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的古典音乐与世界文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跨文化视野下的古典音乐与世界文学

出版社:张磊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04出版)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50206243
作者:张磊
页数:23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0岁左右,切尔西在维也纳随勋伯格的学生克莱因(Walter Klein)学习序列主义音乐。这段教条的学习经历使切尔西痛苦不堪,他后来回忆道:“我开始生病。这很正常。任何人被迫花几个小时在钢琴前,没有丝毫创造性地计算对位或七和弦解决,都会窒息。我病了几个月。”同许多战后先锋派一样,对序列主义最初的膜拜很快变成了厌恶,可序列设计的理性思维已然深深植入他们以后的音乐创作中。尽管切尔西声称自己之后的许多创作是“不经过思考”即兴而成,但缜密统一的乐思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彻底抛弃了理性的信手涂鸦。 离开维也纳后的经历,决定了切尔西音乐风格的最终形成。在切尔西的自传草稿中,他提及自己曾在20世纪30年代游历尼泊尔、印度、西藏、埃及、伊朗等地。从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文化中,他寻到了欧洲大陆早已失落的神界之声。至于他那些游历的具体内容,一直不为人所知。只是在多年以后,人们常常能从切尔西的单音音乐中听到那些遥远的声音——无论是类似诵读经文的单音重复,还是藏教铜钦(又名“大法号”)的轰鸣声,都传递出迥异于基督教世界的神秘气息。

书籍目录

代序
第一章 文学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学
第一节 作为隐喻的音乐:世界女性主义小说研究中一种被忽视的叙事策略
第二节 古典音乐和古典音乐家的吊诡叙事:重读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音乐小说《丹尼尔•狄隆达》
第三节 作为多重能指的舒伯特音乐: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钢琴教师》中的埃里卡与古典音乐之间的复杂互构
第四节 音乐与“侦探”小说传统:对英国女作家多萝西•L•塞耶斯《剧毒》的一种音乐解读方式
第五节 美国当代女作家安•帕契特《美声》里的歌剧历程
第六节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声音政治:再现和反抗——一个对音乐的意识形态研究
第七节 审美困境与突围表演:先锋派文学影响下的两种女性音乐先锋姿势
第二章 现代音乐
第一节 表达的限度:漫谈先锋派现代音乐
第二节 现代音乐在当代中国:一个鸟瞰式的视角
第三节 一幅绝美的拼贴式独色音画:聆听德国作曲家贝尔恩德•阿洛伊斯•齐默尔曼的《光之下垂》
第四节 变与不变:三听德国作曲家拉亨曼
第五节 前自由时代的自由历程:聆听德国作曲家拉亨曼的前两首弦乐四重奏
第六节 多态性的音乐艺术:聆听奥地利当代女作曲家奥尔嘉•诺依维尔特
第七节 聆听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奥:开放的模进
第八节 聆听意大利作曲家萨尔瓦托里•西亚里诺的管弦乐作品
第九节 聆听意大利作曲家切尔西:孤独的隐士
第十节 一条独辟蹊径、永不重复的音乐轨迹:聆听匈牙利当代作曲大师利盖蒂
第十一节 诗意地栖居——爱沙尼亚作曲家帕特的回归之路
第十二节 充满福佑和诅咒的艺术人生:记瑞典作曲家阿兰•佩特森和他的第七交响曲
第十三节 聆听芬兰作曲家奥利斯•萨利南:西贝柳斯之后的“新简单主义”大师
第十四节 作为戏剧的交响曲:聆听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交响曲》
第十五节 聆听俄罗斯传奇女性:加利娜•乌斯特沃斯卡娅
第十六节 聆听美国“滑音女王”格洛丽亚•科茨:伟大的女性交响曲作曲家
第十七节 一个兼具欧洲与澳洲本土视野的澳洲作曲家:聆听彼得•斯克尔索普
第三章 其他古典音乐
第一节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真相
第二节 再说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和他摇曳多姿的乡愁
第三节 源自内心的款款琴声:聆听英国钢琴大师斯蒂芬•霍夫
后记

编辑推荐

《跨文化视野下的古典音乐与世界文学》是一部跨音乐与文学两种文化的研究书籍,是张磊博士倾心钻研的结晶。《跨文化视野下的古典音乐与世界文学》作为音乐与文学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更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鉴赏音乐与文学的独特视角和广阔视野。

作者简介

《跨文化视野下的古典音乐与世界文学》是本跨文化研究的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立足于文学,竭力挖掘出其中音乐元素的内涵,使得文学研究得以向另一维度延伸;立足于音乐,体察到了音乐中强烈的人文关怀,使得音乐本身呈现出一种具象化的姿态,从而打破了传统上对于音乐“超验性”的论断,展现出音乐的一种全新的面貌,还立足于音乐分析本身,更是结合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论述,发掘出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见解独到,极具启发性。

图书封面


 跨文化视野下的古典音乐与世界文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刊载于2016年1月13日《音乐周报》实话实说,我是被标题吸引才购买的本书。读了之后,虽发觉标题与内容有些脱节,却不妨碍文章的较高质量,品读一下后,愿意推荐给大家。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数位西方女性作家,而共同点是她们的某部小说围绕着音乐或音乐家展开;第二部分在全书里最为精彩,详细交代了十余位当代作曲家的生平、成就与重要作品;第三部分较短,是对传统作品的剖析。 就切题程度论,讲述作家贝里奥与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之间友谊关系那一段很是精彩,还引述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实是书中亮点之一。 艾柯本人对贝里奥1958年作品《致敬乔伊斯》诞生的回忆:“因为乔伊斯自己说,这一章的结构是卡农赋格,所以贝里奥开始在原文加入赋格音乐,这就完成了电台广播的那档节目《纪念乔伊斯》——用三种语言朗读《尤利西斯》的第十一章,那是一次拟声的狂欢。”(注:《尤利西斯》第十一章的人物对话之前,有许多光怪陆离,却十分传神的拟声词。)纵观全书,作者有一个较明显的倾向:对女性作家、作曲家在整个艺术史里起到的作用非常关注。他的理由并非空穴来风:在古典音乐领域长期存在的父权话语霸权,是导致先锋音乐危机的原因之一。该危机本质上是一种 男性的存在危机,并不是用无调性代替调性,用勋伯格代替贝多芬或者斯特拉文斯基就可以解除的,而唯一的拯救之途只有是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作者以奥地利先锋女作曲家诺伊维尔特和英国女作曲家丽贝卡.桑德斯为例,前者为德国女作家耶利内克创作歌剧脚本,后者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杰作《尤利西斯》的致敬,都是女性自我身份的勇敢构建,足以打破男性强势之思维模式。在作曲方面,他的领悟是,淡化男性所擅长的宏大与进攻性,而重新拾起女性天性中所擅长的“随意、微妙和波诡云谲的奇异声色”,是大有好处的。其实,这些定论虽不见得偏颇,但以拙见看,若将前后三部分扩充后,各出一本册子,会强过将三者聚到一块儿。特别是对当代女作曲家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论述 ,国内眼下真的缺少好而全的资料性书籍可供翻查(译著除外),以作者的才学,完全是可以胜任的。书的定位倒是启发了笔者。说到未来的展望,书中认为当代音乐倘若继续仅仅追求音响结构的完美或客观,是行不通的,而应该到其他艺术(尤其是文学)中寻找突围的灵感与可能性。此言不虚,同为艺术,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之前,音乐与文学之间始终难以平等。虽然描绘美是它们共通的特性,然而用文字常常可以用各种笔触和文辞来描绘、捉摸负面的事物,予人以深层次的觉醒或启迪。”直接陈述“一件负面的事情通常算不得禁忌。 可是音乐却一直不容易以纯粹丑之音响来描绘负面之东西, 可能它本身太依赖直觉与感官美学,所以两者的自由度是有距离的。而现代作曲若有志向文学取经,讨论“不完美”之如何完美表现,未尝不是一条新途呢。就本书而言,作者的专业素养没得说,但我想还是有一些提升空间的。譬如,既然说到了贝里奥对民歌的运用,那么不妨节录一些民歌原作,说说作曲家选择它们的理由;西亚里诺(Salvatore Sciarrino)既已出场,就大可研究一下此公为何总是亲自操刀歌剧剧本,而不另找剧作家;既然提到了瑞典作曲家佩特森,便无妨谈谈他写给合唱团与乐队的第十二交响曲与智利诗人聂鲁达 (Pablo Neruda)作品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这样一来,标题中所追求的"文-乐"钮连会更强,跨学科的“小冒险”也会更带劲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书的拼凑感很明显。作者是从研究女性主义文学出发去谈文学对音乐的消化,层面不如书名这么大。有一些分析看起来还有些怪异。不过,第一章中有些从文本中挖的点还是有可取之处,第二章的一些现代音乐观感也不错,看得出是真乐迷。
  •     第一章是学术论文,带有注释,文学与音乐的交融和对话其实就是第一部分,其间还穿插了两篇英文论文?后两章以音乐的聆听与介绍为主。三个板块“文学中的音乐”、“音乐中的文学”以及“文学与音乐的跨文化研究”其实都在第一部分。没有总体结论。不过写得挺真诚的。
  •     本就是带着目的来了解一下的 图书馆关于古典音乐的书实在太少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