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爱的香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我所爱的香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63385416
作者:林夕
页数:209页

章节摘录

I love you车牌值多少钱,每个人在拍卖前都各有底价,但心中无数。喜好有时很个人,拍卖结果告诉我们I love you值一百四十万。我不明白Andy Warhol(安迪·沃霍尔)的毛泽东肖像为什么值一亿,而旧版《毛泽东语录》上的毛像值一元或十块钱。波普艺术,用同一种手法,把毛泽东肖像以不同颜色复制,再来玛丽莲梦露,坎贝尔(Campbell)罐头,换汤不换药,但因为是艺术品,人又去了,价值便以亿计。斗胆讲句,我们香港很多唱片封面也把很多歌星名人做出很亮丽的波普作品,美感不下蓝青红黄的毛像,为什么不能挟艺术品之名而晋身苏富比①?画家这个身份,在艺术创作有一种特权,就是可以不断重复。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林风眠的鸟,张大干的莲,方召麟的船,要多少有多少,形成他们的风格地位。为什么流行音乐的创作人,就不能用同一种方式,透过重复而建立风格。重复,有时是特色,有时是罪名,给弹得一文不值,莫名其妙。商品是要得到什么样的命运才可以号称艺术品,一登龙门,升价亿倍?加列山道②地皮的超高拍卖价,也是一幅波普艺术作品。新地以楼面地价每平方英尺四点二万元投得,连建筑费及利息成本在内,将来售价每平方英尺必须超过五万元,才有合理利润,有机会取代英国最高楼价的纪录。新鸿基地产(简称“新地”)的雷霆更说,楼盘总发展成本达二十五亿元,每平方英尺楼面成本接近六万元,即项目将来楼面每英尺售价非超过六万元不可。当然经过开发商惯用的伎俩以后,成本价会往下调,但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吗,为什么会由地产商出口术以面包(比喻建筑成本)加面粉(比喻地价)加好像必然的利润而厘订价格?然后殃及山顶所有大小地主水涨船高,恒基甚至说连远离山顶的嘉亨湾也因这次拍卖而加价,比波普艺术品更费解。李泽巨在卖地前也表示看好豪宅市道,主要是经济理想,市民收入增加。请留意,是市民,即是大众。我不知道二万点的恒生指数对普罗市民收入有多少进账,但雇主协会建议的加薪幅度居然是2%,市民随回归以来最好的经济环境中又有多少实际得益,可以支持地产商口中的楼价。更何况,施勋道8号要放下三百万元本票才可以看房子,与“市民”何干?

前言

林夕:自序有生以来,我连一厘秒移民的念头都没有过。自小已很喜欢看香港地图,并把火柴盒当做楼宇,砌成太子道、弥敦道、窝打老道。我每条走过的街道街名都有感情,要我移民不能再在铜锣湾逛光盘店,是不可能的事。我爱香港,但这种爱不能如爱情般连对方的缺点都爱上。回归十年,我们不但变成日本所谓的M型社会,而且进入了两极化的状态。楼市两极化,政治争拗两极化。反而文化消费一元化,屏风楼千楼一腔,把近十年盖的大型楼宇拼在一起,你分得开你住在哪一栋吗?一如商场,无论在哪里,你买到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如果失去天星与皇后是一种破坏的损失,新盖的楼房就是一种建设的罪孽,香港,或许不再美丽了。色相纵能忘,一切唯心造!但我们的心!情绪病差不多等闲如伤风感冒,我是过来人,对于为抑郁症而轻生的风潮心如刀割。香港有病,我在专栏所写的不能代医,但也希望病人了解病情所在。主修大乘佛法的我,实在不舍,所以要写。

名人推荐

◆ 梁文道为林夕《我所爱的香港》撰文热评夕爷和他所爱的家                                           梁文道在北京的一场活动里,台上的大屏幕正在放映一小段录像,其中有一段林夕的访问。林夕一亮相,台下立刻耸动起来,甚至有人尖叫“林夕呀!”。目睹这个场面,让我想起从前和他做同事的岁月。林夕不常上班,他用不着。林夕也不开手机,因为他不需要。要是哪一天下午,他睡醒了,词也暂时写完了,心情甚好,决定回来巡视一下,公司里头就会为他酝酿出一股奇特的紧张气氛。通常是由他走进大门那一刻开始:从保安到各级员工都要奔走相告,然后有人打电话告诉我:“夕爷回来啦!”。无论正在干什么,我都要暂时放下,和大家说一声:“夕爷回来啦!”,而且人人都明白都谅解,任由我丢下会议不管直奔上楼。跑到他那一层,每一个人都会抬头跟我说:“夕爷在办公室里。”一进门,就能看见许多人围着他,其中几个是公司里的资深“创作组长”,他们轮流负责为他出去买下午茶餐。而我们的夕爷,则一边吸着烟(这里是全公司除了老板办公室以外唯一可以吸烟的房间),一边检阅桌上堆积如山的信件,然后慢条斯理地打开下头准备好的茶餐,看一看,闻一闻,偶尔留句评语:“我还是不吃了。”在我的记忆里,这些片段总是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头的某种场面混杂在一起:那种山西财阀从外地回到自己的山庄,一路上红灯点起,沿路还不断有人高喊“老爷回来啦!”的场面。我们一大堆人等着见林夕,谁要是有幸能和他说上两句,他的房门还真该挂上盏大灯庆贺一下。千万不要误会,夕爷绝对不是肚满肠肥的大老爷;他很瘦,简直是太瘦了。他说话的语气很温和,总是在一段话与另一段话之间稍作停顿,就和他写的文章一样,休止符用得比较多。他对人和善,不怎么见他动气。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大家就是喜欢用一种对待老爷的方法来对待他,在他的态度配合下,就会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感。北京的朋友说,林夕去他们那里演讲兼签名售书的时候,会场里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任何作者要是遇上这光景,都会加快手腕运动的速度,把自己变成签字机,务求以最短的时间照料最多的读者。可林夕不这样,他竟然唤人祭出砚台笔墨侍候,坚持要用毛笔来为读者签名留言。于是几百人列队翘首以待,心急如焚又不好出声催促。林夕身边的工作人员则满头大汗,拼命磨墨,但怎么磨都赶不上读者的热情如火,墨池一下子就干了。现实所迫,他们试探性地问:“不如换用现成的墨汁吧?”。再后来,连林夕都觉得不对劲,这么签恐怕得在现场留宿一晚,才勉强地拿出一只科学毛笔。朋友忆述,当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唯独夕爷脸上不免有一丝惋惜的神色。如此爷字辈的人物,而我却要斗胆猜测,在某些方面我和他应该算是知己。比如说我们的烟瘾,我们学佛(我第一次参加禅修营回来,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几天不抽烟,顶不顶得住?”);还有,我们都喜欢月旦时事。那时我见他读报读得甚是专业,一天七份,而且意见很多,就劝他动手写点东西。果然,他真写了,而且写得乐此不疲,专栏的数量够他连年出集子。可是,我很明白自己还不算是他的老友,因为我不曾上过他家。香港人一般不作兴邀人上家里头玩,除非大家真是特别亲密。但我的意思还不只是我与夕爷不够亲密,而是我因此没有机会亲身见识他那最核心的癖好:那就是他对家居布置的兴趣,以及那已成传说的搬家瘾。曾经有一段日子,香港人以为楼市是种只会升不会跌的市场,于是人人醉心炒楼,又或者努力存够第一笔钱“上车”,然后直驶快线飞黄腾达。那段日子,香港的最大产业就是地产业,而香港经济主要的产品就是楼房。那段日子,许多商场原有的时装店、玩具行和小食肆都关门了,换上一间又一间小地产代理行;原来展示商品的玻璃橱窗贴满一大片楼盘广告。这样子的商场有什么好逛呢?难道一家人、一对情侣闲来无事逛商场会莫名其妙地买个单位回家?但事实的确如此,我们香港人都有过徘徊在地产代理行门前window shopping的习惯。久而久之,地产商带人参观新开发楼盘的“看楼团”变成了报名人数最多的旅行团。很多人周末休闲的最佳消遣就是去“看楼”,参观那些修饰华贵的示范单位,想象日后的美好生活:付出一个下午,你便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满足。刚认识夕爷的时候,我实在不敢相信他竟然也是这种人,这种庸俗的香港人。歌词明明写得那么玲珑剔透、洞悉世情,怎么也会染上这等穷极无聊的癖好,四处跑去看楼呢?但不由得你不信,他真爱看楼,而且还爱上了搬家。明明已经住上了凡人艳羡的豪宅,但他仍然乐此不疲地搬,仿佛最美好的家始终是下一个家。可搬来搬去,他还是没离开过香港,他说:“有生以来,我连一厘秒移民的念头都没有过。自小已很喜欢看香港地图,并把火柴盒当楼做楼宇,砌成太子道、弥敦道、窝打老道。”尽管如此,这位在当今华人世界里有井水处便有他的著名词人还是忍不住手,要在这几年里改行写评论(或者以评论为主的杂文),批评一下他所爱的香港。透过这批文字去看现在的林夕,我实在不敢相信他居然会把主要的矛头指向港人的购物狂心态(因为他自己就是购物狂),更不敢相信他会如此针对港人的买楼文化:“人生如寄,你以为那是你的房子,其实那不过是你在地球上生活的酒店,佛家所讲的成住坏空,所讲的住,是指我们肉身的暂住,但住字译得真好。房子供满后,身无所住,到了坏死,也离check out日期不远,性未达空,肉身也已成空”。近年学佛,林夕渐渐变成了另一个人,多了份自省,乃能在他和他所爱的香港之间隔开一层观照的距离。他爱香港;然香港是一个人人被广告变成“潮流的羔羊”的地方,又由于他自己也是羊群中的一分子,所以这份爱就要反复提出来再三审视,他就得坦荡检索自己心里的欲望了。搬家搬成习惯的他承认“以看房子为乐。每看一次都接受一次诱惑,如果搬来这里,我将如何装潢,哪件家具该放哪里,光是想象就乐上半天”。偏偏在某次搬家的前夜,他环视四周,才赫然发现:“在这满布身外物的纸箱堆中,说到底,我原来什么都不要,只要一部计算机可以让我继续写写”。如此看来,这本书不啻是林夕的公开自省,也许还是一整代香港人的集体自省:我们长年追逐的,无非是种幻想;爷如林夕,难免也要误堕红尘,陪大家追逐一把。

内容概要

林夕,华人乐坛第一作词人、畅销书作家。原名梁伟文,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修翻译。曾任港大中文系助教、《快报》编辑、亚洲电视节目创作主任/节目部副经理、音乐工厂制作总监/总经理、商业电台广告创作及制作部主管/商业电台制作创作顾问/商业电台顾问。其歌词作品累计3000余首,获得奖项高达数百项,无人能出其右。他是王菲、陈奕迅、杨千嬅的御用词人。近几年风行大陆的词作有:王菲《红豆》、陈奕迅《爱情转移》、林宥嘉《病态》、方大同《歌手与模特儿》。同林夕长期密切合作过著名歌手有:张信哲、王菲、郑秀文、陈慧琳、陈奕迅、谢霆锋、古天乐、古巨基、成龙、林忆莲、张国荣、梅艳芳、张敬轩、梁汉文、陈小春、林一峰……,2008年林夕更以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大江南北,老少皆知。林夕在各大媒体撰写专栏,颇受各界广泛关注。
林夕已在大陆出版的作品有《原来你非不快乐》、《曾经》等。
林夕专栏:
“颠倒梦想”专栏 《U Magazine》 2006年至今
“十方一念”专栏/“也无风雨也无晴”专栏 《明报周刊》 逢周六刊登 2006年至今
“如是我闻”专栏 《东周刊》 逢周二刊登 2006年至今

书籍目录

夕爷和他所爱的家 梁文道
自序
Live to work or work to live
二十年来最动听的童话
菲佣的石屎洞
他二十二岁的一生
心灵鸡汤一角一碗
他民意是用来给挟持的
是我们要影艺结业
积极不干预政策之鸡脸的岁月
走马阳台
地点地点地点
屋大别怕人稀
清一色
政治家与打工仔
大辩若纳

对手与敌人
民粹赢回来的一个钟
公义良知之贬值
长实控制的和黄旗下的
百佳的一批油鱼
能力愈大责任愈大
功能的功能
他如果我是罗范椒芬
自求多福
时间用在哪里是可以看见的
政治政治政治
你从哪里来
非法止蚀不如合法长期持有
风水学英文
从鸟巢到天幕到《清明上河图》
和谐社会的广告
顶着泡沫过日子
全亚洲最有钱的女人
化悲痛为购买力
由Samsung到《大城小事》
触觉
噪音的罪过
开到苏眉鱼事了
In and Out
自助驴友
手什么信
不方便吐露的真相
拥有就是负担
拥有未必是负担
生命中不能拥有的
马丁·西科塞斯与关海山
从巴菲特到龚如心
什么是什么
不认不认无须认
在权力面前
人口老化(问题)
由爱故生怖
玄人治世
绝望带来迷信
子曰:“敬而远之”
美得凄凉VS俗得富贵
恭喜发财
既没情人,何必应节
我们考第七十名
行动与心动
成住坏空
我怀念的

无名发

编辑推荐

《我所爱的香港》作者是千帆并举的创作人,对香港有著难以割舍得感情。回归十年,香港却生病了——经济泡沫化、楼市两极化、文化消费一元化、生活空间困迫、抑郁自杀渐成风潮,盛载了回忆的建筑物相继消失。 或许,香港不再美丽了。 于是,《我所爱的香港》作者用他的文字,记下这城市的纷纭人事。纵使不能代为医治,也能帮助人们了解病情所在,治愈他所爱的这个城市的心灵。

作者简介

香港,林夕呵护和塑造的心中之城,林夕的“家”。
他爱这个“家”,笔端充满了对这个“家”的关注和亲情。他看取的不是一时一地的香港,而是全球视野下的香港,转变中的香港;他从种种微末的事件中,观察香港的性格与文化,民生与政情,缺失与坚守,当下与过去,乃至香港与内地、与西方的幽隐关联。其情也真,其感也深,其思也切,其发现无疑也非常敏锐。
《我所爱的香港》,不仅仅关于香港……

图书封面


 我所爱的香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8条)

  •     喜欢这本书和林夕无关,只是单纯的对于香港的热爱。对于香港的好印象一直到第二次去那才建立起来。但是发达的第三产业绝对是我喜欢的原因之一。这本书其实和香港并没有多大的关联。他说讲的,更多的是国际视野下的香港发展之类的,对于香港实事的评价和抨击,是本随性读读的好书。
  •     有生以来,我连一厘秒移民的念头都没有。我爱香港,但这种爱不能如爱情般连对方的缺点都爱上。——林夕>价值五百万的Maybach豪华房车居然在大众化杂志打广告,对象究竟是谁?广告客户常有此说法:我们知道花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因为对象不明。但这个奔驰顶级广告的效力我明白。看见这部车,恍如一大国寿化成一棵童话中美丽的树,让大众望梅止渴,或,让罢工阻路的马夫看得眼红,或眼红红。[关于童话]童话的定义本该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豪华是几时等同于童话的?这又不禁令人想到奢侈一词,触及不到的失去的都是奢侈,它不是只有浅层的价值观角度才可谈论的词语。豪华不等同于童话,更不等同于奢侈。>菲佣要游行,要加薪,雇主们也联线起来不服气,表示已供给他们食宿,已多了一层本地清洁工人所无的福利。[关于菲佣]香港的雇主们大概没有想过挤进三四十平方英尺的石屎洞内的蜗居是怎样的生活,外佣并非俘虏回来的匈奴,看来香港豪宅的佣人房已经成为难民营。或者,最残忍的,还是人心。>香港山顶的房价可谓持续攀升,山顶还得分是向维港景还是南区景。加列山道看到的海,除一小部分是远远的香港仔楼景,就是无边无际,白天蔚蓝,晚上黑漆一片,屋内一开灯,所有玻璃窗即成镜,返照自身,这样的景,跟大埔的夜景又有何分别。[关于风水]实在不明白,山顶看到的海景为何比大埔的海值钱。在香港,地点确乎是件重要的条件,风水师自然成为那里热门的一项职业。所谓的风水也是规划所研究的一个词。一个风水师一定会是个好的规划师。是的,在我看来如此。在金融危机前,香港的经济主要产业还是楼房。这就是你爱的那座城,那个占地不变人口却猛增的香港。>李嘉诚说过捐出三分一身家做慈善,并未能释出善意,也没多少人留意。算吧,太有钱,捐多少人家都不觉得是擅长,如今慈善二字,也已与沽名钓誉有关。[关于慈善]这确实是一种现时社会现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企业越大,道德责任就越大。若人人都有这样的意识,在5.12捐款中就不会出现贪官。文字不能带医,只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病情所在。>时装潮流是年轻人所热门的话题。念及一个和尚,一生只穿相同款色袈裟,何其庄严,没有人会觉得他落伍,为什么今年不改改袋口的大小,你便会明白,我们在广告的魔力下,变成潮流的羔羊。[关于潮流]林夕先生的言语实在精辟,一语道出要害。有时拥有是负担。这句话,金庸也说过。可是,无谓的消费又推动着经济的巨轮。这毕竟是矛盾的。或者换个角度,事物本身就是矛盾存在。
  •     用规矩的句词、朴实的文风来书识生活的事件,及表述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林夕先生在大陆出的这本新书做到了这般。客观、理性地运用文字,一样能让人舒畅会意,并与他一同反省。梁文道先生为该书作序“夕爷和他所爱的家”言道:“如此看来,这本书不啻是林夕的公开自省,也许还是一整代香港人的集体自省:我们长年追逐的,无非是种幻想;爷如林夕,难免也要误堕红尘,陪大家追逐一把”(页X)。客观、理性、自省,“住家的人”践行了这样的理念,甚好。以“家中之人”的心态爱家、爱家人,也爱自己,自然会多了份亲切、也有份焦虑,苛责难免,更现爱家之情真意切。林夕先生书中的篇篇文章,已是最佳写照,读之并“感同身受之”——虽非港人——当是福分了,舍弃了多少寻欢作乐的技巧。林夕先生谈港人工作、生活、居所,不忘呼吁“菲佣也是人……别让香港豪宅的佣人房成为难民营吧”(页15);从有些人士忽然热心、忽然“保育文物”,真切道出“幼稚的是二十多年前的我其实并未真正以用家的身份去考虑老房子生涯是如何一回事”(页32),发问于那些热心人士“有没有人考虑住在里面的人的感受?”指出“别为王家卫电影的怀旧气息而盲了眼,房子是要用肉身来舒适地生活的”(页34);他真诚地盼望大伙“一是多看书,而是不同类型的书,二是学好并练就流利的普通话”(页77),为的是提醒港人多点务实、多点谦逊、多点好学、多关注精神生活,并不忘介绍自己苦学普通话的经历,“时间用在哪里是可以看见的。还是那一句,自求多福”(页79);他提醒立法会有些议员们“建设楼房有噪音影响人的健康,无建设性的咆哮与口号更加会破坏人的精神,社会的心平气和的讨论”(页116);他亦反感于随潮流而动,可坦言“我自己都是有份蚕食地球资源的奴隶。又不是艺人,有权选择天天穿同一件衫,不怕人嘲笑。但你我做得到吗?”(页138);也有如“爱若难以放进手里,何不将它放进心里”的感喟,等等。看林林总总,思各类心态,不忘告诉青少年者“你们要求自主权,言论自由,那更需要学问,从学问炼出修为……吸收消化跟自己相反的观点,得益最大的是自己”(页160-161)。林生成“爷”,自有说法,这也是否因年纪换来智慧呢?大约与坚持自省更有关联吧,自省背后是修为,与它养成一起,是福分。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實在太香港化我寫實!就好像我看不明白三重門的情況, 不明白大陸寫實的生活一樣!!
  •     比《曾经》好。
  •     无论是否意识到,我们可能都已经通过很多的流行歌曲“听”过林夕的文学作品,不过这才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去“读”他的作品。原以为他是一个沉浸在小资情调、传统文化中的作家,但是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他是一个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的人,他既是一个真正的香港人,更是一个能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大陆、台湾、香港和世界的人。这是一本轻松的书,却能够不时以一两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给予我们很多的遐想和思考。
  •     怎么讲,关于文学作品的问题就在于,这些人都是文人,对生活的领悟细致,但有时候角度实在不同。
  •     每一面都美的HK,香港精神,香港的集体回忆,香港的政治~
  •     太多关于香港时事的讨论因为缺乏相关background knowledge而读之无味,但一旦谈到对生活和对感情的态度的时候,就又是那个写出了许多好词的他了。
  •     偶得于席殊。太多关于香港政治、民生,时间空间都离我太远。
  •     其实好多篇都不是看得很懂,因为对港文化的不了解。但从中都到了对港人对民主、自由的关注,对经济财富、物质生活的热情,对拥挤的香港所有变与不变的真爱,从中看到林夕先生坦白与自己对世俗物质的一份依赖,又看到他明白和追寻简单简洁人生的内心世界,忘色相、用心造,与大众一起反思香港与整个社会的病症,用心将这最爱的世界最爱的故土,营造成自由独立民主和平静谧的人间天堂。
  •     看不太懂
  •     我也很喜欢HK来着
  •     好久没看书了难得看一本然并卵……看不懂。←_←
  •     同时读着两本书,《我执》已读得太久,终于在昨天今天过渡的时候读完了。今天又一鼓作气,把另一本《我所爱的香港》读完。 比常想,只有在我不开心,绝望的时候,我才执着于星运,风水。夕爷有着相似的经历,如我常我们同样不敢否定几千年来中国所留传下来的玄学,但是却愿意走出那道门,对于无关痛痒风水上的改造,我愿意,但是当于我的审美,经济造成冲突我更愿意选择后者。一直如强迫症般说一些关于鬼神的话,但其实又有什么用呢,有些……在心里留个底就够了。对于鬼神、风水,我是尊敬的,但正如林夕的态度:不敢不信,敬而远之。林夕猜办公室种仙人掌大概是用来挡煞的,我早有在写字台上放一株植物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想好要放什么,夕爷这么一猜,我便有想买仙人掌的想法,到在学校内卖这种小植物的地方,发现仙人掌大多种得东倒西歪,或者几株同时挤在狭小的盆内,一旁的仙人球却不是不入目的,于是,买了盆仙人球回来。我亦是林夕笔下的不求上进的人,不追求过分富足的生活,但显然,我亦不满足食能果腹,衣能遮体,我所向往的是能够达到中等生活之外又可以有时间享受生活。有如那位高僧所说“在你得到之前,先问问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奴隶一样的生活,即使获得了高薪,高职,名声,地位又能怎么样呢,回过头来,却发觉自己从未享受过这些得到的。
  •     专栏文学,夕爷属于由上往下看世界的人。不过文笔真心不错,有些话写得就是漂亮!
  •     瞬间知道他为什么能写出《六月飞霜》了
  •     “故意从事最平凡与乐趣无关的职业,把私生活葱工作割开,绝不把工作的压力烦恼带回家。”我希望我是这种人。然后林夕的词和文笔不合我的口味。
  •     这书看介绍好像不错,等到真正看到书才发现根本没什么价值,书才比字典大那么一点,而每一篇所谓随笔只有一页多一点,内容空洞,感觉上是为了出书才拼凑出来的。要知道林夕比较有名的是他的作品比较好赚钱,至于有多大的人文价值这个真不好说啊…… 林夕迷们,拿起鸡蛋往我扔吧!
  •     Youtobe上看过许多HK的 viedo,算是对读此书的了解吧。
  •     不如词。
  •     他是真中華膠....當年。學普通話那段可見他十足心意,但16年再看,香港的人心,到底都被辜負過了。
  •     “旅游原是很个人的事,除非你去的是埃及莫斯科北极,看一下照片是可以的,不过看纪录片还是比较详细,看你在金字塔前很醒目的样子,又与我何干。”——《手什么信》。“迷,当然偏执,择喜爱而固执,可以保持我们心中有能量,而可以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是幸福的。”——《由爱故生怖》。/难道是因为这本和《曾经》都是林夕早年的作品,没那么多政治讽刺所以读着还比较平和?看到这本已经习惯并喜欢看他随便一件事都能闲谈很多的写作风格了……而且总有些莫名搞笑的吐槽,譬如这本最后一篇《无名发》有一段“你看xxx议员,以地方补救中央的做法,一小束的稀长烦恼丝长期坚持搭成横越地中海而摇摇欲坠的小桥,依然不舍得剃个干净,可知我们对于有和无的执著,是何等的痴。”当事人看到一定很懊恼哦可是这个比喻还是好好笑……
  •     喜欢,对香港的理解。
  •     不错的休闲小书,随便翻翻,informative。 风格和歌词迥异,不似期望。
  •     塑封精致,老爷的书不管怎么样都好的没话说,哈哈
  •     都是林夕的小文,开始看比较乱,不清楚他写的是什么。但是,不经意中一句话就打动了你,让你产生共鸣,我很喜欢,并带着这本书去香港
  •     随笔散文自有其妙处。
  •     一向教人豁达的夕爷,在说到香港政治和社会,也变得锱铢必较起来,当然,这是好事。
  •     太多关于政治的东西,看的很没有味道
  •     有些篇章还是可以的 香港还是我眼中那个浮生万象 却分外迷人的香港 夕爷还是我眼中那个用一百种方式说得不到的夕爷
  •     总之写的都是HK的事情,政治的事情也很多看着觉得没意思。估摸着也是因为都不认识也不熟知,觉得也无聊就没看下去。但是写生活的部分还是有意思的
  •     最近又开始迷夕爷的文。他没有特别犀利,也不是很搞笑,就是清醒地劝诫,告诉你,买楼买股都要谨慎,不要迷信,不要太沉迷物欲,政治上也有涉及(言论自由啊),评价李嘉诚,说说小甜甜。挺有意思,不期待太严肃的说理,正好娱乐中带点思考。 最紧要,他爱香港嘛不是,就像我爱自己的小县城。I'm what I eat, I'm where I grew up.
  •     林夕的言语很尖锐,总是一语中的!
  •     喜欢香港,喜欢与香港有关的文字
  •     盤古<臭港>: 滾滾滾滾滾 臭港 東方的豬 回來啦 為了你好 還是滾吧 我們這麼多人 你再香 也能吃臭你 滾滾滾滾滾滾 ——作词:敖博
  •     只有书名看得下去。Gosh!
  •     原本看书名是要夸赞一番香港 介绍一番美食美景 读过才知是客观分析香港的经济政治人文景象 毕竟是不太了解香港 所以全文看下来一知半解 但多少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些林夕的思想情感 有时忍俊不禁
  •     多为对香港实事的思辨,随便看看,有态度但没有很深入,权当了解。
  •     书的包装很好,内容不 错
  •     林夕的书只适合喝茶的时候翻翻,想要一门心思看出什么故事,看出什么哲学,看出什么人生大意,不好意思,没有。香港,是一直想去的地方,没事翻翻,也更多了解香港人
  •     港真 这些香港词人们写的散文大多名浮于人
  •     高中买的,放在那一直没怎么读,前段时间香港出事,想起这本林夕的随笔,想从这个地道的香港人笔下略探一二,但是我实在是读不下去。。第一是因为这是08年左右的书,时代变了,想从当时的香港来窥探现在的香港,不是很明智。第二是里面很多关于政治话题的讨论,我不太了解,读起来实在食之无味,读了一半,作罢。
  •     夕爷是真的喜欢房子。有一部分讲香港政坛方面的作为大陆人有的不是很了解。差点就没看下去。其中有些写生活的较为轻松,适合没事的时候看看。
  •     林夕真的对生活小事的见解很独到很深刻/大致因为多看了他几本散文集/也慢慢接受了/与林夕精致歌词不同的/朴实无华的字句/批判香港种种/因爱生“恨”/恨港人麻木不仁吧
  •     似乎从林夕的筆下才能瞭解到那些不為人知得香港。
  •     既然从夕爷的散文里看到了另一个林夕
  •     看过夕爷的歌词 再来领略他的文风 一样惊世骇俗
  •     5星给夕爷,扣一分因编按。看到吃到苏眉无鱼事能会心一笑,底下加注"此处为活用"让人恶心半年。出版社哪儿找来的白痴?!
  •     林夕写的太尖锐了,而且深奥 不易懂
  •     冲着香港和林夕去的。
  •     封皮和印刷真是配不上夕爷啊
  •     一半都在说房地产
  •     林夕的词是绝对称赞的,但是他的人。这本书,不值得25元的定价。虽然有人不断叫嚣中国的图书定价已经是如何的低,那些人应该去枪毙。当你买了一本书,发现一无可看,你心里就像吃了苍蝇一样。
  •     这不是一本香港旅游攻略。这也不是一本香港生活回忆录。这只是作者生活在香港点点滴滴的感悟。但读后,你会对香港的人和事产生兴趣,也会从香港人身上折射出的特点,依稀看到自己的影子。 推荐书中几篇我特别喜欢的文章:《非法止损不如合法长期持有》《手什么信》《生命中不能拥有的》《在权力面前》。
  •     香港到底什麼樣子呢
  •     夕爷是个有太多想法的人…
  •     看完这本书,决定不买房子了
  •     还好,一般
  •     挺喜欢的,包装不错。。。。
  •     我要去香港,用夕爺的角度來欣賞這座城
  •     再也不买专栏合集了!
  •     这是一本小学生作文集。林夕只能写词,写文章不适合他。
  •     林夕还是比较适合写歌词……
  •     读过无感
  •     夕爷针砭的香港时事,因为对背景不了解所以不明所以。但凡是了解来龙去脉的,还是很对胃口的~情感类的,《生命中不能拥有的》那篇真真是写出了共鸣T.T
  •     政治与文化
  •     有想法,但和他的詞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
  •     揭露社會現實...果篇【手什麽信】好好
  •     因为林夕的名字买的。书比较小,设计还好。
  •     也会迷信的林夕,也爱讥讽时政的林夕,比起写词人这个名号,我更爱这样的林夕。
  •     苏州。猫空。
  •     有爱就有批判
  •     如果你真的爱林夕、如果你真的爱香港才会喜欢读这本书。原本以为林夕是个非常“仙儿”的人,读完书你会发现,他其实很接地气儿,他其实很关心各类社会问题。他除了才气之外就是普通人,所以他也会焦虑,他也会想到求神。除以上一切之外,感觉他还有点儿爱国。嘿嘿。怎么说呢,这本书算是散文中比较言之有物的作品。但不见得会有太多人看,因为毕竟大部分人不大关心他讲的这些方面,好啦,是我俗气。其中一篇有感,他让他朋友们学国语,朋友不学,他请老师跟着学,为此我特意找了视频来证明他的国语在学习后是什么样,点开视频一看,蛮字正腔圆,这点特别佩服他,一个肯对自己认真的人,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总体来讲,看完书对林夕变得更加心服口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