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茶之书章节试读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47400913
作者:〔日〕冈仓天心(Kakuzo Okakura)
页数:143页

《茶之书》的笔记-第23页 - The schools of Tea - 茶的饮法沿革

真正的美,必定恒在自身之中——此一艺术与生命的法则,既简单又根本,社会大众却一直无法明了,人们又因此承受了多少损失呢?对茶不同的赏玩方式,标示出具时盛行的精神思想——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呈现与表达;不经意的举动,反而总是泄露出自我内心的最深处。茶,则呈现出东方不同文化传统的心绪。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坲击的茶末,和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鲜明地代表中国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动。在此切让我们借用已经相当泛滥的美学术语,将他们挂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流派之名。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蓬莱山,知何处?玉真子乘此轻风欲归去。对宋代理学而言,并非是天理需要透过万物反映出来,而是万物本身就是天理在其中。霎那便是永劫——此生即为涅槃。万物永远都在变动——唯有这点是唯一不变的;这种道家思想充斥流传于当时。引人入胜的乃是过程,而非行为;真正关键的是“去”完成而不是“完成”。一旦这么想,物我之间便不再有所隔阂。“过”生活这件事,也就获得了新意义。茶,不再只是诗情画意的娱乐,而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方法。

《茶之书》的笔记-第5页

在日常用语中,若是有人无能欣赏人生大戏苦乐参半、亦庄亦谐的个中趣味,会被说成是"肚中没有茶水"。相反地,对世间疾苦视若无睹,只知耽弱于波涛汹涌的情绪,而我行我素的人,则会被冠上"茶水太多"这样的说法。

《茶之书》的笔记-第1页 - 《茶之书》一读摘抄笔记


1.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的试探。
2.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的热情。
3.一个人若能掌握生命艺术的精髓,便可乘称作道家的真人,对这样的人来说,出生乃是进入了一场大梦,而踏入此梦则是为了能在离世之时,见识到梦醒的真实。他磨练自己的心智,好隐入悠悠大众之中。
4.宋代流传一则有关尝醋者的寓言,巧妙地表现出儒释道三家之言特色为何:话说,孔子、释迦牟尼与老子,同立于醋缸——象征着人生——之前,三人各自用手指沾尝一口。实事求是的孔子说醋是酸的,佛陀则谓其苦,老子却称其甜。
5.道家主张,若是人人都能保持物我的和谐,生命定能更加喜乐。
6.此世的人生大戏若要扮演成功,秘诀就在于维持万物之间应有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一任他人自在的同时,亦能不失自己的立场,想要扮演好个人的角色,必得对整出戏码有着全盘的了解才行;在考虑自我的同时,切勿失了整体的关怀。
7.“无”,因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不能。
8.唯有在空间之中,才能存在动作。
9.能藉由自己的虚怀若谷,接纳所有异己,才有办法无入而不自得。
10.禅这个名称源于梵文的Dhyana,意即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为佛家六种真正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11.《道德经》强调坐禅的重点在于收摄心神,调节吐纳。
12.利休扫庭院——打扫,并非徒有清净,更要兼有美感与自然。
13.茶室有“时兴之所”的别称,暗示它是一个容纳创意的空间结构,可以符合特定的,个别的艺术需求。
14.茶室以其茅草屋顶,诉说短暂易逝;以其纤细支柱,透露脆弱本性;以竹撑暗示轻微;以平凡的选材,言明无所滞碍。因为将美感投射于如此单纯简朴的环境上,那妙不可言的灵光始能闪现于现实之中,而所谓的永恒,惟有可能在这精神世界之中,才有可能追寻。
15.“虚空之所”这样的称呼,除了带有道家“无所不有”的理论之外,也关连到另一个概念,
那就是茶室中装饰的主题,需要持续不断有所变更。茶室乃是绝对的“空”,其中的摆设,只是符合某种暂时性的美感情怀。所有的对象,都是为了增添与主题应和的美感,而刻意挑选与安置的,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才会加入一些别有用意的艺术作品。就如同一个人,无法同时聆听一首以上的曲子,美丽的事物,也只能经由不断回到某个中心主题,才能真正地掌握。因此,日本茶室的装置原则,与动辄将任何厅房变成博物馆的西方室内装潢,两者之间显然有所不同。日本人早已习惯单纯而不断变换摆设方式的装饰方法。
16.“不全之所”这个说法,指出我们装置架构的又一个面向。同样是受禅道两家典范影响所致,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欠缺平衡对称,此项特征经常为西方评论家所着墨。以二元论理念为根本的儒家,以及崇拜“三元”的北方佛教,绝对不会认为表现出平衡对称。生命与艺术的蓬勃生气,源自于它们具有成长的可能性。茶室,将这种可能性保留给每一位客人,让他们的想象力为自己填补出完整的美感效果。
17. 当代艺术提出的主张,呈现在生命各种重要面向上的意义,切不可以等闲视之。因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便是当前这副模样----它就是我们自身的倒影。对它进行诋毁,其实是在对自己诋毁。当我们说这个时代不存在着艺术时,又是谁该负起责任呢?无论对古代有何美好遐想,人们还是太少注意到自身拥有的可能性,这实在是件可耻的事。犹未放弃奋斗的艺术家,疲惫的灵魂在世人的冷漠阴影中苟延残喘,而我们这个极度自我中心的世纪,又提供过什么灵感或鼓励给他们呢?当代文明困乏至此,看在过去之人眼里,或许会因此替我们感到悲哀;当代的艺术成果,也可能贫瘠得招致未来之人嘲笑。我们正一步步摧毁艺术,同时也一步步摧毁了生命中的美好。
18.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
19. 宗教中的“未来”,反而在我们身后;而艺术里的“现在”,则是“时时刻刻”。在茶道大师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赏艺术,唯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
20.一位宋代的评论家,则有这段饶富趣味的自白:“年少轻狂时,余之赞赏大师,乃其画有我所爱者。待齿岁渐长,功力渐深后,余始能赞赏自己,能爱大师欲我所爱者。”
21.“临画如临君”

《茶之书》的笔记-第15页

茶道的本质是对一种不完全的崇拜,是我们在明知人生的不可能中,欲图完成某种可能的一种细腻的试探。茶之书。<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茶之书》的笔记-第5页 - 一、一碗见人情

提到茶的哲学,人们不会只想到唯美的精神。这个词所传达的,是我们整套融合伦理与宗教的天人观:它要求卫生,坚持洁净;它在简朴中自在,无需排场铺张;它帮我们的感知,界定了万物彼此间的分际,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套修身养性的方圆规矩;它还代表着东方民主的真谛,因为不论原本贵贱高低,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贵族。

《茶之书》的笔记-第13页 - 一、一碗见人情

查尔斯.兰姆曾写道:“就我所知,不欲人知之善,却不经意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悦”。
也许,正是领悟了自身缺陷的谦抑思想,才让东方与西方如今能在相互安慰中相遇。

《茶之书》的笔记-第15页 - The Cup of Humanity - 一碗见人情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然而,人生的喜乐毕竟只有那么小小一“碗”,很快就会满溢出泪水;对永恒的无尽渴求,又多么使我们不意将其喝干饮尽。人们如果不能对已身不凡之处,复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无法觉察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让我们清啜一口茶吧!午后的阳光照亮竹林,山泉的欢欣跃于水面,沙沙作响的是松树,还是壶中的沸水呢?就让我们渴望无常,而非无限;只不过,当事物之美横现眼前,若是我们痴傻不愿离去,却也难免。

《茶之书》的笔记-第5页

在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中,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缘由。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而生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之书》的笔记-第3页 - 一碗见人情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此言有些晦涩,茶道是一种近乎修行的方式,于实际无任何意义,但对儒释道都有一种通幽之义,某些茶人相信,懂得茶道 ,便是懂得智慧,与宗教是殊途同归的。
于我而言,茶与百花,无非见证了自然之道,人在自然当中,能在茶道或是自然景观中获得某种启示是完全可能的,花落与月缺,茶道与修道,其实就是人在提炼自身精神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从社会人格中寻找自然人格的过程。
至于认知完美与不完美,也在当中得出经验,有时完美是一种心境,有时不完美是一种角度,在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层面,我们将人与己充分模糊,于是,人人平等了,不完美也变得完美了。

《茶之书》的笔记-第15页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的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茶道的本质是对一种不完全的崇拜,是我们在明知人生的不可能中,欲图完成某种可能的一种细腻的试探。
分别译自英文,日文。

《茶之书》的笔记-第14页

就让我们渴望无常,而非无限;只不过,当事物之美横现眼前,若是我们痴傻不愿离去,却也难免。

《茶之书》的笔记-第13页 - 一碗见人情

查尔斯.兰姆曾写道“就我所知,不欲人知之善,却不经意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悦”。隐而未显的美感,非经发觉无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现,却能透露出一切。茶道,作为一种高贵的手法,让人在平静中真诚地幽自己一默,恰恰是幽默的本质,富含哲思的笑意。

《茶之书》的笔记-第1页 - 世人用耳朵来评论绘画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当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表面上的狂热,其实并没有真实的感情基础。在我们这个民主的时代,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感觉,而是纷纷扰扰地追捧世间普遍认为最好的东西。他们追求的是高价,而不是高雅;他们追求的是流行,而不是美。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比起他们假意推崇的早期意大利或足利时代的巨匠,他们所身处的工业时代的高级产品——花花绿绿的杂志,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容易消化的艺术享受的食粮。对他们来说,比起作品的质量本身,艺术家的名气更为重要。正如几个世纪前的一位中国评论家曾经慨叹的那样:“世人用耳朵来评论绘画。”正是真正鉴赏力的缺失,造成了今天仿古作品泛滥的局面。

《茶之书》的笔记-第7页

日本的茶道可谓日本的国粹之一。奈良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开始饮茶,平安初期天台宗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的茶种就种植于京都。此后经过镰仓时代的荣西禅师,室町时期的能阿弥、一休禅师、村田珠光等杰出茶人的不断开拓,至战乱纷繁的安土桃山时代,千利休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欧的基础上,将草庵茶推到极致,茶道不仅是一种追求“和清静寂”的精神仪典,也是一门融绘画、插花、陶器、书法、建筑于一体的艺术,千利休也因此成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
15页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试探。----其实又何止是茶道呢,人生许多事大抵如此。

《茶之书》的笔记-第2页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的试探。

《茶之书》的笔记-第2页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之书》的笔记-第7页

人们如果不能对己身不凡之处,复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无法察觉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

《茶之书》的笔记-第2页

Those who cannot feel the littleness of great things in themselves are apt to overlook the greatness of little things in others.
Lichilai, a Sung poet, has sadly remark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most deplorable things in the world: the spoiling of fine youths through false education, the degradation of fine art through vulgar admiration, and the utter waste of fine tea through incompetent manipulation.

《茶之书》的笔记-第23页 - 茶的饮法沿革

每一种茶叶的调理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它与水量水温不同的契合程度,也是他所继承的前人智慧,更是他自己的叙事风格。真正的美,必定恒在自身之中——此一艺术与生命的法则,既简单又根本。

《茶之书》的笔记-第13页

隐而未显的美感,非经发觉无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现,却能透露出一切。

《茶之书》的笔记-第15页

《茶之书》的笔记-第7页 - 一、一碗见人情

西方世界近来对日本的兴趣,也只是针对“武士道”——这项让日本军士对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死的艺术”,却很少注意到深深代表“生的艺术”的茶道。

《茶之书》的笔记-第1页


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裡,也存在著美好——對這種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理由。在純粹潔淨中有著和諧融洽,以及主人與賓客禮尚往來的微妙交流⋯⋯
本質上,茶道是對一種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然而人生的喜樂畢竟只有那麼小小一碗,很快就會滿溢出淚水,對永恆的無盡渴求,有多麼使我們不意將其喝幹飲盡。
人們如果不能對己身不凡之處,復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無法察覺他人平凡之中的偉大。
西方人⋯⋯要麼不是把我們想成以蓮花的香氣為生,要麼就是相信我們以蟑螂老鼠為食。我們的形象不是狂熱迷信,而不願覺醒;就是沈溺於最低下的感官享受,而不圖振作。
遺憾的是,西方一直以來的心態並不利於了解東方。基督教的傳教士,只願來這裡賜予我們什麼,卻不願從我們這裡領受什麼。
隱而未顯的美感,非經發覺無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現,卻能透露出一切;茶道,正是這樣一種技藝。
就讓我們渴望無常,而非無限;只不過,當事物之美橫現眼前,若是我們痴傻不願離去,卻也難免。
二真正的美,必定恆在自身之中——此一藝術與生命的法則,既簡單又根本。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呈現與表達;不經意的舉動,反而總是寫露出自我內心的最深處。孔子曰:‘人焉哉“ 然而也許是因為我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需要去隱藏,才會在細枝末節上盡情展現出自我。
唐 陸羽 《茶經》
青色是茶碗的理想顏色,它會為茶湯增添一點綠光,相對的,白瓷則會讓茶呈現倒人胃口的丹紅色。不過這是由於當時的茶湯,乃茶餅煎煮而成的緣故。後來的宋朝開始使用茶末後,就比較偏好藍黑色或深褐色的厚碗。流行淹茶的明朝,又變成以白瓷薄杯為上。
煮水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當水面上冒出魚目般的細泡時,成為一沸,當氣泡有如水晶珠子般滾動時,稱為二沸,當壺水波濤洶湧,翻騰不已時,則是三沸。茶餅要在貨邊烤到嬰兒臂膀般柔嫩,然後冷卻後放在精緻美紙間磨碎。於水一沸時加入鹽,二沸時投入,三沸時則倒入一杓冷水讓壺水平靜下來,這樣做也能讓壺水重獲生機。
點茶的喝法,是先將茶葉在小石磨重研磨成細末,這些茶末用熱水沖入後,再用竹製的,掃帚狀的茶筅,來一手點茶。
對宋代理學而言,並非是天理需要透過萬物反映出來,而是萬五本身就有天理在其中。剎那便是永劫——此生即為涅槃。萬物永遠都在變動——唯有這點是唯一不變的。⋯⋯真正關鍵的是”去“完成而不是完成
茶,是人們私心崇拜純淨優雅,所使用的託辭。主人與賓客的來往之間,共同成就俗世的至上祝福,也讓此情此景成為一次神聖的會面。在生命荒野中,茶室正如一隅綠洲,讓厭倦世間枯燥乏味的人生旅人,能夠相聚於此,一飲藝術鑑賞的活水。每次茶會,都是一次即興演出,以茶、花、畫交織出當下的劇情。色彩不應違反茶室基調,聲響不可擾亂周遭律動,姿勢不能有礙感官和諧,言語不當破壞物我合一;一舉一動務求簡單自然。

就像一位明代作家說的,再好的翻譯,至多也只能像觀看一帛錦繡的背面,一絲一線縱然針針安在,色彩畫案終究無法惟妙惟肖。
老子: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道的絕對性在於它是相對的。
道家,如同它的正統後繼者禪宗,代表著中國南方人士的個人主義思潮。
道家的絕對乃是相對。這使得在倫理道德方面,道家對法律以及社會道德規範是嗤之以鼻的,因為對他們來說,對錯,也只不過是一組相對的詞彙。
教育所培養的,乃是無知的人民,只求他們行止必須得宜,卻不令其了解真正的善良為何。人們在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其程度誇張到反而成為一種邪惡。我們從來不願原諒他人,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也是有罪的。良心之所以必要,在於沒有人敢對他人圖盧心中的真話;至於自尊之所以必要,則是由於沒有人敢向自己據實以對。⋯⋯到處所見者,說穿了都是交換。榮譽!貞節!瞧,那志得意滿地推銷員,正在兜售這樣的善良與真理。即使是所謂的信仰,甚至也是用錢買的,內容反正不過是些膚淺的道德信條,加上鮮花音樂,做些聖潔妝點。一旦拿掉只講求細枝末節的教會,還能剩下些什麼呢?然後宗教的托拉斯還是驚人地成長,因為它的收費異常低廉——一次祈禱,就能拿到通往天國的門票,一份文件,就成了吾乃良民的證明。要把自己藏於眾人之中,一旦你真正的用途為世人所知,馬上就會被公開拍賣,由出價最高者得標。世間男女,為何如此喜歡宣傳自己呢?這難道是種源自奴隸時代的本能嗎?
生活的藝術在於不斷重新安置周遭環境。道家對於塵世的一切,會如期所時地接受,在其中的憂煩苦痛中,試圖找出美之所在。
若是人人都能保持物我的和諧,生命定能更加喜樂。此世的人生大戲若要搬演成功,秘訣就在於如何維持萬物之間應有的聯繫,以及如何在一任他人自在的同時,亦能不失自己的立場。
老子認為,真正的本質存在於無。比如,一個房間真正的實在,是由屋頂與牆壁所圈出的空間,而不是屋頂與牆壁本身。水壺的有用之處,在於它拿來盛水的空間,而不是水壺的形體或是它的原料。“無”,因其無所不包,也就無所不能。唯有在空間之中,才能存在動作。能藉由自己的虛懷若谷,接納所有異己,人才有辦法無入而不自得。
透過留白,觀賞者獲得補完作品意念的機會,也因此,一件曠世之作,必定有著無法抗拒的力量,吸引妳的注意力。直到你感覺自己似乎真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空白的存在,正好可以讓妳自由介入,並且窮盡自己的美感情思,來將其填滿。
有禪師言:禪是一種南天中體驗北斗的藝術。想要獲致真理,就必須能夠融會貫通彼此對立之兩極。
有些禪師甚至因為致力於向內在的自我,尋求真正的佛性,而非外在的形象與符號,因而主張應當禁止對神像的膜拜。
如果能著眼於事無彼此間更高超的關係,則他們原本是大是小,是貴是賤,就不再那麼清晰可辨:在原子之中,也有著等同於全宇宙的可能性。
禪宗叢林制度:所有的僧眾都要分攤全寺上下的內勤庶務。甚至,外人難以理解的是,地位最低微的弟子,是負責較輕鬆的任務,而修養最高、身分最尊貴的師兄們,卻要從事最惱人、最卑賤的工作。每天從事這些工作,是叢林清規的一部分,其中任何最不起眼的環節,無不要求做到盡善盡美。如此一來,許多在禪學上舉足輕重的討論對話,就於園中除草、廚房剝菜,或是斟茶的時候展開。禪這種從生活中的輕如鴻毛,亦能見重於泰山之處的觀念,也可說是茶道的中心思想。

“時興之所” “虛空之所” “不全之所”
它在滿足當下所追求的美感之外,便完全不作多餘的裝飾擺設。它刻意留下一些未竟之處,交由想像力來加以補足。
早起茶室,僅僅在一般客廳內部,由屏風隔出一塊地方,作為集結品茶之用。
獨立的數寄屋,包括:一間茶室本體——其空間大小設計成一次最多只能容納五人;一間用來在茶會開始前清洗整裝茶具的準備室;一處玄關,賓客要在此等候主人的邀請召喚;以及一段連結待合與茶室兩處的廳徑。
與其他佛教宗派不同,禪宗寺院的唯一用途,就是作為僧眾的居所。佛堂不是用來供人參拜或朝聖,反而比較像間教室,供學僧們聚會討論或者練習禪定。
“露地”,也就是“待合”連至茶室本體的庭院小徑,則象徵著禪定過程的第一個階段:進入自明之道。因為它的作用,正是一面將茶室與外在世界區隔開來,一面為人們的感官掖注意中新鮮感,以利於完全賞味茶室本身追求的唯美精神。
他希望露地創造出一種有如剛剛清醒不久,一方面靈魂還停留在方才夢境中的陰暗角落,一方面精神又浸淫在半夢半醒的微醺光芒中,因此渴求著座落於前方,另一個廣袤空間中的自由自在。經過如此安排與設計之後,光臨此聖殿的賓客們,來到門前自然會安身寧靜,假如他的身分是武士,當然也會將他的佩刀留在檐下的刀架上。茶室,也是卓然出世的和平之所。接著這位武士需要彎弓屈膝,跪行而入,以通過不到三英尺高的矮門,不論來者身分的高低卑賤,都需如此而為。⋯⋯眾人起先在待合休息暫待之時,便互相商量推辭入席順序。待主人召喚後,諸君便依序入內,就座的動作必須保持安靜,並且需先向主任安置於床之間的書畫插花行禮致敬。一直到客人全部入席,除了鐵壺煮水沸騰外,所有聲響騷動告一段落,房內再度恢復靜止無聲之後,主人才會現身。
歲月熟成是最重要的一項特徵,凡是新進取得之物,都禁止出現在茶室之內,唯有竹製茶筅與麻布拭巾,特准與周遭整體形成新舊對比。茶室看起來即使再怎麼陳舊,卻絕對是乾淨無比。就算是最黑暗的角落,也都保持著一塵不染,若非如此,主人便不夠資格以茶道大師自處。成為大師的首項基本功,就是通曉打掃、清理、洗刷的要領;畢竟,清掃抹拭也是一門藝術。
利休聽了不禁斥責道:“蠢蛋,庭徑不是這樣打掃的。”一邊說著,一邊步入庭中,抓住一棵樹幹搖起來,園內頓時灑滿紅黃落葉,片片皆是秋之錦緞!可見利休所欲,並非塗有清淨,更要兼有美感與自然。
茶室有時興之所這樣的名字,暗示著它是一個容納創意的空間結構,可以符合特定的、個別的藝術需求。茶人是去造就茶室,而非受限於茶室。因此茶室的具體樣貌,自始就是為了一時所好,而非流傳百世。
禪宗思想將房屋視為身體暫時的避風港。而且就連我們擁有的身體,同樣不過有如原野中的一座草屋——以四周雜生的草幹綁束而成,雖能用來遮風擋雨,但也有點單薄脆弱,終有一天散落開來,又回歸隱沒至原本的荒蕪之中。茶室以其茅草屋頂,訴說短暫易逝:以其纖細支柱,透露脆弱本性;以竹撐暗示輕微;以平反的選材,言明無所滯礙。因為將美感投射於現實之中。而所謂的永恆,唯有在這種精神世界中,才有可能追尋。
若要淋漓盡致地賞玩藝術,就必定得真誠面對刺客的生活與生命。
茶室中裝飾的主題,需要持續不斷有所變更。茶室乃是絕對的“空”,其中的擺設,只是符合某種暫時性的美感情懷,而刻意挑選與安置的,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下,才會加入一些別有用意的藝術作品。就如同一個人無法同時聆聽一首以上的曲子,美麗的事物,也只能經由不斷回到某個中心主題,才能真正地掌握。⋯⋯日本人早已習慣單純而不斷變換擺設方式地裝飾方法,西方那種永遠都塞滿了琳琅滿目的繪畫,雕像與股東的內部裝潢,反而給我們炫耀富有的庸俗印象。一件藝術品,即使是大師的傑作,觀賞者也必須要擁有強盛豐富的鑑賞力。才能在不停凝望之下,還有享受之感。
日本的作品中欠缺平衡對稱。
生命與藝術的蓬勃生氣,源自於它們具有成長的可能性。茶室,將這種可能性保留給每一位客人,讓他們的想像力為自己填補出完整的美感效果。在禪宗思想成為主流之後,遠東的藝術創作,對於那不僅展示出完滿,亦呈現出重複性的對稱觀念,便刻意加以迴避。同樣地,循規蹈矩的構圖,也被認為會戕害想像力的生機。因此,畫家寫生時偏好的主題,乃是花鳥風景,而非人物體態。後者本事每位自身階擁有的事物,常常讓人太過於斷定自己所見,即為其所是;甚至,就算沒有虛榮心作祟,只是出於單純的自覺,我們所獲得的觀感,還是容易趨於單調。
在茶室中,隨時隨地可見害怕造成重複的心思。用來佈置房間的各種對象,必須經過精心挑選,以避免在顏色或式樣上有所重疊。
更有時候,當我們正試圖跟主人談話時,他本人的等身畫像,卻自其身後注視著我們。到底哪個才是真的他?
多少次,我們得在餐桌前細細凝望,周圍那精彩紛呈的餐廳四牆,不知不覺消化不良;鮮果與肥魚的雕刻縱然栩栩如生,但為什麼要用這些被我們採集追捕、戲弄消遣的獵物為主題呢?又為什麼要特地展示傳家餐具,讓我們無法不去想像,是哪位早已不在人世的祖宗,也曾經在此用餐?
任何偉大傑出的藝術作品,會對大名,武士或庶民百姓皆一視同仁。

無論東方或西方,凡是偉大的藝術家,都深知運用暗示手法所能發揮的功效。凝視著框中的巨作,有如望向一道窗外。腦海中泉湧意象,即成了那浩瀚無垠的遠景。由傳統習俗形塑而成的天性,一如與生俱來的本能,都會隊自己加以限制,使得我們賞味藝術的能力,突破不了特定的界線。在某個意義上,甚至是那被視為獨一無二的自我特質,也在使我們理解藝術時畫地自限。⋯⋯然而無論如何,寰宇內外,人類眼中所見之物,終究是專屬自己的映像。因為,每個人感受事物的方式,總受其特有的習性支配著。
無論對古代有何美好遐想,人們還是太少注意到自身擁有的可能性,這實在是件可恥的事情。猶未放棄奮鬥的藝術家,疲憊的靈魂在世人冷漠的陰影中苟延殘喘。

那副首度對少女獻上的花環,代表著史前時代的男人,頭一次超越了內在的獸性。此一凌駕原始需求之上的舉動,讓他進化為人類。而領會這類無用之舉可以有何微妙作用,則使他踏進了藝術的領域。
對臥病在床的人來說,有什麼樣的慰藉是鮮花無法替他們帶來的?
對人類而言,沒有任何事物比飢渴更真實,比慾望更神聖。
西方社會對待花時,那種肆無忌憚地浪費方式,甚至更加駭人聽聞。為了舞廳與餐桌上,那些用過即丟地花飾,歐洲與美國每天所剪下的數量可以做成一串足以覆蓋整片大陸的花環。這種輕率對待生命的行為與心態,讓花道家的罪孽相形之下顯得微不足道。
大師們絕不會任意摘取,而是按照心中的美術構想,一花一枝,細心挑選。剪下的數量一旦有任何超過需要的部分,可是會讓他們大為慚愧。他們的花總是連枝帶葉,不做任何事前事後的剪裁。
當茶道大師獎花整治成他心滿意足的模樣後,便會將它置於代表尊榮的床第之間。除非在美感上另有某些特殊的理由,其周遭不可再有任何其他擺設——即使是畫作也不行,以免破壞原本預期的效果。
若是你在晚冬時節進入一座茶室,裡頭可能會擺上一支纖弱的山櫻,伴隨著一朵含苞待放的茶花,呼應那逐漸遠離的冬日身影,順便透露春天即將來臨的預兆。同樣地,假如你在惱人的炎夏午後赴一茶會,在床第之間的陰暗幽涼處,你會發現掛著一株百合,當露珠從它葉梢滴落時,彷彿是在向人生的愚昧微笑。

《茶之书》的笔记-第14页

我们需要再有一位女娲,填补金玉其外的荒芜内在;我们等待再有一位神仙下凡。但与此同时,让我们轻啜一口茶吧!午后的阳光照亮竹林,山泉的欢欣跃于水面,沙沙作响的是松树,还是壶中的沸水呢?就让我们渴望无常,而非无限;只不过,当事物之美横现眼前,若是我们痴傻不愿离去,却也难免。

《茶之书》的笔记-第21页

他对儿子說:“俺自从第一次出洋,大都穿和服通行欧美。你们若是有自信英文说得溜,去海外旅行也最好穿日本服装。但语言一塌糊涂,穿和服走路,那我是极难赞成的”

《茶之书》的笔记-第7页

人们如果不能对己身不凡之处,复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无法察觉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一般的西方人总是志得意满,茶仪在他们的眼中,只是另一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用来建构他心目中的东方,是多么诡异与幼稚。当日本沉浸于优雅和平的技艺时,他们一贯视日本为蛮夷之邦;一直到日本在满洲战场杀害了无数生灵,才改口称日本是文明国家。西方世界近来对日本的兴趣。,也只是针对“武士道”——这项让日本军士对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死的艺术”,却很少注意到深深代表“生的艺术”的茶道。如果必须要藉由战争的凶光,才能被视为文明,那我们乐于永远野蛮。如果终有一天,我们的技艺与理念将受到应得的尊敬,我们也乐于继续等待。
总觉得突然想起倪江的课堂。。
他说西方人的死,东方人的死,什么什么的~

《茶之书》的笔记-第5页

在日常用语中,若是有人无能欣赏人生大戏苦乐参半,亦庄亦谐的各种趣味,会被说是“肚中没有茶水”。相反地,对世间疾苦视若无睹,只知沉溺于波涛汹涌的情绪,我行我素的人,则会被冠上“茶水太多”这样的说法。

《茶之书》的笔记-第13页 - 一碗见人情

隐而未显的美感,非经发觉无法得到。

《茶之书》的笔记-第16页 - 序一 一碗人情 百年茶点

然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冈仓天心的析论与批评,并非针对中国,进行偏狭的民族文化论战,反而是同盟联手,把中国,印度和日本文明等量齐观,以亚洲抗衡现代西方,展开文化的反击批评。

《茶之书》的笔记-第23页 - 茶的饮法沿革

茶,则呈现出东方不同文化传统的心绪。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拂击的茶末、和用来淹 泡的茶叶,分别鲜明地代表中国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动。在此且让我们借用已经相当浮滥的美学术语,将它们挂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流派之名。
作者此言,可让我舒心了。茶本来是一种生活用品,冠之以道,都是些文人雅俗,于佛于道都相去甚远。茶与文结道,则成了一种值得渲染的生活态度,也无不可,毕竟人们在喧嚣之外也确实需要精神的慰藉,好比:浓茶如残阳,意味深长,清茗似雨露,怡然自得。无论如何,这就是生活,一张一驰。

《茶之书》的笔记-第1页

1

《茶之书》的笔记-第3页

开始是作为药方,慢慢却成了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茶,更以上流社会的风情雅致,步入了涛句的殿堂。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茶道。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源由。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之书》的笔记-第2页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提到茶的哲学,人们不会只想到唯美的精神。这个词所传达的,是我们整套融合伦理和宗教的天人观:它要求卫生,坚持洁净;它在简朴中见自在,无需排场铺张;它帮我们的感知,界定了万物彼此间的分际,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套修身养性的方圆规矩;它还代表着东方民主的真谛,因为不论原本贵贱高低,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贵族。查尔斯·兰姆曾写道“就我所知,不欲人知之善,却不经意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悦。”隐而未显的美感,非经发觉无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现,却能透露出一切;茶道,正是这样一种技艺。每一种茶叶的调理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它与水量水温不同的契合程度,也是它所继承的前人智慧,更是它自己的叙事风格。真正的美,必定恒在自身之中---此一艺术与生命的法则,既简单又根本……《论语·为政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茶经》 据他认为,最高级的叶子必须要“像胡人靴子上的皮革皱纹,像野牛胸间垂肉的折痕,展开的感觉像云雾出谷,反射的光线像轻风拂过的湖面,并且要像大雨刚过的良田般又湿又软。”煮水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当水面上冒出鱼目般的细泡时,称为一沸;当气泡有如水晶珠子般滚动泉涌时,称为二沸;当壶水波涛汹涌、翻腾不已时,则是三沸。茶饼要在火边烤到同婴儿臂膀般柔嫩,然后放在精制美纸间磨碎。于水一沸时要加入盐,茶则于二沸时投入。三沸时,则倒入一杓的冷水让壶水平静下来,这样做也能“让水重获生机”。到了这个时候,终于可以把茶倒到碗中品尝了。霎那便是永劫----此生即为涅槃。万物永远都在变动---唯有这点是唯一不变的。引人入胜的乃是过程,而非行为;真正关键的是“去”完成,而不是“完成”。一旦这么想,物我之间便不再有所隔阂。“过”生活这件事,也就获得了新意义。茶,不再只是诗情画意的娱乐,而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方法。一个人若能掌握生命艺术的精髓,便可称作是道家的真人。对这样的人来说,出生乃是进入了一场大梦,而踏入此梦则是为了能在离世之时,见识到梦醒的真实。他磨练自己的心智,好隐晦入悠悠大众之中。这样的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怀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对他来说,人生的三宝在于“慈”、“俭”与“不敢为天下先”。

《茶之书》的笔记-第10页

当冈仓天心写到 “茶道的本质是对一种不完全的崇拜,是我们在明知人生的不可能中,欲图完成某种可能的一种细腻的试探”时,不就是把他一生的体验都熔铸其中了吗?

《茶之书》的笔记-第1页

就让我们渴望无常,而非无限;只不过,当事物之美很现眼前,若是我们痴傻不愿离去,却也难免。
无---虚怀若谷,接纳所有异己---整体---宰制部分
出生乃是进入一场大梦,而踏入此梦则是为了能在离世之时,见识到梦醒的真实。他磨练自己的心智,好隐晦入悠悠大众之中。这样的人“豫兮若冬涉川------”
深秋薄暮月朦胧,一轩坐望浪淘沙
夏夜望海远,茂林眺月晦。

《茶之书》的笔记-第16页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茶之书》的笔记-第1页

《茶之书》的笔记-第1页

“唯有以美而生的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他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
(1)自省
“人们如果不能对自身不凡之处,复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无法察觉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我们的形象不是狂热迷信而不愿觉醒,就是沉溺于最低下的感官享受,而不图振作。”
自身不凡之处,也都是曾经伟大的人的一根毫毛而已。一个创作的人不会迷恋于自己做过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自己哪里是好的,哪里是不好的。不好的需要更加改进,而好的也因为不好的衬托而显得尽是瑕疵,又怎能将一星半点的成就彰显于世?我想这就是伟大的人之所以会伟大。他们时刻都隐含着一颗无比谦逊的心。
世人都渴望自己做的一点事就能得到别人的大力夸赞,从而得到一种莫须有的成就感。于是做东西,他们会本着如果我做出来别人会怎样想的心去做。因此才有那么那么多的人做出无聊的东西。一个连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又怎么能去体会别人的心呢?
一个真正活的快乐的人是因为他不求回报。
因为是用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有必要对别人的说三道四负责任吗?
这个时候很容易会产生觉得别人太平庸的想法,于是迫切的想与他们划分关系。这是最可怕的想法了吧。如果不及时发觉就难以走出牢笼。
没有感受到别人平凡之中的伟大,就是因为把自己看的太重要。
一个人没有去用心感受各种人生,又怎么能分辨出哪个是与众不同的自己呢?
就像如果想找到自己的风格,有一个办法就是去临摹喜欢的大师的作品。从而找到二者的不同,那个不同才是自己的风格。固步自封永远是坐井观天的狭隘小蛤蟆。
(2)渴望无常,而非无限
其实活着最痛苦的是无常。因为它把你的快乐迅速的带来带去。
最美的也是无常,因为你不知道它会怎样。那是一种无限的未知。而你只要知道无常,总会美好起来,那么痛苦就只需要咬牙走过就好。
可是说的这些在做起来就是那么困难。我想如果能真正的坦然面对痛苦,必然要有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我们要珍惜这些机会,用它去磨练自己懦弱的内心。
只是希望,在那些不自在的时候,能记起这些清醒时候说的话吧。痛苦的小藤蔓总是把你缠起来变的迷迷糊糊,忘了曾清楚体会到的感受。
(3)真正的美
“真正的美,必定恒在自身之中。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需要去隐藏,才会在细枝末节上尽情展现出自我。”
所以说所有的外在,不是美。那只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用来蛊惑人心。使那些过于感性和迷恋美好事物又不自知的人神魂颠倒。
尽情展现出自我是多么轻松的一种伟大。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尽情展现自我?会在最了解你的人面前。因为你没有一点秘密需要掩饰。所以我相信能彼此尽情展现自我的人,一定是知己。而想要得到知己,首先要做到一个无比真实的自己。想起以前讲座的老师说,找自己才能找到知己。这些话我们总是会感动,会记下来,然后会在以后经历事情的时候忘记它。
为什么人就是这么不坚定的一种东西呢?活水不死,而肉体却会死。
我们自身是这么脆弱而异变,还有什么脸面去觉得自己伟大?
然而用真心去找自己的过程,又是这么有趣而富有挑战。
那天寝室女生突然对我说,你也老大不小了总觉得你身体还是小孩子的样儿,你看她虽然也瘦也平吧一看就知道是长成了。
其实听了我特高兴,要是能永远少年就好啦。系里女生早有蹬上高跟鞋穿丝袜的了,还总是被认成学生家长,我在暗自庆幸还能总被认成附中的高中生。
高一的夏天穿的衣服少。在画画的时候同学就说你瘦的太病态。后来高考逐渐吃的多就健康起来了。
究竟什么是美?我想能一直内心年轻就够啦。内心年轻才会真实的展现自我。大多数的人不会说你美,但是对于明白的人,依然是不解释,你懂得。
(4)“道”的意义是“在路途上”
“出生乃是进入一场大梦,而踏入此梦是为了能在离世之时,见到梦醒的真实。它磨练自己的心智,好隐晦于悠悠大众之中。”
自尊如此重要,是因为我们不敢据实以对自己。把自己看的很重要,必定会自妄尊大。于是就不敢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敢面对,又怎么做到真实?如果明白活着只不过是一个梦境,在这样多层次的变换中,又有什么可以执着的?然而世界又是如此矛盾。一个有热爱的人,又必然会执着于自己热爱的东西。也许那些伟大的圣人,就是在达到极致后看到了热爱的也不过是浮云,于是才会是伟大的人。也许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一点,才真正做到了极致。他才能梦醒。而此刻的我们连热爱的都没有做成什么,为什么还要执着于那些阻碍你的小事?一切都会消逝,重要的是你在走向梦想的过程中能沉迷于此。这才是在尘世获得幸福。沉迷于热爱带来的快感,痛苦来了理智冷静的看着它移动,直到梦醒的那一天。
我真期待梦醒的那个时候,那该是一个怎样的自己呢。或许彻底的遗忘了自己,才能隐晦于悠悠大众。
“世间男女,为何如此喜欢宣传自己?难道是源自于奴隶时代的本能吗”
如何做到内心真正的安静。
如何能清醒的认知自己。
要怎么样才能丝毫不掺假,纯粹的活着。
该要多么美好的内心才能做到呢。
“在路途上”,庆幸我们能在路途上,我们还有机会去寻找。

《茶之书》的笔记-第15页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之书》的笔记-第5页

人生的喜乐毕竟只有那么小小一碗,很快就会满溢出泪水;对永恒的无尽渴求,又多么使我们不意将其喝干饮尽。

《茶之书》的笔记-第13页 - 一 一碗见人情

隐而未显的美感,非经发觉无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现,却能透露出一切;茶道,正是这样一种技艺。

《茶之书》的笔记-第14页

就让我们渴望无常,而非无限;只不过,当事物之美横现眼前,若是我们痴傻不愿离去,却也难免。

《茶之书》的笔记-第7页 - 一碗見人情

人們如果不能對己身不凡之處,復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無法察覺他人平凡中的偉大

《茶之书》的笔记-第22页 - 茶的流派

煮的团茶、搅的抹茶、沏的叶茶表现了唐、宋、明朝各自的感情方式,借用最近被滥用的艺术分类,我们大体可以把它们称作:茶的古典派、浪漫派和自然派。对于后世的中国人,茶仅是一种可口的饮品,而绝非理想。国家的长期灾难使人们丧失了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他们变成了现代人,也就是说,变得世故成熟。他们失去了让诗人和古人保持永久青春的梦幻的崇拜。他们变得折中,遵循世界的惯例。他们也变得玩世,不愿屈尊去征服或者崇拜自然。尽管明代的茶叶中有花的芳香,但是唐宋茶仪的浪漫韵致在茶杯中已丧失殆尽。

《茶之书》的笔记-第3页 - 一 一碗见人情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之书》的笔记-第1页 - 全文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的试探。
煮水场景---阳光照亮竹林,山泉的欢欣跃于水面,沙沙作响的是松树,还是壶中的沸水呢 ?就让我们渴望无常,而非无限,只不过,当事物之美横现眼前,若是我们痴傻不愿离去,却是难免。
水面上冒出鱼目般的细泡时,称为一沸;当气泡有如水晶珠子般滚动泉涌时,称为二沸;当壶水波涛汹涌、翻腾不已时,则是三沸。茶饼要在火边烤到同婴儿肩膀般柔嫩,然后放在精制美纸间磨碎。于水一沸时要加入盐,茶则于二沸时投入。三沸时,则倒入一勺冷水让壶水平静下来。(更正-茶经中描述,二沸时舀出一勺水放凉,三沸时再将这勺倒回去,冷却沸腾茶汤,控制末华。)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蓬莱山,知何处?玉真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点茶-宋朝-茶叶在石磨中研成细粉,用热水冲入后,再用竹制的茶筅点茶。
翻译永远无法达到完全忠实,就像一位明代作家说的,再好的翻译,至多也只能像观看一帛锦绣的背面,一丝一线纵然针针安在,色彩花案终究无法惟妙惟肖。
对这样的人来说,出生乃是进入了一场大梦,而踏入此梦则是为了能在离世之时,见识到梦醒的真实。他磨练自己的心智,好隐晦入悠悠大众之中。这样的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怀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对他来说,人生在于“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茶室布局-一间用来在茶会开始前清洗及整装茶具的准备室(水屋);一处玄关(待合),宾客要先在此等待主人的邀请召唤;以及一段连接待合与茶室两处的庭径(露地)。
露地-步入万年青的摇曳树影,踏上乱中有序的碎石小路;路边散落干枯的松针,石灯笼上布满青衣。走过这样一条庭径,没有人会忘记自己当初的心情,如何不知不觉地,将所有世俗纷扰抛到九霄云外。
千利休主张的露地设计:禹禹独行远眺望,也无红叶也无花,深秋薄暮月朦胧,一轩坐望浪淘沙。
小崛远州:夏夜望海远,茂林眺月晦。
“世人皆以耳评画”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他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永远试图与宇宙万物的调性保持和谐,就连迈向死亡的未知世界,也都早早准备妥善。利休最后茶会,永远都是占据着悲剧之美的最高点。
宗教中的未来,反而在我们身后;而艺术里的现在,则是时时刻刻。在茶道大师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赏艺术,唯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因此,他们试图将自己日常生活的所有面向,精炼成一如在茶室中达到的那般高超水平:不管在什么情形下,都有维持心海平静无波;一言一语,皆需谨慎注意,不可破坏整体氛围的和谐融洽;服装的剪裁方式与颜色选择、身体的姿势,走路的样子,凡此种种,透露的不是别的,正是你我的个人艺术特质,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若不让自己也成为美丽的事物,又怎么有资格去接近、去追求美呢?
“白雪山头盖嫩芽,含辛茹苦把苞藏,只为独钟花情者,能有满山春色赏。”
海海人生,波涛自生,若对如何修身养性的奥秘一无所知,必将不时受到各种愚昧困扰所苦,纵欲强颜欢笑,装作满足,终究亦属徒劳。
译者谷意后记:
这世界,太容易以生命的不美好来向人们诉苦,不可讳言地,人们也常是这个世界之所以不美好的始作俑者。于是现代人的死可悲到一种可笑的地步:科技主导的思想革命,已经让我们在接受宗教的世界观上困难异常,让我们越来越难透过放弃对知的追求,来换取对位置的了解;偏偏活着本身,又美好不到哪里去。死活之间变得如此尴尬,现代人纵然多数还是赖活着不放,那整日忧烦燥郁的面目只顶多让人感到怜悯,再没有令人感动的可能了。
ps:我对这个后记持保守态度。译者家境优渥,从小耳濡目染,难免有些清高了。众生之苦,一言难尽,挣扎的活着并不就比茶人的活法少了尊严和美感。同理和共情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和际遇,一切眼泪和忧愁都可以追溯,哪怕是不能原谅的恶,也可以拥有一份理解。生命的美丽,常常体现在作为人的局限里。
因为重改博物馆方案,想做一个茶道博物馆而捧起这本书。感激书里的打动我的语句,启发中也带给我反思。

《茶之书》的笔记-第3页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之书》的笔记-第23页

每一种茶叶的调理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它与水量水温不同的契合程度,也是它所继承的前人智慧,更是它自己的叙事风格。真正的美,必定恒在自身之中——此一艺术与生命的法则,既简单又根本,社会大众却一直无法明了,人们又因此承受了多少的损失呢?

《茶之书》的笔记-第5页

茶的哲学。这个词所传达的是我们整套融合伦理与宗教的天人观:它要求卫生,坚持洁净;它在简朴中见自在,无需排场铺张;它帮我们的感知,界定了万物彼此间的分际。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套修身养性的方圆规矩;它还代表着东方民主的真谛,因为不论原本贵贱高地,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贵族。

《茶之书》的笔记-第7页 - 一 一碗见人情

如果必须要藉由战争的凶光,才能被视为文明,那我们乐于永远野蛮。


 茶之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