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戏剧 > 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020067251
作者:马俊山
页数:286页

章节摘录

第一篇 中国话剧现代性的生成机制话剧的现代性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逐步生成的,有时候舞台艺术先行一步,有时候创作发展较快。但是,这些单兵突进式的现代性却很难持久,随时都会变质或坍塌。因为,话剧不仅是一门综合艺术,内部结构复杂,而且有着广阔的社会关联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只有当演剧走上职业化道路,取得独立的社会身份以后,话剧的现代性才获得了一个坚实的成长平台和必要的社会资源,各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起来,在国家与市场的张力中迅速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市民化、中国化特色。一 话剧现代性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过程话剧的“现代性”是个相当诱人的话题。毫无疑问,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产物,没有现代化根本就谈不到现代性问题。过去,我们以为话剧既然出现(我没用“产生”这个词,以免引起“土生土长”的误解)在现代,理所当然就应该具备现代性。也有人认为,凡具有话剧形式的也就一定是现代的。其实未必。因为,中国的社会、人文发展极不平衡,整体上远未达到真正现代的水准,还存在着大量前现代、非现代或反现代成分,在许多时候,这些东西甚至占据着主流地位,深深影响着话剧的品质与风貌。所以,在貌似现代的话剧躯壳里,装的完全可能是前现代或反现代的内容。即使是以“反帝反封建”面目出现的东西,也未必都是现代的。

前言

我们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于2004年出版“鸡鸣丛书”第一辑共十种,在学术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我们又出版第二辑共十种。丛书取名“鸡鸣”,固然会叫人想到它的地方特色(南京有鸡鸣山、鸡鸣寺),也隐含着表彰勤奋、良知之意(所谓“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与呼唤自由、光明之意(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在我们研究中心来说,首先还是出自一种希望建立一个学术高地的“野心”。现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经挂牌不少,然而“基地”如果仅仅去“填报表”、“出数字”而枉费精力,却不能成为真正的学术高地,那就徒有其名。“鸡鸣”之称自然会唤起一种学术高地的意念。为什么这么说呢?鸡鸣山是巍巍钟山伸进南京城内的一脉,早在明朝初年(14世纪),此山就是“国子监”之所在地,用今天的话说,这里有一个“大学城”。清朝末年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始),就坐落在这个昔日大学城的遗址上,此亦属我国现代大学源头之一,当时号称“最为新政大端”。

后记

收入《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的十三篇论文(含“代序”)全部来自我的博士论文之一、二、四章,以及一个“附论”。这些文章先前都曾在《戏剧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近代史研究》上发表过。收入本集时,除订正了一些引文的错误以外,未做其它改动。博士论文题目是《演剧职业化运动:构建成熟的中国现代市民戏剧》,2006年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未刊部分还将陆续发表、出版。我的博士论文写了八十多万字,但答辩时只用了两章。许多人曾问过我为什么要写这么大,我相信读者看过《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后就明白了——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里边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了。我始终认为,它包含着百年中国话剧起伏跌宕的全部奥秘。当然,做这么个大题目是很费劲的。为了它,我酝酿、准备了二十年。论文虽然是我在读博期间最后完成的,但材料积累和思考过程二十年前就开始了。最初的想法是在读硕期间产生的。由于材料和能力的局限,我把硕士论文的选题集中到了一个点上,试图通过剖析一个代表性作家跟演剧体制、舞台艺术及美学传统的有机联系,探索中国话剧发展成熟的内在逻辑。论文后来以《曹禺:历史的突进与回旋》为名出版(1993),至今已经在读者的书架上挺立了十几个年头,是话剧研究中经常被引用的著述之一。

书籍目录

“演剧职业化”运动铸就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代序)第一篇 中国话剧现代性的生成机制 一  话剧现代性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过程 二  演剧职业化与剧团社会化 三 走向市场,走向市民与走向自我的对立统一第二篇 上演税与剧作家的职业化 一 从民间约定到政府立法 二 职业剧作家的诞生 三 “商业化”的危险第三篇 中国话剧的市民身份及其自我认同 一 市民意识与国家观念 二 文明戏的两难选择 三 爱美剧对“民众”的寻找 四 左翼戏剧大转向 五 后剧联时期市民戏剧路线的确立第四篇 国家人格化:话剧创作的歧途 一 “剧本荒”与国家化的夹缠 二 双重身份的尴尬 三 两种爱国主义的冲突第五篇 重返市民社会,建设市民戏剧 一 抗战后期话剧市场的形成 二 主流作家的回归 三 市民戏剧对抗政治国家 四 市民作家——曹禺和夏衍 五 市民戏剧是现代“人的戏剧”第六篇 话剧舞台艺术的整体化 一 1935:整体化的起点 二 整体化与中国化 三 职业化同“业余习气”的斗争 四 创作的有机性和表演的整体感第七篇 导演风格化与话剧舞台艺术的中国化 一 导演制的建立与导演艺术的风格化 二 世俗化:海派导演的中国化道路 三 本土情调:大后方导演的中国化追求第八篇 表演艺术:形神的仳离与化合 一 演技与生活的张力及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二 话剧动作的提炼与戏曲动作的化用 三 中国化的典范——石挥 四 中国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九篇 舞台美术的成熟与变异 一 从技术积累到艺术创造 二 写实主义的成熟和“风格化”实验 三 “走出现实主义的尝试”与声色元素的膨胀第十篇 “中国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与斯坦尼的影响 一 中国接受斯坦尼体系是为了建设现代“人的戏剧” 二 斯坦尼体系中国化需要本土创作的支撑 三 斯坦尼体系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全面整合第十一篇 国民党的话剧政策与话剧理念 一 剧团注册和剧人登记 二 剧本审查与演出监督 三 高额捐税,寓禁于征第十二篇 国民党的话剧政策对话剧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损伤 一 经济压迫,生存艰难 二 经营失范,演剧变质 三 职业道德失守,内部管理混乱 四 “市侩作风”愈演愈烈,艺术水准急剧下滑后记

编辑推荐

《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主要内容:毫无疑问,话剧的“黄金时代”,主要是由职业化演剧支撑着的,或者说是职业化演剧铸就了话剧的“黄金时代”。但职业化演剧的历史比“黄金时代”却要长得多,文明戏只是一种草创性的尝试,比较成熟的职业化演剧还得从“中旅”1934年初在南京首演《梅萝香》算起。经过两年多大剧场合法演出的磨练,到1937年,话剧界已经普遍认识到,演剧职业化是话剧正规化、市民化的必由之路,因而发动了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演剧职业化”运动。它是职业化演剧的历史展开方式,经过了萌芽、破土、生长、分化、成熟、衰退、变异等各个阶段,其中蕴含着中国话剧的几乎全部发展奥秘。说清了新兴“演剧职业化”运动,我认为也就基本说清了“黄金时代”的来龙去脉,找到了话剧之为话剧的内在依据和外部原因。离开了演剧职业化这个大前提,抗战后期话剧创作的彻底市民化和舞台艺术的蓬勃发展,都将变得不可思议、无法解释。
六十多年前,中国话剧沿着职业化的道路实现了正常化,今天,当我们重新思索这段令人感慨万端的历史的时候,同样是为了寻找话剧恢复正常的途径。它被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实在是太久了。回到常识上来,回到常理上来,这也许有助于我们找回信心,走出困境,再造辉煌。

图书封面


 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书翻到最后脱页了。
  •     翻过。感觉还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