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理由》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经典的理由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64031534
作者:周国平
页数:235页

经典是有理由的

周老师的观点还是很独特的,不是纯学术的论调,睿智和幽默,还有很多哲学性新名词,让人有兴趣读下去。部分书摘:1 出于性情做的事,愉快是基本的标准2 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3 君子不器孔子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有人讥讽他博学却没有专长,孔子自嘲说,那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孔子说:我和曾点一样,圣人这一叹,活波波叹出他未染的性灵。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然自在,岂非胜过一切。(PS:只要你喜欢的是那种悠然就行,要是你成为一个什么家才有幸福感,那我觉得还是成大器比较好。)4 重读小王子 莫洛亚说:在它富有诗意的淡淡的哀愁中蕴含一整套哲学思想。不过他声明,他不会试图去解释,就像人们不会对大教堂或者布满星斗的天穹进行解释一样。(PS: 第一本想要买回来的枕边书)5 重读安徒生老头子说的都是对的豌豆公主6 世上本无奇迹《鲁宾逊漂流记》知道这个故事和读这本书是两码事。在岛上,他发现财富再多,他能享用的也只是自己能够使用的部分。世人的贪婪是出自虚荣,而非真实的需要。孤岛遐想——现代人喜欢做的一个游戏。世上本无奇迹,但世界并不因此失去了魅力。我甚至相信,人类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本无奇迹而仍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7 有这么一本书鹤西先生说:梦想要对生活告一个假,能够活着,同时又活在生活之外。8 玩物也可以养志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同时有所坚持,在卷入商品大潮的同时有所保留。我们最豪迈光荣的事情乃是生活得写意。9 三十六岁开始作画的画家——陈巧巧几乎每一个评论她画作的人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生命”这个概念。生命所固有的欢愉和澄静,丰美和单纯,天真和神秘,都自然而然地在你面前呈现。职业画家和批评家也会不由自主地收敛起专业的眼光,更多地用生命本身的眼光来品赏。10 自由的灵魂 (王小波)难得的是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他不乏激情,但一种平常心的智慧和罗素式的文明教养在有效地调节着他的激情。11 《零度以下》刘辉枯荷摄影集飘零本身可以是一种丰富,颓败本身可以是一种辉煌。

“经典”吗?

这本书已经读了有好几个星期了,一直说要写书评都没写,今天就凭着印象补上吧。首先是何为“经典”?刚才无意中提到“印象”二字,突然觉得经典的作品首先是给人良好的印象,一部要称作“经典”的作品如果不能给读者以印象便不能称之为“经典”,至少在我理解看来是这样。周国平在这本书里先是提到了关于读书这个话题,即,愉快是最基本的标准。我想这一条未必是普适的。在我看来,读书就要读那种能和你产生共鸣的书,而和你产生共鸣的书,愉快未必是必然情感,只能说是之一。 我总是觉得现代人读书特别功利,跟风随流。上次莫言获得了个诺贝尔奖,很多人都争先恐后的去抢购他的书,而不考虑他的作品对于自己是否真的有那么大吸引力,是否产生共鸣,是否让你读了再想读,是否让你字斟句酌的去读,而不是佛光掠影瞟几眼。如果现在有个人站出来说大家要多读“经典”,“经典”里面包含有丰富的处事哲学,群众们肯定会蜂拥而上去看“经典”……上面无意中提到几点,我觉得也是一个“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理由。“经典”不应该被夸大。虽然“经典”作为流传且富有影响力的代名词,但,并不是说“经典”对于每个人都是好的。我看天才就不需要太看“经典",也无需读太多的书,因为一旦书读得过多,就会被书中的观念和表达形式所束缚,从而影响了这种从天而降”富有神性“的作品的产生,而作为资质平庸的一般人而言,我认为还是要看”经典“,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大意就是,并不是每本书都是非读不可。鲁迅这句话算是解了围,来了个圆场了吧。有人说读书是”贵族“才能做的事,既然是”贵族“,那吃顿丰盛的大餐,便可完全可以忽略其他的外在因素,全凭喜好而食了。至于”经典“如何评判,自己该不该读,希望大家能动用自己的”味蕾“去甄别品尝。

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

和周国平有关的我有一个小故事,对当时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我产生了影响吧。   我大概知道周是在高一或高二上学的时候。那是师太还在书店,我读书的兴趣也最为浓厚,当然也最没时间看“闲书”的时候,她给我介绍说他的书不错。我当即问,没听说过这人啊。接下来就是我记忆深刻的部分了,师太当时大致是这样说的,山外有山,你不知道的人多了去了,只能说明自己孤陋寡闻。   故事讲完了。孤陋寡闻这四个字对一个正处在年轻气盛的青春时节的我影响甚大,直到若干年后的现在,我依旧承认自己孤陋寡闻,所知甚微。 当然,这只是很多师太启发我的事件中的小小一枚,可以说,有这样的母亲,我还是很幸运的。    这本书算是周多年随笔的一个集子,主要是关于读书和其他有所发思的主题的。前两章最吸引我,主要是讲读书经历的。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对这类读书买书以及书店的轶事特别感冒,一连读了好几本。后面几章则与他其他书籍的主题差不多,哲理性的深思与发问。高中时候读他的几本哲理性的书,他的文字总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对尼采有所研究,对哲学有自己的见解。也读过他的《妞妞》《宝贝宝贝》,前者潸然落泪,后者感动喜悦。多年耕笔不辍,周的文字确实也承载着智慧。  他的有些句子总让我想起史铁生,不知道算不算无厘头。  ”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任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    黄山谷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不知道何日能修到如此功力。笑谈,笑谈。  这种读起来让人乏味的故事,其实后劲很足。你耐着性子看完,但它却可以在你的脑海里停留很长时间。也许是多年之后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会让你记起有这样一个故事,不那么深刻却挥之不去。因为你也许就陷入了同样的故事中,乏味的浅显的人生。  我绕了这么大圈子都没有讲到故事本身,因为我不知道从何讲起。没有什么经典的拍案叫绝的滑稽的刺痛我的情节,娓娓道来又缓缓收场。故事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人生轨迹严重影响人的性格和价值取向。

寻找自己

淡绿色的小本,是在是一本很精致的书,一起塞进书包的还有红宝,同学看着在笑“颜色很搭嘛,只是又在玩物丧志了”。以每3天崩溃一次的频率纠结于单词,往往一天2个list还没有背完,带去的一本本杂书却早已翻完。一直都很纠结这些考试的意义,虽然很不情愿地浪费很多时间在这上面,虽然我只是喜欢悠悠闲闲看书,看电影,发发一些无关痛痒的评论和牢骚,摆弄下光线,做一些迷糊的梦,但是,我们都不得不在现实的推动下考试,考证,出国,为那些实际的梦想奋斗。是一本温暖人的小册子,午后,阳光,如果可以放下一切心头手头的事情,只是安安静静看一个读书人的思考,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他在里面讲“爱书癖”的小心思,讲小王子的真性情(“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他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你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这样说来,我也不算有真性情呢,只是如果现在不为物质生活奋斗的话,恐怕一辈子都没有心情和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意义了),讲安徒生从未湮灭的童心,讲苏格拉底的遗言,鲁滨逊的寓意。最喜欢的两篇一篇是关于王小波的智慧,一篇是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很难得地看到周国平尖锐的文笔,但即使在这种批判中,也透露出他固有的温和有礼(不过不敢卖弄,我读他的书也挺少的,看过几本随笔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还是初中看的)有些书像小王子和安徒生,看他的随笔,真的会心存珍惜,因为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有些书像《斐多篇》看完会有想去买书的冲动,但是会无奈的,我也想放下一切事情,去书店晃荡,溺在下午的阳光下,专注灵魂的生活,可是,我还是放不下的,也为了梦想,只不过这个梦想,没有那么纯粹,怎么看都是带着利益的目的的吧。“我寻找过我自己”,来自赫拉克利特,我想游走在矛盾之间,我还没有办法用过去时说这句话,我还在寻找我自己,只是这个过程要多久,我也不知道。唯一能为自己打气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怎样的态度,告诉自己“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关于真理的分析

我喜欢他关于真理的分析。真理有两种,一种关于信仰,无法讨论;另一种是科学命题,讨论不清。从未考虑从第一个角度考虑真理。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信仰,是无需讨论,也无法讨论的。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读读康德,尼采,解答内心的疑问,才会发现,我以为的大问题和困扰,早在几百年前就被遇见和思考过了,我只要按照大师的理念,坚持正确的信仰就可以了,一切痛苦都源于无知而已。按照作者的理解,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拥抱了所有的国家和时代。一切精神财富和优秀文化都应被重视和分享,学习和生活都要有全局观,生命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而生活是一个横向扩张的世界,只有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的人,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富足和愉悦。

从第六辑开始

其实对像我一样的没读哲学没攻文学的人来说,真正能引起些许共鸣的对生活有些许帮助的,就是从第六辑的智慧与美一直到第八辑读书与文化。尼采,康德,海德格尔怎样确实和我们的生活挂不着边。最能引起我共鸣的一段话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以上。

又幽默又智慧

1 论智慧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人心的境界:从野心出发,经过慧心,回到平常心。你智慧吗?当然——因为我不聪明。如果不智慧,我还有什么优点呢?2 真实最难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3 幽默与自嘲幽默是心灵的微笑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托尔斯泰有一种不露声色的幽默。他能发现别人忽略的可笑现象,然后叙述出来。只是如实的叙述,绝不描绘,绝不眉飞色舞,绝不做鬼脸。可是力量却异常之大,这是真实的力量。自嘲混合了优越感和无奈感。天才不仅嘲笑自己的失误,而且嘲笑自己的成功。看不出人间一切成功的可笑的人,终究是站得不够高。西方人在危险当头时幽默,中国人在危险过去后幽默。中国是一个老是开会而很少开玩笑的民族。4 倾听沉默最真实的自我是沉默的。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是超越语言的。倾听沉默,就是倾听灵魂之歌。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沉默时绝望者最后的尊严,沉默时复仇者最高的轻蔑。沉默时一种美。沉默有一种特别的力量。万物静息,直达内心最深处。自己对自己说话的需要。谁在说?谁在听?有时候时灵魂在说,上帝在听。5 大音希声在社交场合我轻易不谈人生,只要一听到那些空洞的感叹,我就立即闭口。越是严肃的思绪,深沉的感情,越是难以诉诸语言。大音希声。这里甚至有一种羞怯的神圣,使得一个人难以说出自己最隐秘的思绪,因为它是默默受孕的,从来不为人知,于是便像要当众展示私生子一样难堪。6 论角色能卸妆时且卸妆,尽可能自然生活。做作的自然,不露拘束的痕迹往往也被当成了潇洒。虚假就是不真实,或者故意真实。做作就是不真诚,或者故意真诚。如果真诚为一个人固有,出于本性的行为方式,他就不会动辄被自己的真诚感动。犹如血型和呼吸,自己甚至不可觉察。到了做作而不自知,自己也动了真情的时候,做作便成了本性,这是做作的大师。真诚者的灵魂往往分裂成一个法官和一个罪犯。当法官和罪犯达成和解时,真诚者的灵魂便得救了。做作者的灵魂往往分裂成一个戏子和一个观众。当戏子和观众彼此厌倦时,做作者的灵魂便得救了。她读着梵高的传记,眼泪汹涌,心想: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我一定嫁给梵高。在梵高活着的时代,一定也有姑娘想象自己嫁给更早时代的天才,并且被这个念头感动得掉眼泪。与此同时,梵高依然找不到一个愿意嫁给他的姑娘。7 论教育文明之于不同人,往往进入不同的心理层次。进入意识层次,是学问;进入无意识层次,才是教育。8 论道德心灵滤色镜我们的心灵都罩着各式滤色镜,只允许某些种类的光线透出,遮住另一些种类的光线。于是连自己也无法看清自己内心复杂丰富的色彩。一切都合理化了,也贫乏化了。9 好读书书是精神初恋。多么出色的书,都和它保持一个距离,或许是理性足够成熟,或许是情感足够迟钝,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好读书和好色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不求甚解。10 读好书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许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对得起它们的代价是我始终对不起自己。11 开卷未必有益开卷有益还是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有两种人不适合读太多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书多,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倒是普通人,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所谓“貂不足,狗尾续”,而貂已足和没有貂的是用不着续狗尾的。12 思想谎言重复了十遍就成了真理——当然是对那些粗糙的耳朵来说。真理重复了十遍就成了谎言——当然是对那些精致的耳朵来说。真理在人云亦云的过程中被抹去了个性,丧失了原初的真实性。精致的耳朵宁愿听到有个性的谎言,而不愿听到无个性的真理


 经典的理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