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中国文化概论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305039386
作者:陈江风 编
页数:333页

章节摘录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广泛流行。尽管如此,当时一些学者仍以儒家学说为武器,与佛道二教展开较量,其中以韩愈最为著名。韩愈着重驳斥了佛教的虚无主义和出世主义。他依据《公羊春秋》的“夷夏之辨”,把佛教宣布为“夷狄之教”,把仁义道德宣布为“圣人之道”。他认为中国的“圣人之道”高于“夷狄之教”,推崇佛教就是毁灭“圣人”所创造的中国文化的精华。因此,他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继承从尧舜到孔孟的儒家道统,使人服膺仁义,复兴儒学。韩愈的努力和成就,在儒学的发展历程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晚唐五代,梁、唐、晋、汉、周政权更迭不断,朝秦暮楚,战乱频仍,人心思定。宋朝建立,政权一统,时代呼唤学术与文化的重建,致使宋明时期,理学持续兴盛,终成注重义理之风。理学是融儒、释、道为一体的新儒学,在哲学的思辨程度上高于前代,但其本质仍是以伦理观为核心,即反映了学术思想的不断发展,又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作为理学奠基者的程颢、程颐以“理”或“天理”为自然界与社会的最高原则,其实质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二程认为天理与人欲关系是个人的修养之道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范畴,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他们以“敬”为基本的修养工夫,强调“涵养须用敬”。所谓“敬”,就是强调保持社会稳定,建立等级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二程认为,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确立诚意正心的态度,遵守伦理关系的各种规定是十分重要的。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辨性。他提出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提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即物而穷其理”的命题,在认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朱熹的格物穷理的目的是要“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①,即是要为人们的文化实践确立道德的最高目标,构建人的修养体系。儒家认识论的伦理化特点,在朱熹这里得到了新发展。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走向成熟期的传统文化,与儒学传统的确有着重要的关系。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在封建社会中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从而既确立了虔敬的人生态度,又避免了整个社会陷入宗教迷狂。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学术上广纳博采、兼容并包,最终镕铸了儒释道合流的学术传统。

后记

历经20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我和徐仪明博士成为朋友。90年代初,我们第一次合作,编写了由张岱年先生题写书名,由石训先生作序的《中国文化论纲》。这是一次成功的合作,该教材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裹挟着时代飞速发展,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新世纪的到来,一大批新的本科院校的设立、高等学校的结构调整、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都在深情地呼唤着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教材建设。就在这时候,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世纪地方高等院校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组邀我加盟,主持其中一个子课题。于是,有了我和徐仪明先生在该领域里的“第二次握手”。我们初定课题组人员名单,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经过子课题组5所院校7位同仁的共同努力,最后将成果结集成为这本适用于新世纪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教材。本教材由陈江风任主编,徐仪明、李世桥任副主编。各章的作者分别是:第一、第七、第十一章、后记部分由陈江风教授(南阳师院)撰写。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章由李世桥副教授(南阳师院)撰写。第四章由汤广全先生(玉溪师院)撰写,其中第四节由陈江风添加、改写。第二章第二节、第五章由王仁宇副教授(南阳师院)撰写。第六、第十章由徐仪明教授(河南大学)撰写。第八章由李富华副教授(雁北师院)撰写。第九章由钟坤杰副教授(曲靖师院)撰写。统稿工作由陈江风、徐仪明教授承担。李世桥副教授担任联络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一、文化与文明
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三、文化的功能
四、中国文化概论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中国文化发展概述
一、中国文化的萌发与奠基
二、中国文化的成熟
三、中国文化的转衰
四、近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走向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道德理想主义特征
二、追求和谐统一的特征
三、延续性与内聚性特征
第四节 学习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概论的目的
二、学习概论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概论的方法
第二章 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第一节 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一、地理环境
二、人种因素
三、经济与生产方式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一、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二、中国古代官吏制与等级制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三、崇德利用与尚中贵和
第二节 神话与民族精神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与分类
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
三、神话与各文化门类的关系
第四章 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演化
一、先泰儒家的伦理观念
二、汉代儒家的天人观念
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第三节 道家思想的嬗变与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
一、道家思想的嬗变
二、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
第四节 中国化的佛教与宋明理学
一、佛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学的新形态——宋明理学
第五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
一、与政治伦理联系紧密
二、唯物与辩证的思想传统
三、重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一、贫乏性
二、实用性
三、兼容性
第二节 中国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图腾崇拜
三、生殖崇拜
四、祖先崇拜
五、天神崇拜
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
二、道教的思想渊源
三、道教的产生及其流布
四、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形式
第四节 中国化的佛教
一、佛教的教义与宗派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三、佛教的中国化
四、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我修养
第一节 传统的价值取向与国民心理
一、传统的价值取向
二、传统的国民心理
第二节 传统的修养之道
一、儒家的心性修养
二、道家的虚静导引
三、佛家的定慧双修
第七章 民俗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 民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民俗的概念及其范围
二、民俗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三、民俗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中国民俗的产生及历史背景
一、中国民俗的产生
二、民俗产生的条件及背景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民族特点
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
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
三、实用性特点
第四节 民俗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
一、民俗与文学
二、民俗与历史学
三、民俗与社会学
第五节 移风易俗与社会进步
一、移风易俗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二、扬善弃陋,倡导社会主义新风俗
第八章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神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三、抒情写意的主体精神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
一、审美与真善
二、意境与意象
三、形神与虚实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形态
一、阳刚与阴柔
二、中和之美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机构与考试制度
一、教育机构
二、科举制度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一、教育思想
二、教学思想
第十章 中国古代科技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科学和技术的贡献
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二、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
一、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思想基础
二、古代科技整体观的长处与不足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一、实用性与古代国家政治的关系
二、实用性的具体表现与相互关系
三、实用性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方法论
一、古代科技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二、辨合、符验、解蔽的方法论
三、观变、知常、明理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第一节 文化评估与文化选择
一、文化论争与文化变革(一)
二、文化论争与文化变革(二)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新文化建设
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二、传统文化的前景
三、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概论》:新世纪地方高等院校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所作的无与伦比的伟大贡献。因此,努力探索、发掘和在研究民族文化的历史遗产,为当今的现实社会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是人的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动态系统,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从过程的意义上看,文化一方面是在人和自然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对人和自然不断改造,使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即不断人化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文化在这两方面的价值,理解这种创造还包含着人自身的改造,文化研究才更有意义,文化建设才更有针对性。因此,本教材一方面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结构、基本精神与历史线索的研究与介绍,另一方面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现实需要对当今文化体系的建设作出深情呼唤。而后乾的实现是当今仍至今后几代中国人的伟大历史责任。

图书封面


 中国文化概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读完了……什么时候换给你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