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论诗丛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迦陵论诗丛稿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301132753
作者:叶嘉莹
页数:387页

章节摘录

  简谈中国诗体之演进  中国之诗歌,自《诗经》的《风》、《雅》、《颂》,以迄于今日的新诗,已有将近三千年之历史(《商颂》存疑不计,《周颂》一部分为周初之作殆无可疑,其时代约在纪元前11世纪之时)。欲以数千字作完整之介绍,其势自有所不能,本文但就中国诗体之演变略作一简单之说明。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以前之古歌谣,一则不尽可信,再则未能成体,故从略)。《诗经》中的诗歌,虽二言至八言之句法俱备,然就其整体言,则以四言为主。此种四言之句,在句法之结构及节奏之顿挫各方面,皆为最简单而最完整的一种体式,是以晋挚虞即云“雅音之韵四言为善”,以为其足以“成声为节”(《文章流别论》),盖一句之字数如少于四言,其音节则不免劲直迫促,不若四言之有从容顿挫之致,是以中国最古最简之一种诗体,为《诗经》所代表之四言体,此正为必然之势。惟是此种四言之句虽足以“成声”,然而缺少回旋转折之余地,典重有余,而变化不足,后世除一些古典之作,如箴、铭、颂、赞及骈文之一部仍时用四言之句法外,至于抒情之诗歌,则渐离弃此典重甚至板滞之形式而另辟他途。  其继承此一诗体而写作之诗人,如两汉之韦孟、仲长统诸人之作已  乏生动之趣;魏晋之世,曹孟德、陶渊明二家之作虽颇有可观,然亦不过为四言诗之回光余影而已,是以梁钟嵘已有“世罕习焉”之叹(《诗品·序》)。自兹而后,作者益鲜,于是此种诗体,遂成为一种历史上的遗迹了。

内容概要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80年代至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第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回国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

书籍目录

题记中国诗体之演进谈《古诗十九首》之时代问题——兼论李善注之三点错误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时之“任真”与“固穷”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谈李杜之交谊与天才之寂寞从李义山《嫦娥》诗谈起旧诗新演——李义山《燕台四首》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由《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欣赏钟嵘《诗品》评诗之理论标准及其实践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例说——从形象与情意之关系看“赋、比、兴”说后叙——谈多年来评说古典诗歌之体验及感性与知性之结合

编辑推荐

  《迦陵论诗丛稿》的作者叶嘉莹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著作等身,成果斐然。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及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1989年获得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成为华人在文学研究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从《迦陵论诗丛稿》所收入叶先生评赏诗歌的十五篇文稿中,读者将深刻地领会到叶先生论诗的四大特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融贯中西。而且,通过详读此书,读者还能了解到叶先生研读态度与写作方式的转变过程,即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知性、从欣赏到理论、从为己到为人的过程。

作者简介

本书从诗歌触引人生感发的本质出发,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作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和重要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柳宗元、李商隐作了“传记的”、“史观的”、“现代的”深入探讨。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融贯中西的论诗方法及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知性、从欣赏到理论、从为己到为人的研读态度都可作为读者之借镜。
本书的作者叶嘉莹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著作等身,成果斐然。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及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1989年获得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成为华人在文学研究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从本书所收入叶先生评赏诗歌的十五篇文稿中,读者将深刻地领会到叶先生论诗的四大特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融贯中西。而且,通过详读此书,读者还能了解到叶先生研读态度与写作方式的转变过程,即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知性、从欣赏到理论、从为己到为人的过程。

图书封面


 迦陵论诗丛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近日一直在阅读《迦陵论诗丛稿》,此书共收入了叶嘉莹论诗文稿十五篇,文中处处显现迦陵学术的认真与见解的独到。迦陵认为在中国所有的旧诗人中,如果以“人”与“诗”之质地的真淳莹澈,自当推陶渊明为第一作者;如果以感情与功力之博大深厚足以集大成者,自当推杜甫为第一作者;而如果以感受之精微敏锐,心意之窈渺幽微,足以透出现实之外而深入于某一属于心灵之梦幻的境界而言,自当推李义山为第一位作者。自然了,在这本书中,论及这三位诗人的篇目占多数。《从“豪华摇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这篇文稿让我印象深刻,当真验证了李太白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渊明,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然而,有如此殊荣的渊明又是何等的寂寞。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落魄的仕宦家庭,八岁丧父,十二岁母亲病逝,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时也逝去了,自幼多病的他在精神层次上就业已失去了寄托。在晋宋之交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以渊明淳真的个性以及拥有桃花源般理想的他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年少时渊明有过一番欲有所为的壮志,在《命子》诗中,对祖先功业的称述;在《拟古》中所写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在《杂诗》中所写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是此人间之世,原是个“真风告退,大伪斯兴”的人世,当渊明终于步入仕途时他才发现他的人生理想不但不能实现而且还会折腰事人违拗了自己的质性之时,他只能“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了。渊明像是沉入了无限的深渊,最低,最底了。他的周围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在这里踽踽独行,他应是感受到了彻骨的寂寞之悲,然而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迷失自己,他秉持着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在无限的黑暗中寻得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人们都说,渊明的思想是儒道二者的结合,在我看来渊明也应有着佛法的顿悟。如同弘一法师那样用他前半生繁华旖旎的色境做成水露,供养他后半生了寂无色的花枝……
  •     论诗者之才情自不待言,也正因如此,迦陵论诗犹重诗歌兴发感动之作用。兹略录缪钺先生的序言以见其才情:“此种诗歌的灵心慧解实为善读诗与善说诗者应具之条件。” 迦陵论述诗,总是以兴发感动为其精神内涵,这也成为了本书最大的特色。首先,迦陵论诗之于我的启发乃是眼界要宽阔。其首篇《简谈中国诗体之演进》即上述诗骚,下逮现代诗。论者首先应当有一种时间感,能于历史长河中揪出诗歌演进之线索。此部丛稿对于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的把握是相当清晰的。眼界开阔并非指其学识宽广,我所谓的“眼界开阔”是指学者应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不局限在固有的范围内。如其在《漫谈中国旧诗的传统》的一文中,便有对于中国旧诗之评说是否需要西方新理论来补足扩展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倒不算是问题,吸纳西方理论来补足中国文学批评之不足是显然的。迦陵从语文方面和思想方面论证了中国旧诗批评的优劣。其忽略逻辑之思辨正待西学的补充。然在引进西方新理论时,一些相应的问题便产生了。迦陵看到了国人以西学评旧诗时容易犯的错误。我们在评述旧诗时,首先应有良好的传统功底,这是首当其冲的,不要舍本逐末。我认为这也是一个眼界宽广与否的问题。于我这类刚入门的人来讲,问题就多了,如迦陵所说的:“我们在不断地背诵和研读中,虽曾有些自己的感受和心得,然而在开始时却往往既不能自信地也不能清晰地表白出来”之类问题,我也是感同身受。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也就是不能光有眼界,而不重视实际。我辈多志向远大者,而无多少静心做学的人。先贤早就说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话自是在说坚持的问题,但于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心态的一些问题。世界太吵,我辈浮躁。但将一切归罪于外界因素,我认为也是错的。但看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其黑暗的一面。屈子放逐,乃赋《离骚》,至于韩愈之“不平则鸣”说,欧阳修之“穷而后工”说不正是极好的例证吗?我静不下心来,是社会的责任吗?我希望是我自身的问题。问题出现了,那如何解决呢?于噩噩然中以度终日,终非良计,唯有埋首故纸堆。每每读到迦陵作品中其旁征博引与优美的文字,而惊叹不已。何时我能有此功力?纵有万千寂寞,我辈当及时努力。此外,迦陵论诗之于我的启发当是学者应敢于质疑的精神。其《谈<古诗十九首>之时代问题——兼论李善注之三点错误》便表现了一位学者质疑的精神。其对于《古诗十九首》之第七首的考校尤为精彩。其以中国古代历法来揭示李善注的错误,“玉衡指孟冬”之时间问题。“孟冬”在此表示方位,而不是季节。至于缘何“孟冬”表示方位,迦陵也不吝文辞娓娓道来。近来学习中国古代诗学,我还想谈谈叶氏对于“风”“骨”的释义(见于《钟嵘<诗品>之理论标准及实践》)。“风”,《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其意自当以“感化”为主。迦陵谈到了这一点,在她的论诗丛稿中很强调诗歌兴发感动的作用,诗歌实乃“物”与“心”之感动触发,除却一般的“教化”而言,“风”应当含有更广义的“感化”之意,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说:“是以惆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行之包气”。进而将“风”释为一种感动的力量。关于“骨”,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有云:“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词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迦陵释据此释“骨”为文词所依附的一种骨干,这种骨干应是以内容情意为主,以作品之结构为辅形成的,进而释之为“情意结构”。对于此,迦陵论“风”“骨”自有其重视兴发感动之妙,窃以为不能将风骨拆开来解释。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对于风骨的解释是成对的,如:“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先谈风再论骨,谈风自会联想到骨,失却其一而不复释。又如:“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行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结合起来读,更利于对风骨的理解。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没别的话说,自己读吧。
  •     多少偏向文学理论,较解读诗词于我有些严肃。兴致差了些,李义山部分没读。
  •     嘉莹大娘的文思可真细腻温婉啊。。
  •     很好看,内容很好,有很多启发和教益,早就想买了,现在爱不惜手,不愧为读书人之上等书籍,建议喜爱读书的都看看
  •     宮麥 雖然流於空泛但我仍然喜歡葉奶奶><
  •     精彩
  •     几经周折!刚刚拿到书!随意翻阅,却已爱不释手!虽然叶老师以品词著称,但她对诗的解度仍是那么体察入微,当然值得拜读!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淡雅,但北大出版社出的这套书最大的不足就是纸张!太薄!没有质感!拿倒手里感觉很差,定价却又很高!
  •     简易的个人感发诗歌史
  •     惟其深入,方能浅出
  •     其实没看完啦,有些太高深不想读,主要是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的看了几遍
  •     对一些有追求“纯美”倾向的诗人真是提不起劲去读,只能勉强。
  •     心灵的一种享受,值得一读。
  •     读了开篇总论和大晏词,陈子龙词。用很详细的感受阐释情感感发。不过对不熟悉的词人对我个人目前产生不了什么感受。
  •     适合诗歌入门~
  •     好书!叶嘉莹先生,著名学者,虽是一家之言但确有独到之处!
    北大出版社,质量没的说!
  •     以个人感发为基础,细腻恳切。非无字面芜累处,然风骨高洁。
  •     不说观点,只说风格
  •     加油!
  •     静下心来才能读懂
  •     总算看了个七七八八,叶先生的书还是蛮有理有据的,我从中看到的最多的三个词就是比兴,感发,象喻,都是诗词评论很好的切入角度,但需要不断练习练习练习。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诗不达诂”说得对,有些诗你觉得是这个意思,我可能会觉得是另外一个意思,评诗好像就是在使劲开脑洞,我最近的脑洞可能就是开得太大了!
  •     好专业
  •     很有趣,很有内涵的一本书。迦陵先生见解新颖,立论不凡,着实是一部论诗的好书。
  •     学然后知不足,看了叶教授的书,感到自己需要继续学习的还有很多。
  •     偶然间能拾得些窈眇幽微的触动,大部分还是难读难懂昏昏沉沉。水平不够唯有临渊羡鱼~
  •     这几天路上读掉的。越南的公路比较差,坐在车上面颠簸得很,太阳又热,一不小心就容易睡着,看点诗感觉要好得多。这么多叶嘉莹看下来也无非是那个套路,但对诗的那份亲切体味真让人感动:生活与诗,关系是很密切的。这次认真读了义山,之前以为太难解,这回跟着叶奶奶一起从头看了好几首诗,老毛病是解说有时过于枝蔓。
  •     叶先生的诗歌论文集,兴发感动的说法很有启发,先生旁征博引,但是我辈不才,只读个一知半解,有空会读第二遍
  •     封面美极
  •     书不错,送货也很快。
  •     迦陵论诗丛稿》从诗歌触引人生感发的本质出发,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作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和重要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柳宗元、李商隐作了“传记的”、“史观的”、“现代的”深入探讨。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融贯中西的论诗方法及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知性、从欣赏到理论、从为己到为人的研读态度都可作为读者之借镜。
  •     比较细腻,也比较啰嗦。
  •     感性的抒发为主,理论判断与探讨略不足,可参照其师顾随的书一起读;
  •     叶先生别开生面,见解独到
  •     文字很美,
  •     叶先生的经典之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