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至浓时即家乡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味至浓时即家乡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561337974
作者:梁实秋
页数:230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20世纪华语世界的一代散文宗师,现代中国文人中的独特存在,最后的精神贵族,他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丰碑,他的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西施舌
火腿
醋溜鱼
烤羊肉
烧鸭
狮子头
两做鱼
炝青蛤
生炒鳝鱼丝
酱菜
水晶虾饼
汤包
核桃酪
铁锅蛋
瓦块鱼
溜黄菜
酸梅汤与糖葫芦
锅烧鸡
煎馄饨
核桃腰
豆汁儿
芙蓉鸡片
乌鱼钱
韭菜篓

炸丸子
佛跳墙
栗子
海参
满汉细点
菜包
糟蒸鸭肝
鱼翅
茄子
莲子
白肉
干贝
鲍鱼
咖喱鸡
烙饼

黄鱼
八宝饭
薄饼
爆双脆
拌鸭掌
鱼丸
腊肉

饺子
锅巴
豆腐
烧羊肉
菠菜
龙须菜

味精
豆腐干风波
康乃馨牛奶
关于苹果
由熊掌说起
千里莼羹 未下盐鼓酪
粽子节
面条
狗肉
烧饼油条
窝头
炸活鱼
大菜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
《饮膳正要》
读《媛珊食谱》
读《中国吃》
再谈“中国吃”
读《烹调原理》

编辑推荐

  《梁实秋:味至浓时即家乡》余与实秋同客北碚将近二载,借其误码率每获笑乐,因此深知实秋"虽外似倜傥而宅心忠厚"者也。实秋住雅舍,余住俗舍,二舍遥遥相望。雅舍门前有梨花数株,开时行人称羡。冰心女士比实秋为鸡冠花,余则拟其为梨花,以其淡泊风流有类孟东野。惟梨花命薄,而实秋实福人耳。  ——方令孺  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有同嗜的人想当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  ——梁实秋 《烧饼油条》  《梁实秋:味至浓时即家乡》主要收录梁实秋先生在字里行间品味传统美食的文章.

作者简介

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梁实秋先生对生活和点滴感悟;于寻常中洞察人生百态;于艰难中闪烁谐趣幽默;循着先生的心迹;在淡淡的沉思中品苦品乐品人生
余与实秋同客北碚将近二载,借其误码率每获笑乐,因此深知实秋“虽外似倜傥而宅心忠厚”者也。实秋住雅舍,余住俗舍,二舍遥遥相望。雅舍门前有梨花数株,开时行人称羡。冰心女士比实秋为鸡冠花,余则拟其为梨花,以其淡泊风流有类孟东野。惟梨花命薄,而实秋实福人耳。
——方令孺
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有同嗜的人想当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
——梁实秋 《烧饼油条》
本册主要收录梁实秋先生在字里行间品味传统美食的文章

图书封面


 味至浓时即家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喜欢上这些美食随笔,并开始会在每次逛书店时特别留意下,还是在那次偶然购得了本汪曾祺先生著的《人间草木》的集子开始的。知道梁实秋这个人,还是从喜欢上这些美食随笔之后。他确实是位名家,可惜,不是我的菜啊。我不是特别喜欢他的文风。私以为文笔可以简练,甚而凝涩,但总不宜干枯。如果看了让人跟喝白水似的……我是不太喜欢那些读起来干巴巴的东西的。 书名这种东西,你说不重要吧,还确实是挺重要的;说重要吧,也真算不得什么无可或缺的。第一视觉下,往往凭着一个好名字,就能吸引人产生阅读一本书的兴趣,甚而产生购买的欲望……这样看来书名是重要。可内容更重要啊。光有形式没有内容,无论你的书名起得再有诱惑力,封面设计得再漂亮也没用。有些书就是冲着名字买的,可惜不经看,一细看就后悔了!但是有些书,别看书名平平,封面装帧的都没什么特色,但架不住耐看啊,要不怎么说是淘书呢? 《味至浓时即家乡》就是前者。这本书,编排上与《雅舍谈吃》大同小异,唯有这个书名,让人觉得有种一睹为快的冲动。“味至浓时即家乡”,这几个字,怎么看怎么有味道。家乡之味,浓淡总相宜,那是一种心情,一种氛围。说不清、道不明,便是再好的生花妙笔也无法描述明白,便是再伶俐的口舌也无法解释清楚。之前看到有位读友的评论写的很有意思:普通人吃菜,品的是酸、甜、苦、辣、咸;文人吃菜,品的是雅致、情调、历史、人文和乡愁。写吃,最简单也最困难。如果不是文字功底到了一定的层次,吃出了一定的境界,那写出来的东西只能让人觉得——作者是在写旅游手册上的美食介绍(我还真见过一个照扒的,就是不知道这老两位谁抄谁的了-_-|||)。 我所知的有位叫唐鲁孙的,那是民俗大家,也是京派美食大家。出身贵胄,亲历皇家生活,可是个惯于钟鸣鼎食的主儿。虽然后来为着谋生的关系,游历各地,见多识广,也算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他著作量多质精,信手拈来,妙趣横生,被誉为一代杂文大家。被评价为,其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足为小资典范。他写吃自然非一般境界,更显精致和到位。和那位不同,梁实秋小时候家中虽也算是阔绰了,在那个年代能吃到那个层次,虽称不上大富,总也该是中富了吧╮(╯_╰)╭后来又去台湾又去美国的,自然是吃到了不同的风味,感受到截然不同的食文化。经历颇多,阅历丰富。若说美食,梁实秋虽也是富着养大的,但到底也不过是中产之家。菜品自然算不得珍肴异馔,但是文字中融入了满满的记忆和感怀。他的笔下多是京味,文章表面写的是美食,实际上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是对老北京的思乡之情。加之文字功底深厚,读来也是颇有意味。而汪曾祺老先生则不然,他出身书香门第,幼秉庭训,家学渊博,自幼跟随父、祖学文习诗。性情旷达,情趣广泛,雅好书画。他的文章语调平淡,寄情深远。吃的是酸儿辣女,家长里短,比较特么的下里巴人。长居北地,却有着很深南方饮食的身影。唐鲁孙以贵,梁实秋以富,唯汪曾祺是平淡中见真滋味。三家各有擅长。 有些人喜欢梁实秋为的是他文字中的怀恋,那是能引起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共鸣。我不同,我不是远在异乡的游子,我只是离不开家的孩子…虽不算生于斯,却也是长于斯,也要终老于斯的……我是守家雀,生老死葬,终于斯地。所以,相比较,我更喜欢汪曾祺的文章。或许,只是因为他去的地方更多一些。通过他的文字我能看到更多外面世界的美丽。更喜欢他文字间的平静,像静静绽放的花朵,宁静、闲适、恬淡。博学多识,文笔练达,处世淡泊,不计名利。虽一生坎坷,红尘起伏,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文如其人。时下,只怕此类人物已然绝迹了。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过法,安贫乐道,文人、当如是!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又是好吃的,不妨再读读他的作品。 好吧,我得承认,或许一切都只不过是我找的借口。我只是更认为,梁实秋是一个很懂得善待自己的人,而汪曾祺、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做不到那么“有理想”,但是,这并不妨害我们对那些做得到的人,产生或多或少的敬意。从书名到封面设计乃至纸张装帧,我得承认,老版的《雅舍谈吃》都及不上这本新版的《味至浓时即家乡》。新版的《味至浓时即家乡》,封面用的是特种纸或者叫做高级装帧纸的,洒金的,用来送人或收藏很显档次。老版那本不行,封面设计的太小家子气,自己看看无所谓,用来送人就太掉价了。书外有塑封,要不这从印刷厂出来还‘光鲜亮丽’的没覆膜的干净封面,不得在运输搬运中给弄脏了。书是好书啊,就是不幸的是和以前买的《雅舍谈吃》重了!网上买的,这要是在书店,翻看下实物,我也就不花这冤枉钱了。反正家里有本,先看着呗。
  •     忘了在哪本书看过五四时期的那些知名的知识分子个个都顶能赚钱的。记得赚钱最的是蔡元培、陈独秀、鲁迅那些,好像是月薪400块;胡适、梁漱溟、辜鸿铭次之;李大钊又次之吧。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还在李大钊当馆长的图书管里当馆员,月薪8块。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每个家庭每月收入低于10块,就要算是低收入家庭了。看看我们的领袖绝对是无产阶级中的一员。要说这饮食绝对与钱多钱少息息相关。按马克思的观点,饮食具有阶级性。看梁实秋的吃喝就知道他家起码也是中产家庭了。在酒楼吃顿饭花上十几二十几元,而且偶尔还能打电话从酒楼叫外卖,这样的家庭条件不是一般的了。《味至浓时即家乡》是梁实秋根据自己的饮食经验所写的些杂谈。让人料不到那时的饮食真让人垂涎欲滴。看书的时候,腮腺就不住的分泌液体。根据梁实秋讲的,当时的北京城,数一数二的酒楼都是山东人开的,鲁菜正辉煌着呢,不像现在。当然也只有家庭条件能消费的起的才能吃到书中所提的那些佳肴。即使现在也是如此吧。一直有一个想法,像我等小老百姓,假如能坐上时光机回到古代的话,没啥能耐也赚不到钱的话,物质生活水平也一般般而已。所以,还是留在现代的好,至少吃喝比过去强的多。
  •     坐在教室里读梁老的书,一边想着书里的北京究竟在哪里。那个有着许许多多特色小吃和精致山东菜馆子的北京,总之现在是再也见不着了。如今的北京早已被粗制滥造的食物填充得让人不知所措。假使今时今日梁老故地重游,怕是也要感慨万分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吃客必看!看看人家老民国老北平!讲究!民国大师,特别是被猛烈抨击的新月派的文章,行文字间的信手拈来,洒脱自如,读来真是享受。自始至终透出的淡淡乡愁,却又让人不禁心生萧索。
  •     跟你说,吃饱了看也还是会口水一个劲儿的往下咽ԅ(¯﹃¯ԅ)
  •     《雅舍谈吃》看过一遍,这是第二遍,依然好看啊。
  •     喜欢吃,才幸福,更难得的是,能在那么多年后,回忆起这些味道来依然这样细致鲜活,梁老真是懂生活
  •     梁实秋,一个大写的吃货。听说是糖尿病去世的,也是十分正常啊!去年在图书馆站着读完了这本书,外面寒风四起,我在室内读着充满食欲的文字,很惬意。但每次都是吃饱了肚子才敢读。
  •     和雅舍谈吃里面的有蛮多重复哇
  •     各地美食还附上简短做法,我倒是真没有那个手艺了
  •     本想当睡前读物,打开后才发现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作者对美食真诚的追求和爱意,笔下每一道老北京吃食都能勾起独在异乡的游子浓浓的乡情。【其实说白了就是 啊 好tm想回国吃吃喝喝!!】
  •     看完很想去北平吃一遭
  •     身在异乡,方知乡味浓
  •     只是有点想不到会写这样一本书啊.我默认的都不会有美食类的啊
  •     轻轻松松地读完了,看的我有点馋。
  •     每天看一点 每天看一点 这个小老头 贪吃鬼
  •     读书最喜惊喜,读至“保定三宝”铁球酱菜春不老尤甚,美食与家乡“味至浓时即家乡”,一题即点。
  •     想吃…
  •     乍看之下,不过山珍海味、家常小菜,细细品读,却是对过去最真挚细腻的怀念。“味觉倒不如说是记忆”
  •     文章缓缓讲述,虽然都是菜品,却是句句离不开家乡,正是应了这题目。
  •     竖版繁体字读起来异有其趣。饮食文化是俗文化,俗一点并没有不好,人就是有了烟火气才真实可爱。
  •     对于家乡的怀想,最后都落实在那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上了
  •     读的满嘴生津!
  •     人情味儿
  •     在异乡看,吃的都是乡情。在家乡看,吃的都是情怀。
  •     半夜看梁实秋的味道浓时即家乡,看得我饿得胃疼︶︿︶
  •     食物背后关联的是乡愁
  •     光书名就给一星
  •     和《雅舍谈吃》的篇章有很多重复,但这不重要,作为吃货,哪怕书一模一样我也能流口水流上好几天。
  •     大一时图书馆借阅的,现在依然回味无穷,里面有很多家乡美食
  •     半夜看这种书简直就是自虐,梁实秋跟一般写美食的不同,就是这货会各种引典引词,当然烹调过程也是很详细,逼格显得略高
  •     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衰落 p.s.千万饭后看,不然有自虐嫌疑
  •     可爱恬淡,夏日读来舒服极了
  •     出门逛一次街,韩国菜日本菜泰国菜印度菜越南菜西餐等等饮食种类多种多样,这些菜偶尔尝个鲜即可,长久来看中国人的胃还是最适合中国菜。梁老这本书里写的菜都是平时我们常见的,像在冬日的阳光里给我们介绍家乡的味道,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怀念~
  •     想说这是看过的唯一一本梁实秋
  •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哈哈
  •     梁实秋也是位吃货
  •     这年头吃货不易啊!
  •     看了那么多写吃的的书 果然文笔最好的是梁实秋
  •     其实就菜品而言,并不是很吸引我,真正吸引我的是书里表现出的先生对吃的讲究和体会,美食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食材的选取,火候的把控,烹饪的方式,还有饮食里的文化,饭桌上的礼仪,以及一些关于美食的趣事,共同打造出一道道更立体的美食~值得一看!
  •     重温梁实秋的散文,找回了初中时的感觉。遗憾的是去了趟福州,竟然也没去吃佛跳墙!
  •     每个人的味蕾上都有一个故乡。。。
  •     文字很平淡,但说到了食物的精髓,有的段落看的时候可以开脑洞,想象食物如文字描述的样子般在你眼前的场景。同时还夹带了一些与食物有关的认识的人的“琐事”。
  •     算是懷舊版的「舌尖」?對每一樣吃食、每一家心頭好的館子那種如數家珍,真是讓我這個吃貨心頭微動。對中西食物的對比觀感到現在仍適用啊
  •     好看好看呢
  •     先生描写的食物让人垂涎欲滴,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之前吃的都是什么shi
  •     看得馋死,梁实秋的小品文真很不错
  •     间隔看了好久,终于在火车上读完了。
  •     还有多少时间和人慢慢体味这些味道?懂得食物?
  •     没意思,文笔很平庸,大白话流水账,内容也很肤浅,还不如如今网络博客和知乎上一些民间达人的文采和见识,车轱辘话来回说,所谓美食丝毫没有吸引力(这货对韩国料理和日本料理的剖析极为业余和愚蠢),也就忽悠50年代的港台文盲罢了,大陆人才济济,何必为这种3流读物顶礼膜拜?什么大师,落魄到港台卖文混日子的文痞而已
  •     肚子餓的時候,不要看這本書,會更餓的,吃飽了再看吧。
  •     看的竖排版好累
  •     非常向往的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