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君子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戏剧 > 伪君子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020035830
作者:[法]莫里哀
页数:94页

作者简介

《伪君子》(1664-1669)是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最高成果,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这作。小说讲述了宗教骗子达尔杜弗以伪装的虔诚骗得富商奥尔贡的信任,成为他家的上宾。奥尔贡背弃女儿原有婚约,欲招达尔杜弗为婿,还取消了儿子的继承权,把财产全部奉送给了骗子。他的做法遭到全家人反对,他们巧妙地揭露了达尔杜弗的真相,使奥尔贡翻然悔悟。骗子凶相毕露,企图陷害奥尔贡,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为《伪君子》的公演而奋力拼搏的过程中,莫里哀对封建贵族阶级的识识进一步深化,一六六五年,他借用传说中西班牙大贵人唐璜的形象,创作了以揭露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道德败坏为主旨的五幕喜剧《唐璜》,指出在贵人们高贵优雅、风流倜傥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自私、邪恶和堕落的本性。这部戏只演出了十五场又被勒令停演。紧接关他又创作了鞭挞贵族社会世态人情的《恨世者》剧中塑造了一个高尚正直,因而在贵族社会显得滑稽可笑的愤世嫉俗者的典型,能地这个人物,莫里哀得以尽情抨击贵族社会的庸俗无聊、自私自利、吹牛拍马、口是心非、欺世盗名、争名逐利等恶劣风习。

图书封面


 伪君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其实伪君子是不是又可以作猥君子解呢刚刚读完.若不是上课的需要.想必我没有碰到这本书的机会是一本名著.一部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作品但可能看过的人真的寥寥我觉得这是一部冷清中泛着淡淡火焰的喜剧其实要是没有最后几页他完全可以成为一部悲剧不过它有它成为喜剧的意义那就是那冲撞了一些东西那个时代里高高在上的东西宗教.权势它虽然被打压过.但是它挺了下来.最终得以呈现这部戏本身的特点我想是.直接.极端.简短.裸露.紧凑.夸张有时.甚至会觉得.这就是当今电视喜剧中的某一集那种手法.现在.都很普遍了伪君子.终究会漏出尾巴的真相的眼睛.是在四面八方的
  •     Moliere,1622~1673年,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1622年1月15日 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1643年 放弃世袭权利,与贝雅尔兄妹等朋友组成"盛名剧团"在巴黎演出。1644年 取艺名为莫里哀。 1645-1658年 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1659年起,由于剧目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剧团开始长期在巴黎演出,此后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潮期。1662年 与比他小20岁的妻子结婚。1673年2月17日他在身体非常不适的情况下,带病坚持表演自编剧目《无病呻吟》。他在舞台上的种种虚弱表现被观众认为是切合剧目内容非常真实的表演,因而赢得了热烈的喝彩。演出完毕后几个小时后,莫里哀与世长辞。 这位喜剧大师的喜剧在种类和样式上都比较多样化。他的喜剧含有闹剧成分,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作品开古典主义喜剧之先河,极大影响了喜剧乃至整个戏剧界的发展。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其作品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歌德 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Les Precieuses ridicules,(1659年) 《伪君子》,Le Tartuffe,(1664年) 《唐璜》,Don Juan,(1665年) 《太太学堂》,l'Ecole des femmes,(1662年) 《愤世嫉俗》,Le Misanthrope(1666年) 《吝啬鬼》,L'Avare,(1668年) 《浦尔叟雅克先生》,Monsieur de Pourceaugnac,(1669年) 《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1670年) 《无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1673年)
  •     大概是在一个深夜看完《伪君子》,莫里哀的代表作。译者是赵少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译文精到雅致,颇有民国味道。另有李玉民译本,词句太现代,句式也太凌乱,不喜欢。读的时候很开心,情节颇曲折,语言也合身份。人物性格的描画很简单,除了烘托,便是让人物自己交代,三言两语,该突出的就全突出了,倒象是给人物带上了脸谱,一点不差。奥尔恭是一家之长,虔诚,忠厚,信人不疑,所以容易被花言巧语欺骗;克雷央特理性,细致,可是不果断,有些无能的味道;达米斯爱憎分明,只是鲁莽,是个年轻男子的做派;玛利亚娜温柔,执着,可是太过老实;桃丽娜快言快语,又聪明勇敢,观众都爱她这种性格;伪君子答尔丢夫出场晚,大家都盼着他出场,他也不负众望,一直是观众视线的中心。剧本的情节想来大家都会去看,我也不赘述,对我冲击最大的,倒是莫里哀写给路易十四的三篇“陈情表”,这是他创作和生活的直接体悟。莫里哀直接指出那些伪君子、教士、贵族的虚伪,他说:如果喜剧仅仅抨击虔诚和宗教,他们就不太在乎了。然而,我这部剧正是声讨和搬演他们本人,这才是他们不能容忍的。宗教在这里,显示出它虚伪的一面,有心人总是可以搬弄教义,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甚至混淆是非,攻击某个人或某些人,简直无所不能。宗教利用的是人的虔诚,好人的虔诚更容易被利用,因为他们没有心机。比如奥尔恭,他被答尔丢夫愚弄,全在于对纯洁宗教和美好人心的向往。莫里哀对此是愤怒的,他说:我本不在乎他们所发表的言论,只因他们以阴险的手段将我所尊敬的人变成我的敌人。自古无智者容易被利用,然而无智者在很多事情上又是精明的,精明和愚蠢往往联姻,并不冲突。莫里哀感叹到:他们设法愚弄了那些自鸣得意、在别的任何事情上都不会被愚弄的人。奥尔恭当然是典型,他能猜出妻子、妻弟、儿子女儿、甚至仆人想说的每一句话,只是不让他们说下去,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且最终为此吃亏。《伪君子》这部剧产生于文艺复兴之后,含着的是人的觉醒和解放,是对于人本身的关切。莫里哀懂得这些,他的喜剧不回避人本身的缺憾。他说:喜剧的功用,如果说就是改正人类的毛病,那么我看不出有些弊病凭什么就享有特权而能幸免。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后来者总是能从里面发现前进和变革的勇气。莫里哀本人胸中有激情,当道德说教成为蹩脚的害人工具,他于是反问:我实在不明白,因看到一种正当的激情而感动,怎么就有那么大的罪过?他们要把我们的灵魂推上道德的高度,而所谓的道德竟然是这种十足的麻木不仁!激情和道德在剧作家莫里哀这里不冲突,正义是道德感引起的冲动,它的本质就是激情。激情澎湃的莫里哀,当得知自己成了“披着人皮的魔鬼、一个思想自由分子、一个该受刑罚以示惩戒的大逆不道者”,竟然一点不惊惶无措,他借《伪君子》里人物之口,给出自己的态度:我们不必留意那些愚蠢的毁谤,我们只需努力过我们自己的纯洁生活,闲话让他们尽量去说好了。这是何等的气魄,莫里哀才是真正懂得上帝的人:上帝让我们饶恕一切侮辱,宽恕一切罪恶,于是我们便饶恕,便宽恕。而到今天看来,“思想自由分子”竟成了无比的褒奖,那是人格独立的最好见证。我想了想,我们每个人,或者说至少我自己,多多少少是有一点虚伪的,即使不明显,也能算相对意义上的“伪君子”。而且这种虚伪固然有社会因素,自己却总脱不了干系。所以最后抄了一段话,算是给自己提个醒:世上有的是假虔徒,正如有的是假勇士一样。我们知道在光荣路上,真勇士不见得就是那些嚷叫最凶的人,而我们应该步步效仿的那些真正的善良虔徒,也并不是那些皱眉蹙额鬼脸装得十足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永远忘不了课上那段精彩的表演;衣冠禽兽系小哥哥简直给Tartuffe这个形象加分加满..
  •     对话冗长
  •     「NO.5」莫里哀
  •     外国文学史的老师要我们排练这个戏剧,我就去看了。我演的的瓦拉尔,一个小配角。但还是认真的看了。觉得陶丽娜完全就是女配有着女主的光环嘛。里面的讽刺喜剧。只是觉得奥贡而为何会如此愚蠢,达尔杜弗简直是贱人,伪君子的形象刻画的太生动形象了16.5.24
  •     简直可以用烂尾来形容
  •     莫里哀的喜剧语言让人忍俊不禁,至今仍印象深刻。奥尔恭的蠢让我反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透事情本质需“格物致知,兼听则明”。
  •     非常短小,讽刺地太露骨反而不深刻。人物形象很单薄,情节也很单调。结局转变令人无语
  •     几乎每个角色都很极端,人物塑造得略生硬,失去了很多趣味,读起来觉得幼稚。唯一有点意思的角色就是桃丽娜,富有正义感,泼辣中带一点俏皮,很像《西厢记》中的红娘。
  •     古典主义喜剧代表,莫里哀将无价值的虚伪撕破给人看。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多处对白精彩。只是结尾略显唐突,倒也达到叙事目的。始于离者,终于和。笑作命运激变的艺术即可。
  •     人物性格形象单一了之后剧情就显得尤为羸弱,不喜欢莫里哀之大原因
  •     呵呵,第一个发表评论,本书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引发很多思考,让人受益匪浅,强烈推荐!值得购买!
  •     伪君子答尔丢夫,奥尔恭蠢惊天人,桃丽娜台词担当。
  •     最后突转的太生硬了,不过要不是这样,当时也就上映不了吧。文学啊,一和政治挂钩总要变种味道。后面奥尔贡醒悟了,劝自己母亲,母亲不相信时,就跟桃丽娜劝奥尔贡而后者死活不听一样,也是讽刺。还有桃丽娜挪大小姐,那说反话傲娇的样子也是搞笑。
  •     桃丽娜让我觉得这么多年人的笑点还是如此相同。至于结局,实在令人怀疑。
  •     时代的局限性 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简直是毁剧本 人物单薄 情节牵强 结局还要歌颂君主 莫里哀真不容易 之前看过茂瑙的改编电影 用了戏中戏 改得很好
  •     聚焦~~
  •     大概是受到幕数限制,剧情反转得太快啊。伪君子的本相被太快揭露失去了一些本可以更深刻的内涵。最后对太阳王的间接颂德让剧情再次翻转…有些失望,不过也是受时代之限。
  •     在看邵宾纳剧院的伪君子之前补课了剧本,觉得邵宾纳剧院的演绎很有意思,小处从文本出发 文本里有关于答尔丢夫关于苦修的描述 剧中演绎出了答尔丢夫半裸有纹身的上身的形象,…教会从正面评价,到支持但不鼓励,到默许,到后来明确表示并非正确的赎罪得救路径,并通谕禁止过 也就是说这个本身是很具有群众基础的,而关于绍宾那的纹身设计,保守一些的教会目前还是反对,类似中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我觉得如果是旧约明文指出这一点,这样的考虑应该是犹太人处于外邦人的包围中,与很多类似经文一样,要强调异教徒与自身的差别,坚定信仰的表现。 纹身也是古代各种宗教崇拜里常见的表现习俗,原教旨也会批判这一种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绍宾那的达尔杜夫的纹身其实也是背离自己的信仰的一种外化。
  •     法语版剧本词很绕,各种后置和多重否定...这版翻得可以,还原了文雅的语言。
  •     Boring
  •     以伪善对付伪善,没有逃脱道德说教和劝善性艺术的窠臼。
  •     披上宗教的衣服来满足自己可耻的欲望。
  •     阅读经典,做一个标记。不长,语感和节奏和现在流行已不适,但内核依然闪烁。17世纪的伪君子,在21世纪,依然盛行。
  •     功能化的东西还是太多
  •     曾经的禁书
  •     译本的低劣让我无法近距离接触这本伟大的作品
  •     莫里哀啊……
  •     皮囊下的脸 才是最扭曲的
  •     20160808 人物刻画是亮点也是弱点。
  •     还是没能弄清这个问题:文学到底是为了研读,还是为了消遣。以及大槽点:“好圆满的结局!”,“事前,谁想得到结束会这么好啊!”
  •     喜欢莫里哀,因为那种最纯粹的故事。像一个个微电影,却有些不同寻常的道理。最伟大的喜剧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单纯的,却更加真实的人性。不喜欢复杂的透析,这样的性格刚刚好。
  •     转折好突然
  •     两次反转都太过仓促了,有虎头蛇尾之感。当然,莫里哀的遣词用句还是十分华丽的。
  •     有段时间挺熟悉
  •     最后冲突的解决有点太天真和简单了吧……
  •     本剧以tartuffe家人对其争吵中使角色逐一登场。歌德称其开场为“最伟大,最优秀”的开场。
  •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     达尔杜弗的伪善真是滑稽,奥尔贡也是够可以的。古典主义文学里君王扮演矛盾调停者算是看出来了。还算简单明快的闹剧
  •     最后的反转就是在抱大腿吧
  •     夸张但是不过分话都说到点上了
  •     结局扣一分。桃丽娜太可爱了。
  •     伪君子阿尔达夫最让人耻笑,但却总是先去说别人的坏话。
  •     感觉男主人好像被洗脑了
  •     简直起了戏剧的范本的作用
  •     名字虽然叫做伪君子,但实际上答而丢夫伪善的性格并没有刻画得那么的深刻,虽然也写出来他的虚伪行径,可期待莫里哀描写的典型人物该是和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吝啬鬼的程度相近呢,答而丢夫还没有那么的“伪善”和典型;莫里哀追求典型而作,只得停留在扁平人物阶段,倒显得不那么丰满了。 玛丽亚娜在结局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前文的一两句话又不能使她后面的行为显得合理,所以结束得也草草,考虑到此小说是塑造人物为主,故事为辅便不苛求。
  •     结局过于仓促,侍女桃丽娜比较跳脱
  •     莫里哀的人物性格真的是很扁平
  •     莫里哀写的还挺逗的,就是“英明君主”出现的时候转折也太大了点,不过古典主义就这样,不必苛责
  •     被女配压戏了
  •     也是没sei了,怎么会傻到这个程度。
  •     结局啊结局,一段赞歌多少妥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