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适的新土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未适的新土

出版社:外研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13521055
作者:苏友贞
页数:246页

章节摘录

  一眼望去,那彼此鞠着躬的两组人,还真像是精细排练过的舞者,他们整齐地低首,将腰弯成九十度,交合的双手静懿地落于膝间。这定格良久的姿势,在他们逆向前行的轨道上,还要不断地被复制,数步一礼,几番来回,直到望不见彼此的街角弯处,他们仍继续弯腰鞠躬,背与身体垂直的弧度丝毫未减。  这就是西方人对日本的刻板印象了,对那冗长并夸张的弯腰行礼,他们总带着几分好笑的目光。我手持的日本旅游指南,就再三提醒读者,千万不能错过这项“奇风异俗”。  我到东京的第一天,就正巧撞见了两家人家在餐厅前互相行礼道别,若不是怕有侵犯隐私之嫌,还真想抓起相机将这奇异的舞蹈拍摄下来当成纪念品带回家去。我这“猎奇”的欲望,也同样是出于旅客看戏的心情,说穿了,也是对这肢体语言中“小题大做”的夸张有份不以为然。甚至想起小时候在《皇冠》杂志上看过的一则漫画:两个日本人互相行礼道别,一作三揖,每走数步,又再从新回头行礼如仪,走了很远,回身鞠了很多躬。当两人都已消失在彼此视线之中时,其中一人还很不放心地拿出怀中的望远镜观望,一眼却看到了还在鞠躬的友人,立即收拾望远镜,匆匆弯腰回礼。然而,在日本游历了几个星期后,起初看戏的心情,却逐渐被一份敬重取代。经历了日本人处处讲求礼貌的真实经验之后,这郑重鞠躬的礼仪,就不再是造作的戏剧,而是生活中十分家常的举止。我所谓的礼貌,并不只是表面的打躬作揖,而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比如,日本人在交递物品时总用双手以示恭敬;公交车、火车站里只见礼让而无推攘;公共场合几乎听不到有人大声打手机;没有公共垃圾桶的车站,竞连一小片废纸也看不到等等……在这些有礼行为的衬托下,九十度的弯腰鞠躬,也就不再只是摆谱的表面功夫,而是真实文化的显现。  ……

内容概要

苏友贞,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硕士,继获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校区管理资讯系统系硕士。曾任电脑程序设计师,现居美国圣路易市,专心读书写作。曾以笔名“映钟”发表过小说、诗及散文。著有小说《知更鸟的葬礼》、散文集《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与《当王子爱上女巫》。近作见于《万象》、《读书》、《上海书评》等。英文小说发表于 Other Voices、River Styx等美国文学期刊。

书籍目录

自序
辑一 ◇ 妻子如衣服
妻子如衣服 _003
忘年之疾 _006
永伴君侧?_009
别人的丈夫 _012
第一块石头 _015
仁慈与残忍之间 _018
大房二房三房 _021
亦步亦趋 _024
童话的续集 _027
新版艺伎 _030
辗转反侧 _033
女皇帝易做,女总统难为? _036
不让须眉? _039
奥巴马如果是个女的 _042
女人当家? _046
波霸公园 _049
辑二 ◇ 看山就是山
看山就是山 _055
背包与皮包 _058
地铁站的提琴手 _061
待办清单 _064
抬轿与坐轿之间 _067
万物刍狗 _070
肉食者鄙 _073
测量生命的方式 _076
寻常时刻 _079
快乐的条件 _082
生命的拼图 _085
慎终 _088
对立与共识 _091
奉命行事 _094
两百年后 _097
平安夜 _100
佚失的语言 _103
外文勿语 _105
述而不作 _108
千品万种 _111
商女不知亡国恨 _114
失望角 _117
瞬息 _120
别人的死亡 _123
“他们”那些老人家 _126
辑三 ◇ 完美的形象
被拒绝的女孩 _131
李约瑟问题 _134
中国制造 _137
皇帝的画像 _140
仪典 _143
功夫熊猫打天下 _146
谁的贫穷? _149
从法隆寺讲起 _152
望远镜中还在鞠躬的人 _155
王大腿鸡 _158
虚拟安全带 _161
余绪 _164
脸 _167
反刍西方 _170
象牙塔尖 _173
秦腔英语 _176
习惯与文明 _179
蜡烛与腊肉 _182
辑四 ◇ 听话才爱你
听话才爱你 _187
星爸星妈 _190
漫游岁月 _193
请勿说“不” _196
立足点 _199
麦田捕手 _202
愤青 _205
未适的新土004
角色 _208
携幼 _211
“啃老族”与“飞佣” _214
李尔王的女儿 _217
爱与失忆 _220
记忆是缪斯的母亲 _223
宠物 _226
辑五 ◇ 未适的新土
未适的新土 _231
书写中国 _236
挽歌 _242
啃蜡的蝌蚪 _246
想象莎翁 _251

编辑推荐

  女性地位,亲子关系、中西文化、世界圆方——苏友贞以细腻灵动的笔触,轻犁未适的新土,饶有趣味的守望与质诘,让思考与写作生长多重可能。

作者简介

女性地位、亲子关系、中西文化、世界圆方
苏友贞以细腻灵动的笔触
轻犁未适的新土
饶有趣味的守望与质诘
让思考与写作生长多重可能

图书封面


 未适的新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未适的,已适的——读《未适的新土》我是喜欢《未适的新土》这本书的。这种喜欢首先是从封面开始的。我的读书,大多始于素雅而不失大气的封面,恰好本书的封面即是如此,所以在还没翻开正文前,我就已经对苏友贞的这本散文集抱有好感。人一得意便忘形,作为爱书人碰到好书大约也是。这事落到我身上便是,光注意到封面,而一直把书名错看成了“未适的新士”,这种错误一直等看到“后记”时才发现。也是基于此,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被我认错的书名:书中所收诸文大多是《世界日报》的专栏文章;而所谓擅长写作长文的作者苏友贞,突然开始写作这些限制森严、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的方块文章,完全是写作生活中的一片新土了。于是便有了这本《未适的新土》,这样一本每周耕耘在《世界日报》副刊上所得结果的结集。如此之意,也难怪我读错了。于是,自我安慰说,“未适的新士”也挺好。士,在这里即为“写作者”之谓,未适的写作者,和作者所想殊途同归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会,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它一本适合闲读的书,而我就是在国庆假期时慢慢读下来的。八天的假期,足够读完,不带压力、不带负担地读,但丝毫不会耽误我们的体会这样一本能让我们思考写作能有多种可能的随性之作。而在读苏友贞之前,我是在重温董桥的著作,发现他们都是随性的。随性,并不是随意。一切好作品都应该是随性的,这是我的理解。好在《未适的新土》佐证了我的认知。作为旅居美国用汉语创作的台湾作家之一,苏友贞的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和董桥的文章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当然没有高下之分。董桥文章的贵族气,有时会让人敬而远之,抑或抱着敬畏之心去阅读;但苏友贞不一样,她是平民的,大众的。把收入《未适的新土》书中关于谈中西文化和世界圆方的文章和董桥相似主题的文章一比较,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读完了董桥,感觉甜腻得有些不适时,突然发现了白水稀粥一样苏友贞式的文章,想不引起注意都不行,何况还有正和我胃口的封面呢。书中的文章所谈,都是在生活中常碰到的,苏友贞的好在于她个人的特殊经历练就了独特的视角,不带个人偏见地娓娓道来,无论是第一辑中通过对政治、经济、教育、爱情、艺术、婚姻等领域里的女性地位的论述;还是在第二辑有关生命与死亡的思考,甚至是第三辑通过中西社会不同现象的对比而回归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诘;苏友贞所云,都是很有见地,值得思考的,这在写作,尤其是专栏写作变得人云亦云的今天,已经是一种不容易。文章中,作者表现出的敏锐洞察力,在阅读中也常常感慨,写作之道最怕有心人,如实地记录下来便是上等文字了,何须盘根错节、云里雾里地绕一通……像本书中的那些开门见山之文,就在文字之途中经营出了属于自己的质地和劲道。这样的写作,必然会让为数众多的写作者不适应,却又不得不适应。从未适的,到已适;有些人要走一生,而苏友贞就在一本书中就完成了。但谁又能说这不是她以毕生所得、以血泪所成。(《未适的新土》,苏友贞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8月版,定价:25.00元)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七十七团,守拙园
  •     拿到此书一月有余,各种事情繁杂萦绕,致使读书的速度慢了好些。可能是因为本书的作者也长期旅居国外,我总是忍不住拿本书的作者与刘瑜作比较。相较之下,更喜欢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作者以其独有的女性视角,对自己所见所闻发表所感,文笔利落、干净。书分为五个篇章,其中篇章一为“妻子如衣服”,作者主要探讨了女性平等、自由、独立等主题,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笔触去批判当今仍然存在的男尊女卑现象,去维护女性应该得到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去呼吁大众在实际行动上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可能作者之前很少短篇,所以此书的名字也就命名为《未适的新土》可能是个人原因吧,本人不是很喜欢短篇,总觉得这种短篇高中时候看的挺多,现在反而更喜欢看刘瑜那种用通俗诙谐简单的语言就能把复杂问题讲明白的这类书~
  •     已适的新土苏友贞《未适的新土》书评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些奇怪的书名、陌生的作者,还有出版社(外研社不是出版外语类教辅的么,也会出版散文?真实孤陋了),让我对这本《未适的新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后,我又喜欢上了它淡雅简洁的封面,很符合作者的名字及其文字的风格。读了作者自序,终于明白了书名的寓意,原来就是还未适应自己涉足的新领域。但当我读毕全书,发现作者耕耘于此土的成果颇丰,已然适应多了,而我也有了种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有种想找来苏伟贞以前作品来读的冲动。书中的近百篇散文大多原发表于美国《世界周刊》专栏,也具有杂文的性质围绕女性地位、生命与死亡、文化比较及教育等议题进行探讨。这些问题是美国移民读者所关注的,亦是我们所关注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共性,何况作者深谙海峡两岸及大西洋彼岸文化,自然具有宏观瞭望的一双慧眼,同时,作者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细致入微的观察、感性真挚的话语,又凸显出其温柔慈爱的一面。这些散文每篇篇幅都不大,或从当时的热点问题引申,或从身边小事入手展开讨论,既针砭时弊,观点鲜明,又能让读者迅速获得新知,并陷入深思。辑一至辑四的文字已分门别类,各个主题间又相互渗透,比如以文化比较的思路来分析教育、生命问题。每篇文章都能找出一句点睛之笔,可作警句来读,给人启示,发人深省,如《亦步亦趋》中的“所有的偏见不都是如此吗——捡选符合自己成见的例子,却摒弃其他同样存在的事实?”不禁让人回想自己是否也如此。总之,《未适的新土》没有励志成功类书籍的实用主义,也没有旅行游记类的不切实际,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饱含深刻思想的书,读来却并不枯燥,实属难得。外研社在装帧设计等方面做得也很不错,很有诚意,真心希望能有更多读者读到并喜爱它。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啊其实我不喜欢类似这种专栏合集形式的书,篇与篇之间联系太弱没法一气呵成啊所以看得断断续续,当然很自由随意。还是有思考的。
  •     真是纯粹的女权主义者,好敏感啊
  •     很喜欢的书,苏友贞的文字风格是睿智却不尖锐、灵动却不矫情,有女性立场的关怀却无女性主义的偏激;不仅文笔上佳,容量亦大,一本书广泛涉及了女性地位、亲子关系、中西文化、世界圆方,既有近距离看美国的精彩之论,也有谈男女关系的鞭辟入里,更有一代代移民的不尽之思……
  •     这本书收录的是苏友贞先生给《世界周刊》写的专栏文章,因为文体限制,跟先生之前的《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和《当王子爱上女巫》里面收录的文章篇幅差距很大。我还是挺喜欢先生那种对每个问题都从几个方面深入考究的思考方式的。而短文明显限制了先生将她的思考过程诉诸文字。先生曾说过,她的恩师侯建老师与他们交谈时总能引经据典,让人觉得不多读一些书简直就不该开口讲话。其实苏先生给我的印象也是如此。我读《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时,这种感觉尤甚。所以当我发现这本书收录的都是短文时,确实有些失落。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喜欢这本书。这大概也是我“未适的新土”吧。
  •     略微无聊,她还是比较适合学院派,不适合抒情
  •     专栏凑成是的书啊……文学价值(?)总高不到哪去的但是,有吸引到我,无论是文笔观点。自相矛盾什么的也可以不计较啦。
  •     提供些新思路新观点吧。
  •     因为要研究一下「清单」p61-63 待办清单:「现代人依恃清单的心理,以及需要遵循清单行事的集体文化现象。为什么在娱乐休闲的由空间里,现代人情愿放弃自我选择的权利,而捧着他人随意编纂的书单、旅行单、电影单,跟随行事」
  •     我觉得挺不错的,很多东西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什么都会去思考,让我明白了女人啊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争取到男女平等,作者描述很多事物一针见血,是我喜欢的风格,有些观点不同并不影响我喜欢读她的文章。
  •     因为书名所以想看的,感觉像在说自己,结果依然不太喜爱作者的文风。看看无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