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林论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李何林论稿

出版社:姬学友、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11出版)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11204684
作者:姬学友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五四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时代,按照王富仁的归纳,五四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化主要由这样几大分支构成: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教育文化,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报刊文化,以胡适为代表的学院派文化,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社会文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现代革命文化等。他还进一步对这几大分支的逻辑关系作了阐发。王富仁认为,必须重视蔡元培及北京大学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贡献,重视新文化运动的多种构成。因为蔡元培的特殊经历和资格,他的“兼容并包”主义,使他能把一切足以扼杀学校文化的政治、经济、权力因素封闭在学校之外,把所有有用的社会人才和信息都能引入到学校,这是一个现代教育家的基本能力和责任。他把陈独秀聘请到北大任文科学长,把《新青年》也带入北大,并以“兼容并包”为之提供思想自由的空间,这样,依靠陈独秀的现代报刊文化(《新青年》)及其横向传播方式的开放性、社会性,才能使北大教授的思想、言论直接发送到社会上、知识界,容易造成广泛的舆论影响,从而打破北大文化的封闭性,纵向传授性。其结果是,北大文化通过《新青年》的传播渠道,使自己的雅文化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性、现实性,《新青年》依托北大,又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在社会上具有了较高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而胡适的白话文倡导和尝试,则为陈独秀的报刊和蔡元培的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语言载体,并借助报刊,迅速流通到社会,体现其价值和意义。所以,现代教育、现代报刊和白话文三者的结合,才能促使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产生连环效应。但是,如果没有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则胡适的提倡白话文,陈独秀的提倡文学革命,将没有实质性内涵,没有血肉和生命力,因而缺少光彩;因为五四精神如什么是个性解放,什么是奴性……等,只能通过鲁迅的作品才能深切感受到,而且异常清晰。是鲁迅打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门,他对新文学的贡献远非新青年同人所能比拟。同时,也必须看到,《新青年》使鲁迅焕发了文学青春和生命力,没有新青年,任何一个渠道都容纳不了庞大的鲁迅系统。同样,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也是借助于《新青年》这一载体,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革命色彩的重要思潮之一。①

前言

后代人看自己的前辈,如果背景相差很远,对有一些人的行踪是难以理解的。以书本的教条去要求前人,是现在的学者常常犯的错误。有时看历史人物的评价,差异是那么巨大,所以当我也想品评别人的时候,就有忐忑不安的一面,不知道怎样下笔。过去也有过妄谈历史的毛病,自知有些滑稽。但毛病依旧,那也是没办法的了。比如最近在想一个问题,一个人信仰什么的时候,精神上便易呈现出单纯的色调。钟情于安那其主义的巴金,沉浸在佛学里的丰子恺,其文本都不那么复杂。学术研究好像也是如此。有驳杂的学人,也有单纯的专门家。单纯也许不深刻,没有丰富与深切感,但那清晰的思路与思想的张力,往往给人以深深的印象。这样的看法对吗?于是便想起拿历史的人物做个案的分析,想来想去,便想起了李何林先生。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缘起。李何林先生是鲁迅研究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接触新文学的研究者差不多都知道他。许多年来,他的几本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一直被人们所提及。我曾读过一遍《李何林全集》,特点是鲜明的,那就是终身在鲁迅的背影里,以阐释鲁迅为己任。在年轻的时候,新文化的各种思潮吸引了他。应当说,他是从各种思潮的交锋里注意到鲁迅的。第一次接触他的那本《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时,很佩服其史家的眼光。材料是丰富的,有的内容现在的青年人已不了解了。通过这一本书,我相信能捕捉到文化的脉络。此后他对现代文学史和鲁迅文本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而且其基本观点已渗入到文化领域,一个学科由于他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起来。

后记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想就本书的写作缘起再做一点补充和说明。这本书是我研习新文学史家李何林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当初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读书时,曾经考虑过以“李何林论”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对于我的选题设想,导师刘勇教授非常认可,只是认为内容有些宽泛,不如改为“李何林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这样容易把握些。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以此为主线,设计了颇为周详的开题报告。为了给以后的写作预留空间,我还有意识地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扩展外延,使之在体例和框架上更为接近“李何林论”。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心态放松,思路也随之打开,仅专论李何林的学术代表作《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的内容就已经超过了20万字,而这部分内容在开题报告所设定的研究计划中仅占二分之一。此时,交稿时间临近,再论及其他问题显然来不及。为保持论文结构的完整性,经导师同意,最终将题目定为《李何林研究》。论文得到了以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孙郁老师在评议书中说:“对李何林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切的研究,在国内还是首次。本论文……第一次全面地阐释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的艰苦过程。……应该肯定地说,填补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在学人与文学史的关系框架里,作者贡献了自己特有的思想。”论文中的部分内容已经或即将在《鲁迅研究月刊》、《南开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还在他那点击率极高的博客中,对我发表在《粤海风》杂志上的文章给以充分的肯定。我很清楚我的实际水平距离这些鼓励有多远,但这些鼓励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和动力,促使我再接再厉,把原先开题报告设定的没有完成的任务接续下去,撰写这样一部全方位介绍、展示新文学史家李何林及其学术业绩的专书《李何林论稿》。

内容概要

姬学友,1964年3月生,河南辉县人。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鲁迅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河南省高校省级骨干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开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意象的风景——中国历代题咏诗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书法艺术》等杂著(独著或合著)10余种。

书籍目录

引论 写作缘起与意义/1第一章 新文学史家李何林/6第一节 李何林的学术选择/6第二节 李何林的学术生涯/18第三节 李何林的学术思想/27第二章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的文学史属性(上)/41第一节 《思潮论》的编撰背景/41第二节 《思潮论》的理论资源/47第三节 《思潮论》的价值取向/77第三章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的文学史属性(下)/108第一节 《思潮论》的文学史观/108第二节 《思潮论》的研究体例与叙史方式/113第三节 《思潮论》的史学品格/125第四章 变与不变之间:学术转型/141第一节 “进步的科学方法”/142第二节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自评》/147第三节 “找成分”/160第五章 《小问题》,大事件/172第一节 《小问题》的问题/173第二节 批判者的逻辑/178第三节 历史的深度反思/186第六章 学术使命与岗位意识/194第一节 “保卫鲁迅”新动向/195第二节 思潮研究新课题/213第三节 史料建设新成就/219结语学科史上的李何林/223主要参考文献/230后记/233

编辑推荐

《李何林论稿》编辑推荐:汇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原创学术成果。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新模式。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李何林论稿》以新文学史家李何林及其学术业绩为考察对象,采取知人论世的研究态度和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学术理念,抓取李何林学术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通过文本细读、材料举证和理论思辩,对这一“典型个案”的标本意义进行了言必有据、细致绵密、新颖独到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以见微知著的方式使学术史上的李何林集中、明晰起来。同时,在“新文学史家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这一总体框架和较为开阔的历史视野下,全面彰显了李何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始人之一的重要地位,论证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草创、生成的曲折性和必然性,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理论依据和经验教训。

图书封面


 李何林论稿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