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族文化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806783290
作者:沈从文
页数:648页

此书虽老但够经典

那些大陆拍的历史剧,正剧还好些,戏说的不提,里面衣服有些很好看,有些就烂,所以很好奇,古人到底穿什么?沈的书很好,很多人都说了,古代服饰通史性质的书它算第一的,想想建国后这么多年,建国前的名人们有几个搞出有价值的东西?沈不错了,被带着鸳鸯蝴蝶派的帽子还能做出研究很能干,但让郭写序实在要不得。这么多年,考古应该是有进步的,挖出来的文物应该比沈在的时候多的,可惜都没人能写出超越此书的书。看此书的另一收获是,欣赏侍女画时除了看面部表情和身体形态外,也对服饰发髻产生了兴趣。

古代服饰的新光华

今天的青年大约很难想象,曾经,想要读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部学术名著,竟然也是不易实现的愿望。我大约在“大一”的时候就得知这样一本书的存在,一次次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却始终连个影子都没看到。图书馆只有一本,老师们轮流借都排不过来呢。两三年后,居然是在巴黎吉美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图书馆里终于得以与之晤面。就此,每想起沈先生从容发微的种种,楚墓锦绣、晋代步障、唐锦、宋代花冠……就立刻会有吉美图书馆四壁排满中文文献的阅览室的影像,有馆前林木寒秀、冷清阴润的初冬街景的影像浮起,与那些日子里之于中国往昔的“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的乍惊乍喜的感受交融成一片。如今不太能确定的是,我当初在吉美看到的那一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否全彩印刷?印象说“是的”,但或许这是记忆被感情美化的结果?大约到2000年,某一天在韬奋图书中心赫然撞见,上海三联书店经香港商务印书馆授权的大陆版气势如虹地踞于推荐书栏,一时间喜出望外,简直不相信自己也有机会一朝独拥之!但从此栖落我书架上的这一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是黑白图版,以致几年来心底里一直有个小疑惑:当初在吉美那么欣喜地体验过的那一部华著,是与自己手头这本一样呢,还是全彩版,更美,更反映历史的灿烂一面?大概香港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彩版,而我有幸在隔洋跨海的异国的寒冬与之邂逅,注目流连?在推出我所收藏到手的这一画册式版本之后,上海书店出版社还做了一件很有眼光、很“善德”的事——又制作了一个售价仅50元的普通开本,以展示沈先生的研究内容为主,不可或缺的插图则缩小比例。不用说也能明白,这让更多的爱书人获得从沈先生笔底求知的机会。最近,这一小开本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平装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加以再版,并且在将近十年之后依然未涨书价,坚持为50元一本,引发年轻的传统服饰爱好者们在网上欢呼不已,奔走相告,可见,搞出版确实该揣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哪。但这消息也激起了我一个想法:是不是该为“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开山”(孙机先生语)之作策划一个光华熠熠的全彩精装版了?如今,随便任何一本印刷物都能做得锦绣琳琅,看书店里哪本书不是披金戴银、描眉画眼。如若沈先生的划时代的经典反而不能获得应有的礼遇,岂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荒谬么?这部著作中出现的绘画资料与出土实物资料基本上都是代表性的重要文物,二十年来被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反复征用,今天很容易收集到相关图片,因此,制作全彩版,在技术上绝非难事。沈先生与其服饰研究一道,在其生前颇为寂寞,这是我自少年时代起每常听到的慨叹。在我们这个热闹到要爆炸的时代,终不会任那世外仙姝式的寂寞一直持续。

复古外贸原单服饰

各位亲,欢迎光临小店,本店所有照?片都是纯实物拍摄,绝非盗图,所有?细节都会清?清楚?楚的展现?在亲的眼前,亲可以随意?选,随便看,本店一定会给您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服务态度,保管亲买的舒心,买的放心!欢迎光临!http://shop107601512.taobao.com

(转帖) 黄能馥 :怀念恩师沈从文

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我从杭州来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那时只要凭校徽,就可免费到故宫博物院参观。一次,在故宫神武门楼上听学术讲座,主讲的就是沈从文教授,他讲的是明代的织金锦。这年暑假,我毕业留校做研究生。和我同班的波兰留学生吴光启也留下来做研究生,波兰方面要吴光启在中国学一些丝绸史的知识,因为中国是“丝绸之国”。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沈从文先生专门给吴光启教授“中国丝绸史”,并指定我同吴光启一起听课,负责记笔记,经沈从文先生审改后,油印给吴光启。沈先生每次来美院讲课,都是雇三轮车拉来许多丝绸文物资料,系统详尽地讲解分析,使我们直观地得到知识。讲完课后,因美院门口找不到三轮车,沈先生就和我抱着那些授课资料,徒步回家。接着把我记的笔记细心地修改补充后,交我请学校刻印,发给吴光启。 在平时,沈先生常到学校叫我和吴光启跟他去故宫或历史博物馆参观,给我们讲解;还带我们到前门外珠市口一带的估衣庄、古董店去参观。那时,这些商店摆放着很多旧衣服、旧绣片,明朝的织锦锦片,各式各样的古瓷器、漆器等,价格也不贵,绣片和锦片大约1角钱就可买到1片。沈先生当时常在《光明日报》、《中国建设》等报刊发表文章,有了稿费时,他就买古代的锦片、绣片、青花瓷、粉彩瓷等送给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等院校作资料。他对康熙时的粉彩瓷、雍正时的蔓草纹绵、嘉庆道光时的皮球花、三蓝刺绣等特别喜欢,拿到这些文物时就赞不绝口:“美极了,美极了”。 1953年寒假,中央美院会计科叫我送80元讲课费给沈先生(当时大学生每月伙食费标准是7元钱),沈先生见了就说:“我是有工资的,美院的钱不能收,你马上给我送还美院会计科。”1954年暑假前,新闻电影制片厂为了报道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到中央美术学院来采访,那天正好沈先生在给吴光启讲课,学校叫我请沈先生参加拍摄讲课的场面,沈先生严辞拒绝,说自己并不是美院的正式教师,只不过是给吴光启讲一些辅导课,不能上电影出头露面。 1960年,中宣部和文化部成立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统一教材编选组,由文化部长沈雁冰出面聘请沈从文先生为学术顾问。那时我国正处于物资供应严重困难的时期,参加教材组的专家教授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已年高体衰,文化部为保证参加教材编选工作的同志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决定让大家到香山饭店吃住。工艺美术教材编选组组长张仃先生、副组长雷圭元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史》编写者陈之佛先生和罗叔子、龙宗鑫、李万成、王家树,《中国陶瓷史》编写者邓白、梅健鹰先生,《中国漆工艺史》编写者沈福文先生,《中国染织纹样史》编写者兼编选组秘书李绵璐和我,都住进了香山饭店。但沈从文先生却拒绝去香山饭店,他独自住在东堂子胡同简陋的宿舍里,日以继夜地为这许多教材写文字提纲和参考书目。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早晨5点起床就拿起毛笔一直写到晚上1点钟。那年,北京天气异常炎热,我到沈先生家,看到沈先生光着上身,一手执小蒲扇,一手写提纲;中午吃饭没有用菜,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毛笔书写。他说要在大家动手编写之前,先把书目和提纲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就这样,他在短短数月之中为教材编选组写出了大约20万字的书目和提纲。 他把这些书目和提纲交给编选组之后,又一批一批地带领编写组的同志到故宫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去看文物。沈先生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兼故宫的顾问。在故宫织绣组,有沈先生的办公桌和书架。故宫吴仲超院长特地为教材组在御花园淑芳斋开了一个读书室,并给教材组每人都发了临时出入证。淑芳斋读书室的钥匙,当时就交给我保管。另在保管部开辟了几间房子,布置了一些织绣、陶瓷、漆工艺的文物资料,那些资料都是沈从文先生亲自挑选的,并由他仔细地给教材组的同志讲解,使大家得到感性的认识。接下来沈先生又一本一本地为教材审批初稿,认真地纠正错误,补充史料,提示稿中的不足。我有一次用模糊的词语阐述一个历史事件,没有引证古典,而用“据说”的字眼,沈先生用红笔在旁边批了“据谁说”3个大字,还特别画了一个大问号,要我严格认真地对待学术问题。 “文革”期间,沈先生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看守菜园子。在那里,看不到一本书。他写信告诉他的学生陈娟娟(我的爱人),凭着记忆,一直把有关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材料默默地记写下来,相信终会有用的,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让有限的时光白废。 1971年,沈先生因年迈多病被允许回到北京,东堂子胡同原来的3间平房已被别人占去两间,给他留下1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沈先生马上开始工作,继续编写他的晚年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书原是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例会上提出来要写的。周总理说,我出国时看到人家有蜡像馆、服装博物馆。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文化比他们悠久,可是没有自己的服装博物馆,没有相应的服装史,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编一部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史?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插话说:这事沈从文可以做。周总理说:好,那就交给他去做。这部书在“文革”前原已完稿,中国财经出版社已经制好部分插图的图片。“文革”一开始,制好的图片全被红卫兵抄走撕毁,沈先生只好从头做起。因为摆放大量参考图籍的需要,只好在小屋东墙用木方和木板钉起一个很高的书架,沈先生只有登上木凳,才能取到木架上层的书本。此外只能铺1张单人床,放1张老式两屉写字桌,两把椅子和1个小茶几,冬天取暖生蜂窝煤炉,就格外拥挤不堪。沈先生的床上、桌上堆满了书,床上只留出一条勉强躺身的位置,睡觉时连翻身都不好翻。沈师母只好到小羊宜宾胡同作家协会的宿舍去睡。沈先生每天到小羊宜宾胡同和家人吃一顿中饭,饭后用一个小竹篮子,把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带回东堂子胡同。但他工作起来常常忘记吃饭。有一天,我和陈娟娟去看沈先生,到沈先生家已是下午3点多了,他还没有吃午饭,见我们去了,才拿几个素包子放到门外的蜂窝炉上烤一烤、泡一杯茶就算是午餐了。 这些时候,沈先生常常眼底出血,血压高上去降不下来,这位当代的文学巨人,处境如此困难,使我非常痛心。回家的路上就对娟娟说:“沈先生这样杰出的著名专家,处境尚且如此,我们还奔个啥?将来就不要再搞伤脑筋的写作了。”娟娟把我的想法告诉沈先生,沈先生急了:“你马上叫黄能馥到这里来见我!”我赶到沈先生家,轻轻推开小屋的门,见沈先生面朝里躺在床上。听到门响,沈先生慢慢转过身来,见我靠床沿站着,就又闭上了眼睛,一颗泪水从眼角流下来,面容憔悴。我鼻子发酸,一时说不出话,但心里领会到老师的爱多么深厚,就这样相对无言,沉默了一刻多钟。沈先生终于问了我一句话:“听说你灰心不想干,要改行了?”我不敢回答,但知道自己想法错了。我慢慢扶沈先生坐起来,捧过去一杯热茶,沈先生喝了两口,接着说:“目光要远大一点”。“国家不能没有文化,不能没有传统。”此时他表情严肃,话音低沉。这3句话永远在我心底,激励我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在此后的20多年里,我和娟娟一直坚持从事中国丝绸和服饰史的研究工作,沿着沈先生开辟的以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相对证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一点成果,曾经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两次,国家图书奖一次,中国图书奖两次。1994年7月25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先生给我写信说:“接到7月20日来信,深为教授夫妇以多年精力和辛劳著成《中华服饰艺术源流》一书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今出书在迩,深致庆贺……沈先生九泉有知,亦当为尊夫妇新作的成功而含笑矣……”沈先生从专业研究上给我启蒙,在事业上给我激励,他以伟大的人格力量给我们树立了楷模,使我们懂得永远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命运、对待折磨、对待痛苦、对待欢乐、对待人生。沈先生永远活在我心间!

古代服饰的新光华

今天的青年大约很难想象,曾经,想要读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部学术名著,竟然也是不易实现的愿望。我大约在“大一”的时候就得知这样一本书的存在,一次次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却始终连个影子都没看到。图书馆只有一本,老师们轮流借都排不过来呢。两三年后,居然是在巴黎吉美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图书馆里终于得以与之晤面。就此,每想起沈先生从容发微的种种,楚墓锦绣、晋代步障、唐锦、宋代花冠……就立刻会有吉美图书馆四壁排满中文文献的阅览室的影像,有馆前林木寒秀、冷清阴润的初冬街景的影像浮起,与那些日子里之于中国往昔的“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的乍惊乍喜的感受交融成一片。如今不太能确定的是,我当初在吉美看到的那一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否全彩印刷?印象说“是的”,但或许这是记忆被感情美化的结果?大约到2000年,某一天在韬奋图书中心赫然撞见,上海三联书店经香港商务印书馆授权的大陆版气势如虹地踞于推荐书栏,一时间喜出望外,简直不相信自己也有机会一朝独拥之!但从此栖落我书架上的这一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是黑白图版,以致几年来心底里一直有个小疑惑:当初在吉美那么欣喜地体验过的那一部华著,是与自己手头这本一样呢,还是全彩版,更美,更反映历史的灿烂一面?大概香港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彩版,而我有幸在隔洋跨海的异国的寒冬与之邂逅,注目流连?在推出我所收藏到手的这一画册式版本之后,上海书店出版社还做了一件很有眼光、很“善德”的事——又制作了一个售价仅50元的普通开本,以展示沈先生的研究内容为主,不可或缺的插图则缩小比例。不用说也能明白,这让更多的爱书人获得从沈先生笔底求知的机会。最近,这一小开本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平装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加以再版,并且在将近十年之后依然未涨书价,坚持为50元一本,引发年轻的传统服饰爱好者们在网上欢呼不已,奔走相告,可见,搞出版确实该揣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哪。但这消息也激起了我一个想法:是不是该为“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开山”(孙机先生语)之作策划一个光华熠熠的全彩精装版了?如今,随便任何一本印刷物都能做得锦绣琳琅,看书店里哪本书不是披金戴银、描眉画眼。如若沈先生的划时代的经典反而不能获得应有的礼遇,岂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荒谬么?这部著作中出现的绘画资料与出土实物资料基本上都是代表性的重要文物,二十年来被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反复征用,今天很容易收集到相关图片,因此,制作全彩版,在技术上绝非难事。沈先生与其服饰研究一道,在其生前颇为寂寞,这是我自少年时代起每常听到的慨叹。在我们这个热闹到要爆炸的时代,终不会任那世外仙姝式的寂寞一直持续。

古代服饰的专业书

好吧,我承认是现下的汉服热让我翻开这本放了很久的书。。。也才知道所谓汉服不是汉朝的汉,我汗啊~学到不少东西,是值得了解的知识,以后去博物馆也能从文物上注意到一些有关服饰的门道来。插图还算丰富,可惜分辨率不是很高,若有新版加上彩图就好了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最佳读物

至今仍然是绝对的权威。惟一能说不够实用的部分也许只是因为它的介绍方式——它并不是按照每个年代头身脚穿戴的系统方式来讲解。在它之后出过的中国服饰类图书里,基本上都只是它的一种复制,没有更多突破,另外还有完全专业的精美插图。可以说,想了解中国服饰,这本书是必备读物。

不甚佳的内容,很烂的装订

 说实话,先别拍砖。   首先,沈的服饰史我都读过,而且很仔细读过,而且很仔细当工具书使用。综合结论是,非常失望。   这是开山之作,从这一点讲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向沈老致敬先。   问题:   1。主谓宾定状补很多混乱,结果就是很多病句,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很多。如果按照小学生作文审阅规则,不合格的句子太多。当然,很多学术专著都是这样,不是沈老一人如此。 这个问题我也不能太苛责沈老。  2。版式混乱前所仅见。书里有图,有插图,前前后后混乱着排,彻底的一塌糊涂,有时候都不知道他说的哪个图是哪个。如果按照一个图号找到一个图平均耗时一分钟,而且前翻后翻的,会让人非常不爽   3。关键问题一团浆糊。涉及古代服饰某些关键性概念,并不给出定义或结论。总体来说列举张三李四王五的说法,掺杂上一些模棱两可的打杈,让人无法明白,兼火大。比如沈讲解“小要”就是,一通古怪的言语,不知道他真实意图是什么。      以上是我认真读书的直解结论,没有人身攻击的意图。粉丝不要朝我拍砖,装B的娱妓如果徒来感慨白云苍狗,谢谢请勿发言。      真正读过这书的朋友,如果觉得是我愚蠢,不明沈老深意,请给出“曲裾”、“直裾”、“小要”的直接定义。要完善的、一句话的定义。网上搜索下载的、照抄沈漫长原文的谢绝。搜索下载之类的原始本领我不比您更差,也不比您更无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大陆刚出版时,看到一个娱妓写洒狗血的文章,说想起沈一生沉浮,恨恨拿起剪子冲到书前要剪去郭的命根子(郭沫若为本书写的绪言)。到手又放下了,下不去手,泫然泪下。。。。真是装B遭雷批。

严肃的、专业的书籍。

不是我不尊重沈从文老先生啊,这本书,也实在太那个了吧!?我觉得这不是一本研究专著,而是一本服装台帐,从原始人到清朝。听说这是沈老先生在手头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全凭记忆写出来的,周总理都关心过此书的出版。确实很佩服沈老先生超强的记忆力,但是,这本“服装台账”也太流水账了,如坐在飞机窗户旁浏览一路的景色,浮光掠影,泛善可陈。改个名字,譬如:历代服饰综述之类的多好,“研究”……,不妥。但是毕竟是严肃的、专业的书籍,是一本真正研究古代服饰的入门书吧。可惜了我花了标价两倍的钱抢到手。

很专业

很专业。但是有些地方比较乱。而且实用性不大,不够明白。像有一本《中国古代服饰图典》就做得比较好,按朝代来,配图,配实物,有明确的形象来介绍,毕竟这些东西太古了,没有接触过的现代人比较难以想象。所以讲古代服饰的著述,我觉得配图,有具体形象的指明十分重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