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趣谈》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花木趣谈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101069679
作者:杜华平
页数:147页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35页

正如隐居的高士,宽袍大袖,扶着竹杖在山径中行走,而被人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般,李笠翁因此曾说,坐在一个满值杨柳桃花的院中,而近旁没有松树,就等于坐在儿童女子之间,而旁边没有一个可以就教的老者一般。中国人为了这个理由,于爱松之中,尤爱松之老者,越老越好。因为它更其雄伟。……老子说,大块无言,苍老的松树也无言,它只是静静地沉着地立在那里俯视世界,好似觉得已经阅历过多少的人世沧桑,它像有智慧的老人一般无所不懂,不过从不说话,这就是它神秘伟大的地方。
人的爱竹,爱的是干叶的纤弱,因此植于家中更多享受。它的美处是一种微笑般的美处,所给我们的乐处是一种温和的乐趣。竹以瘦细稀疏为妙,因此种竹两三株,和一片竹林同样的可爱,不论在园中或画上。
梅树的可爱之处在于枝干的奇致,和花的芬芳。……梅树特别象征品质的高洁,一种寒冷高爽的纯洁。它的香味是一种冷香,天气越冷,它就越有精神。它也和兰花一般表示幽静中的风韵。宋代诗人林和靖曾以妻梅子鹤自傲。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94页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陪葬冥器、装饰陈设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就已受到人们的喜爱,到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唐代的部分梅瓶因腹部细瘦如鸡腿而被称为鸡腿瓶,宋代时称其“酒瓶”或 “经瓶”。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梅瓶多用于盛酒,常有用其盛“梅酝”酒而得名。而前一种说法更为人们所接受。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104页

南宋赵蕃《梅花六首》:梅从何逊骤知名,句入林逋价转增。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106页

黄庭坚有《蜡梅》诗,自书诗后云:“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工撚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 此云苏轼“为黄梅更名腊梅”,不知从哪里说起?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51页 - 花木的文化内涵

垂杨小苑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最是西陵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柳如是的诗,amie喜欢最末那句。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28页

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131页 - 花木与文俗

花朝节或在二月十二,正值仲春,草木萌青,百花争芬。其风俗有三,一为赏红,二为庆典,三为扑蝶。参与者众,人工彩幡与百花竞妍。林黛玉的生日即为此日,只不过,红楼里没有花朝,却相反杜撰出个“饯花”之节……这个节被遗忘了,只是看书看到这里,遥想当年盛况,唏嘘。被我们遗忘的美好事物到底还有多少!!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17页

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雍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浮萍)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19页

其实很多观赏性植物都有一定的要用加之,如兰花的根可以治肺结核,扭伤,叶可以治百日咳,花可催生,果可止呕吐;月季花玫瑰花的功效是活血调经,消肿解毒,为治妇科病止良药;规划的功效则是化痰,散瘀;桂花子,桂树根的功效为暖胃,止痛;蔷薇花的功效为清暑,和胃,止血;菊花的功效为清热,明目,解毒;荷更全身皆宝,荷叶,荷梗为治痢疾,治暑热的良药,莲心,莲子用以清心火,降血压,补脾肾。
有“国色天香”之称的牡丹也能入药。牡丹有观赏和药用两种,这是在实际栽培中培植形成的:侧重培植其观赏性的,追求的是花朵大,花瓣多,色彩缤纷等特色;侧重其药用价值的,则多在根上做文章,使之根条粗,肉厚,粉性足。其实,牡丹的话也能入药,味苦淡,性平无毒,有调经活血功能。其根皮入药则更常见,药名为丹皮,味辛苦,性凉,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用。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3页

晚唐罗虬《花九锡》中说到,对某些花中君子花中上品,须“披襟”而赏、“九锡”而待之:一重顶帷(障风),二金错刀(剪折),三甘泉(浸),四玉缸(贮),五雕文台座(安置),六画图,七翻曲,八美醑(赏),九新诗(咏)。花痴文人之形立显。略酸却可爱有趣又可敬,呵呵。

《花木趣谈》的笔记-第45页

夫花有喜怒寤寐晓夕,浴花者得其候,乃为膏雨。淡云薄日,夕阳佳月,花之晓也;狂号连雨,烈焰浓寒,花之夕也;唇檀烘日,媚体藏风,花之喜也;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哓则空庭大厦,昏则曲房奥室,愁则屏气危坐,喜则垂帘下帏,醒则分膏理泽,所以悦其性情,时其起居也。


 花木趣谈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