则,每天抽半个钟头写,而且,希望一星期内就能寄上……”  ……

前言

  “海豚文存”小引梁由之俞晓群兄主政辽宁教育出版社期间,组织出版过“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等书系,格局宏放,影响深远,创造了中国当代出版史的一段奇迹。沉潜蕴藉数年后,俞兄从沈阳到北京,出掌海豚出版社,重出江湖,不负初衷。短短一年多时问,赓续旧梦的“海豚书馆”六大系列已陆续面世三十余种,包罗万象,蔚为大观。他兀自意犹未尽,于是又有了“海豚文存”。承俞兄抬爱,邀约我担任“海豚文存”总策划。即将出炉的“文存”是与“书馆”平行的一套书系,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相对而言,“文存”不作细致的划分,来路比较野,内容比较杂,不那么经院,不那么学术;若较诸新鲜感、冲击力和可读性,则容有一日之长,或将不遑多让。有趣,有意思,是我衡量一切优秀书籍的两条标准。二者居其一,已属难得。如果兼而有之,即当馨香以祝,实属可遇而不可求。“海豚文存”每年拟出两辑,约十来本,大抵学界及文坛名宿与中生代的作品各占一半。都能做到坐一望二吗?得读者和时间说了算。爰书数语,以引珠玉。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日记于深圳天海楼

内容概要

黄裳——黄裳,原名容鼎昌,笔名勉仲等。满族。山东益都人。肄业于交通大学机械专业。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中国作协理事,上海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

书籍目录

过去的足迹——吴晗纪念
宿诺
答董桥
叔弢先生二三事
弢翁遗札
忆师陀
阿英的一封信
忆郑西谛
故人书简——叶圣陶书二通
故人书简——怀念叶圣陶
槐痕
忆俞平伯
润例及其他
王剑三
忆李广田
钵山一老
涉园主人
卞之琳的事
故人书简——钱锺书十五通
故人书简——沈从文
跋永玉书一通
故人书简——忆汪曾祺
关于王昭君——故人书简•忆汪曾祺
也说汪曾祺
曾祺在上海的时候

作者简介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黄裳先生的有关名人书信的散文集,集中收录了作者与我国近现代名人书信往来的原文及相关的回忆和解释的文章。文笔自然流畅,回忆情节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图书封面


 故人书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很差的校对,出版社看来不好。第一页,三个“吴晗”成了三个“春晗”。----------------------------------------------------------------------------说说《故人书简》□雪飞“大学是一场骗局,师生互骗,学校与社会互骗。大学之最有意义者二事:一为赡养许多教师,二为发出许多文凭。”这么一小段话,如果是出自陈丹青的微博,恐怕您并不觉突兀;如果它出自叶圣陶呢,出于教育家叶圣陶老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私人信札,会不会让您别有心会,怅惘良久?收信者黄裳的反应是“反复感叹”,想起自己跟“老师宿儒们坐在一起……听见许多不着边际的漂亮话,觉得实在是身在骗局之中了。”犀利吧,在叶、黄两位,不过是私下里的实话实说。一册不厚不薄的《故人书简》,说旧书版本,叙文人往事,品笔墨趣味,聊收藏轶事,偶而捡拾旖旎佳话,而吴晗、钱钟书、沈从文、黄永玉、俞平伯、叶圣陶、汪曾祺、卞之琳等人,也渐次从一则则尺牍旧文中走了出来,有情有性,有叹有笑。汪曾祺的每一封信,都像一则小说;吴晗评蒋介石“一分钱要一分货,叫他作补缸人,决不会错”;朱自清在吴晗起草的“拒领美国‘救济粮’声明”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后,意犹末尽,还携带着声明四处征求签名,遭遇“四次拒绝”;俞平伯写《红楼梦辨》,“只为经济,与政治无关”,他只是应黄裳约稿写一组副刊文字,未料因此掀起一场全国性的文化批判风波;沈从文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审读其书稿的某位文化部副部长,曾在另一张纸上写下激赏眉批,但等此书成了“毒草”,眉批给悄然撤下——这种明哲保身的“聪明”,相当富于时代特色,喜剧中含着创痛;更有一位官员,对沈的书稿心生觊觎:“意以为将我的名字去掉,用彼姓名”,还有聪明人出主意,将一切文字说明删尽,只印书中的图像……最后因种种原因,此书由“日本人给了点钱,便占先付印了。”卞之琳与张充和“关系非比寻常”,黄裳好奇,多事径直求证于卞 ,卞未作直接答复,仅在信中谈到与张充和的少许交往——而写这段佳话时,黄老亦已八十多岁,问完当事人尚不觉清透,又将诗人旧作《雕虫旧历》的自述扒拉出来,对照张充和写来的信,写出一段淡淡而怅怅的故事——这些老老的黄历,使现代文学史上已稍见枯淡的那些名字,泛出光泽与生气,原来,他们也那么口无遮拦地点评过强人,他们亦为和平、为爱国,不安于书房;那么大的文学腕儿,出本书也四处受制;名诗人与名媛的数十年的友情爱慕,隔着纸香墨韵,散发着别样的清芬。文化记者出身的黄裳,在后来许多人的印象中,“好似一段呆木头”(传记家李辉语)。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显然是报界文坛的一名急先锋:结识吴晗、郑西谛、张元济等学者、作家、出版人,黄裳皆自己上门,无须中间人。1947年前后,黄裳、黄永玉与汪曾祺在上海街道闲逛、扯淡,评说天下,臧否人物,颇有“上海文坛‘三剑客’”风致。黄裳得《拙政园诗余》顺治原刻本,因是善本,居然想到让卜居苏州的俞平伯、叶圣陶各自为此书写跋语——时至今日,名人手稿动辄上百万,比如2010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周作人的创作手稿曾拍出358.4万元的高价——难以推测,黄裳请两位苏州名家为一本苏州古籍亲笔题跋成就的这本珍藏,价值几许。种种书简中,最好玩的当数钱钟书的吧,亦庄亦谐,涉笔成趣,最耐人寻味处是他对自己“全集”的惕怵,坚拒出版人搜集其早期作品:“弟于旧作,自观犹厌,敝履视之……”并假想如果有好事者坚持收罗,“弟不能如郑板桥之化厉鬼以击其脑,亦唯衔恨泉下。”钱的淡泊名利亦在信中坦露无遗,他在1982年的一封信中写道:“弟七月起忽蒙命承乏敝院副院长,尸位挂名,捉将官里去,不待人笑,弟复自笑。幸……不以公事相嬲……每周避地数日,重订《谈艺录》……”查其年表,黄裳集品一在师友墨迹,二在名家初版,因其记者、作家身份,他与诸作家、学人、出版家的信件往来中,常涉及双方的写作计划及文艺观念,比如钱钟书在《围城》后,曾计划写作小说《百合心》,已完成2万字,但终因手稿丢失而放弃;王统照写过大量旧体诗,可惜大多散佚;师陀晚年曾有意从事历史题材的创作,但却迟迟没有动笔;汪曾祺散文化的小说中,深含“诗”意,晚年创作了大量笔记体小说,自认深受废名、契诃夫、阿左林的影响等,短篇小说意在“打破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达成新的境界,正如钱钟书打通文艺批评古今中外之间的界限一样。黄永玉对老友汪曾祺的叹惜是“未尽才”。手头刚好新买了一本汪曾祺的书,因黄裳的叹惜,而打开重读,汪氏的墨迹、文字与创作谈,因黄裳的眷惜,泛出莹莹的珠光。《故人书简》,黄裳/著,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书刚收,品相可,内容待看。
  •     化堆垛为烟云
  •     想起之前有人问一个牛逼的摇滚黄金时代的摄影师,说你牛逼在哪啊,我要是在我也能拍。她说,我牛就是因为我在。文笔轻描淡写,但内里其实很沉郁啊。特别喜欢里面人物之间的关系,真正文人间的感觉。真正历经苦难的人不会大张旗鼓地宣扬苦难。
  •     书信里可以读见真性情。
  •     少许明显错字未能校对出来。。。
  •     海豚文存--故人书简海豚文存--故人书简
  •     是因为有个人说看一个作者的书的时候 就有种很想把他的所有作品都看遍的心情
  •     故纸中的往事,都不会重来了。
  •     个人不是特别着迷于黄裳的文字,有些地方卖力花哨。但他这本小书,写的都故人故事,有深情在,故而可感。责编失误太多,扣一星。
  •     很不错的书,记录的也很有意思。
  •     老黄老师的书不在话下。
  •     看故人书简,和文人精神交流,收益不浅。耐着性子慢慢看。
  •     老来俏
  •     写师陀、汪曾祺、叶圣陶的篇章印象深刻,但还感觉是他49年前的文章更有锐气。
  •     和想象的不一样 以为也是和大学者的书信集 有点失望
  •     书人书事从来都是我的心头好。
  •     #1919.7.12-2015.7.12 黄裳先生诞辰96周年# 这一类由记者、报人、藏书家等写的随笔或书简集其实都是作传的好材料,可以发现很多正面叙述中无法收集到的使这些文化名人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的信息。
  •     编辑毁书,字词标点错误太多。尺牍好看,尤其钱钟书汪曾祺最可读。默存倒还罢了,一贯的幽默。汪曾祺整个一絮絮叨叨碎嘴子啊,一看就是热爱生活的人,好可爱。
  •     排印错漏不堪,特别钱锺书一篇。都是旧文,旧文的错字还不细改改?海豚的编校问题一直很大。
  •     老派文人有钱有才又浪漫。我又穷又暴躁还不看书。
  •     有沪上文人的风气。
  •     大师们的教诲,我们只能聆听!
  •     海豚出版社出了很多好书,这一套海豚文存尤其好。作者是著名藏书家、书话作家,很喜欢作者写的东西。本书是好书。
  •     老作家的文章水准就是高。
  •     不是太喜欢黄裳的调调,但也不讨厌。
  •     错字实在太多!!!!!!!!减一星
  •     先生已驾鹤西去,老文人是越来越少了
  •     小巧,非常精致,装帧简单,
  •     吴晗篇可读。钱锺书篇有趣,钱明明屡次讥讽黄,黄却只作不知,还直晾出“故人书简”来,盖在钱于私人信件中不得已用“过情”的话来掩饰,而黄实在舍不得不晾出那些所谓赞誉来:)
  •     旧文人的信看的不是很懂,只对汪曾祺的很是喜欢,还需再翻出他的书好好看看。
  •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黄裳先生和叶圣陶、俞平伯、钱钟书、沈从文、汪曾祺等名人书信交往的散文集,集中收录了作者与我国近现代名人书信往来的原文及相关的回忆和解释的文章。文笔自然流畅,分寸把握得体,回忆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     素净的小书,喜欢
  •     好书。大师远去。
  •     素不喜黄老先生,这本中他的文字还是老样子,一些政治套语尤其倒胃口。不过本书中录文人尺牍,钱锺书汪曾祺,长笺短札,非常有趣。
  •     尺牍比文章更要好看,可惜今人多写不好。
  •     原来大才子的书信是这样的,果然是物以类聚啊,看看董桥啊吴晗啊从文啊,写字之类的,真是有文化!只是觉得这才子应该还年轻呢,没想到
  •     粗读一遍,信息量很大,不少细节值得再细读。书里收钱锺书一封信中说,(黄裳)“深得苦茶庵法脉,而无其骨董葛藤酸馅诸病”,黄和周的比较且不论,说周的毛病很到位。
  •     故人,书简,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深情与温柔
  •     大师的书,不可不读
  •     “书归天禄阁,人在首阳山”
  •     昨天练完琴去图书馆又遇见了这本书,想来天意如此,就带回家了~看了 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 书信集果然是我最爱啊~
  •     这样的书无需什么评论,懂得珍惜,懂得欣赏就出手。
  •     暌隔生死世,犹有子规啼。
  •     本书记录了我国著名作家黄裳半个多世纪以来与我国近现代文人作家董桥、叶圣陶、钱钟书、沈从文及汪曾祺等人的书信原文及过从交往轶事,是作者黄裳生前最后一本散文集。本文还收藏了梁由之先生《黄裳和他的》一文。后者曾评价黄裳的文章“好看,耐看”,说“同辈作家,汪曾祺不如他博学,孙犁有点偏狭,张中行太过枯槁,金克木略嫌虚飘”,又道“特别偏爱他的书话和游记。这类篇什,事关历史、人物和山川,时空跨度大,知识含量高,信息丰富,现场感强。时而典雅飘逸,生动传神;时而雄浑苍凉,凌厉劲拔。笔端常带感情,又每每节制有度,感染力很强,读之齿颊生香。”黄裳学识渊博、文笔绝佳,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于文坛。他著有《锦帆集》《黄裳书话》《来燕榭读书记》等书。整部散文集依然秉承作者一贯写作风格,文笔自然流畅,回忆情节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让人爱不释手。细细品味,你可以感受到这些文人墨客间平淡而又不平凡的交集来往。
  •     黄裳逝矣,以后再也看不到他的新作了。
  •     舒舒服服就好
  •     读本书,如与大师约会
  •     要很安静,很喜欢,很了解才行。
  •     这些人真挑,这种小文章多有趣。
  •     汪曾祺的信写得真好,如小说,如散文,情趣盎然,市井琐事,历历在目。
  •     领导推荐,抽时间看看
  •     無他,唯回憶耳,風情尚在
  •     钱锺书先生那篇很有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