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札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印度札记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305061523
作者:(墨)奥克塔维奥·帕斯
页数:240页

印度-神奇的彩色国度

书名比较容易混淆概念,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印度见闻,读起来才发现这是一本探讨印度宗教,政治,文化的专业书籍。作者是一位墨西哥籍诗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政治家,读这本书会发觉作者有意无意将印度的文化发展史和墨西哥做比较(印象很深还是饮食那段),又或者大篇幅解析古印度梵文诗集。也许读书就是在书中寻找共通点又或寻求某种未知点。因为有过印度的经历,我也会下意识得去寻找熟悉得字眼,然后七拼八凑得去解读。可无论从哪种角度,我觉得自己的水平实在无法点评个中观点,但是又总想写点什么,算是追忆曾经在印度的日子。都说印度是挑战背包客的极限之地,当年计划在尼泊尔当几个月的义工,却鬼使神差的跑去了印度。一个当时毫无好印象的国家。在签证官亲口对我说无法给我签证的情况下,我愣是声泪俱下得哭诉着,说我特别想去那个可爱得国度(内心是无比鄙视自己说出那么违心的话)。最后在尼泊尔签证到期前一天神奇得拿到了签证,开启了印度之旅,再到后面一系列各种神游。而这段神奇的印度之旅即使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让人惦念回味。我想,不只是我,只要是去过并用心去感受的人。关于信仰:经过蓝毗尼(释迦摩尼出生地),到了varanasi(印度教圣城)附近的鹿野苑(释迦摩尼第一次传道地)不禁感慨佛教在这个曾经的发源地都快消失殆尽了。不知道佛陀是否能料到他所传扬的教义在2500年后的今天,没有在这个让众多僧伽朝圣的国度扎根,却散播到了全世界,成了三大宗教之一,而最初的悟世信条到如今在我大中华却成了某些人求财求富贵的幌子。说说varanasi这座印度教的圣城。去过varanasi的人一定能明白,那种脏乱差简直是极致了,随处没人清理的牛粪,闷热的天气,牛,人,各种交通工具挤在一起,破烂尘土飞扬的道路。。对印度不了解的人,如果把varanasi选做第一站,很容易造成偏见。不知道哪个人曾经在我面前说道,去看看伊斯兰教,干净这都应该是宗教的基本信条,于是也就造成我一路对印度教的各种偏见。现在想来自己是多么的狭隘。存在即合理。这个被10.5亿人所崇拜的宗教必然有它的过人之处。而即使再有偏见,身处印度,你不得不对他们的信仰肃然起敬,又不得不感慨信仰的魅力。目睹每天在恒河边沐浴的人,以及各种死亡仪式, 不禁会思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魅力让人如此痴迷,又成就了哪一种的精神愉悦呢?我想自己作为一个从未投入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想来是不会明白了。与varanasi形成强烈对比的便是锡克教的圣城amristar(阿姆利则)。Golden temple(金庙)干净整洁又似共产主义的完美。从车站的免费巴士去金庙,到金庙里免费奶茶,免费餐饮,免费住宿。这个诞生在莫卧儿王朝的宗教迄今为止在印度也有约3000万的信众,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我对这个宗教没有过多深入的了解,但是日出在祈祷声中,跟着信众进庙朝拜,又或者夜晚只是静静在湖水边坐着, 内心都能体会到无比的安宁!我想这一生,这种体会一定要去经历一次,不一定非要在金庙,可以在任何地方,去体会那种内心平和又愉悦!在kashmir克什米尔,这个与巴基斯坦有争议的“人间天堂”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除了其恍若仙境的美景,更多的是这里根本看不出一点印度的影子,这里人的面孔更偏向原始的雅利安人,大多都是古蒙古,波斯,黎巴嫩,土耳其人混血后裔。宗教也以伊斯兰教为主。就像我所认识的很多传统穆斯林,他们善良又热情,在那的几天,很多人都认识我,走在大街上总有人蒙着头巾,喊我名字又或是"hey, chinese"特别有融入感。如果你被邀请去人家家里做客,一定不用惊慌,因为这才是伊斯兰教的本质,不是媒体里给你的印象。而无论是哪种宗教,它们的本质都是教人向善的。借用伊朗诗人hafiz的一首诗:“我与每一座教堂 每一座清真寺 每一座庙宇 每一座神殿相爱    因为我知道在这些地方 人们用不同的名字 称呼那唯一的神。”   关于色彩:印度绝对是个彩色的国度。蓝色之城焦特布尔,粉色之城斋普尔,白色之城焦特普洱等等。夕阳下,色彩显得额外美丽又富有魅力,又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里,足够能满足你对色彩的所有幻想。而走在大街上,常常能见到很多人在庆祝各种不知名的节日(节日真是多)。你总是能看到很多人挥洒着颜料欢呼。有时候,非得拽上我这个“老外”,如果不是看他们是一群男人,我想我一定也加入他们了。快乐很容易感染到每个人,即使一个人走在印度大街上,精神高度紧张的我。关于建筑:在去印度之后,我这么一个对建筑完全无感的人也被震撼到了。最出名的肯定数泰姬陵,莫卧儿王朝国王沙 贾汗为纪念亡妻建造的陵墓,据说当年请的设计师是个伊朗人,最后为了不让他再造出一模一样的建筑,国王砍掉了他的双手(只是道听途说)。但也可见这位痴情国王的专情。无法解读建筑的奇妙,但是当建筑赋予了一种真情实意的爱情,又怎么不打动人呢?就如泰戈尔形容得---“挂在时光脸颊上的一颗泪珠”距离泰姬陵不远,有座红堡,也是沙贾汗被儿子篡权后被关守的地方,隔着亚穆河可以守望着对面的泰姬陵,被囚禁了8年最后郁郁而终。参观过红堡后除了对建筑的惊叹,我也无法再给出更深的理解了。而在印度类似的古堡陵墓真的很多,置身其中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回到了莫卧儿王朝,又或是孔雀王朝?!加上那超级便宜的门票(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不到80RMB,印度人就4RMB不到)和不多不少的游客,同是文明古国的我们似乎太逊了。。关于交通工具:说到火车,那印度一定成了某种代表。一直没弄明白,网上那张连火车顶都是人的照片是真实的么?还是说是很久以前的?在印度坐过很多次火车,从来都没有碰到过那种情况!其实我曾一度是搞懂过印度火车票差别的,但隔了好久,现在又迷糊了。不过我一般都是短途坐2s(second sitting,无空调硬座),长途就是Sleeper(风扇卧铺)。也坐过AC的(空调),不过我觉得风扇一点也没差,反而更能体会当地生活。印度火车门窗是开放的。火车开动时,不会觉得很热,如果晚上睡觉,风扇还会觉得冷,就必须得有睡袋了。都说印度火车各种奇葩,可是我还是很喜欢这种本真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伸着手畅快呼吸,总有种贴近自然的感觉。我曾经买过当地人那种无座位的车票,买这种票,就是谁先上车谁就能抢到座位,但即使是这种情况,我总能有座位,因为无论走到哪里,热心善良的人总是很多,而作为一个独自旅行的女性,这种优待真是很多。但有时候人特别多了,我就把行李丢一边,一个人坐在门槛上,有时候门槛的位置还特别抢手,但是,大家都对我这个“老外”礼让三分。印度这种火车制度,除了车费很便宜(我从新德里到孟买坐了近28小时,约60元),还有一点我特别喜欢,就是进站不用检票,火车可以直接上,个人感觉除了长途的检票会频繁些,短途的我基本没遇到过。所以,如果在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真得可以不用买票也能上。真是全民大福利!相比之下,国内火车发展得快了,动车替代了铁皮,高铁替代了动车,确实方便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生活一定是快了才是好么?可是为什么,坐着印度的火车,我才觉得那才是生活的本质呢?贫穷中也有很多乐趣啊。说一件在印度火车上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坐在我旁边的老妇人在唠叨一旁的年轻人,随之整个车厢的人都来声讨这个年轻人,我也听不懂他们在争论什么,直到这个年轻人拉下火车的应急开关,整个火车停下来,我才明白过来。估计是这个2货的家就在那附近,他嗖的一下,下车了,留下一整列火车人的莫名其妙。哈哈,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议论什么,看的出来有人在埋怨妇人几个离得近的人怎么没去阻止,哈哈,真是有点哭笑不得。絮絮叨叨,有点乱,因为确实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去概括这个文明古国。就像有人形容得,游印度半个月可以写上半年。更何况,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遇见的人不同,故事不同,必然感触不同。而印度,确实是一个可爱的国家,让人又爱又恨,是好是坏,需要我们去经历,而且是去用心体会。

浮华与微光

最初以为这本书是旅行手记,所以是怀着稍微轻松愉悦的心态去初读的;读进去之后才发现,除了美文的外型,书中的筋骨是印度的宗教,文化甚至政治。也许这也赖于作者帕斯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外交官吧。帕斯对印度风貌的描述与思考,这是众多拉美作家的风范。深情饱满,且有理性光辉。在诠释宗教冲突时,他考虑周全,从社会现实到民众理念,用历史河流为今世的镜子,而且十分谦虚,多次在行文间表示,这只是他感性的认知,不是决断。这口吻让人好感度骤升。忘了当初为什么急于想得到这本书,只记得到手的过程很艰辛。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仅搜到这一个版本,书价20,运费25……心一狠就下单了。结果人家只走平邮,一个月后卖家联系我说货丢了,等有货了再补发,但是这额外一趟运费还要我自己掏。最终一番波折后拿到它,有种莫名的珍惜。虽然书是略皱的,封面也不够美观。我也再也不会去孔网买书【跑题】对我这种,对印度的认知多来源于B站鬼畜区的人来说,得来这本书也算幸运。书的开篇便明示的,印度是一个矛盾的文化体。国体、政教,这些都是英国的殖民衍生品。作为从人口、地理现实上被定义的国家,印度似乎在地域和政治的概念范围内自带被歧视光环。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那些被沉淀卓著的元素层层重叠,顽强地流传下来。比如饮食,比如服饰,比如宗教,在混乱里依然有着清晰的脉络。印度的文化之瑰丽华美亦缘于此。帕斯的文字既有见解,又有思考,对于他感兴趣的印度宗教哲学、饮食、服饰、诗歌等方面时,欢愉与激情浸透文字,极富有感染力。正如他说过的,他是用感官在写印度。所以在全书第四部分,对实空、禁欲等抽象元素的解读也是最精彩,最著吸引力的篇章。除了深刻的思考,帕斯的文笔也不可谓不优美。比如这一段:“在伊斯兰教建筑中,完全没有雕刻而成的,这与印度建筑大异其趣。这些建筑物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们周围环绕着庭院,依规律地重复而变化出来的几何图形所规划而成。五颜六色的广阔空地与沙面信道以棕榈树区隔,在它们之间,大型的长方形水池依照当时的时刻与光线的变化,而映照出静止的建筑物与飘过天际的云朵的不同风貌。光影与时间永不厌倦地游戏,不断翻新,也永远不变。水有神奇的双重功能:反映世界,以及将之粉碎。”韵味十足,禅意绵绵。

印度的古代如此完美,很是向往

湿婆神与芭梵悌女神我们敬拜你们不是作为神而是作为尽善尽美的人类形象你们是人类的创造也不是人类服过劳役后的结果……我的妻子和我不奢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恩赐一无所求只求海面的光影酣睡的陆地与海洋上赤足的光影。读到这段的时候特别有画面感,海面,光影,酣睡的陆地,海洋,赤足的光影…印度札记是一本记录印度宗教,种姓制度,历史,战争,政教,神话……的一本书。帕斯用他如诗人般敏锐的目光描述他看到感受到的印度。他在文中提到尼赫鲁曾将印度比喻为一张可以刮除旧字重复书写的羊皮纸,“一层在另一层之下,写下了许多事实、理念、梦想,而都无法盖过底下那一层”。印度的古代是完美的,因为它代表自然界与世间的和谐状态。因此五经才会如此重要:它们是政治知识的根源,以及施政艺术的基础;政治是那套放诸四海皆准的理论的一部分;音乐、诗、舞蹈、仪式,都是政治,因为它们都是韵律;模仿古人是通往知识及仁政之途。道教的一端不相信孔子及其弟子所谓的古典、文明或美德,不过与他们同样把自然当成一个模型:智能是与自然的律动一致,知识不是一种学问,而是心灵的谐调。时间的意义在于过去;古代是太阳,照亮我们的成果,判断我们的行为,指引我们的步伐。在印度或墨西哥这种国家,曾经是殖民地,也受过心灵上的创伤,国家主义有时会侵略性而且是致命的,有时则是可笑的。我曾听说墨西哥记者,甚至一个历史学家,声称在阿兹特克族及其他中美洲文化之间以人当祭品的事其实是杜撰出来的,是西班牙人为了使他们的入侵名正言顺而捏造出来的谣言。在印度,一个教授发现阳具雕塑其实是一种天文符号,而无知的大众受到欧洲人的蒙骗,将他当成阳具的象征。关于印度我最想提的是苦行僧。印度教的苦行僧放弃他的种信,家底,财产,故乡,成为四处托苯的苦行僧。斋戒否定了盛宴,神秘主义的沉默否定了诗人及哲学家的言词。零,否定,在佛教中是“空”。苦行僧不是一个救赎者,他也不想救赎这个世界:他知道这个世界已受到诅咒。这个世界是幻象及苦。它是时间,瞬间的领域。因此如果这个世界已无救了,而且没有人能救他的邻人,则只有隐士能获得解脱。牧牛神说“使人类行动的不是一场荒诞的游戏而是大自然本身,认为自己会在战役中杀人以及被杀的,都是出于无知。不过如果你仍相信你的对手会死,不要因此苦恼,死亡是在所难免”。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一本亦舒写的书。书里面说一个人正要向西面走,刚好遇到死神,死神跟他说你继续往西就会发生意外死了,他很高兴觉得自己很幸运碰到死神,就往东边走,后来发生意外死掉了,他上天堂的时候问死神:“你为什么要骗我?”死神说:“死神的话你也信?我就是想让你死才骗你说要走东面,死神看上谁谁就得死”所以说死亡是逃不开躲不掉,如果上帝看中你,死神想让谁死谁就死,还不如不要考虑这些,勇敢,还不如勇敢去做任何事情,完成内心所求。人们常常因为面临新挑战或者从未尝有过的决定,听闻的毁灭性意外,继而盘算危险系数,多疑的不祥预感而踌躇不决。然后把那些向往的美好一直藏在心里,直到老去,直到 埋掉,直到化为尘埃。然后多年后我走在路上仔细听着风的声音终于明白耳边的风为什么是苍白叹息声因为那是被埋掉的良辰美景美好心愿

矛盾而瑰丽的印度

——《印度札记》读后书摘:“印度最先让我感到讶异的一点,也是许多人觉得诧异的,就是两极化的对照所造成的歧义:现代与古代、奢华与贫穷、纵欲与禁欲、草率与效率、温和与粗暴;繁多的种姓制度与语言、神祇与仪式、风俗与理念、河流与沙漠、平原与高山、城市与村落、农村与工业化生活,在时间上相隔数世纪,在空间上毗邻而居。印度最独树一帜的是宗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共处。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一份昭告中,郑重保证给予宗教自由,以及维护印度人民在殖民政府中任职的权利。这项权利正是日后印度独立的种子。种姓制度最主要是一种社会现实:家庭、语言、贸易、职业、领域。同时,它们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宗教、一种神话、一种道德、一种血源制度、一套饮食法则。种姓制度的创立并不是为了让人改变,而是要持续下去。那是一个安定社会的社会组织的模型:改变会毁了它的本质。种姓制度是无关乎历史的,它的功能是以一种不变的真实来对抗历史与它的更迭递嬗。尼赫鲁将印度比喻为一张可以刮除旧字重复书写的羊皮纸:一层在另一层之下,写了许多事实、理念、梦想,而都无法完全盖过底下那一层。”正如文本开篇所明示的,印度是一个矛盾的文化体(因国家的概念后来才由英国引入,更倾向于视印度非地域概念,非政治概念,而是印度次大陆上的人口、地理、文化的概念)。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一些元素顽固而执着地留存了下来。如尼赫鲁所言,重复书写的羊皮纸,每一层都无法完全盖过底下那一层。由此可见,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印度的瑰丽之处也在于这一份重叠,在混乱里依然有清晰的脉络。比如英国的殖民留给印度的衍生产品是国家主义、政教分离、与民主制度。同时它的种姓制度,瑰丽的饮食、服饰和宗教文化被保留下来了。本书讲述了作者行云流水般讲述了对于孟买和德里的印象,借助墨西哥与印度的比较文化视角,阐述了种姓制度对于印度的意义,在杜蒙特的基础上探索种姓制度的源起,国家概念是如何引入以及现代国家的规划是如何产生,印度何以成为印度。相比印度是怎样的,作者更关心印度为什么是这样的。而在此智识的思考之上,作者更感兴趣的是印度的宗教哲学、饮食、服饰、诗歌等文化元素。正如他在文本中表示的那样,用感官在写印度。因着作者的这份轻松与坦然,本书最精彩的也就是第四部分。通过对实与空,禁欲,时间等解读,融合了作者对印度诗歌、哲学、语言等的深刻理解。尤记得胡因梦在灵修领域对克里希那穆提的推崇,克里希那穆提似乎只有在印度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才会发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相处中的不可融合因素必然存在,且在次大陆上持续发生作用,因着信仰不同而导致的不和平,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事实么,如果需要改变,那么各自都是为着信仰,又有什么是正义的理由呢。印度文化里最美的当属咖喱与纱丽。

赞美一下译者

好的翻译,通常是中文功底深厚。蔡悯生的文笔很好,不晦涩不掉书袋,又严谨,又有张力。帕斯这本书因为蔡的文笔而更加出彩。文中的人名,典故,宗教概念人类学,历史概念很多,蔡基本把握到位,而且文字精彩。以后要追随蔡的翻译来看书。

印度札记

以前人们相信,随着私人领域的扩张,个人将会有更多的闲暇,也会有更多余暇可以投入艺术,阅读,以及反观自省。如今人们成为愚蠢的娱乐的奴隶。时间若不是用来花钱,就是用于肤浅的享乐。为整个社会风气的庸俗肤浅而感到悲哀。任何人崇拜它们为有限者,则赢得有限的世界。而崇拜它们为无限者,则赢得无限的世界。

明确的、具体的、永恒的世界,不属于我们。

《印度札记》是一本拿起就放不下的书,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本书不是供行家阅读;它不是知识的产物,而是爱的结晶。”该书记录了作者O.帕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印度的造访,他用轻柔温和的语言为人们展开了一幅醇美深邃的印度图景。虽然前不久才看《郎眼财经》狂批了一把印度(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但从精神意义上讲,我但愿这一抹绝妙是跨越时间的。

智慧之光

购买这本书纯属偶然。 之前,根本没听说过墨西哥作家Octavio Paz的名字。只是在当当闲逛,偶尔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好吧,我承认,我是被作者丰富的经历和名头吸引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个诗人、一个文学评论家,同时还是一个外交家。请注意外交家这个头衔,仅凭他在印度担任大使多年这一点,就使得其他关于印度的杂记类书籍难以与之比肩。这也成为了这本《印度札记》值得珍藏的最主要原因。印度是一个神秘的国度,种种看似极端的不可调和被庞杂的包容了起来,在摩擦、渗透、纠结中共生。书的原名叫《In Light of India》,与其说是作者对印度的文化、宗教、哲学、艺术、音乐、社会阶层等等的印象,不如说是一本浸淫着作者几十年研究心血的文化笔记。由于诗人的笔触,而使文字灵动清新,充满诗的跳跃与音律美,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一针见血的讽喻和警醒都让人心折不已。印度之光,印度文明之光,亦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和西方文明入侵之下,不断挣扎的力量之光。当我们在节日里不断地追忆我们的先人,怀想我们曾经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不断重演的文化短视怪圈里哀痛忏悔时,你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这本《印度札记》,这里你会突然间发现,原来,帕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洞察到这一切。观印度以察中国。这应该是本书给读者的另一层教益。

一个伟大诗人眼中的印度

帕斯是墨西哥作家、诗人和外交官,一九九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诗坛的声誉非常大,萨缪尔•贝克特和伊丽莎白•毕晓普都曾将他的诗翻译成英文。《印度札记》是在他晚年出版的一部随笔集,收录他对印度历史、现状和文化的个人体验和思考。帕斯在书中谈论了许多题目:印度的历史、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种姓制度、甘地、享乐和禁欲两种信仰……帕斯在书中多次谦虚地强调,他对印度的理解不是经由心智,而是经由感官。所以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轶事。帕斯的文笔非常好,流畅清晰,蔡悯生翻译得也非常好。这是一个伟大诗人眼中的印度,诗人对印度的描述和思考,不但包含深情,也非常有洞见。喜欢拉美文学和对印度感兴趣的人都该看看。

有感

去过印度好几次,每次去之前的动机都是希望像作者一样能深入了解、深刻体会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次去一个人住了三个月,从此迷上了印度。可能因为是文化不同的异国,加上阿三们特有的乐天性格,在印度生活就像一直扯着嗓子在KTV唱高音的歌一样,虽然吼得很累,但终究是唱的很爽 --- 有种没有大忧虑,只有小烦恼的快乐。北边大部分宗教、历史的遗迹都走了一遍,因为事先没有做功课,所以对遗迹仅仅是现学现用,出发前看看介绍,到那儿了找当地人聊,一个一个说法,但每个人都往神圣了说。这也是阿三们让人开心的方面之一,什么都不懂也能弄得什么都懂了似的。或许这在他们的圆圈循环的哲学里,是同一个起点,也是同一个终点。Octavio Paz这本印度札记对我来说有点艰深,做闲书看的时候因为叙述的内容与方式需要人边用逻辑深刻思考边读,还需要很强的前后连贯的记忆力,所以读得并不轻松。第一遍下来也只是感受了大概。兴许等我再多去印度几次,多读一些印度的书,再回头来读这本,才会有恍然隔世的感觉。


 印度札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