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屯之光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边屯之光

出版社:云南人民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222084285
作者:简良开
页数:370页

章节摘录

  四、北胜马帮  毛太华、蔡长甫、戴友伦、郭会、李某5人一行历尽千辛万苦,跨人官商大道,来到川滇边境的罗罗蒙庆宣慰司的腊撒田(后属马喇长官司),与从润盐县驮运送锅盐、布匹、日用百货过来的一支马帮搭伙,结伴同行,行进在茶马古道上。  这支马帮队人不多却也很奇怪,有女的赶马哥!三男二女五个人赶着四匹骡子六匹马,而且是以户为单位组成的“逗逗帮”(“逗逗帮”是指养有两三匹骡马的人家,自愿搭帮结伙组成马帮队,以便互相照顾,既出马又出人,选出有组织能力,有经济头脑的人为马锅头)。  说来也巧,他们是北胜府城坝子的马帮队,五人四户就赵、施两姓。赵姓是白马庙村人,施姓是南端玉窑冲人。马锅头姓赵,人们都叫他“老魇”,据说是南诏开国元勋白马将军的后裔,其始祖是在唐贞元十一年(795),南诏主异牟寻从洱海周围、金沙江上游移来焚人、罗罗、劈步、阿昌、寻丁等种族,以实北方赕时迁来的,为纪念老祖宗白马将军的丰功伟绩,后人在村后建了白马庙(此庙保存至今),与赵善政有族源关系。本地人说话对小的总带个“子”字,而对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只称“大大”,无论男女。仅十五六岁的那个小伙是赵老魇的堂弟,在同胞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九,也是末尾一个,乳名老九,人们习惯称“幺子”,或“老九子”。中年汉子姓施,是家中老大,故名大大。与施望欠有族源关系姑’。少妇是施大大的妹妹,名谷巴。村姑是赵老魇堂哥家最小的女儿,还是小姑娘,但人们按俗称却叫她“老老子”,外地人听了未免觉得好笑。施大大的妹妹是她嫂嫂,即老老子与谷巴是俩姑嫂。老老子家有一匹骡子两匹马,她哥哥、谷巴的丈夫赵蛮子是赶马哥,原与堂叔赵老魇一起赶马,年前驮运熟铁去丽江宝山州,在梓里渡过溜索时不慎坠入金沙江丧身。妻子谷巴素有男子汉气概,“巾帼不让须眉”,悲恸之余,不甘示弱,将刚满周岁的孩子交由公婆带领,自己去继承丈夫的赶马事业。女人出门毕竟有诸多不便,又不愿意将骡马并给别人,就要小姑子做伴,老老子也想跟着嫂嫂一起出来闯荡闯荡,见见世面,姑嫂俩便当上了“赶马姐”。实际上这支马帮队成了赵姓马帮队。因为仅有施大大兄妹是外姓,他妹妹谷巴是赵家媳妇,自然是赵家人,他也是赵家内亲。这种家族马帮一路上互相照应相当周全,而且避免了诸多麻烦。  马锅头是最有组织能力和具有权威性的,“大事共商,小事锅头说了算”,况且是这种家族式的马帮,赵老魇无论是辈分、年龄还是赶马的经历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个马帮队虽然只是五个人赶着十匹骡马,却也要显示一下气派,免得被人小视。赵老魇那劲头,就像大马锅头那样,具有独特的穿戴,里穿“汗塔子”即对襟服,外穿腾冲缝制的麂皮褂,左右前后内外都有包包,是多功能的,可装钞票、铜钱、贝币(俗名:海虫巴)、火镰(打火器)、烟锅、针线等。麂皮褂斜包里插的烟锅是铜、玉嘴、杆上系银链子。春夏戴大理草帽,蓝布套子,左右系飘带,既显时髦,又显潇洒。赵老魇把头骡、二骡装饰得十分漂亮,额前挂着色彩鲜艳的脸形饰品,其上镶有圆形小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胸前挂着丁当作响的串铃。其作用除装饰显示出威风神气外,还能提醒迎面而来的马帮在窄路相逢时,及早相让。他随身带着“腾越刀”,此刀约一米长,钢火好,有弹性,可折成弧形不断,锋利异常。腾越刀一是用于防盗贼,二是歇店、开烧时砍柴禾。  赵老魇,虽然人们叫他老魇,但却不笨,开朗健谈。他从14岁开始赶马,马帮生涯整整40年了,长年累月行走在茶马道上奔波操劳,东进西出,横南闯北,在川滇藏茶马道上闯荡,见多识广,是阅历丰富的老江湖了。逢人叙谈,一旦打开话匣子就没完没了。照他的话说,赶马虽然艰辛,风险大,但也乐趣多多,每听到马帮起程时那浑宏响亮的铃声,一切烦恼就会消失,唱起山歌小调来心潮激荡,其乐无穷。  ……

内容概要

简良开,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创作研究员、作家、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小凉山走出的汉子,具有山的风韵、山的气质。在部队服役八年,转业到永胜县委宣传部工作,历任县文联副主席、文明办主任、《永胜报》副总编等职。一生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致力于笔耕,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带伤的玉麒麟》,摄影画册《滇西胜迹灵源箐》,报告文学《大山忠魂》、《角落里射出的强光》、《于无声处昕惊雷》等等。主编学术论文集《毛泽东祖先事——从永胜到韶山》。年届花甲,退休后依然矢志不移,壮心不已。

书籍目录

序/王君正  1代前言:关心厚望溢于言表/简良开  1卷一  起始篇  血缘情结  1  第一章  丽江,毛泽东塑像的永恒主题  3    一、丽江红太阳广场毛泽东塑像  3    二、他是我们心上的领袖  6  第二章  毛泽东与云南的血缘情结  9    一、扎西会议与毛泽东  9    二、毛泽东与云南有着血缘亲情  12卷二  源流篇  毛氏文化  15  第一章  毛泽东世家源远流长  17    一、毛氏渊源  17    二、毛泽东祖源地的界定  20      (一)“以国为氏”——毛氏的起源  20      (二)河南原阳——韶山毛氏的古籍  22      (三)浙江衢州——韶山毛氏的祖籍  23      (四)江西吉水——韶山毛氏的原籍  24      (五)云南永胜——韶山毛氏的客籍  26      (六)湖南韶山——毛泽东的故乡    27    三、毛氏郡望  27  第二章  宗族文化  30    一、谱牒文化  30    二、毛泽东世家百代昭穆图(一至五)  32    三、毛氏堂号  37    四、宗联派语,文化传承  38  第三章  国学精华  42    一、关于国学  42    二、毛泽东是学国学的典范  42    三、毛氏文化定位  43      (一)立国之兴与亡国之衰  44      (二)中兴之成与灭族之败  44      (三)百年树人与宋朝复兴  44      (四)长盛不衰与当代辉煌  44卷三  业绩篇  毛太华史话  47  第一章  避乱西迁  49    一、在水深火热中成长  49    二、避乱西迁  51    三、历经磨难终不悔  53    四、北胜马帮  55    五、遭遇山寇  60    六、遇难呈祥  65  第二章  落旦北胜  69    一、古老神奇的热土  69      (一)蛮荒时期(土著原始文化)  70      (二)告别蛮荒启文明时期  71      (三)土司·种人夷俗  72    二、中原文化的早期传播者  74      (一)改造北胜府  75      (二)兵寨换新样  77      (三)农耕文明开新篇  79      (四)三川火腿滥觞  80      (五)华荣章  氏亦效法  81    三、喜娶蛮女  81  第三章  应募从军  88    一、邂逅重逢  88    二、土酋内附  90    三、应募从军  94  第四章  晋升百  97    一、平定叛乱  97    二、智擒高生  101    三、改土设流  104    四、晋升百户    106    五、构筑北胜州城  107  第五章  凤羽垦荒  111    一、扎根凤羽垦荒地  111    二、开创边屯文化新农村  116    三、和谐兴旺的凤羽毛家湾  117  第六章  置澜沧卫  121    一、傅友德的前瞻方略  121    二、在北胜州置卫的客观必然性  123    三、云南中卫调驻北胜州,置澜沧卫  125    四、“澜沧”一名的来历  126    五、金沙欢歌,古渡迎新主  128      (一)云南中卫挺进北胜  128      (二)北胜军民喜迎王师  129      (三)古渡雄风,遗韵犹存  130  第七章  奉调内迁  133    一、因功赐封  133    二、据实情,调整百户的军籍民籍关系  136    三、奉调内迁  138    四、滇黔轶事  141  第八章  侨居湘乡  145    一、老骥伏枥再创业  145    二、“聪听彝训”,铭传世家  146    三、苦乐交织的温馨之家  148  第九章  入籍韶  151    一、韶山概况  151    二、人籍韶  153    三、其制精,其法备  154    四、韶山与永胜龙凤呈祥  158      (一)亦真亦幻的神话 158      (二)一脉相承,各有千秋  161      (三)世代繁衍,皆是望  163    五、毛泽东的《祭母文》与边地始祖母的联系  166卷四  考释篇  解读历史  169  第一章  历史大趋势  171    一、改朝换代大趋势  171    二、异军突起  174    三、群雄纷争  176    四、江西,朱陈拉锯地  179    五、大趋势下的云南  182  第二章  北胜世守  184    一、世守高氏  184    二、良峨城、善巨郡与成纪镇  187    三、高斌祥建小吉都兵寨  191  第三章  明军平云南  198    一、明军进兵云南  198    二、朱元璋的作战指导与部署  199    三、作战经过  200      (一)白石江之战  201      (二)乌撒之战  201      (三)大理之战  203  第四章  “江西填湖广”事由  205    一、何为湖广  205    二、湘乡县与长沙府  205    三、“江西填湖广”因由  206  第五章  澜沧卫始末  210    一、澜沧卫城  210    二、官署  216    (一)城内官署  216    (二)城外官署  218    三、澜沧卫的屯卫制度  219      (一)澜沧卫卫所建制  219      (二)屯伍分布  219      (三)屯伍制度  222      (四)乡村  224    四、军队自给、保卫边疆  226      (一)自备钱粮  226      (二)自造军器  227      (三)保卫边疆  227    五、屯田制废弛的原因  229    六、澜沧卫部分卫所职员录  229  第六章  相关问题  235    一、毛太华避乱来永胜,并非从军来或宦游来  235    二、毛太华在永胜落脚生根,合乎情理  236    三、毛太华何时内迁湖南?  238    四、毛太华内迁为何不回江西而居湖南?   239    五、毛太华之妻王氏是施蛮女  239    六、毛太华夫妇的子女  241    七、毛太华西迁和入湘路线  241      (一)西迁路线(1366-1368年)  241      (二)内迁路线  242      (三)毛太华西迁与入湘路线图  243    八、毛太华是永胜、韶山毛氏的共同始祖  244    九、太华后裔世系  246      (一)韶山一支  246      (二)永胜一支  247      (三)特例:毛诗奇、毛炳荣世系  250    十、永胜毛氏入志人员录  252卷五  长歌篇  永胜汇入毛氏文化长江大河  255  第一章  寻根圆梦  257    一、毛泽东慎终追远  257    二、神州涌起毛泽东祖籍溯源热  258    三、透过迷雾明真相  259    四、李讷寻根到永胜  260  第二章  递进升华  264    一、圆梦在韶山  264    二、太华后裔,改族归宗  266    三、续缘在永胜  266      (一)江西吉水与云南永胜红线贯通  266      (二)永胜代表赴韶山参加毛泽东诞辰110)司年纪念活动  268      (三)韶山毛氏来永胜拜祖认亲  270    四、永胜汇人毛氏文化长江大河  271卷六  拓展篇永胜边屯文化概述  277  第一章  边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80    一、“边屯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定位  280      (一)从追寻地方标识到两个文化品牌的确    280      (二)从永胜文化主题词到“边屯文化”定位    281      (三)边屯文化走向更高新起点  284    二、边屯文化的产生  287    三、凤羽毛家湾——永胜边屯文化第一村  290  第二章  土司与土司文化  297  第三章  洪武调卫开创边屯文化格局  301    一、澜沧卫是云南三十六卫御之一  301    二、明代云南的民屯和商屯  308    三、关于“洪武调卫”之说  310  附:云南丽江简氏祖源辩证  313    四、屯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19      (一)农业建设发展  319      (二)“屯民实边”形成的集市  320      (三)古代通讯交通开始兴旺发达  322    五、学校教育从无到有  323  第四章  边屯文化的特征  326    一、永胜边屯文化的基本特征  326    二、边屯文化的包容性  326    三、边屯文化中的人文品牌  328    四、多元复合文化  335  第五章  边屯文化的影响  336    一、传统文化  336    二、社会生活  337    三、丽江文化中的边屯文化  338  第六章  边屯文化艺文诗选  340    一、历代本土艺文选辑  341    二、明至民国诗选  350    三、明清时期部分著述辑目  359    四、永胜民歌小调辑目  360附录  解读历史破译“天书”/简良  361参考书目  366后    记  368

作者简介

简良开同志编著的《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逻辑思维,严肃的科学态度,从讲述历史、考辨史实和研究文化的角度,论证介绍了毛泽东同志的祖先毛太华客籍永胜县的历史事实和过程。全书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用科学严谨态度研究文化现象,读者阅读感受边屯文化馨香之际,必定会在研究历史和历史文化中感悟到人类和平和谐、科学发展的真谛,激发出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我们谋发展、求突破、创辉煌的信心和决心。《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出版,必将对保护、传承、弘扬、开发丽江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丽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书封面


 边屯之光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