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河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记忆之河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4
ISBN:9787800944291
作者:李树声
页数:234页

章节摘录

  记忆之河  每当走进老村的小巷,那些低沉或嘹亮的叫喊声,就会在我耳际回响。这些声音,仿佛飘散在村里各个角落;他们的面孔,为大人和小孩刻上深深的印记。生活在老屋的年代,那些陈年旧事始终在脑子里无法冲刷掉……  补锅佬  记忆中,过去在我村服务的那个补锅佬,二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这个阵地。当我第一次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头发乌黑的,直到最后,他已两鬓苍苍了。听说,补锅佬是有主管部门管理的,管理部门实行市场经济计划,定人、定点、定时统筹安排,谁也不能超越界线。  俗话说:“男人最怕入错行,女人最怕嫁错郎”。当时,在入行前选择一种职业,那就意味着“终身制”了。在我们村服务的补锅佬就是其中的一人,当他的服务完成历史使命后,最后会把那副担子传给儿子接班。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用铁锅煮饭。铁锅是农家必需的餐具。铁锅经过长时间的柴火高温燃烧,铁锅便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洞口。铁锅破了,谁也不会急着换新的,毕竟,人们当时的口袋并不宽裕,该节约的就节约。况且,买个新铁锅要几元钱,补一个洞口才一角几分,十分划算。  每天,补锅佬便挑着担子,为他的生计忙碌着。补锅佬的担子与我们农民的担子不同,是经过专门设计的。我们农民所用的担子,不是粪箕便是谷箩,是按照需要而设计的。而补锅佬的担子,也有适应于他挑铁锅的设计。他的担子是用钢筋做的。首先底部是个铁圆圈,再用三条六厘钢筋代替绳子,这样能方便存放铁锅。由于钢材是一种坚硬的物体,为了避免与铁锅碰撞,他巧妙地将黑布缠住钢筋。这种担子,是一种行业的专利。  补锅佬人如其名,不知是巧合或是职业造成,他全身黑如墨斗,说他像个非洲黑人也不为过。他身体消瘦,不高不矮,经常穿一套黑色的“唐装衫”,与铁锅十分相衬。他脸上从没有半点笑容,挑着担子,目中无人似的,低着头在乡村小巷穿梭。  补锅佬的服务很有规律,他半个月走一条村,一个月至少要走一次。从这里可以推算出,补锅佬的服务范围只有两条村。补锅佬整天都重复喊着一句:“补锅——”,那个“锅”拉得很长。他的声音清脆,像唱歌那样动听。有时,补锅佬喊到喉咙沙哑,他那男高音便转调为男低音。每当听到补锅佬发出男低音时,人们便明白,补锅佬已疲惫不堪了。  补锅佬是个外乡人,说话略带娘娘腔。虽然大人对他的腔调听惯了,也没有对他的职业歧视,他毕竟是为人民服务嘛。但是,一些调皮的小孩,往往有意捉弄他。有时,一班小孩结伙,跟在补锅佬后面,排成一列队,像捉迷藏一样,怪腔怪调地学补锅佬的音调叫喊。小孩乐了,补锅佬却无地自容。这是小孩对他的一种侮辱,他十分反感,在忍无可忍之时,补锅佬突然回过头来,做一个鬼脸,骂上几句,还做个驱赶的动作。孩子们受到惊吓,就会一窝蜂地散开。  补锅佬每天都有收获,他这个职业没有竞争性。全村千多户人口,今天不是甲家的铁锅破了,便是乙家的铁锅要补。他对每天能做多少生意很有信心。补锅佬每走一至两条巷,便有可观的收获。人们很佩服补锅佬有较强的记忆力,一担铁锅十几个,哪个铁锅是谁家的,他从来没有送错。后来,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补锅佬有他的一套办法:谁家补锅,就在谁家的墙上用粉笔划上一个记号,这个记号与铁锅的记号相同。这样,他就不会送错门了。有一次,有个小孩子故意把墙壁上的记号抹掉,补锅佬却依然无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法,用大脑记忆日久难免有差错,补锅佬却采用这种方法,比用大脑记忆更加科学。  补锅佬的手很耐热,有时不小心,会被铁水灼伤,但他用嘴吹一吹伤处,却没有半点痛苦表露出来。这是一种因职业而造就的坚强。那种坚强来自一个信念,信念驱使他顽强地生存。他手上被灼伤的痕迹,重重叠叠,已结成老茧,他习惯了。补锅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就地扎营。他漂泊的生涯,缺乏家庭的温暖。他每月只回家一次。一人在外,生活全由自己照料。他做饭就在烧红的炉里煮;洗澡就到井里打水。他住的地方是祠堂,或生产队部。他一天工作下来,全身都黑乎乎的,尽管他用肥皂怎样洗刷,也洗不掉那根深蒂固的污渍。那时,补锅的职业往往受人歧视,在这种情况下,湖南花鼓戏剧团就创作一个小戏叫《补锅》,这个戏表现一个主题:职业不分贵贱,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后来,这出小戏拍成电影宣传,大大提高了补锅佬的地位。  补锅职业,长期被人们视为下贱,农村当时流行一句话:“嫁猪嫁狗,不嫁补锅佬”。补锅佬的辛勤奉献,又有谁来尊重呢?幸亏,在我村服务的补锅佬,退休后由他的儿子来接班。  磨刀匠  过去,在我们村里,一年四季都会出现磨刀匠的身影。平时,磨刀匠一个星期才露面一次。农忙时节,磨刀匠每天都会出现。  磨刀匠干的是手艺职业,什么时候生意可观,他了如指掌。农忙即将到来,是磨刀匠最忙的时候,也是他职业的旺季。一年当中,磨刀匠主要是靠夏收和秋收两个农忙季节的收入来维持一年生计。平时那些“农闲”日子的生意,只是赚够吃,却没有多少盈余。  农忙时节,每天都能听到“磨铰剪铲刀”的叫喊声,那冗长的叫声呻吟般在小巷里回响。这是粤语的喊声,意思是磨剪刀、菜刀。虽然磨刀匠已习惯这样喊,但人们却明白,磨刀匠不只是磨剪刀和菜刀,还有很多需要翻新的铁制品,也可以代劳。农忙季节,他主要磨镰刀为主。那个季节,人们会拿出镰刀,让磨刀匠代劳。镰刀,是收割季节的主要工具。镰刀锋利,收割就特别快,否则,收割时就很费劲,而且割得特别慢。因此,人们很关注镰刀的锋利问题。

前言

  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如同品尝佳茗一般味醇甘甜。尤其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征鲜明,渗透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的作品,往往令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而品读由身边熟悉的人创作、以熟悉的背景为题材的本土作品,则另有一番亲切和兴致。  泽光是东莞本土作家的典型代表。我与他相识于少年,在我的印象里,泽光是一个热情真诚、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数十年来,泽光扎根于家乡这片土地,取材于东莞乡土乡情,辛勤写作,笔耕不辍,创作出许多平实质朴、富有寓意的好作品。或许是有着共同农村生活经历的缘故,泽光的不少作品往往使我产生强烈共鸣,引发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记忆之河》是泽光与东莞文学艺术院的签约作品。该散文集选材于日常生活,以细腻笔触和真情实感,生动地描述了家乡的土地、村庄、古榕、水井、山岭、老屋等熟悉场景,叙述了外乡人、出租屋、土地价值、劳资纠纷等社会现象。书中人物状态活鲜,情景交融,寓情于物,叙事抒怀,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出东莞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感和历史厚重感,意味深长,发入深省。我个人觉得,《记忆之河》既是一部富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关于东莞发展的历史缩影,可读可鉴,可喜可贺。  东莞需要作家,更需要有东莞特色的文学。这座神奇而又富有特色的城市,蕴涵着丰富独特的创作养分,十分需要睿智而激情的作家们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创作出更多东莞题材、东莞特色的作品,共同繁荣东莞文学。我衷心希望泽光在创作道路上走得更远,希望有更多像泽光这样的作家,根植于东莞,耕耘于东莞,使富强和谐的东莞形象插上文学的翅膀。  李毓全  2009年7月

内容概要

  李泽光,广东东莞人。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10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作品》、《珠江》、《东莞文艺》、《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广州日报》、《东莞日报》等10多家报刊。著有小说集《爱情季节》等五部。作品被选入《广东五十年散文精选》、《广东省作家协会五十年文选》、《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大观》、《千家写岭南》等20多种选本。获国家、省、市文学大奖20多项。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  本文集系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作品。

书籍目录

序 李毓全第一辑 岁月留痕记忆之河家乡天文土地的价值故乡的古榕家乡的莲花山农家稻草故乡的池塘家乡的炒米饼家乡趣事难忘的天体奇观水井电视的变迁我的电影情结粤剧之春钢笔·书桌第二辑 家庭名片祖母父亲与算盘成长的历程我的爱情故事登记期望更上一层楼房东“英雄妻子”老屋养金鱼常青的芒果树邻居我家的古老大床第三辑 生活浪花盛世的盛宴长安神话信来信往感悟穷山区化作春泥更护花水乡印象寻访搭食户龙狮雄风寻找尘封的物件粤乐扎根大上海老师的心愿朋友二题茶·烟·酒外乡人劳动纠纷突发事件乞讨少年早晨里的黄昏第四辑 东张西望感受梅关古道烟雨蒙蒙游西湖夜上南昆山观雪沱江秀色登玉龙雪山感受苗寨笔架山远眺寻找革命的足迹瞬间的永恒后记

编辑推荐

  《记忆之河》选材于日常生活,以细腻笔触和真情实感,生动地描述了家乡的土地、村庄、古榕、水井、山岭、老屋等熟悉场景,叙述了外乡人、出租屋、土地价值、劳资纠纷等社会现象。书中人物状态活鲜,情景交融,寓情于物,叙事抒怀,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出东莞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感和历史厚重感,意味深长,发入深省。

作者简介

《记忆之河》是作者与东莞文学艺术院的签约作品。是一部富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关于东莞发展的历史缩影。每当走进老村的小巷,那些低沉或嘹亮的叫喊声,就会在我耳际回响。这些声音,仿佛飘散在村里各个角落;他们的面孔,为大人和小孩刻上深深的印记。生活在老屋的年代,那些陈年旧事始终在脑子里无法冲刷掉。

图书封面


 记忆之河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