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大英博物馆日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
ISBN:9787806037522
作者:陈平原
页数:155页

内容概要

陈平原
陈平原,1954年生于潮州,1987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海德堡大学、伦敦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学术、图像研究等课题。
先后出版《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中国大学十讲》等著作三十余种。1991年至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书籍目录

小引
国民教育的立场
文化史的视角
木乃伊与大穹顶
阅览室的故事
石雕与墓碑
见钱眼开与自由演说
民俗知识与剑桥故事
何谓“世界眼光”
《英语集全》与波特兰瓶
希腊神像与北京版刻
地图的故事
书籍的艺术
附录一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福尔摩斯”
附录二作为“绣像小说”的《天路历程》
附录三说不完的《点石斋画报》
附录四《漫步伦敦》序
后记

作者简介

伦敦一月,最让我得意的是住处临近大英博物馆,因而得以从容观察这个已有二百五十年历史、绝对享誉全球的“知识的海洋”。走过不少国家,见识过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怦然心动、流连忘返的,非大英博物馆莫属。这一判断,牵涉到时间、金钱、个人心境以及知识储备等,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陈平原:1954年生于潮洲,1987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

图书封面


 大英博物馆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说来惭愧,数年前有机会去伦敦作日韩团式旅游(更值得惭愧的是,属公费),有半天自由活动时间,于是匆匆去大英博物馆一逛。时间有限,只能窜进窜出,没法停下来欣赏,更遑论仔细观摩。引为憾事。当然,像作者这样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支配,这种机缘也不易得。这本小书颇多插图,或取自资料,或由作者拍摄,正如作者所说,更有直观感受,有助阅读。全书虽采用日记体,引用书籍、报章仍详细注明,体现作者学者本色。对作者读书之博杂很佩服。期待今后还有机会作伦敦游,届时定要多花时间泡馆。而且泡馆之前,要多做功课。我曾去过陕西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馆,都是展品丰富,未做功课,也只能走马观花,好在毕竟是在国内,还可以有机会再去。再有就是,看了作者介绍,想读朱自清《伦敦杂记》。
  •     上周末去国博看从意大利过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展览,周末,炎热的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到这里,光是排队就排了快半小时。而且,感到不舒服的是,这么多来国博的人,不是为了进来看看那些珍贵的藏品,了解一下我国的历史,而是说 里面凉快,凉快一会儿再走,把如此神圣而美好的地方,当做了一个纳凉的场所。进了展区,就是不停的拍照留影,这些无谓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     总体来说,准备去英国和没有去英国的人都可以看一看的书。虽然在主体欣赏上没有发表什么特别的见解,陈先生本人对此也不甚热衷。但是读者可以通过该书对早期中国对英国的印象,中国博物馆发展有所了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可总觉得还不够好看。也许因为没有激发我想去大英博物馆看看的念头吧。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还是初中时候淘来的。。
  •     多年前读过,几个月前偶遇比亚莱兹的插画,回到家就把这本书又翻出来读了一遍。好书有多种,能让人记住的就是一种
  •     只附论稍可读
  •     这本书挺不错的,值得看。里面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角度告诉大家英国的一些人文历史。让我们透过这些初步了解一些真实的英国文化。
  •     07年读的书
  •     兴致了了
  •     北大陈平原教授的书
  •     豆瓣的打分太低了,很多人大概是想去英国旅游而无意邂逅到了这本书,结果竟大失所望,认为这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游记散文。可在我看来,陈老师的写作背后“别有幽怀”的一面是相当可贵的,行文也延续了向来的述学风格。不是只有成日埋首书堆才叫做学问,带着学习态度和活跃的问题意识四处走走看看,是我赞许,而且希望能身体力行的。
  •     比较沉闷的文人散文,可取之处是纸张和图片质量还算精美。
  •     陈平原
  •     评分这么低……其实内容还算丰富,就是有的篇章太日记了,看起来节奏难免不舒服。
  •     单薄、也许只要一二页就能说清楚。
  •     为去英国做好准备!
  •     blog型书,考证还算精当, 杜文秀竟然曾经向英国女王献土, 想必还有很多细节有待挖掘
  •     算得上一个月的旅行日记,匆匆一瞥少了事先的准备工作似乎也少了几分乐趣。从文化史而不是艺术史的角度铺排,这正是博物馆与美术馆的最大区别。如此推荐比亚莱兹,倒是饶有兴趣,可惜天妒英才,下次看到王尔德的书也会特意看看是不是此人配图
  •     姑且理解为自我炫耀
  •     买不到纸本,读的是电子书,念想了这么久的书,到了现在,味道终究还是变淡了。
  •     不仅写的文笔差,还引经据典凑字数
  •     这文笔……
  •     一年左右時間,在手機上零零散散讀完,pdf版清晰度太低,不知眼睛又損了多少,唉……
  •     这本小书简直了!开篇寻访Bloomsbury Group之行正是最后一次去伦敦做的第一件事。陈老师虽写伦敦,却处处关怀中国,引用了不少晚清出洋官员见闻、点石斋画报的材料,直后悔去年CCC选题是美国,如果选英国这次暑假一定收获更大。围绕大英博物馆,对于国民教育意义/中西方博物馆观念之异(藏宝vs.博物)/馆藏的世界眼光的思路很不错,以及少不了的文学掌故只能留到未来再一一发掘了!
  •     这文笔,是个文学教授的吗?
  •     五星因为极其相似的经历。当年Soas查资料晕了就去博物馆看,电子词典和笔记,徒步名人故居访问。买书的纠结。如果早读到这本书,游学会更有收获。就图文,触摸的魅力 和 道问学的文化史叙事方式,趣味和先生一致,但他以更精准和博学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关键在于他 要求 自己 记录并表达出来。最近开始收集各种博物馆策展的主题。
  •     H2S1.握在手里,殊为喜爱。
  •     薄薄一本,博文体的初录
  •     没太大帮助
  •     这本书写于作者在英访学期间,收集和整理历次参访大英博物馆的经历而成。内容丰富,叙述平实,是本只得一看的小书。
  •     对认识大英博物馆没有帮助
  •     陈老师的散文太过学术……
  •     文学大家眼中的大英博物馆旅游指南,多少跟我们这些所谓的行内人的眼光有不同
  •     陈平原老师的文笔真是不怎么的,一点都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若不是信息量大,几乎读不下去阿
  •     还好啊,没有评分描述的那么差劲
  •     “访学文丛”之一。作为散文不能说是出众的,但作为资料很有用。起初是因为有个关于福尔摩斯的附录而买下。《四签名》中福尔摩斯就是从大英博物馆查找资料的。如今图书馆从博物馆分离,也算是种不可挽回的历史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