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三字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品悟三字经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2
ISBN:9787509608739
作者:青雨 泓波 编著
页数:241页

章节摘录

孩子从母体里呱呱落地,都是纯正无邪的,就好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就是什么。若在上面绘上最新最美的图案,他长大后,就会是美轮美奂的;若在上面漫不经心地胡乱涂抹,他长大以后,就会是劣迹斑斑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教育。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来自于“家教”和“师教”两个方面,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失败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明代学者陆世仪说:“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齐家,则其子从孩提以来,爱憎颦笑,必有不能一轨于正者矣。虽有良师,化诲亦难。”意思是说: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清代学者张伯行也说:“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出就外傅”就是出门就渎于老师。“外傅”指古代教导学业的师傅,这里是泛指老师。“家教”和“师教”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内有贤父兄,外有贤师友,子弟犹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全都应该是家长的责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础的教育,常被叫做“扎根教育”。没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难有大成,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根基。这好比已经被涂抹了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是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这种良好的家风、门风是其家庭氛围发生积极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氛围发生消极影响的话,将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家有败儿,谁之过?《三字经》认为:“养不教,父之过。”这里面的“父”就是单单指父亲,那么母亲的责任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女性读过书受过教育的很少,只能从事喂养孩子的事务,而教育孩子的职责大多落在父亲身上。现在应该摒弃古人这种男尊女卑和父权思想的糟粕,将这里的“父”理解为“父辈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过错。现代父母教子之过错有很多种,最突出的两种便是:其一,过分地溺爱孩子。现在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的溺爱。其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现代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缺乏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很多不应出现的不良习惯不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师教”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的是“人师”,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所以唐代学者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文化知识,解答疑惑的问题。“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即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师是不会授业的,“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比较起来,“人师”的作用比“经师”还要重要,所以,几千年来有一句古话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责任,老师的责任之大可以想见。《三字经》的“教不严,师之惰”,和现代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对那些不称职的老师,人们常以“误人子弟”斥之。古人认为,教书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的罪还重,会堕入十九层地狱。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庸医,看的病人都死了,被阎王判堕入了十八层地狱。他在那里又喊又哭又闹又跳:“我是好心,我的医术不行,我是误杀的,不是故意害人,不应该堕十八层地狱。”忽然下面传来一个人的声音:“老兄你不要跳了,灰尘都落到我身上了。”“难道底下还有十九层吗?”“是!我在十九层。”“你是做什么的?”“我是教书的。”可见,古人对失职老师的憎恶程度有多深!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有的优秀,有的却低劣?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卓越,有的却平庸?其实,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就是说,教育不是家长单方面的责任,也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不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人生一世,即使能活上百岁,那又能有多久呢?童年时期,纯洁无瑕、无忧无虑,如同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但春光易逝,一转眼便到了炎热的夏季,如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但也掺杂着不少躁动。秋天来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萧条而凄凉,紧接着便是寒风肆虐的冬天了,万物凋零,树木枯槁,秋冬时节就像人的中老年阶段,事务繁杂,但力不从心。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童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是人生的规律。只是大自然的春天还会再来,而人生的大好春光却如东逝水一去不复返。古人认为,一生之中最好的学习阶段是童年时期(13岁以前)。人降生到世上,成年前要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加起来有13年。人必须接受13年的基础教育,才能在社会上独立。如果错过了这个黄金阶段,不是说不能学习,而是事倍功半。若在这段岁月里,终日闲游,荒嬉享乐,不读诗书,不听教诲,辜负了大好时光,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庸俗之辈,后悔就已经晚了。就像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那首流芳千古的《劝学》诗所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它的意思是:年少时不知道及早地勤奋学习,到白发苍苍的老年时,后悔没学到知识,再想读书就太晚了。因此,人在少年时期,必读书向学,通达古今,明知义理,方能成为有用之才。同时,做父母的也应明白,孩子少年时期求学这件事不可缓慢,尤其不可忽视!历史上凡成大功、立大业和在社会各方面有卓越或较高成就的人,孩童时期都有笃志好学的品质。汉代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不为家贫所误。为挣钱糊口,他白天必须多干活,只有晚上才能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灯,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非常惋惜这白白被浪费的时间。而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问屋子都点起灯,把屋子照得通亮。一天,匡衡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灯,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灯,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但并没有因为邻居家嘲讽而丧失读书的信心,反而更坚定了决心,发誓一定要把书读好,学有所成。有一天晚上,匡衡正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一些,他就借着“偷”来的邻居家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从此,“凿壁偷光”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洛阳纸贵”这个成语讲的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故事。左思小时广交游,曾学书、学琴,都学无成就,他知道自己天资并不出众,便下定决心,发愤学习。后来,他果然写出了优美的文章,尤其以辞藻壮丽获得称赞。据史书记载,他写文章非常认真,曾用一年时间来写《洛阳赋》,后来又用十年的时间来写《三都赋》。为写《三都赋》,他整天苦心构思,在走廊里、庭院中都挂着纸和笔,每当想出好的文句,就立即记下来。这篇杰作写成后,深得著名学者及权威人士的赞誉,很快流传开来。文士、书生及官家子弟争先抄录,竟使洛阳纸价大涨。“洛阳纸贵”的成语即由此而来。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磨炼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成大器、挑重担,以免到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偏爱私爱不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论语·宪问》)如果你真爱你的孩子,就要让他劳苦,让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否则你的爱就会变成了害。

前言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成书大约在700多年前的南宋。据说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所著,后又经元、明、清和民国几代学者的不断增补,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多种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朝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版本,本书采用的也是这一版本。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累迁礼部尚书,南宋著名的教育家,著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等多部著作,但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他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的一本融汇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即流传至今仍长盛不衰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作为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三字经》历来备受推崇,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自宋朝以后,《三字经》不但成为儿童识字的启蒙教材,而且在社会上也广泛传播,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三字经》全篇共计1100多个字,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第二部分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涉及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第三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次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第四部分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兴衰,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第五部分讲述了历史上一系列奋发勤学的故事,勉励儿童努力学习,做一个有为的人。《三字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是因为在编写上有其高明和独特之处。首先,“三字一句”的韵文形式,不仅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易记易诵,而且用极为精练的文字。几乎囊括了中华古代文化的精髓,其内容包括了主要文化经典和整个古代史,更有许多名人传说和勤学故事,博大精深而又言简意赅。另外,《三字经》对内容先后顺序的安排,也遵循了人类认知的规律.由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比如,它的第二部分首先是教授识数,然后再运用数字介绍了日月星辰、天地人、四季运行、谷物、乐器,以及人的七情、九族、美德。看似简单的句子,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传统哲学观念。比如.“三才者,天地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神为本”。“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日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五行学说。“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蕴涵着亲情、关爱、道义、和谐。《三字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道理和知识。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之一,尤其是儿童更是喜欢听故事。故事流传千年而不绝,故事里面蕴涵的道德、哲理也随之流传。《三字经》中所列举的“悬梁刺股”、“负薪挂角”、“囊萤映雪”等故事激励着历朝历代的少年苦读勤学;而“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这些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更是千百年来植根在孩子们的心里。当然,除去韵文形式、内容先后顺序和讲故事等方面的特点外,《三字经》的超然地位更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上,其通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更将经、史、子、集的主要内容融汇其中,呈现一种对中国文化提纲挈领式的形式,为人们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指明了方向。因此,古人说:“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内容概要

青雨,畅销书作家,女,1964年1月出生,籍贯河北沧州。198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现为高校教师。曾经出版《经济大师解释世纪性经济难题》等著作。
泓波,记者,女,1970年10月出生,籍贯北京。1993年毕业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并于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曾经先后在北京青年广告公司、河南日报等媒体任编辑记者。

书籍目录

第一讲  孝悌启蒙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第二讲  知数识物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15.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16.日南北,日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17.日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18.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1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2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21.日喜怒,日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22.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23.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24.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25.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26.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27.此十义,人所同。第三讲  读书增益  28.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29.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30,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31.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32.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33.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34.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35.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36.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37.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38.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39.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40.日国风.日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41.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42.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43.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44.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第四讲  读史镜鉴  45.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46.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47.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48.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49.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50.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51.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52.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53.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54.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55.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56.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57.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58.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59.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60.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61.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62.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63.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64.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65.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66.莅中国,兼戎翟。九十年,国祚废。  67.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68.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69.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70.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71.廿一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72.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第五讲  勤学致用  73.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  74.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75.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76.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77.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78.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79.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80.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81.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82.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83.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84.茔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85.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86.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87.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88.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89.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90.有为者,亦若是。  91.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92.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93.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94.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95.人遗子,金满簸。我教子,惟一经。  96.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品悟三字经》编辑推荐:逐句解析 精准透彻 微言大义 不言而喻孰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武王伐纣、三国归晋、孔子相师、赵普夜读、悬梁刺股、编蒲缉柳、负薪挂角、囊萤映雪、梁灏夺魁、祖茔学诗、李泌赋棋、文姬辨琴、道韫咏絮、刘晏正字、韦贤教子。作为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三字经》历来备受推崇,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自宋朝以后。《三字经》不但成为儿童识字的启蒙教材,而且在社会上也广泛传播。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作者简介

《品悟三字经》内容简介:《三字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是因为在编写上有其高明和独特之处。“三字一句”的韵文形式,不仅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易记易诵,而且用极为精炼的文字,几乎囊括了中华古代文化的精髓。其内容包括了主要文化经典和整个古代史,更有许多名人传说和勤学故事,博大精深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的文字虽然浅显,但每一句都是“微言大义”,值得今天的人们仔细品悟和研读。
《品悟三字经》是关于介绍《三字经》的专著。

图书封面


 品悟三字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品悟三字经》经典语录(一) 1. 当一个个人的生命降临世间的时候,都是天真和纯洁的,如同上等的玉器,没有丝毫的暇疵,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尽相同,这造就了各自习性与脾气的差异。有些人一直善良着,有些人却变的邪恶了,就形成了“性相近,习相远”。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2. 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磨练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挑重担、成大器,免得到了孩子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偏爱私爱不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3. 人世间的任何事物,耐磨者就会耐用,能忍耐折磨者自会长久;人世间的任何人,能吃苦者才能成功,能忍受雕琢者方能成大器。精雕细琢能让玉器更光滑无瑕;人生的磨练也能让生命大放光彩;心灵的修炼则能使人洗净生命的铅华,达到返本归真的境界。4. 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磨练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成大器、挑重担,免得到了孩子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偏爱、私爱不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5. 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降生到人间,幼小、纯净的生命就像一块璞玉,为人父母者要相互配合,用心雕琢,才能让孩子把天生的好品质,磨炼成佑其一生的无价之宝,同时也要懂得抑制和纠正他的不足之处,形成珍惜道义的贵重人品。6.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能尽孝,必然不能指望他对国家尽忠。所以,“忠”、“孝”是统一的。古代又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指的是国家需要与家庭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舍小家、顾大家。但是,从根本上说,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家与国又是统一的。7. 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事业吗?一个不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呢?8.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长惠幼序,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9.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路留一步,味留三分,这种先人后己的美德和精神其实是一种利世济人的行为。它不仅可以让人感到身心愉悦,还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10. 懂得孝道的人,自然会和睦亲朋、敬业乐群、自重守法、博爱大众、忠诚国家。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温馨和乐的景象。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不会真诚尊敬长者,无论做什么事都难有责任心,而往往多是为名利。
  •     青雨和泓波新著《品悟三字经》面世 时间:2010—03--17 来源:大众读书周报日前,畅销书女作家青雨和知名记者、广告设计人泓波的新著《品悟三字经》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该书本着“精、准、透”的原则,对蒙学经典《三字经》进行了逐句的解释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内容,并从看似简单陈旧的文字中体会出全新而深刻的内涵,以便更好地给孩子讲授。该书可作为家长和老师讲授《三字经》时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读者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全貌,以及儒家思想精髓的一般读物。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质量和服务还可以的啊,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比较好的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