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须怜我我怜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卿须怜我我怜卿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05727977
作者:苏缨,毛晓雯
页数:211页

章节摘录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天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整部红楼,这是第一首让人哭出声的诗。在青春埋葬青春,任花颜埋葬花颜,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深沉、更刺骨的伤呢?荷着花锄的颦儿,眉间微蹙的女子,每一念及这样的场景,那弱不胜衣的身体仿佛就要委蜕成蒙蒙的红雨,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弥弥宇宙里和开的花、落的花、飞的花、葬的花一起,如一面一尘不染而又纤薄如纸的镜子,在心爱少年的心尖被哗啦啦地打碎了。那碎片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她的影子,藏着自己的影子,在等待爱侣抱紧的时候任它刺出艳红的、浓烈的血。痛,便真痛;爱,便深爱。这是我们得自《葬花吟》的所有,美不够美,在你面前任你眼睁睁摔碎的美才是真美。是的,美永远伴随着毁损,正如轻盈的花永远伴随着污浊的泥,正如骄矜的颦儿永远伴随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世界,正如白天的我永远伴随着夜晚的你。尽管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会嗔怪这样无常的宿命,但看得破又如何,谁又能从这无常的宿命里拈得一枝不谢的花么?所以惜花总是轻薄语,葬花才是真惜花。这个亘古相传的秘义只有故事中的人才能懂得,所以颦儿懂得,宝玉懂得,书中更无第三个人能够懂得,书外的你我究竟能够懂得几分呢?我们若懂得,便也是故事中的人了。这就是《葬花吟》,只属于颦儿与宝玉的私语。我们看得到,却看不见;听得到,却听不见。我们所知的全部,也仅仅是镜子碎片上倒映出来的点点滴滴罢了。但就是这带伤的、带血的点点滴滴,便赢得了我们最真挚的仰视与最迷蒙的动心。是的,当我们抽离出故事,站在世俗,我们便知道:虽说“文无第一”,但在所有的红楼诗词里,这首《葬花吟》却是公论的冠冕。俞平伯先生这样评价它说:“千古红楼第一诗,伤怀唯有落花知。锦囊艳骨犹无主,已是香丘月堕时。”可以说,一部《红楼梦》的风骨,就在这《葬花吟》里得到了一次华丽无央的预演。《葬花吟》用的是初唐歌行体,初唐诗人正是用这样一种体裁,以清灵的铺陈洗净了六朝的侈靡,其中代表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这样的一座顶峰在一千年来以孤高的姿态俯瞰了太多的追慕者,直到《葬花吟》的出现才“差堪与之比肩”。葬花主题得自明代历史上一位真实生活过的才女,据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引《弘雅堂外集》,吴江叶氏琼章月府侍书女也,卒后从泐师授记。师曰:“既愿皈依,必须审戒,我当一一审汝,仙子身三恶业,曾犯杀否?”对云:“曾呼小玉除花虱,尝遗轻纨坏蝶衣。”曾犯盗否?对云:“不知新绿谁家树,怪底清箫何处声?”曾犯淫否?对云:“晚镜偷窥眉曲曲,春裙新绣鸟双双。”口四恶业,曾妄言否?对云:“自谓生前欢喜地,诡云今世辨才天。”曾绮语否?对云:“团香制就夫人字,镂雪裁成幼妇诗。”曾两舌否?对云:“对月意添愁喜句,拈诗评出短长词。”曾恶口否?对云:“生怕帘开识燕子,为怜花榭骂东风。”意三恶业,曾犯贪否?对云:“经营缃帙成千轴,辛苦莺花满一庭。”曾犯嗔否?对云:“怪他道蕴敲枯砚,薄彼崔徽扑玉奴。”曾犯痴否?对云“抛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泐师遂授记。这故事来得风趣,故事当中这位可爱而伶俐的女主角就是著名的明代才女叶小鸾,以诗语一一应答自己曾经犯过的佛戒,尽是一副小女生的娇痴。其中痴戒犯的是“抛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正是黛玉葬花之所本。只是,黛玉葬花痴得哀婉,叶小鸾的葬花痴得娇媚。佛家以贪、嗔、痴为三毒,叶小鸾坦承自己犯过痴戒,这痴却痴得可爱,卖掉了时兴的首饰,换来了古旧的汉玉,还捐出过脂粉盒子,郑重其事地收葬了落花。这样的痴戒,果然只有才女才会犯得,只有叶小鸾、林黛玉这样仅仅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极度敏感的小女子才会犯得,也只有贾宝玉这样天真、天然而不落俗流的少年才能懂得。的确,最清澈的心只有另一颗最清澈的心才能懂得,就像只有江南小巷的秋天才懂得梧桐为什么叶落。《红楼梦》甲戌本在第二十七回有这样一段批语,大意是说:“我读《葬花吟》再三再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屡屡提笔而不能写下批语。有客人说:‘先生既不是宝玉,如何下笔呢?就算字字珠玑,怕也难遂颦儿(即黛玉)之意,还是等着看看后文吧。’”到了第二十八回,宝玉闻《葬花吟》而生出一番感慨,批语者于此写到:“宝玉听到这首《葬花词》,不去想炼句炼字与辞藻的工拙与否,只是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追求,悲伤感慨,这是宝玉一生的天性,普天之下没有人比他更懂得颦儿了。昨天阻拦我批点《葬花词》的客人一定就是宝玉的化身吧,若不是他,我便已作了点金成铁之人,笨甚,笨甚!”宝玉是如何“想景、想情、想事、想理”的呢?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不经意间听到黛玉吟出的《葬花词》,分明已经由美想到了美的凋谢,由爱想到了爱的消逝,由今日的欢会想到了永恒的孤寂,由眼前的黛玉推及于所有亲密的、美丽的女子,推及于“终归无可寻觅之时”: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又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呢?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一个人在悲哀的境遇中自然很容易陷入悲哀的情绪,而在欢乐的顶点有时候竟也会生出一种刻骨的悲凉,这种悲凉比之前者往往深刻许多,因为它摆脱了切身的利害,而指向了人生的终极。此时的宝玉便是这般,他突然间突破了凡人的眼界,在一个无限广大的时间与空间的尺度下关照自己眼前的、身边的一切,无论是黛玉、宝钗,还是斯园、斯柳,一向那么近,却突然那么远,他仿佛一下子跳到了另一个星系里,遥遥地打量着自己曾经生活过、也将要生活下去的这个世界,看见星移斗转,看见物是人非,看见他最舍不得的人都会老去,看见他最舍不得的物都会易主。于是最美好的事物反而变成了最令人悲伤的,因为我们会晓得,今天有多爱,明天就有多痛。我们永远知道“桃李明年能再发”,却永远不知道“明天闺中知有谁”;我们永远知道“明年花发虽可啄”,却永远不知道明年会不会“人去梁空巢已倾”。人有生老病死,世有成住坏灭。石头不挂心,花儿却萦怀;今日的绝色,能否逃过明日白头的一天?于是我们甚至会生出这样的质疑:命运之所以在今天眷顾我们,就是为了在明天抛弃我们,它之所以给了我们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就是为了看我们如何失去它们。但我们无力阻挠——我们劝不住花儿的如花陨落,挽不住颦儿的似水流年,施不出全部的好给挚亲挚爱的人,我们吟着“花开易见落难寻”,我们惧怕在最美的年华清醒地洞见了未来,我们同样惧怕那必将降临的未来忽然间不期而至。于艺术,这是至美;于人生,这是至悲。是的,我们若像宝玉那样在《葬花吟》的婉转里“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便只能看到宿命,还有那悲伤的、忍从的、无能为力的对宿命的屈膝。这样的资质,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的孤高;这样的命运,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凛冽;这样的结局,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凉。于是,《葬花吟》作了颦儿的诗谶,也作了我们每一颗不合于俗的骄傲心灵的诗谶。在一场注定的悲剧里,她扬着柔弱而略带几分骄矜的脸,荷着锄头,做着葬花这样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于世人毫无意义,但于颦儿不然。世人看来,花开易落而人力无方;在颦儿看来,纵然美质终归挽留不住,但人力所能为的,至少要让“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清醒地洞见着悲剧的结局,但依然执拗而“徒劳”地保持着孤高的姿态。这是一种痴,一种高贵的痴。黛玉吟得痴了,至于宝玉,“却不道这边听的早已痴倒了”。……

内容概要

苏缨,著名畅销书作家。出版作品有《纳兰词典评》《纳兰容若词传》《王国维点评红楼梦》《纳兰典评宋词英华》《一生最爱纳兰词》等,均是诗词类畅销书。苏缨对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鉴赏功底,并善于以诗词来诠释现代社会的爱情,其清丽感性、温婉煽情的笔法,深得读者喜爱。
毛晓雯,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出版作品有《纳兰容若词传》《唐诗的唯美主义》。

书籍目录

【卷一 黛玉的诗】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卷二 宝钗的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诗馀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卷三 湘云的诗】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
【卷四 宝玉的诗】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芙蓉女儿诔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卷五 其他】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编辑推荐

《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诗词的绝代美丽和忧伤》是诗词典评畅销书作者苏缨的最新力作,其鉴赏古诗词的功力以及温婉煽情的笔法,在《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诗词的绝代美丽和忧伤》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与以往相关《红楼梦》诗词赏析书相比,《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诗词的绝代美丽和忧伤》采用的不是古板的注释和逐字逐词的解读,而是在通观大观园女儿国普遍悲剧命运的前提下,深入金陵十二衩人物情感和经历的核心,以他们的诗词来注解他们的人生,以他们的人生来解读他们的诗词,把情感的悲剧向度和诗词的审美向度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散发着迷人的诗意和撩人情怀的悲剧之美,值得广大红学迷和古典文学爱好者细细品鉴。

作者简介

《红楼梦》里的诗词作品,凝聚了曹雪芹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佳句叠出,美不胜收,且饱含深情,寄寓深远。
本书是畅销书作者苏缨的最新力作,她从黛玉、宝钗、宝玉和湘云等人的诗词中精选了最美丽最感动的部分,逐篇鉴赏,以诗入情,情动处,仿佛穿透古今,将梦幻和现实联系起来,赏的是《红楼梦》,却更让人觉得在读我们自身。
作者清丽动人的笔法,书中彩色的精美插画,营造出一幅幅绝美忧伤的诗情画卷,让人永远也走不出。

图书封面


 卿须怜我我怜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疯人院Briarcliff中,一个形容枯槁的女子挥着锄头挖坑,一个小坑,挖了很长时间。她朝里面放入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满满的花瓣。填好土之后,她洒了一把泪,自言自语:花开易见落难寻,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继续对着风儿说:我是天上的一株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的露水,今生还与他一世的眼泪。这时跑来一个圆脸男人,嘴巴里含着一块石头,大叫:看,这是块宝玉!我从小就含着,别人都没有。瘦削女子拍拍他的头说:你奶奶喊你回家吃饭了。男子塞给她一块手帕说:有点冷,看你都流鼻涕了,擦擦吧,这送你了。不远处的桥头,另一位身形匀称的女人心里暗骂:贱人就是矫情!一阵春风吹来一堆柳絮,落得她满头白发。她甩甩头,对着天空大喊: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继续对着风自言自语:我选择男友的标准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本科也要是清华的。含玉的男子在去奶奶家的这桥头问她:最近读什么书?她对着风说:文学名著--《读者》。
  •     离恨无情天,总累有情人。世间万象,惟人最苦。因有情,故觉人生有限,生命无常;因有情,所以如我饮水冷暖自知,纠结于痴痴眷眷缠缠绵绵之中。人间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切的生离死别,一切的哀怨忧愁,全因这一个“情”字。曹雪芹瘦死西山,对月浩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百年如一梦,解说者络绎不绝,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所有这些评述,可有谁了解曹雪芹的“痴”,明了曹雪芹的“味”?人生况味,乃自独得,他人若想穷极细微,无异于西西弗推石上山,终属徒劳无功。但这不代表我们只能阅读,不能深入,不能赏鉴和探究。《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诗词的绝代美丽和忧伤》就是这样一本赏红楼世界,探曹公况味的书。作者苏缨以一个女子特有的细腻巧思和曼妙文笔,深情款款地带领读者慢慢走入大观园女儿的生活,领略海棠诗社那不复再有的美丽诗意,赏鉴她们写下的一首首洋溢着灵光和忧伤的诗行。不敢说作者到底得了曹雪芹的多少真味,但这种书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尝试和努力,于情于理,都应该给予肯定。在卷帙浩繁的有关《红楼梦》的书籍中,这一本还是值得一读的。之所以这样说,倒不是因为这书印制精美,让人看了不忍释卷,而是它确有靓丽之处。苏缨是一个女子,一个多情、哀伤、敏慧甚至有些锐利的女子。这样的一个女子,打小就浸润在古典的书香里,五六岁就阅读《红楼梦》,并呆呆地痴迷于钗黛华美悲情的诗词,咀嚼得满口生香,把玩得深入骨髓。即使不能深谙其中三昧,也算是有了起码的赏鉴资格。因为,纵观有关红楼的赏读书籍,大多是男子所为,一般不谙女性情思,没法设身处地地掂量和点评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人生,即便写得繁花似锦,但终归隔了一层。而苏缨,一个无比聪慧的女子,从一个女子特有的情感维度去赏析大观园女儿们的诗作,这种切入方式本身,就占了很大的性情优势。虽然难免有私人化的情绪宣泄,但以情解情的新颖视角,也算是解语,还是能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人生自是有情痴,梦断红楼第几重?红楼世界,其实就是一个长长的梦,是曹雪芹苦心孤诣地为我们创造的一个美幻的梦。在这个缭绕云端的梦的宇宙,到处都是风流的种子,处处皆是因情惹来的孽债。风月霜涯、琉璃绿瓦,不是人间富贵花,这梦,在醒来的时候,才猛然发现,不过是一场过时的花事,一堆破碎之花。似幻似真才最真,如梦如幻才是幻。因因果果,循环轮回,前世今生的情,此生此世的累。谁能说得清是是非非,分得明来来去去。那么多纠缠,那么多断肠,其实,全为着一个“情”字。这个字是进入大观园女儿世界的钥匙,深入她们内心隐秘地带的不二法门。苏缨抓住了这个字,用这个字去理解她们的人生,她们的命运,也就理解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林黛玉的桃花诗,薛宝钗的柳絮词,琴妹妹的怀古绝句,不管如何美艳,因了有情,因了多情,都落得一个凄艳的结局。身世如水流,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对情之苦,情之累,也体会最深。所以才懂得惜花葬花,懂得天地的无情常在,人生的凄凉不再。也因此,对宝玉的爱怜,她会以死相报。卿须怜我我怜卿,在浩渺无垠,无法穷尽的时间的灰烬里,这一点脆弱的怜惜,或许是这蜉蝣人生所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吧。大荒山青埂峰是梦,警幻仙境是梦,贾王史薛是梦,大观园的女儿国也是梦,一层一层的梦,一层深似一层,云山雾障,烟花缠绕,问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够突围,能够勘破?不舍得,就放不下,就回不了头,就得活在痛苦活在轮回的梦幻里。如破碎之花委身大地,他们的爱情,她们的人生,终究尘埃落定,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在读苏缨的《卿须怜我我怜卿》,是一本评析《红楼梦》诗词的集子。如果这也算是再读红楼的话,应该已经第四遍了吧。不得不佩服,《红楼梦》的确是一部有着太多寓意可挖掘的旷世奇书,每一样摆设,每一场对话,每一首诗词,都似是埋下了深远的线索,能引起人们无穷无尽的猜想。多年来,以破解《红楼梦》为业的“专家”不计其数,对此书的研究大概直到中华文明毁灭的那一天才会结束吧。只有一点很奇怪,这次读《红楼梦》,脑中一直回响着某个人说的一段话,我记得是在《访问》中看到的,但不确定是哪一位被访问者说的:大概意思是,中国人的格局仍然嫌小,所以写不出像《百年孤独》那样气势磅礴的文字,即便是被文人们奉为圣经的《红楼梦》,也还是透着局促的小家子气。我爱拉美文学,胜过很多所谓“大师作品”的英美文学,却从来没想过要将之与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相比较,也许在潜意识中,根本就觉得两者是从完全不同的人文历史中孕育出来的,没有任何可比性;但再想深一层,是不是也有一种自卑,觉得自家的作品被自己人赞誉到天上都好,却走不出国门,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都拿不到。国民们大可以安慰自己说:咱们的作家写作并不为拿奖,但是否也意味着,我们的精神、思想高度始终无法到达世界的层面,物质超出别人一百年又怎样,境界仍然落后五百年。。。这种自贬而悲观的论调,看在一众“愤青”们眼中,又是大逆不道的罪吧。我常常在反思,或者说,是试着慢慢去了解不同种族人们的分歧,了解得越多越发现,即使在今天,我们对他们仍然一无所知。中国人吹嘘着自己早已能用开放的眼光、包容的胸怀去认知世界,同时也愤怒地指责世界不肯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理解中国。。。且不论对方是不是愿意来做这件事,我们中国人,难道就真的认知了世界了么?笼统一点说,我们都是带着阶层和隔阂的烙印成长起来的,这种共性在绝大部分本土作家的作品中都能够感受到,曹雪芹先生更不用说,本身就处于“封建社会”,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所以我们的作品常常让人感觉,虽然已经使上了百分之二百的力气,却仍然憋屈得要命,历史总是沧桑,伤痛总是彻骨,爱恨总是揪心,人的身体和灵魂,都像是裹在了厚厚的水泥层中,动弹不得。有时候倦极了为了避开这些“沉重”的文字,我宁愿逃匿到港台的“迷乱、轻佻、放肆”的文学氛围里,纵然他们夜夜笙歌,今朝不知明日,至少肉体是自由的,爱得无所顾忌,堕落也很美丽。如果将世界文学打个比方,我觉得,欧美文学就像雍容华贵的贵妇,拉美文学像狂野不羁的吉普赛女郎,亚洲文学则像蹙眉敛额莲足微露的小家碧玉,美则美矣,却不好去抛头露面的。也许与生俱来的东西确实很难改变,欧美、拉美有某种我们不可企及的传统,民主、自由、博爱的观念从孩子出生起就被灌输,而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教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学的,净是些“有用”的东西,当某一天面对的是“有用”的东西没教过而“没用”的东西没学过时,就茫然而惶惑。这样一颗只装得下眼前方寸之物的心,怎么可能跳得出世俗的框架,洒脱自如地享受生命,写出令人灵魂飞奔的文字?犹记得很多年前读盗版《百年孤独》的时候,书的装帧很烂,翻译好似也不太通顺,情节也记得不清楚,但心是自由的、狂喜的,暗道竟然有人能这样穿梭过去未来,摒弃性别、年龄、肤色、种族的分歧,超越宗教和信仰,跨越生死的界限,肆意而热烈地活着,心中之火就这样被点燃。。。相比之下,似乎《红楼梦》带来更多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却不是生命的原动力吧。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看到实体书的第一眼就买了,真的太美了!
  •     有几篇甚好。其他的讲真,太造作,也没什么深度。看本书,莫名被秀一脸,醉。
  •     读得我很想看看《红楼梦》说
  •     红楼梦诗词
  •     虽然不深入,但还好啦
  •     三星以下。不似赏析似散文,过于伤感抒情的女文青范儿。
  •     眉间微蹙,唤作颦儿。她的娇嗔,只有他懂。他的感觉,只有她知。知音?恋人?有谁知,有谁晓?那一首首的诗歌,是谁的咏叹调?是谁的悲戚歌?枉凝眉。枉凝眉?
  •     看序时的期待全然落空,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过于闲情,没什么分量。
  •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大观园里太多诗情画意,也太多扼腕叹息。
  •     这个文笔极适合初中的我。
  •     读着玩 评宝钗那章很有共鸣 喜欢宝钗这种有节制的女子
  •     整篇红楼梦。
  •     气,我高中时候写红楼点评也能写成这样
  •     和介绍的不太一样
  •     作者很有文学功底。但我认为这种书适合实在闲的没什么事做的时候去读。
  •     有一个小标题把宝玉的诗打成宝宝的诗orz
  •     女人的心思,男人总是很难读懂啊,权当欣赏吧
  •     偏情 文字优美
  •     如今懂了,却已迟了,╮(╯▽╰)╭
  •     关于宝钗的解读十分有智慧。非常值得女生读的红学评鉴类书籍。
  •     惯看《诗经讲评》和《人间词话》等,最初觉得苏缨这本书未免过俗,好似市面上多数故作忧愁,卖弄才情(其实并不具)的评本。渐看渐入佳境,可见作者当年所在大学中文系的诗文之气盛,而学子们不遗余力地玩赏风月,提升品格,雅趣丛生。反观今日我校中文系之衰颓,唯叹而已。
  •     俗不可耐,故作文艺,煽情且倒胃口,堆砌优美词汇忧伤情绪而已。
  •     配释原著看看,有助于理解人物性情和诗词内涵。 篇幅过短,类诗词赏析。 内多杂作者大学记忆,似非公印,倒像私记~
  •     不把它当严格文学评论来看会好很多,更多的是在写作者自己的故事和情怀吧。
  •     解读的挺好 作者也很有文学功底
  •     对红楼梦有了深一点的理解~
  •     很意外里面有专门讲湘云的章节。
  •     还不如直接看原著
  •     版本看起来不错
  •     不太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太女性化。
  •     作者是一个真正懂诗、爱诗的人。这部书让我对红楼有了新的认识。
  •     磨磨唧唧
  •     还不错~文艺范加上红楼~
  •     感觉没有纳兰词评得那样好,毕竟每个红迷对书中的诗词都有自己的理解,过多的去解析描述反而失去了诗词的意境。不过作者的古典文学修养还是让人拜服的,文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学生时代效仿红楼女儿集结诗社,遇到了初恋学长后来共结连理的故事,看来中文系才是演绎古典才子佳人爱情的圣地,诗词唱和情愫暗生,令人心驰向往的一场风花雪月……
  •     1 很多东西即使有注解我也不能够全然理解,有时候读书,看到书中人真切的痛楚,感觉不到,其实也算是辛酸之事啊。2 书上说,一部《红楼梦》就结束在它开始的地方。突然就想到过去大头说的那句“当我们走到一定地点的时候,一定会回头。好像来回牵扯总是离散聚合。 3 最近不想再读任何悲情书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