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自选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陈思和自选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
ISBN:9787563324866
作者:陈思和
页数:346页

章节摘录

  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整体观  一、新文学是一个开放型的整体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长河,至本世纪发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变故,不仅时代的河床改变了它的流向和流速,而且,由于外来文学新源流的汇入,水质也发生了改变。“五四”以后,中国文学传统的生命力以崭新的面貌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到今天,又有了70多年的历史。  “五四”以来,中国政治生活屡生巨变。人们习惯于以政治标准对待文学,把新文学拦腰截断,形成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学科概念。这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它使两个阶段的文学都不能形成各自完整的整体,妨碍了人们对新文学史的深入研究。  文学创作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既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与发展逻辑。根据社会发展史或者政治史来划分文学的时期,无法准确地体现文学发展规律。现代文学史的分期不一定要与现代政治史的分期一致,文学有自己的道路,它的分期应该是对作家、作品、读者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的结果。  ……

内容概要

  陈思和,笔名艾春、广靖等,广东番禺人,中国作协会员。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获上海市共青团颁发的“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以及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著有学术专著《巴金论稿》(合作)、《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和《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鸡鸣风雨》、《犬耕集》、《写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录》、《谈虎谈兔》、《草心集》,选集《黑水斋漫笔》(随笔集)、《陈思和自选集》(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等。1988年在《上海文论》上与王晓明共同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1999年在《当代作家评论》上主持“无名论坛”专栏。1989年起在海峡两岸参与主编或主要策划《世纪回眸人物系列》、《中国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火凤凰新批评文丛》、《火凤凰文库》、《火凤凰青少年文库》、《逼近世纪末小说选》等大型丛书,策划大型画册《巴金对你说》,主编画册《墨磨人生——柯灵画传》、《巴金画传》(获国家优秀图书奖提名奖),主编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书籍目录

自序
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整体观
关于编写中国20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启蒙传统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
中国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演变
共名与无名
“五四”与当代——对一种学术萎缩现象的断想
论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
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
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生存意识——关于“新写实小说”特征的探讨
民间与现代都市文化——兼论张爱玲现象
但开风气不为师——试论湾新世代小说
创意与可读性——试论台湾当代科幻小说
主要著述一览表

作者简介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日寸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

图书封面


 陈思和自选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之《“五四”与当代:对一种学术萎缩现象的断想》之断想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变革的儒家传统的影响下,向来侧重务实。这是我们和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这不是说西方不重务实,如果西方不重“务实”,那哪来的科学与民主?我的意思是说西方除了重务实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那就是理想色彩的对形而上学的传统。什么是理想色彩的形而上传统?我觉得就是对人生和对宇宙的意义加以询问和探讨的传统。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希腊文明,还是以《圣经》作为源头的希伯来文明,这一理想色彩的精神都没有改变。所以西方才有真正的哲学的出现。康迪、黑格尔、叔本华、海德格尔都是务实的吗?当然不是!可孔子是务实的,孟子是务实的。中国的道家不那么务实,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东西,但道家不是中国的主流。言归正传,西方的另一个传统我们是没有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而只有现实意义上的实用哲学。我们今天很多人在谈到“五四”精神的时候,会修正一种传统教科书的看法:在五四《新青年》创办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初始阶段、陈独秀执掌《新青年》之后进行“启蒙的文学”阶段以及1919年的学生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这三个阶段中,最后一个阶段借助于十月革命的影响,普及了、扩大了新文化的成果。修正后的看法恰恰相反:(P155)任何文化运动的发起针对的都是形而下的,都是务实的,都是为了应付当前最紧迫和最需要的形势。西方的启蒙运动是如此,中国的五四运动也是如此。但你不要忘了两点,第一点就是任何运动的影响都不仅仅是当前的,都不仅仅是囿于那一个时代和那一片地区的——这不仅仅意味这它的余波还潜藏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当中,甚至作为某种内在的精神的部分继续隐形的“影响”下去(“‘五四’新文化依然是当代学术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知识分子人格力量等方面的源泉”);而且它还意味着几百年前的运动今天仍然可能会被当作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资源来进行某种思想和文化的“复制”,来表达对当前的不满或者对当前的变革愿望。前者是隐形的,后者是显性的。因此,从一个开放性的意义上来讲,文化运动的影响,无论是从心理的层面还是从精神的层面,都不可能停止的,只是影响大小的问题。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文化运动的起点是当下的、务实的、功利的,但它的旨归却不仅仅是当下的、务实的、功利的。它应该在最终旨归上指向理想的、审美的、生命的、信仰的等各种精神指向而不是功利指向。陈在文中谈到中国五四运动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时候指出了这一点:(P156、157、161)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就在于务实的局限: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从人生的、形而上的、理想主义的、个体生命的视野(而不是立场)上来进行。“启蒙”永远只是针对当下的启蒙。“新文化最初阶段常常带有明显的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补上思想文化课的使命,为了这样的使命,新文化的倡导者们采取寻找思想武器和哲学方法”:启蒙的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论的色彩。因此,没有对启蒙进行理想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展开和探讨,那么启蒙旨归自然就指向直接的目的,而提出了里面精神和生命内核的形而上色彩,从而导致启蒙在任何时代的涵义和旨归有可能都不大一样:“晚清是宣传保种救国、反满反帝思想,在‘五四’表现为提倡民主与科学,以及爱国主义的思想;到了30年代,也就是从反帝爱国一路发展为救亡意识”P156。而这些内容之间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矛盾性。民主与爱国可能具有内在的冲突性,而发展成道德专制主义的救亡意识可能会压倒个体性的自由。这些内容在在当时的环境下,文化知识分子们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对启蒙本身作一个形而上意义的规定,并在这个形而上规定之下进行各种的理论阐释并力图解决启蒙的内部矛盾问题。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传统:无法从一种至高的人生理想上意识到启蒙本身内容和意义并作一种哲学的把握。我们的务实精神使得我们甚至会走向一种道德的专制:对于任何不集中思想和精力应付当前问题的人,都以一种道德的名义大加鞭挞和挞伐。周作人在和林语堂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提倡闲适文学和灵性文学,便是例证。这中务实的精神一旦转到道德的专制主义之后,就兑变成一种功利的精神态度。无法从人生理想上意识到启蒙本身内容和意义并作一种哲学的把握,使得后来我们在启蒙的问题上争论不少。当一个新的启蒙内容出现的时候,有人便会指责这种启蒙已经违背了五四启蒙的精神和内容。原因就在于后者从既定的现实的五四启蒙的内容出发,而前者则是从哲学意义上的启蒙内容出发。这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五四的精神?是针对任何当前的境遇而作出变革的企图?还是唯有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五四精神?前者正是从五四当下的境遇来表述的,从而把面对境遇所作出的变革精神作为五四精神的真正表达;而后者也是从当下的境遇出发,但却把启蒙的内容(科学和民主)作为一种精神来表达。这原因都无外乎,五四运动本身没有对启蒙进行理论上阐释和论述,使得后来的人在理解启蒙的问题上就显得不尽一样。但毫无疑问,五四是运动是针对当时的国家境遇的,五四运动没有也来不及也不可能在更加理想的形而上层面认识并阐释启蒙理解和意义。除了鲁迅在作品当中所阐发出来的现代意义以外,五四没有出什么大师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因此五四最后从思想的启蒙走向实践的启蒙,这一务实的转向也就在所必然。所以有人认为五四启蒙的思想没有完成,无论是理想的意义还是从当前的意义上来讲,都是准确的。从理想的意义上而言,启蒙永远是向理想社会的进发,只要社会还不理想,人们对社会还不满,启蒙就当所进行。从当前的意义上而言,只要社会还存有问题,那么启蒙就不可能完成。这样启蒙在两个层面上都是合一的。这样的启蒙就是一种恒定的精神和使命,启蒙永远必须存在下去。如果从性恶论或者原罪的人性出发来看启蒙,那么启蒙最后就必须走向信仰,启蒙的最后终结形式就信仰。当然,这是题外话。争论完全是对启蒙的理解不同而发的。争论的焦点在于面对一个现实的境遇的启蒙是否是五四的精神的继续而不是是否进行启蒙。因此我不大主张陈从中国整个务实的哲学态度来为五四精神的局限性作某种称之为“必然性”的辩护,对五四的局限的审视乃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局限的审视。从思想启蒙到文体革命的“文学的启蒙”,再到后来的具体的革命实践,这的确大大缩小了启蒙的成果。这之间的逻辑就是中国的务实哲学态度,使得五四整个思想运动的一再缩小自己的启蒙内容并变得务实、功利化。不是因为这种逻辑完整而便指责别人的片面。当然,这可能是陈的习惯用语问题,因为实际上他的观点都是矛盾的。既然在这里为五四运动的局限辩护,而整个文章的主题都在反思。这应该是是一个话语表达和习惯用语的问题。我的意识说白了,第一,陈的话语表达可能有些问题,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第二点,陈的对五四启蒙局限的反思并没有上升到对整个中国传统精神内核的反思上来。事实他在对西方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的比较当中已经触及到了这一命题,但只是在比较当中才凸显出五四的局限,却没有进一步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反思中国文化精神的局限(即过度的务实精神导致文化生命力和精神力的萎缩)不过他从现实和比较的角度提出了务实带来的局限而不仅仅归咎于救亡的主题,已经是从五四文化运动本身的局限层面解释了为什么五四精神无以为继的原因:因为五四运动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而不单单是后来救亡压倒启蒙的缘故。即“即使没有30年代的民族救亡运动,那种以民族为本的民主民权,仍然无法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老板的书中读的第一本啊
  •     PDF
  •     序有毒,看了之后脑子里一直在响英特尔“灯~等灯等灯”的音效。陈思和老师真是五四的精神后人,从建构宏观叙事的野心和针对某个靶子而提出反论的风格都似曾相识。在现在看来是无所谓的议论,但在当时大概很重要吧。还有个印象是对现当代作品本身了若指掌,但对作者所看的作品(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西方当代小说)和西方文学理论没什么兴趣。很强的术业有专攻感。
  •     读前半本时有遇到“明灯”之感,读到后半段也开始犯懒了。被“我本不是真理在握的人,我只是求真。”这话感动到了,愿日后也能做求真的人。
  •     大部分观点都是在课上或者他书中读到过的。这本自选集把种种观点归纳起来,沿着脉络捋下来。考试综述有一题是现代文学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继承,啊,考前两天读了这本书的我超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