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谈艺录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108027498
作者:钱锺书
页数:738页

章节摘录

一: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而力持异议,颇不乏人。《苏平仲文集》卷四《古诗选唐序》论杨士弘《唐音》体例不善,早曰:“盛时诗不谓之正音,而谓之始音。衰世诗不谓之变音,而谓之正音。又以盛唐、中唐、晚唐,并谓之遗响。是以体裁论,而不以世变论。异乎十三国风、大小雅之所以为正变者’’云云。已开钱牧斋《有学集.唐诗英华序》之说。余窃谓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脗合。士弘手眼,未可厚非。(补订)杨士弘说实为北宋以来常论。参观《管锥编》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七四“文弊与起衰”。俞文豹《吹剑录》曰:“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不知唐祚至此,气脉浸微,求如中叶之全盛,李、杜、元、白之瑰奇,无此力量。今不为中唐全盛之体,而为晚唐哀思之音,岂习矣而不察也。”称“中唐全盛”,正谓作者处世乃唐代之“中”,而作者成章则唐诗之“盛”。区别井然.叶横山《汪文纠缪?唐诗正序》日:“就初而论,在贞观则时之正,而诗不能反陈隋之变”;亦此旨也。左仁、周贻朴同辑黄周星《九烟先生遗集》卷一《唐诗快自序》曰:“唐之一代,垂三百祀。不能有今日而无明日,有今年而无明年。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岂可以此定诗人之高下哉。犹之乎春、夏、秋、冬之序也。四序之中,各有良辰美景,亦各有风雨炎凝。不得谓夏劣于春,冬劣于秋也。况冬后又复为春,安得谓明春遂劣于今冬耶。”则另明一义,而笔舌恣肆可喜。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故姜西溟《湛园未定稿》卷四《唐贤三昧集序》,即诘驳牧斋,谓:“四唐不可以作诗者之年月论。如毛诗作诵之家父,见于桓公八年来聘、十五年来求车,为周东迁后人,而其诗不害为小雅。黍离行役之大夫,及见西京丧乱,为周东迁前人,而其诗不害为王降而风”云云。斯言也,并足以上折平仲,惜尚未能明拈风格之分。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杨诚斋集》卷七十九《江西宗派诗序》曰:“诗江西也,非人皆江西也。”《刘后村大全集》卷九十五《江西诗派小序》仍以后山、陵阳、子勉、均父、二林等皆非江西人为疑,似未闻诚斋此论。

内容概要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 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书籍目录

一 诗分唐宋
二 黄山谷诗补注 附论比喻
(附说一)山谷钩章摘句
三 王静安诗
(附说二工说华山之华字
四 诗乐离合 文体递变
(附说三)西人言诗乐离合
(附说四)八股文
(附说五)退之以文为诗
(附说六)西人论以文为诗
(附说七)西人论文体演变 评近人言古诗即史
五 性情与才学
六 神韵
(附说八)神
七 李长吉诗
八 长吉诗境
九 长吉字法
一○ 长吉曲喻
一一 长吉用啼泣字
(附说九)心与境
一二 长吉用代字
一三 长吉与杜韩
一四 长吉年命之嗟
(附说十)羲和扶马
一五 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
一六 宋人论韩昌黎
一七 昌黎与大颠
一八 荆公用昌黎诗 诗用语助
一九 荆公诗注
二○ 宋人论昌黎学问人品
二一 朱子论荆公东坡
二二 辨奸论
二三 朱子书与诗
二四 陶渊明诗显晦
二五 张文昌诗
二六 赵松雪诗
(附说十一)方虚谷主诗中用虚字
二七 王渔洋诗
二八 妙悟与参禅
二九 竟陵诗派
三○ 渔洋竹坨说诗 竹姹诗
(附说十二)田山姜说诗
三一 说圆
三二 剑南与宛陵
三三 放翁诗
(附说十三)诚斋诗赏音
三四 放翁与中晚唐人
三五 放翁诗词意复出议论违牾
三六 放翁自道诗法
三七 放翁二痴事二官腔
三八 瓯北论诗 瓯北诗
三九 龚定庵诗
四○ 袁蒋赵三家交谊
四一 蒋心余诗
四二 明清人师法宋诗 桐城诗派
四三 施北研遗山诗注
四四 遗山论江西派
四五 金诗与江西派
四六 刘静修诗
四七 静修读史评
四八 文如其人
(附说十四)以目拟文
(附说十五)文如其人与文本诸人
四九 梅宛陵
五○ 贺黄公以下论宛陵诗
五一 七律杜样
五二 钱捧石诗
五三 学人之诗
五四 萚薄石诗以文为诗用语助
五五 萚石言情诗
五六 萚石七律对联
五七 萚石萃古人句律之变
五八 清人论萚石诗
五九 随园诗话
六○ 随园非薄沧浪
六一 随园主性灵
(附说十六)得心应手
六二 随园诗学于名家深而于大家浅
六三 随园深非诗分朝代
六四 随园论三都两京赋
六五 长干一塔一诗人
六六 堤速意相随
六七 王延年梦
六八 春江水暖鸭先知
六九 随园论诗中理语
(附说十

编辑推荐

《谈艺录(繁体)》由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关于中国古代诗文的论艺专著。简装横排繁体本。

图书封面


 谈艺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在我的印象中,自《管锥编》问世以来,钱钟书其人其作就成了个显示博雅度的话题。学文的凑在一起,不知不觉就会谈起钱钟书,谈《管锥编》,谈《谈艺录》(倒很少见人提《旧文四篇》,也许因为它只是“四篇”而已),高见纷陈,崇敬之情更是形于言表。一部专门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能如此深入人心,当然令人欣慰。然而听到各层年纪的同志们放谈钱钟书和《谈艺录》,发表种种概括性极强的深刻见解时,我只有惭愧得紧,佩服得紧。记得我第一遍读旧版《谈艺录》时,基本上不懂,极少部分经仔细琢磨略得其理。第二遍读新版时,我已读过些唐诗,于是稍明白一部分论唐诗的内容。几年过去,现在我第三遍读它,竟发现所得与读第二遍相差无几。解者自解,不解者依刁解。惶惑之余,我只能这样自慰:一种专门学问,当人人都能谈论它时,它早已不是原来的东西了,就好像前些年人人都评法批儒时,那早就不是思想史研究了一样。钱钟书的学问,可以渊博精深四字概之。《管锥编》代表着渊博,而《谈艺录》则体现了精深。渊博在内容,精深在思致。钱钟书的学问,在我看来,不只是一通知识,也不只是一番功夫,乃是一种境界。不是王国维的那些学问境界,而是近于天台定慧双修、顿渐并举而至开悟的那种境界。所以它不能仅以渊博的学养和专静的功夫来衡量,还必须加上超妙的灵悟。诚然,钱钟书的渊博和专静都可以说举世罕俦,但这藉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有正常的学术环境,还是可以企及的,而那种悟性就难说了。西天路上僧多少,谁个取得真经回?所以说钱钟书的学问是种境界,缘故也就在这里。不光要有看经打坐的禅定功夫,还要有慧根妙悟。不透彻这一点,读不了《谈艺录》,也不能领略它的精深,更谈不上给予适当的评价。譬如隔墙观花,眼界与钱钟书齐的,红白当前,目不暇接,哪有心思看钱钟书?眼界不及钱钟书的,只能从旁边看着钱钟书观花;但也只能看看他的姿态而已,又焉能窥知钱钟书之所见。更不幸的是,钱钟书的姿态偏又平淡无奇,最为普通。依我看,也就是学者最朴素的本色罢了。如果要说个性的话,那么就是不免炫博(如第62则论诗与读书),时而寓谐于庄(如第16则胪列“古来薄韩者多姓王”),讥诮刻薄(如第61则谓《随园诗话》“无助诗心,却添诗胆”;第34则谓刘过七古伧野粗狺“似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钱钟书的卓绝处在于全面地具备了学者的素质——不只是渊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理,还有独立的学术品格。最后一点最为重要,却常被人们忽视。  2.学者作为人类思想的主体,作为文化的承传者与建设者,作为价值的裁决者,其意义首先在于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思想。他的使命要求他在进行事实认识和价值判断时保持独立的思考。既不拾古人牙慧,也不仰今人鼻息。通观钱钟书的著述,他是无愧于学者称号的。读完《谈艺录》,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虽广征博引,备举前贤旧说,却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我们从翻开目录就开始感觉到。自严沧浪以来,言诗必称盛唐。无论是亦步亦趋的明七子还是反拨明人的清代诸家,尊唐崇宋已成为诗学主流,诗与代降几成定论。胡应麟说“东京后无诗矣”(《诗薮》内编卷一),鲁迅则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全集》卷十二书信集《致杨霁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612页)。以至于谈诗者概不言明清,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可以堂而皇之地结束于元代,而宣称“此诗史从诗经、楚辞叙起,一直到近代的散曲(按指元散曲),而词盛行以后的诗,及散曲盛行以后的词,则概在劣作之列而删去”(《导论》)。我们很难说这是不是承袭传统观念而生的成见,但这种观念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盖吟体百变,而吟情一贯。人之才力,各有攸宜,不能诗者,故试其技于词曲;宋元以来,诗体未亡,苟能作诗,而故勒其情,为词曲之用,宁有是理”。钱钟书正是以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来看中国诗歌的,因此在《谈艺录》中我们看到与上述成见相反的情形:书中除少数几条论唐诗外,大多是论宋以后诗的内容,主要是清诗。这本身就体现了迥异流俗的独立精神。而具体到作家的创作与理论,更是毫不依傍前人,惟我听见是陈,大胆而卓绝的议论随处可见。这里我首先想举出他对《沧浪诗话》的评论。自古以来没有哪部诗论像《沧浪诗话》这样遭到过那么多的讥诮訾毁。可是《谈艺录》通篇独给了它极高评价。第88则中通过比较严氏诗论与法国印象派诗论的相通之处,肯定了它“放诸四海,俟诸百世”的理论意义。后来作者在“订补”中回顾道:“余四十年前……撰《谈艺录》时,上痒师宿,囿于冯钝吟等知解,视沧浪蔑如也。《谈艺录》问世后,物论稍移,《沧浪诗话》颇遭拂拭,学人于自诩‘单刀直入’之严仪卿,不复如李光照之自诩‘一拳打蹶’矣。”(第596页)今天严羽诗论的价值渐为人重视,但在当时钱钟书的议论不啻是石破天惊,非有目空北群的过人胆识不能道。颇有意思的是,钱钟书如此推崇沧浪,但对沧浪诗论一脉相承的司空图《诗品》却不以为然:“司空表圣《诗品》,理不胜辞;藻采洵应接不暇,意旨多梗塞难通,只宜视为佳诗,不求甚解而吟赏之。”这样的评价放在今天,研究批评史的人必勃然而起争之。但我觉得“佳诗”说是有道理的,《诗品》的意义只在以“佳诗”扩大了中唐以来的诗境说的影响,在理论上并没多少贡献。而具象式批评的模糊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过大于功,这种具象式的理论思维最终阻碍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走向规范化和科学性。又如明末奸臣阮大铖,人品为世所不齿,而诗有可讽,前人偶或赏之,今人的文学史斥之莫称。钱钟书则认为“固不宜因人而斥其文,亦只可因文而惜其人,何须固执有言者必有德乎”。(第161页)因此他在论述竟陵派盛衰时特地把他作为一种现象提出来讨论:“阮大钺绝口不道钟谭;《戊寅诗·与杨朗陵秋夕论诗》大言:‘胜国至本朝,一望茅苇积,滔滔三百年,鸿漾如未辟。’顾按其先后诸集,则洵可谓为‘捉得竟陵诀’者。昧良忘祖,毁所自出,亦佥壬心术流露之一端焉。”最后又提到:  五十余年前,南京国学图书馆重印《咏怀堂诗集》,陈散原、章太炎、胡步曾先生等题识以表章之,有日:“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炼”,有日:“具体储书,追踪陶谢”。诸先生或能诗或不能诗,要未了然于诗史之源流正变,遂作海行言语。如搔隔靴之痒,未奏中肯之刀。有清一代,鄙弃晚明诗文;顺康以后,于启祯家数无复见知闻知者,宜诸先生之钦其宝莫名其器也。(第422页)  陈章胡三位都是一代名家,但钱钟书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于诗史流变而致议论轻率,同时也说明了他们致误的客观原因,严正中含有宽容和尊敬,表现出一位学者应有的正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和不卑不亢的优雅风度。读完《谈艺录》,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学问的境界首先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忠实态度和独立思考之上的。没有这点精神而侈谈学问,只能是对学问的亵渎,学问反过来也必将给予无情的嘲弄。从古到今都有这样的学者,著作等身,显赫一时,身后却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一点孤直耿介,耐不住寂寞;向声背实,托飞驰之势,最终必然滑向邪道,令后人在鄙薄之余又生几分怜悯。古人说,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第一等的人格乃有第一等的学术品格,有第一等的学术品格乃有第一等的学术!回顾中华民族的学术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学人的出处升沉、学术的隆替流变,好生令人感慨!向来被人目为浅薄的胡适,就凭他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后人便能从他的遗产中得到许多真金。而一些似乎精深远过之的学者却只留下些过期股票。面对一大堆古典文学研究的遗产,我愈益强烈地感到,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学术品格对于一个学者、对于我们整个学科建设是多么重要!已故广西师大中文系教授冯振(振心)先生(1897—1980),我只见到遗容,精于诗学与诸子学,早年著书多种,后来却几乎不写东西。据说是自觉不合时宜。这样一位学者,没能把毕生所得留传下来,是非常可惜的。但我佩服这种精神。既然不能言所欲言,那就保持沉默。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评法批儒时的那种学术繁荣不过徒致纷扰,添些拨乱反正的麻烦罢了。我的老师千帆先生常说,学者须能自甘寂寞。也许,选择学问作为终生事业就注定了要走上一条寂寞之途。如今钱钟书是名满宇内了,但他一直是在走着淡泊寂寞的路,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3.今人好谈论钱钟书的治学方法,每有洞幽烛微之论。也难怪,谁让今天是个方法论的时代呢!但我始终以为钱钟书的所成,要在一个学字,博通今古,学贯中西。四册《管锥编》早已令中外倾倒,而《谈艺录》仅以它满纸的书名号就足以令人服膺其涉猎之广。对任注山谷诗、李注荆公诗、施注遗山诗三家的订补引书数百种,特别是举前人后人之作相参证,更显出非凡的记诵能力。这种学养自然是与他们那一代人少受家学通国故、长游域外博见闻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今人再难有这种理想的学习条件。因为淹贯中西,他每从中西文学创作与理论中发现相同的艺术经验,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人类共通的艺术感觉和心理内容。这在论王国维诗的时间意识、李贺诗的曲喻、八股文的代言特征、以文为诗说、山谷“行布”之说、心手相应与相乖等问题时都为我们树立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例。而在评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近代诗人时,渊博的学识同样使他能居高临下地洞见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的深浅得失。对苏曼殊每以拜伦比太白仙才、雪莱比长吉鬼才,他就认为:“至于拜伦之人世实践,而谓之‘仙’;雪莱之凌虚蹈空,而谓之‘鬼’,亦见此僧于文字海中飘零,未尝得筏登岸也。”(第50页)曼殊《本事诗》之三云:“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钱钟书在“订补”中又说:“窃谓‘命如丝,只可揣称工愁薄命之才子如黄仲则辈……曼殊悯刚毅杰士,以为柔脆;怜豪华公子,以为寒酸,以但丁言情与拜伦言情等类齐观,而己于二家一若师承相接,身世同悲。不免道听途说,而谬引心照神交。盖于西方诗家,只如卖花担头看桃李耳。读此等绝句,不妨赏其楚楚小有风致,若据以言曼殊于西方文学能具藻鉴,则誉彼长适所以暴其短矣。”(第374页)这样的评论哪里靠什么观念或方法,纯粹靠驱使满腹书卷而已,甚至不必下许多玩味作品的功夫,见多识广自然能辨真假深浅,不受人欺瞒。《谈艺录》里真正是下了玩索功夫、于毫芒之间参究同异得失的是像第28则论钟谭之类的文字。就是在这种地方,渊博的学养还是每在不经意处显示出来:“伯敬欲为简远,每成促窘;友夏颇希隐秀,只得扦格。伯敬而有才,五律可为浪仙之寒;友夏而有才,五古或近东野之瘦。”(第102页)这段文字辨析之精,诚令人叹服,但我更欣赏的是下面小字夹注说的“然唐人律诗中最似竟陵者,非浪仙、武功,而为刘得仁、喻凫”。发现姚贾与竟陵的相似不算困难,因为他们都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晚唐名家。而刘喻二人在唐代却是很少为人提及的小家。能注意到他们与竟陵诗境的相近,就显出论者于唐诗涉猎之广、研读之细、体悟之深了。所以我说钱钟书的学问是最本分最老实的学问,如果更以第18则“诗用语助”而言,则甚至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学问:悟性那么高的他,总是用着最机械的归纳法。他在论古诗中用虚字的情形时指出:“盖理学家用虚字,见其真率容易,故冗而腐;竟陵派用虚字,出于矫揉造作,故险而酸。一则文理通而不似诗;一则苦做而文理不通。兼酸与腐、报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薛石斋、复初斋二家集中恶诗,差足佐辅,亦虞廷庚歌之变相也。”(第78页)这一鞭辟入里的结论,并不是仅凭读几家集子加以推断,而是列举出从古代到近代125位诗人的296首诗作,由众多诗例的琐细比较中归纳出来的。这种笨拙的方法今人是不屑用的,尽管我们只能共分谢灵运谦让的那一斗才。于是今人的文章中也绝看不到这样的文字:  余于晚清诗家,推江瞍叔与(黄)公度如使君与操。破叔或失之剽野,公度或失之甜俗,皆无妨二人之为霸才健笔。乾嘉以后,随园、瓯北、仲则、船山、频伽、铁云之体,汇合成风;流利轻巧,不矜格调,用书卷而勿事僻涩,写性灵而无忌纤佻。……江嫂叔力矫之,同光体作者力矫之,王壬秋、邓弥之亦力矫之;均抗志希古,欲回波断流。公度独不绝俗违时而竞超群出类,斯尤难能罕觏矣。(第347页)  能把一代诗家如数家珍似地一一道来。只有靠多读、熟读,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沿波讨源,把握住诗潮的流变。当然,这里还有个艺术鉴赏力的问题。敏锐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是学养与悟性的结合。这方面钱钟书的过人之处随时都流露出来。  4.由于涉猎有限,我无法对钱钟书诗学的深湛处一一评说,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举一两个例子。比如李贺,《谈艺录》有数条论及,显见作者是深有见于其诗的。自杜牧序李贺诗有牛鬼蛇神之目,以为“少加以理,可奴仆命骚”,后人多有曲为之辩者。钱钟书举出姚羹湖《昌谷诗注》、朱轼《笺注长吉诗》,张箦斋《涧于日记》、刘须溪《评李长吉诗》、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舒梦兰《古南余话》诸书所论,指出“姚、陈、张辈谓长吉之诗妙在乎有理而猝不能解刘、胡、舒辈谓其妙在乎无理而正不须解;二说相反,而均一反牧之‘少加以理后’之说”。(第367页)他首先跳出这有理无理之争,而从杜牧之论去寻绎长吉诗。既然同时代的大诗家认为贺诗无理,那么就体现了唐人的一种目光。通过对作品的考察,他认为“牧之议长吉’少理’,即黎二樵评长世所谓‘于章法不太理会’也”。这不是主观的臆测,他对《恼公》所作的那段千余字的剖析会让你信服他的见解。进而他又拈出德国人所谓“挈领之才”与“铺张之才”的分限,以为长吉才质属于铺张一路,深中贺诗肯綮。如果光谈到这一步,那么钱钟书还不足以为钱钟书,他的识见卓绝之处更在后面:“余尝谓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舆薪;故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错落。与《离骚》之连林荒幻,而情意贯注、神气笼罩者,固不类也。……盖长吉振衣干仞,远尘氛而超世网、其心目间离奇叙诡,鲜人间事。所谓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古人以与太白并举,良为有以。”(第46—47页)我以为这是迄今为止李贺研究中最精辟深刻的阐述之一。它是基于先进的文学观念吗?是本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吗?不,这是博学广见的艺术素养的升华,是惺惺相惜的天才之间的深刻理解,是希世独行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感通!我知道,像杜甫那种每饭不忘君的诗人是容易获得统治者和正统文人赏识的,苏东坡的旷达超逸也容易得到在现实的压抑中寻求精神超越的一般士人的共鸣,可是太白、昌谷,他们天才的寂寞、绝望的反抗,是世间大多数所谓学者、诗人难以理解或首肯的。我在钱钟书的学问中总看到一种超然的东西,借他一本书的书名来说就仿佛是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眺望人生,这使他总是具有超脱的识见,透过一层境地洞达幽邃的真谛。看他论赵孟頫诗:“松雪诗浏亮雅适,惜肌理太松,时作枵响。七古略学东坡,乃坚致可诵。若世所传称,则其七律,刻意为雄浑健拔之体,上不足继陈简斋、元遗山,下已开明之前后七子。而笔性本柔婉,每流露于不自觉,强绕指柔作百炼刚,每令人见其矜情作态,有如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亦如龙女参禅,欲证男果。”(第96页)。赵孟頫性本柔弱,少刚正之气,其出处与书法风格都明白地表现出这一点。作书不悖本性,还能成柔媚一体;“文以气为主,不可力强而至”,以柔弱之质而强作豪壮,自不免矫矜。这瞒得过钱钟书?正是在这种地方最显出钱钟书的目光如炬来。而“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之喻则形象而又透辟地揭示了赵孟頫隅性、诗格之间的反差和矫张之态,不由得让人想到《谈艺录》中引及的一句古话:“刻薄人善作文字!”此外如公安与竟陵有望道未见与有志未遂之别、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善写生,黄遵宪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等议论,均自出手眼,令人不能不折服他的识见之深和悟性之高。清诗学者严迪昌说三十年前读日本《谈艺录》“至作诗学成斋,几乎出蓝乱真者,七百年来,惟有江瞍叔。张南湖虽见佛,不如瞍叔之如是我闻也。世人谓《伏吾螳集》出于昌黎、东野、山谷、后山,盖为彭文敬、李小湖辈未定之论所误耳”一段文字,甚觉新精,后读江混《伏吾女堂诗录》,深叹钱钟书所论的警策,“诚独具史家慧识”。《谈艺录》中这种发人所未发、鞭辟人里的论断不胜列举,王渔洋诗,同辈均推崇其天分之高不可及,后来袁枚独不以为然说“元亭之色并非天仙化人,使人心惊。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随园诗话》卷三)钱钟书则认为“藏拙即巧,用短即长;有可施人工之资,知善施人工之法,亦即天分”。但他马上又指出:“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姿本乏,风流顿尽。”他举出邹绮《十名家诗选》所收及《观自得斋丛书》中的《渔洋山人集外诗》为例。接着他又分析了渔洋的弱点和长处:  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薄。将意在言外,认为言中不必有意;将弦外余音,认为弦上无音;将有话不说,认作无话可说。……观其词藻之钩新摘隽,非依傍故事成句不能下笔,与酣放淋漓,挥毫落纸,作风雨而起云烟者,固自异撰。然读者只爱其清雅,而不甚觉其位仃,此渔洋之本领也。要之渔洋谈艺四字“典、远、谐、则”,所作诗皆可几及,已非易事。明清之交,遗老“放恣”杂驳之体,如沈椒园廷芳《隐拙轩文钞》卷四《方望溪先生传》附《自记》所云,诗若文皆然。“贪多”之竹土宅,能为馈贫之粮,“爱好”之渔洋,方为拯乱之药。功亦伟矣。(第97、98页)  钱钟书的批评眼光尖锐犀利,如伦琴射线洞穿对象的肺腑,隐疾结症,一一皆现。既能撕开锈花枕头表暴其秕糠之质;也能琢璞现玉、披沙拣金,上述论断起渔洋于九泉也不能不心悦诚服,难抗辩一词。只要我们不是仅凭世所传诵的几篇名作,而是通观渔洋全部诗作来衡量上述议论,都会同意钱钟书的意见。他没有提到渔洋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实际上这组作品中已包含了渔洋诗风的基本特征,包括“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弦上无音”和“爱好”(见赵秋谷《谈龙录》)的成败得失。这个问题需要专文讨论。  5.叶燮《原诗》论诗人的素质,在刘知几论史家的才、学、识三品上加了个“胆”。学者的素质同样也必须具备这四点。正直的学术品格就是胆,渊博的知识是学,超妙的感悟是识,而才则体现在思维的缜密、论析的谨严、表述的畅达。这在钱钟书可以说是集四美于一身,而机敏的谈锋、尖刻的谐谑更是他独特的魅力。综而言之,一切都是以学为基础的,钱钟书读书之勤,亲朋中流传的许多佚事可以作证。文学所的藏书,有不少登记卡片上我只见钱钟书一个名字,《烟画东堂小品》就是其中之一。而正是此书所收的《五贻上与林吉人手札》的陶澎跋语,成了他“渔洋楼阁乃在无人见时暗中筑就,而复掩其土木营造之迹,使有烟云蔽亏之观,一若化城顿现”这一诛心之论的依据。妙悟来自广泛的参学。“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第68页)这正可以看作是钱钟书的夫子自道。与时贤相比,他给严沧浪以更高的评价,显然是深有会心于此。  学风迭代递转。汉人守章句,宋人讲义理,清人尚考据,虽各有得失,同务一个“学”字。十七年空谈主义,新时期专攻方法,却患在不学。以方法而言,钱钟书确是平淡无奇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学术笔记(《日知录》《陔余丛考》式的)和诗话(《瓯北诗话》式的)的路数(只不过取材范围扩大到西籍)。打个粗俗的比方,《管锥编》是盆菜——经加工选择的素材积累;《谈艺录》是浓缩汤料——经概括提炼的真知灼见。前者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武库,闭着眼睛摸一篇都能据以成一专题论文。后者则是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锦囊,没出息的任拈一段都可敷衍成长篇大论,来个我注钱钟书;出息不大如我这样的也可以从中刺取一二,来个钱钟书注我。但是方法,你在哪里?  读《谈艺录》我常有迷茫的感觉,就像大德上座,说得头头是道,听众却在云里雾里。盖悟入的境界,你悟得乃可印证,否则终为雾里看花。然而要证悟又谈何容易,他说钱捧石如何如何,蒋心余如何如何,我没读过他们的诗,又何知深浅。正因此我才顿悟,钱钟书的学问的不二法门就是读,再读,读熟、读透,所谓“下学以臻上达”。(第99页)以他的悟性与专静,有什么深奥不可解的东西?据我粗略统计,《谈艺录》引书一千九百七十余种(不包括西籍),涉及诗人八百多人,且读而有得,决非前人诗话摘一二佳句泛下一二评语者可比。我相信不只我一个人感到奇怪和惋惜,钱钟书为什么不做些系统的研究,比如写部诗史什么的煌煌巨著,而做这种零星的、笨拙的功夫?读了三遍《谈艺录》之后,我总算明白,只有下这最笨的功夫才能臻这最上的境界!想到严沧浪示学诗者的“遍参”、“熟参”,的确不是英雄欺人。但这是一个原则,而不是一种方法。凡臻最上乘境界的学问技艺总是无迹可寻,也就是古人所谓“至法无法”。金庸笔下最出色的剑侠,剑术造极之境是“无剑”。内力到处,木棒、柳枝乃至衫袖、手臂,动摇皆为兵刃。钱钟书的学问便给人这种百战不用兵刃的感觉,读他的书你只觉得渊博、精深,在那一派真气浩然的学养和悟性面前,一切理论、技巧、方法都显得苍白无力,像耐不住比拼的花拳绣腿!  6.然而,这种境界可以景仰,却难以企及。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种极其超然的学问态度上的。从动机来说,钱钟书也许并不想做个职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他最初谈诗是为“资吾操觚自运”,所以只着眼于“体察属词比事之惨淡经营”,而不斤斤于评骘高下及注解、考证。专注本文,使他对诗的理解达到很深的境地:“渐吾宗派判分,体裁别异,甚且言语悬殊,对疆阻绝,而诗眼文心,往往莫逆冥契。”(第346)写作《谈艺录》时,正值国难当头,偷生兵罅。“忧天将压,避地无之”,于是“销愁舒愤,述往思来。论无能之词,遣有涯之日”。(序)这是一种寄托。一种“不为无益之学,何以遣有涯之身”的无奈与自遣。所以书中每以兴会听到,信笔书之。或少年负气,一时技痒,不免有炫学之意(第346页);或诙谐杂出,以资谈助;更多的则是以闻见折衷旧说,断结学术公案(如论韩愈、朱熹),了不似蓄意所作的专门研究。论其体例实近于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于丧乱流离、图籍无存之际作此书,自序所谓“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确非故拟作易者而自大其体。它是忧患的产物,同时又是超越忧患、远避尘累的凭藉。建国后风云激荡,政治运动的冲击,五七干校的放遣,对一介书生来说,读书已成了一种奢侈。爱书如命,在干校昏暗的棚屋中将凳子放在炕上,人再站在凳子上凑近灯光读书的钱钟书,学问对他还有什么更崇高或更功利的目的(如弘扬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之类)呢?惟其如此,倒使他的学问获得了它的自足性。学问的目的回到了它本身。读书思索对他来说成了一种最愉快的人生体验,从而使学问与更高的合目的性——人生的意义相联系起来。玩索学问也就成了玩索人生。正是这种沉静的愉悦使他的学问能够超脱于世俗的功利目的,而进入一个纯净渊深的境界。那实际上也就是他为人的境界。所以我常感到,比起学问来,我更佩服钱钟书的为人。然而,也仅限于佩服而已,从未想过仿效。的确,也无法仿效。对四十岁出头就成为一级研究员的钱钟书来说,读书是满足人生的赏心乐事,学问不过是它的自然结果。因此他做学问可以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更不管天下今年收成如何了。而我们,首先就要考虑收获。现实的生存环境和学术环境迫使我们急功近利,虽是花拳绣腿,也要上去练练。一面在心底对前辈的深沉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一面却还要摆出一副义无反顾的决战架势。这不免教许多老成持重者哀叹学风日下。我无意为此争辩,只是想指出:学风从来就不是在象牙之塔里袅袅漫起的篆烟,它总被世风所左右。不止听到一个同辈人这么说:“等高级职称评上,就埋头读几年书,真正搞点实在的东西。”请注意,前提是高级职称评上。而高级职称评定,众所周知大都是一本书主义,几十篇有见解的论文,绝不如一部妙冷饭的平庸著作分量重。这逼迫人去炒平庸的东西,根本别指望《谈艺录》这样的言必独到、涉笔皆新的深刻著作了。说起来,钱钟书至今还没一部所谓专著呢,全是零星笔札与论文。我想他还不屑于去写什么专著,因为系统的著作难免要重复许多旧东西!那么,只有我们这些急于评职称的人大写专著了,等到职称到手,人近中年,即使雄心犹在,只怕也过了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黄金时代了。  我惟愿同辈人多读书,包括多读钱钟书,同时不要忘了福柯的话——应该跟随少量的作者一同思考,一同工作,但是不要去写他们。摘自蒋寅著《学术的年轮》,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
  •     钱老谈艺致力于“打通”,打通中西,打通古今。所谓谈艺,主要是诗艺。而本书拈出各种诗艺中的问题,以中西典籍阐发明辨,涉及古代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西方哲学、美学、诗学、心理学、宗教和神秘主义等等,让人时有妙悟。钱氏此书文体类似古代诗话,依靠类比阐发,明辨古人之诬,成一家之言。从其中涉及的典籍看,实在是佩服。我读书也算不倦,但自觉此生能活千年,量也难看遍如此多的典籍,即使看过,也难以条分缕析地摘引记忆。可惜者,是钱氏考证过多,有自己所谓的饾饤之嫌,求全责备,甚如古人之扪虱而谈,一言不知以为耻,而问题意识私谓殊不及近世诸思想家。钱氏本人似不喜建立系统,唯求打破别人之框架,殊不知破立之间,立之价值更重。如马克思主义者,至今虽有疏漏之讥,仍不失为大思想家。
  •     不敢说对此书有什么批评,以我的学力,没有能力对钱锺书先生的任何作品做什么批评。如果说个人崇拜会导致执迷不悟,那么我宁愿执迷于钱先生。《围城》等等姑且不说,当时初次读过,很奇怪竟然有人这么写小说,可惜许多细节没有很好领会,如同遇见一女子,不知美在何处,不解风情的尴尬便是如此。后来读高中,听说有《管锥编》这么一部“天书”,贸然借来读,一页未竟便宣布放弃。而今重新拾起阅读的念头,很大一个原因是三联这个版本——以经济实力,精装全套买不起,分册平装总算是可以染指的。自期中考试之后,大概以每周百页的速度推进,开始以为如同当年一般拿起即放下,不想竟然越陷越深,爱不释手,每每有所会心便欣然忘情大笑,坐在下面的学生经常投来诧异的目光。当然,不能说全懂,大致估算大概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不知所以。尤其是涉及佛家理论或者西方哲学部分,很多一知半解,更多的是茫然不知。此时,惟有徒然哀叹自己学养浅薄,孤陋寡闻。还有一个问题便是,钱先生凡涉及人物,多数以别号或者字称呼,如钟惺称钟伯敬,谭元春称友夏等等,如果是唐宋名家尚且知道一二,如若为明清人士,只能读时带动所有可能的信息进行猜测,实在不行,就求助网络。这样的一个过程,也算一个学习的过程。钱先生论文艺,主张打通,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打通,更是领域的打通,寻找各家思想的共同之处,把原本看似神秘的理论转化为人所共知的常理。所谓深入浅出,钱先生给出了最好的注解。所以说钱先生学问深邃固然不假,但这并不是说他离开常人,孤芳自赏或者独孤求败。他每每能够化繁为简点铁成金。只是要进入先生的世界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力积累,不学无术之徒确然不能得其门径。以我的学力,大概就是摸摸先生的门槛,升堂乃至入室,不知要到何年月,或许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罢了。

精彩短评 (总计77条)

  •       读着钱先生深厚博约的文字,深感学术无他,唯“实在”两字。  现在电视上专家学者访谈节目,感觉同《曲苑杂谈》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捧哏,一个逗哏,上嘴唇接天,能“骋无穷之路”,下嘴唇接地,可“饮不竭之源”。满嘴五谷杂粮之气,把什么都能“圆”起来--好一张利嘴!“著名非著名相声演员锅得缸”建议陈冠希加入曲艺家协会,推而广之,许多专家学者亦可参评理事。  传说上古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歌”,而今,神仙们还不如妖精厚道,他们不怯于露出原始的屁股,在众目睽睽之下,掀起虎皮裙,忽喇喇溺他半缸“圣水”,“愚民黔首”的视听“由着他轻薄”。学术笼罩着利益的阴霾,难得有几个“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众仙“只有利益观,没有是非观”,个个“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管放屁,不怕害人。而钟馗老爷却也只收费,不捉鬼--我靠。  世道变了,慈善界有裸捐,演艺圈有裸照,运动场上有裸奔,互联网上有裸聊,能“惊风雨、泣鬼神”的文字又何必斯文地穿上裤衩,戴上胸罩,不防也丢掉盔甲来他个裸骂:“放屁放屁,真是岂有此理。”  “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这愤世的狂歌,只是溺者之妄笑。赞曰:不有学者,岂有牢骚。你太有才,实在是高。指鹿为马,画虎成猫。遗矢放屁,只顾腰包。
  •     修行93rd,初读此书在大四毕业季,如鸭子听雷,被深深震撼的同时啥也没看懂,狠狠的下了点功夫查人名查别号,然后狠狠的在书后写到,待学问长时,重读雪耻,如今三年矣,长进还是有的,必须说比以前理解到位了,可以很顺畅的阅读了,但是还是跟不上节奏,只能苦笑低头,再说一次,待学问长时,重读雪耻
  •     没读完,但景仰之心啊!2015-12-12
  •     算算笔记的页数,这本真正读懂的只有两成。差太多。
  •     总算读完了《钱锺书集》。
  •     没看完
  •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差不多一年多,总算是先过一遍了。这本书,包括钱钟书其它学术论著,其内容远超所谓比较诗学,尤其可以视为钱氏对当时学术界的“时评”汇总。
  •     补录
  •     钱老吐槽帝啊吐槽帝
  •     看钱钟书的文字简直就是审美享受!
  •     怎么说呢,这本书更像是资料汇编。
  •     最近刚收到货,这版把原本的上下两册合为一册了,书特厚,让人感觉非常实在。但是稍微一看就会发现书是那么的脆弱,只要稍微施加压力,书就会开胶甚至断裂,变成两册或活页书了。
  •     皇皇巨著,仰之弥高。
  •     非诗文功底深厚者不能读,余自谓学浅,待日后重读
  •     钱钟书集:谈艺录(繁体)
  •     肯定是好书,非常厚一本,但晦涩难懂
  •     1这个书就是以前的分册的版本的合订本。老厚了。2.这书没有简体版的,估计以后也不会有。3.阅读此书需要古文基础和英文基础,很学贯中西的那种感觉。4.学术分为读者做的学术和为自己做的学术,本书属于后者,所以不要苛求此书会很容易让你读懂。5.很深奥,知识量很大。
  •     满眼的注引补丁中西内外文,看的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钱钟书如高超的剑客一般,流马飞蝶,飘渺无踪,凡人难跟,学人叹服,江浙文脉,可见些斑。
  •     和《管锥编》一样的评价吧:)
  •     抬杠之书。读过更觉学术之事虚无,钱钟书能从嵇康里找到叔本华的源头,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想到海德格尔从老子里找存在主义,学术说到底,不过自圆其说四字
  •     在读,繁体太难≥﹏≤
  •     青睐“因悟而修,因修而悟”的沧浪路数,诗之性情是将学问融盐于水,而非生搬、卖弄学问。清诗部分,论浙派、桐城派、蒋士铨与“南雷家法”学山谷,十分精到;对神韵说不以为然,对渔洋诗几分肯定;对箨石诗的评价先轰炸之后发块糖;对袁子才不时揶揄其空枵叫嚣没学问。有说网络搜索让钱先生的学问缩水一半,纯属臆想之言。《谈艺录》的魅力正是在于“悟入”的材料排比,非靠博闻强记辅以大量的读书笔记不能完成。
  •     如题,内容自然不用说了。初读时,有些吃力,多读几遍,绝对深有启发。
  •     只能说终于翻完了一遍
  •     手上的版本是07年版的,繁体横排,和《管锥编》的品相差不多,纸张颜色、质地,字体颜色、大小,装帧程度都挺不错的,而且我收到书还没有《管锥编》一些纸张剪裁的毛病,可以说在书的品相上是非常好的,问题还是在书太厚了,一本《谈艺录》只有一册,翻阅不方便的同时书脊容易开裂损坏,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容易保存。
  •     太喜欢旁征博引了,想看懂很麻烦那。不止有英文还有什么文不清楚。真是学贯中西啊,,,
  •     难读。。繁体。。
  •     管锥编没敢拜读,谈艺录就足以彰显钱钟书先生的才情。古今中西,汪洋恣肆。从内容到语言,赞一声完美不为过。心里黯然,永远无法赶上了,更遑论超越。
  •     “臂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
  •     概明清诗话一类,精警中又逻辑严密、牵合有据,不流于概念化的评述,故而论文性极强,奈何博闻该洽,笔力雄深,又不失文学随笔的风味。
  •     大师作品,值得拥有
  •     虽然没有塑封,但是整体蛮干净的。确实很厚。
  •     感觉还行,正在读
  •     钱先生书之博览让末学叹为观止…不敢妄加评论
  •     你得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看这种书,否则不建议购买
  •     钱先生的著作,凑足一套。
  •     来年再战
  •     钱钟书,三联都值得信赖
  •     学习读诗,心情不好的时候翻翻,看完心里沉静愉悦。实际看的是07年10月第二版,《钱钟书集》中的一册。繁体字,有些不认识。
  •     谈艺录、管稚编这种书我们只是翻过,完全没办法看
  •     重读了老杜,黄山谷,陶渊明,终于有胆拿来翻翻了~
  •     旁征博引,不过有时过于繁复反使文脉不够清晰通畅。钱先生好胜之心极强,加之聪明绝顶,有时立论难免刻意求新求异,结果反倒过犹不及。
  •     三味书屋的书非常好,书是一本好书
  •     拿到手感觉就像已经有人翻过好多次一样, 我最不喜欢 我喜欢的书被别人用过了,至少它应该是新的 只有我的记录
  •     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但钱老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文贵曲,诗宜淡”,钱老引古人言证之。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     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     我的一個微信群裡討論錢鐘書的作品時,某位小夥伴形容得很精妙,他說“錢鐘書讀過的中西著作實在太多,他寫書的時候就是東一錘子西一鋤頭的引經據典,如果恰好你也讀過這一段,你就默契地會心一笑,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望洋興歎”,4顆星
  •     旁征博引,书读太多的人,总免不了掉书袋。写着就跑题了,读者称之为挥洒自如。不过放在比较之中的对象,总是容易找到自己的坐标。
  •     补记
  •     给人的礼物
  •     经典作品,没什么好说的。繁体字版(钱钟书特嘱)。
  •     为了写论文囫囵吞枣读了一遍,太费劲了!多少引用都不明白……还是自己看书太少!
  •     正版,很好,买不到《江上的母亲》只能退求次。
  •     这套三联出的钱钟书系列还是很经典哒~~从排版,到印刷,再到纸质,都很好!内容的话,自然也是没的说,如此经典之作,觉得值得收藏在书架上~
  •     物美价廉的书籍,就是这样的装订容易看到中间就散了。多多爱护吧,不适合收藏,适合阅读。
  •     吾辈之读书笔记若能及此一半,亦可称为当代之大家了。
  •     真正想从中学点什么,这种书是要经常翻看的,用这种胶装的版,会害得你不长时间就要面对一大堆烂纸。等到出精装版再出手。
  •     旷古烁今
  •     半年有余,然而囫囵吞枣都算不上啊J同学。日后须再读。
  •     高估了自己的阅读速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才看完,这书实在需要逐字逐句去读啊。这书与其叫《谈艺录》,不如叫《历代诗词比较文学汇编》……按理说每个作者的文字背后都藏着被读者get到梗的良苦用心,可是能get到默存老这些梗的人,实在少之少矣,毕竟并非每个人的阅读量都能如他老人家那么汗牛充栋的,大多数人还是仅仅只能略窥门径,比如我……
  •     读此书时需手边备置一本古汉语字典,生字、僻字屡见不鲜。作者才识敏锐而又辨析凌厉,可谓谈论古代诗文的精深之作。
  •     看了一半。空前绝后的钱老。
  •     好书,收藏起来,以后慢慢读。
  •     又买一套。质量不错。发现我以前买的竟然是盗版!
  •     皇皇巨著
  •     好书,内容好,封面和排版我都喜欢
  •     有生之年能看懂我就满足了。
  •     最欢脱处,在于看钱才子骂袁才子。
  •     陪伴了我小半年的睡前读物。非常感谢。
  •     两个版本都有哦
  •     细读了二、十两节比喻论的内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从西文的引用来看,显然受到浪漫主义、谢林、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一脉的影响比较大,比较松散,文人色彩重一些,加上《管锥编》,这可能是现代人永远不会真正读懂读通,可以一直反复读下去的书。
  •     书太厚,居然将两册合二为一,看着巨大的厚度,很是怀疑如果翻看至中段,是否会嘎然而断。 谈艺录早就想买了,大概10多年前看到中华书局的精装本,好像是39元,当时嫌贵没买,现在后悔了,买了这本,也是39元,装帧与精装本差距不小,而且给人极度不安全感,总会感觉,用力分开,读到中段,书会裂开。 内容,说实话大部看不懂,诗读的少,看起来吃力的很,谈艺录是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你不看他读的书,很难看懂他的笔记。但我还是买了,这本书绝对值得收藏,哪怕你只看了几页也是值得的。 许多人说对繁体字看起来吃力,我没这个感觉,第一次看繁体字的书,连猜带蒙,基本能看明白,看了一本繁体字的书,在看就毫不吃力了。 本书值得购买,哪怕你看不懂,附庸风雅总比附庸恶俗好!
  •     非常棒,文艺学研究必读之书。
  •     深深叹服。自古文枢江左一说,果不谬
  •     不可不看,不可多看。 一个月里,断断续续读完了。
  •     阅读门槛极高,极高。
  •     就艺谈艺,铺展不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