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国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奇异的国度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1
ISBN:9787534758584
作者:孟德卫
页数:442页

章节摘录

特别是近年来个别西方汉学家提出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开始了一种所谓的“汉学转向”,即从原来的以西方文献为主,转向以中文文献为主,转向对中国本土的研究。乍一听,这个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一时应者如潮。其实,这个所谓“汉学转向”的说法是很值得思考的。首先,这是西方汉学家们所提出的,这是针对他们自己的学术传统而言的,相对于西方学术界以往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以传教学为主的特点,提出应注意中国本土文献,应注意中国文人对基督教的接受和反应,这的确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转向。但这样的说法对中国学术界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从陈垣先生到方豪先生,中国的学者们绝大多数都是从中文文献出发的。所以,在研究中一定要区分西方汉学界和中国本土研究这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它们有着不同的学术传统。这些年来我们翻译了不少西方汉学的著作,这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是很重要的,但由于缺乏对国外汉学史的系统研究,很多人分不清这两个领域的问题意识、学术传统的不同,盲目地跟着国外汉学家跑,缺少一种学术自觉。其实,从中国学术自身的发展来看,在对“西学东渐”的研究中加强对基督教传人在中国的接受和反应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至今我们对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只要同中国佛教史和道教史的研究比较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对明清以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基本中文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对重要人物和地区教会史的专题研究都是我们要长期努力做的事。但同时,对“西学东渐”的研究绝不能归结为“中国基督教史”,因为,晚明以后西学的传人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应开拓出社会史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就是中国基督教史本身也应纳入整个明清史的总体框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明清以来的“西学东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说明和研究。如果说转向中文文献的话,那些自恃很高、感觉很好的个别汉学家们应该好好去读读黄一农、汤开建先生的文章和著作,在这方面他们需要向中国学者学习的路还很长。

前言

1978年,我来到莱布尼茨的家乡——德国的汉诺威。距此大约300年前,这位伟大的博学家第一次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汉诺威的两年时间里,我在莱布尼茨档案馆研究了馆内精心保存的莱布尼茨有关中国的手稿、信件和藏书。他的藏书中有很多涉及中国的书籍,当时欧洲不少大思想家也都曾阅读过。这些书籍中内容最丰富的要数在华耶稣会士撰写的著作。从利玛窦神父开始,耶稣会士们就试图通过与儒学相结合的方式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这种方式被称为“适应政策”。莱布尼茨和几位重要的在华耶稣会士有通信往来,其中包括北京的白晋神父。白晋在清朝的宫廷供职达35年之久,其间他教授了康熙皇帝几何学,翻译了欧洲使节的文书,还研习了中文经典。近代即便有了快捷的现代通信和交通方式,也没有哪个西方人像白晋那样在中国统治者的身边生活和工作过这么长时间。在莱布尼茨的时代,学者们在长篇的信件中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信件在今天看来已相当于学术论文了。耶稣会传教士的书信和著作对中国的语言、历史、文化作了最早的介绍和说明,这为欧洲早期的中国学(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后记

2002年因撰写论文的需要,我开始通读孟德卫先生的学术专著《奇异的国度》。一年后论文写完,导师张西平教授建议我把这部书翻译成中文。当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来确信这部书在汉学界的价值,二来在通读之后并不觉得晦涩难懂。然而一旦投入了翻译工作,才发现任务的艰巨。比如,为准确翻译书中涉及的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地理、医学、天文学、语言学、数学等内容和术语,往往需要花费几倍、几十倍的精力去查找资料或了解背景。又如,为将书中频频出现的英语之外其他语种的内容译成中文,我几乎动员了所有懂这些语言的朋友和留学生。此外,原书中还有一些印刷错误、内容错误以及有必要和作者商榷的内容,为此和作者孟德卫先生多次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和商讨,征得作者同意后在中译本中作了更正。孟先生也提供了原书的勘误表供我在翻译时进行内容的修改、删除和增补。他在邮件往来中表现出的胸襟和耐心给我这个晚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稿完成后,张西平教授又仔细为我审稿。当译稿最终交付出版社时,已经是2009年了。虽然耗时颇久,我还是为这部汉学力作能以中文版的形式面对读者而感到欣慰。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孟德卫 译者:陈怡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17世纪欧洲适应中国文化的背景
1.欧洲的扩张与传教士的出现
2.亚里士多德学说、哥白尼学说和人文主义学说
3.赫尔墨斯思想
4.学术团体
5.寻找普遍语言
6.重商主义
7.盖伦派医学和帕拉塞尔苏斯派医学
8.地理学
9.历史学
第二章 利玛窦开创耶稣会在华适应政策:争取为文人
所接受
1.利玛窦神父其人
2.利玛窦、金尼阁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3.利玛窦对中国地理、科技和文化的了解
4.利玛窦对于结合儒学与基督教的设想
5.利玛窦对佛教的论述
6.利玛窦对道教的论述
7.关于利玛窦适应政策的一些结论
第三章 耶稣会适应政策在曾德昭和安文思著作中的延续
1.引言
2.曾德昭神父《大中国志》的背景
3.曾德昭对中国语言的介绍
4.曾德昭对中国人学习与教育的介绍
5.曾德昭对中国哲学与宗教的介绍
6.安文思神父《中国新志》的背景
7.安文思对汉语的介绍
8.安文思对中国历史年表的介绍
9.结论
第四章 早期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及卫匡国著作中
的地理信息
1.卫匡国神父著作的背景
2.卫匡国的《鞑靼战纪》
3.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志》
4.卫匡国的《中国上古史》
5.结论
第五章 早期汉学家基歇尔以及赫尔墨斯思想与欧洲理解中国的联系
1.《中国图说》的内容、撰写情况及参与撰写者
2.基歇尔和中国语言
3.基歇尔对中国人宗教信仰的描述
4.景教(聂斯脱里教)碑
5.结论
第六章 早期汉学以及17世纪欧洲人对普遍语言的寻求
1.引言
2.《圣经》里的背景:亚当语言在巴别塔的丧失
3.一种中世纪的观念:吕尔的《组合术》
4.汉语作为原初语言
5.流传甚广的对真正字符的信仰
6.基歇尔在结合组合术、汉语与普遍语言的寻求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7.达尔加诺和威尔金斯的普遍语言方案
8.莱布尼茨对普遍字符的寻找
9.缪勒的“中文之钥
10.门采尔的“中文之钥
11.白晋神父在莱布尼茨对汉语的理解中所作的贡献
12.结j沦
第七章 德国早期汉学家对“中文之钥”的寻找
1.大选帝侯威廉对汉学的兴趣
2.缪勒的学术背景
3.缪勒发明的“中文之钥
4.缪勒和基歇尔关于“中文之钥”的通信
5.缪勒和库查斯基关于“中文之钥”的通信
6.缪勒和莱布尼茨关于“中文之钥”的通信
7.对缪勒学术水平的评价
8.对“中文之钥”的神学争议
9.梦想的破灭:“中文之钥”毁于缪勒自己之手
10.门采尔的学术背景
11.门采尔的汉学研究
12.结论
第八章 利玛窦适应政策的巅峰:《中国哲学家孔子》
1.《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背景
2.撰写《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集体努力
3.《中国哲学家孔子》的编者柏应理神父
4.《中国哲学家孔子》梗概
5.“序言性说明”的内容
6.孔子生平
7.《大学》的翻译
8.《中庸》的翻译
9.欧洲人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最初反应
10.礼仪之争引发的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迟来的批评
11.结论
第九章 耶稣会适应政策在白晋索隐主义中的演变
1.白晋神父对利玛窦适应政策的修改
2.赫尔墨斯思想和白晋的索隐主义
3.白晋的索隐主义理论经由莱布尼茨在欧洲的传播
第十章 耶稣会适应政策的宣传者和批评者
1.李明神父《中国现势新志》背景
2.《中国现势新志》引起的神学上的争议
3.李明论汉语
4.郭弼恩神父的《中国皇帝容圣教圣旨的历史》
结语
关于某些信件标注两个日期的说明
中外文人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次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当代海外汉学名著译丛。

作者简介

以儒学与基督教相结合为特征的在华耶稣会传教策略或称文化适应政策是由利玛窦开创,并由随后几代传教士继承和发展的。本书以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史为背景,以耶稣会的文化适应传教策略及其发展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耶稣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以及欧洲学者以自己的视角解读耶稣会士著作后写出的一些早期汉学论著,为读者还原和描绘了欧洲汉学早期产生、发展的图景。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但对具体作者和著作的研究也相当细致深入,书中所涉的参考文献更是详实丰富,值得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借鉴。

图书封面


 奇异的国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传教士眼里的中国,一定是被打上欧洲思想的烙印的。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因其功利性目的,必然是主观和片面的。而早期汉学家们的研究,就是建构在这样的资料之上,且多是没有到过中国的,再辅以各种猜想,其狭隘性在所难免,这便是真是的汉学起源!?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003
  •     最近2次訂單,書都壓皺了。包裝、運\輸環節需加強。
  •     没时间看,以后再
  •     书的印刷非常不好,纸张发黑,而且薄,软,竟然有许多空半页的情况,太次太次的书。
  •     还挺喜欢的,不过还没有看完
  •     欧洲传教士们看到什么样的中国,取决于他们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欧洲。
  •     非常好。
  •     欧洲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中文之钥”
  •     强调运用世俗知识传教的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们试图调和儒学思想传统和基督教教义(比如证明中国古代曾有一神教信仰,早期思想隐含着“自然神学”思想),在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中奠定了汉学的最初基础。这些人其实对中国文化了解一般般,但脑洞确实比较大,一会儿要以中文为基础找前巴别塔时代的“普遍语言”,一会儿要把伏羲/《易经》抬升至当时的赫尔墨斯主义中“三重伟大”赫尔墨斯那样的早期异教/自然神学家的地位,花样百出。
  •     相当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