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别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探讨别集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
ISBN:9787533925727
作者:(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
页数:224页

章节摘录

  长城和书  前几天,我在书上看到那个下令修筑中国的长得几乎没有尽头的城墙的人是第一个皇帝,始皇帝,他还申令全国焚毁先于他的全部书籍。这两项规模庞大的行动——抵御蛮族的五六百里格长的石墙和严格地废止历史,也就是说废止过去——竟然出自一人之手,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的象征,这件事使我感到难以解释的折服,同时也使我不安。这篇短文的目的便是探讨引起这种感情的原因。  从历史观点考虑,这两项措施并无神秘之处。秦始皇帝与军功显赫的汉尼拔同一时代,他并吞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他修筑长城,因为城墙是防御工事;他焚书,因为反对派引经据典颂扬以前的帝王。焚书和筑防御工事是君主们常干的事;始皇帝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行动的规模。某些汉学家是这么解释的,但我认为我刚才提到的事实不是把一些普通事实加以夸张的问题。给菜圃或花筑一道围墙是常有的事;把一个帝国用城墙围起来就不一般了。企图使具有最悠久传统的种族放弃对过去的记忆也不是一桩小事,不论他的过去是神话还是现实。当始皇帝下令历史以他为起点时,中国人已经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了。  始皇帝曾逐出淫乱的生母;正统的人认为他这种严厉的处置是不敬;始皇帝之所以要废止整个过去,也许是为了抹掉一个回忆:他母亲的丑行。(一个犹太国王也有类似情况,为了要杀一个小孩子,杀尽了所有的孩子。)这一推测值得重视,但我们还没有关于神话的另一侧面,长城的线索。据历史学家的记载,始皇帝禁止提到死亡,并寻求长生不老的灵药,在一座象征的宫殿里深居简出,那座宫殿的房间同一年的日子数目相等;这些资料表明,空间范畴的长城和时问范畴的焚书是旨在阻挡死亡的有魔力的屏障。巴鲁克·斯宾诺莎说过,一切事物都希望永远存在;这位皇帝和他的方士们也许认为长生不死是内在的本质,外邪进不了一个封闭的世界。也许那位皇帝为了真正成为第一,便想重新开创时间,自称为“始”,为了仿效那个发明文字和指南针的传说中的黄帝,他便自称为“皇帝”。据《礼记》记载,黄帝为万物正名;始皇帝在传诸后代的碑铭中自诩说在他治下万物的名字各得其所。他想建立一个千秋万代的王朝;命令他的继承人称为二世、三世、四世,直至永远……我谈了魔力方面的意图;也可以设想筑城和焚书不是同时采取的行动。按照我们选择的顺序,我们可以设想那个国王先是破坏,后来出于无奈才做保护工作,或者大彻大悟,破坏了他先前维护的东西。两种设想都有动人之处,但据我所知都缺乏历史基础。汉学家翟理思说凡是隐匿书籍,不交出焚毁的人一概打上烙印,被罚苦役,终身去筑那不知伊于胡底的城墙。这种说法推动或者容忍了另一种解释。也许长城是一个隐喻,始皇帝罚那些崇拜过去的人去干一件像过去那样浩繁、笨拙、无用的工程。也许长城是一种挑战,始皇帝是这么想的:“人们厚古薄今,我和我的刽子手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以后可能出现想法和我相同的人,他像我毁书一样毁掉我的长城,那人抹去我的名声,却成了我的影子和镜子而不自知。”始皇帝筑城把帝国围起来,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这个帝国是不持久的;他焚书,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书是神圣的,书里有整个宇宙或每个人的良知的教导。焚书和筑城可能是相互秘密抵消的行动。  目前和今后在我无缘见到的土地上投下影子的长城,是一位命令世上最谦恭的民族焚毁他过去历史的恺撒的影子;我们这个想法可能是自发的,与猜测无关。(它的特性可能在于规模庞大的建设与破坏之间的矛盾。)把上述情况加以概括,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一切形式的特性存在于它们本身,而不在于猜测的“内容”。这符合克罗齐的论点;而佩特早在1877年已经指出,一切艺术都力求取得音乐的属性,而音乐的属性就是形式。音乐、幸福的状态、神话学、时间塑造的面貌、某些晨暮的时刻以及某些地点,都想对我们说些什么,或者说了些我们不该遗忘的事,或者正要向我们传达某些信息;这一即将来临然而没有出现的启示或许正是美学的事实。  帕斯卡圆球  或许世界历史就是那么几个隐喻的历史,本文的目的就是概述一下这部历史的一个章节。  在公元前六个世纪,那位游吟诗人赫诺法内斯,对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地咏唱荷马的史诗感到厌倦,他抨击了那些赋予诸神人形特征的诗人,并给希腊人提出了单一的上帝,那是一个永恒的圆球。在柏拉图的《提美奥》中可以读到,圆球形是一个最完美、最整齐划一的图形,因为从球面上的所有的点到圆心都是等距离的。奥洛夫·齐贡(《希腊哲学溯源》,第一百三十八页)认为赫诺法内斯所说的与此相似;上帝是个球状体,因为这种形状是最好的,或最好不过用来代表神灵的形状。四十年后,巴门尼德又一次重复了这个比喻(“本体就像一个非常圆的球状的质量团,从圆心向任何方向的力都是恒定的”);加罗赫洛和蒙多尔夫论证说,他直觉感到了一个无限的,或者说在无限增长的球形,而且我刚才抄录的话具有动态的意义(阿尔贝特里:《伊利亚学派》,第一百四十八页)。巴门尼德在意大利教过书;在他去世后不久,西西里人恩培多克勒构思了一部颇费功夫的宇宙起源学;有一个时期,土、水、气和火组成了一个无边的圆球,“活跃在它的圆形的孤独中的圆球”。  世界的历史继续着它的进程,被赫诺法内斯攻击过的那些过于类人的神祗,被贬成诗歌中的虚构或贬为魔鬼。但据说有一个人,赫耳墨斯·特利斯墨吉斯特斯,他曾口述过数量不相等的书籍(据亚历山大的克雷芒说是四十二本,汉布里克说有两万本,透特[也叫赫耳墨斯]的教士们说有三万六千五百二十五本),这些书的内容无所不包。那个幻影书库的残篇,从3世纪起就被收集或被编造,成了一部所谓的《赫耳墨斯全集》。在某一残篇中或是在《阿斯克勒庇俄斯》一书(据说也是特利斯墨吉斯特斯所著)中,法国的神学家阿兰·德利勒在12世纪末发现了这个后世人不会忘记的公式:“上帝是一个理念的圆球,其圆心无处不在而圆周则不在任何地方。”苏格拉底的前人说是一个无边的圆球;阿尔贝特里(与从前的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这么说犯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主语和谓语互相抵消;此话也许是对的,但赫耳墨斯书里的公式几乎让我们直接感知了那个球。8世纪,在象征主义的《玫瑰传奇》中再次出现这个比喻,说是柏拉图的话,还有在那部百科全书《三棱镜》中也提到过:14世纪,在庞大固埃的最后一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提到了“那个智能球,它的圆心无处不在,而它的圆周不在任何地方,我们称它为上帝”。按中世纪人的理解,其意义是明确的:上帝在每个造物身上,而没有一个造物能限制它。所罗门说过,“天和天上的天,尚不足你居住的”(《列王纪上》,第八章第二十七节)。那圆球的几何比喻很像是这些话的注释。  但丁的诗歌中保留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它曾统治人们的想象力达一千四百多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是一个不动的球体;在它的周围转动着九层同心的球体。前七层是行星天(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日球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第八层是恒星天;第九层是水晶天,也称“第一运动体”,围着它转的是“最高天”,由光构成。整个这套复杂的由空心的、透明的、转动的(有的系统要转五十五转)球体构成的机器,曾经是一种思维的需要;《论天球的旋转》就是哥白尼——亚里士多德的否定者——给那部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的手稿所起的腼腆的书名。对乔尔旦·布鲁诺来说,打破层层星空是一种解放。他在《圣灰日的晚餐》中提出,世界是一个无穷原因的无穷结果,神灵就在我们近旁,“因为它在我们体内胜过我们自己在自己体内”。他咬文嚼字地向人们宣布那个哥白尼的宇宙,在有名的一页中,他写道:“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宇宙都是中心,或者说宇宙的中心在所有的地方,而圆周则不在任何地方。”(《论原因、本原和太一》,第五章)  这是1584年在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下怀着激情写出来的:七十年后这种热忱已一丝不存,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中感到失去了方向。在时问上,因为假如将来和过去都是无限的,那实际上就不存在一个什么时候;在空间上,因为假如一切与无穷大和无穷小都是等距离的,那实际上就不存在一个什么地方。谁也不是处在某一天、某一地方;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脸的大小。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自以为到了成年了,并通过布鲁诺、康帕内拉和培根之口宣布过。到17世纪,一种暮年的感觉使人类害怕;为了证明这一点,挖掘出了由于亚当的原罪,所有的造物都在缓慢地、致命地蜕化的信念。(在《创世记》第五章中写道“玛士撒拉共活了九百七十九岁就死了”;在第六章中写道“那时候有伟人在地上”。)约翰·多恩在哀歌《世界的解剖》发表一周年时,哀叹人生短暂和现代人身材的矮小,就像精灵和小矮人。根据约翰逊写的传记,弥尔顿曾担心地球上不会再有英雄史诗;格兰维尔认为亚当是“上帝的勋章”,真有一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眼力;罗伯特·索斯写过一句名言,“一个亚里士多德只不过是亚当的废墟,而雅典则是天堂的雏形”。在那个沮丧的世纪,那激发了卢克莱修创作出六步韵诗的绝对空间,那布鲁诺认为是一种解放的绝对空间,对帕斯卡来说,是一座迷宫、一道深渊。他厌恶宇宙、敬奉上帝,可是上帝对他来说,不如他所憎恶的宇宙真实。他悲叹,不能再谈苍天了,他把我们的人生比做遇难者在荒岛上的生活,他感到物质世界不断的压力,感到头晕、恐惧和孤独,并把这些写进另外一句话中:“大自然是一个无限的圆球,其圆心无处不在,而圆周则不在任何地方。”布伦瑞尔就这样出版了文稿。但图尔纳在评注本(巴黎,1941)中发表了手稿的涂改和斟酌处,原版本显示,帕斯卡当初还写了effroyable(骇人的)“一个骇人的圆球,其圆心无处不在,而圆周则不在任何地方”。  或许世界历史就是几个隐喻的不同调子的历史。  柯尔律治之花  大约1938年,保尔·瓦莱里写道:“文学的历史不应当是作家的历史以及作家的生平或他的作品的生涯中的种种际遇的历史,而应当是作为文学的创造者或消费者的精神的历史。甚至可以不提及任何一位作家而完成这部历史。”在谈论文学史时提到“精神”这个词,这不是第一次。1844年,在康科德城,另一位作家就曾写过:“可以说世间所有的作品都是由一个人写出来的;这些书的中心如此统一,以至无法否认都是出自一位无所不知的博学先生之手。”(爱默生:《散文集》,第二卷第八章)此前二十年,雪莱曾发表见解说,所有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诗作,都只是一首无穷无尽的长诗的片段或选段,那是全球所有的诗人建树的长诗(《为诗歌辩护》,1821)。  这些观点(当然,隐含着泛神论)可能会引出一场永无休止的论战;现在我提到它们,是为了达到一个小小的目的:通过三位作家风格迥异的作品,来说明一个思想的演变过程,第一篇是柯尔律治的短文;我不知道他写于18世纪还是19世纪初,他是这么写的:“如果一个人在睡梦中穿越天堂,别人给了他一朵花作为他到过那里的证明,而他醒来时发现那花在他手中……那么,会怎么样呢?”  不知道我的读者对这一想象有何见解,笔者认为十分完美,要用它来作为基础顺利地进行其他创作,还没动手就觉得不可能;因为它具有一个终点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当然是这样;在文学的领域中,诚如其他领域,没有一个行为不是一系列数不清的原因的结果和一系列数不清的结果的原因。在柯尔律治的创作的背后,就有历代有情人们共同参与的、古老的创造;索要一枝花作为信物。  我要引用的第二篇文章是威尔斯于1887年写了初稿,于1894年夏又重写的一部小说。小说第一版题为The Chronic Argonauts(在这个被废弃的书名中,chronic的词源意义为“时间的”);最后定名为“时间机器”。威尔斯在这部小说中,继承并改造了一个极其古老的文学传统:预见未来的事。以赛亚看到了巴比伦的没落和以色列的重建,埃涅阿斯看到了他的后世罗马人的军事命运。《埃达》中的女预言家看到了众神的回归,在周期性的战争后,我们的人间毁灭了,众神在一片新的草地的草丛中,发现了他们以前玩过的象棋的散落的棋子。……威尔斯笔下的主人公,不同于那些旁观的预言家,他亲身去周游未来。归来时疲惫不堪、满身尘埃,都累垮了;他从分裂成相互仇恨的物种的遥远的人类处归来——那里有游手好闲的哀洛依人,他们居住在岌岌可危的宫殿和满目疮痍的花园里,还有穴居地下的夜视族摩洛克人,后者以前者为食;他归来时两鬓苍苍,手中握着从未来带回的一朵凋谢了的花。这是柯尔律治的构思的翻版。未来之花比天堂之花或是梦中之花更令人难以置信,这朵矛盾花的原子,现在都在其他地方,还没有结合起来呢。我要说的第三个版本,一个最精心加工的版本,是一位远比威尔斯复杂的作家的作品,虽然这位作家所具备的被称做古典的那些令人愉快的优点不及威尔斯。我说的是《谦卑的诺斯摩尔一家》的作者,那个忧郁而晦涩的亨利·詹姆斯。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部尚未完成的带幻想性的小说:《过去的感觉》,那是《时间机器》的变奏曲或加工本。威尔斯笔下的主人公乘坐一辆令人不可思议的车辆远游未来,就像其他车辆在空间中来回,此车可在时间中往返;詹姆斯的主人公出于对那个时代的眷恋,回到了过去,回到了18世纪。(这两件事都不可能发生,但詹姆斯的描述更少随意性。)在《过去的感觉》中,现实与想象的纽带,不是像前两部作品中提到的一朵花,而是一幅18世纪的肖像画,奇怪的是画中人居然就是主人公。此人爱画人迷,竟然回到了画作绘制的日期。在他遇到的人中,自然有那位画家;画家怀着恐惧和厌恶创作了这幅画,因为他从这张未来的面容中,看到了一种少见的、异乎寻常的东西……就这样,詹姆斯创作了无与伦比的回归无限,因为它的主人公拉尔夫·彭德莱尔去了18世纪。原因在结果之后,旅行的目的成了旅行的结果之一。

前言

  博尔赫斯自述  博尔赫斯曾经“冒着犯下时代错误的危险”,虚拟了一个百年之后关于自己的百科词条,极有博尔赫斯风,节选如下:  博尔赫斯,豪尔赫?弗朗西斯科?伊西多罗?路易斯 作家和自修学者,1899年生于当时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去世日期不详,因为作为当时的文学品类的报纸在当地的历史学家们如今正在评述的那场大战乱期间全部遗失了。他的父亲是心理学教师。他是诺拉?博尔赫斯的哥哥。他爱好文学、哲学和伦理学。在文学方面,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致命的局限。……他喜欢写短篇小说,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爱伦?坡在赞赏某些东方国家的诗风时说的那句名言:“没有别的什么更像一首长诗。”……他虽然只是在日内瓦受过正式的中学教育,却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过课。他是卡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有传闻说他在考试中从不提问,只是请学生随意就命题的某个方面发表见解。他不限定日期,总是说他自己就没有日期的概念。他讨厌开列参考书目,认为参考书籍会使学生舍本逐末。  他庆幸自己属于其姓氏所代表着的资产阶级。他觉得平民和贵族全都耽于金钱、赌博、体育运动、民主狂热、追逐功名和争出风头,几乎没有差别。他于1960年前后加入了保守党,因为(他说)“它无疑是唯一不会煽起狂热的政党”。  有一大堆专题和辩论文章断言博尔赫斯一生中享尽荣华,这种名声至今仍然让我们疑惑。我们发现对此最不理解的竟是他本人。他生平就怕人家说他虚张声势和言不由衷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时至今日,这种说法已经秘不可测,我们将继续探究其中的奥妙。  尤其不应忘记博尔赫斯生活的年代适逢国家处于没落时期。他出自军人家庭,非常怀念先辈们那可歌可泣的人生。他深信勇敢是男人难得能有的品德之一,但是,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信仰却使他崇敬起了下流社会的人们。所以,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通过一个杀人凶手之口讲出来的故事《玫瑰角的汉子》。他为谣曲填词,讴歌同一类的杀人犯。他为某个小诗人写了一篇感人的传记,那人唯一的功绩就是发掘出了妓院里的常用词语。独幕戏剧的作者们早已营造出了一个本质上属于博尔赫斯的世界了,但是有教养的人们却不可能胸怀坦荡地欣赏那些节目。他们为那个给了他们这一乐趣的人欢呼叫好是可以理解的。他秘而不宣的而且说不定竟是下意识的苦心则是编造出一个压根儿就未曾存在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神话。因此,年复一年,他于不知不觉中而且完全没有料到竟然助长了对残忍暴行的推崇,这种推崇最后演变成了对高乔人、对阿蒂加斯和对罗萨斯的崇拜。  博尔赫斯是否曾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过不满呢?我们猜想他会的。他已经不再相信自由意志,而是喜欢重复卡莱尔的这句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人描写着。”

内容概要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翻译家。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曾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老虎的金黄》,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等。

书籍目录

长城和书
帕斯卡圆球
柯尔律治之花
柯尔律治的梦
时间与J.w.邓恩
天地创造和P.H.高斯
阿美利科·卡斯特罗博士的惊恐
我们可怜的个人主义
克韦多
吉诃德的部分魔术
纳撒尼尔·霍桑
作为象征的瓦莱里
爱德华·菲茨杰拉尔德之谜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
关于切斯特顿

编辑推荐

  《探讨别集》就是博尔赫斯对他心目中的好作家好作品的评论集。

作者简介

收录散文35篇,是博尔赫斯对他所读过的钟爱的书,对他钟爱的作家,作出的个性化评论。在博尔赫斯论述相关的作家作品时,我们既可以读到那些作家作品的风貌,更可以读到博尔赫斯个人的见解。《探讨别集》就是博尔赫斯对他心目中的好作家好作品的评论集。

图书封面


 探讨别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我对作者所评的作家或作品及其文学流派等等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居然也囫囵吞枣地硬读下来了,简直是厚颜无耻。
  •     pp40 《我们可怜的个人主义》<原文开始>我们时代最迫切的问题,是国家逐渐干预个人的行为。...</原文结束>pp42 《克韦多》<原文开始>没有一个世界有名的作家不铸造一个象征物;需要提一下,这象征物不一定是客体的、外界的。...要欣赏克韦多,必须得是现在的或潜在的文学家;反言之,没有一个具有文学才能的人会不欣赏克韦多。克韦多的伟大是语言上的。...书中的思想不值得记住,但语句却让人过目难忘。...刻意的简洁、倒装句式、近乎代数式的严谨、词语的对仗、枯燥乏味、用语的重复,是文章具有感人的精确性,许多语句使人觉得或者说要求人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原文结束>pp54 《吉诃德的部分魔术》<原文开始>康拉德和亨利.詹姆斯把现实生活写成小说,因为他们认为现实生活富有诗意;塞万提斯却认为现实和诗意是互相矛盾的。...堂吉诃德成为《堂吉诃德》的读者,哈姆雷特成为《哈姆雷特》的观众,为什么使我们感到不安?我认为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如果虚构作品中的人物能成为读者和观众,反过来说,作为读者和观众的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虚构的人物。</原文结束>pp59 《纳撒尼尔.霍桑》<原文开始>霍桑首先设想好一个或者一系列情节,然后塑造他创造计划所要求的人物。那种方法有可能产生优秀的短篇小说,因为短篇小说短小精悍,情节比人物显而易见;但产生不了优秀的长篇小说,因为长篇小说的一般形式只在最后才能看出来,一个塑造得不好的人物可以牵连周围的人物,使他们显得不真实。...废除过去的企图古已有之,不可思议的是它恰好证实过去是不能废除的。过去是无法销毁的;一切事物迟早会重演,而重演的事物之一就是废除过去的企图。</原文结束>pp84 《作为象征的瓦莱里》<原文开始>瓦莱里(指Paul Valery)才高八斗又一丝不苟,而惠特曼则是一位前言不搭后语的、狂放不羁的乐天派;瓦莱里以体现精神迷宫著称,而惠特曼却以身体的感叹而闻名。...保尔.瓦莱里在去世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队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的人的象征:一个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种能启发一连串思考的刺激的人;一个能传播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特点的人;一个我们可以像威廉.赫兹利特说莎士比亚那样说,他没有什么是自己的;他是一个作品还没有写完,甚至还没有确定其包罗万象的能力的人;一个在崇拜鲜血、土地、激情等普遍的偶像的实际中,总是偏爱清醒地思考之乐和追求秘密的秩序的、冒险的人的象征。</原文结束>pp92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原文开始>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中,王尔德用的句法总是非常简单。在众多的英国作家中,没有一个像王尔德那样让外国人易懂。...王尔德在技巧上的平庸可以用来作为证明其内在的伟大的证据。...几年来,反复阅读了王尔德的作品,我发现了他的吹捧着们似乎都没有想到过的一个事实:这个可以证明的基本事实是王尔德几乎总是有道理的。...玩弄雷蒙多.罗里奥的那种拼凑艺术,这也许适用于他的某一句戏言,但不适用于“音乐向我揭示一个未知的但可能是真实的过去”的见解(《作为艺术家的批评》),或者“所有人都摧毁所爱之物”(《里丁监狱之歌》),或者“对一件事的后悔就是对过去的修正。”(《从深处》)或者另一句“每时每刻没有一个人不是他过去是的和他将要成为的”。...</原文结束>pp101 《第一个威尔斯》<原文开始>一部不朽的著作总是有无穷的、生动的模糊性;它像使徒一样,完全是为所有人的;它是一面镜子能找出读者的特征,还是一幅世界地图。这一切还应该是以淡化的、谦卑的方式发生,甚至无视作者的意见;作者应该彷佛不知道一切象征的意义。</原文结束>pp122 《卡夫卡及其先驱者者》<原文开始>事实是每一位作家创造了他自己的先驱者。作家的劳动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概念,也必将改变将来。</原文结束>pp132 《济慈的夜莺》<原文开始>《夜莺颂》写于1819年。184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出版。该书第四十一节写道:“我们坦率地自问,今夏的燕子是不同于第一个夏天那一只的另一只吗?还有,在两只燕子之间,曾经千百万次地发生过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影无踪吗?谁要是听我说那只在这里玩耍的猫就是三百年前在同一个地点蹦蹦跳跳淘气的猫,随便他怎么看待我,但是,更为离奇的妄想,是认为那根本是另一只猫。”</原文结束>pp220 《时间的新反驳》(这是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篇!)<原文开始>时间是我的构成实体。时间是一条令我沉迷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时间是一只使我粉身碎骨的虎,但我就是虎;时间是一团吞噬我的烈火,但我就是烈火。世界,很不幸,是真是的;我,很不辛,是博尔赫斯。</原文结束>pp221 《论古典》<原文开始>文学引起的激情也许是永恒的,但是方法必须不断改变,哪怕只有一些极小的变化,才不至于丧失它的魅力。随着读者的日益了解,那些方法也逐渐失效。因此断言古典作品永远存在是危险的。每个作家都不再相信自己的艺术和技巧。...我重说一遍,古典作品并不是一部必须具有某种有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原文结束>当一个人读过太多太多的书,就会生出敬畏之心。每每想要表达自己时,就发现已有他人用完美的文字提前说出来了。因此,博尔赫斯爱引用,本书中大半内容都是他借他人之口所说的话。当博尔赫斯以博尔赫斯之口说博尔赫斯之想时,更弥足珍贵。这也是整本书我最喜欢最后两篇的原因。
  •     <论书籍崇拜>马拉美:世界的目的就是一本书。柏拉图《斐德若篇》里,叙述了一个反对文字的埃及寓言(使用文字的习惯是人们不注意锻炼记忆,对符号产生依赖),说是书籍好像画出来的人形,“看起来栩栩如生,但向他提问时,却一言不发”。柏拉图:“在书里畅所欲言,等于是把一把剑交到小孩手中。”福音书:“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面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忏悔录》:一个人在屋子里不出声地看书。默罕默德:“《古兰经》是抄本,用嘴念,用心记,但永远保存在天国心中,并不因抄写的书页和人们的理解而改变它的内容。”“二十二个基本字母:上帝把它们刻画、组合、掂量、调换,用它们产生了一切现有的和将有的事物。”然后说明哪些字母对水、火、智慧、和平、恩惠、睡梦、愤怒具有支配的力量,比如K那个能左右生命的字母如何形成宇宙中的太阳、日历中的星期三和人体的左耳。培根《学识的进步》:“一切事物都不自然,因为自然界本是上帝的作为。”卡莱尔:宇宙历史是一部写到我们,而我们难以辨明和撰写的《圣经》。布洛瓦:“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究竟是谁。谁都不知道他来这个世界干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思想感情有什么目的,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名字,他在光明之国表册里不朽的名字……历史是礼拜仪式上的长篇大论,其中每个小标点的重要性不低于争端争端的文章。”<论古典>古典作品并不是一部必须具有某种优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精彩短评 (总计87条)

  •     我个人就很喜欢博尔赫斯,之前也看过《诗艺》之类的书。这本在图书馆曾经见到过,所以特地在当当上买回来。很令我期待。
  •     被当当以缺货为由自行退货了,一个订单三本书拆成三个单就不说什么了,最想要的一本书却生生落空了……
  •     博尔赫斯是一座森林,文学是这片森林的土壤,从这片森林中可以欣赏、可以汲取到多少,就看你自己了。
  •     这些人都是现代的炼金术士,呢喃着目的与关联的咒语,试图剥离虚幻的掌控感。
  •     有看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的感觉;博尔赫斯竟然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不错。
  •     很喜欢这一版书籍的装帧
  •     不好看 也许是博尔赫斯最差的作品 我甚至怀疑这根本不是他的作品
  •     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他确实能在那一页页的标本中发现有趣的联系,作出新颖有趣的见解,不禁让人想到林语堂。长城和书中他说焚书和筑城可能是相互秘密抵消的行动,都是为了罚和挑战过去以及崇拜过去的“黔首”,他还想象始皇帝的想法:人们厚古薄今……,但以后可能出现想法和我相同的人,他像我毁书一样毁掉我的长城。在卡夫卡及其先驱者中,他从芝诺悖论、韩愈、”北极探险“(超有趣)中发现了卡夫卡的因素在,但是作为“先驱者”的它们却正是卡夫卡本人所创造出来的。”事实是每一位作家创造了他自己的先驱者。作家的劳动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概念,也必将改变未来。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人的同一性或多样性是无关紧要的“。真是令人开心又深刻的见解。
  •     博爾赫斯對形而上和時間感興趣。
  •     大二下第一周。我对作者所提及研究的英美文学流派毫无所知,却一一记录,决心要把它们记载于脑中!
  •     看看博尔赫斯这种小册子还挺惬意的
  •     博尔赫斯对神学的痴迷简直贯穿了他全部的作品
  •     哈哈,家里这本书封面居然是我的“口水写意画”。夜深读博尔赫斯,惫极,懵然颔首,还有木心那些私人的典故杜撰的成语......
  •     一直苦于买不到博尔赫斯的小说,不过这本《探讨别集》也颇值得一读——包含着博尔赫斯对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诸多见解,让人获益匪浅。
  •     每一篇都在延展我小小的世界观。
  •     这些文理碎片,即使一点都够品味十年。不到家。
  •     他的文字有着永恒的力量。
  •     1952年编的小册子。有些读起来很有意思,有几篇不太受我喜爱。另,博尔赫斯真是个书摘狂人,一篇文章里面大概有一半是引用。31.03.2016
  •     博尔赫斯的书很难买,很喜欢书的封面和它的软精装。
  •     博尔赫斯尊重生命、崇拜知识,是我理想中的悲观主义者。他让我领悟到了有关阅读的一些事情:我们读书有时是为了能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较为千篇一律的生活与探讨世界的更多的可能性,发现更多有趣的令人惊叹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必局限在狭隘的自我折磨中或麻木不仁。并且有时候换一种思考方式,世界会变得多么浪漫啊,像博尔赫斯眼中的贝克莱一样,看得人心都化了。时间,空间等定义,把观者压抑在条框中,有某些时刻跳脱出来,会获得超然的快感。这种快感可以来源于凌晨在黄色路灯下无人的街道漫步,而更多的来源于艺术。而知识的积累再加上个人体验的催化,会达到一个更平和的境界。
  •     好恨在两年前看到全集的时候没有入手(虽然那个时候没有钱..)现在一看那个收藏的价值,,好悔恨当时没有借钱TAT~~~~~~~~~~~~赶紧入手还能买到的所有了~~!!以后慢慢读~!
  •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博尔赫斯的脑洞有多大
  •     第一次读博尔赫斯作品,似乎有些深奥,很多一知半解,看来还得再温习两遍才行。
  •     大卫·休谟说过:“世界也许是某个乳臭未干的神祗画的一幅草图,因为画得差劲而不好意思,画了一半就不画了,是一位低级神祗的作品,高级神灵们总是笑他;是一位已故的老神在年迈退休后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时间是我的构成实体。时间是一条令我沉迷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时间是一只使我粉身碎骨的虎,但我就是虎;时间是一团吞噬我的烈火,但我就是烈火。世界,很不幸,是真实的;我,很不幸,是博尔赫斯。
  •     装帧内容都好
  •     还能说啥...文人不相轻和毒舌不那么明显的时候还是很有爱客观的,Borges在里面引述多难道不是好事和必要么?章节都挺喜欢的。
  •     喜欢博尔赫斯,虽然他的作品很多都不怎么看的懂
  •     博尔赫斯还用得着说吗,大师级!
  •     我要是有大师百分之一的博学我也就含笑九泉了。。
  •     随笔和讲稿的合集,有几篇内容略有重复,博尔赫斯最关注的哲学问题仍是存在和时间。“时间是构成我的实体,时间是一条令我沉迷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时间是一只使我粉身碎骨的虎,但我就是虎,时间是一团吞噬我的烈火,但我就是烈火。世界,很不幸是真实的,我,很不幸是博尔赫斯。”
  •     borge确有神性
  •     博尔赫斯的文论, 深刻而充满文采
  •     其实应该买诗集的。这本要花好多精力去看。
  •     一本小書內容豐富
  •     太哲学了,只能怪自己功底太差啊
  •     太难懂了。至少要读过他写的那些作家的书才行吧,而且我不怎么喜欢一个作家评价另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的文章
  •     博尔赫斯最爱,可惜当当不全
  •     无论装帧、内容、翻译都是不错的。
  •     说霍桑说得真尼玛好!
  •     送货员态度好。
  •     博尔赫斯的书没有看过,当当网上他的作品并不多。慢慢看吧,多思考。
  •     修行26th.博翁的眼光还是那么深邃,但是我最烦的文体就是文论,尤其是我没读过的书的评论,因此这本书我最欣赏的篇目都是对作家的评述文,尤以霍桑一篇为最
  •     至136
  •     伟大的智慧。看的时候想起他的几首诗。
  •     这算是博尔赫斯的书评吧,只挑了自己比较知道的几个作家读了,剩下的感觉没有背景知识完全看不懂。妈的,作家果然阅读量惊人,各种信手拈来。
  •     历史点评,神秘而令人期待。
  •     因为西川喜欢的书,我喜欢西川书,而喜欢。
  •     时间
  •     坚持把这本书全看下来,我都佩服自己
  •     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一本书。
  •     翻译得不怎么样......
  •     依然是博尔赫斯式的风格。
  •     小说没货了 先买本 评论看
  •     聪明绝伦的博尔赫斯。
  •     这脑回路……每天自己跟自己聊天玩就可以解闷了
  •     大师级的书啊 受益匪浅慢慢品读
  •     很期待的作品 居然没货了 遗憾啊~
  •     一本相当有深度的书,内容博广,思想深邃,可以反复阅读的一部好书!
  •     实至名归
  •     真正的大师!——只有致敬的份儿。
  •     博尔赫斯的版权已经被上海译文出版社买走了,期待上译的博尔赫斯全集。
  •     看到细节处会笑,不知道为什么。
  •     博尔赫斯不需要被推荐,被推荐吸引来的读者不需要阅读他。又,那些基督教神学的内容丝毫提不起兴趣,扫兴。
  •     书有些脏,遗憾
  •     第一次读博尔赫斯,有点舒服
  •     作家中的作家
  •     实在不是我的菜
  •     关于时间的探讨还蛮有启发。不过好多篇都完全看不懂,被碾压的感觉。
  •     很喜欢的大师,值得珍藏,反复阅读!
  •     给朋友买的,我不了解这个作家
  •     我是很喜欢博尔赫斯,但是这本书看不懂,也没有要看的欲望,还是小说比较好看 。。
  •     博尔赫斯的大名不用多说,只是自己读起来还是觉得费劲。读了之后更加觉得自己周围所看的这些文章实在是有点无病呻吟或者说是没话找话说。哎,中国的作家们啊!
  •     私人藏书的深化版,看得太爽了,尽管读完后好像什么也回想不起来= =,但是读书不是求记忆吧,它在不知不觉间打开了你的某些知觉机制,像博尔赫斯这样的评论者,简直难得。另,发现他沉迷于某些迷宫式镜子式的环回重复,因此他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个执念,最后他写:时间是我的构成实体。时间是一条令我沉迷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时间是一只使我粉身碎骨的虎,但我就是虎;时间是一团吞噬我的烈火,但我就是烈火。世界,很不幸,是真实的;我,很不幸,是博尔赫斯。
  •     书的质量很不错,很喜欢!
  •     果然是因为我看得书太少了所以基本都看不懂吗TAT 一年以后再战!!
  •     囫囵吞枣看完了,好吃力...
  •     博神的文学评论集。在生活中曾多次埋头研究形而上学,但总被幸福欢乐所打断。
  •     重复的探讨, 关于无限, 关于永恒, 虚实的界限, 因果的关系... 不断地深入, 从各个角度去辨析, 又止步于透彻的悲观, 迷失于巨大的隐喻中.
  •     如果不了解欧洲这一系唯心主义哲学,就很难理解博尔赫斯。但我一直在试着去接近他,了解他。
  •     需要读懂博尔赫斯还需很多年
  •     喜欢的人、喜欢的书~~
  •     很棒的一本书
  •     尚未细读
  •     2008
  •     說是書評,更像是個人感觸。
  •     博尔赫斯版的“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太牛了简直是作家里的哲学家
  •     没有期望的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