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2-9
ISBN:9787806654095
作者:曾国藩 原著,唐浩明 评点
页数:441,446页

章节摘录

  评点: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  这是曾氏身份改变之前所留存的最后一封家信。信不长,办丧事的过程说得也很简单,但我们从这几句简单的话里却可以感受到当年曾府丧事的热闹风光。  我们都知道,中国封建时代的女人地位低下,“三从四德”将女人自身的人格和尊严都给剥夺了。女人是人类世界的另一半。倘若人类世界的文化仅仅只是这样一条直线形的话,那么女人绝对是压抑的、委顿的、没有生命力的。人类世界的一半失去了生命力,那么整个的人类又怎么可能具有勃勃生机呢?  原来,人类世界的文化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形的,而是复杂交错的。中国礼教中的“孝顺”又将“三从四德”拉了回来:儿女要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孝”为全社会所提倡所公认的美德。在“孝”的面前,父与母处于同等地位。结婚仪式的拜高堂,拜的是并坐的父母。做官的儿子为父母请封,父亲请的是某某大夫,母亲请的是几品夫人,这时的地位也是一样的。父亲死了,叫做丁外忧,母亲死了叫做丁内忧。对于做官的儿子而言,外忧与内忧一个样,都要离职守丧三年。中国的女人便在这些时候为自己争得了体面和荣耀。女人也不是绝对地都低于男人的:在做儿孙的男人面前,女人一样地受到尊敬;培育了优秀男人的女人,一样地赢得社会的敬重。于是,女人活着也便有了奔头,女人的胸腔里也便充满着生命力,人类世界也就因此而具有勃勃生机。  曾江氏便是这样一位受到社会广泛敬重的女人。她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儿子个个精明能干,不甘人下,尤其是她的长子不仅为曾家,也为整个湘乡县、整个湖南省(当时湖南没有品级比曾氏再高的官员)赢得了荣耀。这样的女人,是中国封建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女人,理应得到这种文化所带给她的一切荣誉、地位和尊严。你看她的出殡由六十四人抬棺木、三次请客达五百五十余席,此外的流水席当不下百席。以八人一席计算,来宾及办事人员多达五千余人次。对于小小的湘乡县二十四都,这无疑是千百年不遇的重大庆典活动。气氛之热烈、乡民之踊跃,当可想而知。而这些,都还是在一种节制的状态下进行的(“不用海菜,县城各官一概不请。神主即请父亲大人自点”);倘若主家有意讲排场的话,丧事的热闹程度,必定可扩大数倍。  曾江氏不仅为她本人,也为中国女人挣来了体面。可以想象得出,当时二十四都的四面八方会有多少女人从曾江氏这里获得启发,得到鼓舞!这个本身低微柔弱的女人,依仗儿子的成就,将男尊女卑的两性格局作了一次短暂的扭转。  当然,在世俗社会里,人们的一切活动莫不与功利紧密相联。这么多人来参加曾府的丧仪,其源盖因为曾府出了一位现任的朝廷卿贰大臣。那时有两句俚话,道是:“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无人埋。”太太死了,为什么吊丧、送殡的人多到把街压断,而老爷死了居然连掩埋的人都没有呢?这两句颇为夸张的话的背后,藏着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易:对于死者的吊唁其实就是对生者的巴结。太太虽死,老爷还在,送出的可得到相应或更大的回报。老爷一死,前途断绝了,也就没有巴结的必要了。读者诸君看看这封信中最后讲的一桩事,便可以明白了。  禀父 咸丰三年十月初四日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屡次接到二十三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初二日手谕,敬悉一切。  ……

内容概要

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用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火,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己。

书籍目录

上册
禀父母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
评点:破天荒翰林
禀祖父 道先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评点: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评点:为学譬如熬肉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评点: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评点:何绍基之字与汤鹏之文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评点:戒烟写日记主静
致诸弟 道先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评点:同意诸弟外出求学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评点:和睦兄弟为第一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评点:开翰林院侍讲
致温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付点:感春诗慷慨悲歌
致诸弟 道先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评点: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评点:清代官员的薪俸
致诸弟 道先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评点:罗泽南
致温弟沅弟 道先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评点:盈虚消息之理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评点:作如火如荼之文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评点:妹夫来京不能安置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评点:治学以有恒为主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评点:送妹夫王五诗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评点:诗之门径
禀叔父 道先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评点:江忠源乃义侠之土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评点:以杜门谢客为好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评点:祖母的福分欠缺点
……
下册

编辑推荐

  曾国藩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以病弱之躯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如许多的事情,留下如许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团队带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之际,仍对子弟不忘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识见从何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细琢磨的课题。  看透曾氏,最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但曾氏传世文字千余万,通读亦不易,只能读其精华;其精华部分首在家书。清末民初时期,曾氏家书乃士大夫必读之书。青年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尝见曾交正家书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杂务,以致百不一成。"信中所说的,出自曾氏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玩弟的信。毛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曾氏家书很熟悉。  曾氏家书,过去被当作治家圭臬来读,但现代人的家庭已大为简化,当年那种四世同堂、兄弟众多的大家庭已不复存在。今天人们的所谓治家,说到底不过是教子而已,至于"子",也只独生一个,且学校和社会又担负了其中的主要责任。如此说来,曾氏的家书还有读的必要吗?  其实,这部家书远不这般简单。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早在上个世纪初,蔡锷将军便辑录曾氏有关治兵方面的文字,并加以评说,用来作为培训新军将官的教材,在中国军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效法蔡锷,在曾氏千余封家书中选取三百多封加以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百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曾氏的心灵世界,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  蔡锷乃一代英杰,他的评说虽然简短,但其人丰富的军事理论和不朽的军事功勋,足以使他成为评论曾氏治兵语录的权威。笔者从没想到要跟他攀比,只是凭借着二十年来对曾氏潜心研究的心得,撰写一点理性思考的文字,但愿这种努力与写作初衷不至于相距太远。

作者简介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内容简介: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小民,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只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此事给我们这批从事中国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奋,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来的前途。
然而,中国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杂芜,在眼下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如何让忙于事功者领略中国文化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图书封面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读罢已是多日,懒散心绪之下,竟是未曾记下点滴,心中甚是不宁,痛之思之,未免再悔,今日有暇,速记之。一则曾氏其人,克己、勤勉、守正,亦有传统军事官僚之狠毒,无可避免也。为臣,尽忠职守,恪守臣道,良臣也;为文人,勤修诗文、书法,以儒道勤于自省、自修,小有成就也;为父,教子以严,身体力行,教做人之道循循善诱,教诗文由浅入深,责之严、爱之深,慈父也;为夫,守正持家,良夫也;为兄,殷切以点滴教弟,从正道、修学问,敦厚之长兄也;为人子,时刻不忘高堂教诲,时以家书禀告问安,有意见不统一,以长辈意见为大,不可谓非孝子也。一则曾氏其家书,点滴小事记之,对父母,敬重关心有加;对弟、对子,耐心和蔼,循循善诱,以亲身经历思考指点;将大道理而不以圣训压人,以亲身实践诱导劝解,真可谓家书之典范。一则唐浩明之点评,考证清晰,背景介绍详细,且点评精到,从大道理讲起而又不唯大道理是从,结合当今实际及当时背景,令人心悦诚服,点评书中人物则客观公允,深入浅出,既不上纲上线,也不娱乐至上,实为恰当,有些语句甚是精彩,令读者拍案,不一一指出。如有爱好者可自行择录。
  •     曾国藩作为一个清朝的儒家学者,大家,其修身养性格物致知之道,很值得学习借鉴。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教育弟弟及后代的东西,非常收益。自己还没有读完,希望能从中吸取到更多的东西,想他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     曾国藩小说是四年前看的,当时朋友也送我曾国藩家书。当时是大四,没有社会历练,对世事认知不深。他的家书,作为兄长,作为子孙,对家庭的关心和兄弟的教导,可以说用心用力。非常敬佩。做摘录:1.唐鉴:一、如何读书:专读一经,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二、”静“字功夫最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2.倭仁: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有点类似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狠斗私字一闪念“。研几,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最佳的方式就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的剖析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3.吴竹如:一事一物,皆求其理。4.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不一一而足5.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一、学问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积累到一定时候,则有豁然贯通的感悟。二、不要把学术仅限于书本中,家庭日用之间便有绝大学问,比如”孝弟“儿子,便值得大用功夫。曾氏能看到这一点,实在是他的高明之处。《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评小人之儒,”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6.曾氏认为: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陷才是真实的。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这种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先哲早就看到了。在《易经》这部书里,就贯穿着这种智慧的认识。《剥》卦是一个凶卦,卦中演示的多是不吉利的现象,但紧接其后便是《复》卦。《复》卦是一个吉卦。相反的,对于和乐的《》卦之后含有遇象的《篹》卦,有识者认为宜具危机感。《易经》将卦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启示它的读者:人在吉顺时,常常会因此而得意忘形以至于招致灾难;反之,人在困逆时,又往往会因警惕自守而带来吉顺。所以,明白盈虚消息之理的人要将自己时时处在不完美而有所缺欠的状态中,才不至于因盈而虚,因息而消。  曾氏还认为,正因为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着怨愤之心、忌妒之心。若看到身边有人什么都得到的话,便会认为天道不公平,怨愤、忌妒便会向他发泄。此人将有可能面临无妄之灾。眼下他家中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两代高堂都健在,此为人间最不易得到的椿萱重庆,大大的美事;而且兄弟姊妹俱全,又加之他官运亨通。人世间的好事,他曾家占了太多。如果还一味追求更多的好处,将会因此而损害现有的美满。故而,他有意求阙。曾氏以此开导两弟:即便家中尚有负债,先拿出四百金来赠人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求阙"。7.曾氏赞赏桐城派大师姚鼐的看法,认为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又仿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形式,对阳刚之美的四个主要方面--雄、直、怪、丽--作了描摹:"雄:划然轩昂,尽弃故常,跌宕顿挫,扪之有芒。直:黄河千曲,其体仍直,山势如龙,转换无迹。怪:奇趣横生,人骇鬼眩,《易》《玄》《山经》,张、韩互见。丽:青春大泽,万卉初葩。《诗》《骚》之韵,班扬之华。"对阴柔之美的四个主要方面:茹、远、洁、适,他也作了描绘:"茹:众义辐凑,吞多吐少,幽独咀含,不求共晓。远:九天俯视,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洁:冗意陈言,类字尽芟,慎尔褒贬,神人共监。适:心境两闲,无营无待,柳记欧跋,得大自在。"8.劝四弟,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敲敲他近来有点热昏的头。9.除此之外,我们看到古人为求功名,远走他乡,数年不归。其间因分离思念之情。也有”意颇疏散“之时,成名要忍受不能承受之苦,自古以来,均未改变。10.曾氏在京城,开销颇大,还补贴家用,节俭度日。道光二十七年想回乡,缺路费,又担心离京后有补缺,犹豫不决可见难处。11.曾氏升二品,传说是得皇帝考察通过,主要是考他的观察力和洞见力。虽有名师指点,但是本身素质也需过硬。实质应是由于其结交名士,热衷工艺,种种有形无形汇合,铸造此德才兼备的形象。12.曾氏病号,肺病+癣病,但是却也创下丰功伟绩:第一,事业可以振奋人的精神,调动人的潜力,激励人的各种才干超常发挥。第二,即便身体虚弱,也不应颓丧失志。13.荇农与胡林翼嫖娼被抓,前者化成厨子不顾好友,所以切不可临危弃友,更不可嫖娼。。。上述之中,个人认为格物,寻求义理是自古至今成事之道,结合最近所看的一篇文章http://www.douban.com/note/317721156/,里面提到如何想明白一件事,例如 桌子上有一只笔,你如何把它想明白,想透彻?不单纯是 颜色,价格,功能,商标,等等显而易见的,而是更深入的,更全面的。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买来送人的,书很不错。
  •     实在看不出名堂, 都是些什么鸡毛蒜皮啊
  •     值得一读再读
  •     唐的点评,一家之言
  •     读至曾国藩平生四次受人之讥笑,几近无地自容之境,而能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盖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之谓也。他才大位高而犹能面对百般拂逆而逆来顺受,只因心中有一股虚怀之态,不以己之长而骄人,又有内省不足之明智。不知者却以为这是虚伪矫情。我这几年其实颇不顺,平和之气全靠读史得来。
  •     这是非常棒的一本书,唐浩明从客观的角度家请说曾国藩,而且对于那段历史讲了很多细节,也是了解那段历史的一本好书,对完之后对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确实不是圣人,有不少争议之处,但有更多的可取之处,能坚持学习一二,也算了不起
  •     没二话,一日一篇,先翻个大概,以后再慢慢反复研读!
  •     -_-百姓看当官的,只看到其风光,殊不知其内心挣扎及分裂,以为官大便好。文正公对做官与读书二者看得透彻。官场名利渊薮故为众人所向往。又因名额有限而为众人所争。故久居官场此等勾心斗角倾轧挤压之地,人易变得或阴险或圆滑或贪心。且做不做得成官,能做多大的官,亦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有才不
  •     唐浩明点评很出彩!
  •     终于看完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一个人的奋发,追求,功成名就和无奈,一个时代的悲哀。
  •     花了两年读的,很好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     好书,只是觉得若是唐浩明先生讲解的更详细些就更好了,就觉得不够细致,但是配合着 郦波教授讲得 曾国藩家书 可算得是绝配了
  •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古今第一完人,岂非浪得虚名?
  •     书角都烂了,送货时间太久
  •     看完最大的收获是四个字:有恒、求阙。 通过家书勾勒出的曾国藩,并不像世人描述出来的那样,更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设计出来的虚幻形象。唐浩明的点评一部分与读后感相契合,一部分还可以作为知识补充,还是不错的。但是书籍纸张明显比内容粗糙一些。 早年在京城为官、回家丁忧、出山组建湘军、战争过程前期、后期,战后显贵直到老态毕露,各个阶段的曾国藩其实是有很大变化的。 认识一个人,首先应该把他当做一个“人”去解读,往任何方向的极端化都不利于去真正认识这个人,自然也就不利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内省。
  •     尤见曾文正公风骨,点评的很好。
  •     梳理得蛮清楚,结合了当时的家书背景,更能体会。比单纯的看家书要好!
  •     跟之前买过的曾国藩家书相比,内容没有更好,精华的原书已经收录了,这本就是更仔细,更全面,作者对背景信息的介绍更完整
  •     唐浩明对曾国藩的研究非常深入
  •     书一本好书,但是运输有磕绊
  •     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对于参悟曾国藩,修身即可,做事不如同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虽然李鸿章曾是曾国藩的手下
  •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
  •     放了那么久总算看完了。点评4星,家书五星。
  •     好书,好评!
  •     读完感触太多,关于人生,关于际遇,关于自我修养,文正公展现的太多。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他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真的是知耻近乎勇……哪怕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近乎完人。这本书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希望以后可以有时间做笔记,一条一条修习,但愿能做到“有恒”。
  •     读书之乐
  •     中文图书外借 : K827=52/Z021/203:1
  •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     工作之后重读,不同感受。
  •     修身齐家之圭臬,为人处世之绳墨
  •     2013.3.14-2013.9.7第一次读完,为以后学习文正公引出一条明路,应择日反复拜读,修身正神。
  •      一部传世家书,影响的不只是曾文正之后,更有无数后人。
  •     受益匪浅
  •     四月末始读,相对来说确实比较慢,但是慢有慢的原因,纸质版其一,边读边思考也是一个,收益颇大,为人父为人兄,对后辈谆谆教诲,未有不潸然泪下者。 20170118更新:另外读了钟叔河老先生的编撰版本和中国华侨出版社的两个版本,窃以为钟老的编撰版是三个版本中最好的。但是此版本便于通读,有唐浩明先生的每封信附后的点评。
  •     人生阅历的精华。
  •     很受启发,知易行难
  •     近代最后一位传统中国人。 可及可及也。。。。
  •     kindle。做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欣赏的古人,做人做事都有独到之处。受益良多。争取每年看一次。20170113
  •     质量一般般 内容待检验!
  •     这是我的老师
  •     曾文正公,以凡人的方式成圣。
  •     一读再读。 十年来每次都感觉不同。 静静的读后,浮躁得以放下。
  •     上册和下册的前1/3很有启发,再后来曾国藩已经有心发行家书了,所以写的和流水账一样,只有史料价值了。
  •     值得年轻人和有孩子的人一读
  •     基本上只翻阅唐浩明点评的部分,虽然只是这样,却也受益良多,看完一圈下来,感觉整个人也平和了不少。唐点评的很不错,没有一味的颂扬曾国藩。曾国藩只是中等之资的人,却依靠自我修炼达到了人生的至高点,这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就是一个励志故事。
  •     对背景不甚了解,文言文水平又大退,读来辛苦且草率,是我对不起书啊。
  •     还用评价么?中国活的最出色的人的记录。
  •     比04版贵了一半钱,不厚道啊
  •     是可以学习的榜样,勤奋
  •     读完收获颇多
  •     读曾国藩家书,非一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感悟太多,口号太单薄,论内容,著文作字,为官做人,修身养生,历史军事,家教天伦,儒学黄老,可谓面面俱到。论品质,自律自省、谦虚谨慎、坚毅顽强,可谓高山仰止。读只言片语,可能是一时兴起的哗众取宠,而读书,读的是经过长期思索的精华。
  •     辛苦啊!
  •     跟文正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修身,获益良多。对于百年前那段炙手可热的历史,也有了一定认识。乱世出英雄,可是英雄也不过是凡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斗争,曾公对政治生态与国情国事的真知灼见对现在也极有借鉴意义。另外唐浩明的点评也很客观公允,并没有把曾公抬上神坛,如某些商业书尊为鸡汤偶像,而是用书信数据最大程度还原了一个有着富贵官运私欲,有着个人鲜明缺点的凡人如何做成影响近代史的几件大事的图景。好书。
  •     读大学的时候读过,内圣外王,我很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