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词研究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明清词研究史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307051133
作者:陈水云
页数:490页

内容概要

  1964年8月生,湖北省武穴市人。1983年9月考入湖北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9月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师从著名学者王达津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8月毕业后至武汉大学中文系编辑学教研室任教,1999年9月起转至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词学、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近年来致力于近现代诗学和词学的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清代诗学》(合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词学发展史论》(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等,编撰或参与编撰有有《感应美学》、《清诗话考述》、《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等。在《词学》、《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学报》、《中山人文学报》、《汉学研究通讯》等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曾获第23届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2001)、第4届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类集体奖)(2004)等。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明代的研究状况(1368—1644)第一节 前期的研究(1368—1524)第二节 后期的研究(1524—1644)一、后期词学批评的发展二、陈霆、陈子龙的明词批评三、明词“名家”的研究状况第二章 清及近代的明清词研究(1645—1908)第一节 顺治康熙时期的研究(1645—1722)一、顺治时期的研究状况二、康熙时期的明词研究三、“当代”词选的编纂与清词“中兴”的思考四、清初词学论著与明清词的研究五、清初“名家”及词派的研究第二节 雍正乾隆时期的研究(1723—1795)一、词选的编纂二、前期的清词批评三、后期的清词批评四、“论词绝句”与明清词批评第三节 嘉庆、道光及近代的研究(1796—1908)一、明词的研究二、词选的编纂与文献的整理三、关于清词的总体研究四、常州派对“当代”词的批评五、浙西派(声律派)对“当代”词的批评六、词话、序跋及“论词绝句”中的明清词批评七、“名家词”与“女性词”的研究第三章 现代的明清词研究(1908—1949)第一节 1908—1918年的明清词研究一、“清末四大家”的影响及反响二、(人间词话)与王国维的明清词研究三、1908—1918年的明清词研究第二节 1919—1929年的明清词研究一、梁启超的清词研究二、胡适的清词批评及词界反响三、胡先骗对清词的评价及其清末词评论四、朱祖谋的(清词坛点将录》及清词名家评论五、明清词研究“新派”与“旧派”格局的基本形成六、清初词和女性词研究第三节 1930—1949年的明清词研究一、明词的研究二、赵尊岳的明词研究三、清词文献的整理业绩四、清词的总体评价及代表性观点五、对清词中兴具体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六、清词分期的界定及词风嬗变的研究七、清词流派的宏观研究与“新”、“旧”两派的学术立场八、郭则沄、柯绍忘等学者的清词评论九、明清词名家的研究第四章 当代的明清词研究(1949—2005)(上)第一节 1949—1979年的明清词研究一、祖国大陆1949—1979年的明清词研究二、我国港台1949—1979年的明清词研究第二节 1980—2000年的明词研究一、明词研究进入开拓期二、明词宏观研究述评三、词史的撰写与明词的研究四、明代词家词作研究五、我国港台的明词研究六、北美地区的明词研究第三节 1980—2000年的清词研究总论一、清词研究引起当代学者的重视二、清词研究的全面繁荣三、清词文献整理的巨大成就四、关于清词与宋词总体比较的研究五、关于清词“中兴”及其原因的分析六、清词史的研究与严迪昌的(清词史)七、清词宏观研究的几个重要特征第五章 当代的明清词研究(1949—2005)(下)第一节 1980—2000年清代前期词的研究一、明清之际词的研究二、王士祯及其他词人词派的研究三、陈维崧和阳羡派的研究四、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的研究第二节 1980—2000年纳兰性德词的研究一、纳兰性德研究概述二、纳兰性德思想的研究三、纳兰词题材的类型分析四、纳兰词创作特色的总体研究五、纳兰词“哀感顽艳”词风形成原因的分析六、纳兰性德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第三节 1980—2000年清代中晚期词的研究一、厉鹗、郑燮及其他中期词人词派的研究二、张惠言与常州词派的研究三、晚清词的宏观研究四、龚自珍、蒋春霖、文廷式的研究五、“清末四大词人”的研究六、清代女性词的研究第四节 1980—2000年我国港台及海外的清词研究一、我国港台及海外清词研究概述二、陈维崧和朱彝尊的研究三、纳兰性德的研究四、厉鹗和郑燮的研究五、清代女性词的研究六、饶宗颐和叶嘉莹的清词研究第五节 2001—2005年明清词研究的新趋向一、明词研究成为词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二、祖国大陆清词研究又结新硕果三、我国港台清词研究的新成就结束语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试图对明清以来的六百年间有关明清词的主要研究超过进行系统整理。一方面要为读者提供大量的最原始的明清词研究文献,另一方面也想摸索出一条清晰的明清次研究发展理路。
本书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之一,主要是以有关作家生平、作家创作、流派活动的明清词研究成果作为考察对象,以词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作为古代与现代的分水岭,而把20世纪百年时间里关于王国维的研究成果暂时地悬置起。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论述严谨,结构清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明清词研究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寒假在鄉有舊友來訪,談及學業,跟我說他的老師吩咐“多搞原創,別弄研究綜述之類拾人牙慧為人不齒”云云。恰好我那段時間在看一本研究綜述,遂哈哈一笑自貶為無志者流。不過,好的研究綜述可以令初入門徑者豁然開朗,資深人士也可借此順藤摸瓜。即便僅僅看作“工具書”以貶低其無思想無靈魂,也不能說無用的。陳水雲《明清詞研究史》是我目前所見較好的明清詞研究綜述,雖非名著,卻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學術史的現象。作者在後記中表達自己對《萬曆十五年》、《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明清蘇南望族研究》、《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等史學著作的欽佩,將“思想的深刻和表述的從容”作為行文的目標。雖然仍不免工具書的性質,但是相比我手頭另一本《明清詞研究史稿》(齊魯書社,2006年8月版),則明顯出乎其上。說起後者,誠如筆者一位老師所評,“看了粗制爛造的綜述,不單不會明白,還把你引入歧路。”慎之。書中較有價值的部分,集中在第三章“現代的明清詞研究(1908 ~ 1949)”。在此之前是所謂“明清的明清詞研究”,頗嫌蕪雜不著邊際;之後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詞學不太昌明的時期,再往後則是學術界人品爆發魚龍混雜的時期——或冷寂難以稱述,或患於資訊過多而掛一漏兩。作者對港臺海外的詞學研究也用了不少篇幅來介紹,只是限於賓位,一些部分點到而已。唯獨大陸民國時期的詞學研究,資料既稱完備、名家亦有定評。1908是王國維發表《人間詞話》的一年,作者把這一年作為新的詞學研究方法的起點,固有其象徵意義。而滿清覆滅前後,詞學領域多數仍然沿用舊有方法,典型者如南社諸君一大批詞話與論詞作品。吳梅先生當年亦預其黨。與“新時期”的清詞研究偏好清前期的名家大派不同,清末民初的研究者多與晚清詞家有頗深淵源,或受業於左右,或秉家學淵源,或在師友之間。如龍榆生受教於朱祖謀、趙尊岳受教於況周頤;葉公綽為晚清詞人葉衍蘭之孫;夏敬觀、黃孝紓等與朱祖謀、況周頤皆有交往。故而他們的論詞著作多推重晚清之語,在理論方法上受常州派影響極深。常州詞派是晚清第一大詞派,主盟詞壇近百年之久。清詞本有“學人之詞”的美譽,詞人往往兼有經師的身份,此特色在晚清詞家尤為顯著:或以易學言詞學,比興寄託入於幽微;或以聲韻之學的成就考查詞律,精審謹嚴;或運用漢學校勘的方法整理詞籍,成就卓著……故此派誕生於清學之中,無處不見清學之影響。陳水雲在述及“舊派”詞學家的學術成就時,行文紓緩不吝篇章,推許之意似在若有若無之間,讀來良有興味。而民初別有“新學”一脈,不論在學術史的實際影響還是就目前的“政治正確”而言,都得大寫。作者將其置於與“舊學”的交鋒背景之下,以名家名作為點連線成面,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文學史實。起初胡適在民國十五年篡成《詞選》一書,言清初以來為“詞的鬼影的時代”;尤其鄙視晚清詞,說“這五十年的詞,都中了夢窗(吳文英)的毒,很少有價值”(《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當時雖然不乏中肯的反對者,如在《學衡》發表一系列論詞論文的胡先驌等,但胡適一門既光大一時,新編文學史著多為“新派學者”所撰,此番理論也便廣為傳播。五十年代大陸清算胡適圈子,畢竟不能根除他的影響。可以說“流毒”之深,至今未已。有趣的是,當年胡雲翼諸人鄙薄清詞卻唯獨鍾情於納蘭,這一點也被當代研究者繼承下來。有留意納蘭的一名女生告訴我,如今能找到的涉及納蘭詞的文字,在量的方面超過除此以外所有清詞研究文字的總和。恰如《紅樓夢》之於清代小說了。我們現在看詞的研究史,尤其晚清詞的研究史,真正熱鬧的還是在那三四十年間。這番熱鬧,不在於新舊兩派論戰的激烈。因為就程度和典型性來說,它們陣地狹小、無關世事大局,遠不如文言白話之爭或“科玄論戰”那樣廣為人知;從後來的學術命運來看,也至多是被無視而已,沒有像它那位清代文學的親戚一樣成為某某運動的導火線。在筆者眼裡,所謂“傳統”的治詞路子其實並非沒有“新變”,唯獨以詞言詞,不雜他物,為一貫之作風,不離學者本色。民國三十八年後,鄭騫居臺、饒宗頤居港、趙尊岳居新加坡。可幸天地之大堪容物,我們今天看葉嘉瑩、孫康宜等詞學名家的著作,不時仍見到當年一番風景,未因時變而褪色。自1949到1978年,中國大陸有關清詞之學術出產寥寥無幾、難加稱述。不過,筆者注意到1963年《山東大學學報》曾刊出黃孝紓先生《清詞紀事緒言》一文,據此可知應有已成稿的《清詞紀事》一書。然而第二年先生即受政治衝擊而死,家中之物焚燒殆盡,此書亦下落不明。相關的事情,一位早年受教匑廠老人的先生曾在課堂上提及一二,惟憤憤而已。摘引別處看到的一句話,讀者可藉以知其內情:“過去玩古董的,偶爾走眼,此事難免。而黃先生以此得罪當道而投繯,書畫文玩當街焚燒以儆效尤,瀝青路面為之熔化,酷烈為前所未有,眞一大浩劫……”。舊有鄧之誠先生《清詩紀事初編》,後又有錢仲聯《清詩紀事》,俱為學者所熟知。倘若《清詞紀事》存世,當與之並峙。但筆者多方探求,未見線索。那些前已流傳較廣的文學史著的命運,如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一改再改,清詞部分近乎面目全非,也是比較有名的(關於新版情況,06年復旦出的是62年版的重印,07年有百花文藝版)。陳水雲在這些地方並未濃墨重彩,匆匆便帶過。如於《清詞紀事》只點出“未見出版”,卻是“祖國大陸 1949 ~ 1979 年的明清詞研究”整一章節最為扎眼的文字。嚴迪昌先生在他一篇文章中說,“清代詩詞是古代文學研究的冷點,是難成顯學的”。“新時期”到來以後,這一領域長時間仍是清涼之地。此番清涼,在本書是看不出來的,否則又怎麼反映我國“學術研究蓬勃發展的二十年”。況且,慢慢地某些地方人丁日滿又擴招無已,現而今想在“固有之領土”找一塊眞正的冷門確是不太容易。前輩學者如唐圭璋、錢仲聯等人自有鼓蕩之力和奠基之功,後輩學者亦可用以干稻粱之謀,總之清詞是又火了,“大有可為”了,把論文翻過背面來,可以供一名高三學生打三百年的草稿了。只是有時候看到諸如《事事爭當“第一流”的張惠言》之類論文,單是題目就有雷人之嫌,倒也是過去不多見的。---上文本為第72期《讀品》約稿。後刊出文字略有改動,表達的意思也小出入。故貼出原文。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真的有指导过我的本科论文么= =大体还是按块讲的,关于海外部分尤其值得注意,这种学术史什么的很难认真看完诶……
  •     扎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