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214042156
作者:[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页数:411页

章节摘录

新疆的回教到了10世纪,俄属土耳其斯坦的突厥人给新疆的回教(伊斯兰教)以新的政治地位。他们迁徙到撒马尔罕、浩罕、费尔干纳地区的绿洲,并掌握了那里。然后,他们又迁移到塔克拉玛千的绿洲地区。这就像蒙古和准噶尔盆地的草原民族有时掌握天山北路的绿洲,,然后又翻山进入吐鲁番、焉耆、库车一样。但是在,14世纪蒙元帝国灭亡之前,回教还不能代替佛教及其他宗教,察合台部下的蒙古民族统治东、西两土耳其斯坦而以西土耳其斯坦为政治中心。此期间已经使用突厥文字,并信仰回教,其社会重心也自草原移到了绿洲。蒙元帝国之衰微与灭亡,以及草原民族政治势力之衰微,使回教能乘机掌握绿洲地带。回教,如同犹太教、基督教、景教以及摩尼教一样,发源于一个企图调和游牧与绿洲社会的文化,要建立一个城市、帐幕、田地间,以及商人、农民、牧人间的共同观念。在文化与历史上回教与其他宗教相近,但它比其他宗教兴起的时期要晚。而在对与其有关的备宗教中,它也具有改革运动的作用。称回教(伊斯兰教)徒为北非、近东与中亚的新教徒,并不是太过分的事。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后记

欧文·拉铁摩尔(有的中文书作赖德懋)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生于1900年,不到一岁就随父亲到了中国。其幼年、青年时居中国(间有去欧洲求学),曾到我国北方及蒙古、中亚地区考察,对中国内陆边疆地区的历史、社会有独到研究。1935年侯仁之先生曾翻译过拉铁摩尔《满州的蒙古人》一书的两章,在《禹贡半月刊》(第三卷)上发表。这大约是拉铁摩尔著作最早的中译。拉铁摩尔二战期间到过延安,(1937年),1941年受罗斯福总统派遣作过蒋介石的顾问。20世纪50年代初,因麦卡锡主义盛行,拉铁摩尔在美国被打成“苏联间谍”:“共产分子”。1951年,某美国参议员说“拉铁摩尔自称生在华盛顿,其实他生在俄国,是(美国)父母收养了他。”但调查者在华盛顿附近的Sibley医院看到一张登记号为105986的出生卡,注明Owen Lattimore生于1900年7月29日,父母是David and Margaret Lattimore。看来美国政界整人的时候也行捏造。60年代以后拉铁摩尔常居欧洲。拉铁摩尔于1972年应邀(通过埃德加·斯诺)重访中国,受周恩来总理宴请。1989年5月在美国逝世。拉铁摩尔生前为美国地理学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大学教授、英国利兹(Leeds)大学教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第一位外国院士。

内容概要

拉铁摩尔(1900-1989)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幼年、青年时居住中国,曾到中国北方、蒙古、中亚地区考察,对这些地区的历史、社会有独到的研究。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原序
第一部分 长城的历史地理
第一章 中国及其周边领土
历史上的大陆及海洋时代
陆权和海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文明的西化
区域与人口
中国的边疆扩展
亚洲内陆边疆的历史问题
第二章 长城边疆的地域构成
第三章 黄土地区与中国社会的起源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土地带
古代中国文化与黄土地带的土壤气候之关系
从黄土地带向外的早期发展
向北方发展的弱势
中国历史的形式
贸易、矿冶与官僚
中国历史的循环
19世纪——西方的侵入
第四章 蒙古草原与草原游牧社会的特征
黄河流域与蒙古地区早期文化的差异
草原游牧社会的兴起
草原社会兴起的功能解释
草原社会经济与中国本部情形的比较
草原历史的阶段特征
游牧经济的种类以及羊的重要性
财富与移动性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治下的统一与其后的崩溃
喇嘛教的再输入(16世纪)
喇嘛教与满族势力在蒙古的兴起(17与18世纪)
满族统治下的蒙古:固定疆界的建立
满族统治下的蒙古:贸易的增长及其影响
19世纪末期的蒙古
20世纪的蒙古
第五章 满洲的农田、森林和草原
满洲在历史上的分裂
东北南部与中国的关系
东北地区北部及东部的环境与经济条件
清朝始祖努尔哈赤
16世纪末东北地区的政治
东北边疆上汉族统治的衰微
努尔哈赤的功业及清朝的建立
清朝开国时的军事与政治组织
清朝初期汉人在满洲的影响
对草原及森林居民的影响
19世纪的满洲
铁路的影响
日本在与东北及中国内地关系中的地位
第六章 中亚的绿洲与沙漠
中亚的辽阔地带
绿洲地理及农业
从定居发展到游牧
中国与中亚之间的次级绿洲
汉族向中亚的渗透
行商路线与贸易
宗教对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新疆的回教
中亚的满族与回族
新疆的政治及经济状况(1911-1928)
中国边疆发展的高潮
苏联近期的影响
第七章 西藏高原
地理因素
西藏人的社会起源
西藏的农业与游牧业
早期西藏与中国内地的联系
西藏的政治统一
喇嘛教的政治作用
藏人对中国西部及新疆的占领(8世纪)
喇嘛教早期的支配地位
蒙古势力控制时期(1206-1700)
清朝统治下的达赖和班禅之地位
近代中英权益在西藏的冲突
第八章 过渡地带
边疆与边界的区别
印度西北边疆的情况及政策
亚洲内陆部落南侵的“贮存地”
第二部分 传说时代与早期历史时代
第九章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
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特征
新石器文化的两个区域
铜器文化的产生
“发明”铜器的社会及经济影响
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分化
第十章 农业的进化与游牧业的反复
现代学者与中国历史传统
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古代传说的地理证据
传说中的社会及文化证据
夏、商时期
周代
黄土高原及大平原居民的早期分化
文化发展与灌溉起源的关系
汉族第一次向东、西两方的横向扩展
南方——中国第二中心的兴起
中国文化向西方及西北方发展的障碍
游牧经济的起源
游牧与定居人口的关系
第三部分 列国时代
第十一章 北方与南方汉族的历史
周朝的主要列国
对少数民族侵周的传统观念的修正
是汉族发展而不是蛮族入侵
汉族扩张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的两个时期
周代权力中心的变化
游牧经济与汉族社会及国家的兴起
周朝列国的发展
第十二章 古代中国的列国与帝国
中国与欧洲封建制度
走出封建制度
文官、宦官、士大夫
草原部落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战国(前453-前361)
少数民族战争与长城的修建(前4世纪末)
中国封建制度及城乡“细胞”
孔子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秦与帝国制度的诞生
从封建制度到帝国秩序的转变
第十三章 中国历史上边疆形态的起源
边疆形态与过渡地区的关系
秦、赵、燕
秦的兴起
边疆地区本身的政治重要性
第四部分 帝国时代
第十四章 统一帝国与统一边疆——中国的长城
前帝国时代的长城
秦国的边疆特点
早期修筑长城的劳工的社会意义
秦国军事的过度发展
为何秦朝能统一边疆却国运不长
秦朝的灭亡及汉朝的建立(前206)
司马迁的边疆记载
匈奴与草原新式统治者的出现
从边缘游牧制度转变到完全游牧制度
边疆民族语言差异的推测
头曼的事业
冒顿的事业与草原新社会的兴起
第十五章 空间范围的意义——绿洲历史与长城历史
汉族向南发展与向亚洲内陆边疆发展的比较
固定边疆之不可能
中国与草原的政治成熟
西汉政策:防止边将变节
边疆管理的目标:保持边疆人口的中国规范
汉朝与匈奴
汉族向中亚渗透的开始
汉族向中亚发展的根本原因
汉族在草原边缘地位的困难
汉族在绿洲的地位
绿洲中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势力
边疆均势的消长
第十六章 边缘社会:征服与迁徙
中国社会与草原社会融和的失败
游牧社会的变异:机动性与战争
游牧民族统治的循环
匈奴历史:一个完整的游牧社会循环史的例证
后来的循环
第十七章 朝代及部落历史的循环
中国历史的周期性
冀朝鼎的朝代循环论
朝代循环的重复
起源于长城以外的王朝
草原边缘地带在朝代更替中的作用
中国与草原之缺乏统一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图书封面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和国内外许多关于游牧民族和文明起源的论著不同,拉铁摩尔在这本书里超越了传统“游牧民族”和“定居农民”的二分观念,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论述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民族演变和历史发展等等关键性问题。或许作者所持观点显得有些折衷,还有待商榷,但却契合协同学等系统论的现代思维方式,读来令人印象颇深。对于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作者持“内生说”的观点,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曾受其他文明的影响,但并非外来民族取代了原住民,而是原住民自身分化演变的结果。而且作者持“多元起源论”的观点,认为夏商之间并非前后相继,而是相互重叠,直到商文明通过较好的利用外来技术后才突颖而出。与作者精要的论述相比,“中国文明外来说”显得过分生硬呆板,而国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又太过迂腐。而对于匈奴等游牧民族起源的问题,古代中国均持“华夏同源说”,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历史学说的传入,该观点早已被人冷落。作者却能从中翻出新意,认为匈奴等游牧民族并非独立演变而来,而是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发展较快的部分压迫发展较慢的部分退往草原地带,它们由于适应了草原等生存环境才形成了所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国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带交互的过程中才逐渐强大,开始影响中国历史。从作者这一观点来看,“中华民族”涵盖了五十六个民族这一命题可以接受。作者在书中还花了很多篇幅论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认为中国历史演变的很多原因要从边疆地带寻找,边疆地区通过吸收游牧民族的特点而变得强大,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内陆边疆实是历史变化的根源所在。这一视点确有很多历史可以作为佐证,令人耳目一新。我个人在读完该书之后比较认可作者在书中所持的观点,而作者关于长城、绿洲等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也值得屡屡回味。
  •     虽然拉铁摩尔并不能说是职业学者,最早了解这个名字还是从《光荣与梦想》里,他担任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顾问。这本书也是久仰大名,下了很久以后才断断续续读完。全书分成四个部分,一以贯之的主题是边疆,现在更流行的提法是农牧交错带,前面更强调从地理的方面做横向考察,后几部分则注重历史演变,从史前时代一直到明清。简而言之,作者的目光主要放在了自然条件决定的基本生产关系上,认为这是形成社会经济组织和制度的主要因素。核心观点有如下几个:1、游牧文化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从农耕文明深入草原的过程中逐渐异化而成。2、虽然长城是条明确界限,然而农牧交错带却是一片区域(内陆边疆),这片区域同时有倾向于两方的张力,这种张力的涨落变化形成了中国边疆关系的主题。3、与草原不同,新疆的绿洲文化本质仍是农耕文明,因此自然地与中原文明更接近。读这本书,对思考了很久的”什么是中国?“”历史上何以疆界不断变化?“乃至近代现代这一地区的情势都有了新的认识,启发很大。大概看了维舟的书评,其实以前他的很多观点都比较赞同,然而这篇书评却不敢苟同。部分是认识译者的缘故,部分是因为虽然说是”翻译商兑“,文中讨论的大多却是原文和文字的疏失。我想翻译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尽可能还原原著,某些后来争议的问题,比如人名,地名已有定论的不妨以”译注“的形式注明。而拼写之类的问题应该是校对编辑的责任。应该拿来考察译者的,是是否出现”常凯申“之类的错误或者改变了作者原意,以及流畅。就写这么多吧。
  •     这是一本好书。读完这本书,我总想说点什么,可是又觉得无从说起,只能简单地说,这是一本好书。在我眼里一本好书不只是告诉你一些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你一个新的角度,读后给你一种微醉浮想的感觉。历史和庐山一样,也常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在移步换景间之际,在熟视无睹或是不经意的地方,你突然却发现、感受到历史的另一种美。这样说来,此书的作者拉铁摩尔就是一位好导游,尽管这书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书中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解释,赵武灵王一直被赞誉为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改革家,但拉铁摩尔却从中看到的是另一面,他认为这是一次汉族少数民族化、游牧化。“赵国直达内蒙古的边缘的扩张-----经由赵国向外发展的汉族文化就越过了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在新到达的土地上,汉族不再能同化当地的居民,反而要被他们拉走而离开中国。”从这个角度打量北魏孝文帝的汉化又是另一番理解了。拉铁摩尔是个环境决定论者,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地理环境也的确深深制约着人类的历史。纵看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汉族向(东)南扩张,向(西)北防御的历史,汉唐时对匈奴、突厥的主动出击,其目的也不是扩张疆域,也只是为了防御的进攻。向南扩张很顺利,北方的小米,南方的水稻很容易融合于同一种农耕文化里,而向北防御却不容易,从春秋战国开始修的长城,到了明朝还在修。拉铁摩尔在书里提到了一个圣经故事:该隐杀弟。该隐务农,他的弟弟亚伯牧羊,他们共同献祭上帝,该隐献上他的谷实,亚伯献上他的羊羔,可是上帝喜欢吃肉吧,选择了亚伯的祭品,该隐恼怒了,对上帝没办法,就对亚伯下毒手了。这是一个圣经故事,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很有趣的隐喻,中国古代历史差不多一半就是农耕的该隐与游牧的亚伯之间的杀来杀去。到了满清,好象历史要给个总结似的,农耕的和游牧的在大清的晴朗的天空下一下子融合了在一起,所以,我也突然对满清有了好感,两千年没有解决掉的历史遗留问题,被满清一手化解,你不得不佩服满族人的政治智慧。在阐述满清的一章节里,拉铁摩尔还对当时的日本占据满洲进行了一番预测,他把日本人与满族进行了比较,“中国一定可以收复东北,因为日本的侵略方法比旧日的满族的方法,会更早地达到其利润消耗的失败点。”这无疑是个伟大的预测,一开始就对日本的侵略判了个死刑,看到这里我暗暗叫绝。满清给日本树立了一个成功典范,日本人就是学不成样。历史就是这么有趣。以前,一提到满清,我就想到屠城、文字狱、闭关锁国、腐败无能、落后挨打、割地赔款,老毛说了句公道话,满清给我们带来了东北,仔细想想,满清也给我们带了蒙新藏,现在中国的版图受益于满清,现在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些也直接继承于满清。历史总有另一面让我们深思。下面还是做一个文抄工,把书中一些精彩的论述录下来:“军阀政客不能在正面阻止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及经济自条约口岸及沿长江侵入,就把这种压力的一部分转移给内陆边疆。---于是东北旧日满族及蒙族聚居之地和辽河下游的‘汉边’,就被改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内蒙古改成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宁夏四省;西藏也建立了邻近甘肃的青海省及邻近云南和四川的西康省。这两省形成了一个‘内藏’地区,与内蒙古相似,而拉萨所统治的‘外藏’与外蒙古相似。”(式式按:外蒙独立了,内蒙留下了。上面所讲到或许也有功劳,但归根还是要说到满清对蒙古的强有力而且很有效的控制。)“关于中国的长城边疆,我想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政治家们在从事于阻止少数民族自长城之外的攻击时,他们也在不十分自觉、却是相当努力地阻止汉族及其权益向长城以外的发展。”(式式按:淮南桔,淮北枳。移植是不容易的,最理想的是,我树个篱笆,不要来摘我篱笆内的桔子,我也对篱笆外的枳子什么的也不感兴趣。)“为什么坚持少数民族入侵的传说呢?我想,答案就在文化进步民族与文化落后民族间战争的特点,以及记述并保留历史材料的是比较进步的民族。一个自命为文明的民族,虽然事实上是在侵略一个落后的民族,但仍说自己不过是‘巩固自身的地位’。另外,尽管落后民族实际上是在自卫,但其战争的方式却是突袭,于是常常被看作是攻击者,而成为优越民族的藉口。”(式式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这话有很大的欺骗性。)“不是周朝的居民而只是周朝的王室成员自陕西的退却。陕西的汉族仍然留在陕西,他们成了秦国的臣民而不再是周的臣民。他们非但没有在少数民族前退却或被征服,反而夺取少数民族的土地,扩展了秦国领土。所以周室东迁的原因,很可能是其‘忠诚’的封国——秦国——出现的令人不安的发展壮大,使周天子不得不以其东部封国的支持来对抗其西部的封国。”(式式按:钱穆在《国史大纲》也疑问:“《史记》谓平王避犬戎东迁。犬戎助平王杀父,乃友非敌,不必避也。”)“汉朝的成败并不在于匈奴多占或少占一些土地。汉朝在中国内地是中国集权,是统一的。一个边将可以不尊奉皇帝的命令,并且在压力过大时投降匈奴,这就引起了一个极危险的问题。”“从王朝利益上来看,北部边将最要紧的事情是个人对皇帝的忠诚,辅佐皇帝在中国境内维持不可动摇的统治,不脱离中国皇帝而去作匈奴的附属。总之,边将们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能否成功阻止匈奴侵入长城边疆的什么地段。”(式式按:司马迁看不到这层要害啊,对皇权认识不足,才犯了个致命错误。)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博导推荐的经典著作,研究中国边疆史地者必读。
  •     从西方人的视角,论述早期中国边界与边疆的差异、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的差异、边界族群与游牧、农耕社会的差异,是很独特的,值得一读。
  •     经典之作。史实读者无力考证,开眼界是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打破脑袋里的许多陈见:边疆原来是这样的呀!
  •     内亚
  •     把历史研究的结果扩展到现实领域是一件必须万分小心的事情。
  •     中国历史地理综合读物。
  •     对中国内陆的特征的分析
  •     挺不错的common sense的应用。这是褒义,因为很多学者喜欢把水搅浑,故意显得专业。本书没有这个问题,也因此给我很多启发。
  •     枯燥,翻譯有問題。
  •     让一个人睁开了一只眼,视野的开阔与文明的开启没有必然的区别
  •     拉铁摩尔对中国边疆地区与中国内地相互依存关系的解读为我们看待中国的边疆发展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我们看到的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
  •     本书证明了,在一定意义上,整个亚洲东部都贯穿着绝对的中国中心主义。边疆的政治和社会形式都是中心的政治和社会形式的产物。拉铁摩尔对于边疆地带在中国朝代更替中的作用的解释也别开生面。在总体上,拉铁摩尔的这本书还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性
  •     内亚理论的经典之作,不多说。
  •     对中国的内陆边疆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式叙述,极有眼光。
  •     断断续续的 可算看完了 其实什么没记住
  •     时代限制,有点杂乱。
  •     与商务丛书合起来读。
  •     本科一遍,硕士一遍。
  •     作者走遍中国边疆,以宏观亚洲视野写中国。观点独具一格
  •     对边疆形成的过程及分类叙述蛮精确,贮存地概念是创建。边疆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对异质社会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故整本书都很有动态感。喜欢
  •     做学问的底线是良心,在当下,真正的学问在海外.
  •     历史地理读起来有些抽象
  •     观点非常不错,对蒙古和西藏的论述尤为出色。为什么只有到了秦汉,草原部落才真正对中原文明构成威胁?为什么中原文明相对稳定,而游牧文明则呈现动荡和分裂的特点?为什么中国古代始终有来自北方的威胁?……作者都给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答案。翻译过于生硬了。
  •     寒假补课(读闲书拖延中)
  •     这是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读起来有另外一种感觉.质量还可以哦。
  •     应为是外国人写的,视角不同于国人,因此,这本书的观点也不同于国人,建议专业史学工作者购买。
  •     1,翻译太糟,很多时候要自己根据逻辑推测原文。2,前半部分关于不同文明的论述很精彩。
  •     语言艰涩,对地理知识要求较高。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写的,从老外的认识角度对中国直至汉末形成的历史疆界,分别从满洲、蒙古、新疆、西藏四个方向进行分析,其中很多观点确实有别于国内史家,也许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我们自己的历史!
  •     介绍国外研究中国的著名译著,有些理念值得借鉴!
  •     梁启超先生曾强调,研究中国,需分为三个层次,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本书对深化理解梁启超先生说的第二个层次,颇有助益。
  •     翻译错漏不通之处甚多影响阅读。堪称魏特夫的内亚版孪生子,说是边疆研究,其实基本写成中国地理文明史及二战前后地缘政治研究,动机上观察近现代地缘政治似乎还高于论述边疆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强调日本及西欧美国海上势力入侵中国文明区,并同以苏联为代表的内亚陆权势力发生冲突,以现代工业和铁路为扩展势力的血脉,有可能打破中华文明历史上的边疆—中心势力相互循环的格局,要观察汉族中心如何在此国际格局中维持统一。其中似还带有倾向苏联—共产势力的私货,对于日本占据满洲的历史与地理叙述不尽不实。独特之处一在相对严格地区分了商周以来封建与中央集权帝国的形态与时间界限,二在没有将视角限定在从核心地带往外看边缘地区的华夏中心观,而是把观察箭头交替转换,将边疆视为文明扩展外缘、地理规限中国文明、历史循环开展的场所。
  •     大家之作
  •     实际上把长城从边界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论述了中国多中心而非华夏一元中心的历史构成。
  •     还可以吧,挺不错的!
  •     边境地带这个概念很有意思,交流的通道,农业社会及草原游牧两方面的熟悉,是他最大的优点
  •     没想到还挺厚的,新版印刷不错
  •     书很正,非常喜欢!!!
  •     好书..
  •     其实可以改名为《中国与中国的内陆亚洲边疆》,边疆内涵及其与农业社会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原本汉中心叙事模式的表达,其将中华帝国划分为几大地理部分的叙述方式可谓影响深远,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
  •     喜欢外国人研究中国的书,尤其是历史
  •     对这个话题很兴趣,研究做的还算比较扎实
  •     拉铁摩尔的专著,拉铁摩尔上世纪30年代出版啦很多关于亚洲历史的专著,眼界开阔,涉及到地理,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对于游牧和定居两种文明的冲突。很过瘾!喜欢!
  •     真正的著作
  •     好多概念没消化。有点地理决定的意思
  •     中国边疆史的代表,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为什么总是外国人对中国的边疆感兴趣,我们自己呢?
  •     外国学者的视角往往独到。
  •     一本实绩的好书
  •     游牧社会与中国的农耕社会不是简单的对立,它们的产生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的结果。长城不只是防范游牧民族的入侵,也是分隔不同文明,对内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维护统治权威的必要手段
  •     居然看了五天!精彩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     對滿洲、蒙古、新疆和西藏的邊疆史的梳理很有啟發性,強調社會生活方式大於自然環境選擇的決定論。#壹陸讀#051
  •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啊,深受启发
  •     看了这本书,觉得中国真的地大物博啊!!
  •     看此书有醍醐灌顶之感

    最欣赏其对:先秦夷夏起源;青铜器制作水准的解释。

    进来林沄《戎狄非胡论》、王明珂《华夏边缘》书中有些观点与本书相同
  •     仍是建立在东方的历史必然上,但历史的未能发生并不代表不可能;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是,过于强调历史必然性,然而历史仍有相当部分是偶然的。
  •     很不错
  •     好厉害。
  •     书想说的东西太多然后似乎我看着就有些懵,其实没有很明白说了些什么,匆匆翻完拿去还了。本书的价值于我而言在于以边疆为主体来看中国历史,视角的转变意味着我们能看到更多内容。书的年代很早了,里面用了很多魏特夫和冀朝鼎的观念,而这些现在看来当然已经过时了
  •     印象里对长城的论述特别有意思。
  •     有时候国外著作更具有世界性视野,国内都是以中央帝国为中心写作的。
  •     海外研究中国丛书,很不错的书。
  •     开创性的著作
  •     没有看上去那么好,丛书的编者要好好深入下。
  •     虽然书写成时间很早,但有些观点至今读起来都很有价值
  •     终于到手了,之前买不到正版的,高兴。
  •     拉铁摩尔非常经典的一本书,格局很宏大
  •     快递给力,质量好,比较喜欢,赞一个
  •     正品书,你值得拥有,希望各位踊跃购买。
  •     还是给了很多启发,至少靠此书写了三篇论文。
  •     这本书已在图书馆看过,买一本来收藏的,可惜当当给了本有污损的书,很是不爽。
  •     古中国边疆史四大名作之一
  •     走马观花读完……
  •     没读懂
  •     1939年写的书,其中对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历史渊源的描写很喜欢。还有就是有些章节翻译上不怎么好,读着吃力
  •     好,不错,帮老师买的。
  •     内亚史的奠基性之作
  •     印刷质量很好,配送及时。初步看来质量不错,很严谨,值得一看。
  •     很宏观很历史又充满各种小理论观点的书,说实话没有读懂,不过各种改变三观。不过感觉其方法论还是挺新马的。。
  •     非常学术性。经济学是基础。
  •     由于译者出身为历史地理学,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明显带有特别多的历史地理学色彩,如果没有比较好的基础,读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这仍然是一本好书,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     好书,先收藏下来慢慢品味。
  •     让我的理论再次提升。
  •     海外中国研究的必读书目。可惜,又被客服弄皱了。。
  •     还是颇有解释力的…
  •     非常好的书,值得购买。以后还要买。喜欢书的人
  •     新清史的重要源头
  •     边疆是个动态的概念,它时刻发生着变化,稳定是暂时相对的。中国古代的边疆问题必须有一个追问,为什么边疆一定要形成及变化,这个问题可能跟鸦片战争为什么一定会发生类似,只有找出来某种说得过去的动态的因果链条,才能解释当今中国的局势。
  •     脑容量得大!吾辈惟有匍匐了…粗看了一遍,先看了巴菲尔德和王明珂,人类学家的逻辑还是相对比较简明的,这本大宗师的开创性著作里对海量材料的整合的交响式的线索,留给未来有机会时再慢慢消化吧……诶…
  •     外国人呢的作品了。
  •     2010读完。
  •     思维广度和深度让我拍案叫绝
  •     研究边疆的必读之作。拉铁摩尔不把边疆视为边疆而将之视为某种意义上的中心。因此,汉族与边疆的关系就表现为草原民族与汉族的互动。最为重要的地带则是汉族与边疆的过渡区。本人之前一向对地缘学说不感冒,因为单纯的地理因素如果不与结构性因素发生勾连,很难被当成解释变量。拉铁摩尔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不与民族文化,而与民族经济形式相勾连。于是汉与汉边的冲突就成为了几种不同经济模式的冲突。而这又可以用来解释为何历史不断的汉与边疆间入侵,最终又会撤回到原有的疆界内。文末,拉铁摩尔指除非工业化会进入边疆,否则其原有生产和经济模式以及基于此的社会结构不会改变,这或是目前治理边疆的基本思路佐证之一。
  •     不要把所有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等都统称汉学家,这很不客观,还是中国中心的表现。
  •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边境的观察,很好!!!
  •     感觉这本书一直都很吊
  •     sdfhghjj
  •     好 挺好 非常好好 挺好 非常好好 挺好 非常好
  •     作者的经历很传奇,居然还当过蒋的秘书 文章读下来发现,对中国的研究,二三十年代的中外学者就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经典常常是自己以为读过,耳熟能详,但其实并没有读的书。
  •     见解多于考证
  •     外国学者写得中国边疆名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