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人鸿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曲人鸿爪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63393886
作者:张充和口述,孙康宜撰写
页数:284页

章节摘录

  第一集抗战前后的曲人活动  一 吴梅  1937年春,充和二十四岁。有一天她捧着那本全新的《曲人鸿爪》册页,独自前往吴梅先生(1884-1939)在苏州的家。吴梅先生是充和最钦佩的曲人前辈;他不仅能作曲谱曲、唱曲、吹笛,而且还是著作等身的昆曲教育家。充和一向喊吴梅先生为伯伯,因为她父亲张冀牖是吴梅先生多年的好友,两家的子女一直都很熟。尤其是,充和喊吴梅先生的四公子吴南青(1910-1970)为四兄。虽然充和没正式做过吴梅先生的弟子(不像二姐允和曾在上海光华大学选过吴梅先生的昆曲课),但她个人经常向吴梅先生请教,也请他改过词,所以一直尊称他为老师(而且,充和所参加的幔亭曲社最初也是吴梅先生命名的)。总之,充和特别渴望这位“曲学大师”能在她的《曲人鸿爪》首页上题字。  那天,吴梅先生就在充和的书画册上抄录了他的自度曲,《北双调·沉醉东风》:  展生绡,艺林人在。指烟岚,画本天开。重摹梅道人,依旧娄东派。是先生自写胸怀。二老茅亭话劫灰,只满目云山未改。  吴梅先生这支曲子原为题清代画家王蓬心(王宸)的山水小幅而作,旨在捕捉王氏的文人画风格。盖王蓬心在文人画方面的成就甚高,不但是所谓的“四王”之一,也是娄东派的巨擘(“依旧娄东派”),所以吴梅先生这首题画曲子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表扬,也可以说是和古代文人的一种对话。一般说来,文人画的风格就是不媚俗,不为谋利而作,故吴梅先生日:“是先生自写胸怀。”由此可以引申到昆曲的基本文化特质:昆曲本来就应当与诗书画的韵致有其共通之处。

前言

  我和张充和女士的曲缘,要从二十八年前说起。  那是1981年的4月间,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刚建成一座仿造苏州网师园的明轩(Astor Court),一切就绪,只等几个星期后向外开放。那年我还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尚未搬至康州来。  当时普大的师生们正在热心研究究明代小说《金瓶梅》,对书中所录许多明代小曲尤感兴趣。于是服务于该美术馆的普大校友何慕文(Marwell K.Hearn)就计划为我们在明轩里举行一次曲会,并请著名昆曲大师张充和为大家唱曲,由纽约的陈安娜女士(即后来的纽约海外昆曲社创办人之一)吹笛。当天充和用昆曲的唱法为我们演唱《金瓶梅》曲子,包括《双令江儿水》、《朝元令》、《梁州新郎》(摘自《琵琶记》、《罗江怨》(俗名《四梦八空》)、《山坡羊》(即小尼姑《山坡羊》)等曲。从头到尾,充和的演唱深得昆曲优美的精髓,令在场诸人个个绝倒。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今天四对夫妇,顾传玢、张元和、张允和、沈从文、张兆和、傅汉思都离我而去,张充和还生活在美国。张充和受到的传统教育最多,是书法家。  ——周有光  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  ——欧阳中石  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姐妹中我闻名最早、相识最久、相知最深的则是充和。  ——余英时  她是我的长辈,九十多岁高龄,笔力依然如此劲秀!可佩!  ——许倬云  对张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书面,当今才女。  ——白先勇  充和先生送过我一幅墨宝我已然很满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董桥  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  ——陈平原

内容概要

张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忻等学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胜利后,于北大讲授昆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昆曲,得继清芬。
孙康宜(Kang-i Sun Chang),祖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平。后迁往台湾。1968年移民美国。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系主任。今为耶鲁大学首任M a l c o l m G.Chace ’56 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

书籍目录

代序 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前言 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第一集 抗战前后的曲人活动
一 吴梅
二 杜岑
三 陆朝銮
四 龚圣俞
五 陶光
六 罗常培
七 杨荫浏
八 唐兰
九 樊家父女:樊浩霖、樊诵芬
一○ 卢前
一一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陈戊双
一二 张锺来
一三 吴荫南
一四 王茀民
一五 王季烈
一六 吴逸群
一七 汪东
一八 蔡家父女:蔡晋镛、蔡佩秋
一九 韦均一
第二集 1949-1966:曲人的怀旧与创新
上编 曲人在美国
二○ 李方桂
二一 胡适
二二 吕振原
二三 王季迁
二四 项馨吾
下编 曲人在台湾
二五 蒋复璁
二六 郑骞
二七 焦承允
二八 汪经昌
二九 夏焕新
三○ 毓子山
三一 吴子深
三二 张穀年
三三 陆家曲人:陆蓉之、陆永明、陆郁慕南、郁元英
第三集 1966年以后:张充和的也卢曲社和其他昆曲活动
三四 姚莘农
三五 林焘
三六 赵荣琛
三七 余英时
三八 吴晓铃
三九 徐朔方
四○ 胡忌
四一 洪惟助
四二 王令闻
附录 张家旧影
张充和事略年表
张充和题字存目
后记 张充和与纽约海外昆曲社

编辑推荐

  书画诗词的赏心乐事,曲人生涯的余韵流风。

作者简介

一位文化曲人独特的世纪回忆, 穿越抗战与内战的烽火,浸润她六十年来海外移居的生涯,记录众多曲人以曲会友的盛事,荟萃他们丹青墨韵的精华, 这就是曲坛名家、书苑才女张充和珍藏至今的纪念册《曲人鸿爪》(三大集):第一集存藏抗战前后吴梅、杜岑、路朝銮、龚圣俞、陶光、罗常培、杨荫浏、唐兰等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年至1966年间,身在美国的李方桂、胡适、吕振原、王季迁、项馨吾及身在台湾的蒋复璁、郑骞、焦承允、汪经昌、夏焕新、毓子山等作品;第三集存藏1966年以后姚莘农、林焘、赵荣琛、余英时、吴晓铃、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闻等作品。
今依据近百岁高龄的张充和本人口述,孙康宜笔录曲人本事,钩沉演艺传承,再现当年沙龙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并对《曲人鸿爪》各家题词和画幅做出画龙点睛的诠释和导读。此外,附录张家旧影、张充和事略年表及其题字存目。全书文字书画,相得益彰,冀能留住张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许许多多的谁家庭院。

图书封面


 曲人鸿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读《曲人鸿爪》,犹如阅读另一个世界的传奇,隔着厚厚的时空帷幕,里面的故事兀自美丽着,离我如此遥远。《曲人鸿爪》的作者张充和,“合肥四姊妹”之小妹,1913年生于上海。她从小过继给叔祖母,受到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曲坛和书苑的才女,1948年嫁给著名汉学家傅思汉。之后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任教二十多年之久,与此同时在家中不定期举行曲会,并教授弟子,使得昆曲的清音得以更广泛流传。充和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等学昆曲。她自己喜欢书法与昆曲,是这两个领域的专家。她也发现诸多曲人和她一样,不仅精通昆曲,还擅长书画,于是,她很自然的想到让曲人在她的册子里留下书画。1937年春,充和请著名的昆曲家吴梅先生在她精心准备的册子里提下字画,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曲人书画收藏。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走到哪里,烽火连天的抗战,还是1949年移居他乡,充和都把册子带在身边,精心保存。如今,册子已有三大集,有的字画已经沉睡长达七十年之久。《曲人鸿爪》这本书,就是张充和通过口述,把每一次请人题词作画的情景与故事娓娓道来,并对题词作画的内容进行诠释,是一幅异常动人的文化回忆录。所有的故事里,最让我动容的是有关余英时的一首诗。1968年春天,充和带着她的女弟子到哈佛表演昆曲,那天她们演唱了《思凡》和《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曲会完毕,余英时即兴写了一组诗,其中一首如下:“一曲思凡百感侵,京华旧梦已沉沉。不须更写还乡句,故国如今无此音。”“故国如今无此音”,短短七个字读着让人心酸悲凉。他乡游子笔下的“故国”,“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留在大陆的曲人名家,包括曾经在充和《曲人鸿爪》集子里提写字画的杜岑,正在承受着种种冲击。充和他们在抗战硝烟中即使“头上有飞机在轰炸”也“照唱不误”的昆曲,已经彻底从那片土地上消失了。与昆曲一起消散不见的,还有传统文化的种种风韵、儒雅。虽然在1978年,充和的姐姐兆和在江苏省昆剧院看了一场昆曲后,和诗“故国如今有此音”,以表达当下中国大陆又可以重新传唱昆曲了,可是,那已经失却的传统,在历经将近二十年的断层后,还能重新拾起吗?三十年后今天,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KTV大街小巷,又有多少能有那份兴致去欣赏与传唱昆曲呢?而我,捧读这本讲述传统中国文化与友谊的书,觉得和它的距离很远很远,那些故事,那些风情,那些人……我们在追忆很多东西,追忆昆曲,追忆充和和她的姐姐们所代表的大家闺秀的温婉才情优雅,追忆数十年前知识分子的独立勇敢,追忆曾经的参政者那些纯粹为了国家人民的心……一切烟消云散,“曲人鸿爪”,飞鸿踏雪泥,随着充和那一代人的渐行渐远,飞鸿已经逝去,我们能捧读的,不过是《曲人鸿爪》里那一点点“爪痕”而已。
  •     匆匆翻过一遍。仔细观看需要一些胆量,哪天喝完酒赁了胆子,再去一一对应那些已知或未知的人名与笔迹。我不知道那些散佚在外的传说,为何总缺了几分力。佳人迟暮,英华落尽,我们看到的,是不是被看者自己?适,或者不适。题外一句,余英时字与文齐,近看苏黄,远望右军。
  •     《曲人鸿爪》献疑——兼谈口述史撰写的若干问题作 者:严晓星本文于三四月间匆匆写就,5月11日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发表后,孙康宜教授发来邮件致谢,并表示将现在台湾版本中改掉这一错误。这种谦逊的态度是很令人感动的。我本人是孙康宜教授的热心读者,后来又都给《万象》写稿。她给张充和先生作口述的消息,我知道得不算晚,很期待。《曲人鸿爪》的出版,又经我一位好友的推荐。我过去不曾因此而世故起来,叫好捧场,如今也不会因感动而放弃立场——即使改掉这个重要错误,《曲人鸿爪》仍然不能算一部很成功的口述著作。我仍然坚持本文末尾的议论与判断。爱师友更爱真理,师友若也如此想,当能谅解。《曲人鸿爪》献疑——兼谈口述史撰写的若干问题 严晓星从事古琴学术的师友中,杨元铮兄是前辈琴人汪孟舒先生的研究专家,有次就请教他:“汪精卫是广东佛山人,汪孟舒是江苏苏州人,网上很多人都说他是汪精卫的长兄,这怎么回事?”他一句话利落极了:“根本不搭界,网上乱说。”想想也是。数码复制时代,资讯的传播几乎无远弗届,其中包含的错误甚至谣言自然也顺风顺水;只要有个始作俑者,话题不幸又能勾起观者的兴致,必定蔓延开去,一发不可收拾。今天想起这桩旧事,是由近来颇受关注的一本新书引起的——张充和口述、孙康宜撰写的《曲人鸿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我的疑点自书中《吴逸群》一篇而来: 吴逸群先生(字鹤望),是吴梅先生的侄子,在家族的影响之下,他很早就有很高的昆曲造诣(他专唱小生)。此外,他自幼就擅长书画,且受他自己(引者按:“自己”两字似可删)父亲的影响,很能鉴赏古画,还会刻印。他又长相清秀, 在充和心目中,他代表着一种苏州男人的清雅气质。与他的人一样,他的字画也带有清丽淡雅的吴门风格。1947年元月(即丙辰大除夕),吴逸群先生照常到充和家参加曲会。他给充和最深的印象就是,每遇冬天开曲会,他总是手上不停地抱着火炉(引者按:此句似未辞达),借以取暖。 早就知道,当代琴人吴钊是学者吴梅的侄孙,他的父亲也是琴人,叫吴鹤望(逸群)——无疑就是本篇的主角。接下来,书里描述了吴逸群所绘的《玉簪记•琴挑》曲意图,结句道: 总之,吴逸群先生的书画实为一流,颇受当时艺术界人士的青睐。后来他却毅然投身革命,奔赴延安,不幸在战斗中牺牲了。 看到这里真是吃了一惊!我明明记得,吴钊的父亲直到数年之前才以望百高龄辞世,怎么会“不幸在战斗中牺牲”呢?他长期服务于航空事业,又何曾有过“投身革命,奔赴延安”的经历?相比之下,“实为一流”的称许虽显轻率,考虑到文人积习,倒不必认真。又想起曾有幸见到一份张充和手抄的昆曲谱《长生殿弹词》,题 下双行小字云:“张充和录谱,后梅隐庐珍藏,丁亥六月重装,吴逸群署签。”后梅隐庐即古琴家査阜西先生当时在苏州的新居。这是一份见证了査阜西、张充和在烽烟岁月里互相传授古琴、昆曲的珍品,丁亥(1947) 重装时,题签者就是他们共同的友人吴逸群。将《曲人鸿爪》中吴 逸群绘画小品的上的字迹、印章与《长生殿弹词》对照,不难看出字迹极其接近,而印章完全相同。出于慎重,打电话向吴钊先生相询,确认了我的记忆无误。吴钊先生还补充说,张充和当年去美国,是父亲送她上的飞机;“文革”后张充和重返北京,也曾与父亲和自己相见。如此,所谓“投身革命,奔赴延安,不幸在战斗中牺牲”这一讹传从何而来?张充和一生真如天上人,万事未曾萦于怀,记忆容有模糊,却断不至另生事端。给出答案的还是撰写者自己,她以学者的态度注出了资料来源:“参见陆家桂:《缅怀父亲》(陆曙轮书画专题),……(引者按:下为网址,略)”按图索骥,才发现她所认定的,竟是一位也曾在苏州居住的同名者。这位吴逸群“清秀倜傥,写得一手好书法,又擅金石”,书画一家,大概据此便认定他也能作画。只是撰写者未曾留意,这位吴逸群牺牲的年份是1940,1947年张充和家中的曲会,他是无论如何也参加不了的。汪孟舒、汪精卫为昆仲这一信息本身不正确,此吴逸群成了彼吴逸群则是无端新生的错误,但它们有一个极大的共同点,便是转述者对从网络获得的资讯缺少基本地分析和判断,讹固然传讹,正确的也能弄错。难怪我一看到“奔赴延安”的吴 逸群,便想到汪精卫的“哥哥”汪孟舒。这个瑕疵还让我有进一步的思考。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造成这一失误的,不可能是张充和本人,而是撰写者。那么,难道张充和自己没有看出这个问题?如果她看过此文,难道对 这新鲜的说法毫无反应?这就不得不让读者怀疑张充和在其中的参与程度了——虽然她在封面、版权页上都是第一著作人。这一署名,按照惯常的理解,不仅来自她付出的劳动,也代表她着对内容的责任,或许还承担着读者对她的信任。撰写者当然可以揽下责任,甚至可以说,《曲人鸿爪》是以第三人称撰写的,叙述角度自然不必是张充和,则添加的枝枝叶叶亦合乎其法。这就涉及现代意义上的口 述史最基本的原则。一般说来,口述者应该是叙述的主体,对内容承担事实的责任;而执笔者则负责采访中的引导、事实上的考订,以及材料的剪裁、文字的修饰, 要求高一点的,还要尽量保留口述者叙述的语气、情感。看似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做,但做得好与不好,除了口述者本身的条件,完全看执笔者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对话能力以及认真程度。像《曲人鸿爪》这本书,涉及人物的简历、书画题材的解释、书画水平的品评多半是出自撰写者之手,占了绝大部分内容,而与人物的交往大概多半是出自张充和之口,只占很小的比例。还是以《吴逸群》一篇为 例,“在充和心目中,他代表着一种苏州男人的清雅气质”,“他给充和最深的印象就是,每遇冬天开曲会,他总是手上不停地抱着火炉,借以取暖”,除了这两句非张充和本人不能道也,其余的都让人感到怀疑。因此,本书与其说是张充和的口述,不如说是有一定张充和口述成分的孙康宜的著作,实在不必推着张充和冲在前阵。据说施蛰存先生晚年,曾经几次与他人开玩笑地提起当年某海外学人前来采访,录音录像,回去整理整理,就成了他自己的著作。从这一点来说,也许可以将孙康宜教授的做法理解成她对张充和先生的充分尊重。而从口述史角度来看,以张充和收藏的曲坛师友书画册页为叙述对象,集中体现了某个特定时代的曲人交游、传承以及昆曲的海外流播,作为专题口述史的采访和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孙康宜无疑认识到了它的重要。倘若她能用一种更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做,《曲人鸿爪》里也许就不会出现本文提到的错误;倘若她能苦下功夫,恶补传统的书画与昆曲知识,一些本文未及的肤浅见解与常识错误亦足以够避免。我私下总觉得,为完美传达师长的才学与人格而付诸努力,才是更好的尊重方式。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真正的前辈大师。
  •     民国间的那些人,那些事。纷乱的国度,纷乱的人生,纷乱的文化。沉寂之后,绽放的是绚烂。只可惜,撰写者远离中文太久,把“民国间最后的闺秀”多姿多彩的人生,叙述得太苍白、乏味,变成了一杯隔夜的白开水。
  •     写得不好
  •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一曲微茫度平生
  •     艺人之间的友谊,小感动
  •     顶个张充和的名头,实在是没啥史料价值
  •     蛮不错的图文集,近乎个人祭奠。
  •     买了本合肥四姐妹,还没看
  •     净是大家,净是学养。对昆曲或者书法或者画或者直接张充和有兴趣的,可以看
  •     竟然还有郭英德的字儿
  •     张家四姐妹中最喜欢充和!
  •     有些文人的情结令人动容,不过很多篇幅的叙述太过平淡。
  •     借于高中图书馆
  •     这本不错,很有史料价值,不过在可读性上还是天涯晚笛更胜一筹。
  •     古色古香的封面
  •     题词和戏曲选段值得一看,不过好不喜欢这个作者的腔调
  •     签名薄
  •     最爱的充和先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     民国最后的闺秀。
  •     大时代下这帮文人的情趣
  •     民国人书法的集锦
  •     相當好的書
  •     张家四女是说不尽的故事
  •     略略翻了翻
  •     张家四姐妹啊。。
  •     多年前的风流缱绻,只如飞鸿踏雪泥,而今空对泥上爪痕,飞鸿再不复寻
  •     这个好老早之前就出过啦,当时我看,某人还嘲笑书字儿太少,留白太多
  •     很棒的口述史
  •     不太详细,不然更好
  •     能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相处过有过交集实为人生之大幸!
  •     都是书法诗词,看不懂
  •     浙图借书。内容基本是张先生回忆故人,里边儿的插图(画和书法)很漂亮,文字由于是口述整理,各篇都较简短,可当了解之用,不值得买藏。
  •     趁良辰结社风流无尽!
  •     先生一手好字!
  •     张充和, 不能不说是一个幸福的女子. 出身富裕, 相貌姣好. 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昆曲和书法.享受了青春, 30多岁嫁了一个懂自己的美国人. 49年去了美国, 没有受到那个疯狂年代的冲击,得以保持了自己的本色.
  •     补标签。都忘了看过这书,对充和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昆曲上,毕竟我的书画知识太匮乏了。
  •     书画诗词,样样皆通
  •     好人好曲,坏写乱述
  •     人间应许知音在,赏心乐事吾家院。
  •     2017年2月26日。
  •     还是蛮喜欢的
  •     手邊一冊2010年4月二刷印本,103-118頁重,119-134頁缺。
  •     几年前读过《合肥四姐妹》,前几天看《读库1700》里面一段写了张家的一个家庭教师的后人在宁夏做的辣酱……这书适合放在手边,闲了随便翻一翻,可以清心……学充和做一个踏实独立的淡泊人……
  •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     工诗词,善音律。。。书法 与昆曲都是线条美的艺术。
  •     昆曲和书法之美,美得文雅而悠然。
  •     羡慕得白樂天有個青衫淚兒灑。
  •     大家闺秀 琴曲书画 羡慕不已
  •     图书馆直接简单粗暴把外壳扯了,孤零零一本白书,封皮是充和的题字和落款,两枚小章,像张笺纸。
  •     充和的凌空之境,若能习得几分,也便心满意足了。
  •     主要是一些八卦轶事,看着好玩。封面那种照片很美,7分是被她吸引了。
  •     旧时诸人的字都好棒。另万万没想到陆蓉之十几岁的时候已经画那么好了。
  •     张家四姐妹太有才华了
  •     “问谁把万情丝,都编做长亭柳。”
  •     别人的。
  •     诶,精通昆曲和书法,和余英时同为钱穆弟子,49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加州、耶鲁大学执教,即使身在海外也还能以曲会友,真是过得很有民国范儿,不过啊,真的没有章诒和、聂华苓的回忆录好看啊
  •     勾起人学书学画的瘾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