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园续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逸园续录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33326715
作者:李壮鹰
页数:40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总之,孔子这里所谓“识名”即识字。也就是说,他认为,对于学生来讲,《诗经》这一古典文本,不仅可作义理的教材和话语的工具,而且可以作为识字课本。按,孔子于学生教育,强调事亲为道德之本,识字为学问之基。《论语•学而》:“传不习乎?”《鲁论语》“传”作“专”,《说文》训“专”为六寸簿,亦即供习字记事用的手版(参见章太炎《国故论衡》卷中)。此证孔门教学,不止是口耳相授,而有书记和阅读也。《论语•雍也》载孔子有“觚不觚,觚哉,觚哉”之训,“觚”者,书字牍也,《急就章》云“急就奇觚与众异”;《汉书》云“操觚之士”,《西京杂记》云傅介子“弃觚而叹”,“觚”为“书”用,古之常语也。“春秋兵争,诈伪萌兴,书字不正,多昧名义,故夫子欲正百事之名,而叹今之觚不复成觚,即言字不复成字也。公子阳生为伯于阳,己亥为三豕渡河,当日简牍灭裂可知,觚哉之叹,并言书策之不足据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经部,论语》)又《论语•学而》:“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谓“行有余力”始可学“文”,则“文”不是作为礼乐的“郁郁乎文哉”的文,而是文字的文(《礼记•中庸》“不考文”,郑玄注;“文,书名也”)。故毛奇龄《四书剩言》引姚立方、黄式三《论语后案》引戚学标,皆以“识字”释“学文”,是也。又,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一云:“《说文》卷末载许叔重遣子冲上《说文》书并上《孝经》孔氏古文说,澧谓孔子教弟子‘孝弟’‘学文’,许君以二书并上,意在斯乎。”这里的“识名”,与孔子“学文”含义相同,皆指识字。 “识名”,包括对字的认读和书写。《论语•述而》记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说明孔子在《诗》《书》的教学中重视文本每个字的普通话正音(雅言),这是对字的认读;而孔子亦重对字的书写:他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学,作为习字的“书”为其中之一。

书籍目录

一 夔与舜
二 “硕”与“美”
三 “蝤蛴”考
四 “美”与“大”
五 道之“玄妙”
六 “利其有”与“用其无”
七 “仁”与“人”
八 “起”与言《诗》
九 “A而不B”
一0 “美”与“善”
一一 “文胜质则史”
一二“份份”与“彬彬”
一三 闻乐与忘味
一四 “兴观群怨“与”识名
一五 知与不知
一六 文化与形式
一七 “知者乐水”
一八 “野于饮食”
一九 “深造自得”
二0 “忠”与“孝”
二一 “以意逆志
二二 《易》之“经”与“传”
二三 “物相杂故曰文
二四 “道”与“技”
二五 “神遇”与“心听”
二六 “因其固然”
二七 “得于手而应于心”
二八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二九 “道”与“首”
三0 “壹心”与“专心”
三一 “文害用”与“文无害”
三二 声、音、乐
三三 “朱弦疏越”
三四 “形”与“象”
三五 “形象”
三六 “象成”
三七 嗟叹与咏歌
三八 俳优侏儒
三九 “五至”和“三无”
四0 “情”与“志”
四一 “主文谲谏“
四二 风、雅、颂
四三 周南、召南
四四 “放”与”写”
四五 “发愤著书”
四六 成名成家
四七 文学和生命欲
四八 《论衡》与汉末的思想解放

编辑推荐

《逸园续录》由齐鲁书社出版。

作者简介

《逸园续录》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的美学史文集。《逸园续录》选取了中国古代名人的诗歌词句还要重要著作,对于中国的古代美学做出了详细的介绍,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美学史,了解中国文化。

图书封面


 逸园续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王国维先生百年前说过:“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如果只按照有用无用作为标准来说,李壮鹰的《逸园续录》在当代中国社会当然是一本无用之书。但是,我们都不愿意作不学之徒吧?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中有这样一句格言:“此刻迟疑,只能做梦;此刻学习,才能圆梦。读《逸园续录》,就像是一种圆梦。关于中国古代的一切,我们这些80后可能觉得非常陌生。在今天都市的浮生之中,如果能手持一本国学著作,用圆梦的心态细细品读,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
  •     《诗经》中以物比兴,提到众多的鸟兽草木,后来吴人陆玑有《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二卷,专门加以辑集和释诂。按孔子这里所说的“名”,并非指《诗》中所出现的鸟兽草木的名称,因为《诗》多为歌谣,其中的鸟兽草木之名称多用当时口语,故声音上的名称不必“识”,要“识”的只是这些名称在文字上的写法,故这里的“名”是取“字”的含义。《周礼•春官》云:“九岁属瞽史谕书名”。郑玄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仪礼•聘礼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按汉许慎之子许冲给皇帝上书推荐《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义,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世间人事莫不毕载”(《上说文解字表》),他在提到这部字典的收字范围时特别提到“草木鸟兽”,是因为古代这一范围的用字繁多而复杂,不易掌握。实际上,陆玑所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就是专门解释《诗经》中这一类字的辞书。总之,孔子这里所谓“识名”即识字。也就是说,他认为,对于学生来讲,《诗经》这一古典文本,不仅可作义理的教材和话语的工具,而且可以作为识字课本。按孔子对于儿童教育,强调以躬行为树德之本,以识字为治学之基。《论语•学而》载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毛奇龄《四书賸言》引姚立方,黄式三《论语后案》引戚鹤泉,皆以“识字”释“学文”,是也。
  •     李壮鹰先生做学问讲究考据,十分严密,但他的乐趣不止于考据本身,而在于从宏观上思考中国古代文化。比如下面这段关于夔的研究论述文字:“迨至商、周二代,我国社会逐渐从蒙昧事天的巫术走向理性的人本主义,但长期的“以乐为治”的观念仍有极深的影响。故商、周二族,皆奉夔为元祖。商人所祭之最高元祖为夔已见卜辞,而他们传自己之始祖为“契”(见《史记·商本纪》)。按古夔、契二字同韵部,而夔、喾、契又为双声,故“契”之为名亦系由“夔”化来(夏祖为启,商祖为契,周祖为弃。启、契、弃音近,皆为古乐神夔在传说中之声转也);又,“契”,《史记》中或作“禼”(《广韵》:“禼,殷祖也,或作偰,又作契”;李按,通检《广韵》,禼、偰、质、挚,古音皆同),盖亦“夔”字之形讹也(参见丁山《由陈侯因铭黄帝论五帝》引杨筠如说)。另外,《史记·周本纪》又谓周先祖“弃”为帝喾之妃所生,而前文已证,帝喾即夔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帝俊生后稷”,后稷为周族之二世祖。而帝俊亦夔也。这就是说,商、周世系中的多位祖先之名,皆从夔中生发而出。另外,商、周之国号,仍以乐器为标志。按“商”甲骨文作 ,而象钟形,“口”为表发声之义符也。从音韵学上考之,“商”与唐虞之“唐”古音同,《齐侯鎛钟铭》:“成唐”,王国维《古史新证》说:“‘成唐’即‘成汤’”;《史记·五帝本纪》:“汤汤洪水滔天”,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汤’音‘商’”。商、唐古音既同,则义必近,此“商”为乐器之另一证也。“周”字古文作,字下之“口”为义符,而字上之“用”,宋戴桐《六书故》释为“镛”之古字,故“周”之本义亦为钟镛之形也。但商周、尤其是周,虽在宗统和国号上因袭了古代乐治的形式,不论是社会体制还是人们的观念,都已不可与巫术时代同日而语。周人对政治的重视,表现为在传说中对过去历史的不自觉地修改:故在《尧典》所记载的传说中,作为历史原型的“”这个政、乐合一的原始偶像,已经分裂为帝王与音乐家两个人物。这正是历史的发展从原始的乐文化前进到礼文化、由政乐合一演变为政乐分立,并以政统乐的反映。”李先生把问题说得十分透彻,没有任何的炫耀学问,也没有任何的故弄玄虚。明明白白,才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文字我很喜欢。清楚明了,看得舒服,比那些伪学问家强多了。到底是大家,写出东西就是不一样。书的品相不错。推荐!
  •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起,很好、
  •     值得一读的好书!
  •     书拿到了。写得很有意思。是我这种喜爱国学的门外汉所需要的那种。文字很清楚明白,饶有风趣,看得过瘾。赞!
  •     北师大文学史教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