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祭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爱的祭献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222073180
作者:敖惠琼
页数:186页

章节摘录

  在卡米耶的命运经历中,爱,真的成了“一只不祥的鸟”,不管它飞来或是飞走,都给她带来了厄运。它让我们看到了某种训诫的意味:不可知的巨大的热情,常常可能遭致毁灭。  致命的爱情和天才的淹没,双重的折磨毁了卡米耶。她没法从那种剥离中挣扎出来。  1905年,作为外交官的弟弟保罗,也就是派驻中国上海和福州的领事高禄德回到法国的时候,非常惊异地发现了姐姐的变化。姐姐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后来,他在《我的姐姐卡米耶·克洛岱尔》一书中写道:“恳求,忍辱,屈膝,赤裸裸暴露了自己。一切都完结了,这就是她让我们看到的永久的样子,而你知道么,这种时刻正好是她的灵魂从身体挣脱的时刻,与此同时挣脱的,还有魂魄、天才、理智、美貌、生命和她自己的名字。”  孤独的境遇和情感的创伤让她陷入绝望,她的举止越来越怪异,甚至让身边的人都感到厌恶,就连深爱她的弟弟,这时已成为著名诗人、剧作家的保罗也没法接受。  1914年,在给了卡米耶理解、爱与呵护的父亲去世一周之后,卡米耶被家人送进了精神病院。医生告诉她的家人,卡米耶患上了一种叫做“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这一年,卡米耶48岁,美丽的雕塑家卡米耶,从此永远离开了她视为生命一样重要的雕塑艺术,直到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三十年。在精神病院里的三十年,没有书籍,没有艺术,没有正常人的生活。在这里,她被完全地孤立。世界,在她这里完全关上了大门,在那道紧闭的铁窗之外,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炮火、硝烟、城池的沦陷……只是院墙里她隐约听过呼啸,更多的是寂静和冰冷。  今天,我们依然难以置信,在世界艺术圣殿法兰西,一个女艺术家依然会有过那样的遭遇。  痴迷艺术,往往意味着清贫一生。一个不为世俗所容的人,常常缺少庇护,而要想在被认为是充满力量的男性专属的雕塑领域,在雕塑艺术这个行当奋斗,这个不为俗世所容的女人,从她拿起刻刀的那天起,就注定要拼到山穷水尽。  在精神病院里,她依然恐惧,不敢吃熟的食物,害怕有人要谋害她。她只吃生的鸡蛋和带皮的土豆。在那30年的每一个日子里,对着冰冷的铁窗和一张张陌生而漠然的面容,她不停地喃喃自语:如果从来不曾认识他,多好!但那仅仅是如果……  自傲。美丽。迷茫。孤寂。无助。愤怒。敏感。刚毅。天才。大师。这些词都准确地描述了卡米耶。她的生命与人生的所有日子里都写满了罗丹,写满了对罗丹的爱、对罗丹的恨以及对罗丹的耿耿于怀。  1943年的深秋。79岁的卡米耶,静静地告别了这个让她绝望的世界。像这个季节里飘落的一片树叶,无声无息。  在她的墓碑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只有一个属于精神病人的代号:1943-NO.392。  卡米耶是那么孤单,孤单的灵魂。不论在人间,还是去向另一个世界。  几年后,当卡米耶的家人去寻找到她的墓地,想把她的墓迁回她的家乡,一个叫费来恩塔当努瓦的小镇的时候,墓地早已经在一次扩建工程中被夷为平地。  卡米耶,永远地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再也没人知道,这里曾经埋葬过一位全世界的人都应该记住的大师:著名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  卡米耶·克洛岱尔倒下了,在孤立无援而又充满怨恨与绝望中倒下了,一位与罗丹一样伟大的大师轰然倒下了。  11  在卡米耶离开的日子,罗丹似乎一直在挽回着他们的关系,但仿佛一切都是徒劳,在一个决意不回头的女人那里。  他一直等待,直到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才给了另一个不幸的女人一个名分,这就是他的未婚妻,一直陪伴他过了几十年,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的女人罗西。罗丹和她结婚,使她成为罗丹夫人。十八天后,罗西就过世了。一年后,罗丹也离开了人世。  在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罗丹还是一直念念不忘卡米耶·克洛岱尔。他请求在即将建立的罗丹博物馆里展出卡米耶的作品。只有罗丹知道卡米耶的那些作品具有怎样的价值。他的要求得到了法国美术部的同意。  ……

前言

  在历史的深处  ——序《爱的祭献》  胡廷武  历史的尘埃,有时会埋没事实的真相;或是把最为重要的东西藏起来,让人只看得到浮光掠影的表象;或是在历史的大部呈现出来之时,让一些可贵的东西依然藏在深处,像珍珠之不仅藏在海底,而且还是藏在海贝里,藏在一种物的痛苦里一样。于是就有历史学家致力于发掘鲜为人知、或不为人重视的史料;就有作家来发现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的真相和人性的光辉。我觉得敖惠琼的散文集《爱的祭献》,正是这样一种责任的产物。  我相信这部作品,作者是反复改动和增删过几遍的。比如当我看第一稿的时候,第一篇是写胡兰畦的《那些如虹般璀璨的年华》,而当出版社的校样出来之时,第一篇却改成写卡米耶的《爱与祭献,被忽略的心灵遭遇》了。我的意思不是要探究作者调整篇序的用心,而只是想说明作者对这本书的认真态度。毕竟卡米耶和胡兰畦都是杰出的女性,而且两篇作品都写得一样的漂亮。  胡兰畦甚至是中国人中,参与国际共运的先驱者之一,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活动家。这个活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女英雄,上过黄埔军校,当过将军,但她是共产党员。她办过报,当过记者,还是一位具有国际名声的作家;她在德国坐过纳粹的监狱,在苏联受到过很高的礼遇。在抗日战争期间,她组建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慰问,轰动一时。1957年,她的一个老朋友被划成右派,她因为前去探望而受到牵连,也成了右派。我第一次从这篇文章里知道,在大革命时代,胡兰畦曾经是陈毅将军的恋人……对于胡兰畦这个人,我过去接触过一些资料,但是从来不像此文这样的丰富,她在我心中的形象,从来不曾像这样地“如虹般的璀璨”。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她的命运始终吸引着我,我看到一场场雨,一道道炫目的霓虹,我期望雨过天晴,她的命运会向好的方面逆转。但是历史却这样回答了我的期待——这个功绩卓著的老人,却是一个人孤独地走完了她光荣、坎坷而又漫长的人生里程。敖惠琼向我们呈现的,乃是一种悲剧之美。  当作家的笔触转向另一个我们更熟悉的人的时候,略带沉闷的阅读,出现了一种峰回路转的效果。这个人就是宋美龄。作家从丰富的历史资料中,选取了三个片断来讲述这位曾经的第一夫人:一是她在美国的演讲;二是会见希特勒的私人代表;三是到战火硝烟中慰问前方将士。关于抗日战争期间,宋美龄到美国参众两院以及美国民众中的演讲,到中国战场的一些前线去慰问将士,这些年来,已经是大家熟知的事情,人们甚至知道她在淞沪前线慰问时,遭遇日本飞机轰炸,负过轻伤。但是敖惠琼在《难忘“宫花寂寞红”》里所提及的一段史实,却未必是一般读者所知道的,但它至关重要。1939年希特勒派遣他的私人代表冯·戈宁到中国来,劝中国投降,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私人代表与他会谈。她回答冯·戈宁的劝降说:“敝国领袖蒋中正,我本人,敝国的全体政府官员,全体将军、军官、士兵,以及全国国民,万众一心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国土。现在、将来都绝不和侵略军——日本强盗讲和。如果日本打不下去了,要求结束战争,则必须全部撤出他们的侵略军,将汪精卫、伪满洲国的皇帝、大小汉奸,一齐引渡给我们,以接受国民政府之审判……”当年,冯·戈宁和希特勒自然会十分惊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却仍有这样的气魄和决心。但是历史却无情地证实了他们及所谓“轴心三国”可笑的狂妄。今天,当我们在历史深处,重新发现并且回放这一段话的时候,仿佛还能听到一字一句掷到法西斯面前时的巨大声响。  “一个民族,连弱不禁风的第一夫人都冲上前线,和日本鬼子玩命的时候,这个民族是绝对无法征服的,只要这样的人不停止呼吸,日本人所谓大东亚圣战都永远只是一个噩梦。”作家引述这样一段话,来说明宋美龄在抗日战争中的作为和影响。不过我觉得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一个民族”,更赞叹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当然女人和民族,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反复向我们昭示的真理是:只要女人不屈服,一个民族就不会屈服。女人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站立的根本原因。如果从生命的原初说起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女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女人在人类精神活动中,比如文学艺术活动中的才华及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希腊神话中主宰艺术之神缪斯,就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谁可以取代她的作用?但是当我读完《爱的祭献》之后,我不能不掩卷叹息,在人类历史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中的杰出女性,大多是悲剧角色,虽然悲剧读来很美,但又不禁令人为之哀伤。  刚才说到卡米耶。卡米耶也是这样一位既杰出,又令人哀伤的女性。她是法国著名的女雕塑家,同时她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身份——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情人。卡米耶与罗丹的情爱故事,正像毕加索与他的众多情人的历史性绯闻一样,早已众所周知。但是,他们的故事在这篇题为《爱与祭献,被忽略的心灵遭遇》的散文里再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作家除了发掘和组合资料,使故事显得更加丰满以外,同时还显现了一种叙事之美,这一点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快感。当然更主要的是,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故事,来揭示“被忽略的心灵遭遇”。这种心灵的遭遇,可以理解为这一对情人是真正相爱的。艺术家的这一类情爱故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套路,即从浪漫开始,而到分手结束,最后留下巨大的遗恨。稍有不同的是,卡米耶同罗丹分手之后,卡米耶表现得很绝决,坚持不再见罗丹,而罗丹则长期追踪和眷恋着卡米耶,直至生命的终了;他们的态度虽然表面看来不一样,但却是从不同的侧面透露出一种刻骨铭心的真爱,正像一座雕塑的两个侧面,姿态可能略有不同,却表现了同一主题一样。这样来理解这篇散文不能说错,但是我觉得作者的用意不止于此,她想说的是:“他们的相遇,意味着艺术史上一个重要事件的开始,他们的故事随着他们不同凡响的艺术作品被写入艺术史。”“他们的故事一旦发生,就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属于历史。”作家这样来描述卡米耶与罗丹痴心相爱的日子——“爱,沉醉其中,如痴如醉地爱,如痴如醉地工作、创作,这便是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全部。”这种理解虽然有点自我,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解读这篇散文,同时又了解一下罗丹以及卡米耶的作品的话,我们就会觉得作家的这种抒情性的描写是有根据的。罗丹当然不是因为卡米耶而成为一个大雕塑家,而是因为卡米耶而激发出了火山般的热情,因而创造出了他最优秀、最富生命力的一批,包括《思想者》、《地狱之门》在内的不朽的杰作。同样,卡米耶在认识罗丹以前,也已经是一个雕塑家,但是显然罗丹使她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一名雕塑家,变成了一名具有大师品质的艺术家。  从艺术的角度,从艺术史的角度,好像是这么一回事。然而当我们换个角度,从人的角度,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一小段爱情史,或者艺术史的这一个章节的时候,我们会残酷地发现,艺术大师们头上的花冠,原来是一些花儿、朵儿、或许还有绿叶短暂的生命组合而成的!所以作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道:“卡米耶把她的青春与才华孤注一掷地投入到了与罗丹的爱情里。”从而成为一个被众人赞扬的“为艺术而生的女人”,这从本质上来讲,这不过是一种“爱的祭献”。这种祭献,值还是不值呢?  作家似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着这一问题,她的目光从国内到国外,从现代而古代,扫描过一些杰出的女性,希望从历史的深处,发现“爱的祭献”的悲剧及其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胡兰畦、宋美龄、卡米耶之外,作家在本书里所涉及到的人物还有张纯如、“黄埔那些女兵”、“远征军女兵”;武则天、李清照、柳如是;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等,都是古今中外的杰出女人。这些女人或是为国家、为君王、或是为正义、为爱情,甚至为文学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或年轻的生命。在历史的深处,珍藏着她们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闪光的东西——《爱的祭献》这样告诉我们。这些美丽的悲剧背后所蕴藏的意义,作家没有全部告诉我们,而让作为读者的我们自己去发掘。这是我猜想的《爱的祭献》一书的由来。  我曾经想建议作家把写迈克尔·杰克逊、张学良、项羽的三篇抽去,让《爱的祭献》成为一部专写女人的书。但我在看了写杰克逊的一篇之后,我决定不说,因为这一篇真的写得太好;而且它还是一篇为我喜欢的舞蹈家杰克逊翻案的文章。“这才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本来面目!”这是我在读完《在他的歌声、舞步与激情里》之后的一句自言自语。  敖惠琼是一位有成绩的作家。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长篇传记文学《王甲本将军》,还有散文集《守望生命》,前者虽然是传记,但也具有散文的品质,故而知道她在致力于散文的写作。《爱的祭献》是她的新收获。从散文写作的角度来说,这一部新著更注重叙事学意义上的叙述技巧,有的篇章像诗一样地熠熠生辉。  是为序。  2010年12月23日

内容概要

  敖惠琼,笔名子林,著有长篇人物传记《王甲本将军》,散文集《守望生命》,现就职于云南省曲靖市文联,任文联创作联络室主任。曲靖啦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籍目录

爱与祭献,被忽略的心灵遭遇那些如虹般璀璨的年华在他的歌声、舞步与激情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满纸奇气,一身豪情如是历史的沉重,如何让她系弱的双肩亲扛?美,在那些事件面前那无字的碑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难忘“宫花寂寞红”赶快成人,安慰地下的母亲问天下谁是英雄黄埔,那些女兵穿越野人山的远征军女兵大爱无形后记

编辑推荐

  历史的尘埃,有时会埋没事实的真相;或是把最为重要的东西藏起来,让人只看得到浮光掠影的表象;或是在历史的大部呈现出来之时,让一些可贵的东西依然藏在深处,像珍珠之不仅藏在海底,而且还是藏在海贝里,藏在一种物的痛苦里一样。于是就有历史学家致力于发掘鲜为人知、或不为人重视的史料;就有作家来发现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的真相和人性的光辉。敖惠琼的散文集《爱的祭献》,正是这样一种责任的产物。

作者简介

《爱的祭献》作家敖惠琼似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着这一问题,她的目光从国内到国外,从现代而古代,扫描过一些杰出的女性,希望从历史的深处,发现“爱的祭献”的悲剧及其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胡兰畦、宋美龄、卡米耶之外,作家在本书里所涉及到的人物还有张纯如、“黄埔那些女兵”、“远征军女兵”;武则天、李清照、柳如是;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等,都是古今中外的杰出女人。这些女人或是为国家、为君王、或是为正义、为爱情,甚至为文学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或年轻的生命。在历史的深处,珍藏着她们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闪光的东西——《爱的祭献》这样告诉我们。这些美丽的悲剧背后所蕴藏的意义,作家没有全部告诉我们,而让作为读者的我们自己去发掘。这是《爱的祭献》一书的由来。

图书封面


 爱的祭献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