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208061583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页数:241页

章节摘录

  奥斯曼的活动属于拿破仑三世的帝国主义的一部分。路易·拿破仑鼓励  金融投资;在巴黎,投机活动达到了高潮。奥斯曼推行的拆迁征地引发了欺  诈投机的浪潮。在资产阶级和奥尔良反对派的推动下,最高法院的多次裁决  使奥斯曼的拆迁改建工程增加了金融风险。奧斯曼试图在巴黎实行紧急状况  ,以此维护他的独断专行。1864年,他在国民议会讲话时发泄了他对那些飘  泊不定的城市居民的仇恨。这部分居民由于他的改建计划而不断增多。房租  的上涨把无产阶级赶到了郊区。巴黎的“城区”由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面貌  。“红色地带”由此形成。奧斯曼自称是“拆毀艺术家”。他对自己的工作  有一种使命感,后来在回忆  P052录里也强调这一点。中央市场被视为奥斯曼最成功的建筑一一这也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征兆。人们一直说,在奥斯曼之后,“城市之岛”这个城  市的摇篮只剩下一座教堂,一个公共建筑和一个兵营。雨果和梅里美提示我  们,奥斯曼的改建工程在巴黎人看来是拿破仑帝国主义的一个纪念碑。这个  城市的居民不再有家园感,而是开始意识到大都市的非人性质。马克西姆,  迪康的鸿篇巨制《巴黎》就产生于这种醒悟意识。梅里翁的铜版画(1850年  前后)成为旧巴黎的死亡面具。  奥斯曼计划的真正目的是确保这个城市能够免子内战。他希望使巴黎永  远不可能再修筑街垒。怀着同样的目的,路易·菲利浦早已推行木板路面。  但是,二月革命时,街垒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恩格斯研究过街垒战的战术  。奥斯曼力图从两个方面来阻止这种战斗。拓宽街道将使修筑街垒成为不可  能,新修的街道将使军营以最短距离通向工人住宅区。当时人们把这一举措  称为“战略性美化工程”。  P053

内容概要

瓦尔特·木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申请大学教职失败后,一直从事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他的作品在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纳粹兴起后他离开德国,1940年在法国与西班牙边境自杀。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 波希米亚人
二、 闲逛者
三、 现代主义
附录
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
波德莱尔论丹蒂

作者简介

本书是瓦尔特·本雅明德“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德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受阿拉贡小说的启发,决定通过对大城市异化景观——巴黎拱廊的研究,来展现19世界“资本文化盛事”的风景。在这几篇完成稿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对波德莱尔的诗歌进行了诠释,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了拱廊在空间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地新变化。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图书封面


 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1926年,本雅明第二次来到巴黎。之前申请法兰克福大学教授资格的论文惨遭否决,与他关系一直紧张的父亲这一年去世,和妻子朵拉的关系日益疏远,他个人在德国的经济状况也极其窘迫。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巴黎,没有什么明确而坚定的计划,除了翻译普鲁斯特作品的便利之外,多半只是由于德国已没有什么值得留恋。巴黎以一种梦幻般的姿态接纳了他。这里的物价比柏林要便宜一到两倍,可供穷人消磨一整天的咖啡馆到处皆是,更不用提各种向艺术家和流浪汉同时敞开心扉的小酒馆、舞厅、剧院以及画廊了。最为重要的,还有那些可供游荡者整日闲逛的拱廊。在给情人的信中,本雅明表示,他已“完全沉浸于巴黎生活的现象。”我们需要在“现象”这个词上暂时停留一会。一战之后,欧洲在一种没落的愁绪与新开端的兴奋中左右摇摆,而宣称“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则被视为新开端的征兆。现象学强调对意识生命和世界体验的关注,对内在与外在空间中的现象的关注,主张让事情本身得以显现……而种种这些,从来也都是诗的主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上世纪初的现象学家们,和同时代的伟大诗人们,尤其是霍夫曼斯塔尔和普鲁斯特,信念是一致的:“必须重新开始学习认识感觉的真实的A、B、C。”没有太多的证据表明本雅明与现象学的亲缘,但提到霍夫曼斯塔尔和普鲁斯特,却都是本雅明生命中相当重要的人物。前者在本雅明最窘迫孤独时期伸出赞赏和友谊的手,而后者,则一直是他思考并企图翻译的对象。我们再联想一下他与布莱希特、阿拉贡以及里尔克的友谊,或许可以说,正是通过诗人与小说家,本雅明一只手虽然搭上了现象学的电网,但却并没有被电网挟裹而去,成为又一个企图拽着自己头发离开地面的哲学学究。是巴黎这个具体的城市,而不是别的什么形而上学的问题,构成本雅明动荡的后半生里一个稳定的研究与思考核心。于是,在《巴黎,19世纪的首都》(尤其在1939年提纲)里,本雅明一方面如现象学家们一样抛却 “本质”与“表象”、“外部”与“内部”等等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和简单批判,直接面对拱廊、世界博览会、居室、通衢大道等等诸多活生生存在于巴黎这个大都市中的“新奇”现象;另一方面,展现在他面前的“现象”,又并非通向一种严格科学意义上可以把握的意识运动,而是指向一场完整的、被经验到的巨大幻境。这场幻境以巴黎公社的领袖布朗基在监牢里写下的一段对宇宙幻境的沉思,作为全部“拱廊研究计划”思考的一个收束点。——“进步最终不过是历史本身的幻境。”这幻境是令人沮丧和充满压力的,对意识到这种幻境的人而言,为了活下去,他无法在原地继续停留,必须去寻找一些真实的避难所。在波德莱尔那里,这个避难所就是永恒存在于都市的、永远拥挤和流动、如面纱又如迷宫一般的“人群”。但他了解面纱背后的幻境,了解迷宫中心端坐着吃人怪兽,因此他并不跟随任何一道人流,他只是作为一个现代英雄隐没其中,从而得以写作诗篇,并且正常的生活。而对于深深了解波德莱尔的本雅明,由于他本质更是一个思想者而不是诗人,他选择投身的避难所,必定不是人群,而只能是思想。因此,我们得以看到一个隐没在各种思想潮流之间的本雅明,一个无法归类的思想闲逛者。如同水在水中,波德莱尔在人群中,而本雅明在思想中。对于巴黎,这些都是真实的。2006.10
  •     本雅明博士,您的研究题目“巴黎,19世纪的首都”,似过于空洞浮泛,研究主题不够明确,建议修改为“19世纪巴黎的空间与想象:以拱廊为例”,是否更为清楚?另,您的研究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傅立叶与拱廊”、“达盖尔与全景画”、“格兰维尔与世界博览会”、“路易•菲利普与居室”、“波德莱尔与巴黎街道”,五个部分相互平行,缺少逻辑递进关系,而且,“路易•菲利普”与“居室”的关系较为牵强。最为致命的是,整个计划缺乏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证,也没有可资利用的理论框架。有鉴于以上问题,学术委员会建议你重新修改。这是我臆想出来的“学术委员会意见”。平心而论,本雅明这个天马行空的计划在今日中国的学院体制中是难以获得通过的,恐怕也只有1935年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敢于做这个风投吧。说起来,学术体制的小笼子实在容不下本雅明这样的跨学科大象,所以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让他在学术体制面前屡屡碰壁。如果没有父亲的威逼,估计他的博士论文还会一拖再拖。1919年他以《德国浪漫主义的文艺批评》获得伯尔尼大学博士学位时,已经27岁。由于德国经济状况恶化,通货膨胀严重,本雅明的商人父亲渐渐无力支付他和他的小家庭的费用,可是本雅明依然喜欢享受美食,喜欢收藏书籍和古董。大概是迫于压力,他在博士毕业后先后向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基尔本大学申请教职,均告失败。1923年,他转投法兰克福大学,在舒尔茨教授指导下研究德国悲剧,写出了一生中最中规中矩的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本指望以此获得讲师资格,没想到评委们的评价是“一片泥淖,不知所云”,他的大学教师梦想就此破灭。1934年,在贵人帮助下,本雅明成为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正式成员。1935年他向社会研究所提交了研究计划《巴黎,19世纪的首都》,这个计划获得批准拿到了研究资金。1939年,应社会研究所负责人霍克海默要求,本雅明将1935年的提纲加以改写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美国人的资助。作为这个项目的“结项成果”,本雅明拿出了《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可是社会研究所对这篇文章很不满意。本雅明被迫做了全面修改,改成较为规矩的学术论文《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1939年这篇论文终于获得社会研究所的认可,发表于当年的《社会研究杂志》第8卷。实际上,本雅明宏大的“拱廊计划”一直继续到1940年他自杀身亡,留下的手稿在1982年出版,有900页之多。一生名利艰难,除了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本雅明生前只出版过两部著作:《单向街》和《德国悲剧的起源》,在当时的影响也十分微弱。直到1955年本雅明生前好友阿多诺夫妇出版了两卷本的德文《本雅明选集》,加上阿伦特和桑塔格两员女将的拥趸,本雅明这才重新被学术界“发现”。逝世近20年,本雅明终于跻身于学术的名人殿,说起来也是很讽刺的事情吧。这本《巴黎,19世纪的首都》,只收了“拱廊计划”的完成品,包括1935、1939年两个研究计划,以及关于波德莱尔的两篇文章,最后还附有一个波德莱尔论丹蒂的小文。按着本书顺序看下来,当能看到一个个观点是如何萌芽、生长,哪些叙述得以保留,那些枝蔓加以修剪,他对波德莱尔的认识又是如何步步深入。这就是读此书而不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的好处了。本来我以为本雅明是“天才”,看了此书方才懂得他自己说过的:“天才即勤奋”。可惜,我们终究还是不敢向本雅明学习如何写论文。目前的学术制度是逼迫学者们把学术研究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引文、脚注、索引、参考书目、研究综述、著名的出版社、有名望学者撰写的序言、博士头衔、名声赫赫的导师——学术研究的制度化、细致化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其目标是力图实现一种新的经院氛围、一种新的知识垄断。每一篇论文都要面临对评论的评论、对阐释的阐释、对前人的批评的再批评、为他人的意见做意见……这一套术语化的东西,除了同行之外,很难理解其中之妙。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可以永生在本雅明的叙述里,要是你也敢在论文中整出诗意来,恐怕是自毁学术前程哦。
  •     A modern city as Paris fulling of arcades is a new symbol of bourgeoisie's luxury, with new types of transport that enable strangers sitting in the crowd but not talking to each other for even an hour, which give birth to some new forms of living--interior and observing. These kind of change among people in 20 century contain a personal life trace and physiognomy that make detective story and Bauderlaire's 'alienated man at margin in Paris' become possible.Arcade is market place for commodity, both for businessman and customers, both for goods and literature. The city is covered by fetishism, but how does it connect to images of Poe and Bauderlaire's works? Images of Bau's poetry--women, death, and Paris.Paris is a heaven of fashion led by history of civilisation and phantasmagoria, which also create art, making novelty. Bauderlaire's keen for art is equal to dandy for fashion.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formed by transport refer that ey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ars, as passengers have no sound to say carring secrets. It's eyes perponderance, yet to working class, sound from factory always grab their attention.City life in Bauderlaire is different from a connoisseur of human nature, from the beauty to the ugly. What his philosophy is, the more uncanny a big city becomes, the more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and how I understand is the personal decoration indoor, slience in compartments, yet floushing arcades make human mind and life more mysterious, something needed to explored. Literature therefore become a function which are peculiar to the masses in a big city, as an asocial person appears in detective story, plus the relationship of observing and being observed.Is flaneur a strolling person? In 19 century it is allusion of a whore. But in 20 century, this word become a way of keeping pace with a big city, as detect grows self-esteem, and even no result, socialising is also another way to compromise.So that detective story appeared first in Poe's novel, and then was adopted by Bauderlaire, by means of absord some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but other ways of create his own genre, and how Bauderlaire inherit Poe's technique skills? Not figure out yet.A distinct feature from Bauderlaire's To a Passer-by:'Neither knows where the other goes or lives;We might have loved, and you knew this might be!'Just for impress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sever and people who are obsevered. It reminds me of the transportation, why transportation mould one of the feature of modernism? People who sitting in one compartment don't talk to each other at all, they are exactly a passer-by. They may love one of them, just like the narrator in this poem may fall in love with a lady passing by, but also like the situation in the poem that they don't even have time to tell, or don't have a second chance to meet each other. The life in modern society is like the experience on a train, after getting off we become strangers whom may be forgot,or say, we do exist in the biological time, but never ever exist in others' mind.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今年最喜欢的文学理论家便是本雅明。
  •     | I565.072 /B49A
  •     不同于城市的异化一直被看做社会异化的产物,激发于Dialectical Thinking的Historical Awakening 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纪念的坍塌, 作者将其源头回溯到作为商业艺术化而出现的大型的复杂的作为一种我们并不熟知无法控制的集合的城市,六个段落讨论以时间序展开的不同社会事件及空间议题,内容的丰富远远超出了求解式的讨论。 对社会意识源于空间反思并不断在城市机械化和艺术反思之间的挣扎的洞见 更像像对巴黎或都市的礼赞 ps写作方式太喜欢
  •     “人需要工作,這話沒錯,但是他也有其他需求……其中一種需求就是自殺,這種衝動源於他的內心和這個塑造他的社會,比他的自我保存衝動還要強烈。”
  •     瓦尔特真的是神人....
  •     基本理解。时代-城市-城市人(突出的是具有独特精神特质的漂泊文人、密谋家、闲逛者、拾荒者等)。这些独特的人群中的人,并非普遍的城市人。太精英化的研究。
  •     内容一样,为什么阅读感受比张旭东老师翻译的《发达……》要好呢
  •     本雅明是个很有趣的人,才情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这本很拗口很艰涩,历史系教授翻得果然缺文采。买张旭东翻的来读读作比较吧。
  •     #城市规划#
  •     白天累的要死,撑着眼皮看完嘻嘻
  •     学霸
  •     说说质量:纸张不错,没有折痕。由于书才刚开始看,深入的书评无法做。。。。。不过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剖析为做都市研究的同志提供了不错的视角。不过看这本书之前应该了解一下波德莱尔的作品比较好啊!
  •     这书怎么莫名其妙读过三遍。
  •     我果然是对文艺免疫的。。
  •     文化研究
  •     在学术认知上收益非常多,感谢作者
  •     经济史exposé范文
  •     读了两个提纲。重读了《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终于好像有点懂了
  •     同《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一本书的两种译本。
  •     给五星,理论书写得这么朴素有趣简直感动世界,本雅明大大真是好人(严肃点说,他看穿了19世纪巴黎从个人到社会的全部灵魂
  •     题目被改过,千疮百孔。外行人看酷,内行人点漏。唯独不要文艺,这是盲点,应规避。野路子。
  •     以城市为单位为现代性作知识考古的学术著作,当首推此书。该书充满的天才的透视、富于诗性的哲学表达,生动鲜活的城市例证,给人理论与思维的灵感点燃。
  •     很悲哀,买了这么多次书,但这本是烂的,请问怎样退换?包邮吗?书很好,但是买到烂书,一烂就是好几十页,我想怎么也不会太舒服吧!!!!
  •     迷人,后半部没有看懂。
  •     去巴黎游玩前阅读
  •     神人的草稿都神得不像话啊
  •     人人都爱波德莱尔。
  •     感谢这座城市,它给我提供了绝妙的伪装,因为你每天可能要与数百人擦身而过,根本不可能知道我是哪一个,在上个路口我其实刚刚跟你见过面。即便我们每天坐在同一个食堂吃着早中晚饭,每周处在同一空间的时间比你周末跟你男友在一起的时间还要久,但你还是不知道我的存在,感谢资本主义
  •     此书已经被列为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
  •     是认真做的
  •     文青还是二青?本质还是矫饰?
  •     看完后只有惊叹,神人就是神人啊,有时间找找原版看看
  •     波德莱尔很阴郁 本雅明很难懂....
  •     竟然一天读完了。。。挺有启发的。
  •     本雅明很难啃,往往一个句子要读很多遍才能看懂,但是只要看懂了,便觉得分外有趣。看似写波德莱尔,其实主角只有本雅明自己。
  •     拿破仑三世拿着伦敦做样本设计了新巴黎。还是脏乱差。走在塞纳河边思念着泰晤士河。没错,巴黎在我眼里永远比不上伦敦。
  •     其实就是另一个译本...趴
  •     “消费者成为市场中的购买者,他就变得对商品一无所知…而“品味”则变得重要…品味某种程度上是他精心掩盖专业知识匮乏的伪装”,哈哈哈哈打肿无数张脸。PS:不知道是不是本雅明行将就木的缘故,这书好像有点混乱了,相比于前期的书。
  •     去过巴黎以后更是怀念它的19世纪 上半叶聚集了一群最爱的艺术家们 60-90s印象派 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     和《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一样,只是改了个称呼而已,上当了。
  •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7、8年前大学那会,本雅明的拱廊桥就一直刻在我的记忆里,却没试图去找来看看。今儿为了城市这一主题意外地看了,庆幸!除了拱廊,博览会、商店街乃至居士都是文化研究的重点,批判学派的代表作,启发着后来者。本书另一部分是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研究,结构散漫,却文本细读,研究深刻!
  •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瓦尔特·本雅明
  •     没看过相应作品直接读该书理解起来有难度,不过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好书
  •     读了两遍,在读英文版了。Essay写的各种苦逼。。不过越来越喜欢本雅明的叙事风格和分析结构~
  •     翻译是极好的,虽然是从英文本转译过来的,文笔特别流畅通顺,特别是加入的解释性脚注,使得本雅明晦涩的思想得到部分阐释,比德文原著还好读,译者棒棒哒!
  •     补一发参考文献
  •     棒。
  •     选目与排序不同于张、王译本,反映出版界新成果,约30页新篇,另附波德莱尔论丹蒂短章。修正大量专名尤其史学译误,更因网络检索条件改善,译注丰富,精准到位。波德莱尔诗文精心比对钱春绮、郭宏安。增加数十幅旧照片、肖像、书影、风情插画,补回原稿不少着重格式。
  •     对我的新的启发:场所/空间—人/人群—生活方式。不过,对于文中诸如“闲逛者”这样的身份也许也只存在于巴黎这样富有魅力的城市吧。
  •     波德賴爾 VICTOR HUGO KARL MARX
  •     略晦涩..后半部分是怎么回事嘛..一定是我理解力太差..泪..
  •     9月7号。本雅明是有多欣赏波德莱尔啊啊啊
  •     大概因为读了张老师的译本,读这本觉得意外通畅,顺便纠结了一下波德莱尔几首诗的不同译法,算是对讨论课遗留问题的一个收尾吧…【看到插图中的拱廊街,竟倏然有久违的惊奇】
  •     .
  •     我们老师译的一本书希望大家喜欢
  •     实在没能力一口气的读完。。。。读到犯恶心,脑容量不够。。。
  •     非小说
  •     “恰恰是现代性总在召唤悠远的古代性,这种情况是通过这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产物所特有的暧昧性而发生的,暧昧是辩证法的意象表现,是停顿时刻的辩证法法则。”
  •     这样做学术真是牛爆了~!看到这里才反应出来吴亮在书里自喻的他不也就是一个城市的游荡者么?追本溯源回到波德莱尔的巴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