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裙苗 短裙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俗文化 > 长裙苗 短裙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807402657
作者:潘年英
页数:221页

章节摘录

  春  2月5日 晴 星期一 丹江 苗都  大地春回,万象更新。  我又走在雷(山)榕(江)公路上了。和以往一样,我先是到了榕江,把孩子和她母亲安顿好之后,再往雷山去的。此前我们从湘潭出发,过怀化,经天柱、锦屏、黎平、榕江,最后到达雷山。  我在天柱老家住了两夜,因为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家人都热切期望我们多住些时日,母亲也几乎生着气说:“才来就走,难道这个家就住不惯了?”我明白母亲的心思,也感觉十分愧疚。虽然流行的歌词里天天唱着要“常回家看看”,但实际上各人都为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奔忙,回家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我心里何尝不想在老家多陪母亲住些日子?但因惦记着雷山那边还有事情要做,就实在不敢再逗留下去。家人见我执意要走,都感觉很遗憾,同时也很无奈。母亲留我不住,就退而求其次,希望我还能回来跟家里人过年。我说,年我也不回来过了,我今年要在雷山乡下过年。一句话堵死了所有的希望之路。母亲这才彻底死了心,把我们一家送出大路口。  多少年了,我一直不在家里过年。差不多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就不再把那个年节放在心上了。大多数的年节时间,我几乎都是在边远的黔东南乡村度过的。在外人看来,我那是为了事业的缘故。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从根本上讲,我早已没有了什么所谓的“事业”。  ……

书籍目录






附录:
黔东南州主要民族节日表
黔东南自助游攻略
后记

作者简介

《长裙苗短裙苗》是我的人类学田野笔记系列中的一部作品,也是《雷公山下的苗家》的续篇。“长裙苗”、“短裙苗”的称谓来源于当代民间俗称,其中”短裙苗”的称谓最早见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一部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俗称《百苗图》)。该书只记录了”短裙苗”的称谓,而没有”长裙苗”的记录和描述。可见“长裙苗”是相对于“短裙苗”而言的一个派生的概念。作者试图借用这样的一个称谓来作书名,并借以概括雷山县境内的主体民族苗族在服饰上的两个显著特征。

图书封面


 长裙苗 短裙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非常平实的语言,流水一般的节奏,就像是普通的日记一般,没有任何华美的修辞和夸张的抒情,就是今天又去了哪里,谁来接了,拍了什么照片,到谁家吃饭了,又和谁喝酒喝醉了,一个寨子又一个寨子,没有什么很深刻的学术论据和枯燥的考察渊源,字里行间最多见的就是走路吃饭喝酒睡觉。可是就是那样鲜活那样生动,耐读而有韵味。知道了很多大山深处的寨子,除了几个开发了旅游,比较知名的如西江、朗德、小黄、肇兴等,原来黔东南的土地上还藏有那么多朴素而又闪亮的明珠。突然就很羡慕作者这样的学者身份和田野经历,因为如果只是作为一名游客,永远也不会走得这么深入,永远也不会“玩”得这么尽兴,也更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几十年游走不停。作者有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来自城市中的游客偶然的跑到这些偏远的山村来旅游观光,他们的所谓感动充其量也还是肤浅的,因为他们没有过底层生活的经历,并不了解生活的切肤之痛,他们可能会被一时触动了,但终归还是要回到城市中去的,之后又会置身于人性奸诈的凶险海洋之中了,那点感动最终会被遗忘或者掩藏。即使他们本性纯良,即使他们自性觉悟,但始终不可能如一位荒蛮的村民一般如此自然无私的接待一位远来的陌生人。这,的确是城市人生活的束缚,为此感到惭愧却也无力改变什么。要去黔东南了,一本很值得提前阅读的书,后面附上的行程设计和一些实用信息也能提供不小的帮助。
  •     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乡俗中国》系列是我这几年在买、在看的书,无它,至今八次贵州之行早已使我与贵州结下不解之缘,而该系列中多数是描写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潘年英是我所知的比较有名的一位贵州侗族作家、文化学者,著书颇多,经历也算丰富,当年的《扶贫手记》令他一夜成名,现在湖南一所大学教书。在《乡俗中国》中,有三本是他的著作,其中《长裙苗 短裙苗》是最新一本。刚买回来,带到今天下午无聊透顶的会议上解闷,结果看不到十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说句实话,非常失望。三年多前《乡俗中国》系列出版了他的《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那时候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也许是里面描写的“小黄”、“岜沙”让我感到了亲切,而“摆贝”、“银潭”、“巨洞”这些又让我充满了遐想。随后的《雷公山下的苗寨》已显露流水帐的端倪,但好歹还有些内容,也勉强可看。这本《长裙苗 短裙苗》就活脱脱一本彻头彻尾的流水帐。里面不再是以村寨为篇章展开论述,而是另辟蹊径分为春、夏、秋、冬四章。其中“春”占了大部分,写他2007年2月那20多天的所谓“田野考察”,内容其本上是赶路、吃饭,几句感慨,还有一些琐事,包括汽车爆胎、40G的硬盘如何不够用等等,喋喋不休,平淡枯涩、言之无物。“冬”那一章里有两篇描写潘年英和几个朋友去石门坎的经历,号称二十年前就执意想去的地方就这样住了一晚就匆匆离开了。说实话,我去石门坎还要更早一些,走得也更深入一些,如果他们那也叫田野考察的话,我大慨离人类学者也不远了。书中的图片也不精美,难道从几十G相片里就只挑出这些吗,而且还有一张重复用了。我并非怀疑潘教授的水平,他的博客里不乏好文章,两年前那本《在田野中自觉》也相当不错。但《雷公山下的苗寨》与《长裙苗 短裙苗》这两本“与雷山县人民政府合作撰写的系列人类学田野观察笔记”是否因为带有政治任务的色彩而最终变成苍白无力,就不得而知了。于是,这些被他称作“人类学田野笔记”的东西越来越令我觉得有点故弄玄虚,因为驴坛、同行上这类文字简直可以论斤出卖。当年他经典的《木楼人家》、《故乡信扎》、《伤心篱笆》三部曲也称作“人类学笔记“系列,但今天看到的与之相去甚远。几年前有篇文章《又见潘年英》里说他用“毕生精力追求的佳作”将是《小黄》,因为这个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令他倾心,文中还说《小黄》将是潘年英从现实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这本书不知出了没有,看样子还没,我本来是非常期待的,但现在看来情况让人担忧。
  •     潘年英是湘潭大学的一位人类学者,《长裙苗 短裙苗》是他在黔东南行走的田野调查笔记汇集成书。 我浅学陋闻,没怎么读过田野调查,不清楚是不是都是这种日记形式,起初很惊讶于这种流水账式的表达。可渐渐地,我被这种看似毫无重心,也无学术论点的流水文字吸引了进去,吸引进了雷公山、清水江、苗家人鲜艳的服饰、纯朴的笑容中去。 作者每到一处,就用镜头捕捉稀世的风景,和苗家的日常生活:种田、修屋、歌舞、婚丧嫁娶。他还用笔记录走过的每一段路,每一处村寨,每一次与苗民的交往。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能听到不假思索的邀请:“吃过饭没?没有家去吃。”那种久违的质朴,真的天真。 书末附上了作者为背包客与自驾游分别设计的黔东南旅游线路图。作者长年在黔东南进行调查与游历,所举的线路在风景观赏与人文价值上都极有可观之处,路线布局紧凑科学,推荐的食宿既富地方特色又清洁廉宜,可惜要翻开细看才能找到,如果在封面或其它醒目处标示出,相信能吸引更多驴友和读者翻阅与购买。作者潘年英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pny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民科虽然民科,作者自得其high
  •     这算是我们去贵州的课题,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划分是贵州雷山县特有的苗族划分方式,潘年英先生的田野调研做的不错,只是文笔欠佳,过于忠实地叙述事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