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茶之书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47400913
作者:〔日〕冈仓天心(Kakuzo Okakura)
页数:143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一碗见人情开始是作为药方,慢慢却成了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茶,更以上流社会的风情雅致,步入了涛句的殿堂。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茶道。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源由。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人们如果不能对己身不凡之处,复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无法察觉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一般的西方人总是志得意满,茶仪在他们的眼中,只是另一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用来建构他心目中的东方,是多么诡异与幼稚。当日本沉浸于优雅和平的技艺时,他们一贯视日本为蛮夷之邦;一直到日本在满洲战场杀害了无数生灵,才改口称日本是文明国家。西方世界近来对日本的兴趣。,也只是针对“武士道”——这项让日本军士对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死的艺术”,却很少注意到深深代表“生的艺术”的茶道。如果必须要藉由战争的凶光,才能被视为文明,那我们乐于永远野蛮。如果终有一天,我们的技艺与理念将受到应得的尊敬,我们也乐于继续等待。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或者才愿意理解东方呢?西方总是用某些事例,加上各种幻想,在亚洲人身上,织起一层层怪奇之网。其内容时常令人悚然以惊,要么不是把我们想成以莲花的香气为生,要么就是相信我们以蟑螂老鼠为食。我们的形象不是狂热迷信,而不愿觉醒;就是沉溺于最低下的感官享受,而不图振作。笑印度的灵性修练为无知;讥中国的中庸之道为愚蠢;而日本的爱国精神不过是自愿受命运摆布罢了。

前言

冬阳煦暖的午后,麻鹰在海畔悠悠盘旋,我坐在窗边捧读这本《茶之书》,但觉心怡神荡,通体轻盈,思维乘着阳光的金丝,飘然远举,缓缓脱离这海隅小岛,像麻鹰般飞到天际,鸟瞰山海,纵览人世。原本零敲散打、琐碎芜杂的世界,忽而变得平滑完整,轮廓脉理鲜明,你俯仰其间,游目四顾,于是看得更加开阔清楚。好书的魅力,大抵如是。1906年,冈仓天心以英文写出《茶之书》,向西方介绍东方的茶道文化,这本小书仅只百来页,轻巧纤薄不盈一握,份量却如泰山盘石,历久弥坚。一百多年来,((茶之书》不断新刊重印,流传世界,除了各种英文版,还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译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种译本,可见其经典地位。

媒体关注与评论

《茶之书》能引发中国读者思考的地方应不只这些……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地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   ——“冈仓天心研究”著名专家、学者 蔡春华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台湾作家 蔡珠儿 《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   ——日本文化观察家 李长声

后记

那一天,朋友通过妹妹丢来了几张复印件:“试试看吧,你应该蛮适合的。”几个月后,这项当时未曾设想太多的尝试,竟然真的成为一项成果,有幸堂而皇之,活生生摊展在读者眼前,也就是这本《茶之书》的由来。说来有点惭愧,其实关于喝茶一事,我懂得并不多。无论是关于茶文化的知识面,或者品茶的感官面,我不仅称不上专家,更难称略知一二,甚至连副皮毛都没有。例如多少年份、哪家厂、用什么包装印鉴的陈年普洱茶饼,价值有多么不菲,或者竞有一种茶,生于何种人烟难至之处,一年至多仅能生产几两几斤,乃是中国高官权贵的最爱,甚至用来作为外交赠礼,类似这般的行情知识。

内容概要

冈仓天心(Kakuzo Okakura)
原名冈仓觉三,1863年生于日本横滨一个商人之家。七岁起同时接受汉学与英语教育,十六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就读,受到其师Fenollosa启发而对保存与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及美学不遗余力。曾任日本美术学校的筹建者、校长,创立日本美术院,去职后游历于印度与中国,最后任职于波士顿美术馆东方美术部门,其著作《茶之书》、《东洋的理想》与《日本的觉醒》即写于这段时间。天心自幼学习外语,因其典雅动人之英文写作,三种著作皆于美国和英国出版,影响20世纪之初西方人对日本的印象可谓非常深远。

书籍目录

导言 蔡春华
序一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序二 高冈仓松照天心
一 一碗见人情
二 茶的饮法沿革
三 道与禅
四 茶室
五 艺术鉴赏
六 花
七 茶人风范
译后记

编辑推荐

《茶之书》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因此相继用英文写下《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1903)、《日本的觉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书》(The Book of Tea,1906)被并称为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伦敦,后两部刊行于纽约。
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最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茶之书》能引发中国读者思考的地方应不只这些……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的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
——“冈仓天心研究”著名专家、学者 蔡春华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台湾作家 蔡珠儿
《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
——日本文化观察家 李长声

图书封面


 茶之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0条)

  •     看了这本书,能更好的理解日本的茶道艺术。其中谈到了花道和茶道的关系,书画和茶道的关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伯牙鼓琴,弹琴弹出了别人都没有的高度,终极原因是因为琴弹出的琴想弹的声音,是被琴弹而不是弹琴,嗯,和庄周梦蝶有异曲同工之妙,世间万物莫不如此,做饭要做出食物的本来的原味,领导一个公司,职员都在自己的所擅长的岗位上。但是知道一张琴想弹什么声音,知道一点食材可以做成什么样的食物,这中间也要很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吧。
  •     今天我们之于日本的认知,几乎走入一种奇特的境地。一方面是两国之间复杂的民族情感纠葛难以撇清,反而阻碍我们深入接触的可能;另一方面,作为亚洲文化传统的策源地,我们也从来没有觉得有必要去认真审视蕞尔小国的文化。其结果,原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秉承同一文化血脉的东方国度,却不断去借镜于西方视角。实际情况可能远较此为复杂。进入全球一体化,趋同化的今天。东方文化已经被西方文明所淹没殆尽。一切异己文化在全球流行趋势之下都溃不成军,东方悄悄地丢盔卸甲,加入了“全球”阵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之后,才迎来了“和风”的悄悄回流,日本人渐渐重新晓得了这些老气过时的传统才是安置心灵之道。素朴的生活传统,往往才是流行与时尚的原点。那些流淌着生活美学的泉源,就隐藏在人们最深层的记忆里。而一种文化,以及文化传统,正是贮藏这些根性记忆的容器。密钥,就藏在一代代人的意识深处,期待有一天宝藏重新被开掘。我在家乡清明的晨光里细细捧读冈仓天心的《茶之书》,那股清洁匀整雅致的气息,已经让我如同饮下一杯香茗,一直读到香沁心脾,清新入骨。这并不是一部写日本“茶道”的经典巨著,而是作者写给西方人的一本小小的入门之书。如《菊与刀》等书一样,今天我们仍需通过英文著作来作为了解近邻的路径,那个一衣带水同文同宗的近邻,似乎比西方更加遥远。不过,从所谓“入路要正”的理念上说起,这本书在有限的篇幅之中,真正在把握茶道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上,确而无有可出其右者。日本有所谓“茶道”,有识者皆以为是南宋径山寺茶道的延续。但真正形成统绪,当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日本战国时代的村田珠光与武野绍鸥,两人大约可谓日本茶道的一宗一祖。稍后于二人的千利休,则将茶道引领至于巅峰,成为古今一脉茶道正统的大宗师级人物。其后流派日繁,多不能出其外。而冈仓天心这本《茶之书》的结尾,就是以千利休被丰臣秀吉处死前举行最后一次茶会,而后从容赴死的故事为完美终局的。谱写了一曲茶道的“广陵散”。一如嵇康的临刑顾日影而弹琴,这使我想起中国魏晋时代许多关于“琴道”和风度的故事。千利休是一定读过汉籍《世说新语》中“竹林七贤”的故事的,但可堪生死以之,以生命完成的艺术,不是人人可以效仿的。他为日本茶人塑造出的一番气度风神,才真正奠定了茶可谓之道的基础。了然生死,不忧不惧,可眷恋者唯有艺术,却也不为所执。禅宗之前,禅宗之后,嵇康与千利休欣然赴死的动人姿态,演绎的是同一曲最高昂的艺术之歌。日本近代方始形成的茶道、花道、香道、剑道、弓道等所谓“艺能”,都是通过人体对于技艺的修炼,从而达到磨砺心性、陶冶情志、完善人格的目的,这也许是遥远先秦时代的礼乐射御书术“六艺”理念真正的隔代承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儒家宣讲的一套以完善理想人格为基准的教化理念。但在板荡多变、雅道凌夷的中原,渐渐只能成为一种再也不能企及的理想和一句熟滥之极的口头禅而已。自古道,礼失而求诸野。汉唐文明烛照万方,高丽学汉,扶桑仿唐,由来已久,因而也为大东方文化留下了一丝不绝的血脉。冈仓天心固执地认为,日本的茶道承继了元代以来陨灭殆尽的宋文明,所以日本不得不克期扛起振兴华夏文明的大旗。认为中国多舛的国运使它变得苍老而实际,变成老大帝国。“他们的茶,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然而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仪礼了。” 茶道在日本,则俨然是日本文化的精粹与极则,“纯粹洁净中的融洽和谐,宾主酬酢的微妙交流,依循古礼的行止进退,以及其间平添的浪漫之情,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他认为,日本的茶会仪式,让人得以见识最极致的饮茶理念。茶会,以茶、花、画、精美的器具、色彩、声响、姿态、言语,与茶室简素清净的美学追求,种种细节交汇一处,共同达成一次俗世中净洁神圣的会面。那种自然、恭顺、优雅,的确是值得让人托付心灵的幽栖之所。在东方的智慧里,只有隐身于仕途世外的遁世之人,才是真正的高士幽人,也只有他们,引领着东方最为高雅的生活姿态。同时,冈仓也在宣扬一种经由茶而生发的“唯美的信仰”,认为“和敬清寂”的茶道,代表了一种生命美学,是对凡俗庸碌生活中细小美感的爱惜。“只要抿一口象牙白瓷盛的琥珀茶汤,新的信徒们就可以一亲孔子甘甜的静默、老子奇趣的机锋、与释迦牟尼的出世芬芳。”他试图要说明的是,更有一套精妙的文化和哲学的基础,隐身在茶道仪典的背后。这本《茶之书》的篇幅里,在分别讲述茶室、风范、书画、花艺、饮法之外,并且专门有一章“道与禅”。他在道家“物我和谐”理念中推扬东方的人与自然宇宙的整体关怀。对古中国“温其如玉”的优雅自制人格的解析,把生命之美的达成真正寄托于道家:“我们能与列子一同御风而行,却发现一切竟如此宁静,原来我们自己就是清风。”他更追述日本向来推宗的“空纳万境”的“无”的至上理念来自于老子,把它升华为一种艺术和生活艺术的留白,用人生的无限美感情思,尽情去填补和完满。还有非白即黑的颜色理念,也来自禅门玄风,是去除妨碍、直抵本质。而禅宗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端茶奉水,当然也大有妙道存焉,大概也是 茶道得以滋生的最直接渊源,更何况茶也是最早在禅门中流行的修行者的饮品呢。这样精神远源的追溯,大有深意。其中寄托的是冈仓对“东洋”“西洋”、东海西海的难以释怀的耿耿之情。张承志曾在《珍重与惜别》中详细讲述了日本的“亚细亚主义”,指的是,欧美近代对亚洲的殖民侵略,对亚洲文化的歧视,直接在日本催生出以东方世界固有传统抵制西化的潮流,它是一份东方世界对抗白种殖民主义的宣言书。他们要谋求的是,中国的优秀文明、印度、伊斯兰的思想文明,和整个东方世界政治、军事、文化的复兴,或说“大解放”。这真正体现出日本人的阔大胸怀与视野。但利器以伤人为训,剑有双刃,“亚细亚主义”者们一开始便以东方盟主自居,后来彻底变成日本奴役邻国的遮羞布,也顺理成章。“大亚细亚主义”无远弗届,19世纪初创立的“东洋学”便囊括进欧亚大陆、伊斯兰世界、汉学、中亚蒙古的庞大研究版图。冈仓天心在其中的位置,却是一手拽着古中国和扶桑故国,一手挽着欧美,更像游离于盟主大旗的外交宣传亲善大使。他一生投身艺术事业,他的东方理想毋宁说更是一种艺术和生活理想。日本自明治以来“脱亚入欧”的鼓动,终于举国加入了全面欧化的热潮,冈仓天心则逆流而上,始终坚持以“东洋”文化批判西洋文明的道路。他认为西洋开化是利欲的开化,势将损害道德之心,毁坏风雅之情:“当前的工业主义,正使得无论在世界何处,都越来越难出现真正的高贵典雅。比较起来,最需要茶室的,难道不是你我么?”他曾周游中国、印度 ,深深为东方文化自身的衰落而哀伤不已,所以在印度与美国的演讲以及后来整理成书的《东洋的理想》《东洋的觉醒》都情绪激昂。亚洲是一个整体,面对欧洲,共荣共辱,这就是他的命题。虽然他死在1913年,却也在日俄战争期间表达过他对战争的看法:真正的东方精神是爱与和平,日本沉溺的温文尔雅的艺术才是文明,西洋人以具有战争屠杀的能力为文明则非。西方文明带来的物质与机械,只能带来人的物化,争权夺利,粉碎的是人心,世界需要的是,填补内心的荒芜,更希望人人都能宁愿痴傻的珍惜就在身边的凡俗生活之美:“让我们轻啜一口茶吧!午后的阳光照亮竹林,山泉的欢欣跃于水面,沙沙作响的是松树?还是壶中的沸水呢?”冈仓以茶道来展示他的东方之梦,对东西文化大作比义文章,事实证明,是最有成效的,书被翻译印行至世界各地,也赢得了西方人的认同和欣赏。虽然他无比真诚的大声疾呼,无奈的是,误解与无知,早铸就文化传播的天然屏障,正如他自己引用的:“再好的翻译也只能如一帛锦绣的背面,虽然针针俱在,终究难以惟妙惟肖。”这句话本身就是对《高僧传》的误读。尽管他信手拈来的引述中国经典和文学话语,传达精善,但他所讲述的“女娲补天”“伯牙弹琴”的故事,仍不免过于荒腔走板。他试图塑造出日本人儒禅并用、佛道相生的形象,亦有未尽其情。他说茶道中的品味无分贵贱,被他称为“东方民主的真谛”。其实,饮茶的清简,可能恰恰与中国士人和僧人推崇清贫气、蔬笋气更加有关系。不论日本的茶道如何与造化神游共生,如何承继了失传的煎茶与抹茶的技艺。日本的茶以及茶的文化,大约只相当于中国一地一时之茶,是不可否认的。中华大地上博物之学,也不是清简茶室中可以了然的。包括对于清寂之美的过份追求,其实也难免落于形迹。禅的灵光一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日本人却唯独自以为发现了禅的迹,其近代最风光处,也莫过于其种种艺术形式中透出的禅风。禅风而可求,其实离禅意也就远了。日本汉学对于中国原典的误读和浅见,也已经真切暴露了他们想直接唐宋、宰制中华的不可能。但是冈仓天心对于艺术的理解,却是令人感动。也足以让人发见他所以风靡西方的原因所在。毕竟,艺术无有国界。“真正的艺术,是我们自身的倒影。” “一旦我们的同理心,能够跨越种类的樊篱,艺术,自然也会成为一种普世皆宜的沟通语言。”他呼唤艺术鉴赏中发自内心的回应,如同与大师暗通款曲。如此稍加探究精神,才能享受艺术的盛宴,甚至瞬间思接千载,与“无限”相通。并坦言当代文明困乏至此,人们正一步步摧毁艺术,也一步步摧毁生命中的美好。而他仍在叩问苍穹,渴求着激荡回响。他也能够将饮茶一事放在西方视野中去讲述,在西方哲思里寻找与东方的冥契:“正是领悟了自身缺陷的谦抑思想,才让东方与西方如今能在相互安慰中相遇。”当茶道艺术的精髓被以西方人熟悉的口吻描述出来时,也同样赢得了有识之士的追捧。然而,东方的胜利,却还离得很远。可传者迹,难传者心。冈仓天心茶书虽小,却是要为茶立心。所以,这书写作的目标,并不是汲汲于茶道这一艺能的具体形式(其实冈仓本人即是正式拜师学艺的正宗茶道传人),而是“教外别传”,着重的是这其中所的文化含蕴,冈仓氏旨在以此推仰东方文化。所以这书又是那一个时代的产物,今天,恰恰又变成了数祖忘典的现代人资以轻轻触碰传统真谛的一尾救命稻草。这轻轻巧巧的茶之书,道出的是茶道真谛,然而这“简化”了的文化叙述,在这个“简化”“快餐”的时代重新被推崇,却也正应了庄子“轮扁斫轮”的故事,言语道断,说得出来的一定非其所贵,真正的精髓是不可言传的 ,这个世上有些至精至纯的道理是需要体证,无法用语言和文字传承的,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统绪的传承过程中所一直信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冈仓天心的这一曲茶之歌,既是精髓,也是酒曲散尽后留下的醪糟。阴阳向背,在乎一心。茶道的精神,东方主义的理想,并没有完全澌灭殆尽,需要的只是,那些对禅心正道孜孜以求,与闻其道、肯于参悟并以身心体证的求道之士。
  •     《茶之书》(the book of tea)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美术先驱、教育家、文艺理论家冈仓天心在20世纪旅居欧美的时候有感于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误解,而写作出来的书。以茶和茶道衍生开来,纵横捭阖地论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东亚文化和美学精神。冈仓天心通晓中国文化、日本文化以及欧美文化。正是基于对欧美文化的强烈理解之下,更加激发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热爱与维护。一碗茶,在西方人看来似乎平淡无奇,在东方文化里面却隽永深刻,郑重无比。一、“肚中有茶水”茶在中国经过流变,慢慢地变成了风情雅致的代表。唐朝之际传入日本后,日本又将之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茶道。无论贵贱高低,只要是茶道信徒,就是品位上的贵族。茶变成了人所与共的一种共通性。如果你不能欣赏人生的苦乐参半,那就会被说成是“肚中没有茶水”;而若是过于沉溺在自己的情绪当中、无视人间苦厄,那又会被说成是“茶水太多”。所以茶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与哲学。“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的试探。”人生是苦乐参半的,需要用一种开阔的胸怀接纳所有的残缺和不完满,但是却要在不可能完满中尽量追求某些完美。读懂了这个境界,也就明白了茶道对仪式感的追求的意义所在。二、茶道与道、禅书中引了一则故事,关于儒释道三家创始人共同品尝一缸醋的预言。故事说道:释迦牟尼、孔子、老子同立在象征着人生的醋缸之前,各自用手指沾尝了一口,孔子照实说醋是酸的,佛陀则说是苦的,老子却说是甜的。道家会接受尘世的一切,并且试图在忧烦苦痛中找出美之所在。在道家看来,能够保持物我的和谐,生命就能更加喜乐。在苦乐参半的生活中,茶室是让心灵得以休憩之所;日本的茶道借由对空间的布置要求、仪式的要求、宾客之间互动的要求,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精彩之处的信仰,在这里,物我达到极致的和谐和舒适。禅宗吸收了中国本土的思想和理论,变得和道家、玄学思想有些相通之处。禅宗与道家一样崇尚一种“相对性”。禅宗更是要追求“于南天中体验北斗”,要在对立之两极的体悟中,去获得最终的真理。禅宗的丛林制度要求所有的僧众都要分摊全寺上下的内勤庶务,而且休养越高、地位越高的人,要负责最恼人、最卑贱的工作,而且所有的环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在这些似乎不值一提的生活琐碎事务之间,去证见最终的了悟。整个茶道的中心思想就是如此。一点一滴的琐碎环节的一丝不苟,才见心之工夫。三、“临画如临君”——艺术鉴赏的奥秘从前在龙门峡谷,有一株梧桐神木,它吸收天地的精华灵气。有一天它被制成了古琴。不管多少琴师试图弹奏它,却始终奏不出动听的乐曲。终于有一天,鼓琴圣手伯牙来到了,奏出了无比美妙的音乐,究其原因,伯牙说:“其他人只顾着唱自己想唱的,当然无法成功。我让此琴选择它要的曲调,所以才能奏出动听的乐曲。但现在究竟是琴为伯牙,还是伯牙为琴,我也分不清了。”艺术鉴赏的奥秘就在这里。真正的艺术好比是伯牙,而我们则是龙门古琴。是伯牙来唤醒了我们沉睡在心中的心弦。“心灵,其实是面上可供上色的帆布,画家笔下的色彩变幻,成为我们起伏转换的情绪;明暗光影,乃是我们的快乐悲伤。”去真正地欣赏艺术,必须带有一种“临画如临君”的精神,要恭敬地拜倒在它前面,去探究大师们的情感起伏。“年少轻狂时,余之赞赏大师,乃其画有我所爱者。待齿岁渐长,功力渐深后,余始能赞赏自己,能爱大师欲我所爱者。”去欣赏艺术,要用恭敬和礼让的心去体味,去让艺术来拨动自己心灵潜藏的灵魂画卷,让自己的灵魂与大师的灵魂在艺术中交汇。在那个时候,我们作为欣赏者本人,既存在,亦不存在了。就如同庄周梦蝶,无法分辨谁才是真实的个体。在那个时候,神魂冲破了有限的个体,对“无限”有了短暂的一瞥。说到这里,杰出的艺术作品,具有了某种神圣的意味。想起叔本华的学说里面,认为痛苦人生中,也只有艺术能够暂时解救人们脱离出来。与冈仓天心的这种说法,有着相似之处。四、茶人风范茶道的依托之所就是茶室,日语里叫做“数寄屋”,也就是一间小房间。不同的茶人,根据自己不同的品味来布置茶室,但是这些都遵循一种“缺陷”的原则。追求美感进行摆设之外,要刻意留下一些未竟之处,交由想象力来补足。茶室本体空间设计成为一次至多只能容纳五人,本体之外,有一间茶会开始前清洗及整装茶具的准备室(水屋),一处让宾客等待主人召唤的玄关(待合),以及一段连接“待合”与茶室两处的庭径(露地)。茶室对禅寺的简单纯净进行模仿,但是其建材挑选、施工技术上却非常精心与严谨,看似一间小小的茶室,可能比豪宅大院还所费不赀。走过庭径,其实代表了禅定的第一个阶段:进入自明之道。庭径让人从纷乱的外部世界走向清净的茶室,所以庭径的布景也是精心布置过的,需要传递一种氛围和感觉。比如茶道大师千利休,希望露地的景色能够传递一种完全的寂然的效果。茶室的光线角度有着专门的设计,客人的服饰也要求与背景相协调。所有的角落和物品都要保持一尘不染,在清净与美感中达到和谐一致。因为茶人对茶室布置中花的要求,日本的插花之道才发展起来;因着茶人对茶的器皿的要求,日本陶器才受到启发,变得更加杰出;许多日本的织品,是以设计其花色的茶道大师为名;日本绘画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流派,是以一个茶道大师阿弥光悦为始祖……伟大的茶人以茶道为出发点,在生活中处处都追求美丽与惊喜,编织了一幅完满喜悦的生命图景。冈仓天心的整本书具体讲茶道细节和流程的并不多,他信手拈来一些茶道片断,用这些片断来阐述茶道的整体精神和实质。书里面有很多生动的故事与优美的词句。书并不厚,薄薄的一百多页,带来的美感、启示与过后的思索确非常深远。茶之精神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冈仓天心写这本书,其实旨在消解西方对东方的误解。在20世纪初叶那个西方文化大行其道、东方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冈仓天心其实是在逆流而行,了解他生平就可以知道,这条路,行走得很艰难。经过了一百多年,东方传统文化似乎在复苏。“国学”这个词儿更是不断变得炙手可热。只是在冈仓天心当时写作的时候就认为唐宋之后、多王朝的动荡,造成中国的茶道文化已经衰微。现在经过一段曾经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时期的我们,还能否真正接续到古老的智慧血脉?路还很漫长。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怀着谦卑的心去努力靠近传统的精神和人生真谛,去体味肚中有茶、心中有美。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经多年历练,山东画报社做此类文化闲书可谓炉火纯青,这本《茶之书》亦不例外,冈仓天心在日本西化史上的地位自不待明,对茶道如此精妙娴熟的品论,自非一日之功……
  •     帮同事买的,最近她迷上了茶道,书是老师推荐的,应该是好的
  •     作者写的时候是手边没参考书吧 错误太多 影响观感
  •     “在茶道大师看来,若想真正欣赏艺术,唯有将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若不让自己成为美丽的事物,又怎能去接近、去追求美呢?”利休的故事总是百听不倦,“和敬清寂”的茶道,是禅宗与道家在美学上的融合,是人与作为对象的物之间的完美契合。而茶道催生了各种生活之道,日式庭院建筑、茶室、陶器漆器、花道、挂画、和果子,还有茶人的风度仪态,以及茶道中的简朴、虚空、残缺和时兴之美,原本我们觉得不完美的世界在茶道里都成了美。茶道的训练简直就是动中禅的一种啊,观察每一个动作的觉知感受。
  •     前半本五分,后半本看得有点不耐烦。
  •     “茶,是人们私心崇拜纯净优雅,所使用的托词”这本书意向大于说理,喜欢。
  •     非常喜欢,虽然简短,但是一旦进入作者营造的茶道氛围就会有一种分外的安逸感,浮躁的心绪会渐渐平复。不知为什么,这本书尽有这般魔力。
  •     不足百页小小一本,有一篇导言、两篇序、一篇译后记,除了序二尚可,其余都是夹着私货粗制滥造。正文关于茶的历史、仪礼的叙述颇具美感,关于哲理的叙述太过牵强。书里讲了一个关于老和尚刻意摇落树叶而使庭院显得美的故事,作者似乎是赞同这位和尚的做法,可见他的美并不怎么美。
  •     全书很大程度以中华文化为基,虽然里面的谬误比比皆是,但依旧是本杰作,令我对日本茶道大为改观。同时原本不喜日本茶道之处也随之加深。在近乎宗教仪式的茶道中,茶似乎只是个工具,人焉哉,人焉哉。
  •     浅显,关于中国文化很多细节都有错误。但难能可贵的一个日本人居然把握住了中华文化的大框架
  •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的试探。
  •     山间清泉 亦庄亦谐 苦水煎茶 生活所愿 谦卑隐秘 天地怀柔
  •     评价那么好,为何我get不到。
  •     《茶之书》(The Bookof Tea,1906),并称为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伦敦,后两部刊行于纽约。
    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晟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     其实是作者借茶道来书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原作是英文版的,但是作为一个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太不够用心了,很多没有考证或者错误的信息都写在上面。
  •     翻译的挺好
  •     拿到手多时,薄薄的册子,很干净的设计,纸张摸着也好。最重要文字够美,够利落,翻译也足见功夫,推荐给了很多做茶生意的朋友。品,这事,不仅是从口,还要从心。书中脉络讲的明白清楚。极好。极好。
  •     一本小书 茶文化
  •     初以为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是一本写茶道的书,实则不然。各位切毋受书名影响。
    我以为本书是一本通过茶而表明人生态度、信念的哲学和美学的书。而且文字好,明白晓畅,翻译见功力。
    一个日本人,能如此通晓中国文化和哲学,并且如此通透,让我们很惭愧。
    此书值得认真读,细细品。
  •     茶、花道中的日本文化
  •     非常好的书,把茶的精髓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     利休
  •     更多是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感悟,敬畏美,为美而生为美而死。可惜诞生在中国的茶,已经不再是实际的中国人的理想,只是好喝的饮料罢了,就像唐朝古韵只能在日本寻找。意外收获是作者点出了我喜欢道家的理由,原本我是说不清的。
  •     日本人关于茶道、美学、生命感悟的一本小书,说是茶之书,其实讲得不是茶本身,而是由茶引发的关于美学艺术、生命的感悟。我想这本书之所以出名,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时期,这本书向西方展现了以日本为代表的一种东方美学,书本身的文字也写得很美丽动人,当时影响很大。但是从一个中国读者的角度,觉得作者字里行间,带着一种日本人对自己文化的自傲,他们认为茶道是宋文化在日本的延续和发展,而宋文化由于蒙古和满族的异族统治,已经在中国失传了。作者对中国的一些文化观念和典故的理解是存在误解和偏颇的,有些加入了日本人自己的臆测和想象。整体而言,这本书,我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是茶室和花的部分信息,其他谈玄的部分,对我触动不大,感觉有些观点本身是存在矛盾的,比如禅对规范和形式不太讲究,但茶道的规范和仪式感很强。
  •     对于茶的境界和美感有一定拓展
  •     茶道,在小日本哪里确实传承的不错,瞧瞧!
  •     略跑题,但很可爱(⊙o⊙)哇,呀,现在我眼里没有不可爱的东西啦
  •     so good,茶之道不单只是谈茶,学到很多新的东西
  •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     小而经典,是关于茶,意识形态上的理论系统,当然不是象当下的普及读本内容一样,需要一定的爱和理解。但很耐读,经典中的经典,几年下来前前后后我买了十几本。
  •     茶文化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深层精髓。茶的原理不仅止于一般所言的审美主义,而且与宗教、伦理合而为一。它为我们定义了宇宙的均衡比例,让所有信奉茶道的人们成为懂风情、有品位的精神贵族,体现了东方美学思想的真实内蕴。
  •     作者所写是茶道美学,而非茶道技艺,高屋建瓴。
  •     藏山東畫報社2012年精裝版。
  •     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内容很丰富。从道学讲到茶,一杯茶里面竟然可以包含那么多东西,让人眼界大开。日本对于茶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     这本书真的非常好,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有关于茶的知识,文字很有哲理而且很优美
  •     有不少小错误,瑕不掩瑜。
  •     文化无国界,在中国渐渐消失的茶道,在日本的确保护的很好
  •     日本人对茶研究得很细,作者太有思想了,推荐给所有爱茶的书友们
  •     经过这么多年后再看仍然是经典。如果有原版书就更好了,毕竟看起来还是有些翻译有点拗口。喜欢茶的不要错过
  •     总共就是一小撮茶叶,弄来弄去,折腾半天,无聊之极。如果有人说只有在茶道里才能明白什么 领悟什么,那只能说明此人格局太小,一股小家子气。
  •     茶之七艺,百态人生!
  •     对于茶的真正认识让我敬佩。
  •     各种写茶的的书里,这本最好,在众多茶书的作者中,冈仓天心的眼界可为第一。
  •     这本书介绍的是茶,而字里行间给人的也是茶的感觉,清新、隽永
  •     面向西方文明解释日本茶道的精神,或者说是东方茶文化,涉及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浅显论述,这方面虽然准确性有待考证,但好在简单易懂,要传达的意境已经传达,对于不了解茶道的人来说也是很好的入门书。
  •     买三本了,送茶友的!!
  •     发于茶,但不止于茶,及于生死,及于超越生死的美,以及人对自身生命、民族文化、时代生活的认真思考。
  •     文化书,正好是我想要的,感受了一吧茶事的空灵美妙
  •     非常喜欢。
  •     世人只待春花发,吾独爱,山间雪地萌新芽。
  •     哈哈我觉得这些硬伤现在拿出来看还挺可爱的,想想一百年前洋人被忽悠地频频点头的模样
  •     2011-151
  •     内容很少,但内容蛮有趣的~不只关于茶,还有讲茶道,东方哲学
  •     一本较为精致的小书,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与内容配合度较高,可见出版社的用心。
    书本身的内容不用说,并不是专门讲茶叶、茶技、茶具的,而是通过茶这个载体讲述日本的生活情趣,可以了解日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     简略,阅过~
  •     值得一读再读,许多文字可细细玩味。”茶道就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我们在明白生命之不可能完美之后,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     潘教授推荐的一般逼格都比较高。内容不评论了,单从天心同志的语言风格中都透露出浓浓的禅茶之味。
  •     易读的高山流水
  •     读之前还以为这本书更多的是谈及日本的茶叶发展历史,读过才知道,讲的更多的是茶文化的一本书,是精神层面的。冈仓天心围绕日本茶道对生活的美学进行阐述,语句优美,也不失为一本好书。
  •     很喜欢日本茶道
  •     冈仓天心三部曲之一 亚洲人有机会向世界推荐自己的书
  •     值得每个人看
  •     好书值得时间考验,不只是茶,还有态度
  •     这本书的确很好,内容很好,价格也不错。看了之后,发现日本人对茶的研究真不赖!
  •     书之茶味
  •     书虽不厚但装帧精美,内容也却为经典,从茶的起源、道佛等对茶的影响谈到茶道的表现,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     文字优美流畅,茶与道的完美展现
  •     每次读来都深有体会,思想、精神的融汇,一种对美学素养的延伸,天心是做到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潜意识,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懂茶懂生活,爱茶爱世界。
  •     上个世纪以茶为媒介,站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日本人,据说这本书当时在西方造成不小影响。 (里面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些误解,但不得不说作者对古代中国已经了解很透彻)
  •     买第二本了,送给茶友!!
  •     冈仓天心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的重要人物,美术家,思想家,很佩服他对传统文化的那种坚定和热情,对道家思想的解读很到位,向日本学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80后,微感惭愧。
    对于茶道仪式的描述很有意思,令人脑海中浮现了很多美妙的场景
    文字洋洋洒洒,学习之~!
  •     特别不喜欢。这本书是写给西方人看的,中国人看会觉得特别浅显,像在说废话。读完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小故事,茶室着火了,茶室里有一幅名贵的画,某人就切开自己的皮肤,把画藏在肉里,画得以幸存。读完我就特别震惊,联想到日本的切腹自杀文化,想问,日本人这么轻视肉体么?!这么能忍受痛苦么?!
  •     每读一遍,都是一次美好的相遇。
  •     很有生活味道与禅意的茶道书,适合初学者了解
  •     做个懂茶的真君子
  •     #补#
  •     读过一些国内关于茶道的书,但精神层面很少涉及,在这本书中可以领略一些茶道精神。
  •     立意颇高但又漏洞百出,作者真是装逼界始祖-。-
  •     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或者愿意理解东方呢?
  •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的,本人叫杜帅,爱茶,爱茶道(18711064546)
  •     一本茶道文化入门书,值得一读。
  •     茶之书虽然不是第一次出版中译本,但山东画报社的本子装帧很耐看。
  •     日本茶道,及茶事介绍
  •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为美而死。
  •     大概是高中的时候读过《说茶》,印象深刻,这是另外一个译本,买来再读,算是怀旧。小时候看,觉得完美之作,现在看,总会将之带进曾经的历史中,又是一种意思了。小书,经常送给爱看闲书的朋友,送了再卖,这好像是卖的第三本了。
  •     日语课1
  •     很失望 并不是讲茶叶的,而是讲茶的历史渊源道教禅宗之类的,并不怎么深入,很失望。
  •     不仅讲茶,还有艺术和哲学。
  •     这本书相当喜欢,都看好几遍了哦。推荐喜欢茶的人这本书一定要买,插画也很棒的。
  •     哲学,生活美学
  •     真正的懂茶之人!
  •     听书系列
  •     曾有一个冬日,丹霞和尚将木制的佛像拿来生火取暖,旁边的人惊呼:&;ldquo;怎么可以这样亵渎神明呢?&;rdquo;丹霞气定神闲地说道:&;ldquo;我想烧出舍利子呀。&;rdquo;对方生气地回道:&;ldquo;木像怎么烧得出舍利子?&;rdquo;丹霞则答说:&;ldquo;如果烧不出来的话,这东西就不是佛,何来亵渎之有呢?&;rdquo;&;mdash;&;mdash;#《茶之书》#冈仓天心
  •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好茶 这本清新隽永的茶之书穿过百年的时光来到我的面前,让我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体味到一种内心的“和静清寂”
  •     讲茶道,也讲人性。
  •     在当当有很多关于茶的书,我也买了不少

    可读来读去还是觉得这本比较不错

    可能我还没找到更好的
  •     最近对茶很感兴趣,在书店翻了以后决定来当当买。
  •     
  •     我做好笔记,然后又看注解,注解表示日本作者好多地方都搞错了,那我看毛线啊
  •     傳說中蠻著名的書但放至今日讀卻真的不一定覺得好。百年前忽悠西方可能還是可以的吧,暫且不論裡面的錯誤,畢竟裡面的內容涉及中華文化深度絕不是這百來頁紙能說的透的。但裡面有些話雖百年前說的,時至如今讀卻有刺痛:對晚近的中國人來說,喝茶不過喝個味道,與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並無關聯。國家長久以來的苦難,已經奪取了他們探索生命意義的熱情.......經常地,他們手上那杯茶,依舊美妙地散髮出花一般的香氣,然而杯中再也不見唐時的浪漫或宋時的禮儀了。
  •     日本人用英文写的经典文化著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